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度测定方法学

释放度测定方法学
释放度测定方法学

2.2zIP中空微球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释放度测定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二部附录XC溶出度测定法第三法装置,照XD第

一法测定微球的释放度。精密称取z1P中空微球适量(约相当于zIP1omg)装入2 号胃溶胶囊,置于250mL释放介质中进行释放度测定,温度为(37士0.5)℃,转速为150rpm。分别于l,2,4,8,12,20,24h各取样smL(同时补加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相应释放介质),用0.8林m微孔滤膜过滤。将胶囊壳分别溶于相应的释放介质作为空白对照,于315nm波长处测定紫外吸收度。

2.2.2放介质的选择

分别以250mL的O.lmol.L一’盐酸溶液、1%吐温80o.lmol.L一’盐酸溶液、20% 异丙醇0.lmol·L一’盐酸溶液、200,0乙醇o.lmol·L一‘盐酸溶液、o.250,ososo.lmox·L一‘盐酸溶液、pBS(PH=6.8)溶液和0.25%sDS的pBS(pH=6.8)溶液为释放介质,按本章2.2.1项进行释放度测定,计算药物的累计释放度,

2.2.3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ZIP对照品12.50mg,加入适量无水乙醇于烧杯中溶解,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配制成250.00pgmL一’的储备液。分别取储备液适量于lomL容量瓶中,用0.25%sDso.lmol·L一’盐酸溶液定容,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2.00,4.00,5.00,16.00,32.00,so.oopg·mL一’的zIP标准工作液,于315nm处测定其吸收度,以吸收度(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

2.2.4回收率

分别精密吸取2.2.3项下250.00此·mL一’ZIP储备液适量,加入相应比例的空白微球,溶解后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25%sDSO.1mol.L一‘盐酸溶液定容,摇匀,配制成低、中、高(4.00,16.00,32.00林g·mL一’)3种浓度的zIP溶液,0.5林m微孔滤膜过滤,于315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ZIP的回收率,

2.2.5精密度

分别吸取适量250.00陀·mL一’ZIP储备液,用0.25%sDso.lm。卜L一’盐酸溶液配制成低中高(4.00,16.00,32.00陀·mL一’)3种浓度的zIP溶液,一天内各测定5次,计算日内精密度;连续测定5天,计算日间精密度,

2.2.6稳定性

取处方量辅料,分别加入适量zIP对照品,置0.25%sDso.lm。卜L一’盐酸溶液250mL中,配制成低中高三种浓度的溶液。按本章2.2.1项释放度测定方法,在温度为(37士0.5)oC,转速为15orpm条件下,分别于。、4、s、12、24h各取样smL,用0.8林m微孔滤膜过滤后,于31snm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计算RSD 值,

2.2盐酸雷尼替丁中空微球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2.2.1检测波长的确定

用0.1mol/L的盐酸溶液配制成浓度为10μg/mL的盐酸雷尼替丁溶液,于

200-400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另称取处方量的辅料(乙基纤维素),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0.1mol/L的盐酸溶液定容。过滤,精密吸取滤液1mL于10mL 容量瓶中,用0.1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定容,将溶液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

2.2.2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盐酸雷尼替丁对照品25mg,用0.1mol/L的盐酸溶液配制成浓度为0.1mg/mL的储备液。取此储备液0.5mL、2mL、5mL、7mL、9mL于50ml容瓶中,用0.1mol/L的盐酸溶液定容。在314nm处测定其吸收值,以吸收值(A)对浓度(C)作直线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

2.2.3稳定性考察

分别称取适量盐酸雷尼替丁对照品,加入处方量辅料(乙基纤维素)于900mL 0.1mol/L盐酸溶液中,配成低、中、高(5μg/mL、10μg/mL、15μg/mL)三种不同浓度。在37℃,桨法,转速100r/min条件下,分别于0.5h、4h、8h、12h、24h取样过滤,滤液于314nm处测定吸收度。

