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吸全麻及复合全麻题库1-2-10

静吸全麻及复合全麻题库1-2-10

问题:

[单选]静脉麻醉时最小滴注速度与下列哪项是等效的()

A.生物利用度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最小致死量

D.半数有效量

E.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问题:

[单选]硫喷妥钠全麻进入Ⅲ期2级的标志()

A.呼吸正常或渐弱

B.神志模糊

C.血压微降

D.脉搏无明显变化

E.眼球固定

问题:

[单选]联合应用0.5MAC异氟烷+0.5MACNO()

A.拮抗作用

B.增强作用

C.相加作用

D.协同作用

E.无作用

(羽毛球教学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903545.html,/)

问题:

[单选]吸入麻醉药用于控制性降压的缺点是()

A.增加灌注压

B.氟烷致癫痫样脑电活动

C.增加心肌血流

D.抑制器官血流的自身调节作用

E.与剂量相关

问题:

[单选]与年龄相关的量效关系是()

A.小儿麻醉诱导慢

B.MAC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C.老年人麻醉药需要量小

D.老年人麻醉后恢复快

E.老年人产生EEG爆发抑制需要的吸入麻醉药浓度更大

问题:

[单选]全静脉麻醉的缺点有()

A.麻醉加深快而容易,呼吸道无刺激

B.多种药物相复合,可取长补短

C.诱导快,病人无痛苦

D.麻醉深度明确且易判定

E.手术室空气无污染

问题:

[单选]下列哪一项宜用氯胺酮、羟丁酸钠复合麻醉()

A.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需颅内手术患者

B.较严重的高血压患者

C.烧伤手术病人伴哮喘患者

D.整形外科手术伴心血管疾病未经很好控制者

E.颌面外科手术伴癫痫患者

问题:

[单选]给高颅压病人行吸入麻醉,哪项能缓解高颅压()

A.选用不增加脑血流的药物,如异氟烷

B.吸入麻醉药前先过度通气

C.用全吸入麻醉

D.吸入麻醉药浓度尽量低

E.以上都不是

七氟醚在妇科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具有麻醉平稳、术毕苏醒快、无术中知晓等优点[1],但有引发恶性高热的可能,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复合吸入七氟醚的全麻、全凭静脉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毕苏醒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妇科全麻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其中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腹腔镜手术27例。随机等分为两组(n=15),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全部患者于麻醉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采用咪哒唑仑注射液(商品名力月西)0.04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次缓慢静注,面罩加压吸氧(流量4.0~6.0L/min)去氮5min,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f)12次/分钟,吸呼比(I∶E)为1∶2,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30~35mmHg(1mmHg= 0.133kPa)。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将新鲜气流量改为1.0L/min,甲组调整挥发罐七氟醚浓度为 2.0%,根据需要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为1.5%~4.0%;乙组以丙泊酚6mg/(kg·h)维持,根据需要增减4~10mg/(kg·h)。术中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间断推注芬太尼,缝皮前甲组停止七氟醚吸入,乙组丙泊酚逐渐减量至停止。术毕给予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肌松药作用,待呼吸满意后拔除气管导管。 1.3监测方法监测术前及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 ET CO2(使用气体浓度监测仪)等。记录患者术毕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术中知晓情况、术后离床活动时间、离院时间进行随访。 1.4统计学处理所得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动脉血压波动为(10±4)%,乙组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术毕苏醒拔管时间为(10.68±5.23)min;乙组为(17.22±7.3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知晓发生。 注:与乙组比较,a P<0.05。 3讨论 自1968年Regan合成七氟醚经临床实验观察后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诱导迅速、无刺激味、麻醉深度易掌握等特点,凡需全麻的患者皆可应用[2]。对心血管影响比异氟烷小,心律失常少见,与肾上腺素合用无妨;有良好的肌松作用,随麻醉加深呼吸抑制加重,但较氟烷轻;对脑血流量、颅内压影响与异氟烷相似,未见明显的肝损害等[2],逐渐在临床普遍应用起来。 本研究中吸入七氟醚后部分患者因血压和心率下降较明显(应注意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3]),迫使将吸入七氟醚浓度降低,考虑这可能与七氟醚对循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关[4]。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1)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在诱导、吸入后各个时期MAP波动于10~12kPa,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5];(2)术中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在切皮、打开腹膜、探查腹腔、关腹等手术操作时,甲组患者血压、心率波动,气道压增加趋势等方面优于乙组,提示七氟醚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深度;(3)术毕恢复状况,甲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优于乙组,其中甲组比乙组拔管时间平均缩短了8.66min,有利于术后麻醉早期恢复[6];(4)两组患者均未有术中知晓情况的发生。 比较两组结果,作者认为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优于丙泊酚术中静脉维持麻醉且麻醉深度易于调控,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减轻气腹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7]。术后苏醒恢复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临床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琳.丙泊酚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中 国民康医学,2011,23(1):25-26.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七氟醚在妇科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 周士三,薛涛,李茂(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淮安223002)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在妇科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方法将择期妇科全麻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 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5例),甲组以丙泊酚、芬太尼、咪哒唑仑注射液(商品名力月西)、维 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吸入2%七氟醚,间断推注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乙组以丙泊酚、芬太 尼、力月西、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丙泊酚6mk/(kg·h),间断推注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 松。观察、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动脉血压基础值甲组波 动为(10±4)%,乙组波动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术毕苏醒拔管时间为(10.68±5.23)min; 乙组为(17.22±7.3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麻方法。 【关键词】妇科外科手术;麻醉,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药/投药和剂量;醚类/投药和剂量; 妇科;七氟醚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5-2315-02中图法分类号:R614.2文献标识码:B 表1两组患者动脉血压波动及术毕苏醒拔管时间比较(x±s) 组别 甲组乙组 10±4a 20±6 动脉血压波动(%) 10.68±5.23a 17.22±7.35 术毕苏醒拔管时间(min)

