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rDNA_D2_D3区序列分析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rDNA_D2_D3区序列分析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rDNA_D2_D3区序列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A CTA PHY TO PA THO LOG ICA SI N ICA 39(3):254 261(2009)

收稿日期:2008 03 21;修回日期:2009 04 15

基金项目: 973 项目(2009CB119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1627);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8A14)通讯作者:彭德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E m ai:l dlpeng @caas .n et .cn

第一作者:于海英(1981-),女,吉林白城人,云南农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线虫学研究;E m ai:l yuhai y i ng1981@

163.co m 。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

于海英1,2,彭德良1,胡先奇2,黄文坤

1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2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1)

摘要:我国危害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 IT S 基因片段长度存在A 型(900bp)和B 型(1100bp)2个类型,A 型腐烂茎线虫群体的IT S 片段比B 型群体少200bp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2种类型群体的发育关系,本文用线虫通用引物D 2A 和D 3B 对来自国内的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韩国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 2/D 3区进行了PCR 扩增,均产生大小一致的片段,长度约为780bp ,克隆、测序后用DN AM AN 5.2软件和M EG A 4软件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我国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28S rDNA D 2/D 3区只有20余个碱基的差异,相似率达97.2%。基于U PGM A 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很好地区分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 型和B 型群体,展现出了群体的来源及发育关系。关键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2/D 3区片段;序列分析

M o lecu la r c lo n ing a nd sequ en ce s an a l y s is o f 28S rDNA D2/D3reg i o ns o f D ity len chus d es tru cto r o n sw ee t po ta to in Ch ina YU H a i y i n g 1,2,PENG D e liang 1,HU X i a n qi 2,

HUANG W en kun 1

(1The S t a te K ey L abora t o ry fo r B i o l o gy o f D isease and Insect Pe sts ,In stitute o f P lan t P ro tec tion ,Ch i

nese A cade m y o f A gr i cult ural Sc i ences ,Be iji ng 100193,Ch i na ;

2

K ey L abo ra t o ry o f A g ricultura l B iodive rsit y and Pe sts Con tro ,l

M i n istry of Educa tion ,Y unnan A g r i cultural U n i v ersit y,K un m ing 650201,Ch i na)

Ab stra ct :Tw o types of r D NA I TS (Type A,900bp and Type B,1100bp)w ere de m onstrated to ex ist in D ity lenchu s destructor populations on s w eet po tato i n Ch i n a .The D 2/D 3reg i o ns o f 28S r D NA fro m 22popu lation s ofD.destructo r w ere a m p lifi e d w it h un iversal pri m er pairsD 2A and D 3B .A ll 22populations y ie l d ed one sing l e frag m ent about 780bp .Sequence ana l y sis and align m ent w ere conduc ted by usi n g the so ft w are M EGA 4and DNAM AN5.2and a ll22sequencesw ere sub m itted at t h e G enB ank .The results show ed t h at se quence d ifference s of D 2/D3reg i o n w ere only in a fe w sites ,and t h at t h e si m ilarity w a s 97.2%.Tw o types cou l d be disti n g uished i n t h e phy l o g enetic tree by usi n g UPGM A m ethod .The evo l u tionary re lationship be t w een t w o types and t h e o rig i n o fD ity lenc hu s spec i e sw ere d iscussed .Key w o rd s:D ityle nchus destructo r;D 2/D3expan si o n segm en ts ;sequences analy sis

中图分类号:

S4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12 0914(2009)03 0254 08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ity lenchu s destructo r )是我国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主要危害甘薯,是甘薯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线虫形态特征的重叠交错和形态的多样性使得传统的形态学鉴定

变得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成为植物线虫研究的新途径[2]

物种的多样性最本质的体现在核酸的结构差异上,对核酸的分析可使我们了解物种进化历史的精确信息。在真核生物中核糖体RNA 包括大小

3期于海英,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

亚基,核糖体小亚基的序列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生物体也包括线虫的深层进化关系的研究[3]。目前,通过对整个线形动物门中不同分类群体的核糖体小亚基序列的研究,为线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且可靠的方法[4],但是有关大亚基在线虫分类中的研究相对很少。

线虫中核糖体大亚基一般指的是28S RNA基因,28S r D NA是核糖体大亚基r RNA的转录基因,序列中既有保守区又有可变区。在进化过程中, 28S r D NA中的D区序列片段一直被认为是丰余的结构,因为这些片段不会妨碍核糖体的功能,但是D区序列片段也可以用来解释基因片段中的部分变异,特别是D3区常常用于研究不同地理来源的不同线虫种样品间的序列多样性[5]。近年来, 28S r D NA D2/D3区大量的应用于许多物种的研究,在属、种的分类及亲缘种的鉴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7],并且在线虫中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8S的D3序列可以很好地将4种常见根结线虫(M el o i d ogyne hap l a、M.a rena ria、M.inco gnita、M.j a vanica)区分开[8];28S r D NA D2/D3序列用于研究垫刃目的根腐线虫(Pra tylenchus),潜根线虫(H irschm anniella)、根结线虫(M e l o i d o gyne)、穿孔线虫(Rado pho lus)、螺旋线虫(H elico tylenchus)和盘旋线虫(Ro tylenchus)的系统发育关系[9~12]; L i等[13]对香蕉穿孔线虫r R NA基因的D2/D3区序列进行了分析比对,Jiang等[14]也成功地利用28S r D NA D2/D3区特征将伞滑刃线虫属部分种群进行区分,可见28S r DNA D2/D3区带有的系统发育信息,可为线虫系统发育比较和鉴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实验室已经对来源于国内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韩国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r DNA I TS进行了研究,扩增出942bp和1130bp 2个大小不同的片段,经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后发现I TS区存在很大差异,根据片段的大小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分为A型群体和B型群体,A型群体的I TS扩增片段明显比B型群体少了约200 bp,说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不同群体间很可能出现了分化现象[15,16],设计构建并筛选出A型、B 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对特异性引物D dS1/D dS2和D dL1/D dL2,分别扩增出A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特异片段252bp 和485bp;引入D3A/D3B作为内标,设计出一步双重PCR检测技术[16];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型和B型群体在核糖体DNA28S 上的差异,分析系统发育的关系。因此,对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28S r DNA的D2/D3区域进行了序列扩增和分析,并且建立了系统发育树进行亲缘关系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的22个群体中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分别采自安徽、北京、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吉林和内蒙古的甘薯病区,另有一个从韩国进口大蒜上获得的茎线虫群体(表1)。用贝曼漏斗法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得到线虫,在显微镜下挑取活力较强的线虫200条左右,放在灭菌的指形管中用0.05%青霉素和0.05%氯霉素(青霉素!氯霉素= 1!1)消毒30m i n,再用灭菌水漂洗3次,然后接到长满半裸镰刀菌的培养基上,在25?温箱中黑暗培养45d,得到大量纯化好的线虫后放入4?冰箱中保存[17]。

1.2 线虫DNA的提取

线虫DNA的提取参照Peng等[18]的方法进行,略有改动。挑取5~10头茎线虫放入装有10 L ddH2O的离心管中,在-20?的冰箱中冷冻,取出后,用75%酒精消毒的玻璃棒,在离心管中转动至冰融化,加入8 L的W LB(w o r m ly sis buffer),3 L蛋白酶K溶液(600 g/mL),10000r/m i n离心30s,-20?下冷冻30m i n,促进细胞裂解。然后将离心管取出,在65?下温育60m i n,以降解脱氧核糖核酸;95?反应10m in,使蛋白酶K失活;取出离心管后,10000r/m i n离心1m in,在-20?保存。然后取上清的悬浮液,进行PCR扩增。

