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研究意义和过程

第一章教育研究意义和过程
第一章教育研究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 主主讲讲人人 宋宋学学红红 绪 言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第二节 怎样判断教育研究的优劣? ●第三节 教育研究有哪些类型?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 教师应是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 ●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

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 ——苏霍姆林斯基

二、怎样判断教育研究的优劣?

●有两个概念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优劣,即教育研究的效度和教育研究的信度。

(一)效度

●教育研究的效度是指结论可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反映了研究是基于某个事实或证据的,能够被证明,因此是有效的。

●内在效度: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指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内在效度

● 【研究问题】研究两种不同训练方案对6年级男生体育技能测试成绩的影响

● 【做法】两个班随机指定28名学生,两个班都是上午上课,分别采用不同方案,同一教师教授,历时16周,最后由该教师亲自测试

● 【研究问题】三种类型教材对6年级学生自然科学课学习的影响

● 【做法】三个学校的三位老师,分别教授3-4个班级,各采用一种不同的教材,9周后测试,测试题各任课教师自己出,其中有一个学校按能力高低分班,参加试验的老师所带的班级为能力强的班级。

外在效度

● 正例:

● 【研究问题】调查小学生家长对学校课程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 【做法】该学区有5所小学,每校随机选择25位同学的父母进行电话访谈,有详细的会谈细则,对于因故不能参加或不愿被访谈的家长,有一个随机取代程序。会谈结束后,125个访谈者中只有6个是被替代的。

● 【分析】结论可推广范围只是那些孩子在这5所小学的家长,不能推广到其他学区。但是如果125个父母中只有22%接受了访谈,则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甚至不能包括这5所小学的所有家长。

外在效度

● 反例:

● 【研究内容】注视时间长短对无意义符号回忆的影响

● 【做法】将教学心理学专业的10个研究生志愿者每2人一组,共5种时间间隔,对每人分别呈现20个无意义符号,每次呈现后,被试立即回忆,根据回忆的正确情况得出个人的表现

● 【分析】假如表现分数随时间延长而提高,这一结论能推广到哪些人群?只是这10个人,因为“志愿”而影响了研究的外在效度。

●研究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都是一种度的概念,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可能会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因此,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既得到合理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二)信度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 ●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个指标。它是效度的重要保证。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如多人收集资料,能否有一致的选择标准?多人观察并纪录,是否能达成一致意见?

●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教育研究有不同的深度,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育研究水平划分

●教育研究分类

(一)教育研究水平划分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水平:

●1)知觉观察水平

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应该发生的还是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性质如何。

●【例】张洪语文成绩下降了

【例】三分之一的学生这道题做错了

●2)探索原因水平

●这一水平要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要寻找产生某种教育问题的内在原因,并探求解决的办法,即要搞清楚: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能否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改变现有的状态?

●【例】一位老师上课发现同学们对他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原因是学生不适应他的教学方法,于是改变教学方法,果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迁移推广水平

●这一水平要回答: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如前面那位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兴趣的老师是否可以推论出学生兴趣的提高是因为教学方法的改变引起的?还不能这么说,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证实某种方法在不同的条件或情况下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这一水平的研究,一般需要专门的设计和适合的测量工具。

●4)理论研究水平

●这一水平要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那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和原则。这是要把上述研究的结果与一定的理论联系起来,弄清改革中所用的方法或采取的措施是在哪些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概括出以这些研究为依据的理论模型或原理,用这些原理可以指导更广泛的教育实践。

(二)教育研究分类

●1.按目的、功能和作用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例】研究对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习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分析】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认识。

●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的特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按研究方法分,可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类

●定性研究一般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在开始研究时并不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基础,理论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并在研究进行中被改变,或放弃,或进一步精炼。

●定量研究则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更接近演绎法,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从开始便更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也许理论并不明晰确定,但理论的基础存在于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之中。

●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者的角色成为特定情境的一部分,相信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有很大关系,强调整体作用,认为事实和价值无法分离,研究所获得意义也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

●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强调事实、关系和原因,多注意个别的变量和因素,而不是关心整体的作用,相信事实和价值可以分离。

●定量研究者对结果和产品予以极大的重视,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而定性研究者比定量研究者更注重过程的影响,更经常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但在具体的方法论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经常是混杂的,各种方法都可以被置于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连续体之中图1-1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连续性比较

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处理中应是随机指定的

●【例】研究3种不同锻炼时间对稳定心率的作用。随机抽取60名成年人,20人一组,三组分别锻炼半小时、45分钟,1小时,每一时间长度的运动量是确定的,锻炼计划为期两个月,被试稳定心率的情况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这里实验的变量是锻炼时间。

●准实验研究与实验研究一样,包含一个或多个实验变量,但是研究中被试是被“自然”地分配组别,比如班级。由于教育研究中随机分组有时无法实现,所以教育研究更经常采用的是准实验研究方法。

●【例】研究某教学方案的效果,3个班级用这个方案,3个班级作为对照组,10周后,所有6个班的学生参加统一考试。

●调查研究是了解现实中某些问题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在现实中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找出某些普遍的特征或某种发展趋势的方法。所研究的变量是现有自然情境中的变量。

