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按键电路工作原理

单片机按键电路工作原理

1 单片机按键电路简介

单片机按键电路,是指在单片机系统中,通过按键来输入信号,

并且控制相应的操作。按键电路一般由按键开关、电阻、电容、滤波

电路等组成,实现信号输入、去抖动等功能。本文将介绍单片机按键

电路的工作原理。

2 单片机按键电路原理

当按键按下时,按键被连接的引脚会将电平拉低。当单片机检测

到这个引脚的电平由高变低,即被称为下降沿触发,此时单片机开始

执行相应的操作。

按键引脚的电平由于存在去抖动电路和滤波电路的干扰,会在刚

刚触发时产生一些波动,这种波动会导致按键信号被误检测。因此,

按键电路中必须加入去抖动和滤波功能,来保证信号的稳定和正确。

3 去抖动电路

去抖动电路是为了解决按键被弹起时,由于按键内部接触的不良,会引起按键触点反复接触的问题。常用去抖动电路有RC电路和较新的

狗屎水晶(CS)电路。

RC电路的原理是将一个大电容和一个小电阻放在按键两端,当按

键被按下时,大电容被充电,当按键弹起时,电容放电时间远远大于

按键反弹的时间,达到去抖的效果。RC电路的缺点是,当按键触点老

化时,会导致电容充电电路变差,去抖效果受到影响。

狗屎水晶(CS)电路的原理是使用一个晶体管控制一个电阻和一个

电容的充放电过程,根据晶体管的最小电压放大系数来控制电容充电

时间,从而达到去抖的效果,CS电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是数

字化的,因此精度高,不受长期使用而导致松脱等因素的影响。

4 滤波电路

滤波电路一般是为了消除信号中的杂波和抖动,使信号更加稳定。常用的滤波电路有LC滤波电路和RC滤波电路。

LC滤波电路是通过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的,它的原理是在输

入信号中移除高频杂波和电磁干扰,并从输入信号中提取出的低频信号,以保证输入信号质量。

RC滤波电路是由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组成的,它的原理是在输入

信号中移除杂波和抖动,以保证输入信号没有误检测。

5 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单片机按键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推广到各种电

路控制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设计合理可行的按键电路并进行优化。所以强调在单片机系统中,按键电路的设计必须留有余地,即预留好

输入电路电平浮动的余量,以避免造成信号输入不稳定和误检测的现象,特别是在输入信号传输长距离的情况下。

51单片机矩阵按键电路图+程序(数码管显示)

51单片机矩阵按键电路图+程序(数码管显示) 下面是数码管部分电路原理图: 下面是矩阵键盘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c51单片机程序如下: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数码管的段码编码 uchar table[16] =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7,0x7c,0x39,0x5e, 0x79,0x71}; uchar seg[4]={0xfe,0xfd,0xfb,0xf7}; uchar shu; void Delay_1ms(uint i)//1ms延时 { uchar x,j; for(j=0;j>4)|0xf0; for(i=0;i<4;i++) { if(x==seg[i]) { x=i; shu=4*y+x+1; }

} } } } } void segdisplay(uchar i) { P0 = 0; //消隐 P2 = 6; //第7位数码管显示 P0 = table[(i / 10)%10]; //在这里取i 的十位数 Delay_1ms(5); //延时0.5秒后显示下一个数P0 = 0; //消隐 P2 = 7; //第8位数码管显示 P0 = table[i % 10]; //在这里取i 的个位数Delay_1ms(5); P0=0; } void main() { shu = 0; while(1) { keyboard(); segdisplay(shu); } }

键盘电路

键盘电路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除了复位按键外,可能还需要其他按键,如键盘按键,以便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或向系统输入运行参数。键盘电路一般由键盘接口电路、按键(由控制系统运行状态的功能键和向系统输入数据的数字键组合)以及键盘扫描程序等部分组成。 1、按键结构及其电压波形 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机械键盘的工作原理是:按下键帽时,按键内的复位弹簧被压缩,动片触点与静片触点相连,按键两个引脚连通,接触电阻大小与按键触点面积及材料有关,一般在数十欧姆以下;松手后,复位弹簧将动片弹开,使动片触点与静片触点脱离接触,两引脚返回断开状态。可见,机械键盘或按扭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动片触点和静片触点的接触和断开来实现键盘或按钮两引脚的通、断。 在如图所示的键盘电路中,按键没有被按下时,P1口内部上拉电阻将P1.3-P1.0引脚置为高电平,而当S3-S0之一被按下时,相应按键两引脚连通,P1口对应引脚接地。 在理想状态下,按键引脚电压变化如图6-29(a)所示。但实际上,在按键被按下或释放的瞬间,由于机械触点弹跳现象,实际按键电压波形如图6-29(b)所示,即机械按键在按下和释放瞬间存在抖动现象。抖动时间的长短与按键的机械特性有关,一般在5~10ms之间,而按键稳定闭合期的长短与按键时间有关,

