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介绍

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介绍
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介绍

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介绍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寒,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雍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若属热邪雍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药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甘石汤。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本品发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此外,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它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用量1.5~10g。宜先煎。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忌用。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证。本品辛散温通,可外行肌表而奏解表之效。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而表证不解,恶风、发热者,常与白芍配伍以调和营卫,则卫气自和,如桂枝汤;若表实无汗之证,本品和营通阳可助麻黄发汗,两者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而致的痰饮症。本品能温化水湿,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本品能温膀胱之气,常与茯芩、泽泻等到配伍,以渗透水利湿,如五芩散。

3、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桂枝能祛风寒湿邪,温经通络而缓解疼痛,常附子、配伍,桂枝附子汤。

4、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之证。能温通胸中阳气,常与瓜蒌、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这种通用的作用又可用于心悸、脉结代之证以助阳复脉,多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配伍,如炙甘草汤。

5、用于经寒瘀滞,经闭,痛经等证。用量:3-10g。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用量:3-10g.不宜久煎。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寒等症。本品辛散发表,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效果,如桂枝汤等方剂均有本品。轻微感冒,可煎汤加红糖服。用于胃寒呕吐。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随配伍之不同,可用于多种呕吐,常与半夏同用治胃寒呕吐,即小半夏汤;若热证呕吐,可配伍竹茹、黄连同用。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有温肺除痰止咳之效,常配伍其他散寒止咳药用。此外,本品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用法:3-10g煎服或捣汁冲服。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对于阴虚内热及热盛之症忌用。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温,利水消肿。

用于夏季乘凉、饮冷或外感风寒、暑温,而致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及腹痛、吐泻等证。本品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常与扁豆、厚朴配伍,如香薷散。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本品能发越阳气,通利水湿。单用或与白术配伍,即薷术丸,对脾虚水肿患者尤能散水和脾。用量: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祛风解表,止血。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本品能祛风解表而性较平和。若配伍辛凉解表药亦可用于风热证或咽喉肿痛,能疏散风热,利咽喉,清头目。治风寒证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证常与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疹瘙痒或麻疹透发不畅。能祛风止痒,宜散透疹。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3、用于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本品有消疮之效。常与防风、银花、连翘等同用。

4、荆芥炭有止血作用,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证。常与其他止血药同用。用量:3-10g。不宜久煎。用于止血,须炒炭用。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痛、恶寒等到证。本品能发散表邪,祛风止痛。常与荆芥、羌活、前胡等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本品微温,甘缓不峻,故亦可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常与荆芥、黄芩、薄荷、连翘等同用。若风热发疹或皮肤瘙痒之证,亦可用本品与荆芥,白蒺藜等配伍以祛风止痒。

2、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证。本品既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

3、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证。本品入肝经,有祛风、解痉之效。常与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用量3-10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用。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用量3-10g。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祛风燥温,消肿排脓,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能散风寒,止头痛。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应用,

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本品芳香上达,祛风止痛。单用即都梁丸;或与川芎、防风等配伍应用,如川芎茶调散。又为治鼻渊头痛的要药。常配伍苍耳、辛夷等药,如苍耳散。

3、用于疮疡肿痛。未溃者能消散,己溃者能排脓,有消肿排脓、止痛之功,为外科常用之品。治乳痈常配伍瓜蒌、贝母、蒲公英等,以解毒散结消肿;治疮肿可配伍银花、天花粉等。

4、用于寒湿带下证。能燥湿止带。常与海螵蛸、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若配伍清热除湿的黄柏、车前草等,亦可用于湿热带下证。此外,本品亦可用于皮肤风湿瘙痒症,能祛风止痒。用量3-10g。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剧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证。本品能发表散寒,上达巅顶,有止痛之功。常与白芷、川芎同用,如神术散。

2、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痛、肢节痛等证。多与祛风除湿之羌活、防风、威灵仙、苍术等配伍。用量2-10g。注意本品辛温发散,凡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用。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用于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等证。本品散风通窍,又能止痛。常与辛夷、白芷等配伍,如苍耳散。对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及头风头痛,也有解表祛风的功效,可与防风、白芷、藁本等配伍。

2、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等证。有祛风马牛不相及湿、止痛的作用。可单用,或与威灵仙、肉桂、苍术、川芎等配伍。用量2-10g,煎服,或入丸散。注意血虚头痛不宜用。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尤为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浊涕常流等症的要药。本品祛风散寒,能上行于面而善通鼻窍。鼻渊证偏于寒者,多以其与细辛、白芷、防风、藁本等配伍应用;证偏于热者,多以其与薄荷、黄荷、黄芩、苍耳子等同用。用量3-10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1、用于感冒风寒轻证。本品辛散发表。常与生姜、淡豆豉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功效。与生姜配伍,即连须葱白汤;与淡豆豉配伍,即葱豉汤。