2.2.4批间释放度差异的考察

取5个批号(060411,060412,060413,060414,060415)的样品,采用桨法

(100r/min),以0.01mol/L盐酸溶液作释放介质,分别进行释放度实验。

药物分析之西药分析——释放度测定法

D. 释放度测定法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溶出度或崩解时限的检查。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肠溶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仪器装置除另有规定处,按溶出度测定法项下所示。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测定法照溶出度测定法项下进行,但一般采用三个时间取样,在规定时间、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并及时补充所耗的溶剂。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释放量。结果判断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6 片(个)中每片(个)各时间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应符合规定。如各时间测定值有1片(个)不符合规定范围但其平均释药量均符合规定范围,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最后时间释药量有1片低于规定值10%者,则另取6片(个)进行复试。初复试的12片,其平均释药量均应符合各时间规定范围,且最后时间释药量低于规定值10%者不超过2片,亦可判为符合规定。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超出规定范围的1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肠溶制剂中Q-10%的10%同此)。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一) 酸中释放量除另有规定外,量取0.1mol/L盐酸溶液750ml,注入每个容器,加温使溶液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并保持稳定,取6片(个)分别投入转篮或容器中,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开动仪器运转2小时,立即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滤液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酸中释放量。缓冲液中释放量上述酸液中加入0.2mol/L磷酸钠溶液250ml(必要时用2mol/L盐酸溶液或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6.8±0.05)继续运转45分钟,或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时间,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分钟内完成,滤液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缓冲液中释放量。(二) 酸中释放量除另有规定外,量取0.1mol/L盐酸溶液900ml,注入每个容器中,照(一)法酸中释放量项下进行测定。缓冲液中释放量弃去上述各容器中酸液,立即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H6.8)(取0.1mol/L盐酸溶液和0.2mol/L磷酸钠溶液按3:1混合均匀,必要时用 2mol/L盐酸溶液或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6.8±0.05)900ml,或将每片(个)转移入另一盛有磷酸盐缓冲液(pH6.8) 900ml 容器中,照(一)法缓冲液中释放量项下进行测定。结果判断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酸中释放量每片(个)释放量均不大于标示量的10%,如有1片(个)大于10%,其平均释放量不大于10%,仍可判为符合规定。缓冲液中释放量每片(个)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限度(Q)应为标示量的70%。6片(个)中有1片(个)低于限度,但不低于Q-10%,且平均释放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个)中有1片(个)低于Q-10%,应另取6片(个)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个)中有2片(个)低于Q-10%,且平均释放量不低于规定时,亦可判为符合规定。

(整理)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 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1) 2NH3+H2SO4――(NH4)2 SO4(2) (NH4)2 SO4+2NaOH――2H2O+Na2SO4+2NH3(3) 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 氮即得。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 (一)实验原理 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 1.试剂: (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牛血清清蛋白用H2O 或0.9%NaCl配制,酪蛋白用0.05NaOH配制。 (2)双缩脲试剂:称以1.50克硫酸铜(CuSO4?5H2O)和6.0克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用500毫升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300毫升10% NaOH溶液,用水稀释到1升,贮存于塑料瓶中(或内壁涂以石蜡的瓶中)。此试剂可长期保存。若贮存瓶中有黑色沉淀出现,则需要重新配制。 2.器材: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大试管15支、旋涡混合器等。 (三)操作方法 1.标准曲线的测定:取12支试管分两组,分别加入0,0.2,0.4,0.6,0.8,1.0毫升的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水补足到1毫升,然后加入4毫升双缩脲试剂。充分摇匀后,在室温(20~25℃)下放置30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土壤微生物碳的测定方法(熏蒸提取----仪器分析法) 基本原理 新鲜土样经氯仿熏蒸后(24h),土壤微生物死亡细胞发生裂解,释放出微生 物生物量碳,用一定体积的LK 2SO 4 溶液提取土壤,借用有机碳自动分析仪测定微 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根据熏蒸土壤与未熏蒸土壤测定有机碳的差值及转换系数(K EC),从而计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实验仪器 自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Shimadzu Model TOC—500,JANPAN)、真空干燥器、烧杯、三角瓶、聚乙烯熟料管、离心管、滤纸、漏斗等。 实验试剂 1)无乙醇氯仿(CHCL 3 ); 2)L硫酸钾溶液:称取87g K 2SO 4 溶于1L蒸馏水中 3)工作曲线的配制:用L硫酸钾溶液配制10ugC/L、30ugC/L、50ugC/L、 70ugC/L、100ugC/L系列标准碳溶液。(其实一般情况下, 仪器会自带的标曲,一般不用自己做的) 操作步骤 土壤的前处理(过筛和水分调节略) 熏蒸 称取新鲜(相当于干土,这个可以根据自己土样的情况而定)3份分别放入25ml小烧杯中。将烧杯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并放置盛有无乙醇氯仿(约2/3)的15ml烧杯2或3只,烧杯内放入少量防暴沸玻璃珠,同时放入一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以吸收熏蒸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 2 ,干燥器底部加入少量水以保持容器湿度。盖上真空干燥器盖子,用真空泵抽真空,使氯仿沸腾5分钟。关闭真空干燥器阀门,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24小时。 抽真空处理 熏蒸结束后,打开真空干燥器阀门(应听到空气进入的声音,否则熏蒸不完