1.3 PCR扩增

试验中采用线虫28S r D NA D2/D3区的通用引物D2A和D3B进行扩增[19],D2A:5# ACAAGTACCGTGAGGGAAAGTTG 3#和D3B: 5# TCGGAAGGAACCAGCTACTA 3#,引物由上海宝生物公司合成。

255

植物病理学报39卷Tab le1 Th e o r i g i n o fD ity l e nchu s de s tru cto r po p u la ti o ns u sed i n the study

N u m ber o f populati on A bbrev i a ti on code

o f po pulation

O rig i n o f

po pulation

H o st IT S type

D2/D3sequence

leng th(bp)

A cce ss

nu m ber

1D dPy P i ngy in Shandong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5 2D d Nm N ei m engg u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3 3D d D x D ax i ng Be iji ng Sw eet po tato A776EU400625 4D dPg z P angg ezhuang B e iji ng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4 5D d M y1M i yun 1B eiji ng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1 6D d M y2M i yun 2B eiji ng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2 7D dB c B a i cheng Jili n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22 8D dSh Sihong Jiang s u Sw eet po tato B780EU400636 9D dT s T ong s han Ji angsu Sw eet po tato B780EU400639 10D d X y X iny i Ji ang su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40 11D d D h D inghu A nhu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24 12D dT h T aihe A nhu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8 13D dSx S i x i an A nhu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7 14D dL l L u l ong 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28 15D dFn Fun i ng 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26 16D d Y x1Y ix ian 1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41 17D d Y x2Y ix ian 2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42 18D dC l Chang li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23 19D d Z z Z huo zhou 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43 20D dL n L uannan H ebe i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29 21D dL y L uoy ang H enan Sw eet po tato A780EU400630 22D d K r K o rea G a rlic B780EU400627

每管中PCR反应混合液的总体积25 L:2.5 L10?PCR buffer、2 L dNTP M ix ture(2.5 mm o l/L)、0.75 L引物D2A(20 m o l/L)、0.75 L引物D3B(20 m o l/L)、0.2 LTaq DNA聚合酶(5U/ L)、2.5 L模板DNA、16.3 L ddH2O。PCR反应条件:95?4m i n;94?45s,50?30s, 72?2m i n,35个循环;然后72?10m i n。设计1个阴性对照,PCR反应混合液中不加模板DNA。反应完成后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100V,30 m i n)进行分析。

1.4 克隆、测序及分析

用DNA凝胶纯化试剂盒(Ta K a Ra,大连)纯化PCR产物,将纯化的产物与P GE M T Easy载体(Pro m ega)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 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白色的单菌落接种于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液(1%T ryptone、0.5%Y east Ex tract、1%N aC l、p H=7.0)中,37?振荡(250r/m in)培养过夜,得到的菌液送上海生工测序,整理获得的序列,提交G enB ank获得相应的序列号。测序结果用Chro m as、DNAM AN和M EGA4.0软件进行分析比对,并且与G enBank 上公布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及其近源种的D2/D3序列进行比对,利用UPGM A方法构建茎线虫群体的系统发育关系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

用线虫通用引物D2A和D3B对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28S r D NA D2/D3区进行PCR 扩增,结果表明:我国的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韩国的1个腐烂茎线虫群体的D2/D3区扩增片段长度基本一致,约为780bp(图1)。

2.2 序列测定与聚类分析

2.2.1 序列测定和比对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我国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韩国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D2/D3区的序列长度均为780bp,

256

3期

于海英,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 2/D 3

区序列分析

Fi g .1 PCR a m p lifica tio n p ro du cts o f D2/D3reg i o n o f 28S r DNA

in D ity l e nchu s sp e c ies po pu l a tio n s

M :D L 2000D NA m arker ;L ane 1-22repre s ent PCR a m plif i ca tion produc ts o f populati on 1to 22(co de s see T ab .1).

将所测定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2/D 3区序列在G enB ank 上注册,得到了22个序列注册号(表1)。用DNAM AN 软件对这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D 2/D 3区序列进行比对,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D2/D3区一致性达到97.2%,只在第101、131、234、280、281、337、351、357、408、432、464、475、528、571、588、618、659、688、701、728和750位的21个位点上有碱基的替换,没有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图2);其中D dK r 、D dSh 和D dTs 3个群体D 2/D 3区序列一致性大于99.5%(序列比对时以D dK r 为代表),D dNm 、D dLn 、D dLy 、D d M y2及D dY x25个群体的序列一致性大于99.5%(序列比对时以DdNm 为代表),说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间D 2/D 3区的序列一致性很高、差异性很小。2.2.2 聚类分析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D 2/D 3序列与G enB ank 中下载的俄罗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destruc tor )D 2/D 3序列(DQ 328727)、美国的茎线虫(D i tylenchus sp .)D2/D3序列(AY 589364)进行比对分析,用U PGM A 方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图3)。从系统发育树上可以看出,茎线虫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很小,但是在亲缘关系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可以明显分为三大支系,按照I TS 区序列划分为A 型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聚为一类,按照I TS 区序列划分为B 型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聚为一类,美国的茎线虫(D ity lenc hus sp .)群体则聚为另一类。19个A 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D dL l 、D dFn 、D dY x1、DdLn 、DdC l 、D dZ z 、DdY x2、D dLy 、D dD x 、Dd M y1、D d M y 2、D dPgz 、D dTh 、D dDh 、D dSx 、D d X y 、DdPy 、D dNm 、D dB c)组成的支系内,D dZ z 、DdC l 、DdFn 、D d M y1和DdD h 5个群体组

成1个亚群;3个B 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俄罗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DQ 328727)则组成另1个亚群;而美国的茎线虫群体D ity lenc hu s sp.

(AY 589364)则与上述2个支系遗传距离较远。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D 2/D 3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所推导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与I T S 区聚类分析所推导的亲缘关系是比较一致的。说明中国D dT s 、D dSh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与韩国群体D dK r 、俄罗斯群体D dR s 亲缘关系较近,而中国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与美国马铃薯茎线虫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3 讨论

本实验室详细研究了22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r D NA I TS 序列特征,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将D dL l 、DdFn 、D dY x1、D dLn 、D dC l 、DdZ z 、D dY x2、D dLy 、D d D x 、DdM y1、Dd M y2、DdPg z 、D dTh 、DdD h 、D dSx 、DdX y 、DdPy 、D dNm 和DdB c 群体归为A 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而D dK r 、DdSh 和D dT s 群体归为B 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 型群体比B 型群体少了约200bp 碱基

[16]

通过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22个群体D 2/D 3区多序列比较,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反映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种群内的遗传发育关系,这2个支系内部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很小,但2个支系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可以明显区分腐烂茎线虫的A 、B 2个型,说明国内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不仅在I TS 区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并且在28S r D NA 的D 2/D 3区也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能在相对保守的D 2/D 3区体现出来,为证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这2个类型群体间发育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信息,有可能A

257

植物病理学报39

Fig.2 M u lti p l e a ligm e nts o f D2/D3reg i o n o fD ity len chu s d es truc to r 258

3期于海英,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

Fig.3 Phy l o g e ne tic tre e o fD ity len chu s po pu la ti o n s us ing UPGM A m e tho d Co de s see T ab l e1. D.R S represented t he D ity lenchu s po pu l a tion from R ussi a; D.W Y 2004repre sen t ed the W Y 2004populati on o fD itylenchus from Am er i ca.Bo o tstrap rep licati o ns w ere5000.

