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纵坡的坡度、坡长限制分析

高等级公路纵坡的坡度、坡长限制分析
高等级公路纵坡的坡度、坡长限制分析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得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得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得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与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得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得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得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得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得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她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得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得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得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与段。缓与段得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得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与。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得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得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 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3.高原地区纵坡折减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1-3-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二)最小纵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坡长坡度因子的生成过程

坡长坡度因子的生成过程如下: 1、要估算坡长因子,可以利用ARCGIS中的水文模块提取流水累积量。 流水累积量的计算,要先建立无洼地的DEM。(见水文分析过程) 利用jx_srtm 数据,先生产任意流向图:flowdir,再寻找洼地:sink,并计算洼地流域贡献范围:sink_watersh 。再计算每个洼地的最低高程和出水口高程:zonalmin ,zonalmax,并可以求出洼地深度:sinkdep = zonalmax – zonalmin。 填充洼地:fill_jx_srtm。并计算无洼地的dem的水流流向:flowdir_fill1。然后计算流水累积量:flowacc。 2、根据坡长因子公式(参考文献: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坡长因子评价问题): L=(λ/22.13) m, λ=flowacc * cell size 其中:m=n/(1+n),n=(sinθ/0.0896)/(3.0*sin0.8θ+0.56) 这里的θ用“jx_slope.img *3.1415926/180”替代 依次得到图:n、m、l_yinzi (1) 根据raster calculator 中的公式,计算出n (Sin([jx_slope.img] * 3.1415926 / 180) / 0.0896) / (3.0 * Pow(Sin([jx_slope.img] * 3.145926 / 180), 0.8) + 0.56) (2) 根据raster calculator 中的公式,计算出m

(3) 根据raster calculator 中的公式,计算出l_yinzi Pow([flowacc] * 87.72085638 / 22.13, [m]) 对得到的l_yinzi(l_yinzi1.img)进行去除异常值: 利用ERDAS中的图像增强工具,对异常值进行平滑处理。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 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 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坡度设计

坡度 场地排雨水 一、人工排水系统 (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 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 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 绿地:适宜坡度0.5%~1.0% 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 (三)场地排水方案 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 (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 2、绿地 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 (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 停车场——最小坡度0.3%。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 (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 (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 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 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 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 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 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 (2)矩形场地 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 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 篮球场地——混凝土≥0.83% 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 5、挡土墙 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 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 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 1、梯形沟 2、矩形沟(最常用) 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 四、场地防排洪 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 5.3 竖向 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 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符

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的确定

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的确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但是在公路的施工设计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确定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纵坡限制长度的确定,其次,就公路纵坡坡度的限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路;纵坡坡度;坡长;限制指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ighway construction came a new construction upsurge, but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design, we have to consider a problem, is how to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highway slope and long confined index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limit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ZongPo, secondly,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highway limi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highway;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Slope length; Confined indexes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但是在公路的施工设计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确定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公路纵断面设计不仅影响公路里程的长短、工程投资规模的大小、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而且还会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公路的通行能力、运输效益等。特别是在西部公路开发建设中需要修建的大量山区高速公路,由于所处的地形起伏较大,常常需要连续升坡或连续降坡。面对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工程量巨大、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大等因素,如何保证公路的安全、经济、舒适,环保,公路纵断面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理的纵坡坡度和坡长既能克服高差又能保证工程经济合理的关键性设计指标。 2. 纵坡限制长度 纵坡坡度本身并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控制指标,还必须考虑有关适合汽