2、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症见腹泻、厥冷、脉微者。本品散寒通阳,与附子、干姜配伍,即白通汤,有助于附子、干姜温里祛寒。单用炒热,外熨脐腹,亦有散寒通阳之效,可用于寒凝气阻,腹部冷痛,或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通等证。

3、外用于疮痈疔毒。本品能解毒散结。可单用捣烂敷患处,若加入蜂蜜,解毒散结效果更好。用量3~1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不宜与蜂蜜共同内服。

胡荽别名:园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透疹。

用于麻疹初期。透出不畅。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能促使疹子顺利外透。若因风寒外束,疹出不快者,本品内服有发汗解表与透疹之效。可配入解表透疹剂中使用。此外,本品有芳香开胃作用,但仅作菜肴中之调味品,医方罕用。用量3-6g。外用

适量。

柽柳:辛,平。归肺、胃、心经。发汗透疹。

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或因风寒外束,疹毒内陷之证。借其辛散开发之性,可促使疹子外透。可与竹叶、牛蒡子、蝉衣等配伍,如竹叶柳蒡汤。亦可煎汤薰洗。此外,取其发散祛风作用,煎汤沐浴,可治风疹身痒;配合祛风湿药可治风湿痹痛证。用量:3-10g。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宜用。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

二、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本品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多本性辛凉解表剂,与清热解毒药同用。常与荆芥、连翘、银花等配伍,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诸证。本品轻扬升浮,清利头目。常与菊花、荆芥、桑叶等同用。因能宜散风热,利咽喉,故对于风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常同桔梗、僵蚕、荆芥、等配伍,六味汤。

3、用于麻疹初期,或风热外束肌表而疹发不畅。本品轻扬宣散之性能疏表散邪而助疹子透发。常与蝉蜕、荆芥、牛蒡子、连翘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对于风疹瘙痒,亦可应用。

4、用于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之证。本品能疏解肝郁。可与白芍、柴胡等同用,如逍遥散。用量:2-10g。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牛蒡子:又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1、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证。牛蒡子疏散风热,清肺利咽,较为常用。常配伍薄荷、荆芥、桔梗等,如银翘散、牛蒡汤。

2、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本品能疏散风热和透泄热毒,促使疹子透发。常金银花、薄荷、荆芥等配伍;若热毒壅盛之证则常配伍大青叶、紫草、升麻等药。

3、用于热毒疮肿及痄腮等证。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常与板兰根、连翘、野菊花等配伍。用量:3-10g。煎服或入散剂。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蝉蜕:又名蝉衣、蝉退。甘,寒。归肺、肝经。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上痉。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期,发热,头痛等证。本品能凉散风热,清利头目,常与菊花配伍;又对于风热郁肺、发热、咽痛、声音嘶哑之证有疏散风热,开宣肺气之效,常与胖大海或牛蒡子、桔梗等配伍。

2、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可借本品宣散作用助其透发,常与葛根、牛蒡子等到同用。对风疹及风热证皮肤瘙痒,变能疏风止痒,可配伍白蒺藜、荆芥等药。

3、用于肝经风热,目赤目翳多泪等证。本品有疏肝经风热以退目翳之效。常与菊花、木贼等到配伍,如蝉花散。

4、用于肝经风热,小儿惊啼及破伤风证。本品能凉肝息懈,定惊目痉。单用或配伍全蝎、僵蚕、钩藤等到祛风止痉药。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作丸散。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归肺、胃经。功效:解表,除烦。

1、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的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证。本品有宣散表邪作用,但用则力薄,故多配伍其他解表药用。外感风寒之证常与葱白配伍,即葱豉汤;外感风热及风温初起,头痛、发热之证,多配伍薄荷、荆芥、牛蒡子等,如银翘散。

2、用于热病胸中烦闷,不眠等证。常配伍栀子以清热除烦,即栀子豉汤。用量:10-15g 附药大豆黄卷又名清水豆卷。甘,平。归胃经。清热利湿。多用于湿暑、湿温、温热内蕴所致的发热汗少、胸痞不舒、骨节烦痛等证。也可用以治疗湿痹筋挛、膝痛、水肿胀满等证常与半夏、茯芩、黄芩、滑石等配伍。用量10-15g。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头痛、咳嗽及咽喉肿痛等证。本品轻清凉散,能清疏肺经及在表的风热。常与菊花、连翘、桔梗等配伍,如桑菊饮;对对于燥热伤肺,咳嗽痰稠,鼻咽干燥之证,可用蜜炙桑叶,有清肺热和润肺燥功效,多与杏仁、贝母、麦冬等配伍,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证。本品能清肝明目。常配伍菊花、决明子、车前子,亦可煎汤外洗;若属肝阴不足,目暗昏花,可同黑芝麻配伍,作蜜丸服,即桑麻丸。此外,本品略有凉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止吐血之轻证,单用或入复方。用量5-10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昏痛等证。本品能清上焦风热,清头目。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并配伍薄荷、荆芥等品,如桑菊饮。

