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作者:

引言:当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热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将结合人类生态学知识对以上问题阐述一下作者的看法。

一、一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和定义

(一)持续发展的由来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发表引起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这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

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一书。该书第一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提出。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组织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经过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专家整整900多天的工作,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出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理论阐发,强调今天大大恶化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性。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992年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目前对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理论模式。下面就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影响较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作一个概括。

⑴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持续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生态学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⑵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且提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基本原则,其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根基是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⑶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这类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但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⑷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⑸布氏可持续发展定义

即前面所说的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land)主持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长篇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在最概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共识。

综上所述,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仍然模糊,其原因是对这一概念的目的物指向不明。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涵盖的内容来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向物应该是人类生存系统。人类生存系统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可用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五要素及它们相互之间的15种关系和行为来概括。

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它包含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如图所示。

二、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在当前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如何使人类的福利得到合理的满足﹐并且使生态与社会系统能够长久协调地运转下去的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人类作为物种具有双重性﹐即生物性和社会性。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特性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人类生态学主要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等3方面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态学的关系,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而放弃经济发展或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增强综合国力,不可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更不可能因此而保护资源环境基础,最终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当强调作为其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不可能有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

2.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工业革命以来,为了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表现在: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不断膨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高峰;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被大量地消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蔓延;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已造成一系列公害事件。

在一系列危及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面前,人们开始反思这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给人类带来进步还是困境。显然的是,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把人类引向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为了避免这一后果,首先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损害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3.适当的经济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如前述,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相应的适当的经济政策作为保证。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而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1)当收入增加时,有些环境问题会减少。

(2)有些环境问题会随着收入的增加在开始时恶化,但会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而减轻,过去一些年中大气质量的变化证明了这

一点。

(3)随着收入的增加,有些环境指标不断地恶化,如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所以,并非所有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要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有效措施,完全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种适当的经济政策包括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适当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

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如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又如在经济活动中采取“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来限制环境污染。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口发展既表现在数量变化上,也表现在结构变动上,还表现在素质改善上。因此,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概而言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人口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过快的人口增长不利于发展,过慢的人口增长同样不利于发展,只有适度的人口增长才有利于发展。所谓适度的人口增长,一般是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人口增长。

(2)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人口结构主要指年龄结构。迄今为止,年龄结构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称为增长型、稳定型和减少型,又可分别称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年轻型年龄结构意味着人口处于不断增长之中,成年型意味着人口增长相对稳定,而老年型则意味着人口处于净减少状态。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重要的是如何使不稳定的年龄结构逐步趋于稳定,从而改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人口素质集中体现在人口的教育素质和健康素质上,尤为重要的是人口的教育素质,因为,它不仅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可持续人口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保证既定人口目标的实现。

(2)加强对目前人口状况和人口动态的研究分析,为人口控制、人口就业、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4)将人口管理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之中加以贯彻实施,加以整体把握。

(三)、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蕴藏于自然环境,一般理解为物质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既为人口再生产过程提供生活资料的资源,还为人类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提供生产资料的资源。资源有的可再生,有的不能再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发展建基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靠资源来支撑,社会就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就我国能源的现状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均占有量和人均消耗量少。我国是一个能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9种广泛利用的常规能源来看,储量都比较大,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少。(见幻灯片)(2)能源结构不合理和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合理,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的75%,燃煤开采以及煤炭加工、运输和使用中,产生大量污染物,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煤炭资源的7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水力资源的80%左右则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但60%的能源消费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导致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西电东送的局面,对环境和运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3)能源供应不足与能源浪费。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突出反映在电力供应不足上。在缺能的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和产品单位能耗高是又一存在的严重问题。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40%,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能耗行业能源浪费严重。

措施:

(1)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促使其向可再生资源转变。

资源虽分为再生性和非再生性两种,但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转化。

如具有适于生命生存的化学成分的水、大气等在其物理循环运动中可以再生。但若改变其化学成分,应有的新鲜空气与净水就变为不能再生;