●【例】当今大学生择业倾向研究

●如果调查是为了确定变量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则称为回溯研究

●【例】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校的态度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某种态度模式总是与特定的成绩得分相联系?如果是的,那么是这种态度影响成绩得分吗?”在研究中,研究者要对学生进行归类,包括对测量态度和认知能力、技能成绩的手段进行适当的归类,但不能干扰学生或影响他们的态度或运算的得分。

●历史研究是利用文献或其它资料,通过批判性的探究重建过去,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或改进现实的研究方法。

●【例】我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研究。

●质的研究(实地研究、人种学)研究是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的科学描述的过程。大量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在研究着手之前很少有具体的假设。

●【例】研究某校的自然课的基本情况。研究者要在上自然课的班级进行一年多的考察,做大量的实地笔记,与学生和老师面谈,在此基础上,对这所学校的自然教学情况做出精确的描述和解释。

●个案研究(对单个组或单个人的仔细考察);

●相关研究(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度的研究)

●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相互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都可以贯穿在上述研究类型之中。

表1-1:按一般方法论对研究的分类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上图实线框内为研究的一般活动,虚线框不是表示活动,但也是研究的组成部分,箭头表示的是活动与现有的知识、与相关的理论、与被扩展、被修改的新理论和新认识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研究,所用的具体模式可能不同,但进行研究的总体思路都是一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有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必须能体现出特定的意义。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设计假设,确定变量,查阅文献,获得与所研究的问题或所使用的方法有关的信息。

●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之前,一切测量的手段都必须明确,如果研究手段进行了改进,必须在大规模收集资料之前试行,这一阶段要对资料进行集中、编码,为分析做准备。

●分析数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产生结果,阐述数据。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加工并进行抽象概括,就得到了论述和验证假设所需要的信息。

●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分析资料得到结论后,研究者必须明确他准备提供什么信息。分析必须有解释,结论必须明白提出。

参阅文献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振国主译,威廉威尔斯曼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讨论题

● 1、举例说明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

●2、如何来确定定量研究中的量,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很难量化,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3、解释效度与信度问题?

●1、谈一谈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2、教育研究有哪些类型?

●3、试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4、从你曾经做过的教育研究(论文)中选一个,分析该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以如何改进?有哪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选题与取样

第一节选题

?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

?心理旋转中的外部参考框架的眼动研究

?城市绿化景观观赏性测评研究

?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执行功能发展

?同步内隐/外显序列学习:事件相关fMRI研究

?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观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

你发现这张照片有什么与众不同?

?答案一:说明这个国家很没有君臣之道,居然把一个国家总统蹲到角落了。

?答案二:总统做的小板凳,员工做的太师椅。

?答案三:笔记本电脑最少都3年以上了。

?答案四:桌上是白开水,还不是瓶装的,只是一个烂一次性杯子。

?答案五:国家元首开会的地方居然没有厕所大。

2、实际需要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理论

?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选择相应课题;

?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争选择课题;

?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

4、研究文献

?注意已有研究文献中忽略研究的一些问题

?注意发现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

?注意已有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5、技术发展的推动

?根据现代科学方法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

?在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选择课题

?根据研究技术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

?根据本学科各分支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例题:

–汉语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语义假设的证据

–彝族、白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

–沉思和分心对负情绪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和工作投入对工作技能评价结果的影响

–儿童面对不同对象的欺骗表现及其相关的社会性特点

–对运动成就目标三维模型的检验

–图形项目记忆与位置来源提取的ERP研究

–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研究

二、选题的原则

1、课题是可行的

即研究者是否具备解决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理论、物质、能力

?三个要素:人、财、物

2、课题是清楚的

即研究者到底要研究什么问题。

?定义术语的方法:

①使用本质定义(抽象)

②通过举例说明(具象)

③对重要术语进行操作性定义(行为)

例: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执行功能发展

学业成绩类型:双优生、双差生、

偏语文科学生、

偏数学科学生

执行功能:认知灵活性

抑制控制

3、课题是有价值的

即课题是否是值得研究的,是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4、课题是符合道德的

华生的阿尔伯特实验

详细分析以下研究题目: ?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

隋晓爽苏彦捷

?东西方儿童对友谊关系中的道德推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方富熹方格M.凯勒等

韩玉昌任桂琴

?“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

童辉杰

?品牌形象系统的因素结构

焦璇吕建红陈毅文

?名人广告源可信度因子结构王怀明马谋超

第二节查阅文献

一、文献的来源

1、图书、专著、手册、年鉴

?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有教科书、专著、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等;

2、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EI )

–1.《心理学报》

–2.《心理科学进展》

–3.《心理科学》

–4.《心理发展与教育》

–5. 《心理学探新》

–6.《心理与行为研究》

–7.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8. 《应用心理学》

?9. 《人类工效学》

?10. 《社会心理研究》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4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 3 会议集和学位论文

?“第三届亚太地区灾后心理干预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二、文献查阅的意义、作用

1. 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 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3. 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

4. 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补充:阅读科研报告时,可以思考下面一些问题:

?·问题陈述是否清楚?

?·研究假设是否明确和可否检验?

?·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

?·研究变量有无明确的操作定义,恰当性如何?

?·无关变量控制如何?

