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并观察药物的拮抗作用。理解为什么给药途径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方法:略。

结果:

药物剂量(g/Kg)给药途径表现

10%硫酸镁 1.0 灌胃动物无异常表现

10%硫酸镁 1.0 腹腔注射呼吸变慢、肌肉松弛、翻正反射消失

2.5%氯化钙 1.0 腹腔注射以上症状缓解

讨论:

对于大多数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主要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速度;但某些药物如硫酸镁在不同的给药途径下会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口服硫酸镁产生导泻、利胆作用,而静脉用硫酸镁则产生中枢抑制、降压、肌松作用。口服高浓度的硫酸镁时,硫酸根和镁离子在肠道难以吸收而造成肠道高渗环境,抑制肠道水分吸收,在同时大量饮水的情况下,大量水分在肠道蓄积增加肠容积而刺激肠道蠕动增加,导致泻下作用;口服硫酸镁引起的利胆作用是由于高浓度的硫酸镁刺激肠粘膜,反射性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空而利胆。在本次实验中硫酸镁灌胃后未出现导泻作用,是由于硫酸镁的浓度不够高,且未同时灌服大量水分,因而难以起到导泻作用。硫酸镁静脉注射药后提高血浆镁离子水平,通过拮抗钙离子作用而发挥中枢抑制效应,此外尚可减少运动神经末梢释放胆碱而阻断外周神经肌肉的传导,使骨骼肌松弛;通过直接作用与血管平滑肌和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使外周血管舒张而降压,以上作用均与镁离子和钙离子的拮抗作用有关,因而硫酸镁中毒应用钙剂抢救。

结论:不同给药途径下硫酸镁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 一、填空题 1.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和。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和。 3.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和。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和。 5.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和。 二、简答题 1.说出“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选择题 (一)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 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 B.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选择性作用 E.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 A.预防用药 B.对症治疗 C.支持治疗 D.对因治疗 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 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 A.对因治疗 B.预防用药 C.支持治疗 D.对症治疗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