或搅乱其物理运动,使风不调水不顺,这对某些地域来讲,好的风水也难以再生。

而矿物在一定的地质年代内属非再生性资源,但若在三废中回收一部分,这部分又变为再生资源。不仅矿物,而且各类资源,它们转化为三废的部分,如果加以分类利用,都可视为再生资源,资源就在再生中更新。

(2)某种可耗竭资源不能再生时,或损害环境时,就要寻找替代资源。这也依赖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通常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自然环境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

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大气臭氧层破坏

2.地球温暖化与海平面上升

3.大气污染严重

4.水体污染与全球性淡水危机

5.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

6.海洋环境恶化

7.森林和生物性资源锐减

这些问题的出现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区域性的或较小的范围,而是酿成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五)、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艰难的过程,必须自始至终依靠科技。

科技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起着引导和推进作用。科技的作用表现为:

1.揭示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环保生态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持和保证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物耗和能耗,用尽可能少的成本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集约型经济

而非粗放型经济。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唯一的办法是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4.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表现为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从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科技的进步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依靠科技。离开了科技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人类在正确认识自身数千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途程认真反思,而进行自我教育的结果

2.要加强对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明智选择,并不能等同于广大民众的观念变更,更无法要求全体国民立即身体力行。相反,期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弥补这一差距,首先并且主要的途径,只能是对公众的教育。

在我国,就国民的整体而言,公众意识较低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屡屡发生,可以说大都源于公众甚至某些地方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薄弱。

总之,无论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还是这一观念被广泛认同,无论是某一方面的工作实践,还是某一地区的政策实施,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要确立我国全体民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都必然离不开教育这一主要的手段和环节。

3.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的实施,要求教育的改革能够适应这一实际需要,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教育为本”的思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且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3.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七)、法制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法制建设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支点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内在的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运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没有明确的思想概念、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社会运动将不能持久统一地发展;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来统一行为,社会运动将陷入混乱。而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能为这场社会运动提供明确的导向系统和可靠的支撑系统。

2.可持续发展对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贯彻实施必须依靠法制建设。但是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也向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向法制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作为法制建设的核心的法学原则,如正义、公平原则、法的效益和价值原则,对权利义务原则产生重大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对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扩大公众和社会团体在法律实施中的作用,扩大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扩大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国际合作;并要求加强实施在经济、社会和环保等部门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

(3)可持续发展除了对法律提出新要求以外,还对传统的法律模式提出了挑战。法律不再局限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而扩大到调控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法制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作为社会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贯彻实施必须依靠法制建设。另一方面,代表新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上便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点看法和思考。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一项大事,我们应该结合人类生态学知识加以综合对待。

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 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 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 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 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 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 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人类科学技术的发 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 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 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学任务) 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 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 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安全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一)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一) 摘要:阐述了生态建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呼唤建筑设计师关注生态建筑设计。关键词:生态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1 概述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

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2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 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 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 将生态设计融入至建筑空间当中,使得建筑空间具备水循环、供热制冷以及照明灯功能,并且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的艺术渲染。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有着极高的依赖性。人类在建筑环境中可以享受到生态设计带来的供热制冷、照明等功能是极为有益的。此外,生态建筑可带来最为真实、自然的生态氛围,并会增添城市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组成部分。 节约能源,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我国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所以将生态设计融入至建筑工程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将能源消耗降低。其中,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来增加冬季进入室内的光照,减少夏季进入室内的光照,从而有效的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对于降低能耗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有利于形成建筑的地区性特色 建筑工程需要建造在自然环境之中,建筑的地方性特色应与生态设计理念相契合。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域特色,例如,气候、地形以及环境等因素来考虑生态建筑整体的结构布局、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等,从而将生态建筑与地域特点相融合,使其生态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生态建筑的实例介绍