探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的

探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麻醉效果 发表时间:2016-01-26T09:43:33.4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作者:王恒兆 [导读] 安达市医院151400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普外科疾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在0.1%~0.5%之间。 安达市医院151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来我院诊治的134例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结束静吸复合全麻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为I级的患者比例为1.49%,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为II~IV级的患者比例为 98.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9.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中具有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Ramsay评分,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普外科疾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在0.1%~0.5%之间。腹腔镜手术必须要建立人工气腹,患者一般采用头低脚高的体位,这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次研究中使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取得了不同的麻醉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34例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男77例,女57例,年龄为47~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3.1岁,体重为51~76kg之间,平均体重为65.2±3.4kg,其中共有126例患者属于单侧疝,有8例患者属于双侧疝,有116例患者属于斜疝,有18例患者属于直疝。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综合性评估,并禁止饮水以及饮食。在术前半小时,接受阿托品以及苯巴比妥药物治疗,给药方式为肌注。观察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结束静吸复合全麻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做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方值±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及t检验。对比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Ramsay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为I级的患者比例为1.49%,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6868, P<0.05)。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为II~IV级的患者比例为98.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9.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12.6868,P<0.05)。两组患者的V~VI级评分的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2.2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分别为6.31±1.52min、2.84±0.65min,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分别为 9.23±1.42min、3.43±0.8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手术时间统计结果(x±s,min) 3讨论 腹沟股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1-2]。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腹腔镜疝修补术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3]。 若患者为婴幼儿或者老年体弱患者,则需要使用保守治疗方法,其余患者多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广泛。 在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可以有效松肌,能够帮助调节患者呼吸频率[4]。相关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方式下,患者具有比较强烈的交感神经反应,会加大患者的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现象,最终会延迟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患者容易发生呕吐、恶心、躁动等情况,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5]。 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是一种结合硬膜外麻醉以及腰部麻醉的局部麻醉方式,具有比较明确的麻醉效果,可以有效阻滞蛛网膜下腔功能,同时能够有效控制麻醉时间以及阻滞平面。相关研究证明,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将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导进行有效阻碍,同时避免发生张力增大或者血管扩张的情况[6]。 在建立气腹前,可以使用微量的丙泊酚,帮助患者进入浅睡眠,并减轻建立气腹所用的CO2对患者膈肌的刺激,可以减轻患者的内脏牵拉反应[7]。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治疗中具有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Ramsay评分,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建学,须挺.腹股沟疝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诊疗规范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诊疗规范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是复合应用吸入性全麻药、静脉全麻药、麻醉镇痛药或结合肌松药对病人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简称静吸复合全麻。其利用药物各自优点取长补短,降低药物间的个体差异,减少各种麻醉药用量及不良反应,使麻醉易于调控和更加平稳。静吸复合全麻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较单纯的静脉全麻或吸入全麻具有更多的优点,适应证相对扩大,今已成为国内临床广泛采用的全麻方法。 1、麻醉原则: (1)静吸复合麻醉系静脉药物和吸入药物合用,对每种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必须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灵活掌握,以避免不必要的药效相加或相减。 (2)药物的选配应以能满足手术基本要求,即镇痛、睡眠遗忘和肌肉松弛为原则,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需要确定麻醉药的配伍方案和用量,尽可能以最小量的麻醉药达

