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

矿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长期的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作业手段传统,矿山寻找效率低,作业周期长,也不利于对矿山开发进行实时监测及采后生态重建进行评价。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便捷的信息获取技术,可以以多种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连续或周期性地观测地球表面,可以突破矿山开发过程中传统手段留下来的瓶颈,提高生产率,促进我国矿山业的发展。本文以云南省红河洲建水县坡头乡白显矿区为对象,在广泛收集研究区卫星遥感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壤、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对xxx年和xxx年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进行信息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做两期的土地分类,最后确立矿山活动变化最大的区域为监测的关键区。通过对高分辨率影像的处理与增强,对关键区进行开采类型的信息提取,最终结合矿权资料掌握了该区域的矿山开采情况,确定了无证违法开采面的面积和位置。同时通过白显地区地DEM,生成汇水和坡度图,结合解译图斑,在该区域提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并且得到野外验证。

关键字:遥感技术、矿山、动态监测、灾害;

一、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我国矿山环境不断恶化,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问题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己对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矿山资源开发中的坏境问题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许多矿山生产建设不重视环保要求,环境欠账较多:废石、尾矿泛滥,地面塌陷、土地破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等不仅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矿山开发中传统方法和遥感技术手段的比较: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在地球上,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时,大面积同步观测所取得的数据是最宝贵的。依靠传统的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很大。而遥感观测则可以为此提供最佳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形阻隔、天气、气候和森林等条件限制。

(2)时效性。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和连续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以及微小的变化。这对于研究地球上不同周期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而传统方法就无法作到。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许多不同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可全天候全时探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提取所需的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一记录等均可按要求进行设置,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或可比性。同时考虑到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人门的需求同时排除人为干扰或重大错误。

(4)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矿山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采矿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矿区土地复垦做定性评价;综合遥感数据和有限的基础数据定性分析矿区植被地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土质受矿产开发的影响程度;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下水模拟结合起来研究地下采矿引起的地变形、地下水变化和地表植被变化三者的关系等。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环境调查和灾害监测在国内有较多成功的经验。2002年,王晓红等人首次对江西崇义钨矿等矿产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对比分析了TM、SPOT和QuickBird数据进行矿山监测的优劣,进行了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1];2002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江西德兴铜矿矿山尾矿、固体废料环境污染遥感调查技术研究项目,首次利用

ASTER和Hyperion数据,基于野外实测地物的光谱曲线特征分析结果,通过各种图像处理方法来提取矿山环境污染信息,进行了矿山环境污染监测[2]。郭达志等利用遥感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城、铜川、开滦等矿区的大气、塌陷进行了调查分析,雷利卿等应用遥感技术对山东肥城矿区的污染植被和水体信息的进行了遥感信息提取,探讨了适合矿区环境研究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3]。陈华丽等利用TM数据对湖北大治矿区进行了生态环境监测[4]。杨忠义,白中科等对平朔安家岭矿生态破坏阶段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5]。

美国早在1969年就组织了由土地保护部矿山处执行的包括矿山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项目,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的效果,他们还利用遥感技术对煤矿开采产生的煤矸石堆进行动态监测以防止矸石堆发生爆炸;Ferrier等人利用成像光谱技术对西班牙的最大的铜矿Rodaquilar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了由于铜矿的过度开采所造成地面沉降、严重影响其他资源和设施的原因和发展趋势[6,7]。

1、3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研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建水县白显福地锰矿是集体经营的

小型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并利用遥感技术结合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该地区的矿山环境进行评价。具体流程包括:第一阶段,对采集到的研究区Landsat TM影像进行预处理、波段组合选择、图像融合等,为后期环境监测做准备;

第二阶段,利用融合好的高分辨率Landsat TM影像数据开展建水县白显福地锰矿是集体经营的小型矿山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结合GIS技术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环境评价做准备,并制作矿山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系列图;

第三阶段,选定评价指标,分析并建立适当的评价模型对建水县白显福地锰矿是集体经营的小型矿山矿区。

(1)收集矿山资源和环境相关资料,收集研究区Landsat TM影像、1:5万地形图和1:l万地形图(因为遥感资料是保密资料所以资料不全,地形图除外)(2)对收集到的遥感影像进行图像的预处理,主要是波段组合选择、几何正、正射校正、图像融合和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制作;

(3)根据地质特征和遥感影像特征建立解译标志库,对研究区矿产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

(4)通过相关GIS进行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因为数据不全所以无法进行);

(5)收集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资料;

(6)评价区域的确定。以图像中所包含的县为单位来确定;

(7)选定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如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灾率等;

(8)最后利用GIS丰间分析功能为矿区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遥感

……………………………………………………………最新资料推荐………………………………………………… 与GIS 技术作为获取矿区环境数据、动态监测及评价(特别是面状信息)的重要手段。技术路线流程图具体描述如下

研究区自然灾

害的防治建议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区概况

建水县白显福地锰矿矿区,位于建水县城南172°方向,直线距离大约32.5km处大倮寨村南部,为白显锰矿的一部分;行政区划属建水县坡头乡白显村委会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2°51′56″~102°52′19″,北纬:23°19′37″~23°19′49″;矿区面积:0.123km2,共包括7个矿区,位置如图所示:

1.4.1 地质概况

矿区北起大养马河,南至平台,西起白沙水,东至白显,面积34km2。

共包含三个矿段两个矿点:倮寨矿段(V

1、V

2

矿体)、清甘矿段(V

3

1、V

3

2、

V

4矿体)、平台矿段(V

5

矿体)、大养马河矿点、白沙水矿点;其中:

白沙水矿点锰矿石资源量30万吨,大养马河矿点锰矿石资源量5~10

万吨,平台矿段V

5矿体B+C+D锰矿石储量360.42万吨,清甘矿段V

3

1、

V

32、V

4

三个矿体B+C+D锰矿石储量97.37万吨,倮寨矿段V

1

、V

2

矿体

B+C+D锰矿石储量736.9978万吨(据1:5万渣腊幅区域地质调查说明书)。

区内由西向东依次出露三叠系上统鸟格组一段(T

3

n1)、中统法郎组

(T

2f)、个旧组二、三段(T

2

g2、T

2

g3)碳酸盐岩。含矿层位为法郎组。

法郎组与上覆鸟格组、下伏个旧组均为整合接触。区内断裂、褶皱构造较发育。控矿构造主要为永成寨背斜,背斜北起渣腊冲,向南由于次级褶皱成指状撒开分为两支,总的成南北向展布。主要矿体(层)大部分

赋存于次级背斜的转折端。倮寨矿段V

1、V

2

矿体产于西支次级背斜转折

端;清甘矿段V

31、V

4

矿体产于中部次级向斜转折端;平台矿段V

5

矿体

产于东支次级背斜转折端附近。矿体(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褶皱两翼地层倾角36°~50°,轴面近于直立。断裂主要有养马河断裂及白显断裂。养马河断裂为近南北走向,向西倾(倾向35°~50°),为张性正断层,沿断裂法郎组一段白云岩、个旧组三段灰岩十分破碎,零星见褐铁矿角砾岩带分布。白显断裂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倾向西,为走向逆断层。该两条断层的展布与褶皱展布和谐一致,使永成寨背斜两翼地层、矿层产生重复缺失,应为同构造期产物。大量展布于南侧白显一带的北西、北东、东西向断裂、裂隙,使地层、矿层发生了复杂的错移,应为配生的横张性断裂或后期断裂。该区北东侧平距约4.5km即为龙岔河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体,该岩体规模大、面积数百平方千米,沿岩体周围是铅、锌、钼、铜、锡、金、铁等多金属成矿区。

1.4.2 气象、水文

建水县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秋春相连,夏长无冬。年平均气温22.8℃,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3.1℃,年平均日照时数2322小时,年有效积温6700℃以上,年平均降雨805mm,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2%,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8m/s。

坡头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515m,最低海拔230m,具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湿多雨,常年平均气温17.4℃。一般6~10月为雨季, 10~12月多雾,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1200mm。蒸发量1218~2470.6mm,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最大风速12m/s,最小风速1.2m/s,平均风速6.6m/s。区内未发现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通过岩溶裂隙向地下深部径流、排泄。地下水主要为上层作垂直运动,下层作水平运动。

1.4.3 土壤、植被

建水地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地层均有出露,母岩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在地形、气候、生物等综合因素下,形成了多样、复杂的土壤类型,主要分为红壤(占国土总面积的40.38%,下同),燥红土(占1.68%),砖红壤(占24.14%),柴色土(占11.95%),水稻土(占5.46%),黄壤(占4.35%),黄棕壤(占3.95%)及冲积土(占0.65%)共8个土类,以红壤土、黄棕壤土为主。

建水县植被属亚热带绿阔叶林区滇中高原谷盆滇青冈、元江栲、云南松亚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使植被类型多样。在现有林分中,以云南松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其次是以栎类、栲属、青冈属为主的壳斗科构成的栎类林。此外,还可见到少量的滇油杉、旱冬瓜,木荷林等。现有林业用地164662.10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3.8%,其中林地(不含园地)91827.50 hm2,灌木林49545.80 hm2,疏林地19900 hm2,未成林造林地3309.70 hm2,其它79.20 hm2。森林覆盖率24.43%(含园地及灌木林)。项目区内植被稀疏,主要有玉米、红薯、灌木及杂草,总体植被覆盖率为30~35%。区域内生态条件一般,未出现较大的水土流失迹象。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遥感图像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投影差改正、地理编码、图像镶嵌、图像增强、不同数据源的遥感图像数据融合等,最终制作出统一规格标准的高质量遥感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率,获取各种资源或环境的准确信息,提高解译应用效果。

2、1、1 配准

配准的过程是个几何纠正的过程,是为了达到同一区域不同图像数据地理坐标的统一,或是以一影像(或地图)为基准对另一影像进行纠正以达到地理坐标的统一。具体的目的可以概括如下:

(1) 在定性应用遥感时,例如我们想动态监测湖泊形状和面积的变化,必须通过配准才能使图像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2) 在遥感的定量研究中,例如要反演所感兴趣地方的参数,也需要通过配准才能

确定具体的目标;

(3)由于搭载传感器的平台(如飞机,卫星)的姿态,速度等的不稳定,以及地球曲率,空气折射等的影响,形成的图像常有畸变,所以要进行几何纠正,我们常常通过配准实现(对于山区,可采用正射纠正);

配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把畸变图像往地形图上配;把畸变图像往底图上配;把畸变图和图像相互之匹配;本文采用哪种方法;

2、1、2 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是指消除图像上的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种:对引起几何畸变的因素而进行的校正称为几何粗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精校正。本次校正采用的是几何精校正,具体步骤如下:

(1) 几何校正相关因子的选定。如几何计算模、投影类型、参考椭球、坐标

系;

