一些物质的共沸点

一些物质的共沸点
一些物质的共沸点

水乙醇100.0 78.4 78.1 4.5 95.5

水正丙醇100.0 97.2 87.7 28.3 71.7

水异丙醇100.0 82.5 8.04 12.1 87.9

水正丁醇100.0 117.8 92.4 38.0 62.0

水异丁醇100.0 108.0 90.0 33.2 66.8

水仲丁醇100.0 99.5 88.5 32.1 67.9

水叔丁醇100.0 82.8 79.9 11.7 88.3

水正戊醇100.0 137.8 96.0 54.0 46.0

水2-甲基-1-丁醇100.0 131.4 95.2 49.6 50.4 水2-甲基-2-丁醇100.0 102.3 87.4 27.5 72.5 水2-戊醇100.0 119.3 92.5 38.5 61.5

水3-戊醇100.0 115.4 91.7 36.0 64.0

水正己醇100.0 157.9 97.8 75.0 25.0

水正庚醇100.0 176.2 98.7 83.0 17.0

水正辛醇100.0 195.2 99.4 90.0 10.0

水烯丙醇100.0 97.0 88.2 27.1 72.9

水苯甲醇100.0 205.2 99.9 91.0 9.0

水糠醇100.0 169.4 98.5 80.0 20.0

水苯100.0 80.2 69.3 8.9 91.1

水甲苯100.0 110.8 84.1 19.6 80.4

水二氯乙烷100.0 83.7 72.0 8.3 91.7

水二氯丙烷100.0 96.8 78.0 12.0 88.0

水乙醚100.0 34.5 34.2 1.3 98.7

水二异丙醚100.0 68.4 62.2 4.5 95.5

水乙基正丙基醚100.0 63.6 59.5 4.0 96.0

水二异丁基醚100.0 122.2 88.6 23.0 77.0

水二异戊基醚100.0 172.6 97.4 54.0 46.0

水二苯醚100.0 259.3 99.3 96.8 3.2

水苯乙醚100.0 170.4 97.3 59.0 41.0

水苯甲醚100.0 153.9 95.5 40.5 59.5

水间苯二酚二乙醚100.0 235.0 99.7 91.0 9.0 水甲酸正丙酯100.0 80.9 71.9 3.6 96.4

水甲酸正丁酯100.0 106.8 83.8 15.0 85.0

水甲酸异丁酯100.0 98.4 80.4 7.8 92.2

水甲酸正戊酯100.0 132.0 91.6 28.4 71.6

水甲酸异戊酯100.0 123.9 89.7 23.5 76.5

水甲酸苄酯100.0 202.3 99.2 80.0 20.0

水乙酸乙酯100.0 77.1 70.4 6.1 93.9

水乙酸正丙酯100.0 101.6 82.4 14.0 86.0

水乙酸异丙酯100.0 91.0 77.4 6.2 93.8

水乙酸正丁酯100.0 126.2 90.2 28.7 71.3

水乙酸异丁酯100.0 117.2 87.5 19.5 80.5

水乙酸正戊酯100.0 148.8 95.2 41.0 59.0

水乙酸异戊酯100.0 142.1 93.8 36.2 63.8

水乙酸苄甲酯100.0 214.9 99.6 87.5 12.5

水乙酸苯酯100.0 195.7 98.9 75.1 24.9

水丙酸甲酯100.0 79.9 71.4 3.9 96.1

水丙酸乙酯100.0 99.2 81.2 10.0 90.0

水丙酸正丙酯100.0 122.1 88.9 23.0 77.0

水丙酸异丁酯100.0 136.9 92.8 32.2 67.8

水丙酸异戊酯100.0 160.3 96.6 48.5 51.5

水丁酸甲酯100.0 102.7 82.7 11.5 88.5

水丁酸乙酯100.0 120.1 87.9 21.5 78.5

水丁酸正丙酯100.0 142.8 94.1 36.4 63.6

水丁酸正丁酯100.0 165.7 97.2 53.0 47.0

水丁酸异丁酯100.0 156.8 96.3 46.0 54.0

水丁酸异戊酯100.0 178.5 98.1 63.5 36.5

水异丁酸甲酯100.0 92.3 77.7 6.8 93.2

水异丁酸乙酯100.0 110.1 85.2 15.2 84.8

水异丁酸正丙酯100.0 133.9 92.2 30.8 69.2

水异丁酸异丁酯100.0 147.3 95.5 39.4 60.6

水异丁酸异戊酯100.0 168.9 97.4 56.0 44.0

水异戊酸甲酯100.0 116.3 87.2 19.2 80.8

水异戊酸乙酯100.0 134.7 92.2 30.2 69.8

水异戊酸正丙酯100.0 155.8 96.2 45.2 54.8

水异戊酸异丁酯100.0 168.7 97.4 55.8 44.2

水异戊酸异戊酯100.0 193.5 98.8 74.1 25.9

水己酸乙酯100.0 166.8 97.2 54.0 46.0

水肉桂酸甲酯100.0 261.9 99.9 95.5 4.5

水苯甲酸甲酯100.0 199.5 99.1 79.2 20.8

水苯甲酸乙酯100.0 212.4 99.4 84.0 16.0

水苯甲酸正丙酯100.0 230.9 99.7 90.9 9.1

水苯甲酸正丁酯100.0 249.8 99.9 94.0 6.0

水苯甲酸异丁酯100.0 242.2 99.8 92.6 7.4

水苯甲酸异戊酯100.0 262.2 99.9 95.6 4.4

水苯乙酸乙酯100.0 228.8 99.7 91.3 8.7

水硝酸乙酯100.0 87.7 74.4 22.0 78.0

水硝酸正丙酯100.0 110.5 84.8 20.0 80.0

水硝酸异丁酯100.0 122.9 89.0 25.0 75.0

水甲酸(最大值) 100.0 100.8 107.3 22.5 77.5

水乙酸100.0 118.1 无(no) 无(no) 无(no)

水丙酸100.0 141.1 99.98 82.3 17.7

水丁酸100.0 163.5 99.4 81.6 18.4

水异丁酸100.0 154.5 99.3 79.0 21.0

水硝酸(最大值) 100.0 86.0 120.5 32.0 68.0

水高氯酸(最大值) 100.0 110.0 203.0 28.4 71.6 水氢氟酸(最大值) 100.0 19.4 120.0 63.0 37.0

水氢氯酸(最大值) 100.0 -84.0 110.0 79.76 20.24

水氢溴酸(最大值) 100.0 -73.0 126.0 52.5 47.5 水氢碘酸(最大值) 100.0 -34.0 127.0 43.0 57.0 水甲基乙基酮100.0 79.6 73.5 11.0 89.0

