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浅谈_塑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浅谈_塑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浅谈_塑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

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浅谈

摘要:本文首先对弹塑性本构关系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作了简要概述,然后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和自己阅读的几篇文章,从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准则、硬化准则和加载卸载准则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弹塑性本构关系。最后,结合上述准则简要论述了混凝土这一常用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关键词:弹塑性本构关系,钢筋混凝土,地震

Understanding of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a Brife Talk of Its Aapplication to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brief overview about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Then,elaborating th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material yield criterion,flow rule,hardening rule,loading and unloading criterion based on what I have learned in class and reading from a few articles. Lastly,a simply introduction on th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earthquake is demonstrated.

Keywords: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arthquake

1 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如果选用的本构关系不能很好地反映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那么其它计算再精确也无法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特征。所谓材料的本构关系,主要是指描述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表达式。用什么样的表达式来描述材料受力后的变化规律呢?不同的学者根据材料的性质、受力条件和大小、试验方法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立了许多种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表达式。

材料的本构关系所基于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弹性理论、非线性弹性理论、弹塑性理论、粘弹性理论、粘弹塑性理论、断裂力学理论、损伤力学理论、内时理论等。迄今为止,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复杂因素,还没有一种理论模型被公认为可以完全描述钢筋混凝土材料的

本构关系。有些本构关系虽然能比较好地反映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但是由于试验条件的不同,使得各表达式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离散性。

本文基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确定了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构模型。这里的弹塑性问题主要是不依赖于时间的弹塑性问题,弹塑性材料进入塑性的特征是当荷载卸去后存在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因而在涉及卸载的情况下,应力应变之间不再存在唯一的对应关系,这是区别于非线性弹性材料的基本属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有必要了解塑性力学的基本法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2]。

2 结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分析

2.1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准则

弹塑性理论提供了描述材料弹塑性发展的数学关系。在弹塑性理论中有三个重要的准则:屈服准则、流动准则、硬化准则和加载卸载准则[7]。

2.1.1 初始屈服准则

初始屈服准则决定了材料由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的初始应力状态。对于初始各向同性材料,在一般应力状态下开始进入塑性变形的条件是:

),(000k F F σ= (2.1)

式中:σ表示应力张量,0k 是给定的材料参数。),(000k F F σ=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应力空间的一个超曲面,此曲面称之为初始屈服面。通常采用的屈服条件有:

(1)V on-Mises 屈服准则

V on-Mises 屈服准则数学表达式可简化成:

0)(),(0000=-σ=σ=k f k F F (2.2)

其中:

)(3

131:2

1)(321200σ+σ+σ=σσ-σ=σ==σm m y I s k s s f 式中:yo σ为由单向拉伸试验所得的材料屈服强度;s 为偏斜应力张量;m σ为静水应力;I 为单位张量。且s 和等效应力σ有以下关系:

223

1:21J s s =σ= (2.3) 2J 为第二应力不变量,将上式代入(2.2)式,则有0y σ=σ,所以此V on-Mises 屈服准则的力学意义是:当等效应力σ等于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yo σ时,材料开始进入塑性变形,几何意义是:在偏斜应力空间内,它代表一个以yo σ3/2为半径的超球面,即材料用偏斜应力张量表示的应力状态在超球面以内,材料是弹性的;当应力状态到达球面时,材料开始

进入塑性变形。

在三维主应力空间,V on-Mises 屈服准则表示为:

03

1])()()[(612

021*******=σ-σ-σ+σ-σ+σ-σy (2.4) 式中:1σ,2σ和3σ是三个主应力。该式的几何意义是:在三维主应力空间内,初始屈服面是以321σ=σ=σ为轴线的圆柱面。此面和过原点并垂直于直线321σ=σ=σ的π平面的交线,即屈服函数0F 在π平面上的轨迹是以yo σ为半径的圆周,如图2.1(a )所示。而在03=σ的平面上屈服函数的轨迹是一椭圆,该椭圆的长半轴为yo σ2,短半轴为yo σ3/2,如图2.1(b )所示。

(2)Tresca 屈服准则

对受有三个主应力1σ,2σ和3σ作用的固体,其屈服条件应满足下列方程:

])][()][()[(20213202322

0221=σ-σ-σσ-σ-σσ-σ-σy y y (2.5)

(a )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 (b )03=σ平面上的屈服轨迹

图2.1 屈服轨迹

此式的力学意义是:当最大剪应力等于初始剪切屈服应力时,材料开始进入塑性变形。则可推出屈服准则:

3,2,1,0=σ=σ-σj i y j i (2.6)

