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时间、荒芜、记忆、欲望和死亡是艾略特诗中常见的意象。宗教信仰的衰微和精神文明的败坏,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他所描写的都市,呈现荒凉颓废的景色,弥漫令人窒息的气氛。都市中的人们都是过着麻木不仁、机械呆滞的生活。普鲁夫洛克(Prufrock)的颟顸无能,反映了现代人的不负责任和消极被动的心理。荒原的居民,不死不活,沉湎于无意义的荒淫败坏而不忘利害得失的生活中;就像我们在他的《序曲》(Preludes)一诗中所看到的,早晨走在泥泞街道上的是“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晚上的报纸只为人们确定“某些确定的事”,入夜黑暗的街道“不耐烦地要统治世界”。人们虽然也会兴起“无限温柔无限痛苦的事”的幻想,但是摆在眼前的仍然是一些令人厌倦和憎恶的景象。

艾略特在哈佛时期即已对当时的都市生活感到厌恶,1910年便在哈佛开始写出《序曲》的第1、2两段,1911年7月在巴黎写出第3段,1911或1912年又回哈佛写出第4段。全诗于1915年在伦敦《阵风》(Blast)上发表。

序曲

冬日黄昏降临,

走廊中牛排香四溢。

六点钟。

烟熏的日子所燃剩的尾端。

而今一阵风雨卷起

肮脏的垃圾,

你脚边枯萎的落叶,

和空地上被丢弃的报纸

雨打着

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

街道的拐角

一匹拖车的马冒着热气顿足。然后万家灯火。

早晨醒来闻到铺木屑

而泥泞的街道上飘来

微微发霉的啤酒的味道,

随着那些沾满泥巴的脚,

逼向清晨的咖啡摊。

而连同那些为时间

恢复的化装人群

令人想到上千间家俱齐全的

房间中,那些拉起脏兮兮窗帘的

乌黑的手。

你从床上撩起毯子,你仰卧,你等待;你打瞌睡,注视着黑夜揭开

构成你的灵魂的成千不洁的

影像在

天花板上闪现;

而当世界苏醒;

光自百叶窗爬起

你听到阴沟中的麻雀。

于是你对街道兴起一种想像

而不为它所知,你

坐在床沿上,

从发间取下卷发纸,

一双肮脏的手紧握住枯黄的脚底板。

他的灵魂紧绷在天空

那隐没在一排都市房屋后的天空,

或任那不懈的脚践踏

在四五六点钟的时候

或任那短而方的手指

将烟丝塞入烟斗,

打开晚报,眼睛确信某些确定的事,

黑暗街道的良心;

不耐烦地要统治世界。

我被一些环绕这些景象的

幻想所动,而久久难以忘记

无限温柔的观念

无限痛苦的事。

用手抹一抹嘴巴,笑吧;

这形形色色的世界像一个老朽的妇人

旋转着,在空空的地上拾取燃料。

诗人在诗中将冬天的日子人格化了。首先道出黄昏的荒凉破败光景,只有一匹刚奔跑过的马,身上在寒风中冒着热气,然后便是万家灯火那微微光明和企求温饱的象征。接着便描绘出冬日早晨的污秽虚伪,街道如蜈蚣用许多沾满泥泞的脚爬向那卖早点的小摊,赶着去工作的人们被诗人称为“时间所恢复的化装人群”,暗示人在晨起未出门时,几乎都是凌乱污秽,露出的乃是“真正的自己”(True

self),出门前方梳洗打扮、以化装后的“实在的自己”(Real self)去面对别人。而在那样机械化社会中的女性,多数缺乏浪漫气息,每天看着阳光自百叶窗上爬起,听麻雀在阴沟中叫着,然后去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男性则充满矛盾无奈的心情,眼睛所见尽是龌龊肮脏、入夜所闻则是罪恶横行,世界已为黑暗街道的良心所统治。人不过仅是这机械化社会中的一个小机件,其力量不足以改变这已届风烛残年的世界,所以抹一抹嘴巴,笑吧;任那孤苦的老妇人们在空地上旋转,却也无法捡到她们所需要的燃料呵。

艾略特的作风,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波德莱尔(Baudelaire)使他认识了“现代都市的污秽面”。他开始在诗中把污秽的现实与美好的幻想毗连并列,以收到嘲讽隐喻讽诫的效果。他相信“美国一业城市青年的经验,可以入诗;而一向被人视为枯燥难堪,毫无诗意的平凡事件,也可以入诗。”艾略特并不把这些丑恶的事件加以粉饼或美化,只是如实地描写,表现人类特有的情况,从而显示美与丑的必然联系。他认为诗的目的并非仅是描绘美丽的图画,而是要生动地表现人类的经验和价值。诗人的责任也不应止于美的宣扬,而应兼含真和善的揭露。