水甲基正丙基酮100.0 102.0 83.3 19.5 80.5 水甲基异丁基酮100.0 115.9 87.9 24.3 75.7 水异丙亚基丙酮100.0 129.5 91.8 34.8 65.2 水双丙酮醇100.0 166.0 98.8 87.3 12.7

水丁醛100.0 75.7 68.0 6.0 94.0

水糠醛100.0 161.5 97.5 65.0 35.0

水吡啶100.0 115.5 92.6 43.0 57.0

甲醇乙酸甲酯64.7 57.0 53.8 18.7 81.3

甲醇乙酸乙酯64.7 77.1 62.3 44.0 56.0

甲醇乙酸异丙酯64.7 91.0 64.5 80.0 20.0

甲醇二甲基硫醚64.7 37.3 34.0 15.0 85.0

甲醇二氯乙烷64.7 83.7 61.0 32.0 68.0

甲醇氯仿64.7 61.1 53.5 12.6 87.4

甲醇正己烷64.7 68.9 50.6 28 72

甲醇四氯化碳64.7 76.8 55.7 20.6 79.4

甲醇甲苯64.7 110.0 63.8 69.0 31.0

甲醇甲酸乙酯64.7 54.1 51.0 16.0 84.0

甲醇甲醛缩二甲醇64.7 42.3 41.9 8.2 91.8

甲醇丙酸甲酯64.7 79.8 62.5 47.5 52.5

甲醇正丙醚64.7 90.4 63.8 72.0 28.0

甲醇丙酮64.7 56.3 55.7 12.1 87.9

甲醇正戊烷64.7 36.2 32.8 9.0 91.0

甲醇正庚烷64.7 98.5 59.1 51.5 48.5

甲醇苯64.7 80.2 58.3 39.6 60.4

甲醇环己烷64.7 80.8 54.2 37.2 62.8

甲醇硝基甲烷64.7 101.2 64.6 91.0 9.0

甲醇1-氯丁烷64.7 78.1 57.0 27.0 73.0

甲醇1-氯丙烷64.7 46.6 40.5 9.5 90.5

甲醇2-氯丙烷64.7 36.3 33.4 6.0 94.0

甲醇溴乙烷64.7 38.4 35.0 4.5 95.5

甲醇1-溴丙烷64.7 71.0 54.5 21.0 79.0

甲醇2-溴丙烷64.7 59.8 48.6 15.0 85.0

甲醇溴代异丁烷64.7 91.0 61.3 41.7 58.3

甲醇碘代甲烷64.7 42.6 38.0 6.5 93.5

甲醇2-碘丙烷64.7 89.4 61.0 38.0 62.0

甲醇硼酸甲酯64.7 68.7 54.6 32.0 68.0

甲醇碳酸二甲酯64.7 90.4 62.7 70.0 30.0

乙醇乙酸甲酯78.3 57.0 56.9 3.0 97.0

乙醇乙酸乙酯78.3 77.1 71.8 30.8 69.2

乙醇乙酸正丙酯78.3 101.6 78.2 85.0 15.0

乙醇乙酸异丙酯78.3 91.0 76.8 57.0 43.0

乙醇二氯乙烷78.3 83.7 70.5 37.0 63.0

乙醇氯仿78.3 61.1 59.4 7.0 93.0

乙醇正己烷78.3 68.9 58.7 21.0 79.0

乙醇四氯化碳78.3 76.8 65.1 15.8 84.2

乙醇甲苯78.3 110.8 76.7 68.0 32.0

乙醇甲酸正丙酯78.3 80.8 71.8 38.0 62.0

乙醇甲基乙基酮78.3 79.6 74.8 40.0 60.0

乙醇丙酸乙酯78.3 99.2 78.0 75.0 25.0

乙醇丙酸甲酯78.3 79.7 72.0 33.0 67.0

乙醇正丙醚78.3 90.4 74.5 44.0 56.0

乙醇正戊烷78.3 36.2 34.3 5.0 95.0

乙醇正辛烷78.3 125.6 77.0 78.0 22.0

乙醇正庚烷78.3 98.5 70.9 49.0 51.0

乙醇苯78.3 80.2 68.2 32.4 67.6

乙醇烯丙基氯78.3 45.7 44.0 5.0 95.0

乙醇硝酸乙酯78.3 87.7 71.9 44.0 56.0

乙醇氯代正丁烷78.3 78.1 65.7 20.3 79.7

乙醇1-氯丙烷78.3 46.7 45.0 6.0 94.0

乙醇2-氯丙烷78.3 36.3 35.6 2.8 97.2

乙醇溴代正丁烷78.3 100.3 75.0 43.0 57.0

乙醇溴代异丁烷78.3 91.0 72.5 31.0 69.0

乙醇1-溴丙烷78.3 71.0 62.8 20.5 79.5

乙醇2-溴丙烷78.3 59.8 55.6 10.5 89.5

乙醇碘代甲烷78.3 42.6 41.2 3.2 96.8

乙醇1-碘丙烷78.3 102.4 75.4 44.0 56.0

乙醇2-碘丙烷78.3 89.4 71.5 27.0 73.0

异丙醇乙酸乙酯82.5 77.1 75.3 25.0 75.0

异丙醇乙酸异丙酯82.5 91.0 81.3 60.0 40.0 异丙醇乙基正丙基醚82.5 63.6 62.0 10.0 90.0 异丙醇乙缩醛82.5 103.6 81.3 63.0 37.0