(2) 采集地面控制点。控制点的选择主要是在参考图像和校正图像上选取同

名点,根据经验,往往同名点的选择最好在山脊点,山谷点等短期内不易

出现大变化的点这样精度高,当然河流和道路虽然说可能会出现改道,尤

其河流还有枯水期和丰水期,但是这是地方的拐点处仍然是同名点选择中

不可获取的部分,否会出现河流、道路等校正精度很低的情况。

(3) 图像重采样。重采样过程就是依据未校正图像象元值计算生成一幅校正

图像的过程,原图像中所有栅格数据层都将进行重采样。

2、1、3 辐射校正

利于遥感器观测目标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能量时,从遥感器得到的测量值和目标物的光谱反射和光谱辐射亮度等物理量是不一致的,遥感器本身的光电系统特征、太阳高度、地形以及大气条件等都会引起光谱亮度的失真。为了正确评价地物反射特征和辐射特征,必须尽量消除失真。这种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里的各种失真称辐射校正。完整的校正包括:遥感器校正、大气校正、以及太阳高度和地形校正。

2、2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2、2、1遥感找矿的地质要求

遥感与方法获取的地面信息恰恰就是按各种空间分辨率所确定的一定范围的地物综合信息,是对物探化探,钻探等勘探手段的一种有效补充,它以直观清晰的图象显示现代地表景观,反映大量地表和浅地表的地质信息。

识别与成矿控矿有关的多个地质信息,如一地层岩系,线环形构造,构造交叉邻位,蚀变带(岩)以及有关的地貌,土地,植被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十分复杂多变的,难以用确定的亮度值或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它们。但这线性找矿带来了难度,所以需对图象进行多种变换处理比值分析,比值合成,IHS彩色空间变换,滤波分析,以增强拖提取地质专题特征信息。成矿与找矿的重要条件是线性环行构造及构造交叉部位,在图象上多是以色调,图形特征,水系展布,地貌形态及组合等得以显示,前者为平直微变形的线型条带行迹,后者为图形或圆形,椭圆形等环状条带行迹,通过处理:如灰度拉伸,方向滤波后具有以下识别标志:色调与形态、线性特征的错断、特殊的地质体影象组合、水系格局及其演变、活动特征点的线状展布。地球表面大多数自然存在的物质在0.4-2.4um,谱段均具有可判断属性的光谱吸收特征,即”特征光谱一般宽带20-30nm” ;地表有数千种含有Fe2+,Fe3+,OH-,CO3,SO4和烃类等分子或金属离子的矿物,它们在2.0-2.4um范围都有特征的光谱吸收谷,如黏土矿物在2.087和2.000um(带宽为0.5um),烃类在2.275,2.300,2.330um(带宽0.05-0.1um)等。在实际的地质矿产应用中,只要能检测出这些特征光谱就有可能识别这些物质,发现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矿物,以上特征光谱可以在找矿的时候用在建立标志库。

[8]

2、2、2根据研究区的情况分析如下:

本区矿石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随矿石产出部位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

A带:为富集氧化锰矿发育带。这带矿石量虽不多,但矿石品位很富,一般含锰大于30%,为冶金富锰矿。矿石矿物主要为软锰矿、硬锰矿,次为水锰矿、恩苏塔矿、黝锰矿、少量偏锰酸矿、黑锰矿、黑镁铁锰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水云母、粘土矿物、少量石英、褐铁矿。矿石结构以板条状、凝胶状为主,矿石构造大多为蜂窝状、格架状、皮壳状、结核状,少数为条带状、层纹状。

B带:为碳酸盐氧化锰矿的发育带,是矿床的主要矿石带。与富集氧化锰矿带呈渐变过渡,矿石氧化程度较A带浅,锰品位一般20~25%,全为冶金锰矿石。矿物成分复杂,主要为硬锰矿、钡镁锰矿,次为褐锰矿、钙锰矿、水锰矿、黑锰矿、软锰矿、黑镁铁锰矿、硅锰矿,少量含锰白云石,偏锰酸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次为白云石、石英、水云母、褐铁矿、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磷灰石、氟磷灰石、锆石。矿石结构以微晶、细晶为主,多具条带状、层纹状构造,少量板状、角砾状构造。

C带:为淋滤碳酸盐矿的发育地带,矿石矿物主要为菱锰矿,次为硬锰矿、黑锰矿、褐锰矿、锰白云石、锰方解石、钙镁锰矿,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结构以隐晶、微晶、细晶等晶粒结构为主,少量泥、砂质结构,层纹状、条带状、块状构造。此带由于次生氧化富集作用较B带弱,矿石品位一般16~20%,少数块段Mn品位在13%左右,为冶金贫锰矿石。

另外,在矿石中普遍出现了变质锰矿物,主要为褐锰矿、黑锰矿、黑镁铁锰矿,还出现矽卡岩类矿物组合和硫酸盐锰矿物。各带矿物组合特征。

2、3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动态监测

2.3.1遥感动态监测的原理

所谓矿产资源开采状况动态监测,是将不同时相(至少两个时相) 的矿区环境数据进行对比,从空间和数量上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矿产资源开采状况遥感动态监测是基于同一区域不同年份的图像间存在着光谱特征差异的原理,来识别矿山土地覆盖和生态环境的状态或变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对图像系列时域效果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多时相遥感图像空间域、时间域、光谱域的耦合特征 ,来获得矿区开采状况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矿产资源动态监测包括监测矿区内的矿产开发点的分布、位置、数量、矿种、开采方式;固体废弃物堆放情况;