另一位19世纪的法国诗人拉法格(Jules Laforgue)对艾略特的影响也很大。他表示拉法格是第一个教他如何说话,和如何用自己的话作诗的人。他的诗中常有以方言白话所写的段落,而这些段落,在他的笔下,也都能产生亲切动人的力量。

艾略特在选词用字上,更是非常谨慎,他所用的一词一语,都是经过详细推敲而后决定的,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其内涵和外延的意义,不仅与前后文的含义密切关连,而在全篇之中,也能发生引申呼应的作用。

艾略特作诗,常借一系列的景象或事类,使基心中某一特殊情感具体化,从而勾起读者相同的情感,以收到共鸣的效果。诗人摒弃以抽象的文词吐露其主观情感的方式,改以具体景象或事类的排比,产生客观影射的作用。于是诗中的语言不再是空乏的陈述,而变为诗人主观心境的客观形象了。这种方式便是艾略特的客观影射(Objective correlative)。这样写成的诗,全篇形成一个象征,所以读的时候,不能只求字面含义的解释,而要能抓住诗中景物象征的意义,方能了解诗中的真义。

艾略特在叙事观点(Point of view)的运用上,为诗引进了现代小说的特殊成就。荒原的叙事观点即是来自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的“中心意识”(Central consciousness)和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超然叙述法”(Detached narration)。艾略特利用这种方法,使考瑞雷纳斯(Tiresias)成为“诗中融合了其他人的最重要的人物”。

至于诗的长度,他和庞德都与艾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思想极为接近:他认为一首诗的长度,应以令人一次坐下即能读完为最合理想。这样才能使人读过之后,得到一个完整统一的印象。庞德修改《荒原》时,即本着这一个原则,所以他说:“这一首诗从‘四月……’到‘善谛’密切相连。一共19页,可以说这是用英语所写的最长的一首诗。不要再增加三页,以打破所有的纪录了。”

外国著名诗歌15篇

外国著名诗歌15篇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品读15首外文诗歌,体会含蓄隽永之美。假期,一起来读首诗吧! 作者: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作者: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作者:布朗宁夫人(英国)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在那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纵使清新的春天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保持骨骼轻盈: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 马永波 试着译一些英诗已有些年头,起初是由于对语言的兴趣,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点儿新鲜的材料和视野,而我之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感兴趣,大抵始于三年之前,那时“后现代”这一术语已渐渐流行、时髦起来,为广大诗人、批评家、社会学家所频繁使用,加之有些国内诗人纷纷自封为中国的“后现代”诗歌创始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产生了弄明白真正“原装”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本来面目的想法。 依专家所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六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一个单单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其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欧美大陆。所以,集中考察一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则可以较为便捷地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 当代的美国诗歌,较五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得更重现实细节,更有地域色彩,更具体。这些转变与二战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加诸人们意识上的影响有关,而现代科技,尤其宇航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人们新的刺激,迫使人们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认识、估念人类在宇宙秩序中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美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前夕,由庞德倡导的“意像派”所代表的童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鼎盛时期,已经进入它开阔的中年。二十世纪早期生活中所特有的种种剧烈的脱节,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现代人的自我与其种族历史的加速分离和异化,都已记录在艾略特的《荒原》、史蒂文斯的《风琴》等诗集里面。更年青的诗人已不满于艾略特式学院气的沉思和玄想,而是要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剖真实,逃避个性的“非个人化”原则已被更深的沉入诗人的自我所代替。哲学也不再作为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分散在具体的现实感受之后,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这种转变的开始,则是始于一位艾略特的同时代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位儿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诗人。和许多去英国取经的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威廉斯一辈子生活在新泽西州的路特福德,也许,作为一个英国人的儿子,他比大多数美国诗人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去除英国诗歌的所有特征的必要性。艾略特对传统英诗格律的继承,对荷马以来整个欧洲文学传统的珍视,以及他阴郁的学院气质,都使得威廉斯认为《荒原》是对自由诗运动的背叛,是美国诗歌的一个灾难,一个误会。他决心抓住工业化美国的实质,从形式上、内容上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新诗。1946年,威廉斯苦心经营的五卷本巨著《佩特森》第一卷问世,这部富于地域乡土色彩的史诗性作品,将自我与广袤美国融为一体,显

外国励志名诗精选

外国励志名诗精选 本文是关于外国励志名诗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外国励志名诗精选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外国励志名诗精选二:《最后一句话》雨果 朋友,最后一句话 啊!贞女,哭吧,如果我死去的话! ——安德烈·谢尼埃 朋友,最后一句话!——从此我就永远合上 这本书,从今以后我的思想就改弦更张。 我将再不去理会芸芸众生的物议喧嚣。 因为,这对清水长流的源泉有时什么紧要? 对我又有什么关系?我倾心的是未来,