异丙醇二氯乙烷82.5 83.7 74.7 43.5 56.5

异丙醇氯仿82.5 61.1 60.8 4.2 95.8

异丙醇正己烷82.5 68.9 62.7 23.0 77.0

异丙醇四氯化碳82.5 76.8 69.0 18.0 82.0

异丙醇甲苯82.5 110.8 81.3 79.0 21.0

异丙醇甲基乙基酮82.5 79.0 77.5 32.0 68.0 异丙醇丙酸甲酯82.5 79.8 76.4 37.0 63.0

异丙醇异丙醚82.5 82.3 66.2 14.1 85.9

异丙醇正戊烷82.5 36.2 35.5 6.0 94.0

异丙醇正庚烷82.5 98.5 76.3 54.0 46.0

异丙醇苯82.5 80.2 71.9 33.3 66.7

异丙醇烯丙基溴82.5 70.8 66.5 20.0 80.0

异丙醇氯代正丁烷82.5 78.1 70.8 23.0 77.0

异丙醇1-溴丙烷82.5 71.0 66.8 20.5 79.5

异丙醇2-溴丙烷82.5 59.8 57.8 12.0 88.0

异丙醇碘代乙烷82.5 72.3 67.1 15.0 85.0

异丙醇1-碘丙烷82.5 102.4 79.8 42.0 58.0

异丙醇2-碘丙烷82.5 89.4 76.0 32.0 68.0

正丙醇乙酸正丙酯97.2 101.6 94.7 51.0 49.0 正丙醇乙缩醛97.2 103.6 92.4 37.0 63.0

正丙醇丁酸甲酯97.2 102.7 94.4 49.0 51.0

正丙醇二氯乙烷97.2 83.7 80.7 19.0 81.0

正丙醇正己烷97.2 68.9 65.7 4.0 96.0

正丙醇四氯化碳97.2 76.8 73.1 11.5 88.5

正丙醇甲苯97.2 110.8 92.4 52.5 47.5

正丙醇甲酸正丙酯97.2 80.8 80.65 3.0 97.0

正丙醇丙酸乙酯97.2 99.2 93.4 48.0 52.0

正丙醇正丙醚97.2 90.4 85.7 30.0 70.0

正丙醇苯97.2 80.2 77.1 16.9 83.1

正丙醇氯代正丁烷97.2 78.1 74.8 18.0 82.0

正丙醇氯苯97.2 132.0 96.9 83.0 17.0

正丙醇溴代正丙烷97.2 71.0 69.7 9.0 91.0

异丁醇乙酸异丁酯107.9 117.5 107.6 92.0 8.0 异丁醇乙缩醛107.9 103.6 98.2 20.0 80.0

异丁醇二氯乙烷107.9 83.7 83.5 6.5 93.5

异丁醇间二甲苯107.9 139.0 107.7 87.0 13.0 异丁醇丁酸甲酯107.9 102.7 101.3 25.0 75.0 异丁醇正己烷107.9 68.9 68.3 2.5 97.5

异丁醇甲苯107.9 110.8 100.9 44.5 55.5

异丁醇甲酸异丁酯107.9 97.9 97.4 12.0 88.0 异丁醇苯107.9 80.2 79.8 9.3 90.7

异丁醇环己烷107.9 80.8 78.1 14.0 86.0

异丁醇氯代正丁烷107.9 78.1 77.7 4.0 96.0

异丁醇氯代异戊烷107.9 99.8 94.5 22.0 78.0 异丁醇氯苯107.9 132.0 107.1 63.0 37.0

异丁醇溴代正丁烷107.9 100.3 95.0 21.0 79.0 异丁醇溴代异丁烷107.9 91.0 88.8 12.0 88.0 异丁醇碘代异丁烷107.9 120.4 104.0 36.0 64.0 正丁醇乙酸正丁酯117.8 126.2 117.2 47.0 53.0 正丁醇乙缩醛117.8 103.6 101.0 13.0 87.0

正丁醇间二甲苯117.8 139.0 116.0 80.0 20.0 正丁醇丁酸乙酯117.8 120.0 115.7 64.0 36.0 正丁醇四氯化碳117.8 76.8 76.6 2.5 97.5