全,重做),取出盛有氯仿(可重复利用)和稀NaOH溶液的小烧杯,清洁干燥器,反复抽真空(5或6次,每次3min,每次抽真空后最好完全打开干燥器盖子),直到土壤无氯仿味道为止。同时,另称等量的3份土壤,置于另一干燥器中为不熏蒸对照处理。(注意:熏蒸后不可久放,应该快速浸提)※ 浸提过滤 从干燥器中取出熏蒸和未熏蒸土样,将土样完全转移到80ml聚乙烯离心管中,加入40ml L硫酸钾溶液(土水比为1:4,考虑到土样的原因,此部分熏蒸和不熏蒸土均为4g,即,4g土:16ml的硫酸钾溶液,当然这个加入量要根据TOC仪器的进入量决定)300r/min振荡30min,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同时作3个无土壤基质空白。土壤提取液最好立即分析,或—20℃冷冻保存(但使用前需解冻摇匀)(注意这部分很重要,有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液如果不立即分析,请保存在—20℃,否则将影响浸提液的效果,其次,过滤时不要用普通的定性或定量滤纸,以免长久杂质会堵塞仪器的管路,建议使用那种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配一个的滤头,一个才1元)。 TOC仪器测定 吸取上述土壤提取液10ul(这个要根据仪器自己的性能决定,但是一般情况下,在测定土壤滤液时候,要对其进行稀释,如果不稀释,一方面超过原来仪器的标曲,另一方面可能堵塞仪器。)注入自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上,测定提取液有机碳含量。由于总有机碳分析仪型号较多,不同的型号则操作程序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以本实验室使用的有机碳分析仪(Shimadzu Model TOC---500,JAPAN)为例。 计算 SMBC=(E C CHCL3—E C CK)*TOC仪器的稀释倍数*原来的水土比/ 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茚三酮比色法) 土壤微生物生物氮一般占土壤全氮的2%—7%,是土壤中有机—无机态氮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土壤微生物氮的测定常见的熏蒸浸提法有两种,一是全氮测定法,另一个是茚三酮比色法,如下 基本原理(茚三酮比色法)

测树学复习材料

测树学 题型:填空10题40分、选择10题20分、概念10分、简答2题10分、论述2题20分 计算约占50%,参考材料结合书本复习。 第1章 伐倒木材积测定 一、树干材积测定 (1)干形:树干的形状通称干形,研究树干形状的目的是测定材积。 通式:V=f o *g o *h (2)树干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 —树干横断面; d —树干平均直径 (3)树干纵断面 干曲线:表示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通常称为干曲线。 树干纵断面形状:截顶凹曲线体、圆柱体、截顶抛物线体和圆锥体 孔兹干曲线式为:(记住符号的含义) 式中:y 一树干横断面半径; x 一树干梢头至该横断面的长度; P —参数; r —形状指数。 二、伐倒木材积的测定技术 (1)伐倒木近似求积式 ①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②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2)区分求积式 概念:将树干区分成若干段,分别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该法称为区分求积法。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端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体公式计算其材积。 式中:g '—梢头底端断面积; l '一梢头长度。 (区分段个数一般≥5 ,区分段个数越多,精度越高) 分为: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V=L*∑g i +1/3g ’L ’ ''3 1l g v =2 4 g d π=2r y Px =l d d l g g V n n )2(4)(212200+=+=π2 11 22 4V g L d L π==