矿产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产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为土地覆盖的变化如耕地、植被破坏及生态治理、复垦等。

2.3.2 地层

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中统法郎组第一段及第二段,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f a):小面积出露于图幅北东部,与(1)三叠系中统法郎组第一段(T

2

下伏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第五段第五亚段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细晶大理岩,出露不全,厚度不详。

f b):出露于整个矿区及北、东部和(2)三叠系中统法郎组第二段(T

2

南部。与下伏法郎组第一段呈整合接触。含牙形石。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五个亚段,区内出露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亚段。

f b4):小面积出露于矿区南部。岩性为(3)法郎组第二段第四亚段(T

2

灰色厚层状泥质灰岩夹细晶大理岩,厚49m。

(4)法郎组第二段第三亚段(T

f b3):出露于矿区南部及东部。岩性为

2

浅灰—灰黄色千枚状页岩,厚29m。

f b2):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及北东部。岩(5)法郎组第二段第二亚段(T

2

性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底部为硅质条带灰岩及锰矿层,厚160~240m。

f b1):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为(6)法郎组第二段第一亚段(T

2

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状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厚度大于500m。

2.3.3岩浆岩

矿区内未发现岩浆岩出露,但在矿区北东部平距约4.5km处分布有

3(1))体,是个旧花岗岩燕山晚期的龙岔河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

5

体的西缘部分,沿花岗岩体周围是铅、锌、钼、铜、锡、金、铁多金属成矿区。该岩体呈椭圆形岩基侵入于中三叠统个旧组、法郎组碳酸盐岩中,具良好的似斑状结构。岩体以含大量粗大自形钾长石斑晶(最大10cm,一般1~3cm)为特征,分布不均匀,有交代和重结晶特点,含钾长石10~15%,斜长石31%,石英20~25%,黑云母10~20%;副矿物以磁铁矿、榍石、磷灰石常见。

2、4 矿山开发过程中遥感对自然灾害的监测

(1)地质灾害划分为泥石流、滑坡、崩塌、碎屑流、水毁、沙害、冰雪害、翻浆及沼泽土等9 类, 其中泥石流、滑坡、崩塌是主要的地质灾害。本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 可以贯穿于地质灾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 能

适应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要求。近20 年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成功的实例还不多。因此充分利用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集成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2.4.1 利用遥感对滑坡灾害的信息提取

滑坡是危及人类生存和生产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且经常为泥石流、崩塌等灾害提供物源,形成更大的自然灾害,威胁工程设施或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滑坡遥感解译主要是根据滑坡及要素的形态特征,在卫星图像上以目视方法进行解译,但由于卫星图像的空间辨率有限,目视解译卫片上的滑坡、泥石流时,主要根据地物的色彩、色调、纹理阴影等所形成的几何形态特征。

1.产生滑坡的基本地质环境要素有:

1、产生滑动面及坡堆积的物质;

2、使部分斜坡与山体分离的软弱结构面或带;

3、使部分斜坡能向前运动的临空面。就滑坡的遥感解译而一言,滑坡体和滑坡后壁为必要的要素,其他要素视工作比例尺及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而定。滑坡是重力作下形成的地质地貌现象,它具有明显的地貌特征。

2.利用遥感对泥石流灾害遥感解译

泥石流的反映主要根据有无堆积物来区分。当然地质背景也是其间接解译标志。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洪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其形成有3个基本条件:

1、散物发育;

2、河谷纵坡坡降;

3、一定的水动力条件;

决定因素是形成水动力条件的降雨临界值。在具备大量的石质和泥质物质条件下,可沿沟谷缓慢向下流动,也可能在季节性洪水冲击下快速倾泻向下,其能量大、破坏性强、危害大。泥石流发育的地段常是崩塌、滑坡发育的地段。遥感图像一记录了大量的泥石流直接与间接信息。除降雨外,泥石流形成环境背景基本被一记录在影像内。

2.4.2 塌陷遥感解译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引发地面塌陷,这已成为严重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设施,进而诱发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2.4.3 根据研究区域分析

1、危险性小(Ⅲ)

区段特征:地质危险性中等外的区域面积0.45KM2评估区总面积为52%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多是坡耕地和灌木丛无采矿设施,有生活区和大僳寨村的分布。

现状评估: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在开采安全深度以下没有采矿活动。基本上不会引起地面的塌陷,采矿生产基本不会在本区引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采矿活动基本不会引起地质灾害,不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总体而言本区遭受和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适宜矿山建设防治建议:

1、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加强植被的保护以及开展生物工程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危险性中(Ⅱ)

区段特征:位于西南及南东部面积0.42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48%,地形总体评估是东高西低的中山深切割坡度地貌。坡度25—55度为采矿坑道,主井硐口、办公区、工业地区、分布有办公、生产各项配套设施、地表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中统法郎组第二段(T2Fb)泥质灰岩夹细晶大理岩、页岩、灰岩、硅岩。灰岩及猛矿层、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岩层倾角40—60度,局部80度。断层F35和断层F31均分布在该区。

现状评估:该地区地质不发育,没有发现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预测评估:为主采矿活动区,预测可能诱发局部地表小型滑坡、采空坍塌、高陡坡斜坡岩体崩塌,矿坑突水灾害。废渣堆滑坡,阻塞沟渠,诱发坡面泥石流危害。矿坑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可能污染地下水。坑下采矿活动中,可能遭受局部的冒顶,片帮危害、遭受老窑,采空区和溶洞积水突水危害。总体而言,矿业活动的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及矿山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小—中等。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护。