三、查阅文献的方法

2、检索工具法

–手工检索

–计算机检索

–搜一篇关于色彩心理学的文章(中、英文各一篇),

–电子版发送:(,个人的文件以文章名称命名,组长打包、以组号命名)

–课堂抽查:你选择的文章选题好在哪里,方法好在哪里?

第二节取样

一、取样的概述

(一)取样的意义

取样是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取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能显著提高研究效率

–取样能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有效和可靠

–取样还能起到减少损耗、保护总体的作用

(二)总体(population)与样本(sample)

–总体:指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察特征的测量值的完整集合。它也可以是个体或者某种客体的总合.

–样本:是总体的子集,是从总体中选取的有限数目的成分或元素,用以代表总体。

–样本的代表性:当样本具有相似于总体特征的特点时,就认为样本获得了代表性。

(三)取样的有效性(影响因素)

–取样的方法:决定性影响作用

–样本容量的大小

–研究总体的同质性

–研究的经费和成本

(四)取样的置换性和随机化

1、取样的置换性:指取样过程中已经取样的样本成分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取样。

?置换取样

所抽选的样本成分继续返回总体

?非置换取样

已抽选的样本成分不再返回总体

2、随机化(randomization):指研究中的客体、被试、实验处理或分数等的某一成分被抽选的概率均等。对改进实验过程和提高实验结果的统计推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费歇尔提出

二、取样的过程

1、规定总体,对总体作出明确的定义;

2. 确定研究的样本容量

3、选取样本,运用适当方法抽取样本;

4、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三、取样的类型——随机取样

1、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指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个样本被抽取的概率完全相等。

使用条件:

?对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清时;

?个体同质性较强时。

常用抽取方式:

–抽签法:

–随机表取样法

评价:

优点:在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

局限:工作量大;

忽略了总体已有的信息,可能发生

取样偏向。

2、分层随机取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与研究目的有关),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层次:指不同类型的个体。

适用条件:

?群体中个体差异大,且分布不均匀时

分层的依据

–以调查所要分析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作为标准;

–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标准;

–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依据。

分层的原则:

?层内个体尽量相同(同质),以简体群体的构造;

分层随机取样的类型:

?比例分层取样:按每一层次个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决定样本中该层次个体的数目。

?非比例分层取样:根据研究者对不同层次个体的研究兴趣和侧重程度不同,确定不同的比例。

?考虑到样本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根据本研究要求,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联合大学、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甘肃农业大学五个大学部分高校一、二、三、四年级理工科和文科统招统分大学生,共获得有效问卷209份,其中一年级44(21.1%)人,二年级55(26.3%)人,三年级31(14.8%)人,四年级79(37.8%)人;男生120(57.4%)人,女生89(42.6%)人;理工科85(40.7%)人,文科124(59.3%)人;来自城市的127(60.8%)人,农村的82(39.2%)人。

优点:

?样本的代表性更强

?取样更灵活

?参数估计更准确

3、系统取样(systematic sampling)

–又称等距取样、机械取样、间隔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取样本的方法。

–具体步骤为:先将总体中的个体按顺序排列起来,从总体中随机取一起点,然后从该起点开始每隔若干个抽取一个,直到抽满先定的样本量为止。

–系统取样的关键是确定好取样距离和取样比率

取样距离=总体大小/样本大小;

取样比率=样本大小/总体大小。

注意:群体中各个体的排列次序与所欲研究的特性须没有任何关系时,则可从已排好次序的群体中每隔若干选取一个。评价:

?优点:比较简单,易于实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

?缺点: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够,易产生取样偏差。

4、聚类取样(cluster sampling)

–又称整群取样、集体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等)划分为若干个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再将抽中的子群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适用条件:

在不知道或不很了解总体的特征时,采用此法

?聚类取样和分层取样的比较:

相似性:

都要根据某种标准将总体划分为一些子群体

相异性:

分层取样要求各子群之间的差异较大;

聚类取样则要求各子群体之间的差异

较小,而子群体内部的差异较大。

优点:调查单位比较集中,调查工作的

组织和进行比较方便,成本较低。

缺点:取样误差较大

5、多段取样(multi-stage sampling)

–又称多级取样或分段取样,现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层,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以此类推,只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

–多段取样适用于总体范围大、对象层次多的研究,能有效的节省调查所需的人力及费用,但取样的误差较大?例子:为了研究小学特级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先从我国所有省份中随机抽取3个,再从这3个省的所有城市中随机抽

取10个,再从这10个城市的众多小学中随机抽取20所学校,选取这些学校中所有的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四、取样的类型——非随机取样

?又称作目的性取样或计划取样。由法国莱珀雷(Leplay)首创,在市场调查和各种经济指数编制中常常采用。

?即事件或元素被抽取的概率未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未知的一种取样分类。

1、方便取样(convenience sampling)

–也称偶遇取样,是指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往往采用就近的原则或扫墓的方式.

–这种取样可以根据研究者的意愿和便利来抽取样本;但获得的样本缺乏对总体的代表性,偶然性很大,不能代表总体

例子:

?1、被试为使用某品牌的女性保健品达半年以上的消费者。以电话预约的方式招募被试。

?2、被试从中国某所大学的学生中征集而来

2、立意取样(purposive sampling)

–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主要用于试测和可行性研究。

–这种取样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的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有目的选择样本。

–缺点是属于一种非概率取样,样本的代表性往往难以判断。

3、定额取样(quota sampling)

?也称配额取样,是按既定的标准,将总体中的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取样.

