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喘证

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概括说来,一般分为虚实两类。实喘多由风寒或痰热等邪壅于肺,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多是肺肾虚弱,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治以培补摄纳为法。

【病因病机】

喘证的形成,可由外感、内伤所引起。一般外感有邪为实,内伤无邪为虚

1、实喘

⑴风寒证

☆主症:喘息胸闷,伴咳嗽、咯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背)

⑵痰浊证

☆主症:喘咳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满闷,或兼恶习,或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三子养汤合二陈汤

2虚喘

⑴肺虚证

☆主症: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软弱

☆益气定喘

方药:生脉散(背)

⑵肾虚证

☆主症: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列甚,形瘦神惫,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背)

哮证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急的病证,以呼吸气促,喉间有哮鸣声为主症。本证常反复发作,较为顽固。在发作之时,多表现为实证;发作之后,大都形气俱虚。因其见证有寒热之不同,故临床上有冷哮、热哮之分。哮与喘都以呼吸气促为特征,但二者又有区别。哮证在呼吸急促之时,喉间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宿根,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的疾病。喘证则以呼吸困难为主,喉无哮鸣之声,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病因病机】

哮证的发生,主要是内有停痰宿饮

1冷哮证

方药:射干麻黄汤

2热哮证

方药:兼表证者,用越婵加半夏汤

如表解而喘未平,痰热留变于肺,咳嗽而痰稠黄,可用定喘汤课本P67

头痛△

【病因病机】

三阳经和厥阴经头痛,其痛位常与各经的循行部位相一致。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项;阳明经

1外感

⑴风寒头证

主症:头痛多发生于感受风寒之后,有时痛连项背,恶风寒,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⑵风热头痛证

主症: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尿黄或便秘,苔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

⑶风湿头证

主症:头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2内伤

⑴肝阳头痛证

主症:头痛而弦,心烦易怒,睡眠不宁,或胁痛,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⑵肾虚头痛证

主症: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遗精,带下,舌红,脉沉细无力

方药:大补远煎

⑶气虚头痛证

主症:头痛绵绵,劳累更甚,气短,体倦无力,食欲不振

方药:补中益气汤

⑷血虚头痛证

主症:头痛而晕,面色苍白少华,心悸不宁

方药:四物汤(背)

⑸痰浊头痛证

主症:头痛昏蒙而重,或兼眩晕,胸脘满闷,甚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背)

⑹瘀血头痛证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或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

胸痛△

又称“胸痹”。因胸部有心、肺两脏居于其中,所以心、肺两脏的病变可以引起胸痛

【辨证论治】

胸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胸中阳气不足,而邪阻所致。该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应先从治标入手,后治其本。

1气滞血瘀证

主症:胸部闷痛,或刺痛,或绞痛,痛有定处。

方药:血府逐瘀汤

2痰浊痹阻证

主症:胸闷紧迫,或有窒闷感,或闷痛如物梗塞,喘促短气不得卧,咳吐痰涎,苔滑腻,脉弦滑

3寒邪阻络证

主症:胸中拘急,痛彻肩背,感寒更甚,身寒肢冷,面色苍白,苔白,脉沉迟细涩。

方药:乌头赤石脂丸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而言

【病因病机】

胃痛发作的常见原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胃气上逆

1寒邪犯胃证

☆主症:因感受寒凉或饮食生冷而致胃脘部暴痛,病势软急,喜热饮热敷,或口泛清水、冷痰,或兼畏寒,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

2饮食停滞证

☆主症:胃脘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厌食,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多弦滑☆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满而痛,甚则连及胁肋,嗳气频频,嗳气后或按之痛减,食欲不振,遇情志改变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或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证

☆主症:痛势急迫,胃脘部有灼痛感;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

方药:化肝煎

5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软弱或细微数

☆治法:益气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建中汤痛止后,应调理脾胃为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

6瘀血停滞证

☆主症:胃脘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或见吐血,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化瘀通络为主,虚者佐以益气养血,出血者佐以止血

方药:失笔散(散)

