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中文综述

生物化学中文综述
生物化学中文综述

生物化学中文综述

摘要:生物化学式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

关键词: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分子化学

1.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

作为一切生命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蛋白质参与到了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作为遗传物质的表达产物,紧跟遗传物质之后介绍体现了二者的紧密关系。

1.1氨基酸

每一个氨基酸都有一个α-羧基和一个一级α-氨基(除了脯氨酸有一个仲胺氨基之外)。

在生理pH时,α-羧基解离,形成带负电荷的羧基盐离子(-COO-),而氨基质子化(-NH3+)。每个氨基酸的α-碳原子上都结合有一种侧链(共20种),这个侧链的化学性质决定了一个氨基酸在蛋白质中的功能,也提供氨基酸分类的基础。氨基酸由此分为非极性、无电荷性、酸性和碱性的氨基酸。

所有的游离氨基酸加上肽链中的带电氨基酸都能够产生缓冲作用。一种溶液的pH与一个弱酸(HA)及它的共轭碱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表示。缓冲可发生于pKa±1pH单位的范围内,当pH=pKa即[A-]=[HA]时,缓冲达到最大。每一氨基酸的α-碳原子(除了甘氨酸)都有4个不同的化学基团,所以是一个手性或旋光性的碳原子。在人体合成蛋白质中只有L型的氨基酸。

1.2蛋白质的结构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由肽键相连,在氨基酸线性序列中,含有蛋白质分子形成独特三维结构所需的消息。

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通过四个层次来分析,这四个层次称之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结合,肽键是这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形成的酰胺键。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成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不会随机形成一个三维结构,通常是线性序列中彼此位置相接近的氨基酸形成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排列称为多肽的二级结构,常见有α螺旋、β片层和β玩去(β转角);多肽链的一级结构决定了它的三级结构,“三级”指的是结构域的折叠和结构域在多肽中的最终排列;许多蛋白质是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称之为单体蛋白质,另一些蛋白质是由两条或更多条结构或完全无关的多肽链组成,这些多肽亚基的排列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变性导致蛋白质去折叠和结构无序化,变性并不伴有肽键的水解,变性有时可以逆转,但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1.3球状蛋白

球状血红素蛋白是一组含有以血红素为紧密结合辅基的特殊蛋白。血红素基团的作用取决于血红素蛋白三维结构造成的环境。例如,细胞色素的血红素基团作为电子携带者,功能随其氧化和还原的状态而变化。相比之下,过氧化氢酶的血红素基团是催化过氧化氢降解的酶的活性部分。在人体两种最丰富的血红素蛋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血红素基团的作用是可逆地结合氧。

1.4纤维状蛋白

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是常见的、性质明确的、在体内有结构性作用的纤维状细胞外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分子富含脯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后者出现于一级结构的每一个第三位上。胶原蛋白也含有羟脯氨酸、羟赖氨酸和糖基化的羟赖氨酸,他们是经翻译后修饰形成的。胶原蛋白分子通常形成含有长的、僵硬的、三股螺旋结构的原纤维,三条胶原蛋白多肽链以索样超螺旋相互缠绕(三螺旋)。其他类型胶原蛋白形成网状的网络。弹性蛋白是一种具橡胶养性质的结缔组织蛋白,存在于某些组织(如肺)。α1-抗胰蛋白酶(α1-AT)主要由肝脏产生,也可以由其他组织(如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产生,它可防止肺泡壁弹性蛋白的降解。α1-AT的缺陷能引起肺气肿,在某些病例也可导致肝硬化。

1.5酶

酶是通过降低过渡态能量而增加化学反应速率的蛋白质催化剂。在它们所催化的反应中,酶未被消耗。酶催化反应是高效的、具有特异性的。

酶分子含有一个特殊的称之为活性部位的口袋或裂隙。活性部位含有参与底物结合和催化作用的氨基酸侧链。活性部位结合底物,形成酶-底物(ES)复合物。结合引起酶构象的改变(诱导契合),使之可进行催化反应。ES转化为酶-产物(EP)复合物,最终解离为酶和产物。通常情况下,细胞中的酶通过提高低活化自由能的替代反应途径,加速反应进程。酶不能改变反应物或产物的自由能,因而不会改变化学平衡。大多数酶表现为米-曼动力学,以初始反应速率(V0)对底物浓度([S])作图,显示为相似于肌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的双曲线形。