?特点是可以得到比较符合总体构成结构的样本,缺点是取样较复杂,且不是随机取样.

4、滚雪球取样(snowball sampling)

–是先从总体种合适的调查对象开始进行调查,再通过他们获取更多的研究对象,如同滚雪球一样。

–使用比较方便,但取样有时产生的误差很大,

–适用于探索性研究和特定总体成员难以找到的研究。

判断以下研究的取样方式

–1、被试为使用某品牌的女性保健品达半年以上的消费者。以电话预约的方式招募被试。

–2、先对随机选取的292名北京高校大学生完成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然后对所有被试根据量表中的神经质维度的得分

判断以下研究的取样方式

–3、被试从中国某所大学的学生中征集而来

–4、先在华南师范大学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年级,从本年级中随机抽取出三个系,再从这三个系中随机抽取出五个班,从这五个班中随机抽取出60名被试。

–5、从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小学中各随机选取两所

判断以下研究的取样方式

?6、从本系学生中抽选所有学号最后一位是5的学生。

?7、为了研究小学特级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先从我国所有省份中随机抽取3个,再从这3个省的所有城市中随机抽取10个,再从这10个城市的众多小学中随机抽取20所学校,选取这些学校中所有的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判断以下研究的取样方式

–8、把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的学号混合,从中随机抽取30名被试。

–9、本研究使用以下四个标准界定学习不良被试:(1)学业成绩落后,主科平均成绩居年级后20%,(2)教师评定标准,(3)智力与成绩的差异标准,(4)排除标准

思考题

?什么是总体与样本?什么是取样的置换性与样本空间?

?几种主要取样(随机和非随机)方法的一般程序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如何区分聚类取样、分层取样和多段取样?

?如何区分分层取样和比例取样?

?取样的有效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文献检索(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文献检索概述

●第二节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第三节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节查阅检索程序

●第五节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教育科学文献及其检索的基本涵义

1、文献

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文献是记载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是传递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和形式。文献作为一种主要情报源和信息源,是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部分。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古人以“文”为典籍记录,“献”就是贤者及其学

识。后来发展为专指著述。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

2、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从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的一种方法和程序。

二、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从文献中我们要看出什么

1.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哪些事情,各种变量之间业已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哪些研究已经完成,哪些研究还要继续,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和限制,找到起点和研究应解决的重点。

2.在本领域内已有哪些相关工作,注意学习先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探索作者如何分类、探索和解释事实及其关系,提供对研究有益的思路、方法或修改意见。

3.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背景和基础,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文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只有了解了有关研究的动态(what’re they doing? What’s be done?),才能选定最有价值又最值得研究的前沿课

题,才能发现前人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第二节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文献的三种等级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三种等级:

●1、一次文献

●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资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

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

●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献等。二次文献

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

●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

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专著、论文集、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科普读物

专著:就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系统全面地论述,多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论文集:某位专家或众多专家的学术论文,论题集中,观点各异,信息量大。

教科书:阐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科研成果和有待讨论的问题等,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可读性强。

资料性工具书:就某一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地阐述,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见解,类型分明,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如《教育大辞典》,《中国百科全书》等。

科普读物: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提供实用类信息。

2.报刊:报纸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信息是小块,但材料分散,不系统,纸质不易保存,但是现在很多报纸都出了电子版,检索已经比过去方便了很多。

3.教育期刊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学术期刊: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学前教育研究》及各高校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情报性期刊:文摘及复印资料,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月刊),并附有一定时期内主要论文的编目索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掌握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

事业性期刊:按领域和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前者如《中国高等教育》、《北京教育》、《上海教育》,介绍各级各类或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改革业绩。

普及性期刊:面向普通读者介绍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父母必读》等,实践性强。

4.教育档案类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包括教育年鉴,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信息密集性工具书,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如《中国

教育年鉴》,以条目形式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各个年度各类教育的发展成就、教育法规、统计资料及重大事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此外,还有《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学术会议文献:学术会议报告、纪要与提交会议的论文,能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与成果,代表国内外教育

研究的发展水平,是研究者的重要资料来源,应该注意搜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带有一定的独创性,一般选题论证充

分,文献综述全面,探讨问题比较专深。学位论文多数不公开发表,由研究生招收单位保存,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别的学位论文。

●此外,教育文献还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以声音和形象方式记录信息的非文字资料,通过视听

手段传递信息,直接、精练、形象,要注意利用。

第三节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一、如何确定检索的主题与范围?

1.首先要确定研究概念,必要时还有该概念的外文译法

如:“关于学校领导者的研究”,“学校”+ “领导”两个概念的组合作为检索的主题

2.列出可能有关的概念找出同义词

3.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

4.确定检索范围,如语种分布,地理分布,时间分布,文献类型

5.选择检索手段

二、有哪些检索工具可用?各有什么特点?