从数百毫秒到数秒不等。为了保证按键由按下到松开之间仅视为一次或数次输入(对于具有重复输入功能的按键),必须在按键或软件上采取去抖动措施,避免一次按键输入一串数码。 硬件上,可利用单稳态电路或RS触发器消除按键抖动现象,但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软件延迟方式消除按键抖动问题,这样可以不增加硬件成本。因此,在单片机系统中按键识别过程是:通过随机扫描、定时中断扫描或中断监控方式发现按键被按下后,延时10~20ms(因为机械按键由按下到稳定闭合的时间为5~10ms)再去判断按键是否处于按下状态,并确定是哪个按键被按下。 对于每按一次仅视为一次输入的按键设定来说,在按键稳定闭合后对按键进行扫描,读出按键的编码(或称为键号),执行相应操作;对于具有重复输入功能的按键设定来说,在按键稳定闭合期内,每个特定时间,如250ms或500ms 对按键进行检测,当发现按键仍处于按下状态时,就输入该键,直到按键被释放。 2.键盘电路形式 根据所需按键个数、I/O引脚输出级电路结构以及可利用的I/O引脚数目,确定键盘电路形式。 对于仅需要少量按键的控制系统,可采用直接编码输入方式,其特点是键盘接口电路简单。例如,在空调控制系统中,往往仅需要“开/关”、“工作模式转换”等按键。 (1)直接编码输入键盘 通过检测单片机I/O引脚电平状态来判别有无按键输入就构成了直接编码

单片机的电路原理

单片机的电路原理 单片机技术自发展以来已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路程。单片机技术的发展以微处理器(MPU)技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为先导,以广泛的应用领域拉动,表现出较微处理器更具个性的发展趋势。小到遥控电子玩具,大到航空航天技术等电子行业都有单片机应用的影子。针对单片机技术在电子行业自动化方面的重要应用,为满足广大学生、爱好者、产品开发者迅速学会掌握单片机这门技术,于是产生单片机实验板普遍称为单片机开发板、也有单片机学习板的称呼。比较有名的例如电子人DZR-01A单片机开发板。 单片机开发板是用于学习51、STC、AVR型号的单片机实验设备。根据单片机使用的型号又有51单片机开发板、STC单片机开发板、AVR单片机开发板。常见配套有硬件、实验程序源码、电路原理图、电路PCB图等学习资料。例如电子人单片机开发板,针对部分学者需要特别配套有VB上位机软件开发,游戏开发等教程学习资料。开发此类单片机开发板的公司一般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相比,单片机只缺少了I/O设备。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是了解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产品一旦用上了单片机,就能起到使产品升级换代的功效,常在产品名称前冠以形容词——“智能型”,如智能型洗衣机等。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51,此后在805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高端的32位Soc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常见配套资源如下: 1、硬件实验板及其配件如:连接线、CPU芯片、流水灯、点阵显示、ds18b20温度检测、彩色TFT液晶屏,SD卡,游戏开发(推箱子游戏)、收音机、mp3解码等。 2、实验程序源码,包含汇编源程序、C语言源程序。 3、电路原理图、PCB电路图。 4、实验手册、使用手册。 5、针对单片机开发板的详细讲解视频。 6、附加PCB设计制作、VB软件开发等计算机学习资料 1、8个LED灯,可以练习基本单片机IO操作,在其他程序中可以做指示灯使用。

单片机工作原理

单片机工作原理 一、概述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为了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和各种输入 输出接口的集成电路芯片。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二、单片机组成 1. 微处理器核心:单片机的核心部份是一个微处理器,它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 运算操作。常见的单片机微处理器有Intel的8051系列、PIC系列、ARM系列等。 2. 存储器:单片机内部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 程序代码)、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变量和运算结果)以及特殊功能寄存器(用于控制和配置单片机的各种功能)。 3. 输入输出接口:单片机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输入接口可 以接收外部传感器、按键等信号,输出接口可以控制各种执行器、显示器等设备。 三、单片机工作原理 1. 程序存储器加载:当单片机上电或者复位时,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会被 加载到微处理器的指令寄存器中。指令寄存器会按照程序中的指令顺序逐个读取指令。 2. 指令执行: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会被微处理器解码并执行。不同的指令会触 发不同的操作,如运算、逻辑判断、数据传输等。 3. 数据存储器操作:在执行指令的过程中,微处理器会读取、写入数据存储器 中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程序中定义的变量,也可以是外部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

