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

1.1.2 项目主管单位:

1.1.3 项目建设单位:

1.1.4 法人代表:

1.1.5 技术依托单位:

1.1.6 项目性质:新建

1.1.7 建设期限及进度:建设期3年(2010年~2012年)

1.1.8 项目建设地点:中卫市林场

1.1.9 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多年来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杨树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对象,以区内外丰富的杨树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我区当前成熟的林木种苗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集成技术为手段,以收集、保存及繁育利用杨树种质资源为目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为我区建成一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适应我区山川沙不同地类中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研究,着力构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试验研究的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引进收集、繁育示范、试验推广,实行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黄河金岸绿化工

程提供大量适合我区立地类型的优质杨树苗木,同时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苗木14种(品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穗条120万根。

1.1.10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10.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

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套),收集、保存区内外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杨树种质资源。

1.1.10.2 种质资源繁育与保护工程

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良种繁育圃10hm2;示范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

1.1.10.3 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

建筑工程460m2,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3套,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1.1.10.4 辅助工程

包括生产用车、办公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等,及项目区生产道路硬化、标牌等配套设施。

1.1.11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为557.5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投资446.04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1.51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1.12项目效益

1.1.1

2.1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通过收集、保存和繁育各种杨树种质资源,可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种苗和种条,尤其能满足每年中冶美利纸业对优质杨树苗木的需求,能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及我区林纸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良种苗木支撑,进一步提升中卫市城乡造林绿化质量。同时,也可为中卫市再造一处自然生态景观,使之成为中卫市最大,我区唯一一处重要的杨树种质资源展示基地。

项目采取收集保存、引种培育等措施,广纳大量区内外杨树种质资源,在收集区、示范区集中展示,可为中卫市提供一处林木示范园和科普教育基地,向沙坡头区广大市民普及植物学知识,加深人们对植物的认识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而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1.1

2.2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卫市区生态建设,充实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维护和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同时随着项目的建设,规模化的示范园区和展示园区,可极大地改善中卫市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遏制区域性沙化进程,改善区域生态功能。

1.1.1

2.3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造林绿化苗木,也可为中冶美利纸业提供大批优质的速生杨树苗木,能够极大地改变当前中卫市种苗生产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良种率低,苗木质量差、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各类不同规格的杨树苗木100万株,穗条120万根,实现年销售收入260.0万元。

1.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1.2 项目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苗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2006年12月)

(4)国家林业局《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CB/T14073-1993)

(5)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林计发[2006]61号)

(6)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林计发[2003]207号)

(7)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的意见》。

(8)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宁夏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建设规划》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1 工程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调查工程

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调查区内外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高、速生性强、表现优良等特点的杨树品种,投资40.5万元。

(2)收集与保存工程

总投资328.0万元。具体为:

收集区5hm2,投资8万元/hm2。共投资40万元。

试验区4hm2,投资8万元/hm2。共投资32万元。

采穗圃8hm2,投资8万元/hm2。共投资64万元。

繁育圃10hm2,投资6万元/hm2。共投资60万元。

示范区5hm2,投资8万元/hm2。共投资40万元。

日光温室2000m2,投资0.04万元/hm2。共投资80万元。

炼苗场2000m2,投资0.006万元/hm2。共投资12万元。

(3)研究与开发工程

建筑工程460m2,投资69万元,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研究试验设备64.5万元,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4)辅助工程

辅助工程共投资37.55万元。其中包括办公设备1套,投资4.8万元;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1套,投资4万;森林防火设备1套,投资6万元;生产用车1台,投资12万元;生产道路硬化2Km,投资10万元;项目标牌15个,投资0.75万元。

1.3.2 产品经营成本指标

收集区8万元/hm2

试验区8万元/hm2

采穗圃8万元/hm2

繁育圃6万元/hm2

示范区8万元/hm2

日光温室0.04万元/m2

炼苗场0.006万元/m2。

1.3.3 产品产量指标

采穗圃15万株/hm2;

繁育圃10万株/hm2。

1.4 可行性研究结论

本项目是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项目的总体框架内,以收集保存和利用杨树林木种质资源为目的,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具有优质造林绿化苗木为目标,同时为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在全区范围内系统、全面地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完善种质资源圃数据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配套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和共享服务机制,为我区搭建起一座杨树种质资源研究的科研平台,不断提高杨树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杨树选育进程,促进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是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为一体,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宏伟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随着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工程的稳步推进,全区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因而对林业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苗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杨树因其品种丰富,适应性广,速生性强,栽植容易,既是我区平原绿化的乡土树种,又是生态造林的主力树种,仍然是当前全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首选树种之一。据宁夏“六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种苗生产供应能力测算,其中仅各类杨树苗木的需求量就达亿株以上。而我区目前苗木生产呈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存在小苗多、大苗少,常规品种多、优新品种少的生产局面。在此背景下,开展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大力发展杨树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培育适合我区不同立地条件生长的优良杨树苗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木材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增加迅速。在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及生态保护政策后,木材的采伐受到严格限制,仅有部分商业性的人工林成为采伐对象,使国内木材采伐量以10%逐年递减,木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这种日趋加剧的供需矛盾,为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多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速生林建设作为林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积极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速生林发展。截止目前,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已在宁夏中卫北部沙区建成了33333hm2的人工林,现大部分已进入轮伐期,如按50%的轮伐面积,1650株/hm2计算,则需杨树苗木2750万株,

基于此,为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林木种质资源指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是林木优良遗传基因的载体,是决定林木生长快慢和品质优劣的内在因素集成,是对生产和育种有利用价值的林木品种,更是进一步改良林木品种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的生物资源宝库,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建设的源头。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重视。林木种质资源所拥有和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育种和选种的预见性越高,就可不断地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适应加工或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由于人类长期对野生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品种和野生种消失或濒临灭绝,导致了后代种群遗传基础的相应狭窄。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需要,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有利于筛选优质种质资源;有利于传统品种品质改良,从源头上整体提高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只有收集并保存好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筛选、培育和推广适合我市及全区造林绿化的良种壮苗提供充沛的研究材料,才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为目的,通过收集、保存、引进和培育各种杨树优良品种,克服并避免我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杨树品种的引进和利用中,出现的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鱼龙混杂等不良现象。着力在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在当地和周边地区造林绿化中得以推

广应用,使老树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2.2.2 项目建设是加快林业生态和谐发展的根本需要