细致分析某生态建筑的生态性进行。例如,某项目大楼地处我国南方,其由著名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并获得了相关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认证。图1某生态建筑该大楼的生态性可以从方面得到体现:①空调系统。采用当今较为成为的冰蓄冷系统来为大楼中的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主要原理:在夜间电力负荷较低的时间里,通过电制冷机来完成冰的制备作为冷量来储存,随后在白天电价高的时间段里释放所储存的冷量,降低空调负荷,降低大楼的用电成本;②太阳能的利用。设计人员将一定数量的单晶硅太能能光伏发电板设置在大楼屋顶中,由于该项目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日照量,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其中,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产出该大楼消耗电能总量的10%左右,并且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保证大楼所需要使用的热水;③电气系统。该大楼的光照主要通过自然采光方式来完成,并且室内光照度可以相应探测器进行检测,以便有效的控制灯光开启。其中,数字式可调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每个灯具均可完成调光控制任务,极大的提升智能照明系统的灵活性,对于能耗的降低大有帮助;④水资源利用方面。如果景观水池中的水平保持正常状态,则在两级湿地处理后,中水可以有效的补充景观水池中的水量,并可用作绿化以及道路浇洒。此外,降雨时停止补充中水,屋面雨水可由景观水池进行收集,地面雨水由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随后为避免雨水径流污染,需要对雨水进行渗蓄处理。该雨水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并实现污水的整体处理。 推动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社会生态学

讨论五社会生态学 贾远先 2009112141 一、内涵: 社会生态学是人类社会的生态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态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灭人类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种种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从而逐步自觉地建立和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 社会生态学内在地包含了两个向度:社会向度和生态学向度:所谓社会向度,是指社会生态学分析生态问题和寻求构建理性生态社会的社会视角;所谓生态学向度,是指社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启示和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社会生态学的社会向度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既对自然具有毁灭性能量也具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重建天人和谐的潜能。在对生态问题根源的分析上,社会向度揭示了不同的个人、阶层、民族和国家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探讨生态社会的构建方面,社会向度主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融合。生态学向度则因其提供的原则、方法和价值观使得现代科学的目的不局限于人类社会的福利,而同时关注自然与生态,即实现现代科学的生态化。 二、发展过程及主要学派: 社会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帕克和E.

伯登斯提出的“人类生态学”概念。就其本质而言,这一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态学”,因为它还只是把人类当作一个物种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功能作用的特殊规律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主导作用。到了19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社会生态学,前苏联生态学家则在此基础上开始考虑生态研究的社会因素。自此,社会生态学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并在1980年代达到顶峰。 社会生态学的包含两个学派:兴起于苏联、发展于中国的社会生态学学派和发端于美国、以布克金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一)发端于美国、以布克金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布克金在1970年发表的著作《生态学与革命思想》中正式提出社会生态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问题之所以是“社会的”,是因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区分深植于社会领域,也就是深植于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根深蒂固的冲突”。如果人类不坚决地处理社会中的问题,当前的生态问题就不能得到清楚地认识,更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兴起于苏联、发展于中国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马尔科夫在他1986年出版的《社会生态学》一书中指出,人和社会因素在社会-自然系统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自然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取决于人所选择的自然资源利用战略。由于生态危机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协调多学科资料与方法,构建一门新的科学———社会生态学来建设和管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马尔科夫看来,社会生态学的目标是从对自然过程的简单描述过渡到对这

