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

朱仁显 李 凯 卢碧珍

[收稿日期]2011 04 05

[作者简介]

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

李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

卢碧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

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 锁定 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戊戌变法

[中图分类号]K 25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33(2011)04 132 05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一直以来以 天朝上国 自居的封建帝国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鼓吹民权的启蒙运动。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变法运动最终却以流血政变而失败告终。对于这一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不胜枚举。但大都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多种因素。这些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大都着眼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外部影响原因,缺乏从制

度本身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毕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制度主义取向。而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诺斯在解释经济史时发现由于制度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使经济制度是低效的的,国家也会维护这种无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解释、探究具有制度主义取向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制度变迁,发掘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所以,本文就尝试着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探讨具有强烈制度主义取向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从1973年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 到1981年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为西方学术界新经济史学派领军人物的道格拉斯 诺斯教授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和研究西方的经济

132

史,并强调理论和历史的统一性。诺斯意识到,在经济史中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之后,他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融合进他的制度变迁框架内,并以此来解释经济的增长这一经济史中的热点问题。不过,在他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落后的国家并没有选择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而且有些国家还长期陷入不发达、总是走不出经济落后和制度低效的怪圈。诺斯将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认为正是这些国家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导致了上述问题。对于路径依赖,最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就是指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象进入一种特定的 路径 ,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1 。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有两种不同的向度:一种是良性的路径依赖,就是指初始制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路径依赖的正效应;一种是恶性的路径依赖,指制度变迁可能会沿着错误的路径进行下去,直到进入 锁定 状态,阻碍经济增长和其他替代性的制定安排的进入,使制度安排陷入无效率的状态。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的存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轨迹,使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得以发挥作用。而自我强化机制使初始制度一旦确立,就会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并限定以后制度变迁的路径。而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又来源于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合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1)规模效应。指一项制度的初始设置成本会很大,但是随着制度实施规模的扩大会不断地下降。不过,从另外的角度讲这也同时意味着改变现有制度和采用一种新制度的成本会由于实施规模的限制而大大提高。(2)学习效应。指适应初始的制度结构给人们所带来的收益会引导人们互相效仿和学习,加速该制度的扩散,使越多的人采用某种制度。结果该制度却变得越来越难以改变,即使已经被 锁定 在低效的状态下。(3)协调效应。指制度主体为适应既定制度而采取的相互配合的行动会产生合作利益,同时,与既定制度相适应的配套规则会建立起来,对既定制度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这样,任何改变既定制度的努力不仅危及制度主体的利益,而且势必危及各种配套制度及其相关者的利益。(4)适应性预期。指人们对某项制度的预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特征,认识到这种制度未来还会继续流行,个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这些预期实现。不过,进一步探究,我们会发现,路径依赖产生的深层原因还是离不开利益与成本的某种考量。因为,对于组织和个人而言,一项制度一旦确立,就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那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有利。

路径依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也是明显存在的。因为政治的集体性、强制性、复杂性以及不对称性使政治制度的报酬递增,而且政治市场也是不完全。这就必然要求政治活动在制度的环境下开展,所以在政治制度建立和变迁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合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换句话说就是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也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从而使政治制度的变迁沿着特定的路径演进下去,并排除其他潜在的或者更优的制度很难对它进行替代。路径依赖表明政治发展存在惯性。它意味着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沿着一种轨迹开始发展,改变发展道路的成本非常高。尽管存在着其他道路选择,但已建立的制度会阻碍对初始选择的改变。总而言之,路径依赖理论其实就是强调历史是重要的,认为特殊的时间安排和发生顺序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观,虽然还存在无法进行经验验证,无法预测未来,在解释内生性制度变迁时不具说服力等缺点。但是,它毕竟为我们解释历史,尤其是历史中的政治事件提供了一个特别新颖的视角。尤其是在解释兼具传统政治制度的转型与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时。

二、专制主义制度的初始选择与报酬递增

路径依赖理论非常重视制度的初始选择,因为过去的选择会影响到后来可能的选择。作为明朝统治秩序的继任者,清朝统治者基本上是延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延续了两千多的专制主义制度成为清朝统治者在创立清王朝时初始的制度选择。原因除了其少数民族的身份及其阶级属性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能使满清贵族这一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统治精英利益最大化,能使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租金最大化的统治制度。 经济人 本性注定了他们在选择初始制度时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制度结构,并通过这种制度结构将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固定化、模式化。