4. 输入输出控制:单片机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输入接口可 以接收外部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供微处理器处理。输出接口可以控制外部设备的状态,如打开继电器、点亮LED等。 5. 中断处理:单片机可以通过中断机制实现对外部事件的响应。当外部事件发 生时,单片机会暂停当前的程序执行,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中断可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能力。 6. 时钟系统:单片机内部有一个时钟系统,用于提供微处理器和其他部件的时 序控制。时钟信号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工作速度。 四、实例应用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实例应用进一步理解: 假设有一个温度控制系统,其中包含一个温度传感器、一个加热器和一个单片 机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温度,单片机控制器根据温度变化决定是否打开加热器。 1. 初始化:单片机上电时,程序存储器中的初始化代码被加载到指令寄存器中。单片机控制器初始化各个输入输出接口,并设置时钟系统的频率。 2. 读取温度:单片机控制器通过输入接口读取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数字信号。 3. 温度判断:单片机控制器根据读取到的温度值,判断当前温度是否超过设定 的阈值。如果超过阈值,则执行下一步操作;否则继续读取温度。 4. 控制加热器:如果温度超过阈值,单片机控制器通过输出接口控制加热器的 状态。如果加热器已经打开,则保持状态不变;如果加热器未打开,则打开加热器。 5. 循环操作:单片机控制器会循环执行上述步骤,以实时监测温度并控制加热 器的状态。

单片机按键电路工作原理

单片机按键电路工作原理 1 单片机按键电路简介 单片机按键电路,是指在单片机系统中,通过按键来输入信号, 并且控制相应的操作。按键电路一般由按键开关、电阻、电容、滤波 电路等组成,实现信号输入、去抖动等功能。本文将介绍单片机按键 电路的工作原理。 2 单片机按键电路原理 当按键按下时,按键被连接的引脚会将电平拉低。当单片机检测 到这个引脚的电平由高变低,即被称为下降沿触发,此时单片机开始 执行相应的操作。 按键引脚的电平由于存在去抖动电路和滤波电路的干扰,会在刚 刚触发时产生一些波动,这种波动会导致按键信号被误检测。因此, 按键电路中必须加入去抖动和滤波功能,来保证信号的稳定和正确。 3 去抖动电路 去抖动电路是为了解决按键被弹起时,由于按键内部接触的不良,会引起按键触点反复接触的问题。常用去抖动电路有RC电路和较新的 狗屎水晶(CS)电路。 RC电路的原理是将一个大电容和一个小电阻放在按键两端,当按 键被按下时,大电容被充电,当按键弹起时,电容放电时间远远大于

按键反弹的时间,达到去抖的效果。RC电路的缺点是,当按键触点老 化时,会导致电容充电电路变差,去抖效果受到影响。 狗屎水晶(CS)电路的原理是使用一个晶体管控制一个电阻和一个 电容的充放电过程,根据晶体管的最小电压放大系数来控制电容充电 时间,从而达到去抖的效果,CS电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是数 字化的,因此精度高,不受长期使用而导致松脱等因素的影响。 4 滤波电路 滤波电路一般是为了消除信号中的杂波和抖动,使信号更加稳定。常用的滤波电路有LC滤波电路和RC滤波电路。 LC滤波电路是通过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的,它的原理是在输 入信号中移除高频杂波和电磁干扰,并从输入信号中提取出的低频信号,以保证输入信号质量。 RC滤波电路是由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组成的,它的原理是在输入 信号中移除杂波和抖动,以保证输入信号没有误检测。 5 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单片机按键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推广到各种电 路控制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设计合理可行的按键电路并进行优化。所以强调在单片机系统中,按键电路的设计必须留有余地,即预留好 输入电路电平浮动的余量,以避免造成信号输入不稳定和误检测的现象,特别是在输入信号传输长距离的情况下。

51单片机矩阵键盘原理

51单片机矩阵键盘原理 介绍 在嵌入式系统中,矩阵键盘是一种常见的输入装置。51单片机是广泛使用的一种 微控制器,结合矩阵键盘可以实现各种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矩阵键盘 的原理及其工作方式。 什么是矩阵键盘? 矩阵键盘是将一组按钮布置成矩阵形式,以减少输入引脚的数量。每个按钮在矩阵键盘中都会被分配一个坐标,通过扫描行和列,可以确定用户按下的是哪个按钮。 51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结构 51单片机具有强大的输入输出能力,可以连接各种外设。在使用矩阵键盘时,通 常使用IO口进行输入和输出操作。 矩阵键盘的接线方式 将矩阵键盘与51单片机连接时,需要将键盘的行和列引脚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IO 口。通过对行进行扫描,再根据列的输入状态判断按钮是否按下。这种接线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所需的IO口数量。 矩阵键盘的扫描原理 矩阵键盘的扫描原理是通过不断扫描行并读取列的状态来判断按钮是否按下。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所有行引脚设为输出,输出高电平。 2. 逐个扫描行,将当前行引脚设为低电平。 3. 读取所有列引脚的状态,如果有低电平表示有按钮按下。 4. 如果有按钮按下,则根据行和列的坐标确定按下的按钮。