2、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本品能清肝明目。常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亦可用于肝肾阴虚的目昏暗证,常与枸杞子同用以养肝明目,并配伍地黄等补肝肾药,杞菊地黄丸。

3、用于肝风头痛及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证本品能平肝息风。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钓藤等同用。用量10-15g。煎服或入丸散。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昏头痛等证。本品能疏散风热并有止痛作用。单用浸洒服,或配助理防风、菊花、川芎等到以增强祛风止痛效果。

2、用于风热上扰所致的目昏或目赤肿痛、多泪等证。本品能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同用。此外,可用于风湿痹痛,肢体挛急之证。具祛风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秦艽、木瓜等药配伍。用量度6-12g。煎服或浸酒,并入丸散用。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功效: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1、用于外感头痛,发热、无汗、项背强痛等证。本品解肌发汗。对风寒表证常与桂枝、麻黄、白芍等同用;若风热表证兼有内热则宜配伍黄芩、石膏、柴胡等药以解肌清热,如柴葛解肌汤。

2、用于麻疹初起,发热、恶寒、疹出不畅之证。本品性能解肌发散,可助其透发。常与升麻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3、用于湿热泻痢及脾虚腹泻等证。本品能升发清阳,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奏止泻痢之效。湿热泻痢多与黄芩、黄连等配伍,如葛根芩连汤,治痢疾身热证;若脾虚气弱的腹泻,则多配伍党参、白术、木香等药,如七味白术散。

4、用于热病烦渴及消渴证口渴多饮。本品有生津功效。可单用或配伍麦冬、天花粉、

地黄等药,如玉泉散。用量10-20g,煎服或丸散。止泻宜煨用。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本品长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故用为治疗少阳要证。常与黄芩、半夏等配伍,如小柴胡汤,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功效,可与甘草同用,即柴胡散;或配伍葛根等药,如柴葛解肌汤。

2、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常与白芍、当归等同用,如加味逍遥散;若肝郁气滞,胸腹胁肋胀痛之证,可配伍香附,川芎、枳壳之类,如柴胡疏肝散。

3、用气虚下陷所致有脱肛、子宫脱垂以及短气、倦乏等证。本品能升清阳之气而举陷。常与升麻同用,并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益气药物,如补中益气汤。用量:3-10g。本品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之证忌用。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用于外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期,疹发不畅诸证。升麻性能升散,并解热毒,可解表、透疹。常与葛根同用,如升麻葛根汤;若麻疹热毒较盛之证。可配伍紫草、牛蒡子、大青等药。

2、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升麻能清热解毒。如阳明热邪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证,可配伍黄连、生地、丹皮等证品,如清胃散;对于风热上雍,咽喉肿痛之证,多与桔梗、玄参等同用,如牛蒡子汤;若配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则可用于热毒毒疮疡及皮肤瘙痒之证;温病发斑,可与石膏、大青、犀角等同用。

3、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的短气、倦乏、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气虚下能摄血的崩漏不止等。升麻能升气举陷。常与柴胡同用。并须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补脾之品,如补中益气汤等。用量:3-10g。升举阳气多炙升麻。本品具升浮之性,凡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均当忌用。

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清肿。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用于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本品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肺胃热毒壅盛,气血两燔,高热不退而发斑疹者,宜与犀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2、用于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本品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3、用于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以及气喘等证。本品清泄肺热作用较强。用于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本品能泻胃火。常与生地、知母、牛膝等配伍,如玉女煎。煅石膏末可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之效。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忌服。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2、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3、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4、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竹叶:甘、淡,寒。归心、肺、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用于热病烦热口渴。竹叶能清心除烦,生津。常与石膏、麦冬、芦根等同用。

2、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及小儿惊热诸证。本品能清心火,并可宁神定惊。常与木通、生地等同用治口糜,即导赤散;若配伍钩藤、蝉蜕等清热息风之品,则可用以清心宁神定惊。

3、用于热淋及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小便淋痛。本品有清心、利尿作用。常配车前子、灯芯草、木通等药同用。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证。本品能清泄火,清头目。可单用,也可配伍石决明、菊花、蝉蜕等药同用;目珠疼痛、若痛久血伤,则须与当归、生地、白芍等补血养肝药配伍。

2、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瘿瘤。本品能清热散结。可单用煎服或熬膏服,并可涂患部;或与玄参、牡蛎、昆布等配伍。夏枯草的清热散结作用,也可用于消散痈肿。此外,本品的清泄肝火作用,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热、阳亢之证者。用量用法:10-15g,煎服或熬膏服。

淡竹叶:别名竹叶麦冬: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用于口舌生疮、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等证。本品长于清心与小肠经热,而利尿通淋常与灯芯草、白茅根、海金沙等同用。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之症。本品能清心泄热,除烦止渴。可与麦冬、芦根、、天花粉等同用。用量:10-15g.