DEM内插算法对坡度坡向的影响

第15卷第6期2008年12月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15,No.6 Dec.,2008   D EM内插算法对坡度坡向的影响3 陈吉龙1,武伟2,刘洪斌1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2.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400716) 摘 要:虽然DEM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研究运用中获取DEM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各种矢量高程信息通过插值而来,不同的插值算法必然会影响DEM分析的结果;以南方丘陵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样区的1∶10000的矢量地形图为数据源,通过对不同算法生成不同分辨率的DEM坡度、坡向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坡度小于30°时,不同的算法对坡度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大于30°时分辨率和算法均不会对坡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具有大量平坦区域的地区,尽管ANUDEM算法生成的DEM总体上的精度最高,但是不会产生平坦区域,所以并不适合于这类地区的地形分析。 关键词:DEM;坡度;坡向;地形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08)0620014204 E ffect of DEM Interpolation on the Slope and Aspect C H EN Ji2long1,WU Wei2,L IU Hong2bin1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 ronment,S outhwest Universit y,Chongqing400716,Chi na;2.College of Com puter and I nf ormation Science,S outhw est Universit y,Chongqing400716,China) Abstract:In many cases of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digital elevation data may be the only source for DEM generation with algorithms,which are available or affordable.It is known that the analytic result f rom the DEM can vary in quality depending on their algorithms.Taking hilly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as research region,using the digital contour with the scale of1∶10000as the source,this paper compared the slope,aspect f rom the DEM generated with five algorith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lope among the algorithms when the slope<30°,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lope among the algorithms and resolution when the slope>30°.Furthermore,the result also showed that DEM interpola2 ted with ANUDEM is the most precise,however,there was no flat area in the result f rom the terrain analysis in the region with extensive flat area,so it can’t be suitable for performing terrain in such region. K ey w ords:DEM;slope degree;slope direction;terrain analysis 1 引言 自从DEM理论形成以来,不同的学者就对DEM做过大量的研究,研究领域侧重于利用DEM来进行地形分析、水文分析、DEM精度评价、地形描述误差、数学模拟方法以及探索新的DEM算法[1];其中地形分析是DEM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手段;虽然地形分析中所采用的DEM建立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DEM的生产依然是利用各种矢量高程信息通过构建TIN建立DEM;然而该方法的缺点是仅利用等高线生成DEM不能很好地反映河流和流域边界等重要地貌特征[2]; Hutchi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NUDEM插值算法[3],大量的研究也表明ANUDEM算法生成的DEM能更加精确地描述地貌特征[4],其质量较现有基于TIN方法建立的DEM有明显提高[5],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627],然而国内对于ANUDEMS算法的应用很少见;在地形分析中,虽然众多学者对相同数据源生成的DEM的不同分辨率对地形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729],然而其中很多的分辨率太低,忽略了地形描述精度,使分析结果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算法生成的不同分辨率的DEM提取的坡度、坡向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地形分析中DEM的建立和分辨率的选择及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地处长江上游,重庆市西南边缘,位于重庆江津市,介于东经106°10′45″-106°23′42″和北纬29°22′50″-29°31′17″,面积79.36km2;地势中高西低,中部低山呈东北走向,东西以丘陵为住,最高海拔765.58m,最低海拔255.34 m,相对高差达510.24m。 3收稿日期:2008204218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2006AB1015);重庆市教委科技资助项目(0182)  作者简介:陈吉龙(1983-),男,重庆巫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3S应用研究。E2mial:cjl47168@https://www.360docs.net/doc/5718193701.html, 通信作者:刘洪斌(1966-),男,重庆梁平人,研究员,从事3S应用研究。E2mial:lqb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5718193701.html,

园林坡度细则

园林坡度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 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道路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0.5 ≤8.0 ≤4 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 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

坡度和坡向

坡度和坡向 坡:為地形組成的基本單位,有坡度和坡向兩項基本特性。 坡單元:將水系、谷線和稜線延長相接則形成不同的封閉區,再依其坡度或坡向之不同,可 再細分成具有相同坡度和坡向的均質區, 稱之為「坡單元」,或「地形單元」。 坡度:地面傾斜的程度。 1.影響到地區的穩定度及水流速度; 2.坡度的緩急可以從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知; (1)等高線較疏的地區,地勢較平坦; (2)等高線較密集的地區,則地勢較陡峭; (3)當許多等高線密集在一起時,則表示該地為懸崖 峭壁。 3.等高線出現疏密之形狀與坡度的關係,基本上有 下列三種型態: (1)均夷坡:等高線間隔均等,表示有相同的坡度; (2)凸坡:等高線在低處較密,往高處則漸疏;

(3)凹坡:與凸坡相反,等高線在較低處較疏,往高 處漸密。 (4)坡型:根據水平和垂直的變化,所有的坡可區 分成九種類型。 4. 坡度的量測: 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數法、密位法和分數法四種,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數法較為常用。 (1) 百分比法 表示坡度最為常用的方法,即兩點的高程差與其水平距離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坡度=(高程差/水平距離)x100% (2) 度數法 用度數來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數計算而得,其公式如下: tanα(坡度)=高程差/水平距離 所以α(坡度)=tan-1 (高程差/水平距離)

5. 坡度尺:依不同比例尺所繪出之圓滑曲線,可直 接量測數條等高線間距而讀出其平均坡 度。 坡向:為水流方向,與等高線垂直,影響到日照、迎風或背風、溫度和降雨等的不同。一般區 分成八向位:可計算一區域不同方坡向之所 佔面積或出現之頻率。

纵断面最小坡长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纵断面图的内 容; 2.理解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确定所考虑的因素,在纵断面设计中能正确运用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及缓和坡段、纵坡折减等 重点:《标准》对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的确定及考虑的因素。 难点: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缓和坡段。 第一节概述 路线纵断面图: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路线纵断面图的构成: 纵断面图上由两条主要的线和文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2)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线,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两种线形要素所组成。 直线(即均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水平长度及纵坡度表示的。纵坡度i表征匀坡路段 坡度的大小,用高差h与水平长度l之比量度,即 (%) l h i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标高: (1)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纬地纵坡设计