这阵呼啸的秋风将飘向那个世界 无情扫荡,永不停息的翅膀将卷去 树上的黄叶,也将带走诗人的佳句。 是的,我还年轻,虽然在我的额上, 那层出不穷地涌现激情和诗篇的地方, 每天都刻下一条新的皱纹, 有如我思想的犁铧耕出的沟痕, 回顾那不知不觉中流逝的年华, 我还没见过三十度秋月春花。 我是这时代的骄子!由于翻然醒悟, 我的灵魂每年都在摒弃谬误, 认清了是非,我的信仰只向你追求, 啊,神圣的祖国,神圣的自由! 我咬牙切齿地痛恨着压迫。 因此,当我听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在酷烈的天空下,在暴君的魔掌下, 人民正在呼天抢地,惨遭屠杀; 当希腊,我们的母亲,被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出卖给土耳其刽子手,开膛剖腹,濒于灭亡; 当鲜血淋漓的爱尔兰被钉上十字架; 当条顿戴着锁链在列强的瓜分下挣扎; 当里斯本,从前一直美丽而又喜气洋洋, 如今却受尽米盖尔的蹂躏,吊在绞刑场; 当阿尔巴尼亚听任加图的祖国折腾; 当那不勒斯吃吃睡睡;当凭借着木棍, 那恐惧奉若神明的沉重而可耻的权杖, 奥地利打断威尼斯雄狮的翅膀; 当被奥地利大公扼杀的摩德纳奄奄一息;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 时间、荒芜、记忆、欲望和死亡是艾略特诗中常见的意象。宗教信仰的衰微和精神文明的败坏,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他所描写 的都市,呈现荒凉颓废的景色,弥漫令人窒息的气氛。都市中的人们都是过着麻木不仁、机械呆滞的生活。普鲁夫洛克(P rufrock )的颟顸无能,反映了现代人的不负责任和消极被动的心理。荒原的居民,不死不活,沉湎于无意义的荒淫败坏而不忘利害得失的生活中;就像我们在他的《序曲》(P reludes一诗中所看到的,早晨走在泥泞街道上的是“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晚上的报纸只为人们确定“某 些确定的事”,入夜黑暗的街道“不耐烦地要统治世界”。人们虽然也会兴起“无限温柔无限痛苦的事”的幻想,但是摆在眼前的仍然是一些令人厌倦和憎恶的景象。 艾略特在哈佛时期即已对当时的都市生活感到厌恶,1910年便在哈佛开始写出《序曲》的第1、2两段,1911年7月在巴黎写出 第3段,1911或1912年又回哈佛写出第4段。全诗于1915年在伦敦《阵风》(Blast)上发表。 序曲 冬日黄昏降临,走廊中牛排香四溢。 六点钟。 烟熏的日子所燃剩的尾端。 而今一阵风雨卷起 肮脏的垃圾,

你脚边枯萎的落叶, 和空地上被丢弃的报纸雨打着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 街道的拐角一匹拖车的马冒着热气顿足。然后万家灯火。 早晨醒来闻到铺木屑而泥泞的街道上飘来微微发霉的啤酒的味道, 随着那些沾满泥巴的脚, 逼向清晨的咖啡摊。 而连同那些为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令人想到上千间家俱齐全的房间中,那些拉起脏兮兮窗帘的

乌黑的手。 你从床上撩起毯子,你仰卧,你等待; 你打瞌睡,注视着黑夜揭开 构成你的灵魂的成千不洁的 影像在 天花板上闪现;而当世界苏醒;光自百叶窗爬起你听到阴沟中的麻雀。 于是你对街道兴起一种想像 而不为它所知,你 坐在床沿上, 从发间取下卷发纸, 一双肮脏的手紧握住枯黄的脚底板。 他的灵魂紧绷在天空 那隐没在一排都市房屋后的天空,

17首外国最经典的情诗朗诵欣赏

17首外国最经典的情诗朗诵欣赏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客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17首诗歌译文 1.我曾经爱过你(俄国: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一样爱你。 2.印度小夜曲(英国:雪莱) 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我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习习的夜风正轻轻地吹,灿烂的星星耀着光辉;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有个精灵附在我的脚底,它引导着我,来到你的纱窗下,哦,亲爱的!真是不可思议。四处游荡的乐声已经疲惫,湮没在幽暗静寂的清溪。金香木的芳馨已经消逝,就象梦中那甜美的情思;夜莺一声声泣血的怨啼,已在心底盍然死去,我的生命也必将在你心上停熄,因