几何上,(2.5)式表示一个在主应力空间内,以321σ=σ=σ为轴线并内接于Von-MISes 屈服轨迹的正六边形,如图2.1(a )所示。同样,在03=σ的平面内,Tresea 屈服轨迹内接于V on-Mises 屈服轨迹的六边形,如图2.1(b )。

比较以上屈服条件,为计算方便,本文中钢筋的有限元分析采用V on-Mises 屈服条件。

2.1.2 流动准则

流动法则用来规定材料进入塑性应变后的塑性应变增量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和应力分量以及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V on-Mises 流动法则假设塑性应变增量可从塑性势导出,即

σ

??λ=εQ d d p (2.7) 其中:p d ε是塑性应变增量;λd 是正的待定有限量,它的具体数值与材料硬化法则有关;Q 是塑性势函数,一般说它是应力状态和塑性应变的函数。对于稳定的应变硬化材料(随着载荷增大,如果材料的应力增量击和应变增量σd 所做的功为正功,即0:>εσ=d d dW ,此类材料称为稳定材料),Q 通常取和后继屈服函数F 相同的形式,称之为和屈服函数相关联的塑性势。对于关联塑性情况,流动法则表示为:

f d F d d p σσ?λ=?λ=ε (2.8)

从微分学得知,σ??=?σ/F F 定义的向量正是沿着应力空间后继屈服面0=F 的法线方向,所以Von-Mises 流动法则又称为法向流动法则。

2.1.3 硬化法则

硬化法则是用来规定材料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后继屈服面函数(又称加载函数或加载曲面)在应力空间中变化的规则。一般来说,后继屈服函数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0),(=σk F (2.9)

其中:k 是硬化参数,它依赖于变形的历史,通常是等效塑性应变了的函数。对于理想塑性材料,因无硬化效应,显然后继屈服函数和初始屈服函数相同,即

0),(),(00=σ=σk F k F (2.10)

对于硬化材料,与图2.2所示的不同硬化特征相对应,通常采用的硬化法则有:

(1)各向同性硬化法则

各向同性硬化法则规定,当材料进入塑性变形以后,加载曲面在各方向均匀的向外扩张,但其形状、中心及其在应力空间中的方位均保持不变。例如对于03=σ的情形,初始屈服轨迹和后继屈服轨迹如图2.3(a )所示。如采用V on-Mises 屈服条件,则各向同性硬化的后继屈服函数可以表示为:

0),(=-=σk f k F (2.11)

其中:

)(3

1:212

p y k s s f εσ== 式中的y σ是现时的弹塑性应力,它是等效塑性应变p ε的函数,p ε的表达式为:

2/1):3

2(??εε=ε=εp p p p d d d (2.12)

)(p y εσ可从材料的单轴拉伸试验的εσ~曲线得到。定义

p y

p d d E εσ= (2.13)

为材料的塑性模量,又称之为硬化系数(见图 2.4)。它与弹性模量E 及切向模量)/(εσ=d d E E t t 的关系为

t

t p E E E E E -= (2.14) 需要指出,各向同性法则主要适用于单调加载情形。如果用于卸载情形,它只适用于反向屈服应力1y σ数值上等于应力反转点1r σ的材料。而通常材料是不具有这种性质的,因此

在塑性力学中还发展了其他的硬化法则。

图2.2 各种硬化塑性的特征

(a )各向同性硬化 (b )Prager 运动硬化 (c )Zeigler 运动硬化

图2.3各种硬化法则示意图

图2.4 单轴拉伸情况下的弹塑性硬化系数

(2)运动硬化法则

此法则规定材料在进入塑性以后,加载曲面在应力空间作一刚体移动,但其形状、大小和方位均保持不变。后继屈服函数可表示为

0),,(0=ασk F (2.15)

其中:0k 即初始屈服条件;α是加载曲面的中心在应力空间内的移动张量,与材料的硬化特性以及变形的历史有关。根据α的具体规定的不同,运动硬化法则可以分为Prager 运动硬化法则和Zeigler 修正运动硬化法则。

2.1.4 加载、卸载准则

该准则用以判别从一塑性状态出发是继续塑性加载还是弹性卸载,这是计算中判定是否继续塑性变形以及决定采用弹塑性本构关系还是弹性本构关系所必需的。该准则可表述如下:

(1)若0=F 且0:>σ?σd f ,则继续进行塑性加载;

(2)若0=F 且0:<σ?σd f ,则由塑性变为弹性卸载;

(3)若0=F 且0:>σ?σd f ,则应区分下面两种情况,即

①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此情况是塑性加载,因为在此条件下可以继续塑性流动; ②对于硬化材料,此情况是中性变载,即仍保持在塑性状态,但不发生新的塑性流动(0=εp d )。

