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

目录

引言 (1)

一、历代戏曲的传承与改革 (1)

(一)、古代的戏曲改革 (1)

(二)、辛亥革命前后 (2)

(三)、五十年代前后期的戏剧改革 (3)

二、样板戏对京剧的继承和发展 (3)

(一)对于传统京剧的继承 (3)

(二)对传统京剧的革新创造 (4)

1、出场设计 (4)

2、选择突破传统的现实题材 (4)

3、念唱的口语化念唱的口语化 (4)

4、“样板戏”语言规范化 (5)

5. 板腔体与曲牌体并用 (5)

三、“样板戏”对戏曲的创新与发展 (6)

(一)、艺术形式的探索 (6)

(二)、腔词音乐体系的应用 (7)

(三)、西洋乐器的运用 (7)

(四)、唱腔的创新 (7)

结语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引言

关于京剧的改革与发展这个话题,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在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在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今对于“样板戏”的研究也随着“文革”的渐渐远去而愈加丰富,但也仅限于国内,国外大概因为资料贫乏而少有研究,以往国内的理论界和文艺界人士基本上是将目光集中在对“样板戏”的政治性功能的批判和音乐唱腔的欣赏上,走入两端。戏曲危机重重的今天,这几出“样板戏”仍然魅力不减,而且还被贯以“红色经典”而常演不衰,创下了近年来戏曲舞台少有的连演百场的超强纪录。京剧自古以来历经数次改革,到了“文革”时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展壮大成为“样板戏”并为全国人民所仿效。尽管在今天看来对“样板戏”做完全客观上的研究还为时过早,但是作为京剧传承发展的结果,我觉得可以用“样板戏”做一个例证。对于“样板戏”的研究我始终认为它融会了太丰厚的内容,政治、文化、历史、文学、思想、艺术、戏曲等包罗万象,其涉猎广泛,主题思想突出,加之新颖独特的唱腔,而最为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的内涵是使它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基于此,我对它的产生、创作、功与过、历史地位等等进行了研究,但基本限于文学研究范畴,涉及戏曲方面的很少,兼而顾及一些无法回避的政治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语用学、文学史、社会学、编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阅读法、调研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尽量坦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样板戏”的历史地位有自己的认识,并且希望以“样板戏”为依据研究京剧现代化的改革成果,从而论述京剧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发展京剧现代戏,进一步弘扬我们的国粹艺术。

一、历代戏曲的传承与改革

(一)、古代的戏曲改革

戏曲流传至今并非朝夕之事,早在古代时期就经历了数次改革。汉代的“角抵戏”,南北朝的“歌舞戏”,到汉戏中开始间或有了故事因素的添加,“合歌舞而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①。唐代的“参军戏”。宋代“宋杂剧”。金代“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因此说戏曲的形成过程相当漫长。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种艺术形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几种基本形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当在宋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详述了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之时,“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

争驰于御路,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衡,按管调弦于茶房酒肆”②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它开创了我国戏曲史上以传奇为主的新时期。传奇的体制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剧本的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广泛使用集曲;曲调更为严格;角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较南戏增加了五个角色。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在这3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明初。这是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的阶段,在体制上和表演形式上还不够完善。第二,明中叶到明末清初。这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牡丹亭》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第三,清代中叶以后。这是传奇逐渐衰落的阶段。清代地方戏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清代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花部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也称“乱弹”。它们虽不为士大夫所重视,但却为下层观众所欢迎,在乡村山区及小城镇流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到清代康熙年间,这股势力开始兴盛,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是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又称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黄腔,是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集合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作为唱腔,所谓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花部诸戏的兴起,取代了昆山腔在曲坛上的霸主地位,使我国的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以来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辛亥革命前后

20世纪初,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如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开始在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出现,它们都是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又吸纳了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更趋成熟。而当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却一点儿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可以说,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戏曲界也兴起了戏曲改良运动,新旧剧界结合搞了一段“文明戏”五四时期的戏剧评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的戏曲

受到了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到了现代戏曲时代。“五四”运动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传统的旧戏,改良的旧戏,文明戏都是民众新文化运动时中国戏剧的改革结果。

(三)、五十年代前后期的戏剧改革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由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③从《指示》发布之日至1956年底,全国挖掘出了传统戏曲剧目51867个,记录下14632个,整理改编四千余个,上演剧目达一万余个。如湖南花鼓小戏《双送粮》,《浏阳河》,戏曲音乐体制出现了专剧专曲的新变化使新戏曲适应了新的时代。1962年,中央提出“抓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江青秘密策划对《海瑞罢官》的批判;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关于戏曲问题开展论争,提出“大写十三年”,禁演《李慧娘》;1964年,进一步开展“社教”运动,大力提倡现代戏,批判写“中间人物”、批判杨献珍“合二而一”,江青发表了《谈京剧革命》。1965-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前夜,姚文元发表批判《海瑞罢官》文章,关于“清官”问题展开争鸣。戏曲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所谓“京剧革命”。“1971年初,《人民日报》、《文汇报》都明确要求“在样板戏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对自身的剧种艺术进行革命化改造”。④

二、样板戏对京剧的继承和发展

(一)对于传统京剧的继承

在“样板戏”的创作过程中,其实也并不拒绝对传统艺术的吸取和利用,它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转述“革命”的意识形态,尽管其中充斥着权力意志,“样板戏”依然有它闪光的地方。从戏剧文学的角度来看,它继承并弘扬了传统戏剧文化的许多优点,比如:它将戏剧文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采用分场体制,并且保持整部戏的结构衔接准确完整;场景的安排有明有暗,虚实相间,既有重点又有非重点与之搭配;以人为主,场场有戏。故事衔接紧凑,无赘戏。充分发挥戏剧文学在剧本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完成特定的故事情节,并且能够充分地调动和激发起接受者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戏剧的情节冲突不仅要集中而且要尖锐,而且还要有发展、有起伏。在“样板戏”创作过程中,编导人员充分注意到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以剧情为中心,使舞台的小天地尽量地容纳下人间的大天地,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经过浓缩,以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之上,尽可能凝练地反映生活。“样板戏”的分场结构完全承袭了京剧的制作体制,在场次安排的同时,注意故事的衔接不能拖沓,不能有大的跳跃,要让观众的思绪跟上故事情节

的发生。“样板戏”要求舞台剧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在严格规定的时间控制下完成舞台艺术表演。