为,哦,我所热爱的只是你!哦,请快把我从绿草地上扶起,我气息奄奄,神智昏迷,衰竭无力!让你的爱在亲吻的密雨里降落,降落在我苍白的嘴唇和眼皮,我的面颊已经冰凉,惨淡!我的心脏音响沉重,跳动迅疾。哦,请再一次把它拥在你的朐前,它终将碎裂在你的心窝里。 3.茅屋(丹麦:安徒生)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有间孤寂的小茅屋,一望辽阔无边无际,没有一棵树木,只有那天空和大海,只有那峭壁和悬崖,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因为有爱人同住。茅屋里没有金和银,却有一对亲爱的人,时刻地相互凝视,他们多么情深,这茅屋又小又破烂,伫立在岸上多孤单,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因为有爱人作伴。 4.雅典的少女(英国:拜伦)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我要依偎那松开的鬈发,每一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依偎着那长睫毛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桃红,我要依偎着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我

艾略特荒原中英对照

(一)艾略特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歌的鼻祖 在网上,很多对中国现代诗歌(包括朦胧诗歌)起源和继承的评论是似是而非 的。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国内不懂外文的评论家的错误导向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 自己就没有理解好中国的现代诗歌,而混枭了自己的观点,也误人子弟。中国的 现代诗歌,究其源泉是由于五四时期由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白话诗也就 应运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著名的作家严肃的学者并没有留下多少 白话诗歌,只有一些类似嘻皮士的文人们,象刘半农,徐志摩等等,为了和女人 的打情骂俏而留下过一首半首。 中国早期的现代诗歌应该是继承于欧洲而不是美洲。这得益于一些留学欧洲 学人的推荐和传播。象卞之琳,徐志摩,李金发等等,所写的诗歌继承了欧洲维 多利亚式的风格,并没有多少的创新,节奏的和谐和词澡的华丽是其主要的特点, 但并没有什么心灵的震动,是沃斯瓦斯和波尔莱特在中国的翻版,甚至从中可以 看到雪莱和拜伦的影子。从中很少看到美洲惠特曼的影子,大概惠诗歌中的自然 和平民的形象和这些留学欧洲的没落贵族的口吻不太合适所致。很多人把这几个 人归结为现代朦胧诗歌的起源。其实是不当的。这时候的诗歌还只能是现代诗歌 而不是朦胧诗歌,当然,相对于旧体诗歌意象和词汇的运用已经有了朦胧的感觉。 中国诗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有一个特别辉煌的复兴时期。一批经 过文革,上过山下过乡的知识青年们用在煤油灯下的知识积累,带着对生活的感 性体验,在马可雅夫斯基和莱蒙托夫的指引下开始中国诗歌的新一轮革命。这期 间杰出的诗人有北岛,舒婷等。在八十年代的中末期,中国诗坛终于迎来了大爆炸的时期。在理论领袖谢冕的指引下,一批批锐意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诗人们 以严辰主编的诗歌报为阵地,纷纷打出旗号,成立山头,一时间中国的诗歌流派 竟然有几十家之多。所写的诗歌讦曲骜牙,常人难以读懂。这就是后来广被非议 的现代朦胧诗。 为什么称为现代朦胧诗?这是为了区别 于以唐朝李商隐为代表的古体朦胧诗 歌。中国的现代朦胧诗直接继承于艾略特,Pound等人的诗风,摈弃了近代诗歌徐 志摩等人所提倡的维多利亚的模式。(EzraPound是和T.S.Eliot同一时代的诗人。 他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在一个地铁站口】,短短两句,却成为美国60年代诗歌 革命的启动之作)。对艾略特,国内的文学史书鲜有介绍,他们多数倾向于介绍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大家和诗人。记得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诗】,好象是收录了艾略特的【荒原】,没有什么介绍,似乎国内对他的地位不 是特别的推崇。因此,不揣简陋,在此将T.S.Eliout介绍一番,并将其长诗“ The Waste Land" 翻译一部份。 (二)T.S.Eliot简介 在诗歌和文学评论上,作为一个诗人,Thomas Stearns Eliot占据着独一无 二的地位。他不仅仅是靠写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对定义所谓的现代派的风格和 趣味也有着莫大的帮助。他们摈弃了叙述性的方式及贵族式的维多里压风格,代 之于精确聚焦而又让人惊奇的意象来表达,那种圆滑的充满诱惑而又有讽刺韵味 的语言对美国现代诗歌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直接正式的而是从思 想和哲学的高度来影响的。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寻求人生意义的味道;这种对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诗印象》诗歌论坛徐凝选编 (美)布洛茨基一首 阿赫玛托娃百年祭 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 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 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 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 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 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 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 胜过普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 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 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 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 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刘文飞译 (美)雷蒙德·卡佛一首 河流 我蹚水,越来越深,在黑暗的河里。 夜晚,河水涌动, 回旋,当它裹住 我的双腿,紧紧抓住。 小鲑鱼冲破水面。 幼鲑冲向一边,三龄鲑另一边。 随着挤压,沙砾在靴下翻滚。 大鳞鲑狂暴的眼睛注视着。 它们巨大的头部慢慢地动, 眼睛燃烧着愤怒,浮游 在深流里。 它们在那儿。我感觉到它们在那儿, 我的皮肤刺痛。但是 还有些别的什么。 脖子上的风让我浑身紧绷。 感觉头发竖起来了, 当某样东西触到我的靴子。 越来越害怕看不见的事物。 然后是充斥在眼里的一切—— 那枝桠累累的河对岸, 身后山脉深暗的边缘。 以及这条陡然间 已变得黑暗和湍急的河流。