中卫市各级政府长期以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防沙治沙的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引导、扶持企业、个体搞好沙区治理,发展林业。始终把加快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当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多年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促进地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市委、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已在宁夏中卫北部沙区建成了33333.3hm2的杨树速生林基地。但是,从我市总体生态情况来看,具有引水灌溉条件的区域(灌区平原)面积还不足总土地面积的10%,而90%以上的土地面积为荒漠化和沙漠区域,植被稀少,地表裸露,沙漠化程度依然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非常艰巨。实施该项目,可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优质苗木,进一步推动造林绿化建设事业,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意义十分重大。

2.2.3 项目建设是促进科技兴林的迫切需求

“科技兴林”是我国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也是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措施。科技兴林体现在林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林木种苗建设方面,关键就是林木种苗良种的引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这是林业建设的第一道工序。今后林业发展,不仅需要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提升。因此,种苗生产要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保障型转变”,本项目将通过对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筛选和培育适合宁夏平原生长的杨树品种,提高生态造林的科技含量,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

2.3.4 项目建设是快速城乡造林绿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城市绿化空间的不断拓展和绿化档次的不断提升,对绿化苗木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对苗木的规格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改变绿化苗木短缺,品种单一、质次价高的现状,培育和生产大量优质绿化苗木,使城市绿化上水平、上档次,绿化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中卫绿化提供充足适宜的优质苗木,必须高度重视育苗基地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而建设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培育优质杨树苗木是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迫切需要,势在必行。项目实施可极大的扩大适宜中卫市乃至全区造林绿化的杨树品种,有效改善中卫市绿化对各种规格苗木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绿化美化多样性的需求。中卫市目前没有一处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基地,随着宁夏生态建设体系在中卫市广泛实施,将需要大量的优质生态造林苗木,为此,在自治区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的指导下,我们组织编制了《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5 项目建设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目前中卫市种苗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大规格的苗木供不应求。由于城市绿化苗木生产周期长,成品苗生产量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缺口。第二,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和新品种引进的速度,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三,生态环境建设回归到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构建与保护,适应性强,栽植容易成活的杨树苗木,尤其是新疆杨、河北杨等我区杨树良种日益受到市场青睐。第四,中卫林纸一体化对杨树速生苗木的需求强烈。宁夏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公司提出利用10年,营造100000hm2速生丰产林,每年需要大量的杨树苗木。项目建成后,可满足中冶美利纸业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加快中卫市林纸一

体化建设进程,为尽快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促进我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发挥积极作用。本项目通过收集、保存和利用适宜中卫市生长的杨树品种,培育具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杨树良种壮苗,并不断做大做强,不但可以满足中卫市及周边地区生态造林、企业生产之需,还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对推进宁夏本地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以为中卫市生态建设提供优良造林绿化苗木为目的,通过收集、保存我区优良杨树种质资源,对优良杨树品种加以引进收集和利用推广,充分发挥中卫城乡适宜栽培杨树的传统优势,着力培育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品质杨树种苗,为中卫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丰富的优质种苗。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推进当地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加快宁夏林业生态建设,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3.1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现实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提倡要更加重视建设美好家园和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抓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炭经济。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工作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根据总书记的指示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以建设“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体系为主体的生态林业经济发展战略。王正伟主席在视察中卫农业生产建设时要求大力培育种苗产业,加快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工程造林、退耕还林、“六个百万亩”工程及城市绿化都需要数量巨大的优质苗木做支撑,因此该项目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3.2 自然条件适宜项目建设

中卫市城区位于东经104°17′~105°37′,北纬36°59′~37°43′之间,东邻本市中宁县,南靠同心县、本市海源县和甘肃省靖远县,西连甘肃省景泰县,北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海拔在1194~2362m之间。项目区设在中卫市林场的林场苗圃和小胡岗子苗圃,位于中卫市城区西北9Km处。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雪,降雨量小,蒸发强烈。

中卫市的气候特征适合杨树栽植,自古老百姓就有在房前屋后栽植杨树的习惯,为卫宁平原的杨树人工培育赋予了丰厚的人文传统和经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卫市的林业生态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以杨树为主的一代、二代农田林网建设及中冶美利纸业33333.3hm2杨树速生林建设,都为中卫市的杨树栽培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内涵和经验集成。

3.3 劳动力充裕有保障

项目区地处中卫市城郊,周边有长期从事农业耕作的四个镇,十一个行政村,51120余户,175848余人,共有劳动力12.3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足,用工组织较为方便,周边农民长期在林场和中冶美利纸业的林业公司打工,具有熟练的造林技术和经验,可保证项目建设所需的长期或临时性劳动力用工。项目建设单位有固定林业职工120余人,同时中冶美利纸业在腾格里沙漠边沿设立的造纸原料林基地里,有从事造林绿化的雇员达300余人,具有大批从事林业生态建设的专业人员优势。

3. 4 水资源及灌溉、交通条件便利

中卫市林场属引黄灌区,现有林业用地29333 hm2,苗圃基地主要分为林场苗圃20 hm2,小胡岗子苗圃267hm2。林场地势平坦,林网纵横,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北干渠、三干渠呈“人”型从林场流经,从北干渠开口的两条支渠和从三干渠开口的一条支渠可灌溉所有的农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改造小胡岗子老林区,已在北干渠修建了二级扬水泵站,支渠一条,完善了供排水设施。目前小胡岗子的267hm2苗圃地和267hm2的速生林地以及场部的生产用地供排水畅通,完全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

项目区在中卫市城郊地带,防护林体系完善,附近有宁夏香山机场、中冶美利速生林基地、中冶美利工业园区等,公路贯通,交通便利,供电线路齐备,通讯设施完善,信息畅通,对项目的实施非常有利。项目区紧靠村庄,有利于人、财、物的组织实施。

3.5 苗木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优质造林绿化苗木的需求将量进一步加大。据宁夏“六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种苗生产供应能力测算,其中仅各类杨树苗木的需求量就达亿株以上。宁夏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公司提出利用10年,营造100000hm2速生丰产林,每年需要大量的杨树苗木进行更新造林。同时,随着中卫市生态防护林及城乡绿化工程的快速发展,对造林苗木和绿化大苗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周边市(县)的园林绿化苗木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并且对苗木品种类型要求多样,树种搭配要求各异,还需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速生性。据此,在中卫市实施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6 具备承建项目的技术实力和水平