型和B型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2个致病型,当然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生物学和寄主范围的测定才能确定。

从G enB ank下载的茎线虫属的2个其它种群序列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国内腐烂茎线虫群体的来源及进化关系。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国内的腐烂茎线虫B型群体与俄罗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及韩国的群体在一个组群内,亲缘关系最近;而国内的A型群体则与之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在国内茎线虫分布的地区A型群体占大多数,分布较为广泛,而B型群体基本上分布在离贸易口岸较近的地区,不排除从国外入侵的可能性。

A型群体中DdZ z、D dC l、DdFn、DdM y1和DdD h群体分别来源于河北省、北京市和安徽省并且形成一个组群,河北省和北京市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因此在组群中来源于河北省的D dZz、D dC l、DdFn群体和来源于北京的D d M y1群体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而安徽省距离这2个地区较远,所以来源于安徽省的D dDh群体则与它们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说明亲缘关系的远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体所在地理位置的远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及自然界中频繁的杂交和偶然

259

植物病理学报39卷

性的杂交逐渐形成了相似的分子遗传特征,从系统发育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群体的扩展趋势及来源。

本研究探讨了利用28S r DNA的D2/D3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型和B型群体鉴定中的意义,这2个型群体间在I TS区和D2/D3区均产生了差异,可以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划分为2个不同的类群,说明中国境内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可能有2个不同的来源。但系统发育树只是一个分子遗传树,除了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分子水平上的性状分析外,还需要进行生物学、生理生态性状、形态特征和行为性状等多方面的分析。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r D NA I T S区序列存在很大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已经设计出种群特异性引物[16],本研究揭示出的种群间D2/D3序列的差异将为检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提供新的方法。目前,在同一个地区是否同时出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型和B型群体,不同来源的A 型群体和B型群体是处在复杂的种群融合阶段还是种群分离阶段,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L ist o f quaran ti ne pests from the i m po rted plant i n

Peop l e#s R epub lic o f Ch i na[Z].A va ilable a:t h ttp://

w ww.ag r.i go https://www.360docs.net/doc/566096572.html,/ztz l/z w j y/t2007060828749.

ht m2007-05-29.

[2] Beckenbhach K,S m it h M J,W eb ster J M.T ax ano

m ic affi n iti e s and i n t e rs pec ific var i a ti on in Bu rsaphe

lenchu s s pp.a s deter m i ned by po l ym e ra s e cha i n reac

ti on[J].Journa l o f N em ato l og y,1992,24(1):140-

147.

[3] F itch D H,Buga j G aw eda B,Emm ons S W.18S r i

bo s om a lRNA gene phy log eny fo r som e R.habditida te

re lated to C ae m o rha bditis[J].M o lecul a r B i o l og y and

Evo luti on,1995,12:346-358.

[4] B lax t e rM L,D e L ey P,G arey J R,et a l.A m o le

cu l ar evo l uti o nary fra m ew o rk fo r the phy l u m N e m atoda

[J].N ature,1998,392:71-75.

[5] H ancock J M,D ov er G A.M o lecular co ev o lution

a m ong cryp tica ll y si m p le expansi on s egm ents o f eukar

y o ti c26S/28S r RNA s[J].M o l ecular B i o l og y and

Evo luti on,1988,5:377-391.

[6] Z hou S S,T ang L H,X ia M Y,et a l.A lle l e s pec ific

a m p lificati on(PCR A SA)m ethod ba s ed on28S D3re

g i on o f r i bo som a l DN A for d ifferenti a tion o f

Anophe m i n i m u s A and C(in Ch i nese)[J].Ch i nese

Journa l o f V ec t o r B i o l og y and C ontro l(中国媒介生物

学及控制杂志),2003,14(6):408-410.

[7] G ill e s p i e J J,M unro J B,H eraty J M,et a l.A se

co ndary structura l m o de l o f the28S r RNA expansi on

segm ent D2and D3fo r Cha lcido id wa sps(H ym eno

p tera:Cha lci do idea)[J].M o lecul a r B i o l og y and

Evo l uti on,2005,22(7):1593-1608.

[8] Chen P,R obe rts P A,M etca lf A E,e t a l.N uc l eo ti de

substit u tion pa ttern i ng w it h i n the M e l o i do gyne rDNA

D3reg i on and its evo l utiona ry i m pli ca tions[J].Jour

na l o f N em a t o l og y,2003,35(4):404-410.

[9] H a jieghra ri B,T o rab i G i g lou M,W aeyenberge L.

Com parative d2/d3L S U r DN A s equence study o f

som e Iranian P ratylenchus l o o si po pu l a tions[J].A fri

can Journa l o f B io techno log y,2007,6(21):2458

-2466.

[10]Subbo ti n S,S turhan D,C hizhov V N,e t a l.Phy log e

netic ana l y sis o f T y l ench i da T ho rne,1949as i nferred

from D2and D3expansi o n fragm ents o f t he28S r RNA

g ene sequence s[J].N e m ato l o gy,2006,8(3):455-

474.

[11]Subbo ti n S,Sturhan D,V ov las N,e t a l..A pp lica ti on

o f t he secondary structure m ode l o f r RN A fo r phy log e

ny:D2 D3expansi o n segm en ts o f the L SU g ene o f

p l ant para sitic ne m atodes from t he fa m il y H op l o l a i m i

dae F ilipjev,1934[J].M o lecul a r Phy logenetics and

Evo l uti on,2007,43:881-890.

[12]V ov las N,Subbo tin S,T rocco li A,e t a l.M o l ecular

phy l og eny o f the g enusR o tylenchus(N e m a toda,T y

lenchida)and de scripti on o f a new s pec i es[J].Z oo

log i ca Scr i pta,2008,37(5):521-537.

[13]L i J,Peng D L,Huang W K.Sequence analy sis o f

D2/D3reg i o n o f28S r RN A g ene inR ado pho l us si m i

les(i n Ch i nese)[J].Jo urna l o f Huazhong A g r i cultural U niversity(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5):1

-5.

[14]Ji ang L Q,Z heng JW.C ha rac t e rizati on o f the D2 D3

ex pansi on reg ions of28S RNA g ene i n som eBursaphe

lenchu s s pec i e s(i n Ch i nese)[J].A c t a Phy topatho l o g i

ca S i n ica(植物病理学报),2007,37(6):588

-594.

[15]Y ang Y W,P eng D L.R ev i ew s on pa t hog en i c ity o f

D ity lenchus destruc t o r and ho st resistance[A].P ro

ceeding o f the A nnual M ee ti ng o f Ch i nese So c i e t y fo r

P lan t Pa t ho l o gy(in C hine se)[C].Be iji ng:Ch i nese

260

3期于海英,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

A gr i cult ural Sc i ence&T echno l o gy Press(北京: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4.292-296.