米-曼方程:米-曼方程表述了反应速率如何随底物浓度而变化。

V0=(Vmax[S])/(Km=[S]) ,其中V0为初始反应速率,Vmax为最大反应速率,Km为米氏常数,[S]为底物浓度。

任何能够减弱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底物均称为抑制剂。两种最常见的可逆性抑制类型是竞争性抑制(增加表观Km)和非竞争性抑制(降低表观Vm)。具有竞争性抑制能力的物质一般与底物有相似的特殊结构,与底物竞争酶活性位点。而具有非竞争性抑制能力的物质往往能改变酶的结构,降低酶的活性。

2.中间代谢

生物体的结构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但是要行使生命活动,还需要利用能量,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人体对糖类物质的利用。

2.1生物能学与氧化磷酸化

ATP与电子传递链:ATP由一个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如果去掉一个磷酸基团,ATP 就变成了AD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就变成了AMP。高能分子通过一系列氧化反应代谢生成CO2和水的中间代谢物将电子传递给特异的辅酶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电子传递链由五个独立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电子最终和氧结合并和质子形成水,细胞线粒体参与的三羧酸循环中需要利用电子传递链来传递电子。

氧化磷酸化:根据化学渗透假说,细胞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电子产生的自由能合成ATP。线粒体膜能把特定的分子转运到膜间隙中,进而实现物质的氧化磷酸化。

2.2碳水化合物导论

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有机分子。他们可以为大多数生物提供大量的膳食热量,作为体内热量的储存形式,构成细胞膜成分参与细胞间通讯,还可作为结构成分(包括细菌的细胞壁、昆虫的外骨骼、植物纤维的纤维素)。含有醛基的单糖称为醛糖,含有酮基的单糖称为酮糖。二塘、寡糖和多糖由多糖通过糖苷键连接组成。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唾液淀粉酶能水解部分淀粉形成短链的低聚糖混合物。在肠道中,胰酶可以进一步消化淀粉,最终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酶能彻底消化糖类物质成二糖或单糖,同时小肠粘膜细胞将单糖吸收。

2.3糖酵解

代谢的调节:代谢调节的方式有很多

种,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营养物质,调节

的形式也有细胞内信号和细胞间通讯两种。

第二信使参与把膜外信号传递到膜内,腺苷

酸环化酶识别各种信号。

葡萄糖转运进细胞:葡萄糖进入细胞有

两种方式,其一是不依赖Na+易化扩散转运

系统,另一个是Na+单糖共转运系统。

糖酵解反应;

首先,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生成

6-磷酸葡萄糖消耗一分子ATP,葡萄糖磷酸

异构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异构为6-磷酸果

糖,6-磷酸果糖在果糖磷酸激酶的作用下消

耗一分子ATP生成1,6-二磷酸果糖。在缩

醛酶作用下,1,6-二磷酸果糖裂解生成3-

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和磷酸二羟丙酮可以在磷酸丙糖异构酶的

作用下相互转换。3-磷酸甘油醛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激酶作用下生成一分子

ATP和一分子3-磷酸甘油酸,通过磷酸甘油变位酶的催化,生成2-磷酸甘油酸。烯醇化酶将2-磷酸甘油酸烯醇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最终在丙酮酸激酶作用下形成丙酮酸。

糖酵解的调节:通过控制酶的活性,可以对糖酵解进行调节,但是这种调节是短期的。激素对酶的合成量会产生影响,所以激素调节会更持久。

2.4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反应:

丙酮酸是有氧糖酵解的最终产

物,在进入三羧酸循环之前,必须转

运到线粒体中。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

复合体的作用下变成乙酰CoA,同时

产生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乙酰COA和

草酰乙酸配合形成柠檬酸。柠檬酸在

顺乌头酸酶作用下异构化生成异柠

檬酸,再在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

α-酮戊二酸,同时释放一分子二氧

化碳。α-酮戊二酸由α-酮戊二酸脱

氢酶催化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

CoA裂解生成琥珀酸同时生成一分子ATP。琥珀酸脱氢酶作用下,琥珀酸氧化生成延胡索酸,延胡索酸水化生成苹果酸,苹果酸脱氢变成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的能量产生:进行一次三羧酸循环能产生3分子NADH,一分子和一个GTP。即最能产生10个ATP分子。