胁痛

胁痛的原因很多,但均与肝胆关系软大。因肝居胁内,肝之经脉循胁布肋,胁痛之辨证,当分清气血虚实

1肝气郁结证

☆主症:胁部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可伴胸闷不畅,呃逆嗳气,饮食减少等症,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背)

2瘀血停着证

☆主症: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剧,或胁下见痞声,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

3肝胆郁热证

☆主症:胁痛如灼如刺,心烦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肪弦数

方药:丹栀逍遥散

4肝阴不足证

☆主症:胁痛隐隐不休,劳倦后加重,时觉烦热,头目昏眩,舌红少苔,脉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

方药:一贯煎

腰痛△

本病的发生,除肾虚外,多由寒湿或湿热外侵、劳损外伤所引。

1寒湿腰痛证

主症:腰部重着冷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虽卧床休息亦不减轻,遇阴雨寒湿之气,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证

主症: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小便短亦,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为主,佐以舒筋活络

方药:加味二妙汤

3肾虚腰痛证

主症:腰部酸痛,绵绵不己,喜捶喜按,腰膝无力,劳后尤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宜补肾滋阴

方药:偏阳虚者宜选右归丸,偏阴虚者宜左归丸

4瘀血腰痛证

主症:腰痛如刺如锥,或疼痛如折,部位固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不能转侧,痛处拒按,多有外伤史,舌质多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呕吐△

1、实证呕吐

⑴外邪犯胃证

☆主症:突然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或胸脘满闷等症,舌苔白腻

方药:藿香正气散

⑵饮食停滞证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得食欲呕,吐后反感舒畅,大便或溏或秘,舌苔厚腻,脉滑实方药:保和丸(背)

⑶痰饮内阻证

☆主症:呕吐痰涎清水,脘闷食少,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

2虚证呕吐

⑴脾胃虚寒证

☆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或脘胀不舒,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喜暧恶寒,甚则四肢欠温,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背)

⑵胃阴不足证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有时干呕,口噪咽干,五心烦热,似饥而不欲食,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泄泻△

泄泻,是指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次数增多而言

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生要因素。脾虚与湿盛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1寒湿泄泻证

☆主症: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风寒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2湿热泄泻证

☆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而亦,或兼发热,苔黄腻,脉濡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证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痛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垢腻,脉数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4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即明显增加,食欲不振,脘腹胀闷不舒,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健胃化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如虚而偏寒,则宜理中汤

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则可用补中益气汤

5命门火衰证

☆主症: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法:温补命门,兼温脾阳

方药:四神丸

6肝气乘脾证

☆主症:每因郁怒,即发生腹痛泄泻,平时精神忧郁,胸胁痦闷,嗳气纳少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痢疾△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

其病位主要在肠道,但肠与胃紧密相连;胃与脾相表里,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

1湿热痢证

☆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亦白,肛门灼热,小便亦涩,或兼恶寒、发热、身痛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2疫毒痢证

☆主症:发病急骤,高热,烦燥,头痛,口渴,剧烈腹痛,痢下鲜此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甚者很快出现厥冷、呼吸喘促、昏迷惊厥等危象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

3噤口痢证

☆主症:饮食不进,恶心呕吐,精神疲乏,甚则肌肉瘦削,

☆治法:和胃降浊,滋液清热

4休息痢证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

主药:发时可选连理汤

休止时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

5虚寒痢证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便秘△

1、实证便秘

⑴热秘证

☆主症: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口渴,心烦易怒,腹部胀满

☆治法:清热润肠

方药:麻子仁丸

⑵气秘证

☆主症: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痛,纳少,欲便不得,

☆方药:顺气导滞

方药:六磨汤

2、虚证便秘、

⑴气虚证

☆主症:排便困难,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面色恍白,神疲肢倦,舌淡苔薄,脉虚

☆治法:益气润肠

方药:黄芪汤

⑵血虚证

☆主症:大便秘结,粪质常呈粟子状,面色无华,心悸,头眩,唇舌淡,脉细

☆治法:益敌国润肠

方药:润肠丸

⑶脾肾虚寒证

☆主症:大便艰涩难以排出,小便清长,四肢不温,或腰膝有冷感,或腹中冷痛,面色白或青淡,舌质淡白,苔折润,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方药:半硫丸