寒水石:咸,大寒。归胃,肾经。清热泻火。

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烦渴、脉洪大之症。本品能热泻火,退壮热以除烦止渴。常与石膏配伍,如三石汤。研末外用于风热火眼、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烧烫伤。本品有清热泻火,缓解赤热疼痛辶效。用量:10-15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症;

2、用于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燥,甚至神昏谵语等症;

3、用于痈肿疮毒,疔毒内攻,耳、目肿痛诸症;

4、用于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的中消证,常配伍天花粉、地黄等清热生津

之品,如崔氏方。用量用法:2-10g,前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或服用较久易致败胃。凡胃寒呕吐、脾虚泄泻之证均忌用。

黄柏: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应用:1、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白带、足膝肿痛及热淋等证,

2、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等,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及遗精等证。用法用量:3-10g,煎服或入散,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易损胃气,脾胃虚寒者忌用。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用于湿热黄疸、阴虚阴散证;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用于肝胆实热所致的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阴肿阴痒诸证。用法用量:3-6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用于湿热泻痢及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证;

用于赤白带下、火毒痈疖;用于热淋、血淋,有凉血和利尿通淋功效。

清热解毒药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1、用于肝热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惊风、癫痫、抽搐等证;

2、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羞明或生翳障等证;

3、用于疮痈及痔疮肿痛。用量用法:1-2.5g,外用适量,内服多作丸散剂,不入汤剂

绿豆: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 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打碎入药或研粉用。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暑。

1、用于暑热烦渴或痈肿疮毒等证。对于暑热烦渴,本品可清热消暑以除烦止渴。可单用。对于痈肿疮毒,本品能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可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取汁服。外用,可与大黄研未,用生薄荷汁入蜜调涂。

2、用于服巴豆、附子或其他热毒之剂中毒,烦躁闷乱、呕吐口渴者。可单用连皮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取汁服。亦可与黄连、甘草等同用,以增强清热解毒的功效。用量15-30g。外用适量。

四季青:苦、涩、寒。归肺、心经。清热解毒,凉血,敛疮。

用于烧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热毒疮疡等证尤长于治疗烧烫伤。本品能清热解毒凉血又兼具收敛作用。用于烧烫伤及下肢溃疡,可用干叶研细粉,麻油调敷;治湿疹,可用干粉撒布;用于热毒疮疖,可用鲜叶洗净,加食盐少许捣敷。此外,本品对外伤出血亦有止血之效。可用鲜叶捣敷或干叶捣细布患处。用量:15-30g 。外用适量。

白毛夏枯草:为唇形多年生草本植物筋骨草Ajuga decumbensss Thunb. 的全株。产

(待续)

高血压药分类 五大类最常用

高血压药分类五大类最常用 现在的高血压一般都是通过选择降压药物来治疗,高血压药分类目前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二受体阻滞剂(ARB)。 (1)利尿剂: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各种利尿剂的降压疗效相仿,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排纳,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压起效角平缓,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到高峰。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高血压有较强降压效果。利尿剂的主要不利作用是低血钾征和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因此现在推荐使用小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尿量增多。痛风患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降压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降压起效较迅速、强力。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律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β阻滞剂治疗的主要障碍时心动过缓和一些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反应,较高剂量被他5阻滞剂治疗时突然停药可导致撤药综合症。虽然糖尿病不是使用β1阻滞剂的禁忌证,但它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可能掩盖和延长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证,使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力、方式传导及窦性心律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加气道阻力。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患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又称钙拮抗剂,主要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钙通道阻滞剂又可分为短效和长效。除心力衰竭外钙拮抗剂较少有禁忌证。相对于其它降压药的优势是老年患者有较好的降压疗效,高钠摄入不影响降压疗效;在嗜酒的患者也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长期治疗还有抗动

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 指导原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

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1.研发背景 简要说明文献情况。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

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 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

利尿剂的分类及用法

利尿剂的分类及用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利尿剂分类及应用 注意事项: ?不同的利尿剂利尿的原理或者作用的部位不一样,副作用大同小异。 ?利尿剂都可以导致血压下降,脱水,大部分的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除了保钾利尿剂。 ?低钾血症时鼓励病人吃富含钾的食物。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血钾的情况,低钾血症容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 ?利尿剂一般建议上午服用,不要在晚上睡觉前服用,以免影响睡眠。 ?使用利尿剂后要注意观察尿量。