2.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V=[1/2(g o+g n)+∑g i]*L+1/3g n*L (关于区分求积式,若考简述只需写概念,若考论述要加上公式。) 三、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 P v=2P d+P L 式中:P v为材积误差率,P d为直径误差率,P L为长度误差率。 ①当长度测量无误差,即P L=0时,则P v=2P d ②当直径测量无误差,即P d=0时,则P v=P L ③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一倍。 四、伐倒木造材 (1)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作原条。 (2)原木:经过造材后形成的木段称作原木。 原条测定直径2.5米处,原木测定小头去皮直径。 (3)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第二章立木材积的测定P27 1、测定胸径时注意事项: ①在我国森林调查工作中,胸高位置在平地是指距地面1.3m处。在坡地以坡上方1.3m处为准。在树干解析或样木中,取在根颈以上1.3m处。 ②胸高处出现节疤、凹凸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时,可在胸高断面积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直径取平均数作为胸径值。 ③胸高以下分叉的树,可以当作分开的两株树分别测定每株树胸径。 ④胸高断面积不圆的树干,应测相互垂直方向的胸径取其平均数。 2、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关系 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以f1.3表示。(优点:测定容易(胸高断面是确定的)缺点:不能脱离树高单株反映干形)实践上作用:作为立木材积的换算系数V=G*H*F。 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消除胸高形数的缺点,其优缺点与胸高形数相反。) 实验形数: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断面积为胸高断面积,其高度为树高(h)加3m。(已知f1.3、H,可算出实验形数。) 3、立木材积三要素 胸高形数f1.3、胸高断面积g1.3、全树高h 4、形率 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d1/2)与胸径(d1.3)之比称之为胸高形率。表达式q2=(d1/2)/ d1.3形数与形率的关系: ①f1.3=q22前提条件是把树干当作抛物线体。 ②f1.3=q2-c前提条件树干抛物线体,且树高在18m以上。 ③形数、形率、树高有关系:在形率相同时,树干的形数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高相同时则形数随形率的增加而增加。 5、用形率法求立木材积:根据形数与形率之间的关系推算胸高形数,再按下式计算单株立木材积:V=g1.3*h*f1.3 6、望高法(记住两个概念)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作望点。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内容及可接受标准 1.准确度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方法: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 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学验证内容及可接受标准: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根据有关物质的定量限与质量标准中该杂质的限度分别配制三个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例如某杂质的限度为0.2%,则可分别配制该杂质浓度为0.1%、0.2%和0.3%的杂质溶液),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并计算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该项目的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80%-120%之间,如杂质的浓度为定量限,则该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可放宽至70%-130%,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定量限至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9版释放度检查法 (1)

检验操作程序 文件编号:页号:1/6 释放度测定标准操作程序版本号: 生效日期: 文件内容: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简介 (2) 4、仪器装置 (2) 5、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2) 6、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4) 7、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6) 8、更改信息 (6) 颁发部门: 分发清单: 编写人审核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部门质量部QC 质量部QC 质量部QC 质量部QA 质量副总姓名 签名 日期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释放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释放度测定法”。 范2010年版P 276 3 简介 释放度测定法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 仪器装置 4.1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4.2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分上层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和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项下所示附图。 ,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5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5.1测定法 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 体积的释放介质,按照各品种项的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5.2结果判定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测树cha02

第二章林分调查 第一节林分调查因子 第二节标准地调查 第一节林分调查因子 本节重点: 概念 本节目录 一.林分 二.林分调查因子 一、林分Stand 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区划成若干个 内部结构相同 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 这种小块森林称为林分。 二、林分调查因子 林分调查因子 一.Stand description factor 二.能反映林分数量和质量特征的因子 林分调查因子 林分起源 林层(林相) 树种组成 林分年龄 平均胸径 平均高 林分密度 立地质量 林分蓄积量 林木质量 (一)Stand origin 1.分类 天然林 natural stand(forest) 人工林 artificial stand (planted forest) 飞播林:单列,或人工 2.确定 1)访问,考察已有资料 2)现地:林分特征 1.意义 (二)Storey 1.定义 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 2.分类 单层林 single-storied stand 复层林 multi-storied stand