黄疸△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亦为主要症状,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阳黄发病较急,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热证、实证,治疗多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阴黄发病较缓,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属寒证、虚证,治疗多以健脾和中,温化寒湿为主。在治疗中,通利小便,使湿有去路,是治疗黄疸病的重要治则。

1阳黄

⑴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小便色黄短少,或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孙蒿汤

⑵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色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多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口淡不渴,或有呕恶,便溏,苔厚腻微黄、脉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为主,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

☆主症:发病迅速,黄疸急速加深,目呈深黄,小便深黄,高热,口渴,腹胀胁痛,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多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方药:《千金》犀角散

2阴黄(寒湿证)

方药:茵陈术附汤

血证△

血证首先要辨火与气(引出血证的病因有: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

1咳血

⑴风热伤肺证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

⑵肝火犯肺证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见纯血鲜红,咳时胸胁牵痛,烦燥易怒,大便干燥

☆方法:清肺平肝,和络止血

方药:泻白散

2衄血

是指鼻、齿龈、耳、舌以及皮肤等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症

⑴肺热证

☆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发热、咳呛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

⑵胃热证

☆主症: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口渴引饮,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滋阴

方药:玉女煎

⑶阴虚火炎证

方药:茜根散

3吐血

⑴胃中积热证

☆主症: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鲜红或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

⑵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或带紫色,口苦胁痛,善怒寐少梦多,烦燥不宁,舌质红绛

☆治法:泻肝火,清胃热为主

方药:龙胆泻肝汤

4便血

⑴湿热蕴结证

☆主症:下血鲜红或紫黑,或先血后便,大便不畅,口苦,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赤小豆当归散

⑵脾胃虚寒证

☆主症:便血紫黯或黑色,或先便血后血,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懒言,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方药:黄土汤

5尿血

⑴下焦实热证

☆主症:小便热赤,尿血鲜红,心烦口渴,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

⑵阴虚火动证

☆治法: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⑶脾肾两亏证

☆主症:小便频数带血,尿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困惫,面色萎黄,腰脊酸痛,头晕耳鸣

☆治法:健脾益气,被肾固摄

方药“补中益气汤

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病因病机】

对于眩晕发病原因,从临床上看,一般是虚证居多

【辨证论治】

治疗眩晕,应首先注意其本虚(是指心、脾、肝、肾的虚损)、标实(上指风、火、痰的临床表现)的特点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卫鸣,头痛且胀,因烦劳或恼怒后加重,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

2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神疲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眩细数

☆治法: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于阴虚者,宜补肾滋阴

方药:补肾助阳用右归丸,补肾阴宜用左归丸

3气血亏虚证

☆主症:眩晕,面色苍白,发色不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方,纳少,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4痰浊中阻证

☆主症:眩晕,头重如裹,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汽

水肿

跟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关

水肿的辨证,临床上常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

1阳水

⑴风水相搏证

☆主症:多先见眼睑浮肿,继则头面、四肢以至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并多见恶风发热,肢体酸痛,小便不利,或兼喘咳,或咽喉红肿,苔白,脉数

☆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如术汤

☆肢体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重困倦,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

2阴水

脾阳不运证

☆主症:下肢浮肿甚,按之凹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运脾阳,化湿行水

方药:实脾饮

⑵肾阳衰弱证

☆主症: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酸重,尿量短少,四肢厥冷,怯寒神倦,面色灰暗,舌质淡胖,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肾利水

方药:真武汤

不寐(即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安睡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1.心脾两亏证

☆主症: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

2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腰酸梦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清心降火

方药:天王补心丹

3肝虚胆怯证

☆主症:虚烦不寐,寐则多梦,时易惊醒,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舌红苔薄

☆治法:平肝养血,清胆宁神

方药:酸枣仁汤

4胃中不和证

☆主症:失眠,脘闷嗳气,腹中不适,甚则呕恶,脘腹胀痛,苔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安神