[16]W an F,P eng D L,H e Y Q.Spec i e s spec ific m o l ecular

d i agno sis o f D ity l enchu s destructor populati o ns occur

ri ng in Ch i na(i n Ch i nese)[J].A cta Phy t o pa t ho l o g ica

S i n i ca(植物病理学报),2008,38(3):263-270. [17]X u J J,L i S D,Y ang W Z.Cu lture o f po tato ro t

ne m o tode(in Ch i nese)[J].A c t a A g riculturae Bo re

a liocc i den talis S i nica(西北农业学报),2004,13(4):

77-80.

[18]Peng D L,Subbo ti n S,M o ens M.r D NA re str i c ti on

fragm ent leng t h po l ym o rphis m o fH etero dera avena e i n

Ch i na(i n C hi nese)[J].A c t a Phy topatho l o g ica S i n i ca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4):323-329.

[19]Am i r i S,Subbo ti n S A,M o ens M.Identificati on o f

the bee t cy st ne m atode H ete ro de ra scha chtii by PCR

[J].European Journal o f P lant Pa t ho logy,2002,108:

497-506.

责任编辑:于金枝

欢迎订阅2009年%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学各分支未经发表的专题评述、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以反映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刊现已被英国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联合国粮农组织AGR I S等收录。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年版)统计结果,%植物病理学报&的影响因子达0.896。2003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 CD)执行优秀期刊奖。

本刊为双月刊,每期定价30元,全年6期共180元。

邮发代号:82 214。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732364

传真:(010)62813785

E m ai:l journa@l https://www.360docs.net/doc/566096572.html,。

261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1马铃薯收获机的分析 1.1马铃薯收获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甘肃、内蒙、山西、陕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吉林等省区,年产鲜薯近 6000多万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以 10 万 hm2/年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2001 年达到 472 万hm2,产量居世界第 1 位[1-2]。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但却是马铃薯成果转化比较差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我国马铃薯平均产量仅为 hm2,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单产 35~43t/hm2。世界马铃薯中心的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的需求到2020年将有望增长 20%,超过水稻、小麦、玉米的增长。届时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的需求将是 2000 年的 2 倍[3-5]。随着市场对马铃薯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外一些大公司纷纷在中国从事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业务,国内一些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这一领域,使得马铃薯生产开始向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迈进[6]。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占生产总用工 70%以上的马铃薯收获作业至今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割秧、镐头刨薯、人工捡拾的阶段,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规模生产,使之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伴随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马铃薯收获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对马铃薯收获机械研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我国现阶段的马铃薯收获机还是以简单挖掘人工拣拾为主。而国外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将液压技术、振动分析、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于作业机械中,大大地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

1.2国外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20世记初,欧美国家出现畜力牵引挖掘机来代替手锄挖掘马铃薯、随后改由拖拉机牵引或悬挂。20年代末出现了升运链式和抛掷轮式马铃薯收获机。在20世纪40年代初,前苏联、美国就开始研制、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械,50年代末即己实现了机械化。70~80年代,德、英、法、意大利、瑞士、波兰、匈牙利、日本和韩国亦相继实现了马铃薯作物生产机械化。70年代主要是研制大功率自走式根块作物联合收获机,且以收获垄作种植为主[8]。这些机型是大功率拖拉机变型,如荷兰在拖拉机基础上按照甜菜联合收获机的原理制成的双行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为了加强筛选效果,分离器有四个液压泵带动。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来看,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较迟缓,只是在近50年才发展到较高水平。在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中,挖掘机的生产和使用所占的比例趋于下降,而联合收获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用联合收获机直接收获,或用挖掘-捡拾装载机加固定分选装置来进行分段收获的两种全面实现收获机械化的配套系统,基本上实现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而且,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大多采用升运链条式联合作业,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像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比利时和日本等国马铃薯收获机械化程度较高,收获机械性能稳定。 日本对生姜收获机械已经研制多年并有了一些成熟的机型,第一代机型只把根茎拔出地面,减轻了农民从地下挖出生姜的劳动量。据有关材料介绍,现在第二代机型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使用,它是一种从收获到清理到包装的联合作业机械。在韩国,对根茎收获机械的研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他们生产的一种配套于田园管理机的大蒜挖掘机,采用振动的原理,缓冲了阻力,并对根茎上附着的

马铃薯种薯催芽方法

马铃薯种薯催芽方法 近几年来,乌兰察布市气候呈冬暖春寒的趋势,春季耕作时地温偏低,不利于马铃薯生产,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有些农民在播种前会对种薯进行处理,但仅限于切刀消毒,种薯包衣。而马铃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种薯休眠。所以打破休眠,催芽播种是重要的农艺措施之一。催芽播种有利于苗全、苗齐、苗壮。当地农民有一句民谚“见苗收一半”。所以催芽播种对于马铃薯的丰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打破休眠的办法有多种,就其易接受程度和处理效果而言,各有特色,现将几种主要的马铃薯催芽方法简介如下。 1晒种催芽晒种催芽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的催芽方法,但效果一般。播种前20d,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进行暖种处理7d,促进种薯解除休眠。播种前1周左右进行切块,每千克种薯切40~45块左右,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留1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快、薄、净。当切到病薯时,用75%酒精擦洗消毒切刀。切块后将种块摊在通风处,适当晾干伤口明水后收集催芽。 2成品药液拌种通过运用催芽化肥直接拌种进行播种。今年我市引进的是宁夏生产的“旱地宝”。将准备播种的种薯清洁、晾晒,用适宜容器将“旱地宝”与种薯混匀,晾晒,即可播种,每袋药液可处理种薯250kg。 3温度处理法 3.1热处理播前将薯块保存在室温为12~18℃的黑暗条件下直至发芽。这一方法对早熟品种或薯块在休眠接近完成时使用效果最好。 3.2冷休克加热处理这一方法也是对早熟品种或接近通过休眠的材料效果最好。它可以应用一些有着不同遗传背景的育种材料。薯块在收获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木栓化(使裂口和擦伤愈合)后置于4℃的条件下储藏,播前置于14~20℃室温下催芽。如果薯块在2~3周内仍不见萌芽,可再重复上述处理一次,或者用赤霉素(九二○)处理。 4赤霉素催芽法 块茎经清洁后浸没于赤霉酸(GA3)溶液中10~20min。对不同品种。GA3的使用浓度是不同的,浓度取决于品种和其处于的休眠阶段。推荐使用5~10×10-6的GA3来处理所有类型的薯块,特别是那些老的或有许多表皮擦伤的薯块。值得注意的是,高浓度会导致毛发状芽,播种后芽率低。如果薯块的芽眼已经萌动,切忌使用超过2×10-6浓度的赤霉酸来加速萌芽。处理之后的块茎应先吹干表皮,然后置于12~15℃室温下直到发芽。将萌发的第1个芽抹掉,以防止或减少GA3处理的副作用。