(二)对传统京剧的革新创造

“样板戏”的创作方法既有对传统京剧的大量借鉴,又有其独特的经验、手法。

1、出场设计

人物的出场设计上就有其特殊的摆放方式。英雄人物一定要在明处,要在舞台正中,灯光要打足。与之相反的是,反面人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在暗处,灯光呈灰色调。而且总结出一套四句话的“样板戏”经验:“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在景别表现上,对敌人使用远景,对英雄人物使用近景;在光的运用上,对敌人要用暗光,对英雄要用亮光;在人物造型比例上,敌人要显得渺小,英雄人物要显得高大;在镜头角度上,对敌人要俯拍,对英雄人物则要仰拍。在色彩冷暖对比上要‘敌寒我暖’,一般对敌人用蓝光,英雄人物用红光。

2、选择突破传统的现实题材

“样板戏”真正实现了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的目的,选取了一批贴近生活的题材作品。“样板戏”不再有那全身披挂,不再涂抹得认不出本相,又加上许多真实布景,以及清晰的唱腔,令观众耳目一新。卸去附着在身上浓厚的脂粉、沉重的着装,还原于现实,观众看了觉得自己与演员的距离拉近了,对戏中的生活有了实际的感受,因此共鸣就产生了。

3、念唱的口语化念唱的口语化

传统京剧虽然有极其精髓的一面,但是在舞台表演中却无法掩饰观众难以听懂这瑕疵,而“样板戏”的排演却使这一点有了重大的突破,它的语言通俗又规范,其口语化特点使“样板戏”这个现代京剧在戏改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样板戏”将民间语言、口头语言入戏,通俗易懂。既有传统京剧韵白的韵律、节奏,又因白话押韵,精炼而富有诗意。在唱腔上淡化技巧,讲究自然,追求发音吐字的平易化和口语化。琅琅上口,直白了当,自然亲切,既俗且雅。传统京剧讲求“千斤话白四两唱”,足见其对念白的重视程度,与之相比,“样板戏”的念白也确实有着自己独特之点,那就是自觉追求标准化、通俗化、生活化。首先“样板戏”的标准化,可以通过念白达到最大限度的可流通性。其次是生活化,“样板戏”所使用的语言大多是生活常用语、生活语汇词汇,使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作为观众,因为剧目所表现的史实离自己所处的年代较近,又似感同身受,非常亲切。例如柯湘的“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只剩得,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和李玉和的“提篮小卖,拾煤渣……”、“临行喝妈一碗酒”、马洪亮的“大吊车,真厉害,

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等等。通俗易懂,是“样板戏”的重要特征,而语言既俗且雅,还选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富于生活情趣。

4、“样板戏”语言规范化

戏剧文学包括话剧、戏曲等,一般来讲,话剧多用普通话,而戏曲则多为地方语言。像秧歌剧、粤剧、黄梅戏等剧种,地方语言非常重,不便于异地交流。因而在传播上也就受到地域的限制。而京剧则有其特殊性,它并不是地道的京腔。“样板戏”被树为“样板”以后,语言采用的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讲的是普通话。这在戏曲语言的现代汉语规范化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样板戏”语言的规范化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样板戏”话语“利用了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巧妙地化解了戏曲的韵文与念白的散体之间的矛盾,注意了韵散相同、曲白相生,使曲词与念白衔接自如,不露痕迹”。⑤如《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化装进椰林寨,发现了身受重伤的吴清华,洪常青充满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手指前方,告诉清华:出了椰林,翻过大山,那里红旗招展,阳光灿烂!那里有我们工农自己的队伍,你到那里就能当兵报仇!吴清华深深地感慨:吴清华呀吴清华,石头底下发的芽,黄连水里泡大,从小当牛做马,没见过亲人没有过家呀!《杜鹃山》中柯湘救下田大江的一段唱词: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愤,黄连苦胆味难分。他推车,你抬轿,同怀一腔恨,同恨人间路不平,路不平。《红灯记》铁梅: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你应该挑上八百斤。很多语句让人听来既自然又亲切,不带任何附着,撇开程式化的限定,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运用自如。

5、板腔体与曲牌体并用

“样板戏”在使用板腔体的同时,并没有排斥传统的曲牌体,而是与之交相辉映。它在曲词上虽然采用以七、十字句为主,偶尔也会根据内容的需要使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但却不会连续使用,而是与七字句、十字句交叉着使用,如《杜鹃山》“风里来,雨里走,终年劳累何所有”,《海港》“散包麦、请调信,令人深省,我胸中一阵阵江潮起伏”,《白毛女》“火不灭,水长流。世世代代的仇恨啊,永远刻心头”。特殊的跺句也有长达二十个字不等的,句数不限,每两句是彼此呼应的一个完整乐句,讲究平仄押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样板戏”中所看到的板腔体的运用却没有那样严格,其每个句子之内和不同句子之间,平仄押韵就不是那么讲究,明确显出“以形式迁就内容”“因内容而设句谋篇”的倾向。然而从长句的长度和语义的容量来看,它又足以使每一个句子都能把曲词表达得非常周密、细腻,加之板腔体的规律尤为注重按字行腔,对于字词的平仄关系更要掌握恰

当,所以,即使是打断歌词唱出来也能使人听得懂。

三、“样板戏”对戏曲的创新与发展

京剧就是程式化、形象化、夸张化的艺术,而“样板戏”对于传统京剧的程式化模式是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多部戏采用了中西乐器结合的演奏方式,在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革新和西方艺术的中国化融变过程中,为中国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样板戏”的念白以京白为主或干脆用普通话。行当无固定唱腔,角色也不完全属于某一个行当。在演员的表演上,“样板戏”对传统的表演程式、套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其艺术探索在整体上是成功的。

(一)、艺术形式的探索

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样板戏”则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京剧音乐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汪曾祺说过:“样板戏”试图解决现代生活和戏曲传统表演程式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试验,并且取得了成绩,使京剧表现现代生活成为可能。“样板戏”与传统京剧有着根深蒂固的艺术渊源,它与传统京剧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是一脉相承的。传统京剧中的一桌二椅是不可缺少的道具,在“样板戏”中,这一桌二椅既是道具又是实物,用途较大。只要有一桌二椅就能“痛说革命家史”,只要有一桌二椅就能共叙“军民鱼水情”,只要有一桌二椅就能“控诉敌匪罪行”。传统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其中的“打”也包括“武”和“舞”。“样板戏”中除了几出描写战争题材的戏以外,武打的场面并不很多,但是每出戏几乎都有精彩的舞蹈场面。比如,十八棵青松、急速出兵、抢险合拢、突击抢运等等。这些舞蹈,都是由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把子和工架组合而成并加以舞蹈化,其中带有浓重的京剧艺术特点,是地地道道的京剧舞蹈。“样板戏”利用这些京剧化的舞蹈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使戏剧情节达到高潮,大大增强了“样板戏”的欣赏性,大大增强了“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以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为例,该剧最突出的成绩就在于运用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来表现现代战争生活方面。如序幕,中朝两国战士在国际歌声中,迎战火,举国旗,分别从上下门以“圆场”冲出,运用了传统的“二龙出水”、“编辫”等队形程式。“敌后侦察”一场中,严伟才将“串翻身”、“蹦子”、“卧鱼”等身段连贯起来,轻盈又帅气;第六场“插入敌后”中运用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武戏技巧和程式,更是现代戏中的经典,威武生动,栩栩如生。此外,《奇袭白虎团》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民间舞、民族舞的造型和技巧,给人以新意且并不做作。再如《智取威虎山》中小分队行军和滑雪的表演;《杜鹃山》中赤卫队员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枯藤飞荡过山涧的表演等。“做”就是指演员的表演,“样板戏”中的“做”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京剧的“做”,传统京剧中的“做”都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有些程式在传统戏