●依据前面确定的检索主题和范围,研究者需要了解各种检索工具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以便选择与课题适宜的检索工

具,常用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索引、文摘等。

●书目反映某一时期内全国正式出版的图书总目,其著录项目一般包括文献名称、作者、卷册、微本、价格及文献所属

学科,部分还有内容提要,以向读者提供文献概况和线索。

●索引将图书与报刊中各种事物名称分别摘录并注明出处,是检寻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

●文摘是对一份文献的内容所做的简略准确地描述,以原文节录为多,述而不评。

三、有哪些检索方法可用?

传统的检索方法有四种: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和追溯法。

●顺查法:以检索主体的研究发生时间为起点,逐步推进到目前新出版的文献,较费时间,但可查全,有利于了解课题

研究的全过程,多用于范围较广,所需文献系统全面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以及文献普查。

●逆查法:从近年的检索工具查起,逐年回溯过去的文献,直到满足需要为止,多用于新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

●抽查法:选择某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进行重点检索,以节省时间。多用于时间紧张的小型项目研

究,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追溯法:利用综述或已掌握文献所附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作为线索,逐一追查原文,从后再从这些原文所附的

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检,产生滚雪球效果。多用于没有合适的检索工具,或检索工具不齐全的情况,缺点是易受原文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影响,且比较杂乱,缺乏时代特点。

四、有哪些检索途径可用?

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检索途径有分类、著者、关键词等。

●分类索引:是以检索主题的分类号码为标目,按某种分类法的类目体系组织索引款目。

●著者索引:通过著者名称,找到相关主题的文献或著作。

●关键词索引是直接从文献的题目或正文中抽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词作为索引款目的标识系统。

第四节查阅检索程序

●首先关注最近的几种研究资料,从后附的文献目录了解最近从事相同或类似课题的其他人所研究的课题;

●其次查找有无相关的专题书目,专题书目能提供基本的参考文献,省去研究者的许多检索工作;

●再次查阅研究综述与文献资料,这样可以利用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

●接下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注意能否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确定文献的饱和度,以决定查阅何时终止。

一、专题数据库机检策略

●首先,选择有关的数据库,光盘检索和联机检索都基于数据库。文献型数据库包括文摘、题录或目录等二次文献信息

的书目数据库和存储全文或原始记录等一次文献信息的全文数据库。

●其次,选择并输入检索词,检索词是人们在编制数据库时赋予每篇文章的检索标识,有些系统会将用户输入的词自动

转换成该数据库使用的对应词。

●最后,输出检索结果,如检索到的题录形式、文摘形式或全文形式的检索结果,并获得复印文件。

二、互联网检索

●使用互联网检索信息,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和主题搜索;

●也可以去一些教育网站获得教育信息和更多教育网站的信息,许多图书馆还提供了馆藏书目查询,提供电子文献供读

者下载。网上最大的教育文献数据库是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通过连接其专题数据库进行查询。

三、文档资料的整理和运用

1)书目登记

对阅读过的文献都应做好完全并准确的书目登记,所有书目可按出版年份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有助于研究者在课题完成后编辑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目录,文献登记最好按照标准格式进行,与检索工具所录基本一致。一般标准的格式为: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页码.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3-25.

2.期刊文章

[序号] 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2)记录资料有三种形式可供选用:提纲、摘录和摘要.

第五节怎样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特点: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作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

础。

●写文献综述时,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并使之成为自

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

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引言、正文、结论、附录等四部分。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举例)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

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

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

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

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

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教育或教学类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范型与假设

第一节范型、假设与解释

一、范型与研究

(一)范型:由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62)提

出,主要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

(二)与研究的关系

范型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

二、生物学范型与研究

基本思路

主要引导心理学家在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

系统及其基因中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特点

大多采用实验的客观研究方法,关心的是心理

和行为受生物因素制约的方面。

例:罗森茨韦格的研究

三、心理动力学范型与研究

基本思路

主要引导心理学家在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生理驱

力中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特点

认为有机体的驱力或本能是行为的根本原因,

多采用分析和投射的方法。

例:小汉斯的案例

做个测试吧,

用你的直觉排出下面你最喜欢的物品的顺

序...

1.山

2.海

3.花

4.火车

你挑选另一半的考量顺序

山代表健康

海代表内涵

花代表外表

火车代表性

四、行为论范型与研究基本思路

主要引导心理学家在特定环境中去探寻特定行

为模式产生的原因。

特点

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源于学习,大多采用实

验等客观研究方法。

例:阿尔波特的案例

五、认知论范型与研究基本思路

主要引导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

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等心理过程。

特点

用信息加工的模型来研究心理过程,大多采用

实验的客观研究方法。

例:斯珀林的研究

六、人本论范型与研究基本思路

主要引导心理学家去探寻人性积极的一面。

特点

注重对个人积极的内心生活和经验的描述,相

信个人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多采用个案研究

和质的研究的方法。

例:马斯洛的研究

第二节理论与假设

一、概念与变量

变量: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

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

操作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

来界定变量的含义。

操作定义是1971年被美国的《科学》杂志列为

世界五大哲学成就之一。

操作定义

(1)条件描述法

条件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对要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作出规定,这种方法常用于给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①竞争关系两个以上的同伴,所处环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的目标,但只允许其中一人达到目标,这时同伴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②智力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aCR)上的测量分数。

