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3451441.html,

中国传统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作者:崔华前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06期

摘要:中国传统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持有这些人性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虽然观点各不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德教。以自己的人性观为出发点,对德教进行了不同的阐证。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性论;德教

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6-0059-04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人生哲学建立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和道德教育史上争论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实质在于什么是善恶的根源和如何去恶成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分别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其中性善论和性恶论影响最大。虽然看法不同,但中国古代思想家却都由自己的人性论而得出重德教的结论,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德教进行了阐证。

一、性善论的德教阐证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其性善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其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孟子·尽心上》,以下引此书,只注篇名)的“良知”、“良能”,或“四端”、“四心”。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他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其意旨在强调恻隐之心乃人的本性。

其二,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孟子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四心”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有保存“四心”,才能成为“君子”;如果丢失“四心”,就会成为“庶人”。丢失了“四心”而又不知找回,人就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