1.坡度不大于规范要求,坡段长度不小于规范要求,排水的最低点,尤其是做U槽的时候。 2.请仔细看路线设计规范中平面、纵面、平纵横组合的要求,已经介绍很详细了。当然,还要结合下94年的路线规范看看。 3.我觉得纵坡还得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城市道路里道路周边的建筑已经成型,要是填挖太多也会造成周边居民或者商业的不便利,因此也得找好控制点。 4.挖方处只能设凸曲线,不能设凹曲线,得考虑排水。 5.要结合城市道路两侧的地块高程 6.翻建的两侧建筑物的高程主要考虑,新建的符合规范规划 纵断面拉坡主要考虑因素: (1)最大坡长、最小坡长满足规范要求。 (2)最大纵坡、最小纵坡满足规范要求。 (3)凸曲线、凹曲线半径要满足规范要求, (4)竖曲线长度要求满足规范要求。 (5)同向竖曲线之间的直线长度应不小于最小坡长,否则应设为复曲线。反向竖曲线之间的直线坡最小要满足三秒行程。 (6)拉坡时还要结合通道设置及桥梁设置满足净空要求。 (7)拉坡时要考虑排水要求,凹曲线不要设置在挖方路段。 这些都是纵坡设计的注意事项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竖曲线和平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所谓均衡,是指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根据德国计算统计,若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3)暗弯、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组合。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人以错觉:舍弃平坦坡道及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要坡差不大,矛盾也不很突出。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顶点重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不宜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5)在完全通视的条件下,长上(下)坡路段的平面线形多次转向形成蛇形的组合线形,应极力避免。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较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线次之;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看上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3.0.15的规定。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表3.0.15 ━━━━━━┳━━━━━┳━━━━━┳━━━━━┳━━━━━┳━━━━━━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 ━━━━━━╋━━┳━━╋━━┳━━╋━━┳━━╋━━┳━━╋━━┳━━━地┃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平原┃山岭 形┃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微丘┃重丘━━━━━━╋━━╋━━╋━━╋━━╋━━╋━━╋━━╋━━╋━━╋━━━ 最大纵波┃┃┃┃┃┃┃┃┃┃ ┃3┃5┃4┃6┃5┃7┃6┃8┃6┃9 (%)┃┃┃┃┃┃┃┃┃┃ ━━━━━━┻━━┻━━┻━━┻━━┻━━┻━━┻━━┻━━┻━━┻━━━在海拔2,000米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的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最大纵坡应不大于8%。 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第3.0.16条纵坡长度 山岭、重丘区的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3.0.16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纵坡长度限制表3.0.16━━━━━━━━┳━━━━━━━━━┳━━━━━━━━┳━━━━━━━━ 纵坡坡度┃坡长限制‖纵坡坡度┃坡长限制 (%)┃(米)‖(%)┃(米)?━━━━ ━━━━╋━━━━━━━━━╋━━━━━━━━╋━━━━━━━━ >5—6┃800‖>7—8┃300 ━━━━━━━━╋━━━━━━━━━╋━━━━━━━━╋━━━━━━━━ >6—7┃500‖>8—9┃200 ━━━━━━━━┻━━━━━━━━━┻━━━━━━━━┻━━━━━━━━ 第3.0.17条平均纵坡 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行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米)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米)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三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第3.0.18条合成坡度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表3.0.18的规定 合成坡度值表3.0.18 ━━━━━━┳━━━━━┳━━━━━┳━━━━━┳━━━━━┳━━━━━━

如何利用ArcGIS10.0通过cad数据制作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图

如何利用ArcGIS10.0软件通过cad 数据制作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图

Arcgis的应用 ----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分析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而3S技术也正在我们的规划设计中发挥着它巨大的力量,本文以遂平县嵖岈山温泉小镇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为例,利用arcgis软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来制作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分析,使所规划场地的地形现状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打开cad原始数据,用qselect命令,选择我们需要的ZDH图层,并复制

2.在湘源控规里利用地形命令,通过字转高程,把输入的点文本,转为点数据,这时候,点击任意一个点,可以看到它已经具有标高,把数据另存文件 3.打开Arcmap10,通过添加数据把cad数据导入 4.把图层里除了Polygon以外的其他数据移除,并将数据右键导出

5.打开导出的数据,用ArcTool Box→数据管理工具Data Management→投影和变换→定义投影→选择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文件下Gauss Kruger→Xian1980→114E坐标系 6.由于现在数据要素都是以面域形式出现,所以需要用ArcTool Box→数据管理工具Data Management→要素→要素转点。 7.利用刚得到的数据创建TIN,生成tin数据