正丁醇甲苯117.8 110.8 105.7 27.0 73.0

正丁醇甲酸正丁酯117.8 106.6 105.8 23.7 76.3 正丁醇正庚烷117.8 98.5 94.4 18.0 82.0

正丁醇氯苯117.8 132.0 115.3 56.0 44.0

正丁醇溴代异丁烷117.8 91.0 90.2 7.0 93.0

正丁醇碘代异丁烷117.8 120.4 110.5 30.0 70.0

异戊醇乙酸异戊酯131.4 142.1 131.3 98.5 1.5

异戊醇间二甲苯131.4 139.0 127.0 53.3 46.7

异戊醇三聚乙醛131.4 124.0 122.9 22.0 78.0

异戊醇甲苯131.4 110.8 110.0 14.0 86.0

异戊醇甲酸异戊酯131.4 123.8 123.7 10.0 90.0

异戊醇氯苯131.4 132.0 124.3 85.0 15.0

异戊醇溴代异戊烷131.4 120.3 116.8 21.0 79.0

异戊醇碘代异戊烷131.4 147.7 129.2 54.0 46.0

正戊醇正丁醚137.8 142.1 134.0 52.0 48.0

正戊醇甲酸正戊酯137.8 132.0 130.4 43.0 57.0

环己醇间二甲苯160.7 143.6 143.0 14.0 86.0

环己醇异戊醚160.7 172.6 158.8 78.0 22.0

环己醇苯乙醚160.7 170.4 159.2 72.0 28.0

环己醇碘代异戊烷160.7 147.5 147.0 10.0 90.0

环己醇糠醛160.7 161.4 155.6 45.0 55.0

烯丙醇乙酸正丙酯97.0 101.6 94.2 53.0 47.0

烯丙醇二氯甲烷97.0 83.7 79.9 18.0 82.0

烯丙醇丁酸甲酯97.0 102.7 93.8 55.0 45.0

烯丙醇甲苯97.0 110.8 92.4 50.0 50.0

烯丙醇苯97.0 80.2 76.8 17.4 82.6

烯丙醇环己烷97.0 80.8 74.0 20.0 80.0

烯丙醇烯丙基碘97.0 102.0 89.4 28.0 72.0

烯丙醇氯苯97.0 132.0 96.2 85.0 15.0

苯甲醇二甲基苯胺205.2 194.1 193.9 6.5 93.5

苯甲醇间甲酚(最大) 205.2 202.2 207.1 61.0 39.0 苯甲醇萘205.2 218.1 204.1 60.0 40.0

苯甲醇硝基苯205.2 210.8 204.0 58.0 42.0

苯甲醇邻溴甲苯205.2 181.4 181.25 7.0 93.0

苯甲醇碘代苯205.2 188.6 187.8 12.0 88.0

乙二醇乙酸异戊酯197.4 142.1 141.95 3.0 97.0

乙二醇正丁醚197.4 142.1 140.0 10.0 90.0

乙二醇间二甲苯197.4 139.0 135.6 15.0 85.0

乙二醇二甲基苯胺197.4 194.1 175.9 33.5 66.5

乙二醇二苯醚197.4 259.3 193.1 60.0 40.0

乙二醇1,2-二溴乙烷197.4 131.7 129.8 4.0 96.0

乙二醇1,3,5-三甲基苯197.4 164.6 156.0 13.0 87.0 乙二醇甲苯197.4 110.8 110.2 6.5 93.5

乙二醇邻甲酚197.4 191.1 189.6 27.0 73.0

乙二醇苄基氯197.4 179.3 167.0 30.0 70.0

乙二醇β-苯乙醇197.4 219.4 194.4 69.0 31.0

乙二醇苯乙酮197.4 202.1 185.7 52.0 48.0

乙二醇苯甲醇197.4 205.1 193.1 56.0 44.0

乙二醇苯甲酸乙酯197.4 212.6 186.1 46.5 53.5

乙二醇苯甲醚197.4 153.9 150.5 10.5 89.5

乙二醇苯胺197.4 184.4 180.6 24.0 76.0

乙二醇萘197.4 218.1 183.9 51.0 49.0

乙二醇联苯197.4 254.9 192.0 64.0 36.0

乙二醇硝基苯197.4 210.9 185.9 59.0 41.0

乙二醇氯苯197.4 132.0 130.1 94.4 5.6

丙三醇对二溴苯291.0 220.3 217.1 10.0 90.0

丙三醇二苯醚291.0 257.7 246.3 22.0 78.0

丙三醇苯酸正丙酯291.0 230.9 228.8 8.0 92.0

丙三醇苯酸正丁酯291.0 249.8 243.0 17.0 83.0

丙三醇萘291.0 218.1 215.2 10.0 90.0

丙三醇联苯291.0 254.9 243.8 55.0 45.0

甲酸二乙基酮(最大值) 100.8 102.2 105.4 33.0 67.0

甲酸间二甲苯100.8 139.0 94.2 70.2 29.8

甲酸二硫化碳100.8 46.3 42.6 17.0 83.0

甲酸1,2-二氯乙烷100.8 83.6 77.4 14.0 86.0

甲酸1,2-二溴乙烷100.8 131.7 94.7 51.5 48.5

甲酸氯仿100.8 61.2 59.2 15.0 85.0

甲酸正己烷100.8 68.9 60.6 28.0 72.0

甲酸四氯化碳100.8 76.8 66.7 18.5 81.5

甲酸甲苯100.8 110.8 85.8 50.0 50.0

甲酸甲基正丙基酮(最大值) 100.8 102.3 105.3 32.0 68.0 甲酸正戊烷100.8 36.2 34.2 10.0 90.0

甲酸正辛烷100.8 125.8 90.5 63.0 37.0

甲酸正庚烷100.8 98.5 78.2 43.5 56.5

甲酸苯100.8 80.2 71.7 31.0 69.0

甲酸1-氯丙烷100.8 46.7 45.6 8.0 92.0

甲酸2-氯丙烷100.8 34.8 34.7 1.5 98.5

甲酸2-氯丁烷100.8 68.9 63.0 19.0 81.0

甲酸氯代异戊烷100.8 99.8 80.0 33.5 66.5

甲酸氯苯100.8 132.0 95.0 55.0 45.0

甲酸溴乙烷100.8 38.4 38.2 3.0 97.0

甲酸1-溴丙烷100.8 71.0 64.7 27.0 73.0

甲酸2-溴丙烷100.8 59.4 56.0 14.0 86.0

甲酸碘代甲烷100.8 42.6 42.1 6.0 94.0

乙酸间二甲苯118.5 139.0 115.4 72.5 27.5

乙酸1,2-二溴乙烷118.5 131.7 114.4 55.0 45.0

乙酸四氯化碳118.5 76.8 76.6 3.0 97.0

乙酸甲苯118.5 110.8 105.0 34.0 66.0

乙酸正辛烷118.5 125.8 109.0 50.0 50.0

乙酸正庚烷118.5 98.5 92.3 30.0 70.0

乙酸苯118.5 80.2 80.05 2.0 98.0

乙酸氯代异戊烷118.5 99.8 97.2 18.5 81.5

乙酸氯苯118.5 132.0 114.7 58.5 41.5

乙酸1-溴丁烷118.5 100.4 97.6 18.0 82.0

乙酸2-溴丁烷118.5 91.3 90.2 12.0 88.0

乙酸2-碘丙烷118.5 89.2 88.3 9.0 91.0

丙酸间二甲苯140.9 139.0 132.7 3.5 64.5

丙酸1,2-二溴乙烷140.9 131.7 127.8 17.5 82.5

丙酸苯甲醚140.9 153.9 140.8 96.0 4.0

丙酸氯苯140.9 132.0 128.9 18.0 82.0

丙酸溴代异戊烷140.9 120.3 119.2 10.0 90.0

丙酸2-碘丁烷140.9 120.4 119.5 9.0 91.0

丁酸间二甲苯162.5 139.0 138.3 6.0 94.0

丁酸1,2-二溴乙烷162.5 131.7 131.1 3.5 96.5

丁酸苄基氯162.5 179.3 160.8 65.0 35.0

丁酸苯甲醚162.5 153.9 152.9 12.0 88.0

丁酸氯苯162.5 132.0 131.8 2.8 97.2

丁酸糠醛162.5 161.5 159.4 42.5 57.5

异丁酸间二甲苯154.4 139.0 136.8 14.0 86.0

异丁酸1,2-二溴乙烷154.4 131.7 130.5 6.5 93.5

异丁酸苄基氯154.4 179.3 153.5 80.0 20.0

异丁酸苯甲醚154.4 153.9 148.5 42.0 58.0

异丁酸氯苯154.4 132.0 131.2 8.0 92.0

异戊酸丁酸异戊酯176.5 178.5 176.1 70.0 30.0

异戊酸1,3,5-三甲基苯176.5 164.6 162.8 20.0 80.0 异戊酸苄基氯176.5 179.3 171.2 36.0 64.0

异戊酸苯乙醚176.5 170.5 168.5 20.0 80.0

异戊酸苯甲醛176.5 179.2 174.5 68.0 32.0

己酸苄基氯205.2 179.3 179.0 3.0 97.0

己酸萘205.2 218.1 202.0 70.0 30.0

己酸硝基苯205.2 210.8 202.0 70.0 30.0

辛酸对二溴苯237.5 220.3 218.8 10.0 90.0

辛酸萘237.5 218.1 216.2 6.0 94.0

氯乙酸对二氯苯189.4 174.1 167.6 24.5 75.5

氯乙酸1,3,5-三甲基苯189.4 164.6 162.0 17.0 83.0 氯乙酸邻甲酚189.4 191.1 187.5 54.0 46.0

氯乙酸苄基氯189.4 179.3 173.8 25.0 75.0

氯乙酸萘189.4 218.1 187.1 78.0 22.0

苯乙酸二苯醚266.5 259.3 255.4 27.8 72.2

苯乙酸肉桂酸甲酯266.5 261.9 261.8 3.0 97.0

苯乙酸苯甲酸异戊酯266.5 262.0 259.9 26.0 74.0 苯乙酸联苯266.5 255.9 252.2 23.3 76.7

苯乙酸α-氯萘266.5 262.7 255.9 30.0 70.0

苯甲酸二苯醚250.5 259.3 247.0 59.0 41.0

苯甲酸对二溴苯250.5 220.3 219.5 3.8 96.2

苯甲酸水杨酸乙酯250.5 234.0 233.85 6.0 94.0 苯甲酸苯甲酸异丁酯250.5 241.9 241.2 12.0 88.0 苯甲酸萘250.5 218.1 217.7 5.0 95.0

