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优秀教学设计模版

一师一优课优秀教学设计模版
一师一优课优秀教学设计模版

一师一优课优秀教学设计

模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请各单位务必于23日下午6:00前,将你单位所有(无论是否有视频)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按提供的模版填写)统一汇总后,将电子稿(不要纸质稿)

《单击此处输入课程名称》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第一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其中包括探讨人口增长趋势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从而为后续的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打好基础。 本节知识面较广,知识量较多,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环境保护是个热门话题,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认同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目前世界乃至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层度和保护我们的家园的一些要求和方法都不是很清楚;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有所耳闻,但也存在一些迷惑和顾虑,他们对保护环境意义和具体措施都不是很了解。 3教学策略 通过丰富的的图片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了解,知道“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例,对环境保护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观看视频、分析表格中学会思考,学会小组分工、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方法,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3)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通过小组收集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5重点难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6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各组通过各个渠道查找相关信息。 2.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295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提交日期: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 ? ?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1)讨论辨析。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做一做第一题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完成做一做第二题。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问题: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巩固练习: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六、课堂作业。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

2018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面试·教学设计模板 (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掌握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高_________________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初步建立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培养________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 三、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阐明_____________(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 能辨析_____________(相似相近知识)。 运用生物知识正确解释说明_____________(生物现象或生活实例)。 独立进行_____________的实验操作/推理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三种导入方式,任选其一) 方案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________,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有效评价,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方案2: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举例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有效评价,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方案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直观展示________教具,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有效评价,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ppt/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有效评价:___________。教师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继续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如角色扮演等)。 学生充分讨论,提问小组代表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有效评价:___________。教师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继续设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__________,教师给出有效评价:__________。之后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___________。最后,师生共同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提高 1.教师提出对应的生物问题让学生解决: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有效评价。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回想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出鼓励性评价。 2.作业:教师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五、板书设计 课题

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

xx优秀数学教案模板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xx数学教案一:梯形在哪里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已经学习了关于图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也非常的喜欢图形,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认识梯形》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 2、具有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 3、能按活动规则独立进行操作,愿意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子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

学具:给图形宝宝涂色一组、正方形、长方形白纸若干、剪刀若干、蜡笔一盒、不同形状的卡片若干、铅笔若干,印尼2份、操作单若干、夹子每人一个。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活动过程 1.有趣的房子。 (1)巩固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房子图:这是什么?房子的墙是什么形状的? (2)认识梯形。 ①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图形和长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②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事不一样长的。 ③教师出示多种图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 教师:这些图形里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其基本特征。 2.梯形在哪里。 (1)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仔细看看这些东西像不像梯形?”

“一师一优课”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设计者申秀丽单位(学校)崔家桥镇中艾亭授课班级二年级 章节名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学时 1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从多余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继续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特征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在选择信息时,部分学生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很好的选择有效信息,无法利用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除法模型。 学习目标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1 2 3 会正 确求 商 能解 决问 题 能解 决相 关问 题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能比较熟练的运用1-6的乘法口诀 求商,准确进行计算。 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知道根据除法的意义选 择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1 2 3 会正 确求 商 能正 确解 决问 题 能解 决相 关问 题 幻灯 片 幻灯 片 幻灯 片 口算练习 学习新知 深入理解 复习巩 固 创设情 境,展 示例题 引发动 机,启 发思维 提供练 习,开 阔视野 播放 设疑- 边播 放播- 边提 问 播放- 讨论 提高计算能力 突破解决问题这 个重点 感受解决问题的 一般步骤 5 20 10 自制 自制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设计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单价、数量、 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 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一个地球仪8元, 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用除法解 决实际问题。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建 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小组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优秀教案模板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教案第 1 页

机械制图教案第 2 页

〖组织教学〗 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创设和谐动感课堂 〖导入任务〗 实际生产装配中经常用螺栓、螺母来连接两个零件,若完成一个螺栓连接需要哪些零件如何用图形将其正确表达出来呢 任务2 绘制螺栓连接图 〖任务分析〗 螺栓连接由螺栓、螺母、垫圈等标准件组成。连接特点是:两个被连接件上加工出通孔,装配后通孔与螺杆之间有间隙,螺栓连接一般可用来连接不太厚并能钻通孔的零件。 〖知识学习〗 一、螺栓及画法 螺栓常用的是六角头螺栓,它由头部和杆身组 成。头部为六棱柱形状,杆身上加工了外螺纹。 1、外螺纹的画法 实物演示 情境式教 学,启发引导学 生思考: 螺栓连接 的装配顺序 教师引出 学习目的 及重点、难点 多媒体演 示 启发学生 思考: 螺栓由几部分 组成哪些知识 已学过哪些是 新知识点 归纳: 外螺纹的 画法是新知识 点 启发引 导: 什么是外 螺纹如何画呢 准备工 具静心上课 结合生 活实际,积极 思考踊跃回 答 同学间 互相交流讨 论,共同分析 其形状及画 法 交流讨 论,各抒己见 机械制图教案第 3 页

