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及其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大自然在以其宽广胸怀哺育人类的同时,也在用铁的规律给人们以无情的惩罚。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在公元前曾经是森林葱郁、沃野千里,其"空中花园"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是两千年前生态恶化带来的漫漫黄沙残酷地使其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尼罗河流域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古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由于森林不断遭到砍伐,过度放牧、垦荒,逐渐沦为世界上的贫困地区,只留下雄伟的金字塔默默地追忆着昔日繁华。同样的沧桑,也发生在世界东方。

在相当长历史的时期内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植被良好,繁荣富庶,"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了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唐末以后,由于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加之人口压力增大,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繁华的都市衰败了,黄河文明渐趋衰落,导致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渐移向长江流域。

一、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大自然警钟长鸣

1、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地球气温已经上升了0.7℃,人类已经经历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等全球变暖导致的后果。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行动,人类将难以承受气温进一步大幅升高的后果。

相当于南极洲1/5面积的整个南极西部冰盖面临消融风险,这个冰盖一旦融化,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六米。

我们人类是暖化的元凶。每天都会发现新证据,例如,绿色和平运动关于珠穆朗玛峰冰川退缩的最新报告和关于南冰洋已无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发现。请注意:世界最大的碳阱已经填满。

2、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孤岛(新)

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孤岛。日前拍摄的卫星照片显示,由于冰块的融化,著名的西北和东北通道已畅通,这使船只在北极冰帽附近域航行成为可能。航运公司一直在急切地等待西北和东北通道的畅通,他们希望这将使航线距离减少数千海里。但对于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来说,这是全球变暖对地球造成破坏的又一个迹象研究海洋冰块的科学家马克。塞雷泽称,这些图像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些图像加深了人们对北极冰帽正“加速消失”的担心。

由美国宇航航局提供卫星图片首次表明,两条连接大西洋的近道即西北和东北通道首次同时没有冰块的存在,这一情况在125000年内还是首次出现。2005年,俄罗斯附近的东北通道畅通,但是位于加拿大北部地区的西北通道仍被冰块堵塞。2006年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科学家认为,在5年后,北极的7月中旬和9月中旬将是无冰期,北极目前终年封冻。然

而,就在几周之前,由于融化的冰山引了了洪水,加拿大奥育图克国家公园内的游客不得不被疏散,这个国家公园名字的意思是“永不解冻的土地”。

分析: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成为孤岛,这不是一次值得称赞的奇观,而是给人类的警示:保护环境,否则一些原始的自然资源会逐渐消逝。

适用话题:环境保护、热爱地球、热爱家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变与不变、行走在消逝中、责任。

“卡特里娜”飓风对新奥尔良造成的破坏与全球暖化或许有关,或许无关,但该飓风仍然不失为有用的警示。

3、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4、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5、蜜蜂死亡谁之过

研究人员发现,英国乃至全球范围,蜜蜂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美国原有250万个蜜蜂群落,如今1/4的蜜蜂群落由于“群体崩溃紊乱”现象而消失。

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发电站和汽车排放污染物会破坏鲜花产生的香气分子,鲜花不香,进而扰乱昆虫闻香识花,寻找食物的能力,并阻挠它们为农作物传花授粉。食物不足更导致蜜蜂等传粉昆虫数量大幅下降。

在19世纪污染程度低的环境里,鲜花产生的香气分子传播距离能达到1000米至1200米。现在,香气分子在受到污染的大城市,即使顺风,传播距离也只有200米至300米。这就严重影响到蜜蜂的觅食和授粉。

分析:如果人类行为导致的污染持续下去,不久的未来,蜜蜂可能消失。而蜜蜂的消失和减少并非只是蜜蜂自己的事,也事关人类。因为没有蜜蜂的传花授予粉,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粮食供给,不可谓关系不大。污染的最终受害者,是人类自己。

适用话题:环境污染与保护、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因与果、过错。

6、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我们身边的水污染: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

2007年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发出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发生在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2007年7月江苏沭阳县城区生活污染。

2009年江苏盐城水污染。江苏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长丁月生主使员工将30吨危险液体废物高浓度含酚钾盐废水排入厂区外河沟,造成盐城市自来水污染事件。