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块茎与甘薯块茎危害症状比较

广西农学报2014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uctor )是国际公认的检疫性线虫,也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原之一 [1]。Kuhn 首次观察并描述此线虫危害马铃薯块茎,引起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植物侵染性病害,被我国列入植物线虫检疫对象名录。在我国仅有局部分布,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主要危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块茎与甘薯块茎危害症状比较 王宏宝1,2赵桂东1李茹1熊战之1吴险平1 (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 2.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利用室内打孔法接种腐烂茎线虫至马铃薯与甘薯块茎上观察比较发病症状及线虫定植情况。研究显示: 马铃薯受线虫危害后,周皮变褐变黑,皱裂,切开病组织内部症状腐烂变色,同时由于马铃薯内部含水量大,有部分坏死组织发软,病变组织部位的表皮容易脱落;而甘薯受线虫危害后薯块失水重量减轻,组织内部变褐呈褐白相间干腐状,周皮部位呈现一圈坏死组织,与马铃薯周皮不尽相同;镜检马铃薯坏死组织线虫发生量不大,原因可能与坏死组织营养严重流失,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线虫生存有关;镜检马铃薯表皮层组织显示,有大量成虫和卵聚集在表皮层下的薄皮细胞里以及皮孔处,这对解释腐烂茎线虫对环境的适生性有一定意义;而在甘薯中线虫主要集中发生在髓部的干腐部位,发生量较大。 关键词:马铃薯;甘薯;腐烂茎线虫;危害症状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4)01-0026-03 收稿日期:2013-12-21修回日期:2013-12-3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资助cx (10)454;淮安市科技局项目资助(编号:SN12060);淮安市农科院院长基金资助(2012)。第一作者简介:王宏宝,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Vol.29,No.1February ,2014第29卷第1期 2014年2月广西农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The symptom compare study of rot stem nematode to damage sweet potato and potato tubers WangHong-baoetal (HuaiyinInstituteofAgriculturalSciencesofXuhuaiDistrict,Huai’an,Jiangsu223001,China) Abstract:Indoorinoculationofrotstemnematodetopotatotuberswasconductedtocomparetheirsymptomandplantingcondition.Theresearchshowsthatdamagedbythenematode,thepotato'speridermwillbecomebrownandblack,ruffling,cuttingdiseasedtissues,thesymptomsofinnerdiscolorationandrotcanbeseen,meanwhile,becauseoftheinnerwatercontentofthepotatoisbigandpartofnecrotictissuesaresoftening,andskinisfalloffeasily.Indamagedsweetpotato'stubers,ithaswaterandweightloss,internaltissuesarebecomingbrownish,whiteanddryrot,andnecrotictissuesarepresentsinperiderm,whichisvaryingwithpotatoperiderm;microscopicexaminationshowsthatpotatonematodesoccurrenceisnotbigamountinnecrotictissue,whichmaybeduetoaseriouslossofnutrients,thedeteriorationofthelivingenvironmentsothatitisnotconducivetosurvivalofnematodes.Microscopicexaminationofpotatoepidermistissueshowsthatalargenumberofadultsandeggsgatheredunderthethinskincellsintheepidermisandstomata,whichcanexplaintherotstemnematode'sadaptabilitytoenvironment,whilesweetpotatonematodesmainlyoc-curredinthepithofdryrotpartwithlargeamount. Keywords:Potatoes;sweetpotato;rotstemnematode;damagesymptoms

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一组:郭保密、尹韵绮、张岳 摘要: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应用克服了马铃薯的病毒病和类病毒病的危害,是目前解决马铃薯退化最为有效的途径。文章从马铃薯茎尖脱毒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病毒去除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铃薯;茎尖脱毒;病毒类型;影响因素 栽培种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2n=48)是双子叶种子植物,属茄科(Solanceae)茄属(Solanu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绝大多数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1]。马铃薯栽培种起源于南美洲秘鲁以及沿安第斯山脉智利沿岸、玻利维亚等地,在五大洲140多个国家都有种植和分布。2004年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和国际食品政策中心(IFPRI)合作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到2020年对马铃薯的需求将有望增长40%,超过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增长。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对马铃薯的需求将增长更快[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到201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00万hm2,产量达到1.8亿t[3]。但在连年的栽培过程中,病毒或类病毒不断的侵染和积累,而病毒在马铃薯植株中是系统感染,能阻碍病毒增殖的药剂往往也会影响寄主植物的代谢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像防治病虫害一样能有效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药剂。病毒的侵染及其在薯块内积累引起了马铃薯的退化,马铃薯退化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80%以上[4]。随着病情逐年加重,严重者失去发芽能力,最后失去利用价值,给我国马铃薯乃至世界马铃薯生产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使得栽培面积及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5]。在我国主要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7种,它们是PVX、PVY、PVS、PVM、PAMV、PAV、PLRV[6],其余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是来自其它寄主植物的病毒。 采用无病毒植株是解决马铃薯退化的有效途径,获得无病毒植株的途径有自然选择、物理学方法、化学药剂处理和生物学方法[7]。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生物学方法中的茎尖脱毒。文章就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中各个环节的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做出综述,以期为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 马铃薯脱毒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以茎尖脱毒的效果最好,已成为最常用和经济有效的脱毒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不均匀性,即根尖和芽尖的分生组织含病毒量少或不含病毒的特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l)分生组织旺盛的新陈代谢活动。病毒的复制须利用寄主的代谢过程,无法与分生组织旺盛的代谢活动竞争;(2)分生组织缺乏真正的维管组织。大多数病毒在植株内通过韧皮部进行迁移,或在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传输,因为细胞与细胞间的移动速度较慢,在快速分裂的组织中病毒浓度高峰被推迟;(3)高浓度的生长素。分生组织的生长素浓度通常很高,可能影响病毒的复制[8-9]。 根据这些原理,Morel等人在1955年以马铃薯为材料,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获得了无病毒植株[10]。这个试验的成功,为马铃薯脱毒开辟了新途径。现在几乎所有马铃薯生产国都在使用这种技术,马铃薯脱毒去除了主要病毒,恢复了原品种的特征特性,有效解决了马铃薯退化的问题。 2马铃薯脱毒过程 2.1脱毒种薯生产程序 采用微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诱导出苗,采用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或指示植物方法鉴定马铃薯病毒和类病毒,经鉴定后,无主要病毒及类病毒的试管苗可定为脱毒试管基础苗。试管

基于ProE造型下的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齐齐哈尔大学第十一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说明书 题目基于ProE造型下的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王雪峰李明珠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简述 (1) 1.2 国内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2)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第2章马铃薯收获机整体结构的设计 (4) 2.1 马铃薯收获机的整体结构 (4) 2.2 挖掘机的工作原理 (5) 第3章确定传动比和选择减速器 (5) 3.1 确定传动比 (5) 3.2 选择减速器 (6) 第4章传动系统的设计 (7) 4.1 传动带的设计 (7) 4.1.1 设计带轮的三维图 (12) 4.2 链轮的设计 (13) 4.2.1 链轮的设计目的 (13) 4.2.2 链轮的设计 (14) 4.2.3 计算链轮尺寸 (16) 4.2.4 设计抖动轮的三维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链轮轴的设计与校核.. (18) 5.1 链轮主动轴的设计 (18) 5.2 链轮主动轴的校核 (18) 第6章设计清选机构 (20) 6.1 选择清选机构以及工作过程 (20) 6.2 确定分离输送带的线速度 (21) 第7章设计切土挖掘机构 (22) 7.1 设计切土挖掘机构的要求 (22)