FADH

2

2.5糖异生

糖异生的底物:主要有甘油、乳酸和氨基酸三种。

糖异生的独特反应:1)丙酮酸羧化;2)草酰乙酸转运;3)草酰乙酸脱羧;4)1,6-二磷酸果糖脱磷酸;5)6-磷酸葡萄糖脱磷酸

糖异生的调节:糖异生主要依靠胰高血糖素、提高底物利用率、乙酰CoA 变构激活和AMP变构抑制进行调控。

2.6糖原的代谢

糖原的结构和功能:糖原分为肌糖原和肝糖原,是一种有α-D-葡萄糖构成的支链同聚多糖,是细胞储存的少量的能源物质。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相关的调节:糖原的合成需要由ATP和UTP提供能量,先形成UDP-葡萄糖,之后再逐个连接UDP-葡萄糖形成糖原。糖原进行分解时,糖原磷酸化酶催化下发生磷酸解反应,糖链缩短产生糊精,糊精再断裂成单个的

游离的葡萄糖。cAMP信号途径能激活和抑制糖原的合成。

2.7单糖和二糖的代谢

果糖和半乳糖的代谢:果糖代谢时要先经过磷酸化,变成1-磷酸果糖,1-磷酸果糖在缩醛酶B的作用下裂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直接进入糖酵解或者糖异生途径,而甘油醛进入其他的途径进行代谢。半乳糖代谢时,要先与UDP结合生成UDP-半乳糖,在差向异构酶的作用下生成UDP-葡萄糖,进而进入葡萄糖的代谢途径。

2.8磷酸戊糖途径与NADPH

磷酸戊糖途径包含两个阶段:不可逆的氧化反应和一系列可逆的磷酸化糖之间的相互转变。该途经没有ATP的直接产生和消耗。

NADPH的利用:NADPH参与过氧化氢的还原反应,参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还参与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3.脂代谢

人体内除了糖类物质提供能源外,还需要存储能量更多的物质作为储能物质,脂类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3.1膳食脂类的代谢

膳食脂类的消化始于胃,在小肠延续。脂类的疏水性是膳食脂类特别是含长链脂肪酸的脂类,必须乳化才能有效地分解。从乳汁获得的含有短链到中链脂肪酸的三酰甘油,能在胃中被酸性酯酶(舌酯酶和胃酯酶)分解。胆固醇酯、磷脂和含有LCFA的TAG在小肠中有胰腺分泌的酶分解,最重要的酶是胰酯酶、磷脂酶A2和胆固醇酯酶。膳食脂类利用蠕动作用和胆汁酸盐的去垢剂作用在小肠内

进行乳化作用。

3.2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的代谢

脂肪酸的结构:脂肪酸含有一个疏

水烃链和一个羧基末端,对于长链脂肪

酸而言疏水部分占大多数。饱和脂肪酸

不含有双键,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一个或

多个双键。营养必须氨基酸有亚油酸和

α-亚麻酸。

脂肪酸从头合成:第一步是将乙酰

单位从线粒体转运到胞质中,草酰乙酸

与乙酰CoA合成柠檬酸,柠檬酸从线粒

体通过转位的方式进入细胞质中。在细

胞质中柠檬酸分解生成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细胞质中乙酰CoA羧化生成丙二酰CoA。在脂肪酸合酶的作用下,对丙二酰CoA进行加工和延长,最终形成脂肪酸。脂肪酸的合成需要NADPH,NADPH还原是脂肪酸合成的重要步骤。人体内,脂肪酸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储存。

储存脂肪酸的动员和脂肪酸的氧化:脂肪动员需要激素敏感型酯酶催化三酰甘油脱下1位和3位的脂肪酸。释放的甘油将进入肝脏被磷酸化用于三酰甘油的合成,释放的脂肪酸移出细胞与血浆中的血清蛋白结合进入到需要能源的细胞。脂肪酸的代谢分解途径主要β氧化,二碳单位连续从脂酰CoA的羧基端脱落,