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 A.用药时间 B.药物剂量 C.药物毒性 D.体质 E.药物剂型 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 A.极量 B.治疗量 C.最小中毒量 D.最小致死量 E.最小有效量 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 A.习惯性 B.耐受性 C.过敏反应 D.成瘾性 E.耐药性 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 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继发反应 D.毒性反应 E.过敏反应 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 A.耐药性 B.耐受性 C.过敏性 D.成瘾性 E.习惯性 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作用增强 B.暂时失活 C.转运加快 D.代谢加快 E.排泄加快 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 A.舌下含服 B.肌内注射 C.口服 D.静脉注射E.皮下注射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的基本作用:(1)基本表现:兴奋、抑制;(2)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3)药物的选择性 2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治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 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或对机体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 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的残存药理反应。 3 特异性受体的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受体调节的方式:脱敏、增敏 4 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药物的许多功能都是通过影响酶的功能来实现的。(2)影响离子通道,NA K CA离子 对核酸的作用,核酸代谢 影响神经递质体内自身活性物质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物由于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影响免疫功能,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作用,环孢素有免疫抑制作用 理化条件的改变,甘露醇高渗溶液的脱水作用 5 药物的转运作用 生物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转运的方式及分子机制,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没有饱和现象,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和药物的脂溶性,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强,扩散越快)滤过(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通过水通道滤过的方式) 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载体与被转运物质发生迅速可逆的相互作用,对转运物质有相当高的选择性。三异化扩散载体介导,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四胞饮吞噬作用五离子对转运 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途径:1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对于固体型制剂,吸收前药物首先从剂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限速步骤,常常控制吸收速率,一般溶解的药物或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影响因素:排空率PH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程度(大量的食物可以稀释药物从而降低浓度影响对药物的吸收)药物的相互作用(有些金属或矿物质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的吸收或使药物失活)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门静脉吸收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是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 3 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 4 皮肤给药浇淋剂(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机制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 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1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地基本作用:()基本表现:兴奋、抑制;()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药物地选择性 药物地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药物地作用在于消除疾病地原发治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 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地与治疗无关或对机体危害不大地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地. 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地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地残存药理反应. 特异性受体地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受体调节地方式:脱敏、增敏 药物作用地非受体机制:()对酶地作用,药物地许多功能都是通过影响酶地功能来实现地.()影响离子通道,离子 对核酸地作用,核酸代谢 影响神经递质体内自身活性物质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物由于阻断细菌地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影响免疫功能,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作用,环孢素有免疫抑制作用 理化条件地改变,甘露醇高渗溶液地脱水作用 药物地转运作用 生物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转运地方式及分子机制,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没有饱和现象,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地浓度梯度和药物地脂溶性,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强,扩散越快)滤过(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通过水通道滤过地方式) 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地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地转运过程,载体与被转运物质发生迅速可逆地相互作用,对转运物质有相当高地选择性.三异化扩散载体介导,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四胞饮吞噬作用五离子对转运 药物在体内地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地过程 吸收途径: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对于固体型制剂,吸收前药物首先从剂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限速步骤,常常控制吸收速率,一般溶解地药物或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影响因素:排空率胃肠内容物地充盈程度(大量地食物可以稀释药物从而降低浓度影响对药物地吸收)药物地相互作用(有些金属或矿物质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地吸收或使药物失活)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门静脉吸收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地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是进入全身循环地药量减少地现象)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 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 皮肤给药浇淋剂(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机制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 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地过程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以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方式,二组织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产代谢产物地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水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 1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严格地讲,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而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effect)是药物与机体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例如,肾上腺素对血管的初始作用是激动α、β受体,药理效应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在一般情况下,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两词常互相通用。 2 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与抑制是药物的两种基本作用形式。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提高或增强的,为兴奋作用,如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降低或减弱的,为抑制作用。如奥美拉唑使胃酸的分泌减少。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其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由于机体的整体性而通过机体反射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如血压升高同时通过机体压力感受性反射而使心率减慢,为间接作用。 2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如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的作用。而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所体现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如地西泮(安定)的镇静作用。 3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这种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功能等差异有关,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肌有较高的选择性,但对骨骼肌的作用不明显。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的专一性较强,副作用少;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通常作用较广泛,副作用多。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在发挥用药目的的同时,也可产生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一)防治作用 防治作用包括预防和治疗作用。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预防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治疗作用是药物对治疗疾病所呈现的作用,包括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对因治疗的用药目的在于消除致病因素,也称治本,如用异烟肼杀灭结核杆菌,治疗结核病。对症治疗的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称治标。如应用解热镇痛药可使高热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起到缓解症状作用。 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重要性是相对的。对因治疗固然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对症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病因未阐明暂时或无法根治的疾病,或治疗某些诊断未明的危重急症如休克、惊厥时,对症治疗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这对维持重要的生命指征,赢得对因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因此,临床用药时,应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妥善处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的关系。 (二)不良反应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近年来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能引起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的药物受到注意,例如某些物质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基因疗法能使机体引出遗传缺陷时或原来没有的特殊功能。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 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作用特异性强及(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后者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

反应(adverse reaction),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两重性: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二、治疗效果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三、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实验预习】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兴奋、抑制、局部、吸收作用等。 【实验原理】 药物的基本作用除包括药物作用(drug action)和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外,还包括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药物作用结果又包括治疗效果(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两方面。 普鲁卡因(procaine)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通过局部给药可阻断用药局部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产生,由此产生局部麻醉作用。但吸收过多又可以产生惊厥(兴奋)等中毒症状。 地西泮(diazepam)是苯二氮卓类常用的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atics)。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而产生。其作用机制是与中枢相应部位的苯二氮卓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增加,氯离子内流,突触后抑制效应增强。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与药品】 注射器(5ml),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5%地西泮溶液,2%硫喷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兔1只称重,先观察其正常活动情况,如四肢站立和行走姿态,并用针刺其后肢,测试有无痛觉反射。 2.由一侧坐骨神经周围(使兔做自然俯卧式,在尾部坐骨脊与股骨头间摸到一凹陷处)注入5% 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l/kg。2 min~3 min后观察和测试同侧后肢有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并与对侧相比较。