中是通用的,而“样板戏”中的“做”都是根据不同身份的现代人物来精心设计的。“样板戏”中很多精彩的场面,就是由于演员的精湛表演来引领观众或是垂泪,或是开怀,或是产生强烈的共鸣。“样板戏”对精深的传统京剧艺术的理解,并在理解基础上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值得后人继续探索和借鉴。

(二)、腔词音乐体系的应用

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特别是京剧如何表现当代题材的探索,并非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在40年代,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对戏曲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曾经说过:“音乐问题最大,声乐和器乐都有问题。”⑥而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样板戏”都得到了较以前更为理想的发展,体现出相当的艺术价值。在传统板式的基础上,“样板戏”还新创了许多板式,诸如二黄二六、二黄流水、反二黄二六、反二黄流水,又如西皮回龙、西皮宽板等等,大大地丰富了京剧唱腔音乐的表现手段,使传统唱腔的魅力得到更新更广泛的发挥,即使在板式的衍接上,也有更新的发展。例如“二黄”接“西皮”的格式,由于宫调的不同,在传统剧目中也十分罕见。而在《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一个唱段中,用了慢起渐快的过门,从作曲技法上解决了音调和节奏的顺利过渡,表现了两种有鲜明对比的音乐情绪。在“样板戏”和京剧传统剧目的唱腔中,有若干曲调经常在高音区活动,这可以说是京剧音乐的特征之一。在排练过程中,由于不同演员嗓音条件的不同,将调门提高或降低一、两个音甚至三个音的情况时常出现。这些都可以临时掌握。广大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大胆地把京剧音乐从单音音乐表现体制中解放出来,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向复音音乐表现体制迈进。

(三)、西洋乐器的运用

“样板戏”大胆地吸收了西洋乐器,成功地创立了中西混合乐队编制。在文场方面,以三大件为基础,以键盘排笙为中西乐器间的桥梁,配置以诸如板胡、二胡、高胡、竹笛、唢呐、双管、铝片琴等色彩性乐器,混合一个西洋单管乐队。在武场方面,以京剧传统的锣鼓为主,吸收了定音鼓、三角铁、吊钹等乐器。从而组成了一个既富新意、又有特色的新型乐队。这个编制不是一成不变,乐器使用可根据剧情和风格加以选择,如《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和《龙江颂》的乐队编制就不完全一样。《海港》和《龙江颂》选用了钢琴和竖琴,《红灯记》选用了大阮,《智取威虎山》选用了铝片琴等。开创了京剧音乐作品现代化的京剧音乐作品,是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度的现代音乐技巧的结合。(四)、唱腔的创新

同传统戏相比,“样板戏”基本保留了京剧声腔板式的完整性,无论是“西皮”还是“二黄”、“反二黄”、“南梆子”、“娃娃调”等等,在“样板戏”中都有完整呈现,同时它又赋

予戏曲音乐以鲜明的现代基调,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音乐感受水平和欣赏趣味。这方面“样板戏”所取得的成就应当说是最突出、最具开拓意义的。首先,它突破了戏曲音乐的程式化、类型化。它在遵守板腔规范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戏曲中具体的叙事情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情感氛围等的发展变化,来进行个性化、独特化的音乐创作,从而使戏曲音乐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化程式,而是成为此时此地此人的特定心理过程的具体显现形式。如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戏对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各自的唱腔设计,注重了因人而异、个性鲜明,不仅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各自独特的形象和性格,而且也极为恰切地反映出三者内心不同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具体的剧情内容为准而不以预定的程式规则为准的音乐创新,使“样板戏”的音乐产生了绚烂生动、奇妙无比的艺术魅力,极大地增强了观众与戏曲音乐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其次,“样板戏”在唱腔上淡化技巧,讲究自然,追求发音吐字的平易化和口语化,使观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比如《海港》中马洪亮那段为人熟知的“大吊车,真厉害”,就如同“大白话”一般琅琅上口;《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对李勇奇唱的那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也显得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而李勇奇那段火山喷发式的“早也盼,晚也盼”,更是直白了当,情感浓烈,真实朴素地表露了李勇奇惊喜若狂、又悔又乐的复杂感情,听来令人动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样板戏”唱腔都有这种自然平易、明朗如话的特点,这就使得“样板戏”的音乐十分自然平易地走近了当代观众,使得“样板戏”在广大观众中传唱不休,得以流传。再次,“样板戏”在改革戏曲声乐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器乐本身的艺术表现力。这方面的范例是举不胜举的,像脍炙人口、令人赞叹的《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前奏乐就十分典型。在中西混编的管弦乐队所奏出的气吞山河的交响音乐中,杨子荣那一身豪气、英姿勃发、勇闯魔窟的孤胆英雄形象跃然于观众的面前,产生了十分强烈的震憾性的艺术效果。这方面在《杜鹃山》、《龙江颂》、《海港》等剧目中也有相当成功的范例。这种艺术效果,是与讲究器乐跟着声乐走、讲究锣鼓打上、过门接腔的传统戏曲音乐所无法比拟的。器乐在这里对剧情所做出的独特阐释,非常有助于观众对戏剧题旨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因而从总体上也为戏曲音乐的现代化和通俗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京剧近年来所以发展缓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京剧界一部分人不理解戏曲程式的运动规律,以致将完整、严谨、自成体系的戏曲程式绝对化、公式化,从而限制了京剧艺术的发展。“样板戏”的作曲家们正是掌握了戏曲程式发展的运动规律,所以才能全面恰当地对京剧音乐进行改革,不仅成功地使各类不同的声腔和腔系相互融洽地结合、交织在一起,而且还发展、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板式。例如:在“西皮”声腔方面改革、发展出了“西皮宽板”、“西皮排板”、“西皮吟板”、“西皮一板二眼”、“西皮回龙”、“紧拉慢唱西皮导板”、“西皮慢原板”、“西皮滚