7.2 设计挖掘铲 (23) 7.3 固定挖掘铲的螺栓的校核 (24) 7.4 切土刀模具设计 (26) 第8章机架部分的设计 (27) 8.1 设计地轮 (27) 8.2 设计机架 (27) 8.3 机构仿真的概述 (28) 8.4 机构的部分运动仿真 (30) 8.5 数控加工机架板..................................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9章结论. (32)

马铃薯收获机分析

1马铃薯收获机的分析 1.1 马铃薯收获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甘肃、内蒙、山西、陕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吉林等省区,年产鲜薯近6000多万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以10 万hm2/年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2001 年达到472 万hm2,产量居世界第1 位[1-2]。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但却是马铃薯成果转化比较差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我国马铃薯平均产量仅为13.9t/hm2,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单产35~43t/hm2。世界马铃薯中心的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的需求到2020年将有望增长20%,超过水稻、小麦、玉米的增长。届时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的需求将是2000 年的2 倍[3-5]。随着市场对马铃薯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外一些大公司纷纷在中国从事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业务,国内一些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这一领域,使得马铃薯生产开始向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迈进[6]。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占生产总用工70%以上的马铃薯收获作业至今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割秧、镐头刨薯、人工捡拾的阶段,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规模生产,使之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伴随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马铃薯收获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对马铃薯收获机械研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我国现阶段的马铃薯收获机还是以简单挖掘人工拣拾为主。而国外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将液压技术、振动分析、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于作业机械中,大大地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 1.2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20世记初,欧美国家出现畜力牵引挖掘机来代替手锄挖掘马铃薯、随后改由拖拉机牵引或悬挂。20年代末出现了升运链式和抛掷轮式马铃薯收获机。在20世纪40年代初,前苏联、美国就开始研制、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械,50年代末即己实现了机械化。70~80年代,德、英、法、意大利、瑞士、波兰、匈牙利、日本和韩国亦相继实现了马铃薯作物生产机械化。70年代主要是研制大功率自走式根块作物联合收获机,且以收获垄作种植为主[8]。这些机型是大功率拖拉机变型,如荷兰在拖拉机基础上按照甜菜联合收获机的原理制成的双行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为了加强筛选效果,分离器有四个液压泵带动。 美国在1948年以前用收获机来收获马铃薯,然后人工捡拾,直到1967年,开始使用联合收获机。20世纪80年代初期,联合收获机和分段收获的面积占马铃薯作物种植面积的85%,其中联合收获已达到50%以上。20世纪90年代,美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成长所需环境。 2.了解马铃薯的作用。 3.马铃薯种薯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二)马铃薯生长环境: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生态环境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上市时,正值全国鲜薯市场紧缺之际,商品薯销售前景非常看好。现将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一总结,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 中原地区春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2月中旬-6月中旬),因此必须选用结薯早、薯块膨大快、休眠期短、抗逆性强、抗病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新荷兰7号、中丰8号,每亩用种量150kg左右。

(三)种薯处理 1、暖种切块播种前30-35天,先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或阳畦中进行暖种处理5-7天,促使种薯迅速解除休眠。暖种后进行切块,方法是:25kg以下的薯块,仅切去脐尾部即可;25-50kg的薯块,纵切2块;80-100kg左右的薯块,可上下纵切成4块;大薯块也可以先上下纵切两半,然后在分别从脐尾部芽眼向上依次切块。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持一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求快、薄、净。当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消毒。切块后晾切口明水,促使伤口愈合。 2、催芽处理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 (1)室内催芽:将晾好的种块放入篓中,用潮湿的麻袋覆盖保持室温15-18℃; (2)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建阳畦催芽,畦宽1m,长度视种子量而定,畦内铺5cm厚的湿沙,摆放一层种块后,撒上一层湿沙,如此可放种薯2层,切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白天确保有充足的光照,夜间在薄膜上覆盖草苫,确保畦内温度保持在15-18℃。

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应用及前景1

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应用及前景 林英烨222012326012094(农学四班)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此文总结了近几年来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从马铃薯生产概况及危害马铃薯的病毒种类、茎尖剥离发展历史及原理、茎尖脱毒技术要点、影响马铃薯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方面做了概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应用;前景 An Review On virus-free technoligy of potato meristem tip tissue culture Lin ying ye studentid(The four class of Agricultur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tatostem apex virus-free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from thevirus species,potato production situation and the harm of potato shoot tip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ory,stem apexvirus-free technology points,effect of potato stem apex detoxification efficiency factor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spect for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Potato;shoot tip;tissue culture;application;Prospect 前言 马铃薯栽培分布较广,世界上共有148个国家栽培,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统计表明,全世界现有马铃薯栽培面积为1838.1万公顷,总产29511.8万吨,平均单产16吨每公顷。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种植总面积达460多万公顷,届时我国马铃薯产量将达到1.8亿吨。尤其是近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薯、商品薯、加工企业市场的发展,优质马铃薯加工产品供不应求,加工用薯比例大幅度增加,马铃薯栽培正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选择,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但马铃薯在连年的栽培过程中,由于病毒或类病毒的侵害和积累,造成了马铃薯质量退化和产量下降,因而无病毒植株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解决马铃薯退化,获得无病毒植株的途径由自然选择、物理学方法、化学药剂处理、生物学方法。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生物学方法中的茎尖脱毒。 1马铃薯生态习性和种类 1.1生长周期 (1)休眠期 土豆块茎收获以后,放到适宜发芽的环境中而长时间不能发芽,属于生理性自然休眠,是一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块茎休眠始于匍匐茎尖端停止极性生长和块茎开始膨大的时刻。休眠期的长短关系到块茎的贮藏性,关系到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因而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土豆休眠期的长短受贮藏温度影响很大,在26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因品种的不同,休眠期