到完善的麻醉效果,并将各种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到最小。药物选配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更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加用。 (3)静吸复合麻醉期间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除短小、不需肌松的手术外,均应在气管插管下施行。 (4)严格监测术中麻醉深度,遵循药物的个体化原则,适当增加或减少不同麻醉药的用量,合理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度和吸入麻醉药的吸入浓度。 (5)肌松药可以提供满意的肌肉松弛,并减少麻醉用药量,但本身无麻醉作用,不能代替麻醉药。因此应用肌松药必须要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以避免术中知晓和痛苦。 2、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最常用的是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1)麻醉诱导: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麻醉药物和给药方式,可以用单次静脉全麻药来实现,也可用TCI技

全身麻醉(静吸复合)诊疗常规

全身麻醉(静吸复合)诊疗常规 一麻醉前准备: 检查电源,气源,麻醉机,监护仪,挥发罐,吸引器,药品及应急设备。准备喉镜,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检查钠石灰是否失效。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二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 1、面罩给氧:给氧去氮,给予镇静,镇痛及肌肉松弛药物,行气管插管。芬太 尼2-4ug/kg, 异丙酚 1.5-3mg/kg维库溴胺0.06-0.1mg/kg,阿曲库胺 0.3-0.6mg/kg。, 三全麻维持期操作常规 全醉维持可采用吸入复合,静—吸复合和静脉复合等方法。 1、熟悉各种全麻药品的药理作用,作用时效和副作用以及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麻醉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2、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呼吸、SpO2和EtCO2的变化,每5~10分钟记录一次,情况不稳定时要缩短记录时间。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有梗阻现象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迅速排出。应按EtCO2和SpO2调节通气参数。使用呼吸机时呼吸频率10~14次/分,潮气量8~10ml/kg。 4、术中密切注意麻醉深度是否满足手术要求,按病人体征及麻药浓度和剂量综合判断,以能满足手术需要的最浅麻醉为安全。老年、小儿、休克、病重患者,静脉全麻药、吸入麻醉药和肌松药应适当减量。 5、气管插管病人,维持肌松以非去极化肌松药为好,最好使用肌松监测。 6、仔细观察术中出血和尿量,依据生理指标,调整输血、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必要时监测CVP。 四气管插管拔管常规 1、必须具备拔管指征方可拔出气管插管:Bp、P平稳;呛咳吞咽反射恢复;潮气量足够;SpO2不低于术前3~5%或接近术前水平;呼之能应或完全清醒。吸引不足以引起呛咳反射时无论其它体征如何,不得拔管。 2、先将气管内分泌物吸除干净,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20秒,再将口腔内分泌物吸除干净,充分吸氧后边辅助呼吸边拔管,拔管后迅速将口腔内残留分泌物吸 4、拔管前应备好加压面罩及气管插管等器械,以备不测。 5、初学者须在上级医师协助下进行。 五全麻并发症: 1、呕吐、反流和误吸 2、喉痉挛 3、支气管痉挛 4、气胸 5、低血氧征 6、高碳酸血症 7、低血压 8、高血压 9、心肌缺血10、心率失常11、