方药:保和丸

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首先要辩别上、中、下三消

1、上消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2、中消证

☆主症: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大便干结,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方药:玉妇煎

3下消证:

☆主症:尿频量多,尿如膏脂或带甜味,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脉沉细而数

方药:六味地黄丸

痹证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之邪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统称为“痹证”

【辩证论治】

临床上为了便于辩证,常交痹证分为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而风寒湿痹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证

1、风寒湿痹

⑴行痹证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以游走不定为特点,涉及多个关节,而尤以腕、肘、膝、踝等处多见,关节屈伸不便,或见寒热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

⑵痛痹证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以疼痛软剧而有定处特点,关节伸屈不利,局部有冷感☆治法:温经散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

⑶着痹证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活动受限,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

2热痹

主症:关节疼痛,痛处灼痛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关节不能活动,可涉及一处工多处关节,多见有发热、口渴、恶见、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祛风通络

方法:白虎加桂枝汤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 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二、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 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

年龄 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 感冒 辩证症状治法方剂中成药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 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 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 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 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 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 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 颗粒、桑菊感冒片

新版中医内科学常见证型

1.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热泻肝,顺气降火——黛哈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病 (一)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二)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 (一)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哈散加减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痈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精深中医内科学证型表格解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 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 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 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 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 调、年迈体虚、劳倦伤。(无药食不 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 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代表方药证型治法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病位:肺卫。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辛凉解表 2. 风热犯表证 病理:六淫之邪。新加香薷饮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3. 参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5.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2. 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病理:痰、火。3. 风燥伤肺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4. 痰湿蕴肺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6. 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清肺泻肝、顺气降火7.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病因:饮食、体虚病后。外邪侵袭、病位:肺,与脾肾密切。病理:痰为主。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代表方药治法证型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银翘散疏风散热、清肺化痰初期1.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2. 成痈期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加味桔梗汤排脓解毒3. 溃脓期病位:肺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中医医院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docx

中医内科学 肺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感风热犯表辛凉解表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葳蕤汤 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咳嗽平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三拗汤合止嗽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桑菊饮 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 咳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小数 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苔白腻,脉濡滑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寒(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哮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病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苔厚腻,脉滑实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舌淡,脉沈细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舌红少苔,脉细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锡。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麻杏石甘汤 喘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苔白厚腻,脉滑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证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苔薄,脉弦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生脉散合补肺汤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舌红少津,脉细数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银翘散加减 肺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苔黄腻,脉滑数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痈溃脓期排脓解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舌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月华丸 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痨气阴耗伤益气养阴舌光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保真汤、参苓白朮散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舌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 补天大造丸而数或虚大无力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肺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舌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 涤痰汤 胀滑数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舌胖黯,苔白滑,脉沈细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舌淡或黯紫,脉沈细数无力或结代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舌红而干,脉虚数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痿虚寒温肺益气舌淡,脉虚弱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一、感冒 感冒之病虽平常,彻底治愈最相当。万病之源莫小视,时时刻刻要提防。 感冒源于西医名,鼻塞流涕气不通。恶寒发热身不适,咳嗽咽痒头也疼。 小秘方: 各型感冒:葛根30克、白芷20克、辛荑20克、连翘15克、兰根30克、贝母15克、黄豆20克。 高度发烧:加生石膏50---100克 热而无汗:加麻黄20克 风寒感冒:加桂枝20克 风热感冒:加桑皮20克 湿热感冒:加生薏米仁50克 身体虚弱:加沙参50克 经我几十年观察,运用此方,如辨证准确,三天内可彻底治愈重感冒,治愈率高达95%以上。 二、头痛 头痛外感与内伤,病因两类最平常。内伤七情入髓海,外感六淫犯清阳。