板”等板式。在“反西皮”声腔方面改革、发展出了“反西皮原板”、“反西皮流水板”、“反西皮快板”等板式。在“二黄”声腔方面改革、发展出了“二黄二六板”、“二黄流水板”、“二黄快板”、“紧拉慢唱二黄导板”、“二黄快原板”、“二黄慢原板”、“二黄垛板”等板式。在“反二黄”声腔方面改革、发展出了“反二黄二六板”、“反二黄快板”、“反二黄吟板”、“反二黄快原板”和“反二黄中三眼”等板式。彻底打破了主演统治舞台的体制。

结语

只有契合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顺应了民族叙事传统,艺术表现才能合法化、有效化。同时,对民族文化精神内质的依凭,也使“样板戏”在僵硬的政治话语表层下始终活跃着一个富含民族审美质素、并伺机抵触、消解主体意义秩序的深层结构。这种结构以显在的政治叙事样态与潜在的传统文化心理图式呈现出来,从而构成了“样板戏”极富张力的艺术格局。京剧的“创新”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能抛开传统,而且“创新”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改,应该“移步不换形”,要既重视继承戏曲的优良传统,又鼓励发扬创造精神,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造革新。要反对传统不加分析的盲目崇拜,又要反对抛开传统去动大手术另搞一套,去搞空中楼阁的“创造革新”。成功的戏曲必然是新与老的对立统一体。应该多在传统剧目上做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现代技术,大胆地借鉴西方艺术的精髓,比如主题动机、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现代作曲技法,以及中西混编乐队配制、多声部和声织体的立体呈现等等诸多方面。京剧艺术传统应包括整个发展历程中各阶段艺术实践的成功经验,既有老传统也有新传统。京剧音乐的发展正是在遵循旧传统与创造新传统中,不断递进,追随时代前进,永不消歇。关于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话题,京剧唱腔写作中,抒情的运腔大有可创新的余地。既要遵循规律依字行腔,又可在文学句逗与音乐句逗间求得变化的统一。他还指出,新编剧目与传统戏音乐风格的截然不同,在于它们的唱词语言不同。相应的音乐语言、节奏,也要适应时代语言、节奏的要求去突破。要打破旧框框,大胆吸收同时代其他艺术品种的精华,来充实本剧种的音乐。但吸收外来因素时,又要时刻把握住本剧种的音乐特色。戏曲音乐的发展,应随着时代审美心理而变化。近年来黄梅戏、越剧这些地方剧种广受欢迎,表明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京剧创作剧目中不能没有实验性的、更能让年轻人接受的剧目,成功的戏曲音乐作品必然是新与老的对立统一体。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神韵的根;新,即作品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情感和时代气息。新与老的完美结合,才能构成戏曲作品独特的个性和品位。

注释:

①王国维:《王国维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6页。

②台湾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85页。

③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杂志》,1964年第6期。

④文化部批判组:《评“二突出”》,《人民日报》,1977年5月18日。

⑤王元化:《样板戏及其他》,《文汇报》,1988年4月29日。

⑥杨健:《革命样板戏的历史发展》,《戏剧》,199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样板戏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72、1974年。

[2]戴嘉坊:《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1995年。

[3]吉林师大中文系编:《革命现代京剧讲义》(内部资料),1972年。

[4]福建师大中文系编:《革命样板戏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74年。

[5]许晨:《样板戏内部新闻》,黄河出版社,1990年。

[6]杨鼎川:《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7]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二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

[8]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

[9]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高教出版社(京),2006年7月。

[10]王彬彬:《往事何可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11]陈抱成:《中国的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5月。

[12]唐文标(台湾):《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8月。

[13]王国维:《王国维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7月。

[14]叶长海主编:《中国戏剧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余从、安葵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16]宋永毅编:《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社,2002年。

样板戏

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要是根据“沪剧”、“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在中国的遭遇是富于戏剧性的。“文化大革命”中它被捧上了天,成了无产阶级解决自己文艺方向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江青一伙的垮台,它受到批判和否定。80年代后期以来,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有欢迎,有质疑。如样板戏的盒带在1991年底1992年初的音像市场上,发行量高居榜首。而同一出京剧《智取威虎山》1994年在上海受到冷遇,在南京则吸引了众多观众。对样板戏的重新亮相,有人叫好,有人坚决否定之。老作家巴金说:“我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期间意外地听见人清唱样板戏,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作家邓友梅说:“京剧样板戏原作比较好,江青改编后带了帮派气味儿,文革时期我被折磨,一听高音喇叭放样板戏,就像用鞭子抽我,我不主张更多地演样板戏。”而当年在《红灯记》中饰李铁梅的刘长瑜说:“样板戏《红灯记》凝聚着许多专业演员的心血,至今有不少人喜欢它-----现在我演《春草闯堂》,演完了不唱一段《红登记》就不让下台。” 今天京剧进课堂,对其中的样板戏我们又如何评价,我们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来看样板戏。把传统的京剧改编为现代戏开始于1958年,至1964年形成一个高潮,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涌起、膨胀的一个时期。“样板戏”虽然是江青主导下制作出来的。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作家、艺术家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才使“样板戏”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性价值。 首先,“样板戏”基本上都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改编或者移植而成的。这样,虽然进行了不少的强化政治化、观念化以及“三突出”等等方面改编。但是,原作的基本框架、基本格调、基本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以及戏剧情节冲突等等,还是无法根本改变的。可以说这为“样板戏”形成奠定了一个基础。这中间渗透着作家、艺术家的心血和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建构的潜在作用,在样板戏中仍然发挥着作用。这也是样板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价值的内在原因。我们今天考虑问题不能绝对化,也不能否定原作的创造性作用。象江青那样将别人全盘否定,只是标榜自己,这是反历史的。 其次,在样板戏的改编过程中,正如前面所言,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参加了对原作的改编。他们中间不少是行家里手,是深知戏剧艺术三味的。他们虽然在当时绝对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下,在江青等人的横加干涉下,样板戏的制作从总体上不得不按照政治化、观念化、阶级化、程式化等去制作,但是,他们的艺术良知、他们的艺术素养决定了他们在改编制作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戏剧艺术规律去办事。他们进行改编时,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的保持样板戏的艺术性。象《沙家兵》中智斗一场戏,情节、唱腔等等设置,就保留有明显的民间文化与艺术模态,富有较强的审美艺术性。象《白毛女》中大年三十喜儿贴