苯甲酸对硝基甲苯250.5 239.0 237.4 11.0 89.0 苯甲酸联苯250.5 255.9 245.9 50.5 49.5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小结 熔点是固体将其物态由固态转变(熔化)为液态的温度。熔点是一种物质的一个物理性质,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一是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如果压强变化,熔点也要发生变化;另一个就是物质中的杂质,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纯净的物质。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下列物质按熔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萘 B、钠、钾、铯 C、干冰,氧化镁,磷酸 D、C2H6,C(CH3)4,CH3(CH2)3CH3 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并没有完整总结物质的熔沸点的文字,在中学阶段的解题过程中,具体比较物质的熔点、沸点的规律主要有如下: 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 ①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故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如氦的熔点(-272.2℃,26×105Pa)、沸点(268.9℃)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4.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KCl>KBr>KI,CaO>KCl。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各种水的区别

各种水的区别 纯净水是通过采用电渗吸、反渗透等,多项技术对水进行深层处理加工后,彻底消除细菌微生物病毒和矿物质的饮用水。对人身体健康极为有利,它容易吸收、没有污染、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减轻肝和肾的负担。 什么是矿泉水? 矿泉水来自地下深层并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但矿化水不益过量饮用,以防胆结石。另外目前有些厂商也在制造一些人造矿泉水,即纯净水内添加矿物质,其口感与天然矿泉水有所不同。 矿泉水是泉水或地下水的一种含有各种矿物质元素,只有将有害成份除去后才能饮用。而纯净水中不含任何杂质和有害元素,对人体有益。所以矿泉水与纯净水有很大的区别。 矿泉水是天然的,矿物质水是后天添加的,纯净水是经过净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的水。 1,自来水 对于自来水,人们第一印象是既干净清洁又卫生方便,打开水龙头就可以接到干净的水。可是实际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自来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干净,在不知不觉中它也受到了污染.自来水中的致变物质,一部分是从水源中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水厂加氯消毒后产生的.另外自来水还有一个污染的途径,就是用来输送自来水的水管,一路从水厂到你家,也会产生污染物。你喝的自来水因为病菌超标,所以不能直饮;烧开了的水中还有致癌物,又是死水。这一杯水,你准备喝多久? 2,井水 现在的井水是最恶劣的饮用水了。井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其它耗氧废物,传染病菌和病毒;植物营养剂——氮和磷;有机化学合成剂——杀虫剂、除锈剂和合成洗涤剂;来自工业、矿业和农业操作的其它矿物质和化学物质;来自土地侵蚀的沉淀物;热污染等。

大量饮用纯净水,会带走人体内有用的微量元素,从而降低人体免疫力,易引发疾病。由于人体的体液微碱性的,而纯净水呈弱碱性,如果长期饮用弱酸性的水,体内环境将遭到破坏。此外,长期饮用纯净水还会增加钙的流失。若长期饮用胸闷、恶心、体力衰退,性情急躁,罹患心血管疾病等。纯净水水质偏酸性,不宜长期饮用。 4,蒸馏水 医学专家已经发出忠告:蒸馏水属医疗用水,不宜长期饮用。蒸馏水是利用整流设备使水蒸气凝成水,冷却称为蒸馏水,除去水中的金属离子,但也除去了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蒸馏水虽为纯净无菌水,却是没有生命的“死水”,是不利于身体细胞正常新陈代谢的。 5,矿泉水 国家标准对天然矿泉水规定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过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真正的矿泉水区别于其它饮用水的特点是:地表水经历千百年的渗透、过滤、地下深部循环才形成的,通过天然净化而不含有致癌化合物、农药、重金属、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重量中虽然很少。但是,商场上真正的矿泉水多数受到质疑,桶装或者瓶装矿泉水成为静态水、大分子团水,还有污染之忧。 6,富氧水 富氧水是指在纯净水里,人为的加入更多的氧气,这种水中的氧分子到体内,会破坏细胞的正常分裂,加速衰老。富氧水属于医疗用水,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不能作为正常人群的饮用水。央视专家表示氧气只能被肺吸收,不能够被胃吸收,富氧水可能只是概念炒作,消费者“不要被太多概念忽悠。”目前市面上类似新水种最常见的是富氧水、离子水、纳米水、冰凌水等,消费者应该理性选购。

高中化学各物质熔沸点判断

高中化学各物质熔沸点 判断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高中化学熔沸点的比较 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1.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 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 ,Si ,Ge ,Sn 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 还有ⅢA 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 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 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 金刚石(C —C )>碳化硅(Si —C )>晶体硅 (Si —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 >KCl >KBr >KI ,ca*>KCl 。 ③ 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 反常地高,如:H 2O >H 2Te >H 2Se >H 2S )。

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 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CH3—CH3。 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 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CH3Cl,CH3COOH>HCOOH。 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如钨、铂等(但也有低的如汞、铯等)。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 5. 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 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 Li

有机物质共沸表

AZEOTROPIC DATA FOR BINARY MIXTURES Liquid mixtures having an extremum (maximum or minimum) vapor pressure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s a function of composition, are called azeotropic mixtures, or simply azeotropes. Mixtures that do not show a maximum or minimum are called zeotropic. Azeotropes in which the pressure is a maximum are often called positive azeotropes, while pressure-minimum azeotropes are called negative azeotropes. The coordinates of an azeotropic point are the azeotropic temperature t az, pressure P az , and liquid-phase composition, usually expressed as mole fractions. At the azeotropic point, the vapor-phase composition is the same as the liquid-phase composition. This table gives azeotropic data for a number of binary mixtures at no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 az =101.3 kPa). Component 1 of each mixture is given in bold face. The temperature t az and mole fraction x1 of component 1 are listed for each choice of component 2. The components are arranged in a modified Hill order, with substances that do not contain carbon preceding those that do contain carbon. REFERENCES 1.Lide, D.R., and Kehiaian, H.V., CRC Handbook of Thermophysical and Thermochemical Data,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94. 2.Horsley, L.H., Azeotropic Data, III,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D.C., 197 3. Molecular formula Name t az/°C x1 Water H2O CHCl3Trichloromethane56.10.160 CH2O2Formic acid107.20.427 CH3NO2Nitromethane83.60.511 CS2Carbon disulfide42.60.109 C2H3N Acetonitrile76.50.307 C2H5NO2Nitroethane87.20.624 C2H6O Ethanol78.20.096 C4H8O2Ethyl acetate70.40.312 C4H10O1-Butanol92.70.753 C4H10O2-Butanol870.601 C5H5N Pyridine93.60.755 C5H11N Piperidine92.80.718 C5H12Pentane34.60.054 C6H5Cl Chlorobenzene90.20.712 C6H6Benzene69.30.295 C6H6O Phenol99.50.981 C6H10Cyclohexene70.80.308 C6H12Cyclohexane69.50.300 C6H14Hexane61.60.221 C7H8Toluene84.10.444 C7H16Heptane79.20.452 C8H101,3-Dimethylbenzene920.767 C8H10Ethylbenzene920.744 C8H18Octane89.60.673 C8H18O Dibutyl ether92.90.781 C9H20Nonane94.80.970 C12H27N Tributylamine99.70.976 Tetrachloromethane CCl4 CH2O2Formic acid66.70.569 CH3NO2Nitromethane71.30.660 CH4O Methanol55.70.445 C2H3N Acetonitrile65.10.566 C2H6O Ethanol65.00.615 C3H6O Acetone56.10.047 C3H8O1-Propanol73.40.820 C4H10O1-Butanol76.60.951 Formic acid CH2O2 CS2Carbon disulfide42.60.253 Nitromethane CH3NO2 CS2Carbon disulfide41.20.845 Methanol CH4O C3H6O Acetone55.50.198 ? 2000 CRC Press LLC