因为事发突然,停水很快影响到了近30万居民的生活用水,部分宾馆、酒店和企事业单位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各地水污染危机的接连爆发,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说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分析: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但向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还使我们面临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挑战。6、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7、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南冰洋已无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发现。请注意:世界最大的碳阱已经填满。

8、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

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9、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10、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1、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

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13、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向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做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常遭受土壤侵蚀的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从隋朝至今,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国农业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办成的事,中国至少要花1.25美元。

《报告》结论是:中国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才能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即: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14、我们的呼吁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多种植树木减慢沙化。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随意扔废旧电池。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每人都爱护花草树木

现在我们国家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好地球,那么总有一日我们人类会和地球同归于尽。

生态的发展由其重要,如地球上的森林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人和动物无法生存,气温上升,废气排放。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我们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和动物都是与地球为家,离开了地球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地球是我们的家,保护地球人人有责。我们这一代人不能破坏毁灭地球,要从我做起,做一个爱护地球的模范,做一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使者。

要使地球永远年青漂亮,我们人类就必须对地球进行修装打扮,首先要树立爱护大自然的观念,在荒山荒地上栽树、种草,改造环境;治理河流、退田,还湖,还林,节约用水,处理污水,让山变得更青,让空气变得更新鲜,让动物和人们融为一家,和睦相处。

地球的美丽,是我们人类的幸福;我们要在地球上快快乐乐的生存,就必须爱护好地球,让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生态平衡。人们千万别去破坏它,只有保护发展的义务。

警惕呀!当心地球的毁灭!人类的消失!爱护环境是当前地球的当务之急呀!

可能字比较少,但你不改变结构就多补点呀!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130

回我梦见地球母亲在流泪!月球也在流泪!

"吱--"随着这声音,一棵棵挺拔而立的参天大树被砍倒。不停息地制造氧气的树木被一双双一次性筷子取而代之。那一只只可亲可爱的羊、鹿……都被那些无情的人们所杀死,成为他们的美餐。地球母亲在流泪,她哭得好伤心好伤心,看着动物们一天天地灭绝。

无情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吞噬人们的生命,泥石流将所有家产毁于一旦,种种自然灾害困扰着人们。地球母亲好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可是我们仍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开垦森林,往河里排放污水,地球上的环境继续恶化。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如今变得臭气熏天。地球母亲忍不下去了,她要惩罚我们,是地震还是洪水?还是其它?太可怕了!

朋友,当你过着快乐祥和的生活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正一步步的恶化?当你打扫自己的美丽的庭院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当你充分享受春日里和煦阳光的时候,可曾想到南极上空已经失去了臭氧层的庇护?曾几何时,天空是那么蓝,河水是那么清,森林是那么密,就在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人类同样在向大自然索取并不应得的东西… …

1998年,流经中国大地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将大河,隐去往日温柔美丽的笑靥,露出了凶猛可怖的狰狞。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暴雨所到之处,江湖水涨,河沟漫溢。咆哮的江水卷起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吞噬了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一个个市县,一座座工厂,一所所学校。

肆虐的洪水像一只只无情的魔爪,几千万亩良田被淹,几百万人痛失家园。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暴戾的烘魔,酿造大大小小的险情。暴戾的烘魔,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会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说古代科学尚未发达,大地子民们对生态的认识有一定局限,做出了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蠢事,那么现代人如何呢?自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森林面积被毁,其中非洲的二分之一林地变成不毛之地。绿色植被是大自然赠于人类的“生命之被”。可是,世界进入20世纪50年之后,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遭到破坏,绿色植被正在衰退,全球土壤失量现以增加到每年254亿吨,沙漠化土壤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

地球越来越拥挤,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的日见变化,资源日见匮乏。人们在对幸福

的追寻中好梦频惊,不得不回头省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签下可持续发展的天人之约,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所有的一切无不在提醒着我们: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拥有着共同家原,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地期盼着绿色、河流期盼着绿色、,水鸟期盼着绿色、花儿期盼着绿色。滴水成川,积土成山,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唤醒“绿色之心”实施“绿色计划”。开展“绿色行动”,争做“绿色建设者,创建“绿色新世纪”!

