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异化

宗教旅游异化
宗教旅游异化

宗教旅游异化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意指人的产物(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商品等等)对人而言发生了背离,即摆脱了人的控制,成为与人相对立的、相敌对的、格格不入的异己的独立力量[1]。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异化进行过阐释,其本质都是指人的产物(客体)违背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目的的变异[1-2]。田勇和祝顺保将异化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用以批判旅游发展中“偏离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及发展初衷”的现象[3]。曹诗图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异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异化是人们在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旅游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或负价值作用,给人们自身带来危害[4]。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异化现象在旅游的各个领域中不断显现。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国内生态旅游[5-7]、乡村旅游[8]、民族文化旅游[9]以及旅游消费行为[10-11]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宗教旅游异化是指宗教旅游的政策制订者、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所导致的宗教旅游发展偏离旅游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致使宗教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的过程及结果。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旅游热”[12]。然而,当我们检视宗教旅游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在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盲目的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旅游者迷信消费等异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

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国内还未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试图对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原因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国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

(一)宗教旅游开发行为异化

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原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13],也是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国内部分宗教旅游开发却严重违背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没有进行历史考证的情况下,盲目地恢复、重建或新建寺庙、宫观、佛塔,塑造佛像、神像等宗教建筑。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竟然在非宗教活动区域凭空“就地取材”,新建各种佛塔、道观、寺庙等伪宗教建筑,漠视宗教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其次,有些宗教旅游景区过度兴建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宗教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浙江普陀山这一“海天佛国”圣地已经变成了拥有“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旅游城市。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的宗教文化气氛

已经被今天喧嚣的商业气息所取代,普陀山作为宗教文化圣地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4]。另外,一些地方的宗教旅游开发过多迎合游客的低级趣味和封建思想,忽视对神圣宗教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些开发商为了吸引游客,打着“抢救文物”、“挖掘传统文化”等幌子,修建“神宫”、“鬼都”。这种行为虽然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以在短时期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客观上却为封建迷信推波助澜,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例如,曾经闻名遐迩的丰都“鬼国神宫”试图以中国的“鬼文化”为卖点,宣扬鬼神、生死轮回等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二)宗教文化过度商品化

根据迈肯内尔(MaCannel)的“舞台真实”(stagedauthenticity)理论,文化作为吸引物极易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14],进而引发一些不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失真问题。宗教旅游本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因此也不得不面对由于旅游发展而导致的宗教文化商品化问题。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不断地被挖掘、包装或直接生产成旅游产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商品化问题。黄秀琳指出,目前我国宗教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宗教文化圣地旅游运营的现代化、宗教文化旅游表述中的俗化与伪化、宗教旅游产品的有价展示等宗教文化商品化现象[15]。更为

严重的是,原来被认为是神圣的不许被俗人观看的宗教祭典和仪式现在已经被包装成一种商品;原来已经定制化的神圣宗教活动沦为一种付费表演供游人欣赏。这些带有浓厚趋利色彩的行为与宗教文化的“出世性”是格格不入的,宗教文化的商品化加剧了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进程。

(三)宗教旅游中的封建迷信泛滥

虽然宗教与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外在展示形式却多有相似之处。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大多身披宗教旅游活动的外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普通人难以区分。旅游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在营销过程中常常添加一些迷信消费,由于消费者对宗教文化的不甚了解(部分游客甚至本来就迷信),容易上当受骗。目前在一些宗教景区(点)中存在通过宣扬封建迷信、诈骗等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营销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民间鬼怪传说作为题材,建造神怪塑像、龙宫鬼殿来吸引旅游者;二是部分旅游工作者(如导游)在旅游解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宣扬封建迷信活动,误导旅游者;三是不法分子利用封建迷信进行诈骗活动非法敛财,其中通过看手相、算命、抽签、烧高香等形式诈骗游客钱财的现象尤为普遍[16]。宗教旅游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会导致旅游者误读宗教文化,影响宗教文化的正常传播。