综合评估: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发育不明显,末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预测矿业活动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和矿山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小—中等。但采取一定措施后,均可以减少或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基本适宜矿山的生产和建设。

防治建议:

1、在高陡斜坡下及困难生产采空塌陷的地区不布设和建筑物。

2、在主坑道通过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地段应喷射支木,其他

使用木支

3、各段坑口砌筑挡土墙。坑口进行加固。

4、在冲沟,沟谷断层通过地段水泥封填,原采空区进行封闭并

对采空区使用废矿土进行回填,坚持挥放水制度,并在井下设置2

台以上排水泵。

5、冲沟边坑口附近设置排洪管道等设施,防止冲沟洪水威胁坑

道安全,同时,建立完善的坑道地表排水系统,保证坑道排水畅通。

6、矿渣集中堆放,坡脚设挡渣坝,渣场边设截洪沟排洪。

7、修建废水汇渠,处理设施,避免废渣淋容水、生活污水对环

境的二次污染。

8、矿山生产建设应加强保护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水

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5 矿区环境质量评价

2.5.1矿区环境质量评价基本原则

矿产资源的开发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目前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己经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矿区环境质量的评价需要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

(1)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一体考虑。注重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

(2)讲求科学性。根据生态学和生态保护基本原理,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途径、性质、强度和可能的后果,寻求有效地保护、恢复、补偿、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3)突出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具体受影响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分析与评价;

(4)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5)坚持协调性,注意可行性。即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

2 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已经有多种,常用的包括环境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其中模糊数学法又包括了模糊概率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环境质量是一个多因素多层级的模糊概念,评判环境质量标准的边界也无法用一个绝对判据来划分,如用经典数学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无法处理模糊因素边界不清晰、中间过渡不分明的问题。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在单环境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若这种评价过程涉及模糊因素的量化,便称之为模糊综合评价[9]。

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矿区环境质量的评价关键在于一些评价因子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建立,下面对其确定原理作介绍。

2. 因素集和权重集的确定

对某一因素进行评价,若该因素的指标因素(影响因素)为n个,分别一记

为:u

1、u

2

.............u

n

,这n个指标因素便构成一个评价因素的有限集合:

“U={u

1、u

2

.............u

n

}”这些因子他们本身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非模

糊的,但与因素集的关系确是明确的。一般而言,各因素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为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准确地评价某事物或现象,对各因素u

i

(i=1,2,……,

n)赋予一定的加权系数ai(i=l,2,……,n)得到权重集:A=(a

1、a

2

..............a

n

)

其中a

i

[0,1](i=l,2,……,n),且满足∑a=1各加权系数可视为各因素对“重

要程度”的隶属度,即权重集可看作因素集合U={u

1、u

2

...........u

n

}这一论域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权重的确定是决定评价结果是否科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凭经验直接给出,方法简便,但很难做到客观合理,也不易保证判断思维的一致性。评价集和评价拒阵的确定普通评价集V={v

1

v 2, (v)

n

},元素v

j

(j=1,2,……m)为各种可能的评价结果,它可以是模糊的,

也可以是非模糊的,但它们对V的关系是明确的。从一个因素u,出发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评价集元素v的隶属程度。对第i个因素的评价结果R称为单因素

模糊评价集R

j =(r

l

,r

2

,……,r

n

),因此,各个因素的模糊评价集可以表示为:

R=(r

1l ,r

12

,……,r

1n

)

R 2=(r

21

,r

22

,……,r

2n

)

.................

R n =(r

n1

,r

n2

,……,r

nn

)

最后可得到各指标评价模型B 和综合评价模型A:

()111222.............1,2,.......B b R B b R B Bn bnRN A aB A A Am ????

? ? ? ?== ? ? ? ?????

== 其中b 为各指标权重,

a 为综合权重,取max{B i }和max{A i }为评价结果。 3、本研究区评价指标的确定

结合研究区实际状况,本文对矿区的评价选取植被覆盖率,水体污染率,水土流失率和地质灾害发生率三个指标:

A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是指所有树木(包括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阔叶、针叶阔叶、果园)、灌木、农业作物、草地在内的所有植被投影面积除以全区的投影面积,即研究区植被覆盖率=研究区植被面积/研究区面积。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往往会砍伐树木,对植被的覆盖率有直接影响,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中植被覆盖率是评价矿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B 、水体污染率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经过雨水等流入水体,对水体形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水体污染是矿区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指标,研究区水体污染率=受污染水体面积/研究区水体面积;

C 、地质灾害发生率

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率是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地质灾害发生率=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每年。

4.采用以上的评价因子,得出该研究区矿山开发至今为止的环境评价结论:

建水县土地总面积3759.29km 2,无明显侵蚀(微度侵蚀)面积1890.85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50.3%,土壤侵蚀面积1868.44 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49.7%。在土壤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1356.43 km 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72.6%,中度侵蚀面积446.27km 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23.88%,强度侵蚀面积65.74km 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3.52%。

大气降水是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断层及构造裂隙、节理是矿坑充水主要途径,由于矿体位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位以上,加之矿区地势陡峻,地表水自然排泄通畅,地表水及地下水难以大量滞留存积,因此,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但随开采深度增大,要注意矿坑地下水的合理排放。矿区在区域上处于不稳定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3g ,因此,矿山建设及开采仍应据此设防。矿区为荒山,位处红河河谷与建水南部山地间的斜坡带上,离居民区较远,周边不属于珍奇动植物和重点保护区;矿体和围岩中没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元素和气体,放射性元素含量极微,未

