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矿业中的应用_国巧真

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矿业中的应用_国巧真
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矿业中的应用_国巧真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版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作物监测、资源监测和灾害监测。 1、作物监测包括农作物面积、长势情况、产量估算、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作物信息监测。 (1)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不同作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信息,利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可以将作物种植区域提取出来,从而得到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 (2)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当遥感影像图片上呈鲜红色时说明麦苗浓绿、健壮、高,当图片上呈绿色发暗时说明麦苗发黄、较稀、矮。不同麦苗情况在遥感图像上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3)作物产量估算:遥感估产是基于作物特有的波谱反射特征,利用遥感手段对作物产量进行监测预报的一种技术。当然作物产量估算在我国也有其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耕作制度多样,作物混种严重,农作物种植不成规模,这对于遥感估产十分不利。“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现象比较严重,而直接提取植被指数进行监测,监测精度并不高,结果也不令人满意。 (4)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也就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光谱特征不同。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主要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及微波波段进行,也可以进行土壤肥力监测、土壤结构信息的提取等。 (5)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植被对病虫害、肥料缺乏等的反应随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植物特征吸收曲线特别是红色区和红外区的光谱特性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病害早期就可通过遥感探测到。 2、资源监测: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宏观信息,对耕地、草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监测与评价,从而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3、灾害监测:遥感是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工作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对旱灾、洪涝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监测其发生情况、影响范围、受灾面积、受灾程度,进行灾害预警和灾后补救,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 遥感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农业上的应用存在信息源及其精度不能满足农业的要求。其次,遥感技术研究投资大、应用费用更大,农业部门和基层单位难以承受。再者,农业遥感技术的基础研究、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课程论文 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十二月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而言,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对目标进行采集主要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利用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也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通常认为,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①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遥感传感器: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遥感平台: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②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③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 ④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实时观测。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 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②时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 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客观、真实,信息量大。 ④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⑤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 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①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②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 ④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doc

一名词解释: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 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 测的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 .001 ~ 0.38 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可见光遥感 :【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 ~ 0.76 μ m 之间的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000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 - 1m 之间的遥感称为微波遥感。】 镜面反射 :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当发生镜面反射时, 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漫反射 : 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 与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混合反射 : 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瑞利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 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即q < 1。比值因子 q = 2π γ /λ 米氏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 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即 q = 3 非选择性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 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q = > 3 大气窗口 :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线性构造 : 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 特征。 反射率 : 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x 100% 地物反射波谱 :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 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黑体辐射 : 【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 灰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相等即:ε λ=ε但0<ε<1 选择性辐射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不同ε =?(λ ) 发射率ε来表示它们之间 的关系:ε = W ′ / W(发射率ε就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地物发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此曲线称为该物 体的发射波谱。】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工具。安装传感器的平台。 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基本坐标平面的夹角。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 平面之间的夹角。】 运行周期: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要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次过升交点时的时间间隔。 太阳同步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 造卫星】 灰阶:【即若干大小不同并按顺序排列的一系列灰度组合。】 影像分辨率:指用显微镜观察影像时, 1mm 宽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相间排列的黑白线对数(线对/ mm) 。