马铃薯制种的技术方法

马铃薯制种的技术方法 中国种植技术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66096572.html, 发布时间:2012-6-7 11:13:27 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的作物,通常利用块茎作种,多种病害极易通过块茎世代传递和扩大危害,而且马铃薯种薯用量大,繁殖系数低,运输和贮藏要求高。因此,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一定要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同时入手。在提“质”方面,主要是降低品种退化速度,保持品种特性;在提高“量”方面,主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倍繁殖,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利用。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质量的方法 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的主要方法,除了加大抗病品种选育研究、用种子生产实生种薯等途径外,重点应搞好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混杂和感染病毒病或其他病害,以保证纯度和质量,确保种薯健康无病毒。 选优留种法 去杂去劣留种该方法经常应用在退化现象轻微的留种田。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一般要进行3次去劣去杂。第一次是在出苗后15天将卷叶、皱缩花叶、矮生、束顶等病株拔除。这次病株拔除是至关重要的,因该阶段幼苗最易感病,早拔除病株可以早消灭毒源,防止扩大浸染。第二次是在花期拔除退化株或病株以及花色、株型与栽培品种有显著差异的杂株。第三次是在收获前将矮小株或已经枯死的病株拔除,并在收获后将畸形薯及发生病害的薯去除,将那些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种薯妥善处理后保存入窖。 单株混合留种该方法主要通过在花期对那些生长发育良好且表现原品种典型性状的植株进行标记,并在生育期内复查2~3次,一旦发现已标记植株患病或有其他异常,应立即清除。在收获前认真复查一次,把生长发育良好的标记种薯统一采收,将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块茎收集在一起,作为种薯供下年使用。 株系选种第一年进行单株选择,其方法与前述的单株混选相同。将收获的单株块茎分别装袋贮藏。第二年进行株系比较,连续进行2~3代比较。每个入选单株块茎种10~20株,形成一个株系(最好用整薯播种)。生育期间经常观察,淘汰感病株系,选择高产、生长整齐一致、无“退化”症状的株系作为下一代的入选优良株系。第三年或第四年将选得的优良株系块茎扩繁后作种薯。 夏播留种法 该方法为单季栽培地区常用的留种方式之一。这些地区马铃薯播种一般集中在4月底或5月初,而蚜虫作为马铃薯间传毒的主要害虫,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大量繁殖迁飞,导致马铃薯病毒病严重,种薯质量低。若把种薯的播种时间推迟到6月底至7月中旬,出苗后蚜虫已大量减少,而8月雨水较多即使有少数有翅蚜虫,在多雨季节也不易迁飞,传毒机会减少,因而可有效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提高种薯质量。 实生种薯生产 用种子生产的实生薯,一般在种植3年后增产优势即表现不明显。为保持实生薯持续的增产能力,需在连续种植3年后重新开展育苗工作,及时更换实生薯。主要方法是用实生苗生产的实生薯建立留种田,通过留种田生产的种子为大田生产提供种薯。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rDNA_D2_D3区序列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A CTA PHY TO PA THO LOG ICA SI N ICA 39(3):254 261(2009) 收稿日期:2008 03 21;修回日期:2009 04 15 基金项目: 973 项目(2009CB119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1627);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8A14)通讯作者:彭德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E m ai:l dlpeng @caas .n et .cn 第一作者:于海英(1981-),女,吉林白城人,云南农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线虫学研究;E m ai:l yuhai y i ng1981@ 163.co m 。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 于海英1,2,彭德良1,胡先奇2,黄文坤 1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2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1) 摘要:我国危害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 IT S 基因片段长度存在A 型(900bp)和B 型(1100bp)2个类型,A 型腐烂茎线虫群体的IT S 片段比B 型群体少200bp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2种类型群体的发育关系,本文用线虫通用引物D 2A 和D 3B 对来自国内的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韩国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 D 2/D 3区进行了PCR 扩增,均产生大小一致的片段,长度约为780bp ,克隆、测序后用DN AM AN 5.2软件和M EG A 4软件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我国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28S rDNA D 2/D 3区只有20余个碱基的差异,相似率达97.2%。基于U PGM A 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很好地区分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 型和B 型群体,展现出了群体的来源及发育关系。关键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2/D 3区片段;序列分析 M o lecu la r c lo n ing a nd sequ en ce s an a l y s is o f 28S rDNA D2/D3reg i o ns o f D ity len chus d es tru cto r o n sw ee t po ta to in Ch ina YU H a i y i n g 1,2,PENG D e liang 1,HU X i a n qi 2, HUANG W en kun 1 (1The S t a te K ey L abora t o ry fo r B i o l o gy o f D isease and Insect Pe sts ,In stitute o f P lan t P ro tec tion ,Ch i nese A cade m y o f A gr i cult ural Sc i ences ,Be iji ng 100193,Ch i na ; 2 K ey L abo ra t o ry o f A g ricultura l B iodive rsit y and Pe sts Con tro ,l M i n istry of Educa tion ,Y unnan A g r i cultural U n i v ersit y,K un m ing 650201,Ch i na) Ab stra ct :Tw o types of r D NA I TS (Type A,900bp and Type B,1100bp)w ere de m onstrated to ex ist in D ity lenchu s destructor populations on s w eet po tato i n Ch i n a .The D 2/D 3reg i o ns o f 28S r D NA fro m 22popu lation s ofD.destructo r w ere a m p lifi e d w it h un iversal pri m er pairsD 2A and D 3B .A ll 22populations y ie l d ed one sing l e frag m ent about 780bp .Sequence ana l y sis and align m ent w ere conduc ted by usi n g the so ft w are M EGA 4and DNAM AN5.2and a ll22sequencesw ere sub m itted at t h e G enB ank .The results show ed t h at se quence d ifference s of D 2/D3reg i o n w ere only in a fe w sites ,and t h at t h e si m ilarity w a s 97.2%.Tw o types cou l d be disti n g uished i n t h e phy l o g enetic tree by usi n g UPGM A m ethod .The evo l u tionary re lationship be t w een t w o types and t h e o rig i n o fD ity lenc hu s spec i e sw ere d iscussed .Key w o rd s:D ityle nchus destructo r;D 2/D3expan si o n segm en ts ;sequences analy sis 中图分类号: S4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12 0914(2009)03 0254 08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ity lenchu s destructo r )是我国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主要危害甘薯,是甘薯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线虫形态特征的重叠交错和形态的多样性使得传统的形态学鉴定 变得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成为植物线虫研究的新途径[2] 。 物种的多样性最本质的体现在核酸的结构差异上,对核酸的分析可使我们了解物种进化历史的精确信息。在真核生物中核糖体RNA 包括大小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摘要:以下寨65和青薯168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两个品种进行脱毒及组培,对培养基及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青薯168在不同培养中生长表现不同,下寨65茎尖组织在ms中加入ba2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表现突出,而青薯168茎尖组织在ms中加入ba2 mg/l的培养基中成苗率较高。在同等条件下,加入iaa 0.50 mg/l的培养基宜用于下寨65脱毒苗的组织快繁,加入iaa 0.30 mg/l的培养基宜用于青薯168脱毒苗的组织快繁。 关键词: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快繁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573.33万hm2,鲜薯总产达8 800万t,平均单产约15.45t/hm2,总产位居世界第一[1]。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体内病毒的积累可使品种种性退化、品质和产量降低,对其生产造成严重危害[2]。因为大部分病毒不能感染马铃薯茎尖组织,通过茎尖脱毒,生产脱毒种薯用于生产是防止马铃薯退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3]。马铃薯脱毒及组培快繁中所用基质和培养条件等关键技术方面的报道较多,但对下寨65和青薯168报道较少,本文既通过对马铃薯下寨65和青薯168两个品种进行脱毒及组培试验研究,为西部高原地区当家品种脱毒种薯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帮助。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采用当家品种下寨65和青薯168。 1.2 试验方法 1.2.1 催芽于11月中旬左右,挑拣表皮光滑、正常薯形、大小均匀、无病害和无损伤薯块,放置在有供暖的房间,室内温度 24 ℃左右进行催芽。在催芽前薯块正处于休眠期,采用0.05~0.l0 mg/l的ga3来处理薯块,浸没于ga3溶液中10~20 min,以打破休眠[4]。 1.2.2 种薯处理采用ms培养基,加入不同配比的激素,准备ba、naa、ga3、iba和iaa,由于激素在培养基中用量非常少,且不易溶于水,所以采用特殊的配置方法,配置成500 mg/l的溶液待用。当两个品种的种薯芽长到2~3 cm时,挑选生长健壮的芽,用清水冲洗芽部表面污物,在无菌操作室采用1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表面消毒,用最近制作的蒸馏水冲洗四五次,将表面消毒剂彻底清除,不同表面消毒剂处理时间见表1。 1.2.3 茎尖组织培养在解剖镜下剥取大小为0.30~ 0.50 mm茎尖生长点,置于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基编号为ms1~ms12,另设不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培养基作为对照(ck),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见表2。 1.2.4 马铃薯脱毒苗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得到的无毒苗进行切段,每段带一叶,置于不同种类、浓度的1/2ms培养基中进行