发现放射性异常;矿山开采为坑采,对现状环境的扰动、改造强度总体不大;矿山经多年开采,地表未产生开裂、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影响不大,对农田、耕地及森林的坡坏程度很小,因此,矿区开采现状地质环境质量为中等类型。但矿山开采排放的废石要尽量用于处理采空区,若不能处理,废石运出坑口必须选择好合理的场地堆放,避免废石随意乱自排放,诱发泥石流造成地质灾害。在采矿完毕后,应对统一堆放废石渣的地段进行绿化,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达到矿山生态平衡。

5. 建议:

1. 矿体为产于芦寨背斜南西转折端的似层状矿体,倾角变化大,从32°~60°以上,分中段开采必须统筹规划,有一个完善的开采规划,以保证安全生产。

2. 建议矿山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建立有关月、季、年度等生产台账和资源量消耗台账,以便指导今后矿山的生产计划。

3. 建议矿山开采过程中,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作好采空区的监测与防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矿区要做好自然环境的绿化、复垦、复植及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环境。

三、结论与讨论

利用遥感技术能达到的目的

(1) 总结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对全省因矿山开采而诱发或产生的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遥感影像特征进行了总结。

(2) 快速、准确、经济地调查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 缩短了工作时间。遥感解译的成果不仅为实地调查提供线索, 也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等提供基础资料。

(3) 中空间分辨率的ETM + 数据对地面塌陷、地面开裂、规模相对较小的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反映较差, 可解译程度低; 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 对产生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地表植被破坏、较大规模的固体废弃物等的解译效果良好。

矿山坑口的环境综合整治极大的改善了景观环境,废弃土地的整理利用,在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复绿工程使山体重现青山绿水之自然

面貌。植被的增加、退化土地恢复率和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率的提高为生态市的创建奠定了强有力基础。

采用现状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很有意义,分析人员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又学会了使用高科技手段且现状调查数据与遥感解译数据趋势吻合。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是矿山开采区矿山开采动态监督管理“快速反映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矿产资源,不仅能全面、准确、快速地反映出矿山开采情况,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基层矿产资源执法监管实际能力,解决了违法采矿点隐密性,基层矿管队伍不足、难以管理,遥感技术结合GIS技术,可对长效矿山监测监督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本次研究中对云南省红河洲建水县破头白显锰矿采矿区进行了遥感研究。在研究中发现研究区在进几年没有发生过大型的滑坡、泥石流、坍塌事故,但根据地质和遥感发现该地区有发生这样灾害的地质情况。但在研究过程资料的不足特别是遥感影像。因为影像的不足所以在矿山的动态监测方面无法进行。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遥感技术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遥感影像的处理技术上比较困难,在矿区点位的确定上存在问题建议加强与GIS、GPS 的有机结合。目前的定量遥感方法仅仅是2S ( GIS 与RS) 的结合,只有真正实现3S(RS、GIS 与GPS) 的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定量地对矿产资源开采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关键字:遥感技术 遥感,既遥远的感知,指的是通过传感装置,并不直接与被检测的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而获得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如电磁波,电场,磁场等),并分析这些信息,对此进行加工和表达,遥感技术是新型的尖端技术。广义的遥感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1. 5S技术的联合应用 遥感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拓宽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是智能引导系统。系统本身是在国际先进的超图数据结构 (HBDS)理论基础上,实现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系 统(IS)和多媒体系统(MMS)即五“S”的联合。在电子地图的支持下可对光盘CD- ROM 进行检索,采用分层技术,为用户提供自定义、多层次目标库,用户可自己定义起点、终点、绕行点、必经点。智能模块为用户提供最佳路径及最短距离。 2.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 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其特点是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其传感器在0.4μm-2.5μm范围内可细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将达到5nm-10nm。但目前其发展仍停留在航空实验和应用阶段,预计下个世纪将会在轨道高度崭露头角,如澳大利亚的资源信息与环境卫星(ARIES-1)。美国一些公司或组织及空军、海军等部门也都在研制和发射自己的成像光谱卫星。美国Geosat Committee 目前正在对高光谱传感器Probe-1 进行矿产、油气、环境及农业等4 大领域的应用试验。人们希望通过高光谱遥感数据对矿物、岩石的类型,农作物、森林的种类,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成份进行遥感定量分析。高光谱和超高光谱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将是未来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空间分辨率已达米级,高光谱分辨率已达纳米级,波段数已达数十甚至数百个。 3.微波遥感技术 微波遥感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等)是当前国际遥感技术发展重点之一,其全天候性、穿透性和纹理特性是其它遥感方法不具备的。利用这一特性对解决我国海况监测,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灾害监测,冰雪覆盖区、云雾覆盖区、松散层掩盖区及国土资源勘查等将有重大作用。微波遥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多极化技术、多波段技术和多工作模式。 4 小卫星群计划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例如,可用6 颗小卫星在2~3 天内完成一次对地重复观测,可获得高于1 m 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除此之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课程论文 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十二月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而言,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对目标进行采集主要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利用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也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通常认为,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①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遥感传感器: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遥感平台: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②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③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 ④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实时观测。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 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②时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 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客观、真实,信息量大。 ④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⑤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 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①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②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 ④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目前,大量的遥感应用需求,对遥感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对遥感信息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对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处理越来越大——海量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科学发展和应用需求都需要遥感从定性过渡到定量。在这个体系中,主要包括:初具规模的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水平的国家级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服务;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具有良好实效的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已见效益的全国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初步的国民经济辅助决策系统;稳定运行的卫星气象应用系统;比较完善的海洋遥感立体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等。虽然说我们已经是遥感应用的大国,但应用主要是范围外延,项目扩大,技术方法不成熟,精度不足,遥感技术突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的共同研究。从应用、技术研究两个层面和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结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应用层面:(1)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业务运行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RS和GIS的集成应用系统,但应用模型开发还很不够。缺少面向评估和决策的专业应用模型。(2)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性工具的支撑,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3)在网络应用环境下各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不能很好地集成。(4)自主的高精度数据资源缺乏,需要更高分辨率数据的应用技术,但必须考虑业务化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的可承受性。(5)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不够。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应用领域中数据缺少连续性和一致性。新的数据源和技术难以嵌入应用于原有应用系统。(6)数据资源是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包括遥感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及对基础地理、地质等数据存在公共需求问题。必须在管理层面上走数据邦联的道路,相互自愿,形成机制,共同受益。(7)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由权威部门牵头,多家参与。当前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加重了投资的浪费,加剧了数据来源间的不一致性。 技术研究层面:(1)不同的遥感业务、不同的数据源都需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2)目视解译仍是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手段,必须发展专家系统技术(3)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估计与分类是遥感应用处理中的共性关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采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矛盾逐渐显现。本文在内蒙古重点矿集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研究,对有关部门行使职能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管理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矿山环境,遥感,监测 0 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大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采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矛盾逐渐显现,生态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有必要开展矿山开发调查与监测工作。 我国矿政机关矿产资源开发监测大多为传统的现场监测,费时费力,大量的违法开采行为不能及时发现。遥感监测手段以其动态、快速、准确等特点,对于改变这一情况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由乌海乌达煤矿区、鄂尔多斯东胜煤田万利矿区、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区、赤峰林西大井子铅锌矿区、呼伦贝尔甲乌拉铅锌矿区和赤峰白音诺尔铅锌矿区组成。研究区内跨度范围大,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区内矿山开采矿种和开采方式有所不同,主要开采矿种为煤矿、铁矿、铅锌矿、稀土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依靠遥感影像获取矿产开采占地、地质灾害的分布和范围以及采矿活动引发的污染、植被破坏、土地损毁等信息,综合分析已有的各方面的资料,如采矿登记数据库、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关自然保护规划等,对区内的采矿活动是否符合要求加以判断,达到对监测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全面了解,动态监测的目的。 2.2 影像数据源 根据研究内容和成图比例尺选用了2009年的SPOT5、Quickbird 、Worldview-I、ALOS、GeoEye-1等数据开展遥感调查与监测。SPOT5数据用于1:5万比例尺成图,其他数据用于1:1万比例尺成图。各数据影像清晰,质量较好,含云量均在5%以下,无条带和噪声干扰。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doc