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因为矿山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仅仅依靠实地调查很难及时发现 问题,这导致了矿山地质灾害很容易形成潜伏的问题。自从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之后,因为遥感的独特使用方式,使得遥感在该领域迅速被重视起来。现如今,遥 感这一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遥感早已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先进的不可或 缺的信息收集方式。 关键词:遥感技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1遥感技术的特点 对于我国而言,矿产一直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因为矿产资源在开发 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矿山系统的整个生态 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矿山周边常常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使周边 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破坏的表现主要有滑坡、地面塌陷等问题。而遥感技术 的应用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可用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困难的地区,并且经济 效益好,成本低,收益高。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预测中具 有显著优势。当前,遥感技术在分析、预测、评估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正发挥 越来越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问题 2.1资源问题 矿山环境的开采主要产生的是固体的废弃物,而固体废弃物的组成非常复杂,有的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的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 又是堆放在露天环境中,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或矿山开采等野外作业带来一定 的不利影响,且废弃物的露天堆放,占地面积大,很可能占用周边的耕地、林地 资源,这些地方的废弃物清理难度大,且短时间内很难清理干净,对耕地、林地 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恢复;一些有毒害的废弃物,一旦渗透到地下水或者地质土 层当中,就更难以清理,严重时可能对附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2地质环境问题 (1)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矿山地质滑坡灾害的形 成可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过度的露天开采,矿山植被层遭到严重破坏,植被层 对表土层失去固定作用,在外力作用下,极易造成滑坡灾害;二是矿山开采产生 的固体废弃物堆放没有严格的控制标准,且堆放方式不合理并欠缺管理,一旦遇 上雨季或者在其他外力作用下,极易造成滑坡,影响周边的施工。 (2)地表灾害。矿山地质地表灾害的发生,大多都是由于过度的开采造成 的地陷或者地貌的改变。这种灾害的发生,多是由于开采过程采用了井工仓储式 的挖掘方式,造成地下水分布发生改变,或者是分布不均,严重影响地质层间的 平衡,发生塌陷沉降,影响正常施工。 (3)地表裂缝灾害。地表裂缝灾害的发生与地表沉降有相似的原因,都是 由于过度开采造成地质层水分不均造成的,这种灾害非常严重,裂缝大的有数千米,是永久性不可逆转的。裂缝的出现对矿山开采的基础设施也有损害,严重时 或发展成地表沉陷,对矿山施工造成中断。 3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内容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平台,即建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读书报告 摘要:伴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遥感数据具有的信息丰富、准确、现势性强等突出特点,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中一种重要的潜在的数据源。本文总结了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了遥感的特点和在分析城市规划布局信息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一些应用实例。 关键词:遥感;城市规划;空间布局; 0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和意义 城市是一个多维动态空间结构实体,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压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城市发展是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为基础的规划与管理,信息化是城市规划与管理发展的必然。遥感影像表达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人们肉眼可分辨的显性信息和难以分辨的隐性信息以及线划图不能表达或被加工去掉的信息,它不但具有同线划图等量的数学精度,而且可用于专业判读、影像解译、资源调查等。这些综合信息经计算机图像增强处理,加上专业人员的释图,得到各种专题图件,如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1遥感数据的特征 (1)空间准确性。遥感都是地面物体的真实反映,空间准确。 (2)时效性。对于采集到的海量的城市规划数据需要高效、迅速和准确的处理,以便尽快提供给规划师和决策者。 (3)多源性。应尽量拓展城市规划数据和信息来源。 (4)直观性。城市规划数据应具有较高的可视化程度,有利于规划管理。绘制及更新土地利用地图及专题地图。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对许多城市地物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准确地判读和空间定位,通过影像处理技术提取丰富而准确的土地利用信息,并绘制土地利用图和各种专题地图。这些地图都是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研究的重要依据性资料或基础底图。 (5)视野广。一幅卫星影像涵盖了广阔的地表范围,如一幅SPOT卫星影像扫描地表的范围是3600km2(60*60km),这样对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和数据极为有利。 (6)数字化。卫星遥感数据是数字化信息,可以直接供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存储,如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面积的量算和统计。 (7)多种比例。卫星影像可以制成不同比例(从1:1,000,000到1:50,000)的各种专题地图。 2遥感应用于城市空间布局信息分析 2.1城市建成区范围及城镇体系分析 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反映城市的宏观特性,因此,它的分析并不需要很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相反,空间分辨率过高,在轮廓界线的提取时就需要 较多的制图综合。一般来说,TM或SPOT图像用来分析城市建成区范围比较合适,一方面,它能比较精确地反映建成区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成像过程中存在的制图综合,能较容易地提取出轮廓界线。如果要分析一个城市与周围城市或城镇的关系,同样,选择TM或SPOT图像比较合适,如在上海地区的TM图像上,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城镇都能明显地反映出它们的大小和形状。 2.2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矿山遥感动态监测系统