专制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实现清朝统治精英的利益最大化,是跟专制主义制度本身的属性特点是有必然的联系的。专制主义是我国历史发展序列中

133

最为重要的制度结构,主导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我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开始于秦朝,历经汉、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而不断得以加强,而明朝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顶峰。专制主义是其制度结构的最大特点,其他的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皆从属于这一制度结构。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集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不仅将所有的政治上的事务当成个人的事情来处理,还将个人的事情抬升到政治层面来处理,公与私的界线在没有制约的权力的干预下变得严重模糊;而且皇帝也被神化成天命的唯一代言人, 成为认识的最高权威和终极裁决者 2 。皇权还通过主导官僚体制支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官僚们由统治者直接任命,并以 忠 为纽带向皇帝效命。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将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分子纳入到政治和官僚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维护君主利益的统治阶级。除此之外,统治者们还会通过实行 重农抑商 的政策控制社会经济发展,因为 工商业破坏了稳定的国家赋税和徭役来源,商人与国家即君主争利而破坏了统治者的垄断租金和绝对权威 3 。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中,专制主义的统治者很容易通过他所掌握的专制权力使整个社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

这样,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就得以在清朝延续,直至辛亥革命。虽然在具体的机构和职能设置上有所变动,但这都不影响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在清朝统治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当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被清朝统治者以暴力的形式再次在华夏大地确定下来以后,它就开始呈现出了报酬递增的趋势。显然,这里的报酬递增是对掌握暴力工具,能够压制对抗性政治集团的清朝统治者而言的。具体来讲专制主义制度的报酬递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通过建立起专制主义制度掌握了足够多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资源。在掌握了这些资源后,清朝统治者从经济上开创了 康乾盛世 这一社会经济繁荣局面,使人民日益富足;从文化上 建构 道统 ,塑造其儒家 道统传人 形象 4 ;在政治上,灭除明朝残余的政治势力,清除天地会等反清组织。在这过程中正是专制主义制度使清朝统治者们增强了其统治整个中国的合法性。

(2)专制主义制度使清朝统治者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方面通过不断征战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另一方面通过朝贡体系使朝鲜、琉球等周边国家向清朝皇帝俯首称臣,从而使皇帝的权力在边界上得以不断扩展, 天朝上国 的地位得以巩固。

(3)专制主义制度由于使皇权混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从而增加了统治者支配国库中的财政收入用于宫殿的建设以及其他宫廷和皇室的开支的随意性,从而可以集全国之力满足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而由皇权主导的官僚集团也能在专制主义权力的庇护下通过搜括老百姓、腐败、官官相护等方式增加他们个人的收益,实现其金钱、权力、地位等的报酬递增。

三、专制主义制度的自我强化

如上所述,在组织化利益的驱动下,满清政府继承的专制主义制度是报酬递增的。而同时,政治市场在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中更不可能是完全的,因为权力为统治贵族完全垄断造成了专制主义制度结构下的大量不完全的信息、机会主义和高昂交易成本。所以,一旦出现报酬递增,专制主义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就会发生作用,通过它所掌握的资源维护自身的地位,即使制度已经陷入了 无效率 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即使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已让清政府的统治步履维艰,可清朝的统治者们还是不愿意承认这是由于制度上的差距造成的。他们反而天真地认为 今时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 5 ,只要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工业化就可以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清朝统治。也因此,他们根本就不认同维新派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6 的主张。

对于专制主义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专制主义制度建立的成本是很高的,一般都要通过战争或者政变来实现。而战争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会有很大的人员伤亡,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即使是政变,组织、说服以及强制的过程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众所周知,满清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才建立清政权,确立清朝的专制主义制度的。所以,它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而继续推行这些制度就会降低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那么此时作为受益者的清朝统治集团当然就会固执地认同和坚持这一能给它带来更多收益的选择。

(2)清朝的专制主义制度结构确立之后必然会给体制内享有特权的满族人带来收益递增,当然也包括一些进入清朝统治集团的汉人。因此会有很

134

多人通过效仿和学习来适应这样的制度结构,以期获得收益递增。科举制度就只这样一种学习机制。这样,这些学习者就会 服从它的内部规则,不但在身份上成为精英,而且在行动和思想上成为这种精英机制的辩护者 7 。这就加速该制度的扩散,使越多的人认同和维护这一制度机构。