51单片机矩阵键盘的实现 以下是使用51单片机实现矩阵键盘的基本步骤: 1. 将行和列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 2. 初始化IO口的状态。 3. 在主程序中进行循环扫描,根据扫描结果执行相应的操作。 优化矩阵键盘的扫描速度 为了提高矩阵键盘的扫描速度,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方法: 1. 使用硬件定时器来定时扫描行,减少CPU的负载。 2. 使用中断方式处理按键事件,从而减少程序中的轮询操作。 3. 将矩阵键盘的行和列布局进行优化,减少扫描的时间复杂度。 利用矩阵键盘实现密码输入 矩阵键盘广泛应用于密码输入功能。通过将矩阵键盘与51单片机结合,可以实现密码的输入、验证等功能。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密码输入的实现步骤: 1. 设置一个密码数组用于存储密码。 2. 使用矩阵键盘获取用户输入的密码,并依次存储到临时数组中。 3. 在输入完成后,将临时数组与密码数组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输入正确。 利用矩阵键盘还可以实现更多有趣的功能,如控制LED灯的亮灭、控制电机的转动等。 小结 51单片机矩阵键盘原理是一种常见的输入方式,通过对行和列的扫描,可以准确判断用户按下的按钮。本文详细介绍了51单片机矩阵键盘的原理、接线方式、扫描方法以及实现密码输入的示例。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充分理解并应用51单片机矩阵键盘的原理。

51单片机按键电路

51单片机键盘接口电路(含源程序) 键盘是由若干按钮组成的开关矩阵,它是单片机系统中最常用的输入设备,用户能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地址和数据。一般单片机系统中采和非编码键盘,非编码键盘是由软件来识别键盘上的闭合键,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单片机系统。 按钮开关的抖动问题 组成键盘的按钮有触点式和非触点式两种,单片机中应用的一般是由机械触点组成的。在下图中,当开 <键盘结构图> 图 1 图2 关S未被按下时,P1。0输入为高电平,S闭合后,P1。0输入为低电平。由于按钮是机械触点,当机械触点断开、闭合时,会有抖动动,P1。0输入端的波形如图2所示。这种抖动对于人来说是感觉不到的,但对计算机来说,则是完全能感应到的,因为计算机处理的速度是在微秒级,而机械抖动的时间至少是毫秒级,对计算机而言,这已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了。前面我们讲到中断时曾有个问题,就是说按钮有时灵,有时不灵,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你只按了一次按钮,可是计算机却已执行了多次中断的过程,如果执行的次数正好是奇数次,那么结果正如你所料,如果执行的次数是偶数次,那就不对了。 为使CPU能正确地读出P1口的状态,对每一次按钮只作一次响应,就必须考虑如何去除抖动,常用的去抖动的办法有两种:硬件办法和软件办法。单片机中常用软件法,因此,对于硬件办法我们不介绍。软件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单片机获得P1。0口为低的信息后,不是立即认定S1已被按下,而是延时10毫秒或更长一些时间后再次检测P1。0口,如果仍为低,说明S1的确按下了,这实际上是避开了按钮按下时的抖动时间。而在检测到按钮释放后(P1。0为高)再延时5-10个毫秒,消除后沿的抖动,然后再对键值处理。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对按钮释放的后沿进行处理,实践证明,也能满足一定的要求。当然,实际应用中,对按钮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要根据不一样的需要来编制处理程序,但以上是消除键抖动的原则。 键盘与单片机的连接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指的是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和ROM)、输入输出接口和一些辅助功能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是现代电子产品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微控制器,具有小巧、低功耗、成本低廉等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一、芯片结构 1.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控制和协调各个部件的工作。 2. 存储器(RAM和ROM):RAM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暂时性的存取,ROM 存储程序和常量数据,不易修改。 3. 输入输出接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如LED、LCD、键盘等。 4. 辅助功能电路:包括计时器、定时器、模数转换器等,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扩展。 二、工作模式 1. 运行模式:单片机通过上电或复位后,开始执行程序。CPU从ROM中读取 指令,存储器中的程序和数据被加载到RAM中,通过中断、定时器等外部事件来 改变程序运行流程。 2. 休眠模式:在不需要进行任务处理时,单片机可以进入休眠模式以降低功耗。此时CPU停止运行,仅保持必要的电源和时钟,使得其他部分的工作正常进行。 3. 中断模式:单片机可以通过中断接收外部信号,如按键操作、数据接收等。 当有中断事件发生时,单片机会立即暂停正在执行的任务,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处理中断事件后再返回原来的任务。 三、指令执行过程