8.右键tin数据,点击属性,在符号系统里,添加显示内容(以表面高程为例) 9.调整色带颜色,并定义分类,这里采用定义的间隔分类方法,间隔大小为2米。

10.调整到布局视图,调整打印页面局部和页面大小,插入图例,编辑图例和标题,调整比例尺和指北针,然后导出地图,形成图纸文件(保存BMP位图) 11.符号分类里分别显示坡度、坡向,然后布局视图,插入标题、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后附遂平县嵖岈山温泉小镇农业观光园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图。

纵坡设计及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及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冰雪条件城市道路纵坡坡度设计指标

冰雪条件城市道路纵坡坡度设计指标 摘要:为给多冰雪地区的城市道路线性设计提供参考,建立冰雪条件下车辆最大爬坡能力模型,从而计算冰雪条件下城市道路纵坡最大坡度建议值。本文根据车辆行驶理论,考虑车辆牵引力受冰雪路面摩擦条件的限制,建立冰雪条件下坡度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应用,计算质量/功率比不同代表车型在不同冰雪路面的最大爬坡度。 关键词:冰雪条件;城市道路;纵坡坡度;设计指标 Design index for degree of longitudinal slope of urban road under ice and snowfall conditions Abstrac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linearity design of the urban road of the multi-ice and snow area, the maximum climbing ability model of vehicle was established under ice and snowfall conditions, thus most steep bank recommendation value of lengthwise grade may be computed. According to traffic theory and the fact that the vehicle trac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road friction conditions of ice and snow surface, the maximum climbing ability model of vehicle under snow and ice conditions was established, and it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ss / power ratio which expressing the maximum climbing ability for different type of vehicle and different road surface. Keywords: ice and snowfall conditions; urban road; degree of longitudinal slope; design index 引言 冬季受降雪、积雪、结冰的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交通系统受灾严重[1],严重时甚至阻断交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降雪已成为交通管理与养护中存在的普遍问题[2]。而冰雪路面是一种特殊的地面条件,由于其复杂的力学特性经常制约汽车的行驶状态而使其使用性能很难得以充分发挥,有时甚至失去行驶能力或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产生,所以有必要研究冰雪条件下城市路网中的纵坡路段的设计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指标建议值,为多冰雪地区的城市道路线形设计提供参考。 纵坡坡度是道路纵断面的关键参数之一,合理的纵坡坡度对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通行能力、减少投资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根据车辆行驶理论,考虑车辆牵引力受冰雪路面摩擦条件的限制,建立冰雪条件下车辆最大爬坡能力模型,计算不同质量/功率比[3]的微型车、小型汽车、大型车代表车型在不同冰雪路面的最大爬坡度,确定了冰雪条件下城市道路设计速度在10~60km/h的纵坡坡度指标,为多冰雪城市的地面道路纵坡设计提供参考。 1最大纵坡设计依据 1)设计车型及动力特性;我国道路设计采用的设计车型是东风EQ140,而国际上一般采用质量功率比(W/P=120kg/kW)作为研究爬坡性能的标准; 2)平衡速度;小型车的平衡速度大致以平均速度行驶,大型车(载重车)的平衡速度约为道路设计车速的50%,这样以防止汽车上坡时大、小型车车速相差太大,因而相互干扰也将最小; 3)设计车速;道路的设计车速越快,道路等级越高,行车交通量越大,这就要求纵断面的坡度越平缓;

最大纵坡设计

看看这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一2006】 第八章公路纵断面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1-04 19:12 能不能说详细些??谢啦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1-04 19:15 要详细就多啦。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1-04 19:16 那总可以告诉我怎么盖帽子吧,一定给分哈,谢谢。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1-04 19:24 8公路纵断面 8.1一般规定 8.1.1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定如下: (l)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宜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宜按新建公路的规定执行,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8.1.2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规定如表8.1.2。 表8.1.2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l)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路段,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表8.1.2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0m的安全高度。 (2)沿水库上游岸边的路段,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考虑水库水位升高后地下水位壅升,以及水库淤积后壅水曲线抬高及浪高的影响;在寒冷地区还应考虑冰塞壅水对水位增高的影响。

(3)大、中桥桥头引道(在洪水泛滥范围内)的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该桥设计洪水位(并包括壅水和浪高)至少0.50m;小桥涵附近的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桥(涵)前壅水水位至少 0.50m(不计浪高)。 8.2纵坡 8.2.1公路的最大纵坡规定如表8.2.1。 表8.2.1 最大纵坡 (l)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2)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公路,改建工程利用原有公 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3)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 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8.2.2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位于海拔3 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应按表8.2.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表8.2.2 高原纵坡折减值 8.2.3公路的纵坡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采用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8.2.4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 (l)小桥与涵洞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 (2)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大桥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的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3)位于市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应大于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