高中化学物质熔沸点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 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 ①高熔点单质 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故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如氦的熔点(-℃,26×105Pa)、沸点(℃)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近常温呈液态的镓(℃)铯(℃),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4.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如KF>KCl>KBr>KI,ca*>KCl。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CH3—CH3。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 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CH3Cl,CH3COOH>HCOOH。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如钨、铂等(但也有低的如汞、铯等)。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

常见的共沸物

常见的共沸物 共沸物组分的沸点(度) 组成(w/w) 共沸点(度) 水--乙醇 100--78、5 5--95 78、15 水--正丙醇--97、2 28、8--71、2 87、7 水--异丙醇--82、4 12、1--87、9 80、4 水--正丁醇--117、7 37、5--62、5 92、2 水--异丁醇--108、4 30、2--69、8 89、9 水--叔丁醇--82、5 11、8--88、2 79、9 水--异戊醇--131、0 49、6--50、4 95、1 水--正戊醇--138、3 44、7--55、3 95、4 水--氯乙醇--129、0 59、0--41、0 97、8 水--乙醚--35 1、0--99、0 34 水--乙腈--81、5 14、2--85、8 76 水--丙烯腈--78、0 13、0--87 70、0 水--甲酸--101 26--74 107 水--丙酸--141、4 82、2--17、8 99、1 水--乙酸乙酯--78 9、0--91 70 水--二氧六环--101、3 18--82 87、8 水--氯仿--61、2 2、5--97、5 56、1 水--四氯化碳--77、0 4、0--96 66、0 水--二氯乙烷--83、7 19、5--80、5 72、0 水--苯--80、4 8、8--91、2 69、2 水--甲苯--110、5 20--80 85、0 水--二甲苯--137-140、5 37、5--62、5 92、0 水--吡啶--115、5 42--58 94、0 水--二硫化碳--46 2、0--98、0 44 甲醇--二氯甲烷 64、7--41 7、3--92、7 37、8 甲醇--氯仿--56、2 12--88 55、5 甲醇--四氯化碳--77、0 21--79 55、7 甲醇--丙酮--56、2 12--88 55、5 甲醇--苯--80、6 39、1--60、9 57、6 甲醇/甲酸甲酯/环己烷 17、8/48、6/33、6 50、8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苯--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77、0 16--84 65、1 乙醇/苯/水78、3/80、6/100 19/74/7 64、9 乙酸乙酯--四氯化碳78、0--77、0 43--57 75、0 乙酸乙酯--环己烷 46--54 71、6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1、不同晶体类型的物体的熔沸点高低的一般顺序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跨度大) 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越强,熔沸点越高。 2、原子晶体要比较其共价键的强弱,一般地说,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共价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3、离子晶体要比较离子键的强弱,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其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MgO >Mgd 2 >Nad>Csd。 4、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 O 2>N 2 ,HI>HBr>Hd;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如Co>N 2 ;在同分异构件,一般支链越多,其熔沸点越低,如沸点,正成烷>异成烷>新戌烷洁香烃及其衔生物的同分异构件,其熔沸点,高低顺序为:邻位>间位>对位化容物。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6、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金属元素单质(金属晶体)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第VIA族卤素单质(分子晶体)的溶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1、HNO 3→AgNO 3 溶液法 ①检验方法:

表明存在cl 表明存在Br 表明存在I ②反应原理 反应①:Ag+d-=Agd↓反应②:Ag+Br-=AgBr↓反应③:Ag+I-=AgI↓ 2、氯水—CdH法 ①检验方法 加适量新朱子饱和氯水加Cll H 未知液混合液分层振荡振荡 橙红色表明有Br- 有机层 紫红色表明有I- ②原理: D 2+2Br-=Br 2 +2a- d 2+2I-=I 2 +2d-,因Br 2、 I 2 在ccl 4 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3、检验食盐是否加碘(1:Io 3 )的方法①检验方法 变蓝:加碘盐 食盐 未变蓝:无碘盐 ②反应原理:IO 3-+SI-+6H+=3I 2 +3H 2 O(淀粉遇I 2 变蓝色) 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一、放热反应 (1)燃烧都是放热反应;(2)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3)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4)置换风应多为放热反应;(5)生石灰与水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二、吸热反应 (1)盐类的水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2)弱电*质的电荷一般是吸热反应; (3)大多数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4)需要持续加热的反应,如:NH 4d与C a CoA 2 , 制NA 3,A 2 还原C a O,配制C 2 H 4 。 注意区别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和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开始时需要持续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

[参考实用]常见的共沸物

常见的共沸物

又称恒沸物,是指两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时,其组分与沸点均保持不变。这实际是表明,此时沸腾产生的蒸汽与液体本身有着完全相

同的组成。共沸物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蒸馏或分馏手段加以分离的。并非所有的二元液体混合物都可形成恒沸物,一些例子列在了下面。这类混合物的温度-组分相图有着显著的特征,即,其气相线(气液混合物和气态的交界)与液相线(液态和气液混合物的交界)有着共同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如此点为最高点,则称为正恒沸物;如此点为最低点,则称为负恒沸物。大多数恒沸物都是负恒沸物,即有最低沸点。 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叔丁醇和水的方法 专利号:20XX1001603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叔丁醇和水方法。采用包括精馏塔的精馏装置,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叔丁醇和水,其过程,常压下将叔丁醇与水的恒沸物或混合物,按恒沸物或混合物与共沸剂环已烷的质量比为0.3~1.5,加入精馏塔的塔釜中,在塔釜为60-80℃进行全回流,全回流结束后,采出分相器中富集的水,当塔顶在64~83℃,塔釜在70~87℃,以回流比为1~5,采出三元共沸物收集在分相器中,分相器上层的环己烷和叔丁醇有机相采出备用。再以回流比1-4,在塔顶62-82℃下由塔顶采出环己烷-水及少量环己烷-叔丁醇的混合物后,在塔釜82-88℃,塔顶82-83℃下从塔顶得到纯度为98.2wt%的叔丁醇产品。本发明的优点是,共沸剂的用量少,叔丁醇的一次收率高。 乙醇沸点78.3乙醇与水二元共沸沸点78.1二元共沸组成:水4.4%,乙醇95.5%要想精馏得到无水乙醇需加人苯,三元共沸。 ?【PDF下载】化学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国标)15种常用有机溶剂的纯化?