矿山遥感动态监测系统 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一些地区特定的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引起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管,是当前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遥万维公司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搭建可视化平台,以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监测为主题,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采用形象的图形图像语言和简便的计算机表达方式,可以为阿拉善盟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低成本快速高效地打击非法采矿行为提供科学执法依据。 利用多种遥感平台获取的多种类、多时相遥感数据,或者是高分辨率的无人机航拍数据,采用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室内对比,提取出矿产资源开发地采矿活动痕迹的影像信息,发现其不同时段采矿活动痕迹的变化信息。然后在野外实地建立采矿活动痕迹遥感解译标志,再对影像进行全面解译分析。以采矿权登记信息为合理开发依据,将采矿活动痕迹解译成果与采矿权登记范围进行叠合分析,以便筛选、界定出非法盗采区域。最终形成监测成果图像、图件、统计分析成果,提供进一步执法检查,并能通过矿产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展示给相关管理部门。 “阿拉善盟市矿产资源开采状况遥感动态监测系统”是以由图形、图像、统计数据及调查研究成果等数据所构成的数据库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建立的可视化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地形数据、多时相和多比例尺的遥感数据(航飞、卫星遥感)、基础地质矿产图、矿产开发利用现状图、矿产资源规划图、探矿权和采矿权登记范围图和登记表等。主要功能包括系统初始化、查询浏览、对比监测、专题制图、滥采预警、虚拟现实、系统维护等功能。 1、矿山属性查询 在遥感解译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方法,以矿井(坑)为对象建立数据库属性表包括采矿范围、采矿许可证号、矿产种类、矿山建筑名称及尾矿种类等内容,以用户的采矿许可证为主键,把其它解译内容的采矿许可证字段作为外键关联到矿山数据库中。在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就可以通过点查询、多边形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资料

遥感技术与应用考试资料

第一、二章 1.遥感: 广义:遥远的感知。 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

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 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

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遥感的特点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周期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遥感的特性航空与航天飞行器运行快、周期短,可获得多时相数据。例如Landsat 遥感数据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或地表辐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 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 眼睛的延伸:空间位置的延伸(距离的延伸),光谱的延伸 MSS:多光谱扫描仪 TM:专题制图仪 ETM+:再增强型专题制图仪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角速度一致。这一特征使卫星在地球的向光面,以基本相同的当地时间 (9:30a.m~10:00am)通过赤道上空。 全球参考系统(WRSWRS):LandsatLandsat系统轨道运行的特性产生了一种基于轨道编号和行号的坐标系统。该参考系统可以用于定位获取地球上任一地点的

遥感技术应用专业论文

技术应用论文遥感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很多人以为遥感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其实这些技术早就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LandSa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

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地质遥感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难调查,可达到及时、具体、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

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就使用遥感技术,重点提取了6条沟谷与泥石流发生有关的信息,得到集水面积、流域平均坡度、流域落差和植被覆盖度等参数。经过分析,科研人员判断出,当地哪些地方仍存在泥石流隐患,哪些地段发生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让前方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救灾工作。 2、林业遥感 在林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火灾是林业的大敌,利用航空红

外遥感技术,不仅能发现已燃烧起来的烈火,而且可以探测到面积小于0.1-0.3㎡小火情,还能及时预报由于自燃尚未起火的隐伏火情。利用卫星遥感,一次就可探测到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生的林火现象。卫星遥感防火监测服务在吉林省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能及时监测到瞭望岗哨难以发现的火点,为林火的扑救赢得时间。 3、测绘遥感 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 矿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长期的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作业手段传统,矿山寻找效率低,作业周期长,也不利于对矿山开发进行实时监测及采后生态重建进行评价。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便捷的信息获取技术,可以以多种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连续或周期性地观测地球表面,可以突破矿山开发过程中传统手段留下来的瓶颈,提高生产率,促进我国矿山业的发展。本文以云南省红河洲建水县坡头乡白显矿区为对象,在广泛收集研究区卫星遥感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壤、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对xxx年和xxx年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进行信息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做两期的土地分类,最后确立矿山活动变化最大的区域为监测的关键区。通过对高分辨率影像的处理与增强,对关键区进行开采类型的信息提取,最终结合矿权资料掌握了该区域的矿山开采情况,确定了无证违法开采面的面积和位置。同时通过白显地区地DEM,生成汇水和坡度图,结合解译图斑,在该区域提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并且得到野外验证。 关键字:遥感技术、矿山、动态监测、灾害;