1. 取指令:CPU从存储器中根据指令地址寻址,并将指令存放在指令寄存器中。 2. 指令译码: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被译码器解析成CPU能够理解的操作码及 操作数。 3. 执行指令:根据操作码和操作数进行相应的计算或数据处理,可能涉及算术 运算、逻辑运算、移位运算等。 4. 存储结果:将指令执行结果存储到寄存器或存储器中,以便后续的指令调用 或数据传输。 四、外设控制 1. I/O口控制:单片机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通过设置 I/O口的状态来实现输入或输出的控制。 2. 定时器和计数器:单片机可以通过定时器和计数器来实现时间延迟、时钟频 率的测量、定时中断等功能。定时器和计数器可以通过寄存器设置时钟源和计数值。 3. 串口通信:单片机可以使用串口来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通过配置串口 控制寄存器,可以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数、校验位、停止位等参数。 4. 中断控制:单片机中的中断控制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中断源和优先级,使得 单片机能够及时响应外部事件,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五、应用领域 1. 家电产品: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家电产品控制,如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等。 通过单片机的控制,可以实现功能多样化、智能化的操作。 2. 工业自动化:单片机可用于控制和监控工业设备,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通过编程和传感技术,单片机可以实现精确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单片机按键电路的原理

单片机按键电路的原理 单片机按键电路是通过连接按键和单片机的电路,实现按键输入功能。按键电路主要由按键、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和单片机的IO口组成。下面详细介绍按键电路的原理。 按键通常是一个开关,也称为按钮或键盘。按键电路可以分为正常闭合型和正常断开型两种类型。正常闭合型按键在未按下时闭合,按下时打开;正常断开型按键则相反。我们首先以正常闭合型按键为例进行说明。 按键电路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按键元件。按键元件通常由固定触点和可移动触点组成,当按下按键时,固定触点和可移动触点之间会发生电子触点闭合或断开的状态变化。按键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电路的正极和负极。 为了确保按键电路的稳定性,通常会在按键两端添加一个上拉电阻。上拉电阻的一端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按键的一个端口,起到拉高按键端口电平的作用。当按键未按下时,上拉电阻会将按键端口拉高为高电平状态。这样在按键未按下时,按键端口的电平就稳定在高电平状态上。 单片机的IO口是可以设置为输入模式和输出模式的。当我们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可以检测到与该IO口连接的外部电路中的信号变化。为了检测到按键的状态变化,在按键端口和单片机IO口之间通常还会添加一个电容。这个电容的作用是消除按键在按下和释放的瞬间可能产生的干扰信号,保证按键信号的

稳定性。 当按键未按下时,单片机IO口可以通过读取按键端口的电平状态来判断按键的状态,如果IO口读取到的电平为高电平,则表示按键未按下;如果IO口读取到的电平为低电平,则表示按键被按下。当按键被按下时,就可以在程序中根据按键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单片机IO口只能接受一个电平信号的输入,为了检测到多个按键的状态变化,可以采用矩阵式按键电路。矩阵式按键电路通过将多个按键连接在一个按键矩阵上,然后将按键矩阵的行线和列线连接到单片机的IO口上,这样通过扫描行线和读取列线的电平状态,就可以检测到多个按键的状态变化。 以上就是单片机按键电路的原理。按键电路通过连接按键和单片机的电路,实现按键输入功能。通过上拉电阻、电容和IO口的设置,可以稳定地检测到按键的状态变化,为单片机程序提供按键输入的信号。

单片机:按键

独立式按键和矩阵式按键的工作原理 1.独立式按键:一键一线,各键相互独立 连接图如下 1.单片机P1,P2口分别接数码管控制其要显示数字。 2.按键KEYI,KET2分别接单片机P 3.0,P3.1口,实现按键对数码管的控制 3.按键连接是要并联一个电容,防止按键抖动。 相应的控制程序如下 ORG 0000H SJMP MAIN

MAIN: MOV SP,#60H 由于后面的延时程序用到了寄存器R7,所以要将SP的值赋为60H,防止R7的地址被占用。 LCALL DISP 调用子程序DISP,使数码管显是00 按键1的作用是计数1-----100,按下一次数码管显示数字加1 LOOP: JB P3.0,NK1 判断按键1是否被按下 LCALL DL 延时程序看是否为误按 JB P3.0,NK1 判断按键1是否仍处于被按下状态,确定按键确实被按下,未被按下跳转到NK1 JNB P3.0,$ 判断按键是否被松开,完成了一次按键 INC 40H 40H单元地址加1 MOV A,#100 100付给A,设置显示数字1---100 CJNE A,40H,NN 判断40H单元内容与A相等为100,不想等则转移到NN MOV 40H,#0 当40H内容为100是,从新开始计数,将40H 内容赋为0 NN: LCALL DISP 调用子程序DISP 按键2的作用是清零.无论之前的数字是几。 NK1: JB P3.1,NK2 判断按键2是否被按下 LCALL DL 延时程序看是否为误按 JB P3.1,NK2 判断按键2是否仍处于被按下状态,确定按键确