(3)仅靠专制高压当然是不能实现清政府近三百年的统治,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也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以解决社会、文化、经济,民族等问题。这样,一项正式制度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其他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而且作为 异族 来统治汉人的清政府也需要跟其他的政治组织建立协调关系,而协调关系的确定也伴随着互利关系的建立。这都会对制度变迁形成某种阻力。

(4)政治活动的开展一定要靠适应性预期来支撑的,否则就难以开展。因为在政治活动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其结果与努力程度之间的联系是不大的。所以,清政府统治期间,在统治集团中存在适应性预期是符合逻辑的。他们期望当下的制度能继续存在下去,并对制度的继续运行设定了某种预期,以期能增加收益。这就必然会排斥制度方面的任何变动。总而言之,随着满清统治者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其自我强化机制就在利益的诱导下开始发挥作用了。

四、路径依赖: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旦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开始发生作用,制度变迁就会陷入路径依赖,旧制度就会千方百计地排斥新制度,维护自身的存在,即使旧制度已经陷入了无效的状态。路径依赖使政治制度演进的路径被 锁定 ,而要打破路径依赖就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原因就在于政治制度的强制性,政治活动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政治权力的不对称性,政治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作为一场政治维新运动的戊戌变法,其意图就是要摒除专制主义制度的弊端,实行君主立宪,实现专制主义制度向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变迁。无奈专制主义制度自我强化机制形成的路径依赖使这一中国历史伟大的变法运动最终归于失败,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不过,深思之后,我们会发现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当时的维新派还不具备打破路径依赖的能力、时机和勇气。

当专制主义制度进入路径依赖以后,戊戌变法就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这些阻力来自于在不断自我强化的专制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利益集团。这些在旧制度下报酬递增的利益集团主要包括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和光绪,享有各种特权的八旗贵族,庞大的官僚队伍,进入清朝体制内的汉族权贵等。这些集团都受益于专制主义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自我强化的推动力量。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协作效应的,是一种互利的关系,而且都对专制主义制度存在着某种适应性预期。而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推行的裁汰冗员,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保护和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裁减绿营等等措施对这些顽固派利益集团的触动都很大。这些改革不仅会结束专制主义制度形成以后的规模效应,减少甚至消除旧制度下形成的适应性预期,而且会使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带来的收益降到最低。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必然会联合起来扼杀变法,以维持现有的制度。

慈禧在维新运动前期是支持变法的。因为如果没有得到把持任免二品以上大员权力的慈禧的允许,变法是无法开始和开展的。而且,慈禧也曾向光绪帝表示: 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布剪,我便不管 8 。这其实就是在暗示光绪皇帝只要变法不触及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她就会给予某种程度上的支持。她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变法并没有超出她的适应性预期。她心目中的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为了维护或者改进专制主义制度。可是,一旦她认识到戊戌变法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意识到变法是对专制主义制度的否定,发现 康有为对儒家经典和朝廷上下的腐败进行攻击威胁到了自己整个统治 9 ,她就立即转变了态度,转而对戊戌变法进行血腥镇压。足以看出,慈禧是不容许对专制主义制度进行任何变迁的。

其实,光绪帝也从来没有想过用君主立宪来取代专制主义制度。对于光绪帝在变法中的态度,著名的历史学家胡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光绪皇帝当时不可能区别维新派和洋务派,他是把维新派当做洋务派的后起之秀来使用的 10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 想借 变法 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 11 。所以,对于维新派的很多主张他都是虚与委蛇,对维新派变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倡平等、民权等变法主张更是置之不理, 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所发上谕虽然有一百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 12 。

所以,作为专制主义制度代理人的慈禧和光绪帝是不可能让维新派进行任何触及专制主义制度的变革,而只允许像洋务运动那样通过保持现存制度结构,透过对制度的修修补补来解决新问题,虽然当时的制度结构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成为民

135

族耻辱的源头。不单单是慈禧和光绪帝,在专制主义皇权主导下获得大量收益的八旗贵族,官僚队伍,汉族权贵等也在中央和地方层面上去阻止变法,他们不仅在地方上抵制变法,还怂恿和支持慈禧对变法活动进行镇压。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阻止制度变迁,使制度变迁沿着既定的路径前进。例如,张之洞曾经就是北京强学会的会员,而且还在上海资助了维新派的活动。但是,在他意识到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本质差别后,意识到变法是对专制主义制度的颠覆后,他就立即站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对立面去了,并著 劝学篇 一书与维新派展开论战。