物质熔沸点大小的比较方法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陕西吴亚南主编 物质熔沸点的大小比较通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而关于物质熔沸点的大小比较方法介绍的却又较少,且不集中。现将有关规律一并总结如下。 一、先将物质分类:从物质的晶体类型上一般分为分子晶 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不同物质类别熔沸点的比较方法不同。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1、对于分子晶体: a、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 其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CH4﹤C2H6﹤C3H8﹤C4H10 b、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时熔沸点陡然增高。如:H2O﹥ H2Te﹥H2Se﹥H2S(能形成氢键的元素有N,O,F) c、当形成分子内氢键时熔沸点降低。如:邻羟基甲苯 的熔沸点低于对羟基甲苯 d、对于烃类物质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低。 e、都能形成氢键时要比氢键的数目和强弱。如:H2O ﹥NH3﹥HF

f、组成和结构不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极 性越大熔沸点越高。如:CO﹥N2;CH3OH﹥C2H6 g、芳香烃中临﹥间﹥对 2、对于离子晶体:a、要看离子半径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 荷的多少,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如:NaCl﹤MgCl2<MgO 3、原子晶体:要看原子半径的大小,原子半径越小作用力 越大,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单晶硅 4、金属晶体:比金属离子的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如Na﹤Mg﹤Al 二、也可从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去分析。 常温常压下固体﹥液体﹥气体(熔沸点)如:碘单质﹥水﹥硫化氢 三、易液化的气体沸点较高。 四、注意: 1、熔点高不一定沸点也高。如I2和Hg 2、MgO和Al2O3由于晶格类型不同,氧化镁的熔沸点 高于氧化铝。 3、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单质熔沸点的变化不能一言概 论。(一般是金属部分从上至下熔沸点降低,非金属 部分从上至下升高,但都有特例)。

元素周期律熔沸点比较

首先,判断元素单质的熔沸点要先判断其单质的晶体类型,晶体类型不同,决定其熔沸点的 作用也不同。金属的熔沸点由金属键键能大小决定;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离子晶体由离子键键能的大小决定;原子晶体由共价键键能的大小决定。 所以 第一主族的碱金属熔沸点是由金属键键能决定,在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原子半径越小, 金属键键能越大,所以碱金属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降低。 第七主族的卤素,其单质是分子晶体,故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在分子构成相似的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所以卤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升高。 用这样的方法去判断同主族元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就行了,因为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同周期的话,不太好说了。 通常会比较同一类型的元素单质熔沸点,比如说比较Na、Mg Al的熔沸点,则由金属键键 能决定,Al所带电荷最多,原子半径最小,所以金属键最强,故熔沸点是:NaH2Te>H2Se>H2S 卤素:HF>HI>HBr>HCI。 同周期比较的话,是从左至右熔沸点依次升高,因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是这样递变的。 另外有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类型,比如让你比较金刚石、钙、氯化氢的熔沸点,只要知道金刚 石是原子晶体,熔沸点最高,其次是金属钙,最后是分子晶体氯化氢。 还有原子晶体的:比较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的熔沸点,那就要看共价键了,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键能越大,故熔沸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常见的共沸混合物的组成及共沸点

常见的共沸混合物的组成及共沸点 共沸物,又称恒沸物,是指两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时,其组分与沸点均保持不变。这实际是表明,此时沸腾产生的蒸汽与液体本身有着完全相同的组成。共沸物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蒸馏或分馏手段加以分离的。并非所有的二元液体混合物都可形成共沸物,科学堂在下列表格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共沸物组成及其共沸点。这类混合物的温度-组分相图有着显著的特征,即,其气相线(气液混合物和气态的交界)与液相线(液态和气液混合物的交界)有着共同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如此点为最高点,则称为正共沸物;如此点为最低点,则称为负共沸物。大多数共沸物都是负共沸物,即有最低沸点。值得注意的是:任一共沸物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外压而言。对于不同压力,其共沸组分和沸点都将有所不同;实践证明,沸点相差大于30K的两个组分很难形成共(恒)沸物(如水与丙酮就不会形成共沸物)。 (a)与水形成的二元共沸物(水沸点100℃) 溶剂沸点/℃共沸点/℃含水量/%溶剂沸点/℃共沸点/℃含水量/%氯仿61.256.1 2.5甲苯110.585.020 四氯化碳77.066.0 4.0正丙醇97.287.728.8苯80.469.28.8异丁醇108.489.988.2丙稀腈78.070.013.0二甲苯137-40.592.037.5二氯乙烷83.772.019.5正丁醇117.792.237.5乙睛82.076.016.0吡啶115.594.042乙醇78.378.1 4.4异戊醇131.095.149.6乙酸乙酯77.170.48.0正戊醇138.395.444.7异丙醇82.480.412.1氯乙醇129.097.859.0乙醚3534 1.0二硫化碳4644 2.0甲酸10110726 (b)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组分的沸点/℃共沸物的组成(质量)/%共沸物的沸点/℃乙醇-乙酸乙酯78.3,78.030:7072.0乙醇-苯78.3,80.632:6868.2 乙醇-氯仿78.3,61.27:9359.4乙醇-四氯化碳78.3,77.016:8464.9乙酸乙酯-四氯化碳78.0,77.043:5775.0甲醇-四氯化碳64.7,77.021:7955.7甲醇-苯64.7,80.439:6148.3 氯仿-丙酮61.2,56.480:2064.7 甲苯-乙酸101.5,118.572:28105.4 乙醇-苯-水78.3,80.6,10019:74:764.9