实被按下,未被按下则跳转到NK2 JNB P3.1,$ 判断按键是否被松开,完成了一次按键 MOV 40H,#0 40H内容为0 LCALL DISP 调用子程序DISP实现清零 NK2: SJMP LOOP 跳转到LOOP 按键1被按下要显示的数字计算程序 DISP: MOV DPTR,#TAB 将数表首地址送到DPTR MOV A,40H 40H内容送到A MOV B,#10 #10送到B DIV AB A的内容除B的内容,余数存到B里,商存到A 里。 MOVC A,@A+DPTR 将DPTR加上偏移量后的地址单元内容赋给A MOV P1,A 得到显示的内容(A的内容)给P1口,数码管1显示 MOV A,B 将B的内容(余数),送到A里 MOVC A,@A+DPTR 将DPTR加上偏移量后的地址单元内容赋给A MOV P2,A 得到显示的内容(B的内容)给P2口,数码管2显示 RET 判断是否误按的延时程序

单片机原理简述

单片机原理简述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简称MCU)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 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它是现代电子技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家电、通信设备、工业 控制等。本文将对单片机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一、单片机的组成结构 单片机由CPU、存储器和外设接口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1. CPU:单片机的核心部分,负责执行程序指令和进行数据处理。 它包含ALU(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等。 2. 存储器:单片机有两种主要存储器类型,分别是RAM和ROM。 - 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程序指令。RAM的数据可读写,但是断电后数据会丢失。 - ROM(Read-Only Memory):用于存放程序指令和只读数据。ROM的数据是只读的,不会因为断电而丢失。 3. 外设接口:单片机通过外设接口与外部器件进行通信。它可以连 接键盘、LCD显示屏、ADC、DAC等各种输入输出设备。 二、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指令执行、数据存储和外设控制三个方面。

1. 指令执行:单片机根据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指 令由CPU的指令译码器识别并执行,常见的指令包括运算、逻辑判断、跳转等。 2. 数据存储:单片机使用RAM存储临时数据和程序指令。当程序 需要处理数据时,将数据从ROM或外设读取到RAM中进行操作。操 作完成后,将结果存储回RAM或输出到外设。 3. 外设控制:单片机通过外设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通过 输入接口获取外部信号,如按键输入,通过输出接口向外部设备发送 控制信号,如驱动液晶屏幕显示。 三、单片机的特点 1. 集成度高:单片机通过集成多个功能单元在一个芯片上,具有较 高的集成度,能够实现复杂的电子系统功能。 2. 低成本:单片机与传统的微处理器相比,制造成本较低,适合大 批量生产。 3. 低功耗:由于单片机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了多个功能单元,减少了 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数量,从而降低了功耗。 4. 易编程:单片机采用汇编语言或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编程灵活方便,使得单片机应用开发更加快捷高效。 5. 多功能:单片机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可以连接各种传感器和执 行器,实现多种功能。

单片机按键驱动led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按键驱动led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按键驱动LED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单片机GPIO口接按键 单片机芯片上的GPIO可编程IO口接按键的两端,其中一端接高电平VCC,另一端通过上拉电阻接地GND。保持GPIO口为高电平输入状态。 2. 按键接地形成低电平 当按键被按下时,GPIO口通过按键与地相连,GPIO口的输入电平变为低电平。 3. 单片机检测电平变化 单片机内部会持续检测GPIO口的电平状态,通过配置外部中断或轮询的方式,可以检测到GPIO由高变低的转变。 4. 触发中断服务程序 GPIO电平变化会触发单片机的中断服务程序启动,进入相应的按键检测处理函数。

5. 程序点亮LED 中断服务程序获取按键电平变化信息后,通过控制与LED相连的GPIO口电平,可以将LED点亮。 6. 继续监测按键释放 程序继续监测按键GPIO口,当按键释放后,GPIO电平再次变高,触发中断程序。 7. 程序熄灭LED 中断程序检测到按键释放的上升沿中断,可以通过控制将LED连接的GPIO口置低电平,使LED熄灭。 8. 按键消抖处理 考虑到按键会产生抖动,需在软件中增加消抖处理,只有当按键保持一定时间后才确定其状态。 9. 反复循环检测 通过循环重复上述过程,实现按键和LED的互动控制,每按一次键,LED状态反转