中卫市林场为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在职职工120人,有技术专业人员15人,其中高级林业工程师2人,林业工程师4人,助理林业工程师3人,技术员6人,技术工人105人。林场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林场生产管理和林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引进以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多项工作,先后参加、协助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市林业局开展多项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林场职工常年从事沙区林业生产,生产技术娴熟,能够满足项目对技术工人的要求。

3.7 技术依托单位技术力量雄厚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宁夏林木种苗管理总站成立于1983年,先后承担国家、自治区、自治区林业局等部门下达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近40个,建立遍布全区的技术示范区(点)50多个,示范面积6666.7hm2以上。在项目实施中,推广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多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已通过验收。许多新技术、实用技术、林木新品种已在我区林业生产中普及推广、应用。现有办公用房360m2,具有完善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完备的林木种苗检测仪器,有林木种苗繁育基地20hm2。目前资产规模630万元。现有在职人员4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7人,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9人,会计师1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力量雄厚,具有承担国家和区内外各类林业规划设计、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能力和资质(宁林资质证字004号)。

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及任务

4.1 建设目标

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林场建成一个中卫市杨树树种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信息便捷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其中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繁育圃10hm2;示范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建设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460m2,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建设辅助工程包括办公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生产道路硬化、生产用车及项目区标牌等配套设施。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14种,通过对其中表现优良的杨树品种进行选育试验,培育既有优良性状,又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杨树良种优质种苗,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杨树(品种)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插穗120万根。

4.2 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

4.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建设精神为契机,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为目标,以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为重点,以开发培育优质杨树良种苗木为目的,开展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繁育和利用,推动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4.2.2 遵循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年实施的原则;

2、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科学经营的原则;

3、坚持收集保存、开发和利用并重原则;

4、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主要对杨树等林木种质资源开展调查与收集、保存与扩繁、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辅助工程,建设总规模为32hm2。其中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繁育圃10hm2;示范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建设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建筑460m2。

4.3.1前期调查

在总结挖掘我区杨树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之上,通过资料调研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全方位补充性地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工作,全面收集区内外杨树种质资源繁殖材料、生存地土壤样品,扩充种质数量,重点收集、保存适合于我市及我区生长的杨树品种。

4.3.2收集与保存工程

收集与保存工程以建立收集区为主,主要收集、保存我区现有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优良性状突出,且开发利用价值高的品种14种以上。通过对收集的种质资源开展对比观察试验,建立长期技术档案,研究各种种质资源的生理、生态、生物学特性,为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原始材料和科学依据。

4.3.3试验与繁育工程

4.3.3.1试验区:主要是对从区外引进的杨树品种进行栽培引种,开展前期试验观察研究。

4.3.3.2繁育圃:对在试验区生长表现优良的杨树品种建立繁育圃,

进行优良品种繁殖,生产优良苗木。

4.3.4开发与利用工程

4.3.4.1采穗圃:对表现优良的杨树品种,以及经引种试验已经证明成功的品种,建立采穗圃,提供优良穗条。

4.3.4.2示范区:对引种成功,并且表现优良的树种进行集中栽植展示和示范。

4.3.4.3日光温室和炼苗场:为提高种苗质量,增加苗木生产的科技含量,需要建设日光温室和炼苗场。

4.3.5研究与辅助工程

为满足项目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工作的开展,规划基础建筑工程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为满足研究试验工作的需要,主要配臵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辅助工程主要包括生产道路硬化、生产用车、办公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病虫害防治设备等器械。为标示项目区范围、加强基地宣传和保护,在进出项目区主要路口明显地段设立标示牌。同时完善项目区内沟、渠、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 选址方案

项目实施地点设在中卫市林场苗圃和小胡岗子育苗基地,其中林场苗圃面积20hm2,小胡岗子苗圃面积267hm2。项目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具备灌溉条件,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和配套的推广体系,适宜于开展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5.2 项目布局

5.2.1布局原则

项目布局遵循因地制宜、分区经营、便于管理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建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统一。

5.2.2布局方案

为科学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将项目区划分为Ⅰ区和Ⅱ区两个建设区域。Ⅰ区设在林场苗圃,包括采穗圃、繁育圃和生产管理区3个功能区;Ⅱ区设在小胡岗子苗圃,包括收集区、试验区和示范区3个功能区。

5.3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5.3.1调查工程

通过总结整理我区老一代林业科技人员对杨树(品种)的研究利用成果,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重点收集和保存名录。另外,还要对多年来中卫市林业技术人员已引种、培育成功的杨树品种进行调查收集工作。

5.3.2收集与保存工程

收集区:本区是为收集、保存的杨树种质资源进行对比观察试验的场所,建设规模5hm2。主要收集、保存区内外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速生性高的杨树品种14种以上。

5.3.3试验与繁育工程

5.3.3.1试验区:试验区主要是对从区外收集的杨树品种进行引种培育试验,建设规模4hm2;

5.3.3.2繁育圃:对引进的表现优良的杨树品种进行繁殖,培育生产优良苗木,建设规模10hm2。

5.3.4开发与利用工程

5.3.4.1采穗圃:对经过筛选、培育成功的适应性、抗逆性强的树种,建立采穗圃,提供优良穗条,建设规模8hm2。

5.3.4.2示范区:对经过引种培育表现优良的品种建立示范区,建设规模5hm2。

5.3.4.3日光温室和炼苗场:为提高种苗质量,增加苗木生产的科技含量,需要建设日光温室2000m2;练苗场2000m2。对在温室繁育的苗木在练苗场练苗,以培育适应环境的优良苗木。

5.3.5研究与辅助工程

为满足项目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规划基础建筑工程460m2,其中实验室60m2、检验室60m2、插穗处理室60m2、档案室40m2、标本室40m2、办公室80m2,库房120m2。为满足研究试验工作的需要,配臵试验设备1套、检验设备1套、储藏设备1套。辅助工程包括生产道路硬化2km、生产用车1辆、办公设备1套、森林防