丙泊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的比较

丙泊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的比较 目的:比较并分析丙泊酚、舒芬太尼全憑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128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患者选择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进行全凭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存在3例躁动患者,占4.69%,对照组存在25例躁动患者,占39.06%,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进行全凭麻醉,能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自主呼吸,减少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减少患者的拔管时间等,可以减轻患者的躁动情况。 标签:丙泊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比较 临床上对于手术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常选择的方式为芬太尼联合安氟醚或者是异氟醚对患者进行静吸复合麻醉,相对来说这种麻醉会延长患者自主呼吸的时间,而且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和清醒。本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共计纳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128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4例。观察组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对照组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最大年龄为59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0.6±7.2)岁。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过AS评分,均为一级或二级,患者手术之前状态良好,本研究所有患者当中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患者也不存在有心脏疾病等情况,患者的肝肾功能良好,经过血液检查,没有明显的异常情况。分组以后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采用10mg的安定进行处理,同时为患者给药东莨宕碱0.3mg,在手术前半个小时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给药。在进入手术室以后,帮助患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并且常规的对患者的BP、HR、ECG以及患者的

浅析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

浅析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 发表时间:2015-10-30T10:53:23.2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作者:范崇刚 [导读]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其可控性、麻醉效果均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从而为寻找更安全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择期手术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静吸复合麻醉择期手术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呼之睁眼时间、麻醉清醒后患者对术中疼痛的回忆、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心率为(75±9)次/min,低于本组诱导前心率[(83±9)次/min]及对照组术中心率[(80±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为烦躁2例(2.04%)、恶心2例(2.04%),低于对照组[7例(7.14%)、9例(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其可控性、麻醉效果均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效应室靶控输注;丙泊酚;芬太尼;哌库溴铵;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是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仅使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物间断或连续复合应用静脉注射,维持麻醉[1]。静脉麻醉长久以来,因其可控性较差、静脉麻醉药物反复使用会在体内蓄积、难以迅速消除及麻醉深度难以判断,一直用于吸入全麻的辅助[2]。笔者对我院使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与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12月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择期手术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8例,女40例;平均年龄54.83岁;心功能Ⅰ~Ⅱ级,均无严重心、脑、肺、肝脏等并发症。选取同期静吸复合麻醉择期手术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7例,女40例;平均年龄55.25岁;心功能Ⅰ~Ⅱ级,均无严重心、脑、肺、肝脏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肺功能、疾病类型、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持续面罩吸氧3 min。对照组: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0.7~1.0 μg/kg,咪唑安定、哌库溴铵0.014~0.020 mg/kg,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观察组:应用效应室靶控输注(TCI)泵,设定诱导效应室靶浓度为3 g/ml[4];待注射泵显示达到效应室靶浓度或患者眼睑反射消失,静脉推注1~2 mg/kg琥珀胆碱,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 1.2.2 全凭静脉维持麻醉麻醉诱导成功后,给予维库溴铵0.05 mg/(kg/h),丙泊酚6 mg/(kg/h),芬太尼2 μg/(kg/h)维持泵入,关闭手术切口过程中逐渐下调丙泊酚浓度,至术毕停止输注,术后30 min停止输注芬太尼。待术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清醒后拔除气管内插管。 1.2.3 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5 min,给予1%~2%异氟醚加深吸入至呼气末浓度达到0.8 MAC。在术中维持呼气末浓度在0.9~1.2 MAC之间,间断注射维库溴铵0.04 mg/(kg?h)、芬太尼1 μg/kg进行静脉麻醉维持。关闭手术切口时,停止异氟醚吸入,泵注丙泊酚。待术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清醒后拔除气管内插管。 2 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心率低于本组诱导前及对照组术中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呼之睁眼时间和麻醉清醒后对术中疼痛的回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烦躁2例(2.04%)、恶心2例(2.04%),低于对照组[烦躁7例(7.14%)、恶心9例(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TCI与传统给药模式相比,精确度更高,可控性更强,其通过计算机模拟药物在体内效应,计算出药物的初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药物注射速度,从而使血浆内达到有效稳定的药物浓度。而麻醉药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在靶器官的药物浓度,为了使药物的麻醉效果更为安全有效,以靶器官浓度为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更具有可行性。丙泊酚在靶控输注中能更好地发挥麻醉效果,维持更加有效稳定的药物浓度,麻醉诱导过程更平稳。丙泊酚主要在肝脏代谢,在麻醉过程中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短、易清除、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本组诱导前心率,可能与丙泊酚与芬太尼均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有关。术后两组患者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所产生的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可于停药后迅速消除。 综上所述,应用丙泊酚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并不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甚至不良发生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宇光,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50. [2]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96-1298. [3]章艳君,刘金柱.全凭静脉麻醉下小儿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45-47.