以上各式中的σ??=?σ/f f ,按不同材料特性而采用不同的屈服函数形式确定。对于理想塑性材料以及采用各向同性硬化法则的材料,则

s f =?σ (2.16)

对于采用运动硬化法则和混合硬化法则的材料,有

α-=?σs f (2.17)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弹塑性本构模型

3.1基本假设

当材料的应力点己处于屈服面上继续弹塑性加载时,需要应用弹一塑性增量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弹塑性行为的分析。建立本构模型时应遵循以下假设[9]:

(1)采用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在塑性状态下塑性势面与材料的屈服面重合;

(2)采用Drucker-Prager 模型来描述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3)考虑混凝土和钢筋的屈服强度是塑性应变的函数;

(4)钢筋服从V on-Mises 屈服准则。

3.2 结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首先建立增量形式的虚位移原理[2]。如果t t ?+时刻的应力σ?+σ和体积载荷F F ?+及边界载荷T T ?+满足平衡条件,则在满足几何协调条件的虚位移)(α?δ的总虚功等于零,即

0)()()(=δε?+-δ?+-δεσ?+σ???σ

V S t t V t dS T T udV F F (3.1) 将本构方程表达式代入上式,则可得

??????σ

σδε+δ+δεσ+σ-=δε?-δ?-δεεS t V t V t S V V ep dS T udV F d dS T udV F d D )():(0(3.2) 采用与Aitken 加速收敛方法相结合的常刚度迭代方案相应的胡克定律增量形式为

e t e t e t t p e t e t e t e t e

t e t e t t p e t D D D D D D D D D ε-+ε?-ε?-+ε?=ε-+ε?-ε?=σ??+?+):(::)(:):()(:00 (3.3)

其中:e t t e t e t D D D ?+,,0分别是其材料常数G E ,,ν在t t t t ?+,,0时刻数值时的弹性张量;e t ε是t 时刻的弹性应变张量。将上式代入有限元离散后的虚位移公式,则可得到用初始弹性刚度矩阵表示的有限元方程,其矩阵形式如下

dV D D D D D B Q K e V e t e t e t t e t e t p e t T e t e

∑?ε--ε?--ε?+?=α??+]):(:)(:[00 (3.4)

其中:e t K 0是结构初始时刻的弹性刚度矩阵,Q ?是不平衡力向量。它们的表达式分别为:

∑?∑??∑?σ-+=?=?+?+e Ve t T E S t t T Ve t

t T e Ve

e t T e t dV B dS T N dV F N

Q BdV

D B K )(00 (3.5)

由于p ε?ε?,都是待求的未知量,所以需要迭代求解。

3.3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分析

3.3.1 有限元方法及步骤

有限元法是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2][8]。有限元法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在每一个单元内用近似函数分片地表示求解域上待求的未知场。单元内的近似函数常由未知场函数或其导数在单元的各个结点的数值和其插值函数来表达。因此,未知场函数或其导数在各个结点上的数值就成为未知量,从而使一个连续无限自由度问题离散为有限自由度问题。求解出这些未知量后,就可通过插值函数计算出各个单元内场函数的近似值,从而得出整个求解域上的近似解。

上世纪60年代多位学者的研究证明了有限元法是基于变分原理的Ritz 法的另一种形式,从而使RitZ 法分析的所有理论都适用于有限元法。利用变分原理建立有限元方程和经典的RitZ 法主要区别是有限元法假设的近似函数不是在全求解域而是在单元上规定的,且事先不要求满足任何边界条件。从60年代后期开始,进一步利用加权余量法来确定单元特性和建立有限元求解方程。

所有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基本一致,其主要步骤为:

(1)结构的离散化

结构的离散化是将被分析的结构用选定的单元划分为有限单元体,把单元的一些指定点作为单元的结点,以单元的集合来代替原结构。具体工作有:对结构用选定单元进行离散、建立坐标系、对单元和结点进行合理编号。

(2)确定位移模式

位移模式的确定是有限单元法分析的关键。在对单元进行特性分析时,必须对单元中位移分布作合理假设,常将单元中任一点位移用结点位移与坐标函数来表示,该坐标函数称为位移模式或位移函数。位移模式常采用多项式型式。

主要工作是建立矩阵方程:

e e N u δ= (3.1)

其中:e u 一单元中任意一点的位移列阵;

N 一形函数矩阵;

e δ一单元的节点位移列阵;

(3)单元特性分析

①利用几何方程将单元中任一点的应变用待定结点位移来表示,即建立如下矩阵方程:

e e e B LN Lu δ=δ==ε (3.2)