(四)宗教旅游者消费行为异化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身份、情感、需求、心理预期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异化现象,并导致破坏资源环境、消费攀高、行为趋从、体验异化等诸多问题[10-11]。目前国内的宗教旅游消费活动中也广泛存在这些异化现象。柯林斯-克雷纳和克里欧特(Collins-Kreiner&Kliot)对宗教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旅游者动机的“世俗—神圣”(Sec-ular—Sacred)程度不同,其旅游消费行为也有很大不同[17]。在我国大众宗教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宗教旅游者大多倾向于“世俗”型动机,他们缺乏对神圣宗教的敬畏之心,其消费行为也多表现出世俗化特征。即使是那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宗教朝觐者,也有不少是出于寻求神灵保佑、祈求钱财或好运等世俗的功利性动机,因而在旅游过程中也不乏“见神就拜”、“破财免灾”、“请神”等消费行为。因此,在宗教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消费除了存在上述一般的旅游消费异化现象外,宗教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迷信消费、伪宗教文化消费也比较突出。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元素宗教文化

三清山: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各位评委,我抽中的是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并有古建筑三清宫而得名。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三清山得“道”弥彰,是有名的道教圣地,它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他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文化,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枯,其水清冽甘甜。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入,百花争艳;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 青岛崂山:古人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青岛崂山欢迎您!崂山; 又称“牢山,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而得名。崂山得道弥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有着“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道教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崂山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飞,百花齐放;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让你想远离喧嚣,只喜清闲自在,吹一吹山间的风,听一听耳畔的呢喃,于山水间停留,安放悠悠的乡愁。来到崂山这一切都不是梦。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 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青藏高原的标志,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布宫通身有四色: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是藏式乃至中华民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在人民心中就是精神的象征,信仰的化身,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这样的人间天堂,谁又不向往呢?在藏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可以忍受饥饿和寒冷,承受艰难和困苦,一路徒步一路朝拜,只为到达心中的这座圣地!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敦煌莫高窟:一禅莲花,广缘传天涯,渡人向善,修心佛法,落发为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商业化下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宗教旅游异化

宗教旅游异化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意指人的产物(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商品等等)对人而言发生了背离,即摆脱了人的控制,成为与人相对立的、相敌对的、格格不入的异己的独立力量[1]。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异化进行过阐释,其本质都是指人的产物(客体)违背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目的的变异[1-2]。田勇和祝顺保将异化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用以批判旅游发展中“偏离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及发展初衷”的现象[3]。曹诗图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异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异化是人们在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旅游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或负价值作用,给人们自身带来危害[4]。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异化现象在旅游的各个领域中不断显现。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国内生态旅游[5-7]、乡村旅游[8]、民族文化旅游[9]以及旅游消费行为[10-11]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宗教旅游异化是指宗教旅游的政策制订者、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所导致的宗教旅游发展偏离旅游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致使宗教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的过程及结果。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旅游热”[12]。然而,当我们检视宗教旅游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在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盲目的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旅游者迷信消费等异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

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国内还未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试图对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原因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国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 (一)宗教旅游开发行为异化 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原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13],也是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国内部分宗教旅游开发却严重违背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没有进行历史考证的情况下,盲目地恢复、重建或新建寺庙、宫观、佛塔,塑造佛像、神像等宗教建筑。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竟然在非宗教活动区域凭空“就地取材”,新建各种佛塔、道观、寺庙等伪宗教建筑,漠视宗教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其次,有些宗教旅游景区过度兴建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宗教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浙江普陀山这一“海天佛国”圣地已经变成了拥有“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旅游城市。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的宗教文化气氛