不管怎样,吸一口气,撒网。 祈祷不要有什么来袭。 (美)罗伯特·勃莱一首 圣诞驶车送双亲回家 穿过风雪,我驶车送二老 在山崖边他们衰弱的身躯感到犹豫 我向山谷高喊 只有积雪给我回答 他们悄悄地谈话 说到提水,吃橘子 孙子的照片,昨晚忘记拿了 他们打开自己的家门,身影消失了 橡树在林中倒下,谁能听见? 隔着千里的沉寂 他们这样紧紧挨近地坐着 好像被雪挤压在一起 郑敏译 (美)詹姆斯·赖特一首 开始 月儿投到田里一两片羽毛。 黑森森的麦苗凝神谛听。 此时, 万籁无声。 那儿,月儿的幼雏正试 它们的羽翼。 林间,一位苗条的女子抬起她可爱的 面影,轻盈地步入空中,轻盈地升上去了。我独自站在一株老树旁,不敢呼吸 也不敢动弹。 我屏息倾听。 麦苗向它自己的黑暗倾身。 而我也倾身于我的黑暗之中。 张子清译 (美)桑德堡四首 雾 雾来了, 踮着猫的细步。 他弓起腰蹲着, 静静地俯视 海港和城市, 又再往前走。 赵毅衡译 夕阳 有一种低声道别的夕阳。

艾略特各时期作品特点

二.从艾略特的各时期主要著作特点来具体发掘“非个人化”理论的内涵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诗集》。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第二个时期包括1922年至1925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第三时期包括从《灰星期三》开始,一直到他晚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个时期的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来表现现代人的苦闷。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矛盾变化的心理,这个男子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过度压抑自我,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在《诗集》中,艾略特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社会风起不振的一种厌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 第二个时期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如在《空心人》中,艾略特描绘了西方人精神空虚的生存状态: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稻草人 互相依靠 头脑里塞满了稻草。唉! 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 我们干涩的声音 毫无起伏毫无意义 像风吹在干草上 或像老鼠走在我们干燥的 地窖中的碎玻璃上。” 诗人以“空心人”、“稻草人”来比喻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危机。全诗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氛。 第三个时期艾略特继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思想开始出现变化。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艾略特在加入了英国国教之后曾在《兰斯劳脱安特罗斯》的序言中声明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表明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荒原状态转向了宗教的怀抱。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作为艾略特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描写了一个皈依宗教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的精神历程。

艾略特的生平

艾略特的生平 T;S;艾略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艾略特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这本书是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也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之后在1922年《荒原》随之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这时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了,他的名气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T;S;艾略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其中著名的诗歌有《荒原》、《四个四重奏》;散文有《但丁》、《神圣的树林》;剧本有《家庭聚会》、《老政治家》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具有感召力的口号。而艾略特的第一本文集《圣林》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创新时代的权威之声,他的《论文选,1917;1932》更是成为英国批评史上少有的经典。 对T;S;艾略特的评价在1964年9月14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这样评价T;S;艾略特,他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

经典欧美诗歌范文

经典欧美诗歌范文 导语:那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他们到达不了,也无法触及的,那是你的。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经典欧美诗歌,欢迎借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1 作者: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当你年老时》2 作者: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我愿意是激流》 作者:裴多菲(匈牙利) 我愿意是激流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在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 面对一阵阵狂风我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崖 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头亲密地攀援而上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饱受着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野蔷薇》3 作者:歌德(德国)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那么娇嫩那么鲜艳

艾略特

艾略特 T·S·艾略特(T. S. Eliot)是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他家境殷实,且富有文化氛围。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父亲是个殷实的商人,母亲亦出生于名门望族,曾从事诗歌创作。七八岁时,他进了一所地方学校。1898年秋又转到史密斯学院,他在这里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和远古史,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同时还主编《火旁》杂志,毕业时获得了拉丁文学奖。1906年6月,他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还选修了英、法、德及古希腊各国文学以及中世纪历史、比较文学、东方哲学与宗教等,他的老师中有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和美学家桑塔那那,艾略特受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反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很深。这期间,他开始了诗歌创作。1908年,他阅读了《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一书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诗歌。1910年,艾略特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马拉美等作家的象征派诗歌。1911年,艾略特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1年十月,他在哈佛攻读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哲学。1914年,他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去德国。不久,他又前往英国牛津大