一名词解释: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 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 测的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 .001 ~ 0.38 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可见光遥感 :【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 ~ 0.76 μ m 之间的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000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 - 1m 之间的遥感称为微波遥感。】 镜面反射 :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当发生镜面反射时, 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漫反射 : 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 与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混合反射 : 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瑞利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 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即q < 1。比值因子 q = 2π γ /λ 米氏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 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即 q = 3 非选择性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 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q = > 3 大气窗口 :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线性构造 : 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 特征。 反射率 : 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x 100% 地物反射波谱 :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 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黑体辐射 : 【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 灰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相等即:ε λ=ε但0<ε<1 选择性辐射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不同ε =?(λ ) 发射率ε来表示它们之间 的关系:ε = W ′ / W(发射率ε就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地物发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此曲线称为该物 体的发射波谱。】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工具。安装传感器的平台。 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基本坐标平面的夹角。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 平面之间的夹角。】 运行周期: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要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次过升交点时的时间间隔。 太阳同步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 造卫星】 灰阶:【即若干大小不同并按顺序排列的一系列灰度组合。】 影像分辨率:指用显微镜观察影像时, 1mm 宽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相间排列的黑白线对数(线对/ mm) 。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707222080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内学时:48学时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杨德明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英文简介: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 ocean, agriculture, urban 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 this course has being widely taught for the specialties such as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I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ince it is began 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 welcome, what’s more, it may be taken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freshmen.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40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遥感与遥感技术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讲解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涵义、遥感的信息源、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广义遥感、狭义遥感、成像方式遥感和非成像方式遥感。 (二)遥感技术系统和特点 1.遥感技术系统涵义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遥感仪器和运载平台) (2)遥感信息传输和与处理系统(地面接受站的工作和设备) (3)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分析系统(处理设备和专业解译人员)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崔雪勇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崔雪勇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背景下,人口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城市化建设步 伐也越来越快,这些都使得土地资源本就紧张的局势显得更加的突出起来,自一 九九九年以来国土资源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很多单位,针对人口数量在5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个别热点地区实施相关的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分辨率较高的卫 星数据以及人机互译的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实施调查与分析。本文 将从其应用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 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我国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长久以来我党和相关 政府部门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取得了 非常显著的效果。遥感技术作为现阶段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较为广 泛的技术类型,不仅能够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准确的收集,同时还可以利用该 技术对整体进行成像处理,进一步实现对于各类景物的识别和相应的探测工作, 大大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 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同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相关数 据信息将遥感技术在其具体的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势进行 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国土资源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数据信息等各种材料相对较多,采 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处理非常不利于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在其管理中采用 现代化的遥感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整体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数据信 息的获取和周期数据的处理方面,遥感技术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最为直接 和详尽的将国土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布局全面的进行展示,除此之外,通过遥感技 术的应用还有助于相关部门即使了解国土资源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治理。 其次,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有助于帮助相关工作人员 准确及时的对自然情况进行监测,在区域内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及时进行预警处理,最大限度的将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 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后,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有助于相关矿产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遥感技术与传统的探测技术相比在其光谱获取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最为迅速且准确的进行相应矿产资源的探索和开发,更有效的推动我国矿产 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在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有 效提升规划设计的真实性,通过进行遥感正摄像图制作,能够在总体规划新一轮 土地利用中,进行基础图件修编,大大提升了过去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小比例尺 以及现势差的底图缺点,可以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1.3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3[1].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遥感的概念 2、能简要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3、能说出遥感的几种常见分类。 4、能举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遥感信息,归纳遥感的几个发展阶段。 2、通过读图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比较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使用飞运载工具、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3、通过上网搜索有关遥感技术应用的信息,归纳遥感技术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介绍,使学生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从而初步养成热爱科学、努力学习新兴科学的好习惯。 2、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遥感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通过遥感技术在农业、军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产生对遥感技术的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动力。 三、重点:根据运载工具不同的遥感分类种类。 四、学习方法: 1、多媒体课件演示。 2、读图分析讨论。 3、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4、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1课时