教学内容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画法: (1)外形图 A、大径线→粗实线 B 、小径线→细实线且入倒角 C 、螺纹终止线→粗实线 (2)投影为圆的视图 A、大径圆→粗实线整圆 B、小径圆→ 3/4细实线圆,倒角圆不画(3)剖视图 剖面线一律画到粗实线 探索思考: 如果是画局部剖视图呢 2、螺栓的画法 二、螺母的画法 螺母的外形近似为正六棱柱,内部加工有螺孔 1、内螺纹的画法 多媒体演 示 启发教学: 螺纹的大 径与小径之间 有何关系倒角 圆如何画 问: 剖面线如 何画呢 安排学生 回答 讲评并归 纳同学们的答 案,多媒体展示 正确答案 多媒体展 示 启发引导: 分析图形 中螺栓头部及 杆身的投影、位 置及形状 模型示范 思考其形 结合所 学知识发挥 空间想象 其他同 学思考讨论 补充 课后进 一步思考其 画法拓展解 题思路 分组讨 论,互相探 讨,集思广 义,由组长归 纳总结 小组交 流可以充分 发挥每个同 学的学习积 极性,提高学 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教学设计朱秀英

课堂教学设计表 名称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学时3课时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1.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习; 2.强调实际情景在学生动手、思考、体验感受中理解内容;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经过探索求一个量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过程和方法: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生特征三年级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具体直观材料的基础之上。对数学方法的领悟也必须以充分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另外,学生不但好奇心强而且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喜欢表现但思维不够深刻。因此,教学中需要以足够的实例和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学知识点 编号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体 ( 资 源 )知识点 编号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习 目标描述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了解 理解 应用 应用 体验 激发 初步感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会用摆一摆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会画线段图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会看线段图并有条理的口头表达图意。 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 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通过探索、交流,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 欲望。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会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 理解数量关系。 2.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3.会看线段图并说图意。 1.观察思考、交流、概括; 2.观察思考、交流、概括; 3.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量的几倍是多少的 计算方法。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优秀教案模板(完整版)

课题名称:物质的分类(1) 基本说明 1、教学时间: 45 分钟 2、授课人数: 60 人 3、课时: 1 课时 4、课型:新授课 5、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 3 班 6、课题出处:人教版普通高中第二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 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 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 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 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 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 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 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 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 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设计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 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 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 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一师一优课”教师授课教学设计模版

浠水县巴河镇西河中心学校 “课内比教学”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章节:Unit3 课题: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八一班 授课时间:2015年9月30日 授课教师:唐丽 西河中心学校教务处 2015年9月制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第一课时 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how to compare people. Learn the rules of changing adjectives into comparative degree. Help to use comparative degree to compare two people. 2、过程与方法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情感态度价值观 To have students understand people have quite different traits, but they should overcome the bad habits and keep good healthy habit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brave, honest, kind people. 学情分析 第一类: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基础差,能及格,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 第四类:跟不上英语学科的正常的进度. 教学重点 比较级的变化和用法 教学难点 比较级的变化和用法 both的用法 教学过程 Step1 Present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compare two objects by height /weight and so on List som e adjectives and their comparatives:good-better funny-more funnier outgoing-more outgoing:and make a sentenc e like ,Sh 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 Let the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bove.

优秀教案模板

优秀教案模板 优秀教案模板 优秀幼儿园教案 活动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应通过“学中玩”的方式,达到“玩中学”的目的。本活动围绕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创造性、综合性、趣味性地开展语言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幼儿积极交往的能力,是新《纲要》儿童语言教育观的具体体现。 活动目标 1、巩固掌握生活中常出现的反义词。 2、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3、让幼儿初步练习使用反义词语和相对的话。 活动准备 1、一新一旧,一厚一薄,一大一小的两本书。 2、红绿灯标志,方向盘,警察帽。 3、幼儿用的纸和笔。 活动重点 巩固所学反义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难点 练习使用反义词语和相对的话。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两本书,让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引出三对反义词“大——小”、“厚——薄”、“新——旧”,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反义词,并初步练习使用反义词语和相对的话。 二、基本部分 (一)、和我做的不一样。 1、玩手部游戏“轱辘轱辘”,复习几对较简单的反义词。 (1)、幼儿游戏后,问游戏儿歌中有没有反义词? (2)、请幼儿找出反义词,并找一个好朋友配合,将每对反义词用动作表示出来。 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长长——短短高高——矮矮大大——小小 (3)、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动作,说出相应的反义词语。 2、教师边说词语边做动作,幼儿边说边做相对相反的动作。 穿衣服——脱衣服开门——关门进教室——出教室坐下——起立分开——合拢手心——手背向前进一步——向后退一步动——静 (二)、和我说的不一样,复习较难的反义词。 1、幼儿围成圆圈,准备玩听说游戏“警察与司机”。 2、老师扮警察,先让个别幼儿扮司机,最后全体幼儿扮司机,对反义词。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版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核心突破】 核心要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归纳总结】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 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2.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对比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 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 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 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 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 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地表 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 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 送),重力能 (降水、径 流) 太阳能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 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 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 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 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 输 【方法技巧】 1.数字法记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个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三大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六大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2.图示法理解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知识拓展】生物循环促使大气、水、土壤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3.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明得了36分,你知道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