静吸全麻及复合全麻题库3-4-10

静吸全麻及复合全麻题库3-4-10

问题: [单选]有关吸入麻醉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小 B.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大 C.吸入麻醉是将麻醉气体或蒸气吸入肺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 D.吸入麻醉药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 E.吸入麻醉容易控制

问题: [多选]同轴回路中,下列哪项是对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903545.html,ck回路是MaplesonA系统的改良型 B.Bain回路是MaplesonD系统的改良型 C.Bain回路和Lack回路的内管是呼气管,外管是吸气管 D.Bain回路的内管是吸气管,外管是呼气管 E.更适于需麻醉操作远离病人的头颈部手术

森林舞会游戏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903545.html, 问题: [多选]关于复合麻醉的基本原则,下列哪几项正确() A.每种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B.药物和选配要以满足手术基本要求为原则 C.静脉全麻期间必须保证呼吸道通畅,除短小手术外,均应气管内插管 D.静脉维持用药应选半衰期短、代谢快和苏醒快的药物 E.实施静吸复合麻醉时必须坚持以静脉用药为主,吸入麻醉为辅的原则

问题: [多选]紧闭式麻醉的优点有() A.减少手术室污染 B.节省麻醉药 C.增加对病人情况了解 D.不适于地氟烷 E.保持呼吸道湿度与温度

问题: [多选]低流量吸入麻醉的缺点() A.初学者从紧闭法开始有困难 B.环路内有麻醉气体以外的气体蓄积 C.使用N0时可引起缺氧 D.吸气浓度不易控制 E.须有适用的麻醉机和蒸发器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在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实施手术的2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 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情况及 术后呼吸、意识、疼痛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无统 计学差异P>0.05;但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且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 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躁动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而出现疼痛时间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液 动力学平稳,术后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短,术后镇痛效果好。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血液动力学;镇痛 手术是一种具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术中应激反应不 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手术过程 中要降低应激反应,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稳定[1]。麻醉是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人体中枢神经 和(或)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功能抑制,实现整体或局部感觉的暂时丧失,是成功实施 手术的重要保证[2]。本文对接受手术的患者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取得满 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实施手术的25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 组126例,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17-76岁,平均(41.5±14.2)岁,体重47-76kg,平 均(54.6±13.1)kg,ASA分级:Ⅱ级75例,Ⅲ级51例;手术时间40-127min,平均 (61.2±27.5)min;手术分类:普通外科手术40例,胸科手术9例,骨科手术32例,妇产 科手术21例,泌尿系手术13例,其他6例;对照组126例,男69例,女57例,年龄19- 73岁,平均(42.8±15.4)岁,体重45-71kg,平均(55.2±11.5)kg,ASA分级:Ⅱ级70例,Ⅲ级56例;手术时间46-136min,平均(63.4±25.1)min;手术分类:普通外科手术35例, 胸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1例,妇产科手术23例,泌尿系手术16例,其他11例。两组 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及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0.5h给予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入室后连接心电 监护仪,选择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观察组先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常 规消毒,实施穿刺,成功后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调整为平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 3ml,确定无脊麻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后,再次注入0.5%罗哌卡因4ml,若麻醉效果不佳,在追加一次,直至麻醉平面满意,术中每隔2h追加一次罗哌卡因;麻醉平面固定后行静吸 复合麻醉,一次静注咪唑胺定0.1mg/kg、舒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mg/kg、顺苯磺酸阿曲 库胺0.15mg/kg,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氧流量为1.5L/min,麻醉维持:吸入2%七氟醚, 持续泵注芬太尼、丙泊酚,并根据具体情况间断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胺,手术完毕前停止泵 注舒芬太尼、丙泊酚,停止吸入七氟醚,并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mg,氧流量调为3L/min,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及呛咳、吞咽等反射恢复后,吸空气5分钟,SpO2≥95%时拔除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插管时、切皮时、术中、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自 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出现疼痛时间、躁动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检验水准为σ=0.05。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6-12T11:39:08.39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3期作者:崔广玲[导读] 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具有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早、恢复自主呼吸和定向力快等优点,且患者术后苏醒质量较好,值得进行推广。齐齐哈尔明珠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161041 【摘要】: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与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全凭组和复合组,每组50例,全凭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结束后6h、12h、24 h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评分。结果与复合组比较,全凭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复合组比较,全凭组麻醉后6h的MMSE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它时间点MMSE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具有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早、恢复自主呼吸和定向力快等优点,且患者术后苏醒质量较好,值得进行推广。【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胃癌根治术;腹腔镜;苏醒质量胃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中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便血、消瘦及食欲缺乏等症状,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则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已逐渐发展成熟,目前临床多采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病情恢复快等优点,因此临床应用广泛。