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且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3、在“教育内容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我”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联系初中的英语教学:不妨做好以下四点:首先用学生的视角捕捉语言;其次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情感;再次用学生的眼光链接生活;最后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篇二: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着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

估量的力量。()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人的行动,每个人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工作着,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我们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规矩,但是我们更应给学生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去体验学习中的成功,这种成功感,成就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价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郑强党课演讲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郑强党课演讲笔记 篇一:郑强党课观后感 郑强党课观后感 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今天的党课,我们看了郑强教授的党课视频,不得不说: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党课上的太好了,值得大家学习。感触很深,作为一个理工科的教授,郑教授讲起人文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棒的,特别是讲到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民族所具有的劣根性,郑教授以他独特的视角给人很大的启发。整个讲课过程绝无空洞乏味激情所至使我们无不心潮澎湃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这样 一个教授胜过中国几百个照本宣科/思维僵化/不懂得教学 生做人的伪教授。这堂党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搜索了很多郑强教授的视频和语录,看了之后,对他的敬佩之情难以言表。中国缺少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教授。这个周末,我放下所有事务,我认认真真的看了浙大的郑强教授的讲演。对他的讲演、他的为人,他的治学,他的苦心,他的行动,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一个

爱生如子的教授,是一个铁杆的爱国者,是一个为提高全民素质、提高自己祖国综合国力不惜余力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演讲师,他几次被评为浙大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虽然很多人说他说话太不谦虚,可我还是喜欢他。讲座上直面中国教育界众多问题,面对敏感话题毫不避讳,极其个性。郑强教授的讲座总是发人深省,让人热血沸汤,斗志昂扬。看得出来郑老师是深深爱着祖国的,我们的祖国今年遭受了很多的苦难,这是对大家民族团结精神的考验,我们成功的挺过去了,我深深的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她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她是我们的母亲,我认为社会的复杂远比我想的还要复杂,但不管怎样,社会还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能为这个不真实的社会做些什么,至少我们不应该还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要有骨气,实事求是,踏实做人。今后,做为年青人我会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和马列主义的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还有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来磨练自己的意识,不断地增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和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郑强教授说,教育的最根本是让人树立一种精神,教育应该是启发人的情感、兴趣和挑战精神,而不是老师们用来谋生的手段!中国太须要像郑强这样的老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这些话很有道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学习·反思·成长 华师大之行已落下帷幕。比起启程时的兴奋与期待,归途更多的是沉静与思考。十几天的学习感悟颇多,但是苦于文采不好,难以下笔,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个出口成章,早已成文,很是痛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唱迈晨妈妈 开篇语 最近学习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教育知识与能力》,从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让我了解了教育的思想、方式和原理。如教学相长、启发式教育、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使我受益匪浅。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各不同,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区别对待孩子,因材施教的去教育。根据气质类型表我发现,唱迈晨属于抑郁质的孩子,就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弱,有较高的感受性,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而且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型。了解到了她的气质类型,与之相对的教育事项就清晰多了。对抑郁质的孩子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家校都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绝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要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场合和范围内,鼓励其参加活动的勇气,使其在交往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发展。 心语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具有导向和强大的激励作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很

多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记得去年,她在家找不到一本书了,急得她直哭,是我一点点启发她回忆才找到了书。她丢三落四的毛病已经形成,要改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我的办法是所有东西自己管理,随用随放,对于长不用的物品就记录在名单上贴在书柜中。她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寒假这几天我对她实施了几套教育方案比较管用,比如她厌学,我就对她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让她明白学习的需要和目的是什么,以及努力才能成功的归因观和自我成功的体验。我发现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每日不断地对她循循教导及心理辅导疏通。由于她的坚持性和懒惰性太差,对她进行数学练习会有反感不配合行为,我就对她实行强化刺激。现在家里墙上贴着两张红榜,分别是她和妹妹的奖惩表,各自上面有不同需求的规则,谁做到了就会给谁盖小红花作为正强化刺激,反之不愿意学习或者错题多了就给一个负强化刺激----干家务活或者取消看动画片等。她很喜欢这种奖励方式,看到越来越多的小红花她很高兴也很积极地去做。对于数学公式或者死记硬背的东西她不知道怎么背下来,我就让她学习了记忆的能力培养,防止她遗忘。背诵课文不能选择机械式背诵,这样枯燥易忘。首先是学习动机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理解原文再进行深度精细加工,或者合理使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最后是勤奋练习加深所学。 反思 唱迈晨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给她讲过的错题下次遇到还会再错!