广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格-填写范例

表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信息登记表 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查单位:柳州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种质编号:鹿寨1010 目的树种:中文名:福建柏,柏科,福建柏属,俗名: 拉丁名:Fokienia hodginsii照片编号:IMG_1021 生活型:●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散生竹类○丛生竹类○藤本○其它 主要用途:●用材树种○经济树种○生态防护树种○观赏树种○其它树种 种质类型:○野生群体●野生个体○地方品种○选育品种○遗传材料○其他 ○引进树种(品种)来源:引进树种、品种要填写详细的来源地 种质归类:国家重点保护植物(○Ⅰ级●Ⅱ级)○广西重点保护植物○主要造林树种○有开发利用潜力树种●我国特有树种○其他树种(此项可多选) 调查地点:鹿寨县(市、区)拉沟乡、镇木龙村林场小地名(或基地、森林公园、植物园、树木园等):五家屯六王沟 地理坐标:经度110.05987°;纬度24.65516°土壤类型:黄壤 地形:地貌:中山;海拔:1100 m;坡向:东南坡;坡位:脊部;坡度级:陡坡 调查地种群面积: 1.0公顷;种群数量(株):○1-10 ●11-50 ○51-100 ○101-1000 ○>1000人为活动:○频繁●不频繁;动物活动情况:主要动物种类啮齿类、鸟类数量较多 目的树种分布方式:○集中分布○片状分布○散生●零星分布 物候期:结实年龄:20年;花期:4月;种子(果实)成熟期:10月;采种期:10月。 优良性状:○速生○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虫○耐寒○耐旱○耐盐碱○其他:耐瘠薄 主要特性指标:1)用材树种:平均树龄40年;平均树高14.5 m,最高18.2 m,年均生长量0.4m;平均胸径:20.5cm,最大胸径:30.8cm,年均生长量0.5cm;平均单株材积 0.25m3,年均生长量0.006m3。2)经济树种:目的产物:干八角,单株年均产量20.1kg,单株最高产量28.2kg,公顷年均产量9045kg。3)生态防护/观赏树种主要特性:耐盐碱、耐瘠薄、抗风(木麻黄)。 病虫害情况:○无●有(○严重●轻度主要种类介壳虫)保存价值:珍贵树种、濒危树种保存方式建议:●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 调查人:张三调查日期:2012.5.5 ;检查人:李四检查日期:2012.6.5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doc

2017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 2007年11月29日至12月19日笔者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种苗工作总站组织的赴美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林木良种选育培训团,在美期间,培训团先后在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国家种质资源实验室、美国林务局国家种子实验室和美国南方林业试验站密西西比州林木遗传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学习培训,并对美国旧金山红杉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惠好公司北卡林区GHW苗圃、乔治亚州林业委员会Flint River 苗圃和南方林业试验站试验室、种子园、Harrison试验林和良种繁殖圃等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对美国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林木良种选育工作有了比较直观、深入的了解。下面主要介绍美国的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的发展现状、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及相关扶持政策及其主要特点,并联系我省工作实际,提出改进我省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培训考察基本情况 (一)美国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美国开展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已超过百年,现已在全国组织建立了引种驯化试验站、种质资源保存库,形成了完善的国家植物种质系统(NPGS)。该系统由政府机构和私立机构共同组成,主要由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贮存系统、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和种质资源信息网构成,其中国家种质资源收集贮存系统由分布在全国的31个机构组成,包括国家种质资源实验室、国家植物检疫办公室、国家植物种质资源贮存库和地方引种站等。国家种质资源实验室隶属于美国农业部,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组织开展国家种质系统(NPGS)进行种质资源的收

集、整理、鉴定、保存与评价,提高和扩散种质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并负责国家种质资源信息网络(GRIN)的更新和维护。迄今,美国国家植物种质系统已收集保存了植物种质材料48万份,覆盖了2006个属的12379种植物,其中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资源已基本齐备,林木树种主要包括火炬松、湿地松、长叶松、短叶松等主要用材树种。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主要方法有:①种子保存(备份库)。中期保存在0~5℃条件下;长期保存在-18℃以下低温中。②体胚保存。如苹果、葡萄等。③原地保存。如美国旧金山红杉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④异地保存。按照育种目标以种植形式建立异地保存林。 主要收集保存对象是:①早期选择的优树;②优良种源,包括有益于森林健康种质资源;③材质较好的珍贵阔叶树种,如黑核桃等;④高海拔地区、干旱、火灾发生区等易丢失遗传资源的一些小群体资源;⑤特殊种质种质资源,即处于濒危、生态敏感树种遗传资源。 (二)美国林木种苗生产管理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造林用种也属是种就采、有种就用,种源不清,造林质量不高,曾造成过大面积造林失败,损失严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全国统一划分种子区,按种子区建设种子生产基地,经过40多年的努力,所有种子园都已生产种子,实现了按种子区定向供种。目前美国的造林良种化率已达80%,其中美国林务局所属的国有林和各大私营企业的造林已全部使用种子园种子。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发展方向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有丰富的栽培和野生植物资源,被认为是栽培植物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据初步统计,我国重要栽培作物有600 多种,其中粮食作物30 多种,经济作物约90 种,蔬菜120 余种,花卉140 余种,果树约150 种,牧草约50 种,绿肥约20 种。在现有作物中起源于我国或在史前已栽培的有237 种。但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等原因,我国农业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和侵蚀,如野生稻、野生大豆及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在原生长地已很难找到;外来种侵袭使土生土长的植物物种数减少,加上大量病虫天敌的减少,使作物病虫害加重;农业机械化和良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导致了大量地方品种被淘汰。在生产上种植的许多作物的骨干品种种质基础日趋狭窄,存在遗传脆弱性和突发毁灭性病害的隐患。为此,近20 年来,作为拓宽育种遗传基础的源头,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研究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有自动数粒仪。 如今,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根据作物繁殖方式等生物学特性,实行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与非原生境保存相结合的保存策略。原生境保存是指在植物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建立保护区或保护地,使重要作物野生种及野

生近缘植物就地进行自我繁殖以保存种质。非原生境保存,即将种质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包括在低温种质库中进行的种子体保存、在种质圃中的植株保存、在试管苗种质库中的组织培养物保存等。 种子保存技术有好多种,如低温储存技术。利用低 温种质库保存种子,除贮藏温度较低外,作为种质保存的种子,还须经过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密封包装等一系列入库保存前处理。还有离体种质保存技术,许多植物种质资源无法通过种子贮藏达到资源保存的目的,如椰子、油棕、咖啡等是顽拗型种子,它们或不耐干燥脱水和低温贮藏,或作物不产生种子,这种植物不能采用低温库种子贮藏的方式,只能通过种质圃,以植株或块根、块茎等活体方式在田间保存。它包括试管苗组织培养技术和超低温保存技术。 随着人们对种质资源保护的不断认识,国家对种质 资源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七五”以来,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1984 年建成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国家种质库1 号库(后改为国家种质分发交换库),又在在1986 年和1992 年建成了国家长期库和青海复份长期库。可见国家对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视。通过国家的科技攻关,我国种质资保存技术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家库已建立一套先进的管理和种子入库前处理技术。通过系统地研究,解决了各种作物的安全有效干燥条件