物质熔沸点比较

物质熔沸点比较 1、对于晶体类型不同的物质,一般来讲: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点范围很广,一般不与其它晶体类型比较。 2、原子晶体:原子晶体原子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3、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电荷数越高,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KF>KCl>KBr>KI,CaO>KCl。 4、金属晶体: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5、分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形成分子间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分子晶体,溶沸点降低。如:邻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 CO>N2,CH3OH>CH3CH3。 (3)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 >C17H33COOH; (4)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C2H5Cl>CH3Cl,CH3COOH>HCOOH。 (5)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 (CH2)3 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 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3 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6、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溶沸点:固体>液体>气体。如:熔点:S>Hg>O2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及应用 一、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例如:SiO2>NaCL>CO2(干冰)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镓、铯等。 二、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需要比较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影响分子晶体熔沸点的是晶体分子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1.同属分子晶体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I2>Br2>Cl2>F2。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如果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则分子之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出现反常。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例如,熔点:HI>HBr>HF>HCl;沸点:HF>HI>HBr>HCl。 ③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同分异构体,一般是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例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其熔沸点高低的顺序是邻>间>对位化合物。 ④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的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CO>N2。 ⑤还可以根据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状态的不同,熔沸点:固体>液体>气体。例如:S>Hg>O2。 2.同属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键能就越大,晶体的熔沸点也就越高。例如:金刚石(C-C)>二氧化硅(Si-O)>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3.同属离子晶体 离子的半径越小,所带的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 MgO>MgCl2,NaCl>CsCl。 4.同属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金属键越强,高沸点越高。例如: Al>Mg>Na。 三、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熔点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晶体硅>金刚石>碳化硅 B. CsCl>KCl>NaCl C. SiO2>CO2>He D. I2>Br2>He 解析:A中三种物质都是原子晶体半径C<Si,则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B中应为:NaCl>KCl>CsCl,因为离子的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就越高。因此C、D 正确。 答案:C、D 例题2.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共价键的键能大小有关的是: A.F2、Cl2、Br2、I2的熔点、沸点逐渐升高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C.金刚石的硬度、熔点、沸点都高于晶体硅 D.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解析:F2、Cl2、Br2、I2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它们的熔沸点高低决定于分子间的作·力,与共价键的键能无关,A错;HF、HCl、HBr、HI的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它们的热稳定性与它们内部存在的共价键的强弱有关,B正确;金刚石和晶体硅都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原子晶体,其熔沸点的高低决定于共价键的键能,C正确;NaF、NaCl、NaBr、NaI都是由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其内部没有共价键,D错。 答案:B、C 例题3.下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ⅥA~ⅦA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 A. H2S B. HCl C. PH3 D. SiH4 解析:NH3、H2O、HF分子间存在氢键,它们的沸点较高,即沸点高低关系为:NH3>PH3、H2O >H2S、HF>HCl,对应图中上三条折线。所以a点所在折线对应第IVA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且a点对应第三周期,所以a表示SiH4。 答案:D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O2 I2 Hg B. CO KCl SiO2 C. Na K Rb D. SiC NaCl SO2

一些物质的共沸点

水乙醇100.0 78.4 78.1 4.5 95.5 水正丙醇100.0 97.2 87.7 28.3 71.7 水异丙醇100.0 82.5 8.04 12.1 87.9 水正丁醇100.0 117.8 92.4 38.0 62.0 水异丁醇100.0 108.0 90.0 33.2 66.8 水仲丁醇100.0 99.5 88.5 32.1 67.9 水叔丁醇100.0 82.8 79.9 11.7 88.3 水正戊醇100.0 137.8 96.0 54.0 46.0 水2-甲基-1-丁醇100.0 131.4 95.2 49.6 50.4 水2-甲基-2-丁醇100.0 102.3 87.4 27.5 72.5 水2-戊醇100.0 119.3 92.5 38.5 61.5 水3-戊醇100.0 115.4 91.7 36.0 64.0 水正己醇100.0 157.9 97.8 75.0 25.0 水正庚醇100.0 176.2 98.7 83.0 17.0 水正辛醇100.0 195.2 99.4 90.0 10.0 水烯丙醇100.0 97.0 88.2 27.1 72.9 水苯甲醇100.0 205.2 99.9 91.0 9.0 水糠醇100.0 169.4 98.5 80.0 20.0 水苯100.0 80.2 69.3 8.9 91.1 水甲苯100.0 110.8 84.1 19.6 80.4 水二氯乙烷100.0 83.7 72.0 8.3 91.7 水二氯丙烷100.0 96.8 78.0 12.0 88.0 水乙醚100.0 34.5 34.2 1.3 98.7 水二异丙醚100.0 68.4 62.2 4.5 95.5 水乙基正丙基醚100.0 63.6 59.5 4.0 96.0 水二异丁基醚100.0 122.2 88.6 23.0 77.0 水二异戊基醚100.0 172.6 97.4 54.0 46.0 水二苯醚100.0 259.3 99.3 96.8 3.2 水苯乙醚100.0 170.4 97.3 59.0 41.0 水苯甲醚100.0 153.9 95.5 40.5 59.5 水间苯二酚二乙醚100.0 235.0 99.7 91.0 9.0 水甲酸正丙酯100.0 80.9 71.9 3.6 96.4 水甲酸正丁酯100.0 106.8 83.8 15.0 85.0 水甲酸异丁酯100.0 98.4 80.4 7.8 92.2 水甲酸正戊酯100.0 132.0 91.6 28.4 71.6 水甲酸异戊酯100.0 123.9 89.7 23.5 76.5 水甲酸苄酯100.0 202.3 99.2 80.0 20.0 水乙酸乙酯100.0 77.1 70.4 6.1 93.9 水乙酸正丙酯100.0 101.6 82.4 14.0 86.0 水乙酸异丙酯100.0 91.0 77.4 6.2 93.8 水乙酸正丁酯100.0 126.2 90.2 28.7 71.3 水乙酸异丁酯100.0 117.2 87.5 19.5 80.5 水乙酸正戊酯100.0 148.8 95.2 41.0 59.0 水乙酸异戊酯100.0 142.1 93.8 36.2 63.8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及高考模拟题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下列物质按熔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萘 B、钠、钾、铯 C、干冰,氧化镁,磷酸 D、C2H6,C(CH3)4,CH3(CH2)3CH3 在中学阶段的解题过程中,具体比较物质的熔点、沸点的规律主要有如下: 1.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 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 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一般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3.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 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① 一般顺序: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 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 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②在离子晶体中,要通过比较离子键的强弱,一般来说,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目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键能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如MgO>MgCl2>NaCl >CsCl。(一个相同,另一个元素不同) 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 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 <GeH4<SnH4。 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 >CH3—CH3。 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 (油酸); 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 >CH3Cl,CH3COOH>HCOOH。 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④金属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Mg<Al。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 5. 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 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LiNaCl>NaBr>NaI。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影响物质熔沸点的有关因素有: ① 化学键,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 ② ②晶体结构,有晶体类型、三维结构等,石墨跟金刚石就不一样; ③ ③杂质影响:一般纯物质的熔点等都比较高。但是,分子间力又与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有关,所以 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不是一句话可以讲清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需掌握以上的比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