既然,既得利益集团如此的强大,那么维新派在破除制度变迁阻力时就要付出高昂成本。因为新制度的建立 不仅需要制度组织机构的设计和运行规则的制定,还更大程度地涉及人们对历史传统的扬弃,思想观念的转变,甚至生活方式的变化 13 ,同时还要对其他相关配套制度进行构建。而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与阻扰,建立新制度当然要比在旧的制度框架内调整旧制度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且既得利益集团还会维持传统的政治文化,使其在意识形态上保持绝对的权威地位,这样传统政治文化就 能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态度、政治结构模式、政治的稳定和变迁 14 。而很显然,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维新派由于力量还很弱小,根本就无法承担起如此高昂的成本的。所以,他们是没有打破路径依赖的能力的,而只能去借助儒家思想来阐发变法主张,并依靠一个没有实权且志不在此的皇帝来推行变法主张。

但是,在缺乏打破路径依赖能力的情况下也并不是不能实现制度变迁。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打破路径依赖需要借助于战争、政变、萧条等重大外部冲突或危机事件去冲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使现有的制度发生断裂。可是,在戊戌变法进行时,清朝内外并没有促使专制主义制度发生断裂的因素。虽然民族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可西方殖民者视清政府为其侵略、奴役中国最好的工具,所以乐于支持清政府将制度维持在这种无效的状态。也就是说,西方的侵略对清政府而言并不是它统治中国的威胁。而太平天国以后,在清政府的打压下,国内反抗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运动也基本上很难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那时的袁世凯羽翼还未丰满,所以他选择了以告密的方式来稳固他的地位,而不是像在辛亥革命时的倒戈一击。所以,从整个国内外的大环境来看,19世纪90年代是不存在打破旧的制度均衡的国内危机事件与因素。再加上维新派缺乏打破旧的制度均衡最基本的勇气,企图通过讨好专制主义者来推行变法。所以,戊戌变法注定要失败,且路径依赖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杨龙.径依赖理论的政治学意义 J .宁波党校学报,2003,(1):38-41.

2 朱仁显.人治、王权、礼治清官期盼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J .福建学刊,1996,(4):55-62.

3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M .人民出版社,2006.99.

4 孔定芳.清初朝廷与明遗民关于 治统 与 道统 合法性的较量.江苏社会科学,2009,(2):189-197.

5 张之洞.劝学篇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6 戊戌变法资料:第3册 Z .21.转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7 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J .学海,2009,(4):38-46.

8 戊戌变法资料:第1册 Z .342.转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283.

10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91.

11 张怡梅.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123-126.

12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89.

13 章兴明.政治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探析 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6):48-50.

14 朱仁显.人治、王权、礼治清官期盼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J .福建学刊,1996,(4).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136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一、历史背景: 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的失败: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失败了,时人有喜有悲,但对大多数的百姓来说是茫然。当然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有内因有外因,不是一二句话所能道得清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维新派没有广泛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最后的失败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2)经济方面 维新派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用今天的经济观点来看,是没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放任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

维新派忘记了老一辈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忘记了国家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打下来的,没有满人那有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光绪也太糊涂了。(4)政治方面 维新派令各衙门删改条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一下子裁减大量国家机关,把大量公务员推向社会,只会使本来就高失业率的社会更加动荡。那些将被裁机关的工作人员当然是拼死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了。 (4)军事方面 维新派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力行保甲,实行团练。——老祖宗说的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改革,军队还能听朝廷的话吗? (5)文教方面改革科举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这,丢掉了历代朝廷的优良传统,忘了祖宗的家规,我们可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千秋基业难道真要毁在你们这一代手中。 (6)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用现在的观点看,上访是错误的,刁民也会乘机闹事的。 三、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民主、个性解放等新思想的迅速传播,而且反映在人们对变法失败原因的多方面的反思。反思历史才有可能创新历史。历史的当事人对其历史的反思则更值得关注。 (1)首先,对梁启超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真可谓是刻骨铭心,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路径依赖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路径依赖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我发现,路径依赖的概念分歧与共识并存,学者们同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部分学者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此外,路径依赖同样能被应用至经济实践当中去。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此综述力争完整回顾前任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空白,以期对该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技术变迁;制度变迁 一、引言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使得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最先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经济学用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是David和Arthur,而North将其用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路径依赖理论是争