种质资源圃对葡萄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研究范文

种质资源圃对葡萄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研究 保存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的前提。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部分科研单位即在收集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葡萄原始材料圃,开始对引进的品种和采集到的野生材料进行异生境地田间种植保存。随着国家对种质资源的重视,从70年代初~80年代末,我国相继建成16个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其中,有两个国家级葡萄种质资源圃(河南郑州、山西太谷),另外还有3个果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有葡萄种质资源。90年代,又增建了山葡萄的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吉林左家)。原西北农业大学建立了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圃。同期,我国部分省(市、区)的果树、葡萄研究及教学单位也相应建立了葡萄种质资源圃或葡萄品种资源圃。全国各类圃地共保存葡萄种质资源 1 500?份左右。在异生境地田间种植保存的同时,我国葡萄科技工作者还进行了试管保存、种子保存、花粉保存的研究和利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异生境地田间种植保存是葡萄种质材料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保存方式。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部分科研单位即相继着手建立葡萄原始材料圃。1951年,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调查、搜集并引种山葡萄优良类型,并用于选种和杂交育种。1952年,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原始材料圃,至1965年,保存品种200多个,同时进行了与东北山葡萄的杂交育种工作。195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建立葡萄品种圃,同时开始收集保存葡萄野生资源材料。1960年,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建立的葡萄原始材料圃保存有300余个品种,至1966年,保存葡萄品种近600个。196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结合山葡萄研究,建立了山葡萄品种资源圃。其他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果树和葡萄科研单位也搜集保存了部分葡萄野生种种质材料。1978年,原西北农业大学开始系统搜集、研究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建立了收集保存中国野生葡萄种类最多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圃,保存我国野生葡萄20余个种和变种的100余个株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我国相继建成16个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其中,有2个圃专门搜集保存葡萄种质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桃圃”中葡萄圃保存葡萄属植物20个种和变种、916份材料,其中含野生葡萄14个种计45份种质材料。山西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果树种质太谷枣、葡萄圃”中葡萄圃保存葡萄属植物5个种、361份材料。此外,吉林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级果树种质寒地果树圃”搜集保存部分山葡萄种质资源材料。

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中卫市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 1.1.2 项目主管单位: 1.1.3 项目建设单位: 1.1.4 法人代表: 1.1.5 技术依托单位: 1.1.6 项目性质:新建 1.1.7 建设期限及进度:建设期3年(2010年~2012年) 1.1.8 项目建设地点:中卫市林场 1.1.9 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多年来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树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对象,以区外丰富的树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我区当前成熟的林木种苗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集成技术为手段,以收集、保存及繁育利用树种质资源为目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为我区建成一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适应我区山川沙不同地类中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研究,着力构建全区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试验研究的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区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引进收集、繁育示、试验推广,实行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黄河金岸绿化工程提

供大量适合我区立地类型的优质树苗木,同时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树苗木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保存树种质资源苗木14种(品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穗条120万根。 1.1.10 项目建设容及规模 1.1.10.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 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套),收集、保存区外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树种质资源。 1.1.10.2 种质资源繁育与保护工程 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良种繁育圃10hm2;示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 1.1.10.3 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 建筑工程460m2,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3套,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1.1.10.4 辅助工程 包括生产用车、办公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等,及项目区生产道路硬化、标牌等配套设施。 1.1.11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为557.5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预算专项投资446.04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1.51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1.12项目效益 1.1.1 2.1社会效益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 1、对项目进行全面协调和跟踪管理是项目绩效目标全面完成的基本保证。本项目由农业部农业司主持,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项目参加单位包括国家长期库、复份库和10个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共38个科研、教学单位。项目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各类作物。项目内容包括资源收集(野外考察、国内征集、国外引种)、整理编目(形态及农艺性状观察、编目)、入库入圃(入中期库、长期库及资源圃)、鉴定评价(品质、抗病虫、抗逆境、精准鉴定或多项鉴定评价)、种质监测及繁殖更新(库圃保存种子或植株的活力监测及繁殖更新)、分发利用(数据库建立与完善、优异种质资源发布、田间展示、分发供种、信息反馈)等六个方面的若干内容,涵盖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基础性工作。项目涉及资源、育种、植保、生物、生化、分类等多个学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与合作,是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关键。作科所(原品资所)在以往多年种质资源研究中形成的资源保存和研究工作体系和网络,为本项目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实施平台和基础,加上牵头单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组织协调,不定期检查监督和年度会议检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和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相关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为项目的实施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依据。本项目实施前,各承担单位利用国家科技基础工作平台项目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的制订和编写,出版了110多种作物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些作物还制定了鉴定评价行业标