。还存在脂肪酸的α氧化,这是一种支链脂肪酸植生成乙酰CoA、NADH和FADH

2

烷酸的氧化方式。

酮体:肝脏线粒体能将脂肪酸来源的乙酰CoA转变为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3-羟丁酸和丙酮。在禁食期间,肝细胞充满了动员的脂肪酸,生成的乙酰CoA用于酮体的合成,肝细胞中的酮体能为外周组织提供能量。

3.3复合脂的代谢

磷脂的结构:人体内的磷脂有两类,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和以鞘氨醇为骨架的磷脂。甘油磷脂含有磷脂酸,是二脂酰甘油在第三位碳上连接磷酸。鞘磷醇磷脂有通过酰胺键连接的长链脂肪酸。

磷脂的合成与降解:甘油磷脂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CDP-二酰甘油中的磷脂酸转移到醇类物质上,另一条是CDP-醇中的醇磷酸一酯转移到1,2-二酰甘油上。磷脂的降解有磷脂酶来完成,在所有的组织和胰液中都能发生。

鞘磷脂的结构:鞘糖脂不含有磷酸,单糖或者多糖通过氧糖苷键直接连接于神经酰胺的极性头部。有中性鞘糖脂和酸性鞘糖脂两种。

鞘磷脂的合成与降解:鞘糖脂主要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糖基供体UDP-糖依次转移糖基单位到受体脂分子上。鞘糖脂通过内吞作用内吞入溶酶体中进行分解。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统称为类花生酸,它们来源与含有二十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3.4胆固醇和类固醇代谢

胆固醇的结构:胆固醇是疏水性极强的化合物,包括四个稠和的碳氢环和一个八碳侧链。

胆固醇的合成与降解:胆固醇在所有的组织都能合成,其所有的碳原子都是由乙酰提供的,NADPH提供了还原当量。胆固醇的合成对胆固醇浓度变化的非常敏锐,能够维持胆固醇产生于代谢的平衡。胆固醇的环状结构不能被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转化成胆汁酸和胆汁酸盐,以完整的甾核的形式经粪便排出。

胆汁酸和胆汁酸盐:胆汁是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水溶性混合物,磷脂酰胆碱和胆汁酸盐是胆汁中的有机化合物,胆汁酸在肠道中作为乳化剂有助于脂类

物质的分解。胆汁酸盐有助于胆固醇的排泄。

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是有脂类和载脂蛋白组成的球状大分子复合物,脂蛋白颗粒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的功能是使脂类物质溶解在血液中,运输脂类物质。

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腺激素的前体物质都是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是由胆固醇转化而成的,其分泌是根据组织对起始激素信号的反应做出应答的。类固醇激素扩散穿越靶细胞质膜,结合特异性的胞质受体或核受体。

4.氮代谢

氮元素是蛋白质中重要的元素,人体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离不开含氮物质,所以氮代谢对生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4.1氨基酸中氮代谢

膳食蛋白的降解:膳食中的氮主要来源于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分子较大,不能直接被小肠吸收,需经过人体的消化分解。胃分泌的盐酸和胃蛋白酶能降蛋白质分解为多肽。胰酶能将多肽裂解为寡肽和氨基酸。游离的氨基酸和小肽会被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氨基酸转运如细胞:人体细胞外

游离氨基酸浓度低于细胞内,氨基酸

转运进细胞内有ATP水解驱动转运体

转运氨基酸,小肠和肾小管都有氨基

酸吸收转运体。

氨基酸中氮的脱去:氨基可以氨

基酸免受氧化损伤,脱去α-氨基是分

解氨基酸产生能量的必需步骤。转氨

基作用,大多数氨基酸分解的第一步

是把α-氨基转移给α-酮戊二酸,生

成一分子α-酮酸和谷氨酸。催化氨基

转移的酶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

氨酸氨基转移酶两种。氧化脱氨作用,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氨基的氧化,生成氨分子。