甘露醇 1、高效利尿药:作用于肾脏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机制:原尿中35%的Na+在肾脏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被重吸收,其重吸收主要依赖管腔膜上的Na+-K+-2Cl-共转运子,高效能利尿药能选择性阻断该转运子,因此也称为袢利尿剂。 2、中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 机制:滤液中10%的NaCl在远曲小管被重吸收,此类利尿药通过阻断Na+-Cl-共同转运子起作用。 3、低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及近曲小管。 机制:竞争性醛固酮拮抗剂,竞争醛固酮受体,抑制Na+-K+交换,保K+ 排Na+利尿。 现有药品: 1、呋塞米(襻利尿剂) ?降低肾浓缩、稀释功能;

?利尿作用强大、迅速、短暂,同等排钠量,其水分清除较大,适用于中重度心衰(HF)。可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可减少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肺充血和降低左心室(LV)充盈压,这一作用常出现在利尿作用之前,速尿可促进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E(PGE)释放,属“高限”利尿药,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利尿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肾功不全时首选。除非肾功严重受损(肾小球滤过率Ccr <5ml/min)一般均能保持其利尿效果,在肾病综合征(NS)或肾功能衰竭时应适当加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 ?襻利尿剂所有快速血流动力学作用在慢性心衰(CHF)患者中减弱。襻利尿剂必须经近曲小管分泌到管腔内后才能在亨利氏环发挥利尿作用。几乎所有心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受损,肾血流减少,近曲小管离子转运功能下降,肾小管排泌利剂量的功能下降,在心衰患者中利尿剂峰浓度降低,到达峰浓度的时间延长,因此必须提高襻利尿剂的剂量 2、托拉塞米 ?高效,利尿效果是呋塞米的2-4倍 ?长效,半衰期比呋塞米长,既具有噻嗪类利尿剂作用时问长的特点,又具有高效利尿作用,既可用于治疗严重水肿类病症,又适合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长期治疗 ?口服生物利用度(80-90%)高于呋塞米(40-50%)。口服和非肠道给药疗效几乎相同 ?对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无抑制作用,排出碱性尿。 ?极少出现“利尿抵抗”现象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4: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 4.1 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 l、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4.2 中药,天然药物的申报资料表及说明 (一)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项目表

(二)说明 l、“十”指必须报送的资料; 2、“—”指可以免报的资料; 3、“±”指可以用文献综述代替试验研究的资料; 4、“▲”具有法定标准的中药材、天然药物可以不提供,否则必须提供资料; 5、“*”按照申报资料项目说明和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4.3 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前需要申报的资料 (一)综述资料(1~6号) 资料1、药品名称。 ?中文名 ?汉语拼音 ?英文名及命名依据(有效成分或者进口天然药物) 资料2、证明性文件。 ?申请人合法登记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申请新药生产时应当提供样品制备车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申请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

属状态的说明,以及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研制立项批复文件复印件;?申请新药生产时应当提供《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复印件: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的《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或《进口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复印件。 ?其他证明文件: 如为进口申请,还应提供: ①生产国家或者地区药品管理机构出具的允许药品上市销售及该药品生产企业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证明文件、公证文书:出口国物种主管当局同意出口的证明; ②由境外制药厂商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办理注册事务的,应当提供《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登记证》复印件; 由境外制药厂商委托中国代理机构代理申报的,应当提供委托文书、公证文书以及中国代理机构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③安全性试验资料应当提供相应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证明文件;临床试验用样品应当提供相应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明文件。 资料3、立题目的与依据。 ?中药材、天然药物应当提供有关古、现代文献资料综述。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应当提供处方来源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的综述,以及对该品种创新性、可行性等的分析,包括和已有国家标准的同类品种的比较。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第一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 【青霉素类药物】 1.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较窄。 2.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抗G-杆菌——美西林、替莫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抗G-杆菌——美西林、替莫西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第二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G+菌G-菌对β-内酰胺酶肾毒性 头孢菌素第一代强弱不稳定大 第二代不如第一代增强较稳定较小第三代弱强,铜绿假单胞菌有效高度稳定基本无第四代强稳定无 第五代超广谱——超完美(TANG) 三、主要药品 1.头孢唑林——一代 2.头孢氨苄——一代 3.头孢拉定——一代 4.头孢呋辛——二代 5.头孢克洛——二代 6.头孢地尼——三代,避免与铁剂合用,如必须合用,应在服用本品3h后再服用铁剂。 7.头孢克肟——三代 8.头孢噻肟——三代,可作为儿童脑膜炎的选用药物。 9.头孢曲松——三代,不得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和早产儿;严禁与含钙注射液混合(尤其儿童)——增加发生结石的危险。 10.头孢哌酮舒巴坦——三代,主要经胆汁排泄。 11.头孢他啶——三代,加入万古霉素后,会出现沉淀。必须谨慎冲洗给药系统和静脉系统。 12.头孢吡肟——四代。 第三节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代表药特点(TANG) 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抗厌氧 菌作用强。 2.碳青霉烯类XX培南最广——G+菌、G-菌、需氧菌、厌氧菌。 3.单酰胺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 窄,仅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杆菌。 4.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广——多种G-菌及厌氧菌。