准。这些规程和标准的制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质量提高提供了技术依据。由于鉴定评价标准统一,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质量较高,获得了一批性状突出且可利用的优异种质;由于收集、保存、监测、更新均有规程和标准作依据,收集及更新入库种质质量大幅度提高。 3、项目重视公益性和服务性,强化了优异种质的示范展示,促进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项目强调了参加人员的服务意识,扩大优异资源的分发利用范围,增加了优异资源展示规模,通过展示和交流,吸引了更多利用者索取优异种质利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宣传了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争取到社会更多方面对种质资源事业的支持。 二、项目存在问题与不足 1、项目经费力度太低,影响到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本项目涵盖了整个农作物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实施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对这样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基础性工作,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年度1500万的经费远难以维持现有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太少,在项目计划时,一些库、圃放弃或减少了属本项目应做的工作内容,一些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无法得到安排,影响到项目长期目标的实现,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也失去争取国际领先地位的可能。 2、科技队伍不稳,骨干人才贫乏,人员素质极待提高。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20世纪在种质资源工作实践中培养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已经退休,目前已有一批新生力量支撑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事业,但大部分未经专业系统培训,有的对种质资源工作还不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_利用与保护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与保护 严学兵,王成章,郭玉霞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牧草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论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优良和珍稀牧草种质的搜集、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牧草种质创新的应用、种质保存的时效性和野生状态下牧草遗传变异与进化的速率、短寿命牧草种子保存技术、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7个重点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利用 中图分类号:S540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0629(2008)12 0085 08 牧草种质资源是指所有牧草物种及其可遗传物质的总和。它是牧草及农作物改良所用的原始材料,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地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全世界草地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52.17%,我国的草地面积约4亿h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1.7%,是农田面积的近4倍[2]。我国是世界上牧草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盛产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草种,而且还具有特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旱生、超旱生及耐寒、耐盐碱草种,如沙打旺A stragalus adsurg ens、骆驼刺Alhagi sp arsif olia、碱茅P uccinellia distans 等[3]。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一些优良牧草种和种群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遗传多样性正在消失。随着牧草种质资源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正在发展成为草地科学中的新兴研究领域。 1 进展与成就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展缓慢。从 七五 开始,才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行列,使其得到空前、高速的发展,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1牧草种质调查、收集与保存 在过去的50余年中,在我国温带、亚热带、热带及高寒地带的部分地区,开展了以摸清家底和采集标本为主的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已初步查清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及潜力。初步查清了国内的野生牧草资源有127科879属和4215种,其中种类多、栽培和育种潜力大的禾本科有173属972种,豆科有81属646种[4]。目前收集的饲用作物种质资源有29科204属771种8981份,包括从国外引进并经栽培驯化的饲用作物种类13科91属162种。其中,禾本科35属58种,豆科30属59种,其它11科12属19种[5]。据2006年9月 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座谈会 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心库保存已鉴定的牧草种质材料9593份,其它各协作组还保存有15000余份种质材料[6]。 同时,在多个省份和地区也开展了牧草资源调查和收集工作。内蒙古有维管束植物类牧草899种,其中禾本科牧草194种(占21.6%),豆科牧草83种(占9.2%),莎草科牧草54种(占6.0%),菊科牧草134种(占14.9%),藜科牧草58种(占6.5%),栽培牧草有35种,占牧草总种数的3.9%[7]。青海维管束植物有113科636属2420种,种子植物有99科617属2380种[8]。 25卷12期 V ol.25.No.12 草 业 科 学 P RA T A CU LT U RA L SCIEN CE 85 12/2008 *收稿日期:2008 02 18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不同地区披碱草分 化的分子机制 资助 作者简介:严学兵(1974 ),男,河南扶沟人,副教授,博士。 E mail:yxbbjz z@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819810.html, 通讯作者:郭玉霞

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 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宁夏中卫市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项目 1.1.2 项目主管单位: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 1.1.3 项目建设单位:中卫市林场 1.1.4 法人代表:尚子华 1.1.5 技术依托单位:宁夏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1.1.6 项目性质:新建 1.1.7 建设期限及进度:建设期3年(2010年~2012年) 1.1.8 项目建设地点:中卫市林场 1.1.9 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多年来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树种——杨树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对象,以区内外丰富的杨树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我区当前成熟的林木种苗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先进集成技术为手段,以收集、保存及繁育利用杨树种质资源为目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为我区建成一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料完备、管理科学的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32hm2。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适应我区山川沙不同地类中杨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研究,着力构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体系,

为我区六个百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试验研究的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区杨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引进收集、繁育示范、试验推广,实行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为我区“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黄河金岸绿化工程提供大量适合我区立地类型的优质杨树苗木,同时满足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对优质速生杨树苗木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保存杨树种质资源苗木14种(品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优质穗条120万根。 1.1.10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10.1 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程 各种收集与调查仪器共13台(套),收集、保存区内外具有优良或特异性状的杨树种质资源。 1.1.10.2 种质资源繁育与保护工程 种质资源收集区5hm2;试验区4hm2;采穗圃8hm2;良种繁育圃10hm2;示范区5hm2;日光温室2000m2;炼苗场2000m2。 1.1.10.3 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工程 建筑工程460m2,包括实验室、检验室、插穗处理室、档案室、标本室、办公室、库房等;研究试验设备3套,包括试验设备、检验设备、储藏设备。 1.1.10.4 辅助工程 包括生产用车、办公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设备、森林防火设备等,及项目区生产道路硬化、标牌等配套设施。 1.1.11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为557.5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投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工作方法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调查收集可以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物质和信息基础;反之,会使得整个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甚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做更多的工作去修正。同时,因其工作繁琐,过程漫长,内容零散,无法集中进行,且对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专业水平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有关调查收集工作的方法。 1 调查收集的地点 除了当下还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品种,大多数的地方品种都处于零散分布的状态。正因如此,很多品种都会在难以预知的环境中存在。 1.1 田野 田野是最理想的调查地点,笔者收集到的品种中,60%以上是直接在田野发现的。田野包括大田和小地块,由于大田种植的品种往往是时下推广的大宗品种,有时候小地块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田野调查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不易产生误判,缺陷是调查范围过大,它要求调查人员时常到田头寻找,因工作量过大,人力上难以满足。 1.2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自然会有一些地方品种出现。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是良好的品种调查场所;但经销户很难提供可靠的品种信息和种子,同时也容易出现误判。因此对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同时要求调查人员对地方品种有一定的了解,后续工作需要特别重视品种真实性的核实。1.3 居住地 村落、生活小区、工厂、暂住地,凡有人活动的地方,均有可能出现地方品种。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房前屋后、庭院、花坛种植蔬菜及杂粮作物,因个人喜好而选择地方品种的情况也不少。近年来,下山移民群体越来越大,很多偏远山村保留的品种也随之大量“移民”。 2 调查收集的工具 种质资源调查最离不开的是记录。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调查人员不应过于相信记忆,而要更依赖“烂笔头”。 2.1 相机 图片采集是调查收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 的工作方法 黄丽梅1 吴金水2 (1浙江省松阳县种子管理站,323400;2 浙江省松阳县农业局,323400) 环,随身携带相机绝对是一个良好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获取作物的图像资料,无论是在田间、菜场、生活小区,都可以拍到大量的图片。如果是较连续地关注种植在某个地方的作物,借着图片属性中显示的拍摄时间,还可以大致计算出它的生育期。在工作中,很多品种往往不会特意安排种植观察,而直接拍摄可以省去大量的投入。 2.2 手机 智能手机为调查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录入平台。借助QQ 日志、微信等手段,可以直接拍摄上传图片资料,同时可以保存文字信息,至少没有必要随身带纸笔记录。要注意的是手机作相机使用的话像素要足够高,一般手机拍摄的图像大都不如相机。2.3 纸、笔、尺子 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更习惯于用纸(或笔记本)、笔等传统工具记录。本质上说,顺手的就是对的。软皮尺或卷尺主要用于测量作物部位的长度、宽度、株行距等,携带方便,以体型小而实用为佳。2.4 瓶子 药瓶、矿泉水瓶可以用来贮存种子,最好有标签贴纸,把品种名、来源、编号之类贴在瓶子上。需要妥善保存种子的情况有:(1)收集来的种子因数量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需要再繁殖,需要贮存到下一季种植;(2)为省去每年繁殖的麻烦,需要保存濒危品种时,种子充分干燥后熏蒸处理,再放入瓶子密封,可以大大延长贮存时间,置于冷藏设备中效果更好。当然,条件具备的话可以用更专业的容器和包装。 3 调查收集的技巧 练就“鹰眼” 调查工作其实没有捷径,都要靠踏踏实实的工作,要说有诀窍,就是不断地观察、学习,练就一双“鹰眼”。调查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作的效率,有专业基础又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可以一眼发现目标。 聊天的艺术 时常与农户及各方面人士聊天,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以老农户为重点走访对象,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注重传统,更怀旧,也不容易随风潮而改变。即使找不到种质实物,这样的聊天也很有意义。因为种质资源与其他东西不同,它往往需要“故事”来支撑,要有可追溯性,否则无法区别是当地老品种,还是新近引入的品种。聊天时应像朋友似的对待调查对