论和共识同时存在的。因此,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的梳理。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更能很好的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范式去分析经济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时是低效的。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的假设时间是可逆的而制度是无效的,这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他们单纯地从价格体系的变动来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报酬递增性、正反馈性、多重均衡性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经济变迁过程的复杂特性产生了这些特征。这就希望我们能用一个动态的眼光看待路径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这一逻辑批判性地综述路径依赖相关理论,其中在理论产生后对路径依赖的基本问题定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整理评述,目的是回顾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理论现有的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解决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二、路径依赖的概念 Arthur(1989)认为路径依赖是动态经济过程的一种非遍历性,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秩序无法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结果,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是路径依赖的,通俗的讲就是不能每次重复同一过程都导致同一结果。这是路径依赖最早的严格形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14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解析:选B。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D。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 项。

资源依赖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比较高、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的差异。在区分投资型与收费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资源依赖度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高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低于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视角下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整体上,我国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强度;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08 中图分类号:f062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35-04 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生态效率逐渐成为测量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工具。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规制效果的衡量不仅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政策并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是环境规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1研究综述 生态效率最初由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指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增加的生态环境负荷的比值[1]。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一个区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实现经济产出最大化的潜力”[2]。生态效率综合考虑了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3],反映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绿色发展的核心要求,因此可以从效率层面反映绿色发展。 资源依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自“资源诅咒”命题提出以来,学者们围绕资源与经济增长展开了诸多的理论与实证探索,观点丰富,但尚未形成共识[4,5]。国内有学者对资源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资源丰裕地区过于依赖资源禀赋,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忽视了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丰裕、生态脆弱、区域贫困的恶性循环容易引发“资源诅咒”现象[6]。也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检验,认为中国的资源诅咒现象对人力资本的挤出及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了生态效率[7]。 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环境规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影响生态效率。经济效益存在“遵循成本”和“创新补偿”两种观点。“遵循成本”说认为企业满足政府环境规制的同时,会增加其额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会损失生产效率[8]。“创新补偿”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9]。另外,关于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关系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有学者认为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效率间存在正相关 [10]。也有学者发现各省市环境规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逐底竞争”特征,环境规制短时间内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负效应[11,12]。根据以上观点,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间的关系整理如下(见图1)。图1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的逻辑关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资源诅咒”问题,多以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作为检验变量,对资源依赖、生态效率等指标关注较少;②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及其他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传统研究大都是在区域同质性的假设条件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鲜有文献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加以区分。事实上,区域在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响应是不同的。 鉴于此,本文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试图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①在资源依赖和生态效率的全新视角下检验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②从区域资源依赖度入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③将环境规制加以区分,反映环境规制效果的区域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提供参考。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对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尚属国外的前沿领域。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层次。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而,纷繁的视角仍没有揭开路径依赖的真面目,学者们依然困扰路径依赖的复杂多面性。本文尝试对以往的路径依赖研究做一梳理,以图对路径依赖有个比较全面的阐释,便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有关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 由于路径依赖概念的抽象性以及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 的泛化应用,它被更多地从直观意义上赋予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就如David(2005)所评论的,“不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和统计模型,从直观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握路径依赖的根本思想”。也正由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 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对路径依赖概念理解上的不严格,使得后来学者在运用该概念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混乱和误解,这也造成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接受的路径依赖的概念及相应理论体系的发展不足。表1列出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研究的文献,以便对路径依赖的复杂性加深理解。 由于强调路径依赖概念对历史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路径依赖简单地概括为“历史总在发挥着作用