③自信心学生对即将来临的期终考试可能获得分数的估计值。

操作定义

(2)指标描述法

指标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测量手段、测量指标、判断标准作出规定。通常这些指标能作量化处理,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①发散思维对同一物体多种用途的设想能力,具体指标为在60秒内回答砖的不同用途达10项以上为优秀;5项至9项为一般;5项以下为差。

②阅读能力用阅读测验表上中等难度的文章进行测验,要求阅读速度达到200字/分以上;辨别达到90%以上;理解达到80%以上;记忆达到70%以上为合格。

③差生在标准化成就测验中的分数低于个人智力所预测的成就分数一个标准差的学生。或者两门主课不及格的学生。

操作定义

(3)行为描述法

行为描述法通常是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通常这种操作性定义用于给因变量下定义,解释客体的行为。

①旁观注视别人的活动达2-3分钟以上,自己未参与。

②合作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一员。

让给别人;?°被动谦让?±指在他人的提醒或暗示下,才肯将高级糖果让给别人;?°不谦让?±指经他人再三提醒,都不肯把高级糖果让给别人,一定要自己享用。

思考题

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给“饥饿”下个操作定义!

答案:

条件描述法的操作性定义:“饥饿”,指连续24小时没进食

物的状态。

指标描述法的操作性定义:一次吃掉20粒食物丸的状态。

行为描述的操作性定义:一分钟内压低杠杆10次以上而

获取食物的小白鼠。只有达到这样行为频率的小白鼠才属

于饥饿状态。

概念与变量

(一)自变量

1、定义:由实验者掌握、在性质与数量上可以变化、可以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2、类型

(1)课题自变量

(2)环境自变量

(3)被试自变量

(4)暂时的被试自变量

概念与变量

3、自变量的选择与操作

(1)自变量操作的严密性(零结果?)

(2)自变量的数目

多个自变量的好处:效率高,控制好,概括性好,交互

作用。

(3)自变量的水平数

自变量的水平最好涵盖整个自变量变化的范围。

概念与变量

(二)因变量

1、定义:是被观察和被测量以决定自变

量效果的因素,是受刺激的机

体行为被观察的一个方面。

概念与变量

2、因变量可选择的类型

(1)反应的正确性

(2)反应的速度

(3)反应的难度

(4)反应的次数

(5)反应的幅度和强度

概念与变量

3、因变量的选择和操作

(1)指标的有效性(稳定)

(2)指标的客观性

(3)指标的数量化(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

(4)指标的可靠性

判断下列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1、学习中国古代的诗词将会提高对中国

古代文化的欣赏能力

2、对小学生的行为限制将影响其创造性

3、将小学生的阅读训练推迟到六年级,不会

影响他初三毕业的阅读能力。

判断下列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最大程度减少后面的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

●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止。

●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一、概念与变量

(三)无关变量

指与实验目的无关、不能控制、但又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二、理论

(一)演绎式理论

1、定义: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的

方式获得的理论。

2、特点: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在研究开始阶段

形成对现象的理论解释,然后再收集、

分析材料以检验假设。

二、理论

(二)归纳式理论

1、定义:采用归纳的逻辑,根据一系列观察资

料而概括出的理论。

2、特点:这种理论的获得是从个别现象到一般

规律,研究者主要关心的是数据。

三、假设与检验

(一)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解释

一、研究的结果与结论的区别

结果:由数据得出,只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具有具体的研究含义。

结论:由统计结果推倒出来的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具体意义。

解释:确定统计结果与变量间的关系。

解释的逻辑

●决定论逻辑: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

件、经历来预测的。

●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

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和实验者的期望.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通则式逻辑:

(二)假设的类型

1、备择假设和虚无假设

2、定向假设和非定向假设

3、实验假设和非实验假设

(三)假设检验的过程

四、关系的确定

(一)相关研究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教育研究的含义: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伦理原则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与分析 教研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有研究价值:1、满足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意义或价值,即学术价值。2、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意义或价值。 2、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4、问题表述必须明确具体:1、课题表述主要是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要明确显示课题的范围和变量。 2、陈述要精确和无可置疑。 3、陈述应该简洁明了 假设的类型:按复杂性程度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操作定义的作用:1、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统一性。3、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4、有利于研究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系统随机取样: 优点:1、比简单随机取样方便。2、能在总体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使抽取到的样本较分散,一般抽样误差比随机取样小 缺点:当总体排列顺序与抽样间隔具有对应的周期性特点时,系统抽样会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 分层随机取样: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部分,然后从各个部分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 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课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优缺点:1、可以在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以收集研究资料。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报告可能失实的材料。 3、在研究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下可用观察法收集资料。 4、采用特殊设计时课在隐蔽的情况下进行自然观察,得到真实资料。 5、避免被试自陈时由于被试的偏见等导致的误差 缺点:1、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者的能力水平及心理的影响。2、对不能预知的现象采用现场观察优势难以奏效。3、有时观察会使被观察者不自然,使观察结果失真。4、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5、对观察谁及要求高,观察法的新都、效度难以保证 时间取样法:是研究者在特定的时间内专门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特定的行为 时间取样观察法中研究者收集以下三方面内容:1、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或发生:2、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频率如何:3、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检核表的编制方法:1、列出重要项目。2、根据主要项目列出具体项目。3、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项目编制行为检核表。 教育调查法:实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法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来划分:1、现状调查。2、相关调查。3、发展变化调查。4、预测调查 问卷法:是研究者以按照一定要求和程序编制的问卷为工具,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基本结构:前言指导语问题和答案 问卷法种问题的内容与表述的要求: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2、问题要尽量简短。3、避免双重含义。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6、不提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7、不直接提问敏感性问题 问题的顺序:1、把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放在前面。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放在