导入:南极考查必须穿越西风带区,这是多年来南极考察的难题。在我国开展的第14次南极考察中,1997年12月10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入强风带时,与外界中断了联系,“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到了一张非常清晰的卫星云图,图像上清晰的显示了三个气旋的位置及运动方向。这就是本节我们学习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基础层次问题 1、什么是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遥感技术有哪些特点? 4、遥感技术系统由那些组成? 5、遥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何分? 6、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对比优缺点。 7、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有哪些? 8、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如何应用? 9、遥感卫星的科学实验功能有哪些? 知识反馈 1、下列遥感类型中,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C.航空遥感、近地遥感、航天遥感 D.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 2、下列遥感类型中.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进行分类的是 A.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B.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C.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王兴运付勇涛 (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08级2班卢少春’) 摘要: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 21世纪,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基本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地质调查工作所广泛应用,随着空间遥感技术在光谱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不断提高,又为遥感的地质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为地质工作者在矿产勘查、区调工作、生态环境观察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遥感技术、21世纪、地质工作、观测 Abstract: in 1957, the first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launch, marks the humanity entered into the space age,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with brand-new started to know yourself to the survival of the earth. 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in the 1960s the century of an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on earth obser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s a basic technology has become geology survey work, along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spectra space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he geological applic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hj遥感技术基础 第一、二章 概念 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 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当黑体的绝对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波长短方向移动。 7、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μm 8、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的微粒粒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选择:(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3、大气瑞利散射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4、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 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5、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问答: 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遥感常用的是哪些波段? 电磁波组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遥感技术在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

第21卷 第2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 ol.21 N o.22006年6月(页码:588~593) P ROG RESS IN G EOP HY SICS June. 2006 遥感技术在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 丁建华, 肖克炎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摘 要 遥感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应用于矿产资源预测已有多年历史.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的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综合叙述了遥感技术在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方法,并对将来遥感技术在资源预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遥感,矿产资源,评价 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6)02-0588-06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rensing in mineral resource assessment area DING Jian -hua, XIAO Ke -yan (China Ac ade 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 s,B eij ing 100037,China) Abstract As an effect ive assistant metho d,R emote sensing techno lo gy has been used in miner al resour ce assessment for many years.W ith the develo pment of the technolo gy ,remo te sensing will become mor e and mo re important in re -so ur ce ev aluatio n ar ea.T his paper sho ws t he st atus and method o f r emote sensing used in mineral r eso ur ce assess -ment,and expects mo re using o f remote sensing.Keywords r emo te sensing,mineral recourse,assessment 收稿日期 2005-07-11; 修回日期 2005-08-30.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大调查(1212010535804)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丁建华,女,1969年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读博士,199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E -m ail:din gzhanzhan@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655972.html,) 0 引 言 遥感(Remote Sensing )是通过遥感器/遥远0地采集目标对象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取有关地物目标或地区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1] . 遥感采集的数据包括电磁波(光、热、无线电等)、力(重力、磁力等)、声波等.文中提到的遥感只涉及电磁波遥感的范畴,包括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是指从远距离甚至外层空间的工作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通过摄影或扫描的方式,获得地物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特征. 遥感在地质学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利用遥感视域宽、信息丰富、具定时性定位性的特点,研究地球表面及表层的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电磁辐射特征,识别地质体的物性及运动状态,从而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 和灾害地质监测等研究提供帮助. 我国遥感地质起步较早,经历了从航空遥感到航天遥感、从目视解译的/图像遥感0到计算机处理 分析的/数字遥感0[2]、从定性解释到定量分析的过程,从而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方法上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区域的宏观数据,以直观清晰的图像显示地物景观,反映大量地表和浅地表的地质信息,还可以通过那些受地下隐伏地质体、隐伏构造控制和影响的地物的异常信息,来间接识别隐伏地质特征,从而对物探、化探、钻探等勘探手段进行有效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勘查手段的不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研究,在/七五0、/八五0期间,经过科技攻关研究和应用实践,将遥感方法广泛应用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获得很大成功,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标准,并进行推广和应用[3~5]:在基础地质方面,遥感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