保护环境,是使每个有道德的人所必须做的事,因为这个大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宝贵的地方。人不仅来自于自然,也受之与自然。自然环境使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现象日趋严重。现在,全球森林正以每4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地球上供优2亿人的生活在缺水区。我国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更为严峻。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大洪灾以及近几年北京愈来愈重的风沙。特别是今年4月上旬,中旬的沙尘暴涉及的面积之广,风力之大,尘土之浓,持续时间之长,更是历史上罕见的。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已向国人重锤击响保护环境的警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毁地球无异于毁灭自己生存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已成为全世界各人民的共同要求。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事,要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且要坚持在时时刻刻随时随地。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环境才会更好,否则,你对环境的破坏越重,他就会以百倍的力量报复你,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沙尘暴那样。

例如,清洁工人把这一片地面扫得干干净净,不宜回来了老中小三人。老人“咳,咳,咳”,“嘘”第一口痰吐出去。小的正将手中的冰棒吃完,“嗖”的一扔,废棍落地。那年轻的刚吸完一口烟,随手就把烟头扔在地上。

更有甚者,住在高楼之上的少数不到的公民,经常对这楼外乱扔垃圾乱泼污水。

再则,人行道上的绿化树木,花草本来可以给人们遮荫,挡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就有些人容不下它们,经常要置它们于死地自己心里才舒服。

诸如此例,这些恶劣的行为令人发指。我希望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破坏环境卫生的事情发生。在这个问题上重在教育大人们。大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了,就会影响和教育好孩子。这样代代相传,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区域,从区域到社会。从小时扩展到大的保护环境,长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并且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这样一个美丽温馨的自然环境将会离我们不远了。

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人类至今都不肯放弃局部的利益,使自己的欲望日益膨胀。而人类欲望越强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人类文明是地球生物圈里光照四方的伟大奇迹,它能否永久的延续下去,并不断达到新的文明高度,以致照耀久远未来的地球子民,它的命运就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里。

人类!醒悟吧!请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请真正做到“美丽环境——健康人类——文明发展”。

有了美丽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文明的社会,环境—人类—文明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不能离开水、空气、阳光、树木等等,这些资源一旦缺少,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树木能为人类挡风沙,绿化环境,制造二氧化碳,而近年来人类乱砍滥伐,使有些长距离传输型的大型沙尘暴影响了中国的中东部地区,还北移到了东北部的沈阳地区。每年的三至五月份,随着东亚的风向东南方向移动,给中国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造成沙尘暴、扬沙、风尘等恶劣气候。如果没有了树木,唯一能让人类生存的地球将会永远告别绿色,将永远披上枯燥的黄色外衣。在2004年巨大沙尘暴的产生让人类认识到了自然灾害的可怕,使人类把自然环境保护放在了第一位。那么,沙尘暴

是怎样产生的呢?大风、不稳定气流和丰富的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树可以抵挡大风,固定沙尘源,所以人类不能缺少树木。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0—60吨;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一亩树林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千公斤;一亩松柏一昼夜能分泌出2公斤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百喉、痢疾等疾病的病苗。这样就能净化空气,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植树造林还能减少噪音,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理想的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的环境。

在意识到树木不可缺少这一点以后,人类开始种植树木: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据中国气象部门记录,20世纪50年代中国仅发生过5次强沙尘暴,进入90年代,则发生了23次。沙尘天气给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环境污染使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无论在那一个发展阶段还是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始终受制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重新打量人类文明的功过时,我们便没有足够的信心来赞美今天的人类文明了,至少我们不能盲目地加以赞美。因为,直到目前,我们对自然界地认识还十分有限。可以确定无疑的是,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一切危害自然行为最终都将受自然的惩罚。因而,我们就不得不对当今的人类文明进行全面的检讨,也不得不对未来的人类文明深怀忧虑。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Culture, it is to point to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history, created by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combined.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1]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其为神的化身。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产生,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科学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人类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涵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由于人类具有明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态等特征方面出现了 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