学撰写博士论文《经验和知识的目的:布拉德雷的哲学》。1915年开始定居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并 在海格特学校教拉丁文和法文。1915年,他和埃兹拉·庞德相遇,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这一年他和有些神经质的英国姑娘维芬结了婚。为了生计他只得到一家中学任教,年薪仅140英镑。1917年,他在罗厄茨银行找到了工作,不久又在《利己主 义者》杂志做编辑,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待到瑞士疗养。在 疗养院里,他完成了《荒原》。他将诗稿给了庞德,庞德意 识到,这是一部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风格上都非同凡响的诗篇,但他发现诗歌大长,便删去一半的内容,并力促其在《准则》杂志上发表。《荒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尤其在青年人当中。《荒原》发表的一年亦正是乔伊斯发表《尤利西斯》的 一年,它们构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双峰顶峙。1922年创 办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一直到1939年。《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 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特的成名作。全诗分五章:在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的滋润,需要春天,需要生命而现实则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既不生也不死。第二章《对奕》对照上层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示出这样的生活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

外国诗歌精选一百首由《诗印象》诗歌论坛徐凝选编(美)布洛茨基一首 阿赫玛托娃百年祭 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 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 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 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 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 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 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 胜过普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 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 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 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 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刘文飞译 (美)雷蒙德·卡佛一首 河流 我蹚水,越来越深,在黑暗的河里。 夜晚,河水涌动, 回旋,当它裹住 我的双腿,紧紧抓住。 小鲑鱼冲破水面。 幼鲑冲向一边,三龄鲑另一边。 随着挤压,沙砾在靴下翻滚。 大鳞鲑狂暴的眼睛注视着。 它们巨大的头部慢慢地转动, 眼睛燃烧着愤怒,浮游 在深流里。 它们在那儿。我感觉到它们在那儿, 我的皮肤刺痛。但是 还有些别的什么。 脖子上的风让我浑身紧绷。 感觉头发竖起来了, 当某样东西触到我的靴子。

越来越害怕看不见的事物。 然后是充斥在眼里的一切—— 那枝桠累累的河对岸, 身后山脉深暗的边缘。 以及这条陡然间 已变得黑暗和湍急的河流。 不管怎样,吸一口气,撒网。 祈祷不要有什么来袭。 (美)罗伯特·勃莱一首 圣诞驶车送双亲回家 穿过风雪,我驶车送二老 在山崖边他们衰弱的身躯感到犹豫 我向山谷高喊 只有积雪给我回答 他们悄悄地谈话 说到提水,吃橘子 孙子的照片,昨晚忘记拿了 他们打开自己的家门,身影消失了 橡树在林中倒下,谁能听见? 隔着千里的沉寂 他们这样紧紧挨近地坐着 好像被雪挤压在一起 郑敏译 (美)詹姆斯·赖特一首 开始 月儿投到田里一两片羽毛。 黑森森的麦苗凝神谛听。 此时, 万籁无声。 那儿,月儿的幼雏正试 它们的羽翼。 林间,一位苗条的女子抬起她可爱的 面影,轻盈地步入空中,轻盈地升上去了。我独自站在一株老树旁,不敢呼吸 也不敢动弹。 我屏息倾听。 麦苗向它自己的黑暗倾身。

外国诗歌精选

外国诗歌精选 篇一:外国现代歌推荐 外国现代诗歌推荐 《远方》 --安德鲁·怀斯【美】那天是如此辽远辽远地展着翅膀即使爱是静止的静止着让记忆流淌你背起自己小小的行囊你走进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你在风口遥望彼岸的紫丁香你在田野拣拾古老的忧伤我知道那是你心的方向拥有这份怀念这雪地上的炉火就会有一次欢畅的流浪于是整整一个雨季我守着阳光守着越冬的麦田将那段闪亮的日子轻轻弹唱《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拜伦【英】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消磨这幽深的夜晚,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咏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雪莱【英】一这一朵花失去了香味,它象你的吻,曾对我呼吸; 那鲜艳的颜色也已消褪,不再闪耀着你,唯一的你! 二一个枯萎而僵死的形体, 茫然留在我凄凉的前胸,它以冰冷而沉默的安息折磨着这仍旧火热的心。三我哭了,眼泪不使它复生! 我叹息,没有香气扑向我! 唉,这沉默而无怨的宿命虽是它的,可对我最适合。 篇二:国外著名诗人经典诗歌 冬天的早晨 普希金(俄 1799——1837)