教师做教育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做教育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 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4、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所以概括起来说,一线教师做课题的必要性就是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一、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教学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和理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理科的主要方法之一和学校总体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教育研究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过程 我们前面把“研究”界定为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谋求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说明研究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套符合科学规律要求的程序步骤,因此,对教育研究过程的一般步骤作简要说明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在其《思维方法》(How We Think)一书中谈到,人们解决问题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1)发现疑问或问题;(2)认定疑问之所在并加以清楚界定;(3)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提出“假设”;(4)推演“假设”的结果;(5)验证“假设”。杜威所提出的思维5步骤,揭示了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大有系统的步骤。 人们的教育研究活动,同样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一般过程能常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一、确定问题 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工作是选择研究问题。对于一个研究新手而言,确定研究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这里涉及到所确定的问题的价值、与研究主体的关系、研究问题的条件等。当研究的问题确定以后,整个研究有了方向,后续的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 一般研究问题的产生,可透过理论或相关文献的探讨,也可由自己的实际经验中寻找,此外,亦可通过向人请教来确定。然而不管研究问题的来源如何,有了问题之后,接下来必须确定的是问题的性质与范围。 二、提出假设 所谓“假设”指的是理智的猜测。假设并不是随便乱猜胡设的,而是根据理论、往昔的研究发现、自己的经验或是逻辑的推理而针对问题提出的暂时性解答。 在侧重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中,一般均有假设的呈现,然而在侧重文字描述的质化研究中,并非一定要有研究假设。 三、设计或选择研究方法 在确立了研究主题与假设后,接下来所要着手的是研究设计,亦即考虑使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较为合宜、研究工具如何设计与实施等等。如果研究者所从事的是量化研究,则另须考虑各项研究假设该用何种统计公式进行分析。 四、搜集资料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此步骤所涉及的是实际动手搜集实证资料。资料的搜集必须以研究问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范文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试卷1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类型及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按照规划设计的步骤,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及问题,探求教育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类型:(1)按纵向层次,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层次: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按横向层面,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研究设计阶段;(3)研究的实施阶段(4)得出结果阶段 2.教育研究问题有哪些来源? 答: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从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已知的教育理论中探索问题 (1)从解之未尽的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质疑提出问题。 3.从掌握的教育文献资料中寻求问题 4.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认识问题 5.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确立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寻找问题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论述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设计。 答: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包含了选定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等基本环节;实施阶段包含了变量的控制、操作、测量环节;总结阶段包含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3.控制无关变量。 为了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实验研究中需要对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教育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1)被试的态度因素,指被试的消极型和评价担忧型态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2)被试的历史因素,指实验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3)生长与成熟因素,指实验期间学生身心的成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被试的缺乏,指由于一些学生因转退学、生病、经常性旷课等而不能坚持参加实验,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5)实验的处理与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组的信息和程序会扩散到对照组,使对照组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处理,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显着性。(6)测量安排,由于前后测量的迁移作用,可能会造成高估实验效果;另外,各次测验在时间、地点以及施测人员安排上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无关变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控制:(1)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例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即被试和实验者都不了解实验的目的、设计等。(2)恒定法与平衡法。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名词解释 研究群体:指为适应特定研究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 科学方法:主要是一种诉诸观察与实验,将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以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因果律或自然法则的方法 基础性教育研究(纯研究):主要是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法则或规律 量的研究(定量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研究的结果反映研究对象情况的真实程度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中可以精确解释的范围,反映了研究结果所达到的科学性 内容效度(表面效度、逻辑效度):用来衡量一个测量工具的各个部分是否真实而全面地测量了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 描述型效度: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考察后所作描述的准确程度 纵向课题:指由国家、省市(区)等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或招标)、个人或集体申报、有关部门及专家审查批准的项目 横向来源(委托课题):指由一些企事业单位或非直接的上级部门委托实施研究的项目 研究者自选课题:虽说主要是个人行为,确实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源,许多有价值的选题及成果出于其中 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 轶事记录法(记事法):以记事为主,即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的记录下去 事件取样法: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 事件取样法:是研究者在特定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特定的行为 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般调查:指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教育的一般情况或搜集与心理、行为或教育有关的代表性数据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 1、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 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2、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地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性、进一步探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取最佳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育科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教育性 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它是根据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科研必须 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穿于教育科研的全过 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科研从本性上说,是按着教育科研方法的规定进行的,而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理论的科学探索。第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教育科研的本质在于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运用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获 得科学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 3、探索性 教育科研是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其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经验。原有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此,教师搞教育科研最好是选择那些自己非常熟悉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第二,教育科研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修改。搞教育科研都要制定研究计划,但这种计划是凭着过去的经验制定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坚持主观计划服从于客观实 际的原则,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补充与修改。 4、创新性 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复述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要进入前人没有进入或者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育科研的创新性主要体现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 题及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B D A C A D A A B B D C C B D D D B B 正确 按照提出问题的结构程度(主观、客观)可以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半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三大类。