但术中人工气腹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大,因此麻醉处理要求相对较高[1]。本文观察比较了全凭静脉麻醉与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全凭组和复合组,每组50例。其中,全凭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8.12±6.21)岁。复合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8.09±6.1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输入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每小时10 mL/kg,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 2.0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进行麻醉诱导,3 min后行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置管。全凭组患者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每小时4.0~8.0 mg/kg及雷米芬太尼每分钟0.2~0.3μg/kg,间断静脉滴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缝皮结束时停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复合组患者持续吸入体积分数1%~2%的七氟醚,氧流量每分钟2 L,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每小时2.0~4.0 mg/kg及雷米芬太尼每分钟0.1-0.2 μg/kg,间断静脉滴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缝皮结束时停用七氟醚、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氧流量增至每分钟6 L。两组患者麻醉期间维持BIS在45-60,呼气末CO2分压控制在35-45 mmHg;手术结束后,待患者自主呼吸及意识状态恢复后拔出气管插管。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及麻醉结束后6h、12h、24 h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能力,满分为30分,评分<24分为认知能力受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部分观察指标比较如表1所示,与复合组比较,全凭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比较如表2所示,与复合组比较,全凭组麻醉后6h的MMSE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它时间点MMSE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及麻醉后恢复快等优点,因而被患者广泛接受。由于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受体位变换、气腹建立等影响,患者机体损伤可能性增加,心肺储备功能受损,因此临床中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全凭静脉麻醉患者的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平稳,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复合组比较,全凭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均明显降低;与复合组比较,全凭组麻醉后6h的MMSE评分显著升高。综上所述,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具有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早、恢复自主呼吸和定向力快等优点,且患者术后苏醒质量较好,值得进行推广。参考文献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部手术的应用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腹部手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9-16T14:58:59.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4期供稿作者:丁宏涛[导读] 麻醉机设置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bpm,吸呼比1:2,使呼气末co2维持在35—45mmhg,血氧维持在99—100%。 哈市第八医院麻醉科丁宏涛 我院近几年开展腹部手术施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可靠,肌松完全,应激反应轻,循环稳定,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无躁动。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腹部手术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35—75岁,体重55—85kg.,asa1---3级,排除严重心肺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凝血机制障碍。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a组,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 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呼气末co2。 A组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05—0.07mmg/kg,,芬太尼3—4u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2mg/kg,2min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吸入2—4%异氟醚维持麻醉。 B组上腹部手术选胸9—10,中下腹手术选胸11—12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5cm,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平卧后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05—0.07mg/kg,芬太尼3—4u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2mg/kg,2min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吸入异氟醚0.8—1%,硬膜外给0.75%罗哌卡因5ml,每次间隔60—90min。 术中处理:麻醉机设置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bpm,吸呼比1:2,使呼气末co2维持在35—45mmhg,血氧维持在99—100%。收缩压高于160mmhg静注乌拉地尔5—10mg,,收缩压低于90mmhg静注麻黄碱3—6mg,心率高于110bpm静注艾司洛尔10mg,心率低于50bpm静注阿托品0.3—0.5mg。术毕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肌松残余作用,待意识,自主呼吸,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吸空气维持血氧95%以上,拔除气管导管。 观察项目:持续监测并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术中T3,拔管时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 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 。 。 b组比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明显缩短p小于0.05。 讨论: 1.麻醉和手术操作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全麻药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的投射系统,不能抑制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向上传导,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血浆肾上腺素增高,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硬膜外阻滞在神经根水平降低了交感神经活性,阻断手术刺激向中枢的传导使应激反应减轻,循环稳定。 2.硬膜外阻滞区可产生有效的镇痛和肌松,可明显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清醒早拔管。 3.全麻与硬膜外都有扩血管作用,易引起血压下降,术中要适当扩容。 参考文献 1.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143—144 2.谷建芬,钱晓敏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开胸手术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345—346.