郑强教授演讲视频观后感

郑强教授演讲视频观后感 我局一改常规式的学习模式,组织全局党员一起学习观看了浙大“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郑强教授的精彩演讲和百家讲坛中于丹对“孝道”的阐述。 其中,令人最为深刻的就是,郑强教授精彩的演讲,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铿锵有力,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激情洋溢。他快人快语,针对时弊的抨击更是痛快淋漓,不断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观看了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党课的演讲视频,感触很深,尤其是他对“教育”的看法,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作为一个理工科的教授,居然对中国的社会现象,文化历史和教育认识的那么深,特别是讲到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民族所具有的劣根性,郑教授以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指出了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对过早对学生采取“规则”式的教育而感到痛心,他认为,过早地进行纪律性的教育,是对下一代创造能力的限制甚至是摧残。中国条款式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青少年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该玩的时候没玩,该学的时候没学,该干的时候没干,该歇着的时候没歇着。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承载了太多自己的期待和梦想。我们幼儿时的天性,特长甚至喜好被条款的教育一抹殆尽。然而,经过家长,社会,国家的精心栽培,当代的中国青年却远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青年。 在对浙江大学学生进行“加强党性修养,肩负历史使命”的党课讲授时,他指出了“信仰,追求,忠诚,奉献”四大观点,坚信人们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以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以追求作为他们奋进的方向,以忠诚作为他们前进的标志性,以奉献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是教育,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国家是难以真正振兴和强大的。即使我们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没有一个扎实的人文基础、一个务实的科研基础,我们永远只能是跟随他人的脚步,不能进步。 郑强教授只是众多“愤青”人士中的一个代表,但他却提醒了我们,中国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党性修养。 民族的兴旺和发达,重任落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要有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才不会妄为一个共产党员!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着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郑强教授讲座心得

郑强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前几天听说郑强教授的演讲,心情很是激动,而且不止我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激动,大家都忙着抢票,但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站着听得讲座,可见郑强教授在同学们中的人气之高。 郑教授的演讲激情澎湃,让到场的同学们热血沸腾,同学们的掌声也此起彼伏。郑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他以往讲座的火爆场面,这是大家可能还认为他在炫耀,但听到后面同学们无不为郑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方式所打动。首先郑教授讲了一个非对称原则,就是我们要拿自己擅长的与别人不擅长的做比较,这样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比不上别人,只是你们所擅长的方面不一样而已。他讲这个原则时还将自己与易中天做比较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原则的作用。让每一个人都建立一定的自信,是成才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自信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肩负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庭责任,我们还要担负社会责任,当然也包括历史责任。 郑教授讲到大学生爱国精神时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并引起了同学们的自我反省。郑教授举了自己学校学生为例子,告诉同学们爱过并不是说说而已,要抱以实际行动,想想自己去过纪念馆吗、去过烈士纪念碑吗,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那又拿什么去说你、别人爱自己国家的举动。爱国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背负的责任,但我们自己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往往只是在骂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却不想想他们是去祭拜自己的祖先,而我们呢,我们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战死的烈士们、英雄们,我们有去祭奠过吗,城市里的抗日纪念馆、英雄纪念碑,我们有去过几次。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英雄,当别人再去祭拜靖国神社时,让他们知道在中国还有更多的死在他们所谓英雄手中的无数中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事部可打倒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打倒的!郑教授还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现在的世界情况,让大家更深的了解了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所处的环境,也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为国家奋斗的目标。 听了郑教授的讲座,自己觉得受益匪浅。郑教授的所讲的内容虽然都是自己的感想和领悟,却对大家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作用,其中关于爱国部分的演讲引起了全场同学的共鸣,掌声不断。我觉得证明一个讲座的成功与否或许与掌声的次数和热烈程度有关,但是同学们听后的实践性更能反映讲座的成功与否,所以让我们动起来,将我们今天所悟到的付诸于实践,让我们真正的把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铭记中国是打不倒的中国!中华民族是打不倒的中华民族,我们以是一名中国人为荣!