海南省坡垒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 林业世界, 2019, 8(4), 142-147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819810.html,/journal/wjf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816819810.html,/10.12677/wjf.2019.84020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Germplasm Resources of Hopea hainanensis in Hainan Province Weiwen Chen1, Xiuxiu Sun2,3, Dianqiang Jiang2,3* 1Hainan Provincial Forest Seeds (Seedling) Station, Haikou Hainan 2Tropical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e, Hai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Haikou Hainan 3Key Laboratory of Tropic Special Economic Plant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Haikou Hainan Received: Sep. 18th, 2019; accepted: Oct. 2nd, 2019; published: Oct. 9th, 2019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opea hainanensis in Hainan, the botany traits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wild Hopea hainanensi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mai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south-central part of our province, such as Jianfengling, Bawangling, Diaoluoshan, Limushan, Yinggeling, Wuzhishan and Macaoling. The artificial Hopea hainanensi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Haikou, Wenchang, Wuzhishan, and Chengmai. The Hopea hainanensis-basic fores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awangling and Jianfengling areas; there are 56 Hopea hainanensis in the Ba-wangling area, and 36Hopea hainanensis in the Jianfengling area. The large-diameter timber of the Hopea hainanensis in Hainan Provinc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Bawangling, Changjiang County, Macao Mountain in Dongfang, Jianfengling in Ledong, and Yinggeling in Baisha. The Hopea haina-nensis is affected by its own growth law and human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small survival space, few surviving plants, and serious population decline. A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Keywords Hopea hainanensis, Germplasm Resources, Distribution, Hainan 海南省坡垒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陈伟文1,孙秀秀2,3,姜殿强2,3* 1海南省林木种子(苗)总站,海南海口 2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园艺研究所,海南海口 3海南省热带特种经济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通讯作者。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愁藻术.Technique Applicable 作物种质资源,又称作物品种 资源、遗传资源和基因资源,它在 作物各类品种、品系、类型、野生 种或近缘植物中,是改良农作物的 基因来源。 种质资源保存主要通过原境保 存、异境保存和离体保存3种途径。 原境保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天然 公园,需大量土地,易受自然灾害 侵袭;异境保存要建立各类基因库 如种质保存栽培园等田间基因库、 种子库和花粉库等;离体保存是将 植物外植体在无菌环境中进行低温 或超低温的组织培养。原境保存适 合于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存, 这里不再介绍。对于自然界中一般 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多应用异境 保存和离体保存。目前,我国建有 国家种质资源库,隶属农业部管 理。现将种质保存的类型和方法介 绍如下,以便根据种质资源不同类 别、不同保存目的,采取相应的方 法去操作、实施。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悦祥营魏振杰李春娇毛英魁 (河南省滑丰种业滑县456450) 摘要种质资源保存有三种途径:原境保存、异境保存、离体 保存。原境保存技术不再叙述,异境保存必须用当季新种子,入库前要登记作物种质相关资料,数量不少于1500粒,并在每个包装袋外加上标签;保存时,不同储藏库控住不同温、湿度,可储藏不同时间。

离体保存中低温保存时,可采用降低培养温度方法,也可用“饥饿法”,还可使用生长缓解剂方法;超低温保存,不适用于所有植物。 关键词保存作物种质资源异境保存离体保存温度 1异境保存 在异境保存中,应用最多最广 泛的是建立低温种子库,即种质资 源库。目前,低温储藏是种子体种 质保存的最佳途径,其保存对象是 农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这些种 质资源大多以种子作为载体。可以 说,凡能通过种子繁殖维持物种遗 传完整性的各类植物种质资源,都 可存人种子库,但其种子必须是具 有耐低温、耐干燥脱水性能的正常 型种子。 1.1种子库的类型 1.1.1长期储藏库 温度常年控制在一20一16-C, 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用于长 期保存收集到的作物品种资源,包 括农家种、野生种和淘汰的育成品 种等。据理论推算,种子含水量5件、种植收获时间等。 %一8%,在此环境中寿命可延长二是种子数量最低不少于1500 至50年以上。发芽率监测结果,库粒,一般3000-5000粒或更多。存的大部分种子经过巧年储藏,发三是人库种子必须是当季新种 芽率无明显下降。子,并对种子进行精选、生活力检 1.1.2中期贮藏库测、于燥脱水处理等,确保种子无 温度长期控制在一6--20C, 相明显病虫损害、无损伤,并去除破 对湿度小于50%,其种子储藏寿命损粒、虫蚀粒、无胚粒、批粒、瘦 在10-20年,所有种子可随时用于小粒和杂粒等,杂质不能超过2%, 科研、教学、育种研究及品种交换。不得用药剂处理或包衣处理。初始1.1.3临时储藏库发芽率一般要求高于90%,稀有种 温度控制在4℃左右,主要用子芽率最低不低于85%,种子含水 于人长期库前临时存放或科研育种量在原始水分不高于13%的基础 单位储藏育种家种子、亲本种子或上,经干燥脱水处理,禾谷类5%- 育种材料的保存。其种子储藏寿命7%,大豆8%0 在3一5年。四是每份材料包装袋的内、外 科研育种单位在申报国审品种都要有标签,标明品种名称、统一 时,必须向国家种质资源库提供一编号、保存单位等,包装袋要结实 定量的种子作为资源储备。同时国牢固,防漏、防潮、防混杂、防散