联合麻醉 (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 常规详细总结

联合麻醉(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常规 一、联合麻醉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联合麻醉的适应证 (1)联合麻醉适用于胸部及以下部位的手术,尤其常用于血管外科手术( 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血管外科大手术)、普胸外科手术、腹部外科手术和下肢手术; (2)老年病人的手术; (3)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4)慢性呼吸功能不全的手术; (5)需要进行控制性降压的胸部及以下的手术。 2.联合麻醉的禁忌证 (1)病人不愿接受硬膜外阻滞; (2)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 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病人) ; (3)严重休克的病人; (4)严重低血容量、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的病人; (5)其它硬膜外阻滞的禁忌证,如穿刺部位感染、脊柱畸形或脊柱外科手术后的病人等。

二、联合麻醉的主要优缺点 1.联合麻醉主要优点 (1)可在浅全麻下完成手术,从而减少全麻药用量; (2)病人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时无疼痛,因而比较舒适; (3)有利于控制气管插管和术中的应激反应,避免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4)硬膜外阻滞促使肠管收缩,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 (5)在血管外科手术时,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6)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有利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术后呼吸功能锻炼; (7)术中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对冠心病病人有利。 2.联合麻醉的缺点 (1)操作比较费时,有发生硬膜外阻滞并发症的可能; (2)诱导期间虽然高血压的发生率减低,但如果全麻诱导前硬膜外药量掌握不当,则低血压的发生机会增加; (3)麻醉期间液体用量增加,有造成水钠潴留的可能; (4)如方法掌握不当,病人有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 三、联合麻醉的实施 1.术前常规访视病人,与病人及家属讲解麻醉实施的过程,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6.12±1.19)min、平均拔管时间为(7.08±1.16)min、平均唤醒时间为(12.03±1.16)min、完全清醒时间为(16.19±1.31)min,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患者在全麻时的药物用量更少,术后拔管及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对于提高术后苏醒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硬膜外麻醉阻滞;复合吸入全麻;全凭静脉麻醉 近年来,随着手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麻醉在手术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1]。特别是对于腹部手术等应激反应较强烈的手术类型,对麻醉的处理要求较高,往往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因而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在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同时,尽量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及时苏醒,降低因麻醉而引起的并发症[2-3]。全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都是临床中重要的麻醉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160例全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48.2±10.6)岁。160例患者中,胃癌根治术22例,胆囊切除术42例,肾结石术46例,脾切除术17例,半肝切除术7例,其他腹部手术26例。160例患者的ASA 分级均为Ⅱ~Ⅲ级,入选患者均无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无心肺功能障碍,同时排除存在硬膜外穿刺禁忌症及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16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的全麻方式相同,均给予芬太尼5 μg/Kg、咪达唑0.07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 mg/Kg及丙泊酚1.5 mg/Kg开始诱导。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控制患者呼吸,根据患者身体及手术情况调整通气参数。术中给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维持,根据患者状况调整维持剂量。对照组患者不采取硬膜外阻滞,单纯采取全凭静脉麻醉。研究组患者采取硬模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硬膜外麻醉阻滞,患者左侧卧,于T8~T9椎间隙进行外穿刺,于硬膜外注入3%罗哌卡因 5 mL进行试验麻醉,确定麻醉平面后给予全麻诱导,硬膜外注射3%氯罗哌卡因10 mL,同时术中给予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 1.3观察记录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全麻药物用量,及术毕至拔管时的相关指标比较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