第一讲:生态学基础及生态学的重要性

第一讲:生态学基础及生态学的重要性 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不可调和的吗? 2.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解决或减缓、预防生态危机? 3. 涉及生态的名词多而杂,你认为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适的? 第二讲:生命与环境 1. 生物对生态因子是如何适应的? 2. 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讲:生命与环境 1.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表现形式? 2. 结合植被演替规律,谈谈如何科学造林。 第四讲: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1. 选择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自己家乡或你熟悉的),简要描述这一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该类型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带和气候特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组成、结构、代表植物、动物等,以及该系统的价值、受威胁程度等。 第五讲:全球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 第六讲: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1. 中国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方面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 个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 1. 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各国的国树、国花、国鸟等。 第八讲:生物多样性-1 植物物种多样性 1. 试简要论述植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 2. 植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九讲:生物多样性-2 动物多样性(昆虫) 1. 说说自己在野外常见的各种昆虫,各自属于哪个目? 2. 你所在宿舍有哪些家居害虫种类?有什么防治方法? 第十讲:生物多样性-3 动物多样性(鱼类) 1. 谈谈你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的营养价值如何? 2. 介绍你了解的我国某种珍稀鱼类,如何对其实施保护? 第十一讲: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保护、利用 1. 列举你所熟悉的生物多样性?并简单阐述:种类、价值、现状等。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 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世纪初-3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 (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A、野外与现场调查; B、实验室分析; C、模拟实验; 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 (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 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C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第二章:生态系统 2.1 系统与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Bertalanffy,钱学森 (1)系统的三要素:A 两个以上的组分、B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C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2)系统的基本性质:A系统组分的整体性、B系统结构的有序性、C.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D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3)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4)系统研究方法:A黑箱法、B白箱法、C灰箱法 (5)生态系统含义: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2.2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的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生产者:是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s),主要是

人类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类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生态学 / Ecology of Humanity 课程编码:12024020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5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千怀遂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任务是寻找人与自然发展的最优途径,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该学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之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环境成本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思想意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能初步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来解释一些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课堂讲授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生态学。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任文伟、郑师章主编,人类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版。 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刘培哲等著,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1.1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 1.2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3人类生态学的发展 1.4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第一章) 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 人类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 D. 社会生态系统 2.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是【 A 】 A. 黑箱 B. 白箱 C. 灰箱 D. 绿箱 3.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来研究系统整体特性的研究思路是 【 A 】 A. 白箱 B. 黑箱 C. 红箱 D. 灰箱 4.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D 】 A. 人口—资源—环境峰会 B.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 C. 环境保护大会 D. 人类环境会议 5.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是【 B 】 A. 政治 B.大气 C. 法律 D. 文化教育 6.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称为【 B 】 A. 人口迁移 B. 人口城市化 C. 城市人口过密化 D. 人口城市规划 二、填空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2.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3.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称为生态位。 4.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5.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2.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成分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 四、简答: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黑箱研究思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性和反映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2)白箱研究思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3)灰箱研究思路:同时兼用白箱和黑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2.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 并 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ilding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 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 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人类生态学

家乡人口结构调查 摘要: 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中国在新世纪的十年内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改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男女比例的失调有所下降,但形势仍然很严重; 家庭人口数都稳定在3到4人左右······全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而我村的情况 是:男女出生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还没有到来,但即将到来。 关键词: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前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通过抽样全国部分的地区得到的,如果要针对每个地区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家乡的人口结构而进行了此次调查。 由于家乡所在的村比较的大,此次调查中数据的获得是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先按村里原有的组分成了八组,然后对每组随机二十户人家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数 据。 本次调查动员了十一假期回家的同村三个同学,是他们一起帮我完成。调查的过程有快乐,也有艰辛,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我们通过这次的调查 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人去沟通,如何去处理问题。收获 很多。 正文: 为了是本次调研顺利有效的完成,在前期的时候制定了一些表格。表格分为了两大类:基本表和汇总表。基本表是用直接用作调查用的,方便调查时数据的记录; 汇总表是最后统计用的,将基本表中的数据汇总统计到汇总表中。 下面是一张已经填写的基本表用作范本,其他的基本表也都是按这样的格式填写的。里面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性别,年龄,成员简单信息等四项。 基本表:

通过基本表可以统计出下面的汇总表。汇总表分为表一和表二,表一用于统计年龄分布,表二用于统计性别分布。下面列出了本次调研汇总表。 将上面的汇总表一中的数据转化成图形,生成男女不同年龄段所占比例的柱形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第24卷第3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Vol.24No.3 2006年9月 JOURNAL OF HE BE I I N STI T UTE OF ARCH I TECT URAL E NGI N EER I N G Sep te mber2006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王志军1 董 伟2 1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张家口第五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是持续发展建筑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 简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建筑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图号 T U-0 1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真正意义的生态建筑,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应当说,以生态学途径解决建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然而,以建筑单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为维持“生态建筑”的正常使用,每幢建筑必须有充足的用地面积才能保证生态循环所必需的环境空间容量.对于城市而言,这种占地多建筑面积又小的“生态建筑”既无法实施也无可想像.设想城市中的建筑各自拥有自己的“风力发电厂”、“污水处理站”、“养鱼塘”和“自留地”,该是何等景象呢?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存在的前提,必须依靠建筑自身物态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合乎生态循环的系统.然而事实上,这样的生态系统很难在一幢甚至在一组建筑群中形成.何况建筑所需的建材及设备既不可能从建筑用地获得,又不可能从这块用地上降解,即使基地面积再大,其生态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这方面,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做出了很多的尝试.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力提倡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建筑师有印度的C?柯里亚和马来西亚的杨经文.柯里亚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方法论,来适应印度各个地区的干热或湿热气候.他设计的E-mail总部大楼和MRF大厦即属此例.杨经文认为传统建筑学没有把建筑看作是生命循环系统的有机部分,没有从生态的角度来研究建筑学科的发展,而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师和设计者有足够的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和设计时应与生态学相结合.主要作品有自住宅、梅纳拉商厦和马来西亚I B M大厦等. 2 绿色建筑 提到“绿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也就是说,“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那么,照这样理解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通俗一点说, 收稿日期:2005-12-30 作者简介:男,1970年生,工程师,秦皇岛市,

人类发展生态学及其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4页精选文档

人类发展生态学及其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1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创始人是尤瑞?布朗芬布伦纳,1979年,他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认为要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研究人的发展,而不是将两者割离开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组成元素如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人也是在这样一个相互交织与联系的网络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他提出,生态即是一个人经历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影响(直接、间接)的环境。生态系统即这些环境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是将儿童放置于中心而又四处扩散的辐射网。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体统包含了纵向的时间系统,横向相互渗透和交织的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这五大系统。下面将对五个系统进行简要阐述。布氏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中间系统则是指家庭、工作的单位还有各种社会生活的关系。外系统对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并未直接参与到其中。如社区、其它工作单位对人的影响等等。最后是宏观系统,它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文化,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2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 2.1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两者的系统研究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应用性较强,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将其纳入研究的领域,但两者的结合研究不是很多。朱家雄教授对两者的结合有过全面的

介绍,并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对学前教育进行分析,涉及多方面内容。 国外的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以幼 儿作为生态圈圆心模式的研究。如Huitt,W.(1999)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以儿童为圆心来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微观系统产生的影响对幼儿来说是最直接的。幼儿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是家庭,尤其以父母与儿童的关系最为亲密,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是否和睦、家人的性格、家人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影响十分紧密,甚至某种程度上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中间系统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社区等要素。外系统主要是指政府、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时间系统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儿童以及各个系统都会发生变化。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薛烨,朱家雄,2007)中朱家雄认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是人的发展理论的一大进步。虽然在实际的运用层面还有待研究和探索,但是它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说明了人是在环境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首先认识到什么是生态环境,之后深入探析环境,进而自己参与环境,改变环境。这些思想都为人类发展的研究添砖加瓦,充实人类发展与学前教育两领域相结合的学说和理论。 2.2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学前教育某一具体内容相结合的研究 许多学者都从生态学的视角下来分析学前教育领域中某一类具体内容。《生态学视野下的乡镇中心园发展研究》(刘芳芳,2014)则是将乡镇中心园置于圆心,将乡镇中心幼儿园作为一类代表来看待,分析生态圈中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从内涵上来看,生态自然观不仅将现代生态学的一系列原则借鉴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而且兼收并蓄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从空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同全球观和宇宙观相联系,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继续把自然界作为物质财富掠夺的对象,还是调整好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其和谐相处,在协调中维持其动态的生态平衡,在改造中建设新的生态平衡,这已成为决定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