3.表示 4.划分标准 2、分类 ①单层林single-storied stand 明显地只具有一个林层 同龄、喜光的纯林、立地差 ②复层林multi-storied stand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林层 3、表示 上→下,Ⅰ→Ⅱ→Ⅲ(罗马数字)… 主林层: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 次林层 4、划分标准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中规定划分林层的标准是: (1)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大于30m3; (2)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20%以上; (3)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4)主林层郁闭度大于0.3,其它林层郁闭度大于0.2。 (三)Species Composition 1.定义 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 林分内各林层、各树种蓄积量所占的比重 2.树种组成系数 某树种的M(或G)/林分总M(或总G) 3.写法 4.应用 5.分类 5、分类 ①纯林 pure stand 由一个树种组成的的林分 ②混交林 mixed stand 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 实践上65% 4、写法 ①十分法表示 ②复林层分林层写 ③优势树种写在前 优势树种: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④M相等,主要树种写在前 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 ⑤组成系数2%≤ <-5%“+”表示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定量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含量测定方法适合于相应分析要求,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或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验证内容有: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和耐用性等。 一,线性 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质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制备一系列供试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五份供试样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测物浓度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 r ) 越接近于1 ,表明线性关系越好。 用UV 法测定时,以对照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吸光度A一般在0.3 ~0.7 ,浓度点n =5 ,用浓度C 对A作线性回归,得一直线方程,方程的截距应接近于零,相关系数r 应大于0.9999 。 用HPLC 法测定时,以对照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浓度点n =5 ~7 ,用浓度 C 对峰高h 或峰面积A或被测物与内标物的响应值之比进行线性回归或非线性拟合(如HPLC-ELSD ),建立方程,方程的截距应趋于零,相关系数r 应大于0.999 。 线性关系的数据包括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和线性图。 二,范围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 三,精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 %) 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 1. 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做加样回收率测定,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率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的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 = [(C-A)/B]*100% 式中,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B 为加入对照品量;C 为实测值。 2. 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供试品,用 6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 3 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l ∶ 1 左右,其他两个浓度分别约为供试品含量的80% 和120% 。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 %) 计算值,以及回收率( %) 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或可信限。 四,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接近的程度。 1.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 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对同一供试液进行至少五次以上的测定;精密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表示:RSD= 标准偏差/ 平均值′ 100 %

微生物细胞大小地测定方法

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原理,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 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图-1 )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 等分,或把10 mm长度刻成 100 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 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间像重叠) 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 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置于镜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 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方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镜台测微尺(图20-2 )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 100 格,每格长 l0 μ m(即 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 图 1 目镜测微尺图2镜台测微尺 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 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 实大小,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 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 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即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枯草杆菌(Baccillus subtilis) 染色标本片。 2.器材: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擦镜纸。 四、实验方法 1.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 上,把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镜台测微 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 使两尺的“ 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计数两重合刻度 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因为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 μ 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及应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不仅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循环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是一个重要活性养分库,直接调控着土壤养分(如氮、磷和硫等)的保持和释放及其植物有效性。近40年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学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碳含量通常是恒定的,因此采用土壤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Bc)来表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测定土壤微生物碳的主要方法为熏蒸培养法(Fumigation-incubation, FI)和熏蒸提取法(Fumigation-extraction, FE)。 熏蒸提取法(FE法) 由于熏蒸培养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适合于强酸性土壤、加 入新鲜有机底物的土壤以及水田土壤。Voroney (1983)发现熏蒸土壤用·L-1K 2SO 4 提取液提取 的碳量与生物微生物量有很好的相关性。Vance等(1987)建立了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 碳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用·L-1K 2SO 4 提取剂(水土比1:4)直接提取熏蒸和不熏蒸土壤,提取 液中有机碳含量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碳增加量除以转换 系数K EC (取值来计算土壤微生物碳。 Wu等(1990)通过采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比较研究,建立了熏蒸提取——碳自动一起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碳。该方法大幅度提高提取液中有机碳的测定速度和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林启美等(1999)对熏蒸提取-重铬酸钾氧化法中提取液的水土比以及氧化剂进行了改进,以提高该方法的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对于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碳的转换系数K EC 的取值,有很多研究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测定K EC 值的实验方法有:直接法(加入培养微生物、用14C底物标记土壤微生物)和间接法(与熏蒸培养法、显微镜观测法、ATP法及底物诱导呼吸法比较)。提取液中有机碳的 测定方法不同(如氧化法和仪器法),那么转换系数K EC 取值也不同,如采用氧化法和一起法 K EC 值分别为(Vance等,1987)和(Wu等,1990)。不同类型土壤(表层)的K EC 值有较大不 同,其值变化为(Sparling等,1988,1990;Bremer等,1990)。Dictor等(1998)研究表 明同一土壤剖面中不同浓度土层土壤的转换系数K EC 有较大的差异,从表层0-20cm土壤的K EC 为,逐步降低到180-220cm土壤的K EC 为。 一、基本原理 熏蒸提取法测定微生物碳的基本原理是:氯仿熏蒸土壤时由于微生物的细胞膜被氯仿破 坏而杀死,微生物中部分组分成分特别是细胞质在酶的作用下自溶和转化为K 2SO 4 溶液可提取 成分(Joergensen,1996)。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或碳-自动分析仪器法测定提取液中的碳含量,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中提取碳增量除以转换系数K EC 来估计土壤微生物碳。 二、试剂配制 (1)硫酸钾提取剂(·L-1):取分析纯硫酸钾溶解于蒸馏水中,定溶至10L。由于硫酸钾较难溶解,配制时可用20L塑料桶密闭后置于苗床上(60-100rev·min-1)12小时即可完全溶解。 (2)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称取130℃烘2-3小时的K 2 Cr 2 O 7 (分析纯)9.806g 于1L大烧杯中,加去离子水使其溶解,定溶至1L。K 2Cr 2 O 7 较难溶解,可加热加快其溶 解。 (3)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取经130℃烘2-3小时的分析纯重铬酸钾4.903g, 用蒸馏水溶解并定溶至1L。