【演讲稿范文】传承红色文化演讲稿

传承红色文化演讲稿 篇一 我小时候喜欢听红军歌,喜欢看红军影视剧,喜欢游览红军故地。说到这儿,我会不禁自问,红色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她有哪些动人 的故事?她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有什么现实价值和意义?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书店,找到一本书,书名叫《红军过草地》,便有滋有味地看起来。红军为了完成任务,连野草都吃,一个 手掌大的青稞饼,几个人推让来推让去,谁都舍不得吃,这是什么样 的精神?他们团结一致,越过千山万水,宁可饿死,也不愿做敌人的 俘虏,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看到最后,我泪如雨下,红色文化,令人 感动。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跨进大门,红色 的枫叶像染上了血,鲜红鲜红的血!难道这是红军烈士的鲜血吗?我 抬头一看,青灰色的红军将领塑像整齐地排列着,徐向前、李先念、 陈昌浩、许世友……我一一看着。我走进展览大厅,倾听讲解员的解说:在万源的土地上,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数万优秀万源儿 女用鲜血浇灌了巴山,用生命换来了解放! 什么是红色文化?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孩子,但我多少能感悟到一些: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毅力、团结的力量、不怕困难、不畏牺牲、 终生奋斗! 我们是少年,今天,我们踏着红色的足迹,传承着红军文化,努 力争当祖国的双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努力向前。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我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向着理想而前进,为祖国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争当双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 翔的翅膀,飞向蓝天。祖国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

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夏邱中学王燕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当代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知识主体和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中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未来。在各学校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应该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把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同时,要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形势,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方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模式;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模式传播红色文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教育与传承模式;文化传承爱国主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先辈在老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它既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纪念地、标志物、标语、规章制度、文件文献等;也包括革命历史、革命照片和艺术图片、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不仅蕴藏着革命

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具体的说,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形态,指革命战争年代留下来的革命旧址旧居,以及诗歌、歌曲、戏剧、标语、出版物和革命文献等历史遗存;二是精神形态,指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语言、中国气派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而且红色文化对于提升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中学生沿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发展和深造。“少年兴则中国兴”,中学生只有具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浓厚的爱国激情,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业才能早日实现! 2、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生活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也必须丰富多彩。你可以唱红歌,也可以唱流行歌、唱通俗歌。但是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弘扬主旋律,必须正面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就是我们必须弘扬的文化主旋律。 3.红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像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就吸纳了西北文化,苏区时的红色文化则融合了客家文化,当时很多文化形式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比如把西北民歌改编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建特色校完方案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构建特色校园 -----新华书店希望小学 为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县教育局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校一品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石塘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我校结合实际开展红色乡土教育,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经典文化及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展现地方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培育和提高学校师生人文素养,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进乡土历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工作小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三、特色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1、特色学校的工作的基本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内涵特色发展,建设红色校园 依托两个载体:活动为载体、班队为载体 促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队集体建设。 突出四大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学科整合相结合; 特色校园的创建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 学生课外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2、培养目标: 了解并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起点,逐步培养“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意识;以“细节养成、积淀习惯”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文明守纪、孝敬感恩、积极上进,为自己一生负责”的卓越品质,最终成为“重健体、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会创新”的时代新人。 四、实施途径与要求 (一)德育理念

革命样板戏剧本大全 现代舞剧 白毛女

现代舞剧白毛女 人物 喜儿(白毛女)——杨白劳的女儿。 王大春——贫农的儿子。 赵大叔——中共地下党员。 杨白劳——贫农。 张二婶——被黄家抢去奴役多年的贫农妇女。 八路军。 群众。 黄世仁——汉奸、恶霸地主。 穆仁智——黄世仁的狗腿子。 地主婆——黄世仁的母亲。 序幕 [黄世仁家大门口。 [解放以前,我国农民遭受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 [幕启。 [农民面对敌人的屠刀,挺起胸膛,进行英勇顽强的反抗和斗争。 [激愤、沉重。 (女独唱) 看人间,往事几千载, 穷苦的人儿受剥削遭迫害。 (男齐) 看人间,哪一块土地不是我们开。 哪一片山林不是我们栽, 哪一间房屋不是我们盖, (男女齐) 哪一亩庄稼不是我们血汗灌溉。 可恨地主狗汉奸, 土地他霸占,庄稼是私财, 又逼租子,又放高利贷。 (男齐) 多少长工被奴役, (女齐) 多少喜儿受苦难, 穷苦的人儿啊, 地做床来天当被盖。 (合唱,愤怒地) 诉不尽的仇恨啊, 汇成波浪滔天的江和海! 压不住的怒火啊,

定要烧毁黑暗的旧世界! ——幕闭 第一场 [幕启。 [音乐前奏。 [抗日战争时期某年除夕。 [河北省杨各庄,杨白劳家。 [独舞。 [喜儿正欢欢喜喜准备过年。 [女独。 [稍慢,天真纯朴地《北风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风卷(那个)雪花,在门(那个)外, 风打着门来门自开。 我盼爹爹快回家。 欢欢喜喜过个年, 欢欢喜喜过个年…… [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杨白劳出门躲债刚回来。 [独舞。 [慢板,愤怒地《漫天风雪》 (男独) 漫天风雪一片白, 躲债七天回家来, 地主逼债似虎狼, 满腔仇恨我牢记在心头。 [双人舞。 [稍快、活泼《扎红头绳》 (女独)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二尺红头绳, 给我扎起来。 哎,扎呀扎起来。 (男独) [做扎头绳状。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二尺红头绳, 给我喜儿扎起来。 哎,扎呀扎起来。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走进家乡的红色旅游景点,感受红色文化。 2、感受红色情怀,传承红色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家乡的红色旅游景点,感悟红色文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概了解了瑞金的整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近距离走进家乡的红色旅游景点,感受老一辈革命者的红色情怀。 二、交流资料 1、对于家乡的红色景点,你知道哪些? 2、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全班进行交流。 三、走进红色景点,感受红色精神。 1、走进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1)观看沙洲坝全景图,总体了解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2)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资料。 (3)了解毛泽东旧居资料。 (4)回忆红井故事。 2、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 (1)观看叶坪旧址群、一苏大会场、检阅台图片。 (2)了解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苏大会)背景资料。 (3)走进毛泽东旧居以及旧居旁的古樟的故事。 据当时村民回忆说,常看到毛主席坐在窗户边办公、阅报,有一次,国民党扔下来一颗“哑弹”,据说存在了很久,后来才被拆除。毛主席旧居旁边那颗古樟树就是当年国民党扔炸弹时炸毁的…… (4)了解红军烈士纪念塔。 (5)了解公略亭资料。 (6)了解博生堡资料。 (7)观看红军烈士纪念亭和红军广场图片。 (8)讲述叶坪黄沙村华屋17棵烈士“信念树”的故事。 3、走进其他红色景点。 (1)云石山—长征第一山 (2)中央政府召开春耕生产运动增旗大会旧址(武阳) (3)武阳桥—长征第一桥 (4)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象湖) (5)毛泽覃纪念铜像(塔下寺) (6)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 (7)长征前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云石山)