式中:ε一单元中任意一点的应变列阵;

L 一微分算子;

B 一形变矩阵。

②利用物理方程将单元中任一点的应力用待定结点位移来表示,即建立如下矩阵方程:

e e S DB D δ=δ=ε=σ (3.3)

式中:σ一单元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列阵;

D 一与单元材料相关的弹性矩阵;

S 一应力矩阵。

③利用虚位移原理或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单元刚度方程:

e eq

e e e p V K +=δ (3.4) 式中:?=

e V T e DBdV B K 一单元刚度矩阵;

e V 一单元节点力列阵;

e

eq P 一单元等效荷载列阵,与作用于单元上的外荷载相关。

④单元组装形成整体刚度方程

对单元进行组装建立结构的刚度方程: P K =δ (3.5)

式中:K 一结构整体刚度矩阵;

δ一结构整体位移列阵;

P 一结构综合等效节点荷载列阵。

⑤解方程组

对整体刚度方程进行求解,计算出各结点位移,再利用上面的几个方程,可计算出各单元出任一点的位移、应变及应力。

4 总结

在总结弹塑性理论和分析不同弹塑性本构模型优缺点基础上,确定了适合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即采用Drucker-Prager 模型来描述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考虑混凝土和钢筋的屈服强度是塑性应变的函数;钢筋服从V on-Mises 屈服准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弹塑性理论推导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增量本构模型。

参考文献

[1] 梁立孚,刘石泉.一般加载规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J].固体力学学报,2001,04:409-414.

[2] 耿宏春.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 严建科,宋一凡,贺拴海.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拉压不对称弹塑性本构关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8,06:46-50.

[4] 郑建军,徐世烺,周欣竹.混凝土在双向应力作用下新的破坏准则和弹塑性本构关系[J].浙江工业大学学

报,2003,02:3-7+36.

[5] 梁立孚,周平,冯晓九.应变空间中一般加载规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02:

187-189.

[6] 徐勇. 粘弹塑性统一本构理论在混凝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

[7] 邢益辉. 塑性本构理论中几个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8] 李博宁. 面向对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3.

[9] 唐明. 混凝土受压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0.

第四章 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

第二部分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法 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 第五章弹塑性体的有限元法 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 4-1塑性力学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塑性力学是有三大部分组成的:1) 塑性本构理论,研究弹塑性体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2) 极限分析,研究刚塑性体的应力变形场,包括滑移线理论和上下限法;3) 安定分析,研究弹塑性体在低周交变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安定性问题。 塑性力学虽然是建立在实验和假设基础之上的,但其理论本身是优美的,甚至能够以公理化的方法来建立整个塑性力学体系。 塑性力学是最简单的材料非线性学科,有很多其它更复杂的学科,如损伤力学、粘塑性力学等,都是借用塑性本构理论体系而发展起来的。 4-2关于材料性质和变形特性的假定 材料性质的假定 1)材料是连续介质,即材料内部无细观缺陷; 2)非粘性的,即在本构关系中,没有时间效应; 3)材料具有无限韧性,即具有无限变形的可能,不会出现断裂。 常常根据材料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的σ-ε曲线,将弹塑性材料作以下分类: 硬化弹塑性材料 理想弹塑性材料