3.待局部作用明显后,肌内注射5%盐酸普鲁卡因1 ml/kg,观察中毒症状(惊厥)出现与否 4.待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时,立即由耳缘静脉注射0.5%地西泮溶液0.5 ml/kg 或2%硫喷妥钠溶液0.5 ml/kg,至肌肉松弛为止。 5.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实验注意事项】 局麻坐骨神经部位要找准确,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与思考】 1.本实验中,药物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吸收作用与选择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观察到药物间的对抗作用? 2.本实验中,哪些是普鲁卡因和地西泮的治疗作用,哪些是它们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基本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复方的药理研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气开郁、通里攻下和清热解毒等治则,结合复方进行了系统探索,以期了解其共性和特性。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据近代研究,认为解表作用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发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循环而协助发汗。桂枝也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砒霜 拉丁:A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 药材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 ·酸橙 拉丁:Citrus aurantium Linn. 药材性状:荟香科常绿小乔木,枝三棱状,有棘刺,叶卵形或倒卵形。枝细长疏生,有长而不甚尖的棘刺。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7.5~10厘米,先端短或带钝的渐尖头,基部圆形,边缘有浅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 一、填空题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 和 2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3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5. 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 _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二、简答题 1.说出“三查”“八对” “一注意”。 三、选择题 (一)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 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 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 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 .对症治疗 C .支持治疗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 3. 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 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 B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 ?选择性作用 E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A 对因治疗 B .预防用药 C .支持治疗 D.对症治疗 E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 A 预防用药 B D.对因治疗 E

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 D.体质 E .药物剂型 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 A. 极量 B .治疗量 C D.最小致死量 E .最小有效量 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 A.习惯性 B .耐受性 C D.成瘾性 E .耐药性 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 A.副作用 B .后遗效应 C D.毒性反应 E .过敏反应 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 A.耐药性 B .耐受性 C .过敏性 D .成瘾性 E .习惯性 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作用增强 B .暂时失活 C .转运加快 D.代谢加快 E .排泄加快 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 A.舌下含服 B .肌内注射 C 口服 D.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 A 用药时间 B .药物剂量 C .药物毒性 .最小中毒量 .过敏反应 .继发反应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实验目的:1。了解药物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2.学习家兔捉拿手法、耳缘静脉注射、坐骨神经麻醉的手法。 实验器材:注射器、烧杯 主要试剂及药品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5%安定溶液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操作要点:1.局部麻醉坐骨神经部位要找准确,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捉拿家兔时要注意手法;家兔称重,观察正常活动。 1.坐骨神经麻醉,由一侧坐骨神经周围(使兔做自然俯卧式,在尾部坐骨脊与股骨头间摸到一凹陷处)注入5% 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l/kg。2 min~3 min后观察和测试同侧后肢有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并与对侧相比较。 2.耳缘静脉提前制备,另一侧肌肉注射同等普鲁卡因,观察其正常活动。 3.出现明显症状时,立刻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安定溶液,保证家兔最大的存活率。 4.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 答:1、局部麻醉后表现为抑制作用,呼吸平稳,肌张力下降,痛觉减退或消失。对大腿抑制现象是局部作用肌肉注射5%的普鲁卡因后,家兔出现中毒现象,即表现为头向上仰,尾巴伸直,四肢往前伸,呼吸短快,瞳孔扩大。这些现象同时也是兴奋现象,再用安定溶液注射后中毒现象消失及药物拮抗作用。 2、普鲁卡因和地西泮的治疗作用使家兔安静,痛觉消失或减退,肌张力下降。 3、不良反应出现中毒现象,头向上仰,尾巴伸直,四肢往前森呼吸短快,瞳孔扩大。 4、有些药物可影响机体的多种功能,有些药物只影响机体一种功能,前者选择性低,后者选择性高,而作用特异性强,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用时针对性好。

结论: 答:药物的基本作用有吸收作用和局部作用,药物效应为兴奋或抑制,在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