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妩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儿,醒来吧!快睁开被安乐闭上的睡眼。 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遮在乌云后发黄的月亮 像是夜空里苍白的斑点。 而你闷坐着,百无聊赖—— 可是现在??啊,请看看窗外: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 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 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 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整个居室被琥珀的光辉 照得通明。刚生的炉火内 发出愉快的劈啪的声响。 这时,躺在床上遐想可真够美。

浅析艾略特与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之比照

浅析艾略特与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之比照 摘要:艾略特和勃洛克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两个杰出代表,享誉文坛。本文以对《荒原》和《十二个》文本的分析,旨在揭示出二者在象征艺术上各自具有的风格特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之中,其义自现。 关键词:艾略特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荒原》《十二个》比照 作家大都是敏感的,诗人尤其如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诗坛,一大批诗人把敏锐的嗅觉深入时代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一反浪漫主义诗歌矫揉造作的滥情和只关注自身小我的局限传统,借极富创造性的笔调,以各种意蕴深厚的形象去囊括丰富之世界、复杂之人生。这就是现代主义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象征主义诗歌。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发轫,经由兰波、威尔兰和马拉美等人的理论完善,前期象征派诗人将视角转向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黑暗,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纯粹理念和抽象概念。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派诗人,则让象征与时代发生关联,突破个人情感局限,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使后期象征主义成为波及世界的诗歌流派。其中,艾略特的《荒原》不仅使他成为象征主义诗人中的佼佼者,更令他稳坐现代主义诗歌代言人的头把交椅。 一、一代宗师艾略特 19世纪中后期开始,以令人生畏的速度崛起的科学技术影响了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深刻的莫过于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程。新兴的经济结构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也加重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乐观精神被一种弥漫的虚无主义所替代。而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思维传统和文化体系。《荒原》正是这样背景下的时代产物。 (一)象征艺术的典范 从标题我们即可看出,“荒原”即象征着西方精神世界的枯竭,是作者对整个西方社会文明的深刻质疑。艾略特写作这首诗受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的《从祭仪到神话》中的传说影响。他从前者借取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关于繁殖者崇拜的神话。艾略特又从后者借用了关于圣杯的传说。在第一章《死者葬仪》中写道: 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荒地上 生长着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又用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 诗中暗示出的景象便是荒原:四月的春天再不是人们熟知的早春的生机与美好,而是被欲望和回忆病态地占据着,一切都潜藏在死气沉沉和行将毁灭的虚无之中。《荒原》要探索的正是荒原荒芜的缘由以及如何使其复苏的象征性意味。 第二章,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对夫妇的卧室的场景:上流家庭的妻子烦躁不安,不断向丈夫发问,并斥责丈夫;丈夫却心不在焉地应付妻子,展示了夫妻间因缺乏沟通和爱而不协调的状态。而场景突然切换到一个低档酒店,两个下层妇

艾略特诗集

艾略特诗集 中文名: 艾略特诗集 原名: T.S.Eliot Selected poems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美国 简介: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简述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与五个姐姐的过分照顾并没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拥有双份快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是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学(la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德利(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由于战争迫近,艾略特提前了去英国的旅程,于同年的8月到达伦敦,同行的美国诗人艾肯(Aiken)将艾略特的诗稿送给著名诗人庞德(Ezra Pound),9月,艾略特与庞德初次见面,从此,两人在

托马斯.艾略特经典英语诗歌:The hollow men 空心人

《空心人》是托马斯.艾略特在1925年创作的作品,诗歌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 The hollow men 空心人原文及翻译 The Hollow Men Mistah Kurtz-he dead. A penny for the Old Guy 库尔兹先生——他死了 给老盖一个便士吧。 We are the hollow men We are the stuffed men Leaning together 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 Our dried voices, when We whisper together Are quiet and meaningless As wind in dry grass Or rats' feet over broken glass In our dry cellar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塞起来的人 彼此倚靠着 头颅装满了稻草。可叹啊! 我们干枯的嗓音,在 我们说悄悄话时 寂静而无意义 像干草地中的风 或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脚 在我们那干燥的地窖里 Shape without form, shade without colour, Paralysed force, gesture without motion; 有态而无形,有影而无色 麻木了的力度,没有动作的手势; Those who have crossed With direct eyes, to death's other Kingdom Remember us -- if at all -- not as lost Violent souls, but only