弹塑性本构理论研究的是前三种类型的材料,但要注意对于应变软化材料,经典弹塑性理论尚存在不少问题。 变形行为假定 1) 应力空间中存在一初始屈服面,当应力点位于屈服面以内时,应力和应变增量的是线性的;只有当应力点达到屈服面时,材料才可能开始出现屈服,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初始屈服面界定了首次屈服的应力组合,可表示为 ()00=σf (1) 2) 随着塑性变形的产生和积累,屈服面可能在应力空间中发生变化而产生后继屈服面,也称作加载面。对于硬化材料加载面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将不断扩张,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加载面就是初始屈服面,它始终保持不变,对于软化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加载面将不断收缩。因此加载面实际上界定了曾经发生过屈服的物质点的弹性范围,当该点的应力位于加载面之内变化时,不会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是线性的。只有当应力点再次达到该加载面时,才可能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软化弹塑性材料 刚塑性材料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浅谈_塑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 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浅谈 摘要:本文首先对弹塑性本构关系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作了简要概述,然后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和自己阅读的几篇文章,从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准则、硬化准则和加载卸载准则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弹塑性本构关系。最后,结合上述准则简要论述了混凝土这一常用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关键词:弹塑性本构关系,钢筋混凝土,地震 Understanding of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a Brife Talk of Its Aapplication to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brief overview about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Then,elaborating th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material yield criterion,flow rule,hardening rule,loading and unloading criterion based on what I have learned in class and reading from a few articles. Lastly,a simply introduction on th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earthquake is demonstrated. Keywords: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arthquake 1 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如果选用的本构关系不能很好地反映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那么其它计算再精确也无法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特征。所谓材料的本构关系,主要是指描述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表达式。用什么样的表达式来描述材料受力后的变化规律呢?不同的学者根据材料的性质、受力条件和大小、试验方法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立了许多种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表达式。 材料的本构关系所基于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弹性理论、非线性弹性理论、弹塑性理论、粘弹性理论、粘弹塑性理论、断裂力学理论、损伤力学理论、内时理论等。迄今为止,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复杂因素,还没有一种理论模型被公认为可以完全描述钢筋混凝土材料的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岩土类材料的特性,开展研究其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弹性及塑性变形的特点,描述简化的力学模型特征及对应的适用条件,同时在分析研究其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关于岩土类介质材料的各种本构模型,如M-C、D-P、Cam、D-C、L-D及节理材料模型等,分析对应使用条件,特点及公式,从而推广到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为弹塑性理论更好的延伸发展做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本构方程 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第一章岩土类材料 地质工程或采掘工程中的岩土、煤炭、土壤,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石料,以及工业陶瓷等,将这些材料统称为岩土材料。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2.多相特性。3.双强度特性。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对于岩土类等固体材料往往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及塑性变形具备相应的特点,物体本身的结构以及所加外力的荷载、环境和温度等因素作用,常使得固体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具备如下的特点。 固体材料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变形是可逆的。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以能量(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物体内,当卸载时,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以完全恢复; (2)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3)对材料加载或卸载,其应力应变曲线路径相同。因此,应力与应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 (l)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过程,必定要消耗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 (2)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不能应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规律不同,应力与应变也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即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到加载的路径(即加载历史); (3)当受力固体产生塑性变形时,将同时存在有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区域和产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弹塑性力学小论文

弹 塑 性 力 学 论 文 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学号: 20129231 姓名:殷鹏 指导老师:原方

浅谈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增量理论 摘要:本构关系是描写物质特性的,塑性状态下是塑性应变增量和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理论基础的角度讨论弹塑性增量本构模型的基本理论:首先给出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的基本假设;然后谈论弹塑性本构模型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屈服面、硬化规律和塑性流动法则)。 关键词:增量本构塑性屈服面硬化规律塑性流动法则 1.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理论 弹塑性本构模型是根据弹性理论、塑性理论等发展建立起来的。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总应变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弹性应变和一部分是塑性应变。其中弹性应变可由广义Hooke定律计算。塑性状态下的本构关系目前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应变仍是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称为全量理论或形变理论;另一种理论认为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应该是增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增量理论或流动理论。由于材料的塑性变形具有不可恢复性,在本质上是一个与加载历史有关的过程,所以一般情况下其应力-应变关系用增量形式描述更为合理。因此塑性应变一般用塑性增量理论计算。应用塑性增量理论计算塑性应变一般需要弹塑性材料的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流动法则和硬化规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对服从非关联流动规则的材料,还需要弹塑性材料的塑性势面。下面将讨论弹塑性增量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1.1屈服面和后继屈服面及几个常用的屈服条件 一般地,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响应与荷载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当外载足够小时,材料表现为线弹性,当外载继续增加,应力大小超过弹性极限,应力应变关系则不再是理想弹性状态,而材料的某一点或某些点应力状态开始进入塑性状态。判断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或准则称为屈服条件或屈服准则。根据不同的可能应力路径所进行的试验,可以得出从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的各个屈服应力,在应力空间中将这些屈服应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区分弹性和塑性的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在继续加载条件下材料从一种塑性状态到达另一种塑性状态,将形成系列的后继屈服面。材料在简单加载作用下,屈服条件定义为材料的弹性极限,可以由简单试验直接确定;而多数工程中的材料处于复杂载荷作用下,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的形状一般不能通过试验求得,不同的本构模型有各自不同形状的屈服面,且屈服准则或屈服函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材料的力学特性。因此关于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或屈服准则)的确定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表征了材料从弹性状态过渡到塑性状态的开始,确定开始塑性变形时应力的大小和状态,另一方面,它确定了材料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后继屈服极限范围,它是塑性理论分析的重要基础,并应用于各种实际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1.2弹塑性材料的硬化规律 有些材料开始屈服后就产生塑性流动,变形无限制的发展,以致破坏。这是一种理想弹塑性状态,不存在硬化,在加载状态时,理想弹塑性材料屈服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都是固定的。硬化材料在加载过程中随着应力状态和加载路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