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摘要: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征.其开发工作较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更为复杂,必须遵循科学性,历史性,综合性,效益性,可持续性等开发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深化认识,加强管理,以确保开发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词:宗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 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开发相当复杂,应谨慎对待,而不少人对这一点尚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宗教活 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 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 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 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 教名人,宗教饮食等.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 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着眼于宗教 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二是着眼于它所具有的旅 游开发优势条件. 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它具有境 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3个 特征. (1)境界玄奇,神秘这是宗教旅游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他类旅游资源的根 本之处.宗教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超自然,超人 间,超现实力量的崇拜与信仰.从宗教教义到宗 教建筑到各类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宗教用品 以及那异常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故事等,宗教的 各个方面都含有虚幻,想象,夸张,荒诞成分以 及超现实世界的神秘感.这使宗教旅游资源带有 强烈的玄奇,神秘的特征和氛围. (2)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 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 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一 般都是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的互动 及长期积淀才形成了现存的宗教旅游资源.所 以,它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 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 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形成与发展(夏欢,2012) 杨刚的《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2001)中指出宗教文化是南岳文化及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吸引力,并利用其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动机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人们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心里要素趋势是受限于并且被一些社会要素影响着,这些要素来自政治、经济、上层建筑、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州内 藏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前批准开放的各种寺观教堂181处, 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伊斯兰教清真寺55座,基督 教堂3座,道观2座。这些宗教为不同的民众所信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信仰圈,宗教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自然景 观资源交织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多要素特征。如何充分发挥藏区宗 教寺院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 和探索的课题。 一、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发体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州旅游产 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表1看,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30.2%和 32.4%。全州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速达到32.0%。从 调查数据看,国内游客占总人数的99%,多来自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方式的游客占到总 人数的70%,入境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游客旅游目标主要是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禅定寺 等名寺,同时辐射到自然风景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带动 了当地住宿、餐饮、民族品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 甘南藏区宗教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甘南藏区宗教文化 旅游对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当前,甘南州现有旅游企业71家,旅 游定点接待宾馆53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4家,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2A级景区(点)3处。1.住宿设施。在53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中,藏传佛教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3座、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姓名蒙燕媚 学号201201805142 专业班别12级旅游管理1班 梧州学院 二○一四年五月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摘要 佛教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在其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佛教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佛教旅游成为当今极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所以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佛教和旅游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当今佛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更深地了解佛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原则,使其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ON THE BUDDHIST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HINA ABSTRACT 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has a long history, Buddhism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religion, Buddhist touris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tourism today, so the relevance of develop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Close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today,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principles, so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ddhist principles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本科(1)班陈红梅120070701109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泉州、宗教文化旅游、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方向 正文: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夕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泉州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世界的各大宗教,并与泉州当地文化和谐相处和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有些宗教已濒临消失,有些宗教思想还在继续传播,但他们都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因而泉州也被称为“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佛教。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泉州道教。 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三)泉州摩尼教。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谢若龄1,2,吴必虎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海口570228;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综述;宗教资源发展;宗教旅游者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1-0111-1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1.016 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在早期的旅游研究中,“宗教”与“旅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旅游是一个以享受放纵、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的旅行,而宗教则是一个严谨自守、寻找安静和神圣感为宗旨的信仰;两者在活动、规则和概念上,都显得背道而驰[1]。因此,当宗教与旅游结合时,宗教旅游更倾向于以“宗教”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一个古老[2]、以朝拜、求法[3-4]、传道[5]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大旅游(Grand T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宗教旅游模式[6],一个以传道为目的,从欧洲大陆向外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和社会文明的大型旅游活动。然而,宗教与旅游对立的观点,在1973年被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Dean MacCannell否定了。MacCannell[7]认为,旅游者在观赏“旅游吸引物”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爱慕和“崇敬”的心态来欣赏旅游吸引物,可称为是一位“世俗的朝圣者”在进行一次虔诚的“崇拜”之旅。Turner和Turner[8]支持MacCannell的观点,认为:每一位旅游者都是旅游者和朝圣者的共同存在体(A tourist is half a pilgrim,if a pilgrim is half a tourist)。所以,今天的宗教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朝圣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来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和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宗教旅游活动,而且,这种宗教旅游是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体验到的旅游经历。 本文欲以泛宗教旅游作为出发点,探讨境内外近30年来,在宗教旅游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及变化。本文除了对境内外宗教旅游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外,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未来境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宗教旅游的定义 宗教旅游,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的是境外学者Rinschede[9],他认为宗教旅游是: ?一个与其他旅游类型,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等可兼容的旅游模式。 ?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活动;在古代,宗教是主要的推动因素,而现代旅游,宗教的动机相对要减弱些。 ?短期宗教旅游可以采取到附近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日游的旅游模式。 ?长期宗教旅游则是几天至几个星期,到境内外的宗教场所进行观光旅游的模式。 ?通常以团队旅游的模式进行。 境内最早的宗教旅游研究始于1986年陈传康和徐君亮所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文中提到开发宗教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0]。 [收稿日期]2013-12-24;[修订日期]2015-06-09 [作者简介]谢若龄(1975—),女,马来西亚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E-mail: rosalindsya@https://www.360docs.net/doc/5612465634.html,;吴必虎(1962—),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15、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第十五章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熟悉文化艺术对旅游的作用;了解如何利用文化艺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用于旅游的特殊性 群众性感染力产生资源渗透传播知识 鉴赏力陶冶情操灵活性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新项目必备条件宣传手段 第一节文化艺术用于旅游的特殊性 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小说、散文、游记、传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品、电影、电视等。它们都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但是同其他人文因素一样,它们也可以为旅游业所用,并且较之其他旅游资源,文化艺术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更充满作者的激情,因而更易于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在形式上更直观,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同一题材常可以利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现:小说可改编为戏剧、电影、舞蹈等;诗词可改编为舞蹈、音乐、绘画等;绘画、雕塑、工艺品又常取决于神话、传说、小说等。这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进行观赏选择的可能。 所以,文化艺术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感染力极强的旅游资源。 二、导致旅游资源的产生 1.文化艺术自身即为旅游资源 著名的摩崖题刻、雕塑、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工艺品等,其自身可能成为旅游者极感 167