中药六类分类

仔细分析中药六类分类,越看越糊涂,请高手指点。 1、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分类应该属于哪类? 2、天然药物复方中,其中一种为有效成分90%以上、另一种为有效部位50%以上按照注册分类应该属于哪类? 3、天然药物复方,两位药材分别其他的各自的有效部位,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方,又应该属于哪类? 附: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己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二)说明 注册分类1~8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6.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6.3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4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以传统工艺制成,处方中药材必须具有法定标准。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可以采用非传统工艺制成。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包括: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及局部给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利尿剂的分类及用法

利尿剂分类及应用 不同的利尿剂利尿的原理或者作用的部位不一样,副作用大同小异。 利尿剂都可以导致血压下降,脱水,大部分的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除了保钾利尿剂。 低钾血症时鼓励病人吃富含钾的食物。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血钾的情况,低钾血症容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 利尿剂一般建议上午服用,不要在晚上睡觉前服用,以免影响睡眠。 使用利尿剂后要注意观察尿量。 甘露醇 1、高效利尿药:作用于肾脏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机制:原尿中35%的Na+在肾脏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被重吸收,其重吸收主要依赖管腔膜上的Na+-K+-2Cl-共转运子,高效能利尿药能选择性阻断该转运子,因此也称为袢利尿剂。 2、中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

机制:滤液中10%的NaCl在远曲小管被重吸收,此类利尿药通过阻断Na+-Cl-共同转运子起作用。 3、低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及近曲小管。 机制:竞争性醛固酮拮抗剂,竞争醛固酮受体,抑制Na+-K+交换,保K+ 排Na+利尿。 现有药品: 1、呋塞米(襻利尿剂) 降低肾浓缩、稀释功能; 利尿作用强大、迅速、短暂,同等排钠量,其水分清除较大,适用于中重度心衰(HF)。可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可减少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肺充血和降低左心室(LV)充盈压,这一作用常出现在利尿作用之前,速尿可促进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E(PGE)释放,属“高限”利尿药,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利尿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肾功不全时首选。除非肾功严重受损(肾小球滤过率Ccr <5ml/min)一般均能保持其利尿效果,在肾病综合征(NS)或肾功能衰竭时应适当加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 襻利尿剂所有快速血流动力学作用在慢性心衰(CHF)患者中减弱。襻利尿剂必须经近曲小管分泌到管腔内后才能在亨利氏环发挥利尿作用。几乎所有心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受损,肾血流减少,近曲小管离子转运功能下降,肾小管排泌利剂量的功能下降,在心衰患者中利尿剂峰浓度降低,到达峰浓度的时间延长,因此必须提高襻利尿剂的剂量 2、托拉塞米 高效,利尿效果是呋塞米的2-4倍 长效,半衰期比呋塞米长,既具有噻嗪类利尿剂作用时问长的特点,又具有高效利尿作用,既可用于治疗严重水肿类病症,又适合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长期治疗 口服生物利用度(80-90%)高于呋塞米(40-50%)。口服和非肠道给药疗效几乎相同 对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无抑制作用,排出碱性尿。 极少出现“利尿抵抗”现象 3、布美他尼 具有高效、速效、短效和低毒的特点,利尿作用为呋塞米20~40倍 对水和电解质排泄的作用基本同呋塞米,排钾作用小于呋塞米 肾功能衰竭时,本品的利尿作用的减弱程度远低于呋塞米 4、氢氯噻嗪(噻嗪类利尿剂) 只影响肾脏稀释功能,不影响浓缩功能 利尿强度中等、持久,适用于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性高血压(主张小剂量应用) 属“低限”利尿药,超过通常剂量范围,并不增加利尿效果。如氢氯噻嗪l00mg/d已达最大效应,剂量一效应曲线已达平台期,再增量无效应增加 在肾功不全肌酐Scr>180u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Ccr (GFR) <30 ml/min时利尿效差。严重肾脏不全时禁用 对尿酸排泄具有双向性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2、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用物质制成的制剂。 3、中药材的代用品。 4、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制成的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由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 7、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由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注射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给药途径的制剂。 9、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剂型的制剂。 10、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工艺的制剂。 11、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和天然药物制剂。 (二)说明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中药、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未经过化学修饰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 2、“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用物质制成的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以下简称“法定标准”)收载的中药材及天然药物制成的制剂。 3、“中药材的代用品”是指用来代替中药材某些功能的药用物质,包括: (1)已被法定标准收载的中药材; (2)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制成的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的中药材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制成的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是指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制成的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包括: (1)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2)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3)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注射剂”,其中包括水针、粉针、大输液之间的相互改变及其他剂型改成的注射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给药途径的制剂”包括: (1)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2)局部给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剂。 9、“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剂型的制剂”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10、“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工艺的制剂”包括: (1)工艺有质的改变的制剂; (2)工艺无质的改变的制剂。 工艺有质的改变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改变提取溶媒、纯化工艺或其他制备工艺条件等,使提取物的成份发生较大变化。 11、“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或天然药物制剂”是指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制剂的注册申请。 二、申报资料项目 (一)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二)药学研究资料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栽培或培植(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 10、药材性状、组织特征、理化鉴别等研究资料(方法、数据、图片和结论)及文献资料。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1、20世纪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从而揭开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序幕。 最初抗生素是用发酵方法得到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青霉素培养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G是天然青霉素,不溶于水,改造成钾盐和钠盐。 2、头孢菌产生的天然头孢菌素C,比青霉素更稳定的结构(六元环VS五元环)。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四代。目前临床用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中,头孢类占了几乎一半。这四代在结构上没有截然分类,在抗菌活性、抗菌谱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第一代:抗菌谱窄,只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阳性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近或略差,但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明显增强。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低。 第三代:抗菌谱更广,对阳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差,对阴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强,抗菌谱扩大到了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第一、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第三代有效, 第四代:品种还不多。抗菌谱和作用都极大增强,且对细菌过量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其突出的特点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细菌表面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亲和力强,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同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更强。 第五代(国内还没有):近些年来,又有些新型头孢菌素上市,2008头孢吡普在加拿大上市,2010年头孢洛林在美国批准上市。对阳性菌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阴性菌与第四代相似。 3、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新型的B内酰胺化合物,目前发展很快。1976年,从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硫霉素,不仅抗菌活性强,而且能够抑制B内酰胺酶。抗菌谱:对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需氧菌都有很强大的作用,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B内酰胺抗生素。缺点是,1:容易被人体内产生的脱氢肽酶DHP-1降解,需要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2:不能口服。 为克服这些缺点,改变侧链抵抗酶的降解。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亚胺培南,临床评价很高,但是对DHP-1酶还是不稳定,需与西司他丁合用。 到了90年代开发的美罗培南,对酶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单独使用,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三代头孢。后来又陆续有帕尼培南、比阿培南。 4、法罗培南是唯一即可口服又可以注射的青霉烯类,其对青霉素无效和头孢菌素无效的疾病都有效。 5、单环B内酰胺类:1987年氨曲南是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被认为是抗生素发展的里程