【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以下是关于【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张新艳 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汤勇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阅读和写作,而且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在教育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回归教育常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反映了他过去一年对"教育常识"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要回归常识,这是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一,就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

在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游戏、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探究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达尔文小的时候整天掏蚂蚁窝、捉蝴蝶、摸鱼虾、研究臭虫,就是不愿意学习。他的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但他的父亲有一点好,没有严厉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也给这个世界养育了一个伟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之为神童。5岁那年,辛格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因为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会有"要孩子,不要神童"的抉择。看看现在媒体推波助澜的各种娱乐活动,有很多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和成人一道竞技;看看某些幼儿园, ·

最新-浙江大学教授郑强震撼人心的演讲 精品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震撼人心的演讲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演讲,被7次掌声打断,国防科大校长对郑强说:“你大声的讲,解放军保护你!”他对现今教师的批判:“学生已经成为现在老师的谋生手段,老师不再搞教育了,办补习班、搞奥林匹克竞赛,她们已经把这些作为她们头上的光环,去谋取利益的手段,牺牲的是我们的孩子。” 他对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评价:“我们得了是投机的,我们不得是正常的。”郑强看问题有深度,一开讲就成为焦点,特此摘录郑强语录与大家共享:(1)只有中国女性才以男性的身高来判断他其他的能力,注重婚姻的根本就是传宗接代,身体素质好又道德修养足矣,高大的身材、帅气的脸蛋不代表他的身体好,高学历不代表他有道德修养。男人的一个肩膀是道德,另一个肩膀是本事,一个男人两肩有了道德(对情感的忠贞)和本事,不怕没有女人。(2)日本幼儿园的小朋友寒冬赤膊锻炼,他们即使有哭闹的,家长会拿着相机前面叫喊着鼓励他们。我们放学前,家长接孩子的车乱停放。新生报到的时候,随行6人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民族不败,只跟与青年、少年的精神比,我们开始就输掉了精神。(3)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民族文化的根基。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民族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们不能成为文化和精神的孤魂野鬼。(4)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5)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6)日本人宁愿喜欢黑人,也不喜欢我们,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7)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8)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9)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10)谁现在就是汉奸?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

如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 听《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有感 孟利革日上午,扬州大学农学院礼堂里“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高级研讨会在精彩上演。参加的老师们当然包括我在内都在等在盼着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可主办方却在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前安排了一场40分钟的李政涛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点不解,王崧舟老师是语文界的奇才,他的教学设计无可挑剔,是语文界的大师级别,无人能超越,在他前面出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转念一想主办方肯定别有用意吧。姑且往下听听。 主持人介绍李政涛为知名教育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为我们带来的是以《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为主题为的报告。 李政涛教授在报告伊始指出,李教授听了6000节语文课发现教师都会遇到自己的瓶颈期,瓶颈有:激情、积累、思维品质。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今天,未来许多的工作,包括医生、教师等职业都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但是在哲学这点上,人工智能永远都无法替代或超越人类,因为哲学的修炼能引领人类的价值观以及对思维的训练。我们未来的

教育改革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教师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前提,没有好思维品质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好思维品质的学生。我一听就感觉器宇不凡,思想新潮,瞬间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主要可从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精细度、合理度、生长度(反面就是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自我化石化)这6个维度展开。时间有限重点阐述了第一点清晰度。自我训练: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观课或听课、写课六大技能。李教授举了个例子如: 评课,什么才是评课高手呢首先必须是1.鉴赏家。2.批评家-知道问题和症结。3.建筑家-系统改进重建的具体建议和方案。这里忌讳抽象和套用。听到这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哪如何成为评课高手呢李政涛教师仿佛知道台下老师所想,立刻给出了使用性的做法。成为优秀评课高手的做法:1.有一个模仿对象。李教师的模仿对象是他的博士导师叶澜教授。叶澜教授就具有强大的思维的的透析力、穿透力、融通力。有思想的方法与有方法的思想高度融通。没有思想,就没有魂;没有方法,就没有根。我们太容易就思想说思想,就方法谈方法。这样就是没有方法的思想和没有思想的方法。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刚开始阅读时,觉得虽然书名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很贴近,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都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读着读着,自己也逐渐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起来。 作者的视野很广,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深入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么多文字的,光凭这一点很多教师应该感到汗颜,包括我自己。想到自己平时写一两篇论文就感到非常不容易了,有时候有想写的冲动,但是限于阅读量不足、水平不高,难以下笔行文,因此很多东西是一再拖延推迟,好像患了严重的拖延症。作者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局局长、党委书记,还兼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顾问等职务,之前已经出版了《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等著作。曾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能著书立说,并且著作等身,实属不易。 让教育成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理念。汤勇指出:“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教

