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亚洲和东南亚导学案(终审稿)

亚洲和东南亚导学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即墨市市北中学高二地理导学案 编写:审核:高二地理组日期:编号: 课题区域地理——亚洲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识记亚洲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的地理单元,并掌握亚洲自然、人文特征; 2.掌握东南亚地区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情况和人文环境 目标评价达成目标1——巩固案1、2 达成目标2——探究案、巩固案3—11 教学准备导学案,地图册课时课时 【课前预习案】 根据地图册192、195页内容,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亚洲 一、亚洲概况: 1.位置 (1)纬度位置:地跨热带、 ________和寒带。 (2)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濒 临大洋,西面深入到________大 陆内部。 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 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2)气候:复杂多样,________气 候显着,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 原,呈________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稠密:、东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 有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2)多样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了各自的文化,黄河— 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三个文 明发祥地。 (3) 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国家。其中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西亚一些国家,因大量出 口,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二、东南亚概况 1、位置:位于亚洲部,地处洲 与洲、洋与洋之间 的“十字路口”。 2、范围:包括两部 分, 3、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中南半岛:地势,、纵列分布;河 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众多,位于 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2)河流:中南半岛:自北向南流,上游侵蚀作用强,河谷成“” 字形,水流湍急,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 慢,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 马来群岛:河流短促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从容说课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 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 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2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在设计上,始终围绕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这一理念,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实例的讲解和例子的引用上,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上也大量的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上,我觉得“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教材分析】:(1)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2)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2)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2、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3、理解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 3、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阅读古文《孔雀东南飞》,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教师在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因素; (3)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4)给学生分组 【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高二区域地理-亚洲导学案

高二世界地理第三章亚洲概述 使用时间:2014年10 月13 日编写人:李刚使用:高二()班 一、学习目标 1. 识记亚洲的位置、分区及主要国家。 2. 掌握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及分布。 3. 知道亚洲人口、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差异 — 二、重难点 1.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2. 亚洲人口、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课前预习案 (一)亚洲的位置和分区 1.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南北半球的, 东西半球的。 2. 海陆位置:东临、北 临、南临,西侧通过黑海、 与大西洋相通。 3. 纬度位置:地处10°S~80°N之间,南北跨纬 度90°,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自北往南 被、、三条 特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带、带、 带。 ! 4. 经度位置:地处30°E~180°之间,是世界上东 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5. 相对位置:东北以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与为界,西南以、红海、与为界。 6. 亚洲的分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按地理方位,分为、东南亚、、西亚、和北亚6个地区。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国家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等 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西亚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 北亚` 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二)亚洲的自然环境 " X ( W 亚洲图 ( 1. 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地势中部、四周。中部地形以、为主,平原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大陆的边缘多和。 (2)主要的地形区:G 山脉,H 山脉,I 山脉,J 山脉,K 山脉,D 高原,E 高原,F 高原, B 高原,A 高原。 2. 气候 (1)特征:复杂多样、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 (2)主要的气候类型:A处气候,B处气候,E处气候,X处气候,Q处气候,W处气候。 3. 河流 —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的河流:L ,M ,N ,O ,P ,Q ,R ,S ,T 。 (三)亚洲的人文环境 1.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009年亚洲人口约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中,亚洲有、、、、、6个国家。 2.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除、外,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等,经济发展较快。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因大量出口,而成为比较富裕的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北仑中学施珊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 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 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 心[来源学§科§网Z§X§X§K]目[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5819278924.html,] 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 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 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来源学_科_网]结合区域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 乡景观有不同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城乡景观 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 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人地协调观城乡景观是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 教学重难点 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深层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以及地域文化概念【探究活动1北仑代表之争】 1.谁能代表北仑味道? 北仑十大地方特色菜 大榭地方特色菜:红膏炝蟹 柴桥地方特色菜:糟带鱼 大碶地方特色菜:咸菜黄鱼汤 大碶地方特色菜:烤菜 春晓地方特色菜:臭冬瓜 白峰地方特色菜:咸泥螺 梅山地方特色菜:梅山豆腐乳 霞浦地方特色菜:大肠萝卜羹 大榭地方特色菜:大榭萝卜干 柴桥地方特色菜:龙头考 2.谁能代表北仑风俗? 梅山舞狮、春晓纱船、郭巨抬阁 这些特色美食都能代表北仑,它们是北仑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 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小小的北仑都有 本节课由学生们熟悉的北仑 美食导入,引发学生对不同地 域饮食文化的疑问和兴趣。 在课程第一部分,充分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畅谈" 北仑代表",深化对文化地域 性的理解和地域文化概念的 理解。