一次。 在上述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上,可以通过单片机程序实现更复杂的控制逻辑,如调光、序列控制等。按键驱动LED是单片机很经典的入门案例,可以练习IO读写、中断服务程序、消抖等技巧。 总之,单片机检测按键电平变化,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控制LED亮灭,通过编写相应 的程序流程,实现按键控制LED的基本功能,并可以构建出更为复杂强大的应用系统。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简称MCU)是一种集成电路,具备处理器核心、存储器、IO接口和时钟电路等功能单元。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是嵌入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单片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单片机的基本结构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由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存储器、IO接口和时钟电路。 1. 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是单片机最核心的部分,它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控制单片机的运行。通常,单片机的CPU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具备运算、逻辑和控制等功能。CPU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单片机的执行能力。 2. 存储器

存储器是单片机用来存储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的重要部件。单片机的存储器包括闪存(Flash)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闪存用于存储单片机的程序代码,它具有非易失性,可以保存在断电后。通过闪存编程器,开发者可以将编写的程序代码烧录到单片机的闪存中。 RAM主要用于存储程序运行时产生的变量和临时数据,它的读写速度相较闪存更快,但断电后数据会丢失。 3. IO接口 IO接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包括数字输入输出(Digital Input/Output,IO)、模拟输入输出(Analog Input/Output,AI/AO)等。 数字IO接口用于连接数字信号的收发,例如按键、LED灯、继电器等。模拟IO接口用于连接模拟信号的输入和输出,例如温度传感器、电压检测等。

单片机复位键工作原理

单片机复位键工作原理 当MCS-5l系列单片机的复位引脚RST(全称RESET)出现2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时,单片机就执行复位操作。如果RST持续为高电平,单片机就处于循环复位状态。 根据应用的要求,复位操作通常有两种基本形式:上电复位和上电或开关复位。上电复位要求接通电源后,自动实现复位操作。 上电或开关复位要求电源接通后,单片机自动复位,并且在单片机运行期间,用开关操作也能使单片机复位。常用的上电或开关复位电路如上图(B)所示。上电后,由于电容C3的充电和反相门的作用,使RST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电平。当单片机已在运行当中时,按下复位键K后松开,也能使RST为一段时间的高电平,从而实现上电或开关复位的操作。 根据实际操作的经验,下面给出这两种复位电路的电容、电阻参考值。 上图(A)中:Cl=10-30uF,R1=1kO 上图1.27(B)中:C:=1uF,Rl=lkO,R2=10kO 单片机复位后的状态: 单片机的复位操作使单片机进入初始化状态,其中包括使程序计数器PC= 0000H,这表明程序从0000H地址单元开始执行。单片机冷启动后,片内RAM为随机值,运行中的复位操作不改变片内RAM区中的内容,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复位后的状态为确定值,见下表。 值得指出的是,记住一些特殊功能寄存器复位后的主要状态,对于了解单片机的初态,减少应用程序中的韧始化部分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表中符号*为随机状态; A=00H,表明累加器已被清零; 特殊功能寄存器 初始状态 特殊功能寄存器 初始状态 A 00H TMOD 00H B 00H TCON

PSW 00H TH0 00H SP 07H TL0 00H DPL 00H TH1 00H DPH 00H TL1 00H P0~P3 FFH SBUF 不定 IP ***00000B SCON

单片机的电路原理与设计要点

单片机的电路原理与设计要点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了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集成电路芯片。它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嵌入式系统和电子设备中,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大等特点。单片机的电路原理和设计是确保单片机正常工作的关键要素,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要点。 1.电源电路设计: 单片机对电源的要求较高,稳定、干净的电源能够提供可靠的工作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使用电源滤波电路过滤掉电源中的噪声和干扰。其次,应使用电源稳压电路来保持单片机电压稳定。通常采用线性稳压器或开关稳压器来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 2.外部晶振电路设计: 单片机的工作频率由外部晶振决定。晶振电路由晶振和与其相关的电容电阻组成,一般采用串联电容的方式。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晶振系列和工作频率,以满足系统的需求。 3.外部复位电路设计: 外部复位电路是为了在单片机系统启动时将其复位到初始状态。它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实现。常用的复位电路设计是通过引入一个复位电路芯片,在电源电压稳定后,通过外部复位按键或电源启动信号触发复位芯片来完成复位。 4.I/O口电路设计: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口(I/O口)是与外部电路或器件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在设计I/O口电路时,首先要确定需要的I/O口数目和类型。同时要注意保护单片机I/O口不被过电压和过电流所损坏,可以采用限流电阻、继电器等保护电路。 5.时钟电路设计: 单片机需要稳定可靠的时钟信号来同步各个模块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外部晶振电路或使用单片机内部时钟源来提供时钟信号。外部晶振电路的设计要满足频率精度、信号质量等要求,而内部时钟源的设计要关注时钟精度和功耗等方面。 6.存储器电路设计: 单片机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Flash)和数据存储器(RAM),这两者在电路设计上有一些不同的要点。对于程序存储器,需要注意提供合适的电源电压和稳定电源供应,以及保证存储器读写操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对于数据存储器,除了电源电压和稳定电源的要求外,还要考虑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对存储速度的要求。 7.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单片机常用的通信接口有串口、并口、SPI等,设计接口电路时需要考虑通信协议、电平转换和阻抗匹配等。同时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物理接口和通信速率。 8.外设电路设计: 外设电路包括与单片机连接的传感器、执行器等。设计外设电路时需要考虑信号传输、接口电平匹配和电流驱动等因素。通常采用电