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常识。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是常识。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这是常识。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这也是常识。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这也是常识。”这些真知灼见都是大实话,没有这些基本常识的坚守,我们的教育只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化。 让教育成为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办学氛围。《回归教育常识》有一篇文章——“过热的课外辅导会将孩子引向何方”,我看后心里五味杂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自己班的有些学生周末报了五六个培训班,两天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既累家长也累学生。还记得之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演讲稿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演讲稿 各位同学,我得先说各位领导,刚才我进门的时候,学校有两位领导,这个我就特别希望领导早点回家,我说他们都很辛苦了,他们这个上班也很辛苦。今天晚上我首先得感谢我们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我们党委宣传部的领导,这么关心同学,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实际上,不是我在这儿来跟大家讲,我觉得最近大家都知道党中央有一个文件,教育部也有一个文件,特别地倡导大学生的这个人文素质的培养。哎,上次呢,哦,就是这位漂亮的女同学,到我的办公室,一来就跟我攀老乡,因为她是重庆人,我也是在重庆生重庆长的,这个再忙呢也得答应大家。我首先得纠正一下,刚才那位主持人说我是浙大最年轻的教授,呃,同学们,这个错了,错了。当然我有点吃亏。今天大家也听说了,因为中央电视台也在现场录像,一来呢就记者同志都说他们来之前都以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看呢这个郑同志如此年轻,所以我吃亏啊就吃亏在这个上面,因为领导早就应该提拔我了,就是说我年轻不提拔我,等他们要提拔我的时候我就差不多五十岁了,我已经四十五岁了。 当然我对同学们我就是这么讲的啊,同学们,这个今天这个报告呢,同学是很早就已经联系了,但是今天有点特殊,有点特殊呢这个也很自然。我要告诉大家,中央电视台为什么来呢,因为前天《中国青年报》就登了篇报道,这个题目呢我研究了半天也琢磨了半天,因为我这个上了岁数啊,跟同学们比我老了,所以看不懂,你说这个“愤青”啊,你说这个“愤青”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哈?但是打了个引号,我看这个报道上打了个引号。我觉得这么理解吧,我特别感谢大家,实际上我是受用不起的。中国有很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我们浙江大学,你们大家都知道,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和“求是”的校风,我们学校有非常多的睿智的教授,但是同学们把这个名称送给我呢,我也知道,并不是说郑老师喜欢发牢骚,喜欢去反映问题。实际上我从来不愤青。大家有一个怪现象你们都没注意,我们系里的老师我们学院的老师都看见,我进校门,校卫队是要跟我行礼的。这个只有我们潘校长、张书记才有这个待遇。这个为什么呢,很多老师觉得非常奇怪,一点不奇怪,恰恰我不愤青。我经常在校门口看见吵架,什么人吵架,有社会上的人跟校卫队的吵架,有大牌教授跟校卫队吵架的。一般情况,因为我自己的车也停在那进不来,倒不是我觉悟高,我总是走下来劝一劝,这个我这个劝比较管用,知道吧,这个大牌教授看了我一般火气都消了半截,这个校卫队的同志也觉得郑教授比较讲道理。我现在在教务令上班,你们知道那个守门的夫妻两个,实际上他们每天都希望十点钟就关门,但是呢他们现在知道郑教授还在上面没下班,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关门的,也不催同学们下来。为什么呢,我对工人同志,对校卫队同志我都很尊重的。这个扫楼的夫妻两个,想看电视一直就看不了,你们去问问他们夫妻,他们为了看闭路电视就是我花钱去给他们装上的。为什么?因为对工人,对任何人都要尊重,所以我,同学们实际上不知道,实际上我脾气挺好的,我从来不愤青。 但是,感谢同学们给我这个名称,我的的确确在浙大喜欢管点闲事。管的最