《亚洲》导学案

亚洲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的位置、分区、主要国家、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亚洲的人口、环境问题、文化特点及经济发展问题。 3、结合亚洲分区地图分析地形、气候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以中东、南亚、东盟、东北亚等热点区域为背景,分析区域特征。。 【自主学习】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亚洲面积最大(____km2),跨___度最广(距离最长), ____距离也最长,是世界第一大洲。 2.分区:分为东亚、_____ 、 _____ 、西亚、 _____和 _____ 六个分区。 3.位置: 类型表现 海陆 位置 东临_______、北临北冰洋、南临_______,西侧通过黑海、_______与大西洋相通 纬度 位置 地处10°S~80°N,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90°,是跨_____最多的大洲,且跨热、温、寒三带 经度 位置 地处30°E~180°,大部分位于东半球,是世界上_____距离最长的大洲 相对位置东北以__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_________、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_、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沿30°N的剖面图和沿80°E的剖面图,归纳亚洲地形特点。 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及附近地理事物 沿80°E的地形剖面图及附近地理事物

(2)地形区:结合图册填出下列字母表的地形区。 A喜马拉雅山脉,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兴安岭(山脉),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青藏高原,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伊朗高原,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阿拉伯高原, J东北平原, 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受____影响,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________,呈____状流向周边海洋。 注入大洋主要河流 北冰洋①_______、②叶尼塞河、③勒拿河等 太平洋④黄河、⑤_____、⑥湄公河等 印度洋⑦恒河、⑧_______等 3.气候: (1)气候类型: A__________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____________气候,D温 带季风气候,E_____________气候,F热带沙漠气候,G高原气 候和高山气候。 (2)气候特点: ①复杂多样、②______________,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三)、文化、人口与经济发展: 1、人口最多的大洲: (1)六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____(占世界总人口___%),人口 最少的是_____洲。 (2)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过亿,分别为中国、印度、 _____、、和 ____。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高中地理《第一章 第4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 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 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 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时设计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地域文化教案

第2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 【基础梳理】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宗教信仰如印巴分治 种族、民族文 化差异 如犹太人迁移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 文 化 与 人 口外 国文化与 人口 婚 俗 初 婚年龄 发展 中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发达 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婚 姻关系 发展 中国家 较______ 发达 国家 ________,会降低出生率 宗 教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中国文化与 人口 生 育 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__ 从多生多育到只生______ 职 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 人 口流动 安土重迁到“__________” 【疑难突破】 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如下左图):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二是有无跨越行政区界线。如右图,A、B、C 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 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三是时间相对较长。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全面分析影响因素从作用力角度图示分析

三.人口迁移的效应——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均会有有利和不利影响,具体分 四.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民工潮的规模、方向、类型、原因及影响

⑹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 展 消极 影响 ⑴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 的压力 ⑵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六.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名题例析】 例1(2010年海淀模拟)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③家庭和婚姻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土地数量和质量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这一因素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第2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其中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地区 的教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属于社会和经济 因素。【答案】1.C 2.B 例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多样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谁知道是哪四个?(学生答),其中有三个完全在我们亚洲,这是亚洲三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他们分别是?(学生答)在上述地区,人们不断的开拓,创造了楔形文字和四大发明,从此文明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之花又开始绽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地域文化。 新课: 一、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二、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地理湘教版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一章_第四节_地域文化与人口_word版含解析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例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 辨析比较文化和地域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换句话说,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1.婚俗 (1)初婚年龄的大小影响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状况: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人口的增长;许多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2)婚姻的稳定程度影响出生率 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2.宗教影响人口出生率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归根结蒂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对人口数量、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信仰,通过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和生育观而起作用的。 例如: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大宗教对人口的发展一般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古兰经》把结婚规定为穆斯林应尽的宗教义务;基督教的教义,也把生育看成是上帝的选民的天职;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到了近代和现代,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尽管已大为削弱,但依然存在。 视野开拓爱尔兰概况 自然地理:面积70282平方千米。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岛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英国的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与英国相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爱尔兰素有“翡翠岛国”之称。 人口:392万(2002年)。绝大部分为爱尔兰人。官方语言为爱尔兰语和英语。居民91.6%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 首都:都柏林(Dublin),人口112万(2002年)。 经济:历史上,爱尔兰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有“欧洲庄园”之称。爱尔兰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被誉为“欧洲小虎”。 据中央统计局估计,截止到2004年4月份,爱尔兰人口达到1871年以来的最高数——404万,而当年有记载的人口数量为405万。中央统计局发布的《人口和移民报告》称,与去年4月相比,爱尔兰人口增加了6.49万,即增长1.6%。 同期的人口自然增长3.33万,而全年移民增加了3.16万。这种人口增长得益于爱尔兰实行的企业优惠税收政策,这使得外国投资大规模增加,并带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至今,爱尔兰的经济增长率还是欧盟区最快的,这样一来,就吸引了大批移民来爱尔兰定居。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初婚年龄大多数集中于15~20岁。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而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适当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从法律意义上规定了结婚年龄和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并提倡晚婚晚育。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家庭增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从而形成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人口的出生率较高;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加之社会福利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日益普及,生育率大大下降。“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要点提示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陕西八大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是主菜;第四怪碗盆难分开;第五怪手帕头上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姑娘不嫁外;第八怪唱戏吼起来。其中姑娘不嫁外说明的是陕西当地婚俗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一些地域文化对人口产生影响呢?