郁闭度及其测定方法

郁闭度及其测定方法 郁闭度及其测定方法2010-05-21 16:24郁闭度及其测定方法郁闭度是森 林资源调查中的一个重要调查因子,也是一个反映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的重要因子。在森林经营管理中,郁闭度作为小班区划、确定抚育采伐强度的重要指标, 并成为通过遥感图像进行森林蓄积量估测不可或缺的因子。郁闭度也是判定森 林的重要因子,我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规定有林地的技术标准为郁闭度0.2以上(包括0.2),FAO对森林的定义也要求郁闭度大于10%, 森林的判定需要更为准确的郁闭度测定。然而,长期以来,郁闭度的基本内涵与 调查方法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概念模糊、测定方法粗放等问题,不能 满足林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郁闭度是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状态与环境指标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近年来,与郁闭度及其测定方法研究与应用相关的森林经营管理与生态研究不断深入,郁闭度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郁闭度在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林分质量评价、森林景观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应用于林中光照研究、幼苗形态与解剖的影响、与溪流温度相关的森林经营管理、反映垂直和水平森林结构的林 冠多样性指数、与野生动植物生境相关的森林经营管理如在斑点猫头鹰、鹟鸟 栖息的森林管理等方面。同时,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对于郁闭度概念的认识、调查方法与仪器等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是,国内对郁闭度的基本内涵、测定方法与仪器等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生产与生态研究的发展。 郁闭度是反映林分结构和密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应用领域与目的不同,与郁闭度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很多,但概念的内涵并不明确,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混淆 甚至错误。在林学与生态中,从用途与调查方式上来看,与郁闭度相关的概念主 要有盖度(coverage)、透光孔隙度(canopy openness)、林冠密度(canopy density)、林冠开阔度(canopy openness)等。林冠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其可以反映树冠的闭锁程度和树木利用生活空间的程度。由于树冠重叠,调查时要注意到林冠的投影面积并不总是等于林分中树冠的投影面积之和。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释放度检查法

文件内容: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简介 (2) 4、仪器装置 (2) 5、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2) 6、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4) 7、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6) 8、更改信息 (6) 颁发部门:

分发清单: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释放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释放度测定法”。 2010年版P 276 3 简介 释放度测定法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 仪器装置 4.1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4.2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4.2.1网碟用不锈钢制成,分上层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和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项下所示附图。

4.2.2搅拌桨的下端与上层网碟的距离应为25mm±2mm,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5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5.1测定法 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释放介质,按照各品种项的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5.2结果判定 5.2.1除另有规定外,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片(粒)中,每片(粒)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超出规定范围. (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10%,且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如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5.2.2除另有规定外,判为不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 (1)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1片超出规定范围20%; (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 (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 (4)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1个时间点超出规定范围; (5)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4片(粒)超出规定范围。 (6)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 (7)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20%。

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 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 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 而(11-8) 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 ①木材密度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2)

土壤微生物测定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与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 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 lBiomass,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与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就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就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与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操作步骤: (1)土壤前处理与熏蒸 (2)提取 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1K2SO4(图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 塑料瓶中。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 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红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4)结果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