单片机和plc工作原理

单片机和plc工作原理 单片机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常用的控制器设备。本文将从工作原理的角度介绍这两种设备,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一、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微型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如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它通过运行嵌入式程序来实现各种控制和计算任务。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系统上电初始化:当系统上电时,单片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包括外设的初始化、寄存器的配置等。 2. 程序存储器加载: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中存储着用户编写的程序代码,它会将程序代码加载到内部存储器中。 3. 程序执行:单片机按照指令的顺序执行程序代码。每个指令都会被解码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如运算、读取输入、输出信号等。 4. 外设操作:单片机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通过读取输入信号和控制输出信号,它可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5. 中断处理:单片机可以通过中断机制响应外部事件,如按键触发、

计时器溢出等。当发生中断时,单片机会中断当前的执行流程,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二、PLC的工作原理 PLC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控制设备,它通过编程来实现对工业过程的自动化控制。PLC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输入信号采集:PLC通过输入模块采集外部传感器或开关等设备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是数字信号(如开关状态)或模拟信号(如温度、压力等)。 2. 逻辑处理:PLC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对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处理。程序中包含了各种条件判断、计算和控制逻辑,用于根据输入信号的状态决定输出信号的状态。 3. 输出信号控制:PLC通过输出模块控制执行器或执行机构,如电动阀门、电机等。根据逻辑处理的结果,PLC会发出相应的输出信号,控制这些执行器的运行。 4. 中断处理:与单片机类似,PLC也支持中断处理。当发生特定的外部事件时,PLC会中断当前的执行流程,转而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三、单片机与PLC的区别与联系

单片机复位电路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图解

单片机复位电路的作用是:使单片机的状态处于初始化状态,让单片机的程序从头开始执行,运行时钟处于稳定状态、各种寄存器、端口处于初始化状态等等。目的是让单片机能够稳定、正确的从头开始执行程序。 单片机有两种复位方式:一是高电平复位,二是低电平复位。基本上所有单片机都有一个复位端口(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些单片机内部集成了复位电路,这样它的复位端口有可能和I/O端口等复用)。简单讲就是给单片机的复位端口施加一定时间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单片机就能完成初始化过程,从头开始执行程序。这个时间就称为复位时间,一般单片机的复位时间都很短,不过每种单片机的复位时间都不等,这个就需要查阅相应单片机的数据手册来获得该种单片机的复位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单片机复位后,一定要给单片机的复位端口施加单片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平,例如对于低电平的复位电路,复位后,复位端口应当处于高电平状态。 小诀窍:对于单片机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复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单片机的引脚图进行一个直观的判断,当单片机引脚图中复位端口的名称上面有一个“-”时,该单片机就是低电平复位,没有“-”时,该单片机就是高电平复位,例如单片机端口名称是RST,那它是高电平复位,是/RST(/是上划线)时,它是低电平复位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已经有很多单片机内部集成了复位电路。那么我们在进行这种单片机电路设计的时候,就不用再单独设计复位电路了。 下面来介绍几种常用复位电路。 1、上电复位电路 单片机的复位有高电平复位和低电平复位的区别,那就自然有高电平复位电路和低电平复位电路两种。 图1 上电复位电路 图1左边的电路是高电平复位电路。 这个电路是利用电容的充电来实现复位的,当电源接通的瞬间,单片机复位端的电位与VCC相同,随着充电电流的减少,复位端的电位逐渐下降。直至电容充满电,复位端的电压变为低电平。 电路中R和C的值可以根据下面的式子计算,其中T是复位时间。 T=(1/9)*R1*C1 图1右边的电路是低电平复位电路 该电路的复位原理跟高电平复位电路的原理相反,这里就不多说了。 同样的,低电平复位电路中R和C的值可以根据下面的式子计算得出,其中T是复位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