如何客观地评价“样板戏”的得与失

如何客观地评价“样板戏”的得与失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而时间的距离则有益于人们对历史的关照与审视。 “样板戏”的创作不觉之间距今已过去四十余年。虽说是“弹指一挥间”,但四十余年,却也是“漫漫人生路”中“几近一半”的光景了。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样板戏”中的许多唱段以及剧目重又受到观众的欢迎,能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怀旧”解释得了的吗?当然不是。曾记否,无论是“样板戏”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风光无限,还是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的“死灰复燃”,人们对它的种种谴责的焦点始终在于政治。不过,假如你要真的对“样板戏”进行深入完整的认识的话,就不能只局限于政治批判的眼光,而必须同时从艺术批判的角度,来面对这样一批特殊时代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作品以及其荒谬的“样板”称谓。因为,尽管它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政治,它更是一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 客观地讲,如果仅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样板戏”的创作,较比文学、表演等诸方面,其最突出的成就当在其音乐。一方面,是因为作品以多年来戏曲音乐发展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具有了长时间的艺术积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投身创作的一大批音乐家,以他们对京剧音乐传统的深刻理解、把握,以及对戏曲音乐发展的理性追求默默奉献了聪明才智的结果。像《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红灯记》中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杜鹃山》中的“家住安源”、“乱云飞”,《沙家浜·智斗》一场的对唱,《海港》中的“细读了全会公报”……它们在群众中的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绝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作品的流传看做是当年反复灌输所形成的结果。 比如《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选择“西皮流水”的声腔板式是取其流利活泼。从人物情感和性格出发,大大突破了原有声腔旋律的模式,自然上口、清新俏丽,体现了对特定时代、特定人物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方式的把握。 另外,《智取威虎山》一剧中“打虎上山”的音乐效果,显然是传统戏里只用锣鼓或是曲牌伴奏所达不到的,这种形式自然也是传统的伴奏方法无法比拟的了。这倒不是说增加了乐队编制、增添了西洋乐器,给京剧音乐带来了新鲜感和新的表现手段,关键还是它更准确也更有力地表现了戏剧情景——一段紧锣密鼓之后,以铿锵有力、急速奔腾的管弦乐合奏,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弘扬“中国梦” ——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调查人黄林 地点江西萍乡 日期:2014年2月15日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国梦”,是宏大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梦想;“中国梦”,又是具体的,包含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我国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环顾全球,会看到发达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走的一些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模式,正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红色优良传统的继承基础之上,抓住红色文化具有优秀、多样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大力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无疑成为弘扬“中国梦”的一个重大举措。 江西萍乡全景图 红色安源

一、调查目的 1、积极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好宣传工作。 2、调查江西安源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发现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利用其自身文化特色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新方法、传承与发展文化的新思路、发展自身经济的新路子,并具体调研当地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我国其它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提供好的借鉴。 二、调查方法 1、走访安源区区委,采访安源镇民政局、综合文化站; 2、走访调研安源纪念馆; 3、调研安源博物馆。 三、江西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安源 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共和国的根基,而在传承中方显其震撼的魅力。民族、国家、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也因红色而更加炫丽。 1、中国工人“红色之都”——安源,“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共和国的蓝天离下永远闪耀着工人们耀眼的光芒,这也是我们这次调研感触最深的一点。翻阅沧桑的历史安源大罢工中安源人的勇敢、战争年代里安源人激进、新中国建设时期安源人的无私、改革开放后安源人的奋进将跃然眼前,红色精神在一代代的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 3.2、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红色文化重受重视程度很高 安源地区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很高,人们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行为言语中流露着一些优秀的品质。根据走访我们也了解到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几个长辈有参军的经历,对中国共产党都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情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决策,思想觉悟都很高。老一辈给年轻一代讲的总是中共的光荣历史,拥军护党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爱国气息非常的浓烈。 (二)、红色精神为主导 在安源,红色文化是主导文化,当地倡导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当地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

【在线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全剧欣赏

【在线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全剧欣赏 电影中曾经的那些影像,是否依旧闪回在你的记忆深处;流动的旋律,在夜晚的不经意间让你潸然泪下,曲折动人的故事,是否给了你内心隐隐的震撼。那岁月的流逝,模糊了我们的记忆,那些曾经让我们惊喜的电影成了记忆中的碎片。现在,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份难忘的记忆。 京剧,有中国“国剧”之美誉,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风靡中外的戏剧艺术,更造就了一批流派名家。现代京剧所讲述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人,直到今天它还在被人们演绎着。革命现代京剧已历经50年风雨,它的精彩唱段曾深入亿万人心,它所展示的英雄主义主题至今仍有社会价值。红色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颜色。点击下面的视频欣赏彩色京剧戏曲故事片《平原作战》,根据同名现代京剧改编,说的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冀中八路军主力为了完成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作战计划,派共产党员、八路军排长赵勇刚率领部队插到敌后平原地区,在铁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敌人援军龟田大队,配合山区八路军主力全歼日寇。本剧由中国京剧团集体创作张永枚执笔,崔嵬陈怀皑导演,李光、吴钰章、高玉倩、李维康、袁世海等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1974年公映。