国外著名诗人经典诗歌

冬天的早晨 普希金(俄1799——1837) 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 妩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儿,醒来吧! 快睁开被安乐闭上的睡眼。 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 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 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遮在乌云后发黄的月亮 像是夜空里苍白的斑点。 而你闷坐着,百无聊赖—— 可是现在……啊,请看看窗外: 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 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 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 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整个居室被琥珀的光辉 照得通明。刚生的炉火内 发出愉快的劈啪的声响。 这时,躺在床上遐想可真够美。 然而,你是否该叫人及早 把棕色的马套上雪橇! 亲爱的朋友,一路轻捷 让我们滑过清晨的雪。 任着烈性的马儿奔跑, 让我们访问那空旷的田野。 那不久以前葳蕤的树林, 那河岸,对我是多么可亲。 1829 年 查良铮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普希金是19世纪伟大的俄国诗人,他的诗形式多样,韵律丰富,具有优美、细腻、轻快、明朗的风格。 水仙 华兹华斯(英1770——1850)

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黄色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杨德豫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他的诗感情醇厚,诗语平易。这首《水仙》浅显易懂,但诗情洋溢。 (2001年2月6日星期二) 稠李树 叶赛宁(苏1895——1925) 馥郁的稠李树, 和春天一起开放, 金灿灿的树枝, 像卷发一样生长。 蜜甜的露珠, 顺着树皮往下淌; 留下辛香的绿痕, 在银色中闪光。 缎子般的花穗 在露珠下发亮,

艾略特关于诗歌的非个人化主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艾略特关于诗歌的非个人化主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有他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他的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他们在他的作品中强有力地表明自己的不朽。但诗人并不是盲目地追随前代,墨守传统成规,而是用自己的作品参与了整个诗歌传统秩序的建构。艾略特所理解的传统概念蕴含深刻的历史意识,这就是说,传统不仅包括过去的过去性,还包括过去的现存性,诗人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传统,理解和阐释传统的现代意义,将传统的永久性和现时性结合起来。诗人写作时,不仅有着他自己时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受到从荷马以来整个欧洲的文学及自己国家的整个文学的同时存在,它们共同组成了同时的局面,使诗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历史时间中的地位,以及自己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这样,诗人写作就不再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普遍的传统的意义。因此,一个诗人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批评实际上是讨论他和以往诗人及其作品的关系,单独或孤立地评价他和他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艾略特认为传统不是恒定不变的过去秩序,这种秩序处于不断生成、发展以及被调整之中,如果我们把文学传统设定为现存的所有艺术经典所构成的秩序的话,那么,一旦出现(真正的)新的艺术作品就意味着产生了一个新事件,以往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遭遇这个新事件,而传统的理想秩序也要因为新作品的加盟而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翻天覆地的全新改观,而是极小幅度的内部调整,诸如新作品的出现使其他艺术作品与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也要相应地要被重新调整。由于文学传统是理想的艺术秩序和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诗人要做的不是极度个性化地背叛传统或试图消灭传统,而是要主动适应传统,并在有效的范围内促进传统理想秩序的更新和发展。于是,“他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要做到消灭个性这一点,艺术才可以说达到了科学的地步了。 第二,诗人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艾略特认为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诗人只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因此,区分诗人成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诗人表现了个性,而在于诗人能否将特殊的、颇多变化的情感自由组合并使之得到完美的表现。艾略特举了化学上的催化剂的比喻来说明诗人在创作中的作用。他说氢气和二氧化硫化合生成硫酸必须有白金丝作为催化剂,否则,化合反应就无法发生。但在这个化合反应中,新化合物中不含一点白金,白金也依旧保持中性,丝毫没有任何变化。诗人的心灵就类似于这条白金丝,它在创作中仅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诗人的感觉或经验全部或部分地作为参与化合作用的元素,在心灵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诗。像新的化合物硫酸与白金丝彻底分离一样,诗与诗人的心灵也是分离的,诗不是诗人心灵的表现,诗人的心灵也无法直接酝酿诗。诗人的心灵实在是一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合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心灵的催化作用则开始发生作用,诗于是则产生了。这样一来,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诗人不再是统率文本意义和技巧的主体而被中性化地充当着中介或催化剂的作用。 第三,诗歌表现情感具有非个人化的特点。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诗论把诗歌说成是诗人在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灵魂整体统一观念的表现。艾略特认为诗人表现的情感并非是他个人的情感,也不是诗人在生活中某种特殊事件所激发的情感。诗人个人的情感可能是单纯的、粗疏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而诗中表现的情感则是极为丰富复杂。这种复杂性不同于在生活中一些离奇的人所实际具有的复杂情感,因为诗人的职责并不是去猎奇新奇的情感,而是将普通的和寻常的情感通过艺术综合方式化炼成诗,多种情感在心灵的催化过程中,通过化合作用而生成了艺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复杂情感。其中,诗人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和他所熟悉的情感同时供他使用,他在诗中所表现的是他在实际感情中根本没有的感觉。因此,诗所表现的既不是诗人个人的情感,也不是诗人在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的东西”。这些经验是“集中”起来的,而不是“回忆”起来的,而且这种“集中”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