教育生态学

关于教育生态管理的几个问题(一) ——《教育生态管理》读书摘要一段时间以来,阅读了吴林富著《教育生态管理》,对于和工作实际密切关的有关概念和论点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本书从生态学角度,审视日常教育管理中的种种活动和现象,运用教育生态理论系统阐述了教育生态主体管理、教育生态环境管理、教育生态信息管理、课堂生态管理和教育生态安全管理等,并从实践层面列举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管理的案例和做法。本书视角独特,案例丰富,观点新颖,体系结构和内容也有别于一般的教育管理类书籍,是我国目前第一本教育生态管理类书籍。1.为什么关注生态问题?(P1) 答: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经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如生物成长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一样,永远需要某种丰富营养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与共生共荣,彼此促进与协同进化,才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每一个系统的协同进化。生态问题已经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保持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之后的形成的全球共识,生态学讲的是生物与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我们也应该从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那我们就会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生态学的观点为我们管理教育,认识、实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教育生态危机?(P10) 答: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等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于缓慢,因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已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显示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教育不平等。四是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等。五是教育还存在者追求数量而损害质量,盲目引经不适合本国国情和教育目的的外国教育体制的严重问题。特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从宏观上,微观上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已为国人关注,并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部分生态结构上看,基础教育的层次结构、学制结构、类型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存在种种的矛盾与不平衡。从学校系统内部看,过度学习、过度教学、片面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教育等,也是教育生态失调的种种表现。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相应的需要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基础教育还存在观念陈旧、制度僵化、形象扭曲、目标偏移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基础教育一方面要面对环境的力量和社会各界施加的压力,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基础性和教育性要求,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尽管著名教育理论家胡森认为,判断和论述教育危机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教育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是,对各种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本身也许并不如此简单,为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探讨各种教育问题,而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的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 3.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P10) 答:通过我们的管理,如何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从而构建起安全、和谐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4.生态化概念?

(已)著名生态学家介绍

一、国外著名生态学家介绍 一、E.P.Odum Eugene Pleasants Odum(哥哥)(1913~2002),1913 年 9月17日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1934年获美国北 卡罗来纳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学位。1937~1939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教; 1939~1940年在纽约州埃德蒙·奈尔斯爱斯基摩人 保护区任生物学研究员。1940~1957年在佐治亚大学 先后任助教授、教授;并于1957年任该大学阿鲁尼 基金会动物学教授;1961年任该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 长。他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他与其弟H. T. Odum 最早认识到把能流作为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此外,他在鸟类生态、脊椎动物种群以及河口、湿地生态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1964~1965年被选为美国生态学会主席。1953 出版了经典著作《Fundamentals of Ecology 》(国内翻译为《生态学基础》),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学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生物“冗余”概念,引起世界范围的反响(见动植物板块的“生物的冗余“一帖)。1977 获得泰勒奖(Tyler Award ),1988获得瑞典科学院颁发的克拉夫奖(Craafort Prize。生态学的诺贝尔奖)。 二、H.T.Odum Howard Thomas Odum(弟弟)(1924,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2002 Gainesville, Florida) 由 Howard Thomas Odum创立的能值理论与方法,在中国 的传播始于1990年Howard Thomas Odum的第二次访 华。在此期间,即1990年8月1日至1990年8月21 日他访问了台北、广州、北京和沈阳,并作了多个学 术报告,如"自组织与系统生态学"和"能值分析与环境 评价"等。从此以后,我国的广州、北京、南京和沈阳、 佛山等多座城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先后开展了10多 年的能值研究,能值理论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国家、 省、市、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评估、农 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与资源、废水处理、 生态工程和工业的能值评价。用中文或英文发表关于 能值的学术论文60多篇,由霍华德.汤姆.奥德姆所著 的3本关于能值的书被翻译为中文,能值概念、理论和方法被10多部中文书刊引用,2本关于能值的中文专著已发表。能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有些课题已结题,有些课题正在进行中。能值理论与方法已被许多中国生态学家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