205 马铃薯收获机设计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摘要:马铃薯为地下产物,且是块茎繁殖, 其收获受季节和天气限制。由于 马铃薯的收获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且季节性强,因此给农民造成极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现状、马铃薯收获机的研究和应 用进行介绍和分析,设计了组合分离式马铃薯收获机。对该机的主要参数进行了 选择,对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 关键词:马铃薯,设计,挖掘铲

The design of potato harvester Abstract: Potato is an under ground plant. Its harvest is limited by the crown of the year and weather. Since the potato harvesting process has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for farmers such as being strenuous and time consuming, great in labor intensity and urgent in seasonal demand,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tato harvest, and a combined separation potato digger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selection of principal parameter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or the design of essential parts. Kewords: potato, design, digging shovel

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前言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外,大约占40%的马铃薯加工成食品后进入消费市场。在国内,一向被国人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马铃薯产品也突然间在市场上风靡起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及西安等全国大中城市,以马铃薯条、马铃薯泥为基本原料的麦当劳、肯德基食品已占据我国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其它油炸薯片或膨化食品等也滚滚而来。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东玉博士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马铃薯学术年会上指出:“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经济价值大的作物,应把马铃薯主产区列入国家粮食商品粮基地,享受与水稻、小麦等商品粮基地同样的财税待遇,这将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马铃薯收获机是当代马铃薯收获不可或缺的设备。在进行田间马铃薯收获时,必须将土层里的马铃薯翻出再进行拣拾。 市场上的马铃薯收获装置挖掘效率低,费时费力。因为传统的马铃薯收获设备不能高效的进行挖掘收获,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收获,而且工作后的土地成块状,马铃薯的拣拾还需要破碎土壤进行收获。因此根据这一情况,研制出了一种小型家用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该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因其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所以制造成本低,而且马铃薯挖掘效率高,只需要小型拖拉机进行牵引带动,就可以很好地进行马铃薯挖掘收获。 本文设计的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是一种常用机械设备,能够高效的进行马铃薯的挖掘工作。本次设计能够大大的提高收获效率;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同时也节省时间。本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方案的论证比较与选择,完成了收获机的总体设计,振动原理的设计,分离装置的设计以及传动方案的选择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马铃薯收获机机体的结构尺寸、传动比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说明。 关键词:振动式;挖掘;马铃薯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 选择良种。秋马铃薯宜选择早熟、结薯快、休眠期短的“费乌瑞它”、“东农303”、“中薯三号”等良种。 适时播种。马铃薯是喜凉作物,播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此,宜提早播种,越早越高产。 浸种催芽。采用春播秋收的马铃薯做种,播前必须解除薯块休眠,进行催芽处理,以促及时出苗。方法如下: 1、切块消毒。50克以下的种薯不切块,50克以上的大种薯要切块。马铃薯种购回后不要急于切块,先让其在通风阴凉处薄摊一个 星期以上再切块。秋薯切块催芽要掌握一个"凉"字。催芽前先将大 种薯用快刀沿顶芽向下纵切成3-4块,每块保留1-2个芽眼,每块 重25-30克。切块过程中若发现烂薯要及时除去。切刀要消毒,防 止病菌传播。随切随即将切块放入凉水中,洗去切面的淀粉浆,以 利切面愈合。然后放入0.5-1PPm的赤霉素(九二0)水溶液中浸泡30 分钟(九二0应先用高浓度白酒或酒精溶解);捞出后,将薯块切面向 上薄摊1天,待切面结皮后上床催芽。 2、适时催芽: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催芽床要选择通风、阴凉的空房,以地下室或地窖最好。催芽时,床底放一层湿润物(稻 草或河沙或黄土),上面放置马铃薯;马铃薯较多时,可一层稻草一 层马铃薯摆放,但马铃薯层数不能太多,以3-4层为宜,顶上盖稻 草或湿润河沙(或细黄土)。保持25-28℃,湿度以表层河沙不过干 为好。经7-10天可出苗,芽长1厘米时即可播种。 精细播种。秋马铃薯播种过早,因气温高,易烂种;迟播生育期短,易造成霜冻死苗。最好在9月上旬播种,力争10月1日前出齐苗;介绍一种稻田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套作油菜播种技术,方法如下。

马铃薯种薯切块催芽技术

马铃薯种薯切块催芽技术 在种植马铃薯时,为保证苗齐、苗壮,可用种薯切块催芽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种薯切块 种薯大小与切块方法重50克以下的种薯可整薯播种。重51~100克的种薯,纵向一切两瓣。重100~150克的种薯,采用纵斜切法,把种薯切成四瓣。重150克以上的种薯,从尾部根据芽眼多少,依芽眼沿纵斜方向将种薯斜切成立体三角形的若干小块,每个薯块要有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切块时应充分利用顶端优势,使薯块尽量带顶芽。切块时应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发根。切块时应注意使伤口尽量小,而不要将种薯切成片状和楔状。 薯块大小每公斤种薯切25块左右,一般单块重35~40克。每个薯块要带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 刀具消毒切块使用的刀具应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每人两把刀轮流使用,当用一把刀切块时,另一把刀浸泡于消毒液中消毒,每切完一个种薯换一把刀,以防止切块过程中传播病害。发现病烂薯时及时淘汰,切到病烂薯时要把刀具擦拭干净后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消毒。 防止薯块腐烂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或药剂拌种。草木灰拌种:种薯切块后,每50公斤薯块用2公斤草木灰和100克甲霜灵加水2公斤进行拌种,拌种后不积堆、不装袋,置于闲房地面上24~48小时即可播种。药剂拌种:用2公斤70%的甲基托布津加1公斤72%的农用链霉素均匀拌入50公斤滑石粉混合成粉剂,种薯切块后,每50公斤薯块用2公斤混合粉剂拌匀。要求切块后30分钟内进行拌种处理。 注意事项: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种薯不宜切块。一是播种地块的土壤太干或太湿、土温太冷或太热时。二是种薯生理年龄太老的不宜切块,当种薯发蔫发软、薯皮发皱、发芽长于2厘米时,切块易引起腐烂。三是种薯小于50克的不宜切块。四是夏播和秋播因温、湿度高,种薯切块后极易腐烂,一般不切块。切块时注意剔除杂薯、病薯和纤细芽薯。刀具一定要消毒,避免因切块引起病害传播和薯块腐烂而导致缺苗。许多病害如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等可通过刀具传播。 另外,在切块时应注意切块不宜过小。因块越小,所带养分、水分越少,会影响幼苗发育。而且过小的切块,其抗旱性差,播种后易出现缺苗现象;切到病薯时,应将其销毁,同时应将切刀消毒,否则会传播病菌。其消毒方法是用火烧烤切刀,或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1%高锰酸钾浸泡切刀20-30min后再用。 二、催芽方法 薯块切好后先将其平摊在温度17-18℃、相对湿度80%-85%的条件下晾干伤口,需3-4天,使之产生木栓层,这样可避免催芽过程中烂薯。在晾切块时,不能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进行,以免薯块失水过多。薯块“晾干”后,即可催芽。常用的催芽方法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