兴趣的旅游项目,或成为在旅游地观赏的重点。到海南三亚旅游,人们最留恋的是“天涯海角”刻石。到泰山,也决不会放过观赏“纪泰山铭碑”。桂林叠彩山因桂花成林、刻石遍布而被称为“桂海碑林”。石鼓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其“石鼓文”的研究已持续了多少世纪。宁夏贺兰山和广西花山等地的岩画这种原始艺术也独具魅力。 古书院、古藏书楼,都是著名旅游点。河南嵩山嵩阳书院(一说为湖南石鼓山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山岳麓书院和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海南琼台书院因相传是著名戏剧故事《搜书院》的发生地亦声名远播。宁波天一阁以“天下第一藏书楼”而著称于世。 2.借助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产生旅游资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因而湖南省桃源县一个风光优美的旅游地便被逐渐按照该文的描写修建成了“桃花源”,将作者的理想世界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于是近年北京、上海各造了一座“大观园”,河北正定建了“荣宁街”。人们还流传着北京恭王府就是曹氏写荣国府与大观园的蓝本,甚至认为它就是大观园,因而成为旅游点。虽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建造时间晚于此书的写作。 现今中外主题公园中,绝大多数都源于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 类似的情况在外国也有。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情节曲折离奇,广有读者,于是马赛的伊夫岛古堡便被指为该书主人公被囚禁的地方,成了旅游点。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使位于意大利维罗纳的这两个家庭的住宅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史蒂文森以英国古老海港布里斯托尔的兰杜格特洛酒吧为背景写了《金银岛》;笛福也在此采访了远航归来的塞尔柯克而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遂使这个酒吧名声大噪,至今仍依原样保存下来。 更有甚者:三国时赤壁大战实际发生于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赤壁;而苏东坡贬居黄州(今黄冈市)时,常在黄州的赤鼻游憩,此地断崖临江,形势险要,引起了他的诗兴,写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杰作。以至黄州赤鼻竟名在真正的赤壁之上,人们不得不名蒲圻赤壁为“武赤壁”,名黄州赤鼻为“文赤壁”或“东坡赤壁”,以示区别。 从以上数例可看出,旅游与历史学的要求有所不同。对旅游者,只要在某些方面可以引起联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实现了精神享受,也就满意了。旅游允许一定程度的想象与虚构,从这一点上说,它更接近于文学艺术。而历史学则不允许有半点含糊之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旅游便可以毫无依据地凭空臆造。 168

宗教场所旅游化

胡雅楠 201300113016 化院 论宗教场所旅游化 宗教的产生,是来源于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为了思考这些苦恼,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或者解释疑惑,才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为了使这些原始的宗教、哲学概念成为指导生活的潜在意识,所以才有了仪式化程序化的宗教。宗教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得到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判断、理解、以及实践的方式。 在日益强调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中国宗教文化的作用得到不断提升。因为中国宗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源泉。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圣地都成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宗教旅游胜地不仅肩负着旅游休闲的直接功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谐文化、引人向善、慰藉心灵、稳定社会的间接功能。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共同的圣地)、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

宗教与旅游

说明:文章内容可适当删减,蓝色为内部人员解释说明用,根据需要可删可不删;另外加了宗教旅游的作用来充实内容;有些内容属于原文照搬,实在太长了,总结了又显得不尊重作者,委屈你们了。 宗教与旅游全文 第一部分 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颜亚玉 1.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c)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年)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d)范·德·列伍(van der Leeuw,G. 1890-1950) 引进的‘搁置判断’(epoché)着 意将宗教与世俗分开,把宗教归属为‘另类的’(sui generis)。 总结:以神为本的人-神关系,其中“绝对”、“神性”和“终极”被表达为对上帝的不同称谓,而“依赖感”、“感受”和“关怀”则反映为人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