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难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要求:了解作物起源学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利用。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3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3.4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过去称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改称为品种资源。现代育种所利用的现有品种材料和近缘野生植物,主要是利用其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现在国际上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名词。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资源(germplasm rmuce)。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把蕴藏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等各种材料, 概称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

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 3.1.2 品种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作物育种工作就成为“无米之炊”。 筛选和确定作物育种的原始材料, 也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工作。能否灵活地、恰当地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 受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 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 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 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 公斤提高到300-350 公斤以至500 公斤。 同时, 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 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

种质资源复习资料(全)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掌握观赏植物、观赏植物种质的概念,及观赏植物7个气候型的花卉特点和代表种。 2、观赏植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总 称。 观赏植物种质:能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有效表达的观赏植物的遗传物质的总 3、掌握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其研究意义。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以观赏植物为主要对象,研究其种质资源的种类与分布、起源与演化、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方法、种质搜集与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 (1)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 (2)观赏植物资源搜集与保存 (3)观赏植物资源引种与驯化 (4)观赏植物资源鉴定与评价 (5)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 (6)观赏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意义: (1)观赏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 (2)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和意义。 4、掌握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

范围:包括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广西玉林和北海、云南西双版纳、闽南沿海地区、台湾南部,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的墨脱及察隅谷地。其中以西双版纳、海南、台湾的热带地区面积较大,最具有代表性。 5、了解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形成:1)17世纪起,英法俄美纷纷来华搜集野生花卉,几乎踏遍整个中国;2)英国亨利威尔(EH. Wilson ):《中国—园林之母》;3)许多著名植物园都辟有专门的中国植物部分:爱丁堡皇家植物具原产中国的活植物1500多种;邱园(有近一半墙园植物来自中国,其槭树园有近50种槭树来自中国) 发展:1)20世纪以来,有关观赏植物的书籍难以计数;2)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制定园艺法规,出版花卉书籍;3)美国:花卉栽培技术专著《保尔红皮书》(Ball Red Book); 4)我国:《中国珍稀野生花卉》;《中国梅花品种图志》(陈俊愉,1990)、《中国梅花》、《中国菊花》、《中国兰花》、《中国杜鹃花》、《云南山茶花》、《中国花经》、《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 国外研究现状: (一)重视植物资源的研究工作 设置研究机构,颁布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法规或条例,出版世界性野生植物研究刊物。如:美国国家种质资源体系;西欧“欧洲作物遗传资源保存与交换共同体”;印度植物种质资源中心机构: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局。 (二)重视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 美国:1991年,国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几乎一半以上的州利用野生花卉美化环境。 英国:邱园植物基因库(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1987年) 我国研究现状: (一)观赏植物的资源调查 (1)区域型资源调查与收集(2)专类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 (二)观赏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亚高山观赏植物资源引种繁育基地 深圳仙湖植物园:国际苏铁迁地保存中心 (三)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四)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直接利用较高观赏价值、适应性较强、资源蕴藏量较多的野生花卉,如红花檵木(原产湖南) 。 (2)杂交育种可提高商品花卉的品质,如菊花 (3)森林游憩与生态旅游与良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用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开发。(4)其它应用除了可用于观赏,还可药用、食用、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蜜源、饲料、固沙、杀虫。 5、了解特有植物的形成机制、研究意义。 形成机制: 1)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外部因素---地貌因子、土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海洋岛屿隔离等内部因素----自然杂交、自身遗传变异等 研究意义: 1)研究物种分化、特殊环境中植物的适应性等的良好材料。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特有植物多为珍稀濒危植物。 3)特有植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体现了该地区地质、气候、人文等特点,而且多数具有较

鹿种质资源调研调研报告pdf

中国畜禽(鹿)种质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摘要:梅花鹿品种鹿现存栏数量在审定地区较审定时减少30-70%,马鹿品种鹿减少更为严重,核心群不复存在。品种的巩固、提高、完善工作很难进行,品种鹿濒临消失的威胁十分严重,养鹿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多。建议:(1)鉴于品种鹿培育单位技术力量不足,应由专业人员帮助其制定品种巩固、提高、完善规划、方案与实施细则;(2)在品种鹿种质资源保护上,国家应在政策上、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支持;(3)摘掉家养梅花鹿是野生梅花鹿的帽子,给梅花鹿产品开发提供方便;(4)做好鹿产品的宣传,拓宽鹿产品销售市场;(5)大力推广与普及养鹿新经验、新技术、新成果,提高鹿的生产水平;(6)挖掘与寻求降低养鹿成本的潜力与渠道,增加养鹿经济效益。 根据农业部下达的“中国畜禽(鹿)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项目要求,2013年6月20日-9月18日,中国畜牧协会鹿业分会组织专家组,对中国梅花鹿与马鹿品种鹿资源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目的意义 畜禽种质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物资源,它既是物种生态多样性的基础,更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其保护、利用、研究、开发对国家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本次调研以通过国家审定并在世界粮农组织登记注册的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东丰梅花鹿、四平梅花鹿、敖东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伊河马鹿和塔河马鹿8个品种鹿为重点调研对象,对品种鹿的种群现状、生产情况、存在问题、资源保护等情况进行系统调研,旨在找出制约品种鹿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因,提出可行性措施,为政府今后制定品种鹿种质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方案提供依据。 2 调研形式、行程 调研采取专家组现场走访、听取有关单位汇报、召开座谈交流会、查阅有关资料数据、进行会议总结讨论的形式进行。先后对双阳、四平、东丰、西丰、兴凯湖、敖东、农二师33团、伊梨山银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