鸟氨酸循环:尿素是氨基酸氨基的主要排出形式,尿素中一个氮来自游离的氨,另一个氮来自天冬氨酸。尿素要通过鸟氨酸循环来产生,前两步在线粒体中进行,一分子二氧化碳、一分子氨和两分子ATP作为原料合成氨基甲酰磷酸,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瓜氨酸。瓜氨酸被转运到细胞质中,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生成延胡索酸和精氨酸,精氨酸结合一分子水同时脱去一分子尿素形成鸟氨酸,鸟氨酸再进入到线粒体中进行循环。进行一次鸟氨酸循环能产生一分子尿素,要消耗四个高能磷酸键,尿素的合

成是不可逆的。

氨的代谢:人体的氨来源有谷氨酰胺、肠道细菌、胺类、嘌呤和嘧啶。在肝脏中形成尿素转运到肾脏,其他体细胞产生的氨以谷氨酰胺的形式储存和运输在肝脏和肾脏中清除。

4.2氨基酸的降解与合成

氨基酸碳骨架的分解:形成草酰乙酸,天冬氨酰水解生成氨和天冬氨酸,天冬氨酸转氨基生成草酰乙酸。谷氨酰胺、脯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可以经谷氨酸形成α-酮戊二酸。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可以分解生成丙酮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可以羟化生成延胡索酸。甲硫氨酸可以形成琥珀酰CoA。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可以形成乙酰CoA。

非必须氨基酸的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可以从代谢中间产物中合成。以α-酮酸为原料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通过酰化可以合成天冬氨酰、谷氨酰胺;谷氨酸通过环化和还原反应转变为脯氨酸;酪氨酸有苯丙氨酸羟化生成;丝氨酸由3-磷酸甘油醛氧化并转氨基生成。

氨基酸代谢缺陷: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引起,这种缺陷间接地引起苯丙酮酸浓度过高,导致智力低下、惊厥、震颤和生长迟缓。白化病,酪氨酸代谢缺陷导致黑色素产生不足,会导致皮肤、头发、眼睛色素部分缺乏或全部缺乏。高胱氨酸尿症,胱硫醚β-合成酶缺陷是致病原因,特征是血液和尿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水平偏高,治疗方法是限制甲硫氨酸摄入并补充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黑尿病,尿黑酸氧化酶缺乏导致尿黑素堆积。

4.3氨基酸转换生成的特色产物

卟啉代谢:卟啉是易与金属离子结合的环状化合物,血红素是常见的卟啉类化合物。血红素在肝脏和骨髓中合成,最终在肝脏和脾脏中降解。其他含氮化合物:儿茶酚胺类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是糖代谢和脂代谢的调节剂,它们通过氧化脱氨基降解。组胺是介导细胞反应的化学信使,主要介导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血清素是调节痛觉、睡眠、食欲、温度、血压、认知功能的分子。磷酸肌酸是肌肉中的一种高能化合物,能提供少量能量,可逆地供给ADP 以维持细胞内ATP水平。黑色素是许多组织中的色素,主要集中于眼睛、毛发和皮肤。

4.4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的结构: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戊糖和磷酸基团组成的。碱基由嘧啶和嘌呤两种,常见的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胞嘧啶,还有一些稀有碱基,这些碱基有助于特异性的识别。戊糖和碱基生成核苷,核苷分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降解:嘌呤环由氨基酸、CO

和N10-甲酰四氢叶酸合成,

2

主要在肝脏进行一些列反应合成。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降解: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加到5-磷酸核糖上。嘧啶环的降解与嘌呤环降解不同,嘧啶环可以被打开,被降解为高度溶解的产物同时

会产生NH

3和 CO

2

5.代谢整合

5.1胰岛素和高血糖素在代谢中的作用

胰岛素:胰岛素是多肽激素,由胰岛B细胞生成,胰岛素可以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合成作用。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是有一条多肽链经剪切拼接形成二硫键最终成为具有活性的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水平的影响,血糖、血氨基酸浓度的升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胃肠激素也能有利于胰岛素的分泌。当膳食热量不足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会受到抑制。胰岛素作用于细胞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细胞内糖原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脂肪的合成,同时还能降低糖异生反应,抑制糖原分解和抑制脂肪的讲解。

高血糖素:高血糖素是一种多肽激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维持血糖水平。低血糖、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肾上腺素的分泌都能刺激高血糖素的分泌。高血糖素能抑制糖原合成,促进糖原分解,促进生酮作用和脂类分解。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高度亲和性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使cAMP升高,产生级联反应。