生态环境建设演讲稿

生态环境建设演讲稿 本文是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演讲稿篇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人类未来与生态环境

一、海上溢油事故的生态影响是什么?如何进行修复?主要运用哪些生态 学基本原理? 石油是由数千种不同浓度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主要是由低沸点饱和烃、低沸点芳香烃、高沸点芳香烃、烯烃和非烃类等物质组成。在石油的各组分中,其毒性以芳香烃最为明显,低沸点的芳香族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对人和动物都是有害的。 海上运输及油田的开发等导致的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严重。近年来,我国海洋溢油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溢油规模也越来越大。泄漏到水体中的石油不仅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边海岸造成了重大的污染。首先,石油会严重危害幼鱼、鱼卵、贝类、虾的生存,破坏水产养殖业发展。人们如果食用吸收了石油的鱼贝类,就会将石油中的长效毒物如致癌物带入体内。其次,水体中石油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海洋类哺乳动物摄入溢油后,内脏受损,而且石油组分使哺乳动物和游离菌类对化学刺激的知觉失调,阻碍水体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再次,水面上的油膜阻碍阳光、空气进入水体,造成藻类和其他低等水生生物的死亡。另外,石油挥发的有机蒸汽扩散到大气中同样污染环境。引发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类视觉,损害环境中的有机物,引起植物坏死等。因此溢油的发生,会给当地渔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海洋以及海岸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我国,往往由于赔偿不充分导致费用支付困难,进而使得溢油损害得不到及时清除,使许多潜在的损失不可挽回。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知道海上水体油污清理措施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1.物理方法 (1)围栏法 石油泄漏到海面后,应首先用围栏将其围住,阻止其在海面扩散,然后再设法回收。 (2)吸附法 回收水面浮油,主要采用吸油性能良好的亲油材料。制作吸油材料的原料有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纤维。 (3)油拖把法