[板书]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并完成学案导学的课前预习部分。 [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四幅图片,哪些属于文化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甲、丙、丁属于文化,乙不属于文化,因为冰山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创造的。 [总结]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高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且发展变化的节奏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学生举例说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湘教必修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题目 1.4地域文化与人口第 1课时 学习 目标 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对婚姻、家庭、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影响,学会分析不同地区人口观念差异的原因。 理解文化进步对婚姻、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不同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 【知识转接】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文化和地域文化 1.文化:人类在①______________过程中所创造的②____________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③__________形成的④____________现象。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1.对人口发展影响较大的文化差异主要是⑤______和⑥______。 2.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a.发展中国家:⑦______→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⑧______→亲子年龄差距缩短→⑨______人口增长。 b.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⑩______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______________。

3.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古代现代对人口的影响 婚育年龄早婚早育__________ 减少人口__________ 生育观念 “____________”、“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 “只生一个好”、“男女 都一样” 减少人口________ 职业选择学而优则仕________ 从事__________的人口 越来越多 人口流动 观念 ________ ________ 婚姻的地域范围 ______,人口______素 质、______素质提高 【探究点一】 〖合作探究〗材料: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之间。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如下表所示。 婚俗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初婚年龄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较多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婚姻的稳 定程度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较稳定,离婚率较低结合材料探究:①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②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人口(3)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人口(3) 含答案 【人口---考点复习】关于人口构成 1.职业构成:发展中国家一般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很小。 2.性别构成: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出生性别正常值为106(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最终男女两性基本上保持平衡)。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由于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3.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

年轻型(扩张型)多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自 然增长率高,人口 压力大,并带来一 系列资源和环境问 题 实行计划生育, 降低人口增长 率 成年型(稳定型)多在发展中国家, 有潜在人口老龄化 问题 采取计划生育 政策 老年型(收缩型)多在发达国家或地 区,老年人口比重 过大,劳动力不足, 社会负担重,老年 人自身问题突出 应采取鼓励生 育或 接纳移民的人 口政 策 泛练习题 一、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正常的人口性别比约为102~107。如图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对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叙述,分析正确的是()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没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2.图中显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下降趋势,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步摆脱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束缚 B.受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 C.受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孕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日益提高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西宁市学习教师姚怀君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文化的形态、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历史意义。 ★搜集、阅读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学会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学会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华夏文化,宏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渗透“两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中国不同地域文化景观中的环境因子。 四、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学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文化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通过分析体现江南精神的12 种风物与环境的关系。(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河流、 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初步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读14行诗谈阿拉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展示阿拉善地区地域文化 ●结合两地地域文化谈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 环境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读中国地域文化10个区,与地形图、干湿区图、气温分布图结合谈中国地域文化 景观。 重点谈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1、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饮食:南米北面 3、建筑: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4、语言:南繁北齐 还有体现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文字: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涝北旱等。 如何看待我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通过展示:四中的历史沿革、启明楼的历史变迁。谈启明楼的历史(1867年、教会学 校、法租界)、上海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 通过讨论:为何修旧如旧,谈如何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传统文化、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总结 ●材料分析题 日前,《新闻晨报》发表一篇《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理由:“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针对这一“取消龙的图腾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