低血糖症:低血糖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糖浓度低于40mg/dL。低血糖的症状分为肾上腺素症状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两种。低血糖还可分为胰岛素诱导低血糖、餐后低血糖、空腹低血糖、酒精中毒低血糖四种类型。

5.2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该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岛B细胞的攻击,导致胰岛素缺乏。Ⅰ型糖尿病发病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症状发展迅速,患者会突然出现多尿口渴多食的症状。Ⅰ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依赖皮下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和避免酮症酸中毒。

Ⅱ型糖尿病:该病是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和B细胞的功能下降造成的。这种病发展较为缓慢,发病初期不需要依赖胰岛素,但是晚期需要注射胰岛素。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是把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并发症。

5.3肥胖症

肥胖症的判断:间接法测定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当BMI值在18.5~24.9之间为健康范围,在25~29.9之间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超过40为极度肥胖。

体重调节:多数人的体重都逐渐倾向于相对稳定,但是体重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环境和行为对体重有巨大的影响。

影响肥胖的因子:影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因子有短期信号和长期信号两种,长期信号有瘦素和胰岛素,短期信号有饥饿素和胆囊收缩素。

肥胖与健康:肥胖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是一些列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二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脏病、某些癌症、胆结石、关节炎、痛风等都与肥胖有关。

减轻体重:体力活动和限制热量摄入是最有效的减轻体重的方式,对于肥胖达到疾病的程度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减轻肥胖症状。

5.4营养

膳食参考摄入量:膳食参考摄入量(DRI)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平均需求量、推荐膳食供给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水平。根据膳食参考摄入量可以用来调整人体的营养摄入以达到最佳水平。

人体能量需要量:能量需求量是指维持特定年龄、性别、身高,与健康水平相适应的能维持能量平衡的平均膳食摄入量。

膳食脂肪:脂类的摄入要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占摄入脂肪的比例有助于健康。

膳食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升高的影响不同,由于碳水化合物不是必须营养素,糖类提供的能力应占人体总能力消耗的45%-65%。

膳食蛋白质:有九种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无法在人体合成。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与摄入的动物蛋白量有关,成年人为0.8g/Kg体重。蛋白质缺乏会造成Kwashiorkor病和Marasmus病。

5.5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①叶酸:叶酸作用于一碳单位的代谢,如果缺乏会造成营养性贫血、胎儿神经管受损。

②钴胺素(维生素B12 ):钴胺素含有一个卟啉环,环中间有一个钴配位。它参与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甲硫氨酸的甲基化反应,缺乏时会引起恶性贫血。

③抗坏血酸(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还原作用,作为许多羟化反应的辅酶,缺乏时会造成坏血病。

):磷酸吡哆醛的功能是作为许多反应的辅酶,如转氨

④吡哆醛(维生素B

6

基作用、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缩合作用等。

):焦磷酸硫胺素参与丙酮酸和α-酮酸的氧化反应起

⑤硫胺素(维生素B

1

催化作用,缺乏时会引起脚气病、韦-科综合征。

⑥尼克酸(烟酸):是一种吡啶衍生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辅酶的作用,如果缺乏会引起糙皮病、腹泻和痴呆。

):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黄素单核苷酸,另一种是

⑦核黄素(维生素B

2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二者均可以催化底物的氧化或者还原。如果缺乏会造成皮炎、唇干裂和舌炎。

脂溶性维生素:

①维生素A:维生素A具有一个长的不饱和脂肪酸链,对视觉、生殖、生长和上皮组织的维护起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A会使皮肤粗糙,儿童生长缓慢,成人生殖能力下降。

②维生素D:维生素D是一种甾醇类化合物,具有激素作用,能选择性地促进特异基因表达或抑制特异基因的表达。维生素D的总体作用是维持足够的血浆钙离子水平。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营养不良型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③维生素K:维生素K是一种醌类物质,甲醛醌是维生素K的人造形式,主要作用是参与各种凝血因子的翻译后修饰。维生素K影响γ-羧基谷氨酸的生成,影响凝血因子的作用。

④维生素E:维生素E是由八种生育酚组成,具有抗氧化剂的作用,可以阻止细胞成分氧化。

6.遗传信息的储存与表达

作为生命的信息库,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也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可能,在生物化学的研究中对于遗传物质的研究是最为核心的、重要的。