一、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我国矿山环境不断恶化,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问题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己对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矿山资源开发中的坏境问题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许多矿山生产建设不重视环保要求,环境欠账较多:废石、尾矿泛滥,地面塌陷、土地破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等不仅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矿山开发中传统方法和遥感技术手段的比较: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在地球上,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时,大面积同步观测所取得的数据是最宝贵的。依靠传统的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很大。而遥感观测则可以为此提供最佳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形阻隔、天气、气候和森林等条件限制。 (2)时效性。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和连续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以及微小的变化。这对于研究地球上不同周期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而传统方法就无法作到。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许多不同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可全天候全时探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提取所需的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一记录等均可按要求进行设置,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或可比性。同时考虑到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人门的需求同时排除人为干扰或重大错误。 (4)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矿山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采矿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矿区土地复垦做定性评价;综合遥感数据和有限的基础数据定性分析矿区植被地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土质受矿产开发的影响程度;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下水模拟结合起来研究地下采矿引起的地变形、地下水变化和地表植被变化三者的关系等。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环境调查和灾害监测在国内有较多成功的经验。2002年,王晓红等人首次对江西崇义钨矿等矿产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对比分析了TM、SPOT和QuickBird数据进行矿山监测的优劣,进行了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1];2002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江西德兴铜矿矿山尾矿、固体废料环境污染遥感调查技术研究项目,首次利用

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目前,大量的遥感应用需求,对遥感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对遥感信息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对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处理越来越大——海量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科学发展和应用需求都需要遥感从定性过渡到定量。在这个体系中,主要包括:初具规模的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水平的国家级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服务;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具有良好实效的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已见效益的全国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初步的国民经济辅助决策系统;稳定运行的卫星气象应用系统;比较完善的海洋遥感立体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等。虽然说我们已经是遥感应用的大国,但应用主要是范围外延,项目扩大,技术方法不成熟,精度不足,遥感技术突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的共同研究。从应用、技术研究两个层面和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结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应用层面:(1)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业务运行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RS和GIS的集成应用系统,但应用模型开发还很不够。缺少面向评估和决策的专业应用模型。(2)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性工具的支撑,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3)在网络应用环境下各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不能很好地集成。(4)自主的高精度数据资源缺乏,需要更高分辨率数据的应用技术,但必须考虑业务化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的可承受性。(5)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不够。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应用领域中数据缺少连续性和一致性。新的数据源和技术难以嵌入应用于原有应用系统。(6)数据资源是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包括遥感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及对基础地理、地质等数据存在公共需求问题。必须在管理层面上走数据邦联的道路,相互自愿,形成机制,共同受益。(7)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由权威部门牵头,多家参与。当前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加重了投资的浪费,加剧了数据来源间的不一致性。 技术研究层面:(1)不同的遥感业务、不同的数据源都需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2)目视解译仍是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手段,必须发展专家系统技术(3)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估计与分类是遥感应用处理中的共性关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各行各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和运用不断加深。其中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都已经在个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并没有完全作用于物体但能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技术。是指在遥感平台上,一种运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作物及其环境背景的反射、辐射信息的瞬时记录,经计算机识、处理、分类、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最后估测出农作物的最终产量。采用遥感技术有相当多的优点,其主要优势在可以迅速获取资料,时效性强,周期短。遥感平台放置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视角的宽广,位置越高视角也就越宽广,观察的范围也就越大。相对于传统估产的方法,遥感估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感数据可以更加的反应出许多的人文与地理信息。且数据连贯性较强,具有高强度性和可比性。我国相对来说很早就在农业方面采用遥感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基于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求,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划开发署(UNDP)提供了资助,农业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开展了遥感应用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以及人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和生产服务,目前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已经形成了一支分属于13个工作单位、拥有技术人员200多名的专业队伍,能够承担和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等任务。 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农业部对遥感技术的运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监测。对我国北方4省区10年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松嫩平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等;二是在作物估产方面进行了北方7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面积监测等项研究;三是在生态环境变迁方面,进行了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制图、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等;四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草原火灾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作物参量估算 遥感估产是建立作物光谱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光谱产量的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种形式的植被指数与作物单产建立回归方程,筛选出方程拟合率高、相对剩余标准差小的估产模式。遥感估产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作物识别和面积估算,二是作物长势分析,单产模型构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遥感信息处理实现的。 1、农作物遥感估产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 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hj遥感技术基础 第一、二章 概念 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 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当黑体的绝对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波长短方向移动。 7、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μm 8、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的微粒粒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选择:(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3、大气瑞利散射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4、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 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5、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问答: 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遥感常用的是哪些波段? 电磁波组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