药品分类与分类编码

药品类别药品亚类药品序号药品剂型商品名称 2位2位3位2位1位 例如: 0101001IJ0 注射用青霉素纳(80wu),剂型为针剂 其中第一、二位01代表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物(来自药品类别字典,见附表1) 其中前四位0101(药品类别+药品亚类)代表青霉素类抗生素(来自药品类别字典,见附表1) 其中第五到第七位001是药品序号为递增 其中第八、九位IJ为药品剂型(来自药品剂型字典,见附表2) 最后一位为商品名称 表1 药品类别字典 01 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物 0101 青霉素类抗生素 010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010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0104 酰胺醇类抗生素 0105 四环素类抗生素 010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0107 多肽类抗生素 010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0109 林可胺类抗生素 0110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0111 多烯类抗生素 0120 其它抗生素类抗感染药 02 非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物 201 磺胺类药及增效剂 0202 喹诺酮类抗感染药 0203 抗结核麻风分枝杆菌类药 0204 抗真菌类药 0205 抗病毒类药 0206 抗螺旋体类药 0207 天然来源抗感染药 0208 硝基呋喃类抗感染药 0209 消毒防腐药 0299 其它非抗生素类抗感染药 03 抗寄生虫病药物 0301 抗吸虫病药 0302 抗疟药 0303 驱肠虫药 0304 抗丝虫病及抗黑热病药

0305 抗阿米巴及抗滴虫病药 0399 其它抗寄生虫病药 04 解热镇痛药物 0401 解热镇痛药 0402 非成瘾性镇痛药 0403 抗炎镇痛药 0404 抗痛风药 0405 抗偏头痛药 0499 其它解热镇痛药 05 麻醉用药物 0501 全身麻醉药 0502 局部麻醉药 0503 麻醉辅助药 0599 其它麻醉用药 06 维生素类与矿物质类药物 0601 维生素AD属 0602 维生素B属 0603 维生素C属及其它属 0604 复合维生素类 0605 微量元素与矿物质 0606 滋补营养药 0699 其它营养类药 07 酶类及其它生化药物 0701 酶及辅酶类药 0702 氨基酸及蛋白质类药 0703 复方氨基酸类药 0704 多糖及脂类药 0705 核酸类药 0799 其它生化药 08 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类药物0801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080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0803 雄激素及同化激素类药 0804 雌激素及孕激素类药 0805 促性激素类药 0806 避孕药 0807 子宫收缩药及抗生育药 0808 胰腺激素及其它调节血糖药0809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0810 前列腺素类药 0899 其它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类药09 调节免疫功能药物 0901 免疫抑制剂 0902 生物反应调节剂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G+ 球菌或G -杆菌,这样可以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 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一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 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 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B -内 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B -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 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B -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 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 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 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_9