《教育常识》读后感

《教育常识》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开学初又观摩了李玉贵老师的课,结合《教育常识》中: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这一章节,获得巨大启发。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开始思考做到教与学不分割,要有怎样的认识?怎样使教学在互动中生成?怎样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李政涛教授在《教与学不可分割》这一小节中指出看课的分析单位是“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种分析单位表明了三种对“教学”基本认识,我认为这也是怎样做到教与学不分割的关键。 首先,这种互动是双边的,这里的双边既指“教师”和“学生”,也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这恰好和“学讲”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观念不谋而合,教师回归引导者角色,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这种互动的动态性应允许诸多课前教案无法预设的问题、答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存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并给予适时和适当的总结,因此,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此就举足轻重。第三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侧重点应该放在: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和学如何互动生成。这三点不仅是我们要树立的认知,也给我们教学设计上指名了方向。 作为青年教师,我时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课堂上有时个别学生提出的独特问题、答案,出于自己当下知识的不全面或者为了完成进度等原由,更别说是对学生问题的解答,有时候甚至可能连关注都没能及时给予。 新课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认为,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与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通过阅读《教与学不可分割》这一章节以及听了夏雪梅教授的讲座,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互动以及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性。 在一次讲解题目时,由于题目相对较基础,我先让孩子们小组讨论,然后把产生疑问、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完之后让孩子们提出并全班进行讨论。在巡视时我发现关于“寒冷”的反义词这一题孩子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孩子写“温暖”、有的孩子写“炎热”。果然在质疑时,同学们就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而此时,孩子们的关注度明显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高很多。并且,在讨论时,许多孩子给出了许多的见解,一个孩子说:寒冷有两个意思,一个指没有家庭的气息,对应的反义词是温暖,另一个意思是指天气,对应的是炎热。 还有一个孩子说:寒冷就是感觉不到热,慢慢的加热,有了热气,就温暖,热越多,就变成了寒冷。 还有的孩子说:我认为寒冷的反义词是炎热,因为寒冷就是很冷,炎热就是很热,,温暖是这中间的。 这其中虽然有的孩子表述逻辑不太清晰,但也不乏比较精彩的表达。但无论表达好坏,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彼此互动中生成的资源。是孩子们思考的果实。 在我们的教学中,允许互动的过程并给予关注固然重要,如何将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加以捕捉、利用、编制、再造并有效反馈给学生更是关键。这就是关于如何让互动生成发生的问题。就这一点,李政涛教授提出了五种形式的策略。 包括: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名为“织网”,即教师将课堂上呈点状分布的知识综合或整合;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称为“滚雪球”,即把个人生成的资源变成全体的资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这叫“刨坑”即教师要舍得花时

《教育常识》 读后感

《教育常识》读后感 赵梅 暑假读了李政涛老师写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颇多。它让我认识到尊重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阅读中,不断引发自己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思考,不断产生共鸣,让灵魂不断得到洗涤。现结合我校课改实际,把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一下。 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就不属于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课堂。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最核心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或提问,或阅读,或思考,或练习。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学习富有成就,那就要给学生自由时间。发挥儿童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不断给予引导,提升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一方面,老师要从指导学生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做起。此外,老师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表达问题,不仅要自己讲得清,还要让别人听得懂。 第二,把质疑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对书本,教师和权威的迷信,盲从,养成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把习惯性的不假思索接受现成结论,变为自己对已有观点的习惯性质疑追问。为了把质疑权还给学生,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这是不可没有的前提。 第三,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以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作出的。学生也因此形成了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和依赖,教师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自我认识的源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教师则暂时隐身在后,不急于评价,不以自己的评价替代学生的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做恰当的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四,把工具权还给学生。这里的工具权指的是学习方法。它不应该只是老师提供的,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建构的。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运用甚至创造学习方法的权利。 第五,把总结权还给学生。一堂课上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来总结的。其实更多是老师在总结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总结学生的学。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种总结也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教的和学生实际学的差异,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郑强教授对大一新生的演讲_观后感

郑强教授对大一新生的演讲观后感 看了郑强教授对新生的演讲,觉得有些话确实说得挺有道理的,容易引起共鸣。演讲伊始,郑强教授就恳切地叮嘱新生:从中学考入浙大,与其说是求学生涯的又一段延续和知识层次的又一次提升,不如说是在成长过程中跨入了新的历程,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他也告诫广大的新生,能够考入名校,只能代表高考成绩的领先,这一步领先并不代表未来步步领先,更不意味着永远领先! 确实,冲过了高考这个终点,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我们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离开了父母的呵护,离开了恩师的嘱托,大学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团结互助,学会面对困难。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挑战自我,锻炼自己,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展现魅力的机会和舞台,我们要能够抓住机遇,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升华自己。 而另一方面,考上了名牌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就已经成功,你就会一直领先于别人。在未上大学之前,父母、老师、亲戚都一遍一遍的对我们说,现在发点狠,吃点苦,只要考上了好大学,就轻松了,就等于走向了成功的道路。于是,我们卖命的读书,向着那令人垂涎的乌托邦进发。然而,当我们走进大学校园时才发现,我们现在确实走向了成功的道路,但却只是个路口,离真正的成功还是遥不可及。我们在高考中领先了别人,只代表我们别人先到达这个路口,但完全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路途中被超越,如果你在不继续奋发前进。领先只是暂时的。 能够跨入大学的校门,就意味着我又站在了成长的新起点,从此我们每一位手中将拥有照亮未来之路的火炬,我们必须要把握机遇。无论我的高考结果怎样,那已成为历史。所以我不必因为过去的成绩