保护生态环境,从日常生活做起

保护生态环境,从日常生活做起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环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 环境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人类毋庸置疑包括在内。可是当我们细究原因,真相却是我们人类亲手造成这一切的苦果,伤害了人类本身,也伤害了其他生命。我们自称为万物之灵,然后肆意地改变着环境。深入分析每一个现在暴露的环境问题,背后都能找到人类的原因。我们过度采掘珍稀动植物,造成野生物种减少;过度放牧,结果造成热带雨林减少、土地荒漠化、土壤被侵蚀;过度燃烧化石燃料,造成大气污染等等。 人类影响着环境,反过来环境变化也会影响人类。人类需要意识到生物生存必须依赖着地球这个生态环境,如果我们一味地破环着地球,当破坏的程度超过了生态红线,那么到时候即使想要挽救,生态环境也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更客观的说,人类应当认清的是,我们破环的是自己的生存机会。地球历经几十亿年,有着许多比现在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无数物种之一。 人类生存一直以来便不是以个体单打独斗为方式。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之中,人类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人类的集合。当今的人类人口已经达到了70多亿的数目,如果我们为了生态环境,从日常生活中都出一点力,那么环境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从日常生活做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或许在生活当中我们已经接触到许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或许我们许多的人对于环境保护问题都可以娓娓而谈。不过要想通过如此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似乎还不够,因为在我们无法充分了解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时,许多人其实是在一方面尽自己的努力为生态做出一点贡献。另一方面又是在无意之中继续破坏着环境。因此为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为生态环境做出一点贡献,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出发,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做法。 第一,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知识。 作为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是一个人最能影响到的对象。因此只有先让自己认识到环境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我们才能正视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得到最初的动机。如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就依赖于我们主动地学习。真正主动去了解生态现在动态、了解过去已经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从更从意识形态上靠近生态保护意识,并且由此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到环境保护的知识,因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了解着生态环境是怎么被破坏的,所以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怎么防止破坏的发生、怎么去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了解一些生活当中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式。 在生活当中,我们的一些小小的行为就会导致生活的污染。这其实就会造成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比如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是由于每个人的积累造成的,可能会引起地表水重金属污染、水体黑臭;地下水水质混浊、有害化学元素含量超标;影响大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患;还有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人类活动已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你完成下图,总结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2.虽然人们只曾经在陆地上一小部分地区施用过农药DDT,但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 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答:[] 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风劲百草折,沙埋树梢平;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4.列举你知道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填在下图中。 5.“让残酷的现实不要成为未来”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你打算用怎样的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呢? 探究乐园 1.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文明国度——楼兰古国。而今,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有用歌曲寄托哀思,不断呼喊“楼兰姑娘你在何方?” (1)请你推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2)谈一谈这一实例对你有何启示。 2.请你认真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请分别为上面的漫画拟一个主题。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犹如我们与自己影子的关系,请你就该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对地球的水资源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请你阅读下面的资料,并思考问题。 松花江——哈尔滨的母亲河,多少年来,她滋润着肥沃的黑土地,静静地流淌着、养育着两岸无数的儿女。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两岸许多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松花江,使不同河段的江水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资料表明,沿江30多个排污口,每年将大约3亿吨污水排入松花江,使沿岸城市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不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据调查,松花江干流已没有Ⅰ类和Ⅱ类水质的江段,达到Ⅲ类水质的江段在丰水期也只占30%、枯水期只有11%,平水期内有13.8%江段的江水水质属于Ⅴ类水质,绝大部分江段水质是Ⅳ类,已不符合食品及制药等诸多行业的工业用水要求,更不适宜饮用。目前,松花江的污染程度仅次于海河和辽河,排在全国的第三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这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1)你们当地的水域环境是否也有类似的污染情况? (2)有人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清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请查阅资料列出一些在当地可采取的可行措施。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教育学院应晓波22100610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涵盖了人类的战争,人口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国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气候的了解及其及气候变化(侧重于气温)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影响分析,还加上对人类战争,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了解和分析,明确人类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才能实现人类的更好的生活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观点。 前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显著,生态的环境在近些年来遭受我们广泛的破坏。森林植被锐减、不少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绿野变为沙漠、环境趋于恶化。这不是局部事件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存在区域差异而已。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力图与环境合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抉择,也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与责任。那么就人与生态环境这一话题,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 正文: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各种物理、化学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出现之后,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因素共同塑造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后者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愈益显现。在生态环境自身演变的历史上,人类既有可能是幸运儿,也有可能是受害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人类在利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同时反馈于人类——既有可能报答、施惠于万物之灵,也会对灾难的始作俑者施以报复。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今的环境状况则需要追溯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因此,无论是基于现实的还是历史的,生态环境探究都有理由回顾历史。 一、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结果 竺文认为:仰韶和殷墟时代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高于当代2℃;周朝早期寒冷,春秋时期变暖,这一温和气候一直持续至西汉;东汉趋于寒冷,并延续至南北朝;隋唐至11世纪初气候温暖;12世纪初气候转寒并延至14世纪,其中13世纪初、中期存在短暂温暖;15至19世纪气候寒冷,其中17与19世纪更为寒冷;近5 000年来最低温度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1200和1700年,气温摆动范围1—2℃;在400至800年期间内,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①而后,王绍武、于希贤、满志敏、王子今等诸多科学家对竺可桢的观点进行的修正和完善。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1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全球平均地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珍爱我家园,保护母亲河》!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每一条河流都是母性的流淌,人类自古就依水而居,膜拜河流,那是因为河流孕育了人类以及人类的文明。 在我们鸡西市有这样一条河流,她从遥远的地方奔涌而来,绵长、沉稳、不动声色,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让人联想到远古隐者才具有的那份内心的澄明与纯粹, 在我小的时候每年春天站在河岸边极目远眺:河水比绿如蓝,岸边草木葱绿,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清澈的河里畅游……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穆棱河。家乡的人们也亲切的称她为“绿色之河” 大家都知道,古巴比伦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古印度起源于印度河及恒河;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古中国起源于黄河…….那么,穆棱河,你哺育荫泽了多少儿孙?你又绣织了多少的繁华锦绣?谁能说得清,谁能讲得明呢,曾经的你是那么美丽,那么年轻,那么的充满活力,是你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尊严。而今,当我再次崇敬你那宽阔的胸膛,感受那脉脉流动的血液时,我的心却在滴血…尊敬的人们啊,你可曾听到母亲河银铃般的声音变的嘶哑了,你可曾闻到河边清新的空气被一股腐臭而取代,我们母亲的身体被摧残的遍体鳞伤、伤痕累累。由此,我想起了一句顺口溜“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而在我们21世纪的今天呢,各种资料显示:正是由于多年来两岸的居民过度的破环环境,以及一些生活的垃圾和工厂的污水大量的排入穆棱河,使得穆棱河水质发生了变化,中下游河段已经没有1类水体。这也就表示穆棱河进入鸡西、鸡东的水质是被污染的水质,以至都不能达到饮用水源的使用功能!朋友们啊,这些事情可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边,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日本地震导致海啸和核爆炸,由于核爆炸引起的核辐射涉及很广,不仅导致日本内陆很多地区核超标,更严重的是污染到了周边的一些海域。灾难发生后,不仅是离日本较近的中国、韩国,朝鲜。甚至是远在太平洋东部的美国都感到了危机。如果专家真的检测到海水核辐射超标。那么,则会导致至少半年日本周边的海洋生物会因为含有重金属而导致死亡!不仅如此,海鸟要是吃了被污染的鱼类也会中毒等。这就是食物链的问题所在!善良的人们啊,小到我们的母亲河,大到人类的太平洋。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人们再利用高科技的同时,怎样防止危害到自然环境,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如果再这样下去,不止生态受到了污染,人类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吁: “保护母亲河已是刻不容缓”! 要保护母亲河,我们就要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共同创建生态城市。 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相信,只要全民动员,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母亲河两岸的天空一定会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 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就能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现在很多人关注穆棱河,有的发出保护母亲河的倡议,有的为母亲河募捐,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两位老人,一位25载义务在穆棱河边植树5000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2000年8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谈到了科技伦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我国2000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生活中,许多人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都感到陌生。那么,何为“国家生态安全”?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如何?生态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何影响?如何筑牢“生态长城”?面对新世纪的环境挑战,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导致破坏或威胁的状况。它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和载体,深刻影响到国家各领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其在国家安全大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其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