---------------------------------------------------------------最新资料推荐------------------------------------------------------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附件 1: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本附件中的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本附件中的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一)注册分类 1.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2. 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 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 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 仿制药。 (二)说明注册分类 1~6 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 7、8 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 1.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 1 / 19

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 90%以上。 2. 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 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 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 50%以上。 6.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 1 中药复方制剂; 6. 2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 3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 主要包括: 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I+II:协同(增强) I+Ⅲ:拮抗(可能) 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 I+Ⅳ: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 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 青霉素G 抗菌谱: ★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首选: ★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 药物:氟氯西林 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2.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 共同特点:(1)广谱。

抗生素种类及双硫仑样反应

常见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 苄、头孢羟氨苄等。 ?第一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为1962-1970年,其抗菌性能具以下特点:?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与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相似,有对抗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但若金葡菌已对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则对所有的头孢菌素也耐药。 2、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包括对链球菌A群、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链球菌D群的作用很差,所有的头孢菌素(除头孢硫咪外)对肠球菌(如粪链球菌)均无效。?3、在本代抗生素抗菌谱内的革兰阳性菌尚有: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司忒菌、枯草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等。?4、本代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与氨苄西林有一定的近似性,分述如下: (1)对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前者易产生耐药菌株。 (2)对奇异变形杆菌的部分多数菌株对本代抗生素敏感。?(3)对于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的多数菌株有较强的作用,但易产生耐药 性。 (4)对于肺炎克雷白菌,头孢菌素均有较强的作用(而氨苄西林对本菌则是无效的),但对本代抗生素可产生耐药菌株。?(5)本代抗生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有一定的作用。但本代抗生素与氨苄西林之间对该菌存在着交叉耐药性,即对氨苄西林敏感的菌株对本代抗生素往往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药者对本代抗生素也耐药。 (6)肠杆菌类均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7)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下列微生物无效:产气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假单孢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等无效。 5、第一代头孢菌素对放线菌常可有效。?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由肾脏排泄,因此在尿液中有较高浓度;在胆汁中的浓度低,不适用于胆道感染;在肠道中的浓度低,除口服品种外,不适用于肠道感染;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弱,不适用于中枢感染。 头孢类抗生素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噻吩钠、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硫脒、头孢克罗、头孢噻啶;二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三代的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孢替坦、头孢克肟; ? 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 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 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 G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 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高血压药分类 五大类最常用

高血压药分类五大类最常用 (1)利尿剂:有噻嗪类(双氢克尿塞)、袢利尿剂(呋塞米)和保钾利尿剂(安体舒通)。各种利尿剂的降压疗效相仿,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排纳,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压起效角平缓,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到高峰。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高血压有较强降压效果。利尿剂的主要不利作用是低血钾征和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因此现在推荐使用小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尿量增多。痛风患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降压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降压起效较迅速、强力。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律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β阻滞剂治疗的主要障碍时心动过缓和一些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反应,较高剂量被他5阻滞剂治疗时突然停药可导致撤药综合症。虽然糖尿病不是使用β1阻滞剂的禁忌证,但它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可能掩盖和延长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证,使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力、方式传导及窦性心律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加气道阻力。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患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又称钙拮抗剂,主要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钙通道阻滞剂又可分为短效和长效。除心力衰竭外钙拮抗剂较少有禁忌证。相对于其它降压药的优势是老年患者有较好的降压疗效,高钠摄入不影响降压疗效;在嗜酒的患者也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长期治疗还有抗动脉粥样应还作用。主要缺点是开始治疗阶段有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强,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底下或心脏传导阻滞者患者中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西拉普利。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ACE抑制剂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尿蛋白作用,在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时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高钾血症、妊娠妇女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5)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抑制剂:常用的有氯沙坦,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稳定。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少,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的依从性高。虽然在治疗对象与禁忌证与ACEI相同,但ARB有自身治疗特点,与ACEI并列为目前推荐的常用五大类降压药中的一类。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相关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相关要求 附件1: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本附件中的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本附件中的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仿制药。 (二)说明 注册分类1~6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7、8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中药复方制剂; 6.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主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是指不同给药途径或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