李政涛“什么是好课”培训心得

肥城市2018年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心得11月11日(星期天)上午,叶澜教授的弟子,着名的李政涛教授在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报告厅的一场别具一格而又深入浅出的讲座。本次报告主题是“什么是好课”,李博士围绕着新“实”“长”“放”“细”4个核心关键字,娓娓道来。声音不高,但有足够的穿透力;没有课件,但一边说一边在WORD文档里打出关键字。这让我感受到李教授学术的自信,以及胸有成竹的淡定与从容。这也是我第一听报告听得如此痴迷与认真,第一次记录达到12页笔记。 一:实 李教授讲到1:扎实。要上有意义的课。什么是有意义的课除了获得新知以外,一堂课结束了学生有没有激发出兴趣。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学生不应该一样。2充实。一堂课的投入与产出,应体现在好生和后进生都有进步。3丰实。这个我最有感受。作为年轻教师,上课总是按照教案规划好的思路来讲。讲完,好像这节课的任务我就结束了。李教授点到,我们应该有预设之外的教案意识。每堂课都是鲜活的。4平实。常态课李教授俗称家常课和公开课。公开课炼人,家常课养人。如何把公开课中学到的东西和家常课完美的借鉴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5真实。有缺憾的课也是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长

1一堂课要有推进感、终深感要有生长的气息。李教授举到例子:一堂公开课的好,是学生本来就好,还是教出来的好本来就好,那是展示、再现。学生的生长在哪里2提供挑战、训练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抓住关键词,说出判断依据。 三、放 如何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四、细 李教授讲到对细节有敏感、要揣摩、设计、实施、反思重建。针对小组合作,李教授讲到15个细节。听完之后不得不佩服李教授的细节,让我真真切切的理解到什么叫小组合作。让我感触较深的是细节10:板书。两态板书:静态和动态板书。静态是确定的板书,动态是不确定的板书。而动态的板书是捕捉、提炼、利用和生成资源、错误。细节12:巡视。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观察学生怎么说话。切记唠叨、轻声细语、沉默不语。老师不能沉默,老师要对学生有介入力、引领力和指导力。 李教授其严谨的作风,饱满的学术热情,结合正反两方面例子的通俗讲述,这是让人佩服的学者。在日后的工作中,向学者看齐。

思想汇报-浙大郑强教授讲座学习心得

寒假里我通过网络学习了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一堂党课,郑强教授的课讲得很生动,也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现在,我将学习后的一些感悟汇报给组织。 郑教授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六个字:追求、信仰、忠诚。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追求好的工作;追求健康的身体;追求自由的生活;追求美满幸福的家庭......在学习郑教授的党课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追求有什么问题。而听了郑教授的课我才意识到,我所有这些追求都是仅仅关乎我自身,都是以我个人为中心。我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代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中,虽然自小家长老师就教导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仍然无法真正体会这样安定团结的社会是来的多么不容易。我们这代人缺失的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责任感。 郑教授同时还批判了目前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风气的追求,郑教授说到,“一个穷国、弱国,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把它凝聚起来,那么每一个人都是弱小群体”不堪一击。而中国共产党正是这股凝聚力量。 我们入党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信念?我们追求这个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这些积极想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首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这些年,在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不正的风气,某些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档案光彩等等的个人利益,而追求党员的身份,把入党当成是为自己谋幸福的手段。用郑教授的话讲“这是卑劣的行为”。 郑教授告诉我们,在入党的问题上一定要联系到做人,对党的信仰容不得半点含糊。我们每个人心中必须要有一个颠簸不破的对入党这个追求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的确确是中国人民幸福的根本,我愿意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并不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处处拔尖,共产党员可以很平凡,但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坚决的挺身而出。郑教授的党课中提到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姑且不论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但他们身上那种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当代大学生缺乏的就是一种为国家、为人民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仅仅贪图于自己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而忘了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落后、贫苦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建设,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教授还提到另外两个字——奉献。他说,因为听课的同学还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这两个字他不讲,如果是面对共产党员,那么他就要和他们谈谈奉献了。不过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想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甚至对全体当代大学生都要谈谈奉献。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能做的可能不多,但我们应当从一些小事做起,从这些小事中去学习,去体会这种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当我们进入工作岗位,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追求党的事业,信仰党的精神,对党忠诚,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以上就是我学习郑强教授党课后的一些体会,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组织批评我、指正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