”(history matters),将路径依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因素的影响。对此,Araujo & Harrison(2002)区分了与路径依赖相关的一个概念:过去依赖(past dependence)。 相对过去依赖,路径依赖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路径依赖是一个事件的顺序,在其中,特定的经济过程不能从它的过去状态或行动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其二,路径依赖的过程结合了系统性的及独特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到同一个事件顺序中。 Mahoney(2000)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认为他们所提的路径依赖有三个特点:一是路径依赖是对因果过程的研究,这种过程对早期历史阶段非常灵敏;二是按照路径依赖的观点,早期的历史事件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性是不能被先前的事件或“初始状态”解释的;三是一旦随机性历史事件发生,路径依赖就具有相关的确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以称作“惰性”。 通过前述理论综述以及对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于路径依赖概念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共识。主要表现为: (1)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强调历史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既有可能是历史事件的结果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本身内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问题: 是什么? 标准答案: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④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⑤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我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相关阅读】 :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直接原因 谭嗣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 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 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我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原因再探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 及其破解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刘汉民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632) [摘要]路径依赖有多种定义且不断进化,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受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存在着路径依赖。只有改变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才可能向着最优的方向趋同。 [关键词]路径依赖;国企改革;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在我国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的讨论中,而且会计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们也不甘寂寞,纷纷着书立说,畅谈己见。但不同的学科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第一节概要回顾和总结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探讨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三节以我国为例分析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第四节提出破解路径依赖的相关对策。 一、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在经济学上,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对技术变迁的分析。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A.David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路径依赖思想,不过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0年后,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很快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 David 的路径依赖思想来自于他对打字机史的研究。1936年,美国发明家Dvorak博士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键盘,起名为ASK键盘(美式简化键盘,American Simplified Keyboard,后被称为DSK键盘),声称比打字机发明者、美国人Sholes 1870年设计的、现在通用的QWERTY键盘效率更高。据说,当初 Sholes 在研制打字机时,为了解决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造成挤塞的问题,故意打乱了字母排列顺序,而按照直到今天仍通行的QWERTY顺序排列。不过,ASK键盘并没有站住脚,慢慢地销声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 朱仁显 李 凯 卢碧珍 [收稿日期]2011 04 05 [作者简介] 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 李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 卢碧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 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 锁定 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戊戌变法 [中图分类号]K 25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33(2011)04 132 05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一直以来以 天朝上国 自居的封建帝国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鼓吹民权的启蒙运动。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变法运动最终却以流血政变而失败告终。对于这一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不胜枚举。但大都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多种因素。这些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大都着眼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外部影响原因,缺乏从制 度本身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毕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制度主义取向。而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诺斯在解释经济史时发现由于制度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使经济制度是低效的的,国家也会维护这种无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解释、探究具有制度主义取向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制度变迁,发掘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所以,本文就尝试着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探讨具有强烈制度主义取向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从1973年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 到1981年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为西方学术界新经济史学派领军人物的道格拉斯 诺斯教授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和研究西方的经济 132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考纲课标解读】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重点难点突破】 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 A.慈禧太后 B.陈宝箴 C.袁世凯 D.荣禄 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 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 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轰轰烈烈地开始,匆匆忙忙地结束,错综复杂的原因,沉重惨痛的教训。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体现在方方面面。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②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③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惨痛的教训也令人刻骨铭心清醒的知晓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戊戌变法是1898年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推动体制更新的改革运动,然而一场社会新风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就,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方案向皇帝上书言事,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可见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冥冥之中自暗藏着失败的结局。 经济上:当时的民族主义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还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可见在发展资本主义上只采取改良,对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来说根本是无关痛痒的。 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这怎能不失败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对列强和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戊戌变法运动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列强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的,而维新派却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那么戊戌变法就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俄国侵华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国,美国,日本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对列强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惧怕、脱离广大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了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After Reading the Paper—“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 by 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 课堂的时间曾经有同学讲过几篇关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章,老师给的这篇文章“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被作为选读资料,而了解某一领域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其相关文献综述,所以,借此机会,我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在回忆同学们讲解的另外三篇文章的同时,这篇文献的阅读也必将加深对其他文章的理解。