“霹雳一声春雷响,平原上谁不晓工农的儿子赵勇刚!战斗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上,抗日的声威震撼着铁路两旁。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平原作战》是中国京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前身)继《红灯记》之后排演的另一部经典京剧现代戏,也是众多京剧现代戏中最为特殊的一出。剧中,张庄党支部书记李胜的这一段【二黄二六】虽然算不上核心唱段,却意外地成为《平原作战》剧情和命运的高度概括。 从《平原游击队》到《平原作战》《平原作战》这个名字,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平原游击队》,而这二者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当年的主创人员或已去世,或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但是记者还是从翟建农的文章《“崔大帅”〈平原作战〉得“翻身”》中,找到了如下文字:“京剧《平原作战》成型于1965年。早在1964年江青大搞‘京剧革命’开始,她就下交给中国京剧院将故事片《平原游击队》改编成京剧的任务。而改编任务刚刚完成,‘文化大革命’的狂飙不期而至。到了1969年,江青要继续扩大‘文艺革命’成果,准备改编创作新的样板戏时,京剧《平原游击队》被再次提及,但江青布置任务时不知是口误还是有意为之,说的是改编《铁道游击队》。最终,新的京剧剧本取名为《平原作战》。”冀中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威海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005版 特别报道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威海首届红色文化论坛实录 本报记者刘倩倩 编者按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威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追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创新发展思路,9月26日,由威海工业新区党工委、管委,威海日报社,茼山镇党委、政府共同主办,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毛主席像章珍藏馆承办的首届威海红色文化论坛,邀请我市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畅所欲言,共谋发展。 地点:毛主席像章珍藏馆会议室_ 嘉宾名录: 钱启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徐连新:工业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富胜:市民政局局长 刘新波: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王子明:工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匡建国: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徐明:工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山镇党委书记 于国杰: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边光伟:思成房产咨询公司总经理 于德泽:威海万发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 红色文化,一个时代的符号 王子明:在全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威海红色文化论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也使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变迁和浓郁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凝心聚力,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国家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绝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敢于开拓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 徐明:我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其注入不竭的动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活化载体和形式,在更高层次上谋求红色提炼、提升、创新,才能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每个历史时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具备了世代传承的价值。毛泽东思想在经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创新、发展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思想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以胡锦涛为总

领悟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精神

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曲洋初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曲洋初中将以此为契机,举办“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以“立德树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旨,以“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为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承载更多思想信息并能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 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去的新型德育范式,更好的将传统精华内化于青少年的心智,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领导小组 组长:廖峰林 副组长:王贵龙刘德财 成员:曾金石张剑肖毅杨泽斌谭爱民周国霖何太阳葛微波及全校语文老师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何太阳具体负责 三、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将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追求培植于心。 2.广泛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4.探索适合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新途径。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1.营红色氛围 利用宣传栏张贴英雄烈士的头像和事迹介绍,班主任任课老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成知“红色”晓“红色”讲“红色”的氛围。 2.观革命影片 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各班利用班会课或晚自习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爱国主义革命教育为主题的 红色影片,语文老师布置观后感的写作,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 3.唱红色歌曲 要求每生学唱(2-3)首革命歌曲,学校利用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课前五分钟大力开展红色歌曲传唱活动。通过红歌演唱,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如果以1963年江青正式插手京剧革命作为起点的话,到如今“样板戏”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旅程。作为几代人的历史记忆,“样板戏”汇聚了太多的毁誉、功过与是非。 “样板戏”何以能够一家独大? “样板戏”到底是如何炼成的?首先还要看它的艺术类型,它属于戏曲现代戏,也就是以传统戏曲形式为载体,以当代的历史和人物作为内容,目的是实现戏曲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即所谓“旧瓶装新酒”。 这种创作模式来自延安时期的“旧剧革命”,毛泽东对此极为赞赏,推崇备至。延安旧剧革命的艺术成功和社会影响,一直被中共领袖和艺术工作者视为艺术革命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50年代末,当现实的政治需求越发急迫的时候,戏曲现代戏、尤其是京剧现代戏的重要性就不断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传统戏曲和新编历史剧则无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 毛泽东1963年的9月、11月、12月连续作出了四个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表达了对当时文艺界领导与文

艺发展现状的不满。这些批示既是“文革”文艺革命的舆论准备,也成了日后“样板戏”的合法性依据。 毛泽东既反感传统戏曲思想主题残存的封建遗毒,也不满新编历史剧依旧没有改变“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占据舞台的局面。“两条腿走路”、“三者并举”的戏曲发展格局,到1966年被“样板戏”一家独大所中断。 江青的艺术实践 “样板戏”的发展是江青在艺术实践上极端推进的结果。反过来也要看到,“样板戏”的风生水起、辉煌一时也是它选择了江青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来看,江青之所以能够插手京剧现代戏改革,与毛泽东的直接支持密不可分。建国后江青因为“文化疗养”的原因关注文艺创作现状,成为毛泽东在文艺战线“流动的哨兵”。江青在“文革”前作为毛泽东的秘书(“五大秘书”之一),协助毛泽东了解、调查文坛状况。毛曾经对周扬说,“江青看问题很尖锐”。林默涵回忆道:“她不是以主席夫人的身份来管文艺,而是主席让她来管文艺了。”江青作为毛夫人,具有作为文艺哨兵的特殊地位。她参政以后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依托的也是这一身份。总之,身份的“光环”造就了江青日后的发迹,而江青恰恰也善于利用身份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在红色文化保护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红色文化红色教育传承 正文:红色,是中国革命的颜色,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颜色。传承并发扬红色精神,可以使大家充分了解党史,坚定信念,积极维护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市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个,地(市)级重点保护单位2个,县(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个;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7个,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全市烈士陵园占地总面积71233平方米,共安葬烈士946名,展出807名烈士的事迹合遗物。 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满敬意的充满情感的一个弯腰。我们献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鲜花,或许先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中华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烈士们已经离开了

八个样板戏简介

八个样板戏 阿庆嫂”事件引起大家对样板戏的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对样板戏知之甚少,而这之前出生的人们则有着各样的深刻记忆。这里我们来看看样板戏的方方面面。 访谈 受访者:谭志湘,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八个戏不都是京剧 记者:请问我们通常所说的八个样板戏是指哪些? 谭:我们所说的样板戏其实并不都是京剧,而是包括五个京剧两个芭蕾舞和一个交响乐。五个京剧是指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省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北京京剧院的《海港》以及《杜鹃山》,两个芭蕾舞是指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交响乐是指中央交响乐团的《沙家浜》。 记:样板戏这个名字是怎样产生的? 谭: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出现了《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等比较好的剧目,到1965年江青在接见《智取威虎山》的主创人员时把这些戏攫取为自己抓的“样板”,这是有关样板戏的最早的提法。后来《戏剧报》《解放日报》等报纸纷纷刊登文章称其为“样板”,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领导人要亲自抓,搞出好的样板”,于是“样板戏”一词很快在各地传开了。江青多次把这些戏称为“我的样板戏”并给与特别重视,称这些剧团为“样板团”,他们穿的衣服叫“样板服”,后来大家把这些演员喝水的大罐头瓶子都叫做“样板杯”。在四人帮覆灭以前还在搞《春苗》等第二批样板戏。 江青严格规定每场戏时间 记: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样板戏的改造? 谭:这几个戏在经过江青改造之前就在艺术上非常成功了。江青自称是“文艺革命旗手”,她本人也在延安时演过京剧,但是她水平有限,而且为人刁钻,比如她在看了《奇袭白虎团》以后认为节奏太拖沓,就严格规定了每一场戏每个段落甚至道白和动作的时间,然后就披着大衣捏着秒表看戏,演员们如果违反了她的时间规定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因此大家的动作道白都非常快,演完了以后江青哈哈大笑,说“就像一群狗在掐架”。 这是对艺术和艺术家极其不尊重。扮演阿庆嫂的洪雪飞就说过:“我那个时候整天提心吊胆,我前面已经有了两个阿庆嫂了。”在她之前的赵燕侠就是因为没有穿江青给她的毛衣就成了反革命。 破坏革命样板戏是很严重的罪名,我当时所在的干校有一位女同志是搞编舞的,就是有人说她让英雄人物在走台步的时候进一步退两步是破坏革命样板戏,最后她喝了敌敌畏。