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从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已经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在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生态环境演讲稿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条件。那么如何演讲生态环境?下面整理了生态环境,供你阅读参考。 生态环境演讲稿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曾经有一位女歌手唱道“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需要的时候,我会想起它……”没错,家对于游子来说,是一个可供飞倦的鸟儿歇息的地方,对于弱小的孩童来说,便是一个可供怜弱虫儿躲避的地方。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便是肩上的泰山。对于母亲来说,便是自己一生的寄托! 我爱我家,一个平凡朴素的家。但当我每次感到身心俱疲的时候,总会有父亲厚实的双手与母亲可口的饭菜等着我卸下一天的疲劳。我爱我家,因为那有我的父母等着我。 记得上州牧,班主任老师刚将手机发给我们,我脑中便有个声音在呼唤孩子,你可好。我迫不及待地给家中拨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四十多岁的父亲流泪了,一个从不肯向世界屈服的男人当着我的“面”哭了。我不知心中是怎么一种感受,但我知道,那天,也是第一次,我独自哭泣。

曾有一位诗人说过“一定是特殊的缘分,才可以一路走来,成为一家人。”14年的金色9月,我带着学生的稚气,初出茅庐的勇气,我走进了巴川中学的大门。相传,释迦牟尼曾考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去。”是的,我远离了拥有至亲的小家,来到了巴川这个大家,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这也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二个家。 我爱我家,一个可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家。起初,这家中的一切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学校,原来在我的心里,只有学习这一概念。可后来我才发现我慢慢地融入了这个集体,并且再也离不开它了这里的老师如同自己的父母——给予我一切的“开始”,与一切的“结束”;这里的同学如同自己的兄弟——给予我否定时的肯定,也给予我肯定时的否定;这里的校长也如同自己的老人——包容我们的过错,却又肯定我们的错误! 我爱我家,我不能忘记在我试一试,从家庭中得到的鼓舞,从校园中得到的安慰。 我爱我家,我不能离开它,我爱这里的每个成员,与每个故事。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生态环境演讲稿篇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