按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将访谈分为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 就研究主体而言,倡导“行动者合作研究” 正确 (一)第一环节:计划(二)第二环节:行动 错误 因变量的测量一般包括前测和后测两部分。 正确 追溯法是指利用已有的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提供的线索,追溯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 正确 (一)定性分析 的特点1.强调整体观和事物质的规定性 正确 4、就研究过程而言,强调“在研究中行动”,体现了其反思性 正确 一、教育实验研究法及其特征(一)主动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 正确 教育调查法指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自然条件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错误 现状调查属于描述性调查,主要是调查某一类教育现象目前的状况和基本特征,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发现现存的问题或寻找一般数据。 就研究结 果而言,是

“行动的改进与发展”,(正确) 标准差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差异量数,反映了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的平均差异。 调查表根据其说明事项或分组比较事项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项表和复合表。 正确 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用(读杠)表示。它是用以度量连续变量次数分布集中趋势最常用的集中量数。 错误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它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文章检索的概率和成功引用率。 (错误) (一)第一环节:计划 (二)第二环节:行动 (三)第三环节:观察 (四)第四环节:反思 正确 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实施某一种或多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错误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或属性,进行单独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性质和特点的方法。 错误 (Kert Lewin)将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错误 (二)按照教育行动研究水平分类,可分为技术的行动研究、慎思的行动研究、解放的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题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小课题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选定课题 选定题目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题目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意义、内容和过程。选题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确定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6) 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二、制定方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试题(自己整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 名词解释 一、抽样: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P13 二、观察研究(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地感知、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四、问卷调查: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各种问题表格,是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答案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测量手段。 五、访谈调查: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和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 六、实验法(教育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的目的,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七、前实验:是一种不够规范的实验,实验前缺乏清晰的假设,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多(无关变量),实验结果具有或然性。 八、真实验:在试验中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有效操纵实验变量并能严格控制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实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影响的实验。 九、准实验:对实验变量的控制不能像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广泛,对被试的选择不能像真实验那样做到随机取样,在试验中所使用的各被试组往往是那种已经形成的现成团体(如现有的两个班级、两所学校等)的实验。 十、实验控制:在试验过程中要对无关变量和X、Y进行控制。 十一、实验效度(基本目的:提高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程度,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反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揭示程度,外部效度是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十二、校本(教育)研究(school-based research):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 十三、行动研究:由教育情景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或者: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有时与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根本目的一种研究方法。 十四、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和生产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脑力劳动。 填空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第九章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第九章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对研究获得的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处理,使其成为用数据形式和数据表现形式的研究材料,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研究结果,称为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可以更有效和准确的反应问题。例如,某学校三年级的期中数学测验后,知道其中一位学生的成绩为90分。仅仅有这个分数,很难说明该同学的成绩在这个年级中是否属于优秀。如果用统计处理,可以计算出全年级数学平均成绩为76分,标准差为7分。这样就可知该学生高于平均分数2个标准差,或该学生的成绩高于全年级95%的学生。可见,经过统计处理可以有效而准确的说明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结果定量描述的数学工具是教育统计。教育统计主要用于研究内容的分类整理、编制数据的各种图表、定量分析和由样本推论总体等。对研究数据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变量之间关系或规律性的分析、推论,形成量化描述,增加了解释教育科学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统计分析还可以训练科学思维方法,使研究者逐步形成科学推理和抽象思维的方式和习惯。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所以不懂统计方法,难以了解他人的研究进展,也难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虽然统计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但是不可以用工具、方法代替研究本身,那种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高水平的有创意的研究如果没有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辅助,就不能显示其高水平、创造性。但是统计分析本身并不决定研究的科学价值。“现代”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可能提高低劣水平的研究。 统计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没有这样的结合不能很好的实现和有效的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例如,统计分析是为了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这种定量分析的方向、范围必须要由定性分析来规定,而不是由研究者随意确定的。统计分析的进行需要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公式,这些方法和公式的选择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否则,统计分析只是在数据上绕圈子,进行数学游戏,而不具有任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此外,统计分析得出的规律(或特征)也需要借助于教育科学理论才能正确地解释。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初步整理 一、数据的分类

教师参与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

教师参与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 李艳云学号05008410582008 首先,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人类的活动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水平。本能活动是维持我们生存的基本活动,属于种族遗传性质;经验活动是人类将自己一代代活动的经验积累起来,传给下代,属于原始模仿性质;而有意识的反思则是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属于研究性质。 当一种活动进入研究水平,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事这项活动的自主性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备了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可能性。教育科学研究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已有3000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教育活动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等,他们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见解,对人们加深对教育意义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深刻的意义。但是,从整体上说,古代教育基本上是经验性教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变化都比较缓慢。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像蔡元培、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改革家,产生了对教育性质、特点、效率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了一大批教育改革的理论。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理论,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家。 现在,社会的发展更迅速,教育的差异性更明显,教育变革的要求更深刻,教育科学研究的迫切性也就更强烈。 其次,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一个部分专门予以阐述,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系统提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提出来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之所以如此,是由时代要求所决定的。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还要特别强调教师是一种专业,说明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同程度还不够。认同程度之所以不高,既有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5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