风寒头痛连项背,川芎茶调散荆防。 风热头痛胀欲裂,石膏川芎芩连尝。 风温头痛多发烧,可用大剂白虎汤。 风湿头痛重如裹,薏苡汤内加藿香。 肝阳头痛烦易怒,天麻钩藤饮正方。 肾虚头痛腰酸软,金匮肾气丸相当。 血虚头痛心悸动,随证加减四物汤。 气虚头痛晕绵绵,补中益气可生阳。 痰浊头痛昏蒙闷,半夏天麻白术汤。 瘀血头痛如锥刺,加味通窍活血汤。 太阳头痛蔓荆引,阳明头痛白芷尝。 少阳头痛柴芩用,厥阴头痛吴芋良。 痛如雷鸣雷头风,湿热挟痰直冲上。除湿化痰驱邪出,可用醒脑清震汤。 偏头痛证病势剧,或左或右不正常。其痛暴发连眼齿,加减镇肝熄风汤。 三、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咳,总体表现肺脏多。固本培元重脾肾,开门打狗不留邪。 肺气不清难宣肃,咳嗽咯痰病立生。有声无痰是为咳,有痰无声是嗽名。 痰声并见为咳嗽,辨证论治莫放松。外感麻杏石甘汤,内伤

脾肺用补中。 风寒袭肺咳声重,咽痒气急鼻不通。疏风散寒宣肺气,三拗止嗽最相应。 风热犯肺痰稠黄,头痛干咳又恶风。疏风清热兼化痰,加减桑菊饮力雄。 风燥伤肺兼头痛,咯痰带血咳连声。疏风清肺润肺燥,桑杏汤内二地冬。 痰湿蕴肺咳反复,粘痰咯出咳即停。健脾燥湿化顽痰,二陈三子力最雄。 痰热郁肺气息粗,咳嗽声高痰味腥。清热化痰肃肺气,百合石膏加款冬。 肝火犯肺咳胁痛,痰滞咽喉咯不清。清肺平肝降气火,龙胆泻肝泻白从。 小秘方: 1、风寒型 紫苏20克、杏仁20克、川贝10克、生姜20克、红糖20克 水煎服,日2---3次。 2、风热型 双花30克、薄荷20克、桑皮20克、杏仁20克、冰糖20克 上为一日量,水煎随意饮。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 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有侧重地选用 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 病情轻重 病位:肺 脾肾 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病理:虚实 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 首辨外感、内伤。

中医内科学证型方药简记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 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的诊疗规范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示范)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

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2010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荆防败毒散-重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热毒重者葱豉桔梗汤-发汗解肌清热肃肺力强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 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5.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表虚自汗、易伤风邪益气固表服玉屏风散 6.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7.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较重再造散 8.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凉燥证清宣凉燥,理肺化痰杏苏散 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久咳兼便溏乏力者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胀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外寒内饮宣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兼清郁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痰浊夹瘀,唇甲紫黯,舌苔浊腻者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红花,赤芍,水蛭。 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喘脱危象补气纳肾,回阳固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 四、哮病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阴寒内盛-有汗出肢冷、气短不足以息-温阳补虚,降气化痰-苏子降气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麦门冬汤+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等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doc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一、【肺系病证】 1.1 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1.2 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外感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加减泻白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1.3 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寒(冷) 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缓解期 肺肾两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 合金水六君煎

1.4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痰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痰平喘 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蛤蚧粉 1.5 肺胀–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痰浊壅肺化痰降逆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 ,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1.6 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中医内科学证型分类与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证型分类与治法方药(精心整理) 格式:证型:证机概要-治法-方药 (一)肺系病证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用药:荆芥穗5 防风5 羌独活各5 柴胡6 茯苓6 甘草3 枳壳6 桔梗5 川芎5 党参6 薄荷3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 用药: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 3.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藿饮加减 用药:金银花30连翘15香薷10扁豆10厚朴10(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虚体感冒 4.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用药:人参6紫苏叶6葛根6半夏6前胡6茯苓6木香4枳壳4桔梗4陈皮4炙甘草4(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 5.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寒,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用药:生葳蕤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豉9苏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表,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 止咳散:桔梗9荆芥9紫菀9百部9白前9甘草3陈皮6 (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2.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用药: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苇根6(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 3.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肃-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 用药:桑叶3杏仁5象贝3沙参6栀皮3香豉3梨皮3(清宣凉剂,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 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