由于是文献综述,可能在此所做的笔记主要是知识的梳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理解,最后总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这篇文章题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由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三位作者合作完成,2009年11月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上。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发表的一篇文章“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组织的外部控制: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这开启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行为有赖于其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这就给组织管理者带来了一个挑战,因为外部环境往往是不确定、不可控制的,如何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以及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就是战略管理的主题。 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也就是2009年,刚刚是资源依赖理论提出30周年的后一年,作者认为30周年是一个全面回顾与展望资源依赖理论的大好机会,写此综述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一领域的文献回顾,而是聚焦于其逻辑,关注具体应用这一理论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如何扩展资源依赖理论这一视角。 我的读书笔记也按照作者的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如后文所示。文章中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英文全称“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将其缩写为RDT,不再赘述。 一、RDT and Mergers(资源依赖理论和企业并购) 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而RDT可能是仅次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Pfeffer (1976)对于企业为什么并购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通过并购一个竞争企业以降低竞争;二是通过合并上下游组织来管理其相互依赖性;三是扩大业务范围从而减少对目前有交换关系的组织的依赖。很多经验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这三种解释,这些研究包括Pfeffer (1972a),Galbraith and Stiles(1984),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Burt (1980),Walter and Barney (1990) 等,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环境的相互依赖可以有效的预测企业并购。然而,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显示相互依赖并非是企业并购的唯一预测因子,其他原因还包括公司的历史环境(Finkelstein, 1997),产业环境(Hitt & Tyler, 1991),环境慷慨度和活力度(Heeley, King, & Covin, 2006),普遍的制度规范(Palmer & Barber, 2001)和组织的内部考虑(Campling & Michelson, 1998)。所以,后续研究,如交易成本、资源基础理论等将更好的说明完全用RDT来解释企业并购是不合适的。 Casciaro and Piskorski’s (2005) 也从RDT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作为RDT的复兴,同时也批评了其不足,包括:对“能力不均”(power imbalance)和“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这两个概念缺乏识别力;混淆了规范方法和理论预测;其边界条件模棱两可;很多经验研究只是关注于某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而不是相互依赖。他们的研究透过RDT拓展了对企业并购的探测。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 当我们考虑中国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设计的时候,面临着不断进入中国而增加的外国公司,以及中国不断到海外上市融资的客观事实,在全球化资本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国在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选择。究竟是采用独立董事模式,还是完善监事会制度?究竟是采用德国的共同决策方式,还是采用美国的职工持股方式?等等选择,反复地、或隐或现地、或多或少地困扰着中国法这个以“外国法”作为规则来源正当性的规则系统。 很少被反思的是,作为一个继受法国家,在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中,似乎有一个命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对待:中国既有的公司治理究竟是哪一种模式?有没有可能选择另外一种模式?本文运用比博绍克和 罗伊(Lucian A.Bebchuk and Mark J.Roe)的路径依赖理论,试图从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出发,界定中国现行的公司法上的治理结构的理论或者模式来源。并试图回答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满意的规则供给模式,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是否可能使得中国公司法演进到与法治、资产市场、生产市场发达的国家下的规则模式?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一、公司法中的进化理论 全球化,尤其是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自由化,使得公司治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进化趋同压力。汉斯曼和卡拉克曼教授坚定地宣布“股东导向的模式”(shareholder oriented model)已经成为进化趋同(convergence)的主导模式。他们将其动力界定为其他竞争模式的失败,学界的共识。 [1]但究其核心,仍然是一种基于市场竞争推动法律演进的进化理论。来自于资本、产品、要素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迫使以利益攸关者为导向的模式(stakeholder models)的重要性下降。在资本市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只有更好地对股东利益加以确认和保护,通过诚信义务(fiduciary duty)来约束代理人的利己和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明晰的合同保护和机制设计来确定其他主体的权利,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扩展。 进化理论本质上是法律的竞争理论(law’s competition),与之相关的是规制竞争(regulatory competition)理论。进化理论是如此的有力,它刻画了公司法的历史。不同的法律规则系统之间出于对资本、就业、税收等原因的竞争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规则,导致了对规制放松(deregulation)的进程。英国和荷兰之间的竞争,导致了1600年和1602年的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和制度创新,并导致后者被大陆法学者看成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滥觞。 [2]英国在19世纪初期学习大陆法上的康枚达(commenda),引入了有限合伙, [3]1822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 ——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An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__ Based on a Review of Path Dependence 曾亿武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和积累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制度新一轮的变迁。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以及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A] 一、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且制度变迁的时滞与其路径依赖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笔者看来,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由路径选择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更替的过程。路径依赖是对路径选择的强化和延续,使得已经存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将对其后新的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词最早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对生物进化路径进行描述时提出的。此后,大卫·保罗(A.David Paul)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最早的经济学讨论,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78年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保罗和阿瑟(W.B.Arthur)将路径依赖引入到技术 *作者简介:曾亿武,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丁颖实验班,著有作品集《风华正茂》,参与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防灾救灾等课题的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3-424,510642。邮箱:zengyiwu1988@https://www.360docs.net/doc/5617194550.html,。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时势原因)。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出现。19世纪七十年代 二、百日维新:(1)内容: ①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文教: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④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3)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影 同,但都有着积极或客观的历史作用。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