一、 活动主题: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_2

一、活动主题: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 文化 “红五月”——第二届红色革命电影原声配音大赛 二、主办单位:共青团武夷学院委员会 三、策划承办单位:武夷学院学生会 四、活动背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传承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记载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英烈的奋斗足迹,永远都是鼓励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为响应南平地区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为进一步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我校学生释放激情的精神风貌,特开展“红五月”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活动。 五、活动目的及意义:通过以“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革命电影原声配音大赛,激扬青春生命,传承红色精神,让正义之血为之喷涌,让团结之棒为之传递,让真理之情为之坚定!这次活动,也为让广大同学感受到红色经典的魅力和配音的乐趣,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文化层次。让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成为激励祖国未来接班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六、活动对象:武夷学院全体在校学生(可以是个人或团体) 七、参赛方式: 1、报名方式:向班级学委或设点处报名(一、二期食堂门口)。 2、(1)初赛:各系学术部负责进行选拔(每系3组左右,每 组配音人数不超过5人,表演人数不超过7人); (2)复赛:校学生会学术部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当评委进行 选拔,选出10组进入决赛; (3)决赛:邀请评委嘉宾评选出最佳配音团队; 3、选取剪辑革命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时间为8~10分钟。根据 片段中的人物安排一组参赛选手对其配音;根据片段的情节安排另一组选手进行模仿表演。 八、活动时间及地点: 1. 初赛:xx年3月27日之前; 2. 复赛:xx年4月8日晚,瑞樟10-105、10-106; 3. 总决赛:xx年4月16日晚,校报告厅。 九、活动内容及要求: 1、参赛者在广泛了解相关革命性的电影后,自选一段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 教学要求: 1、了解京剧现代戏和当代话剧实验的过程; 2、重点了解“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以及“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 3、掌握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特点; 4、重点掌握老舍的戏剧成就和《茶馆》的创作特点;《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高行健《车站》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P47 (一)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 1.文明新戏时期 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1920年秋,原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津南开学校、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小剧场运动时期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次戏剧革新运动。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小剧场运动剧本创作的重视,培养了田汉、丁西林等著名的剧作家。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是现代话剧最早的创作剧本。创造社的郭沫若和田汉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以"诗人写剧"而著称的剧作家。与当时现代话剧多以悲剧和多幕剧为主的情况不同,丁西林则创作出了在艺术上十分成熟的独幕喜剧。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形式进行过各种艺术实验,建立了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4.左翼戏剧运动时期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左翼戏剧运动以提倡"戏剧

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

浅谈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红色文化这个课题太大,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前后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我在这里只略点一点,主要结合我们的本职工作多谈一点发展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措施和办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说起红色文化,就离不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就离不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流血牺牲的烈士,就离不开他们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走过的万里长征路,就离不开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的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故事。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王进喜、雷锋、焦裕禄,以及在普通工作岗位涌现出来的无数先进工作者、劳模,都是红色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体现,红色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我个人非常幸运在去年9月份,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延安举办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短短一周的学习对于我好

似经历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和教育,犹如参加了一场精神盛宴,对于灵魂的荡涤,对思想觉悟的提高,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对于丰富我的精神世界的帮助是极大的,有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深切感受。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绝不是简单的多少条,多少点,每条每点是什么,那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对于廉政文化的重要作用 回想过去,在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都非常严酷的形势下,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和这些好传统好文化分不开的。例如: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等等。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人的心灵却出现了荒漠,尤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腐败案件频发。究其根源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把这些好东西都丢了。应该把好的传统,好的文化发展起来,传承下去,红色文化作为廉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党员和领导干部具有预防和净化作用。党员和领导干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之中。无论是正能量的社会关系,还是负能量的社会关系,都会反应到我们的内心中来,不同程度地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正

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以党建工作推动紫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成立91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回顾历史,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当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紫溪乡党委正充分发挥紫溪作为中共铅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的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弘扬优秀的红色文化,围绕创“红色紫溪”目标,连续几年在全乡深入开展了“忆先烈、看变迁、图崛起”系列活动,修缮打造了陈仁洪将军故居、紫溪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一批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从“三个方面”强党建,促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一、以党建工作促进干部素质提升 党风连着作风,干部素质是党建工作水平的客观体现。党风连着民心,党建工作体现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民心是党建水平的真实反映。我们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弘扬陈仁洪将军等革命先辈的努力学习,善于总结,在军旅生涯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品格。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来提高乡村干部的理论、业务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乡村干部应对复杂形势、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科学发展意识,锻炼和丰富工作经历,积累工作经验,打造过硬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使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切实增长为民服务本领,增强为民服务水平。 二、以党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社会主流文化缺失,主流信仰危机。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和任务,我们紧紧围绕创“红色紫溪”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等崇高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风气。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干部在身边,温情进万家”为主题的“民情家访”活动,结合“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转变服务群众的观念,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紫溪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证。2011年紫溪乡公众安全感测评列全市第一。 三、以党建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成果,蕴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在农业支柱红芽芋产业链上建立了支部,引导他们组建了8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种植上农技共享,销售上充分发挥集体作战优势,统一品牌、统一运输、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确保了红芽芋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了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尝试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引入红色文化概念,利用春节乡友会和5月28日深圳市铅山紫溪乡友会成立的契机,给在外创业的乡友们播放了陈仁洪将军生平的纪录片,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其家乡荣誉感,牢牢树立家乡发展观念,鼓励他们带资金、带技术、带订单回乡创业,积极投身到紫溪的经济发展中来。乡党委要求各村支部今年都要吸收一名以上在外务工创业人员为入党积极分子,引导优秀创业人员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已收到入党申请书26份,接收入党积极分子2名。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乡友会平台,在深圳市筹建流动党支部,选派综合素质强的党员任支部指导员,把“民情家访”活动延伸到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的身边,努力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关心,如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