6.1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的结构:DNA是脱氧核糖核苷单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聚体,在除了少数病毒之外的生物中都是以DNA双螺旋的形式存在。在两条DNA是通过链上的碱基形成氢键的方式反相平行地连接起来,DNA上主要有四种常见的碱基,分别是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和鸟嘌呤(G)。正常的碱基配对原则是A与T配对,C与G配对。其中A与T能形成两个氢键,C与G能形成三个氢键。升高温度达到融解温度和DNA解旋酶都可以打开两条DNA 链之间的氢键。真核生物中DNA主要以线性的形式,在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大多数细菌中DNA以小的、环状的质粒的形式存在。

原核生物DNA的合成:复制遵循半保留的原则,子代中有一条DNA链来源于母链。原核生物的复制由富含AT碱基对结构的复制原点开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链解开形成复制叉,为实现双向复制需要有引物酶合成RNA引物并使RNA引物结合在解开的一条链上,同时单链DNA结合蛋白结合在没有进行复制的DNA单链上以保持解旋状态,DNA聚合酶完成由3'向5'逐个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完成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后,DNA聚合酶Ⅰ会切除RNA引物,并在DNA连接酶的辅助下补全空缺位置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新链。Ⅰ型和Ⅱ型DNA拓扑异构酶解决解旋时出现的超螺旋问题。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与组构:真核细胞DNA的复制有多个复制起点,真核细胞DNA的复制与细胞周期有关,DNA复制发生在S期,参与DNA复制的聚合酶种类更多,分工也更加的细致,DNA两端有端粒对DNA进行保护,复制时需要用到端粒酶来维持DNA的长度。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DNA分子会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构成染色体的单位。

DNA的修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都可能会造成DNA的损伤。甲基化、碱

基切除、核酸内切识别都可以对DNA错误的碱基进行修复。当DNA双链断裂时,细胞可以进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

6.2核糖核酸(RNA)

RNA的结构:核糖体RNA(rRNA)与多种蛋白质结合作为核糖体的组成部分,占RNA总量的80%,部分rRNA具有催化功能;转运RNA(tRNA)携带一个氨基酸作为遗传密码的“适配器”;信使RNA(mRNA)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传递到细胞质中,指导合成蛋白质。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原核生物RNA的合成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延长和终止,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延长时聚合酶调节DNA解旋并由3'向5'逐个连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延长时不需要引物,终止时聚合酶接触到DNA上的发夹结构停止转录。真核生物的转录更复杂,有多重聚合酶参与,需要大量的转录因子,转录时染色质结构需要发送变化,启动子的长度更长,特殊的序列更多。

RNA转录后修饰:核糖体RNA的前体由核糖核酸酶切割形成中等大小的RNA 片段,rRNA基因的合成与加工发生在核仁;转运RNA的前体在3’加上-CCA序列,特定位置修饰产生稀有碱基;信使RNA前体要在5’加帽并添加多聚A尾,同时要切去序列中的内含子。

6.3蛋白质的合成

遗传密码:密码子在mRNA中以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形式出现,每三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共存在64种不同的密码子。其中61种密码子负责编码20种氨基酸,另外三种密码子为终止密码子。遗传密码具有特异性、通用性、简并性和非重叠性与连续性的特征。改变核苷酸序列会造成沉默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等突变。

翻译所需的组分:氨基酸,转运RNA,氨基酰-tRNA合成酶,信使RNA,功能活性的核糖体,蛋白质因子,能源物质如ATP和GTP。

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从起始密码AUG开始结合mRNA,启动翻译,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结合到核糖体的特定位置上,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氨基酸连接到肽链上,当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处时,核糖体从mRNA 上脱落下来。

多肽的共翻译和修饰:形成肽链后,肽链会被酶减切,导致活性分子释放,使肽链获得活性,还有一些蛋白质需要在特定的位置才能获得活性。蛋白质还可以通过共价结合一些基团的方式获得活性。蛋白质必需在细胞内折叠成特定的空间结构才能发挥它们的功能。

6.4基因表达调控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在细菌中,mRNA由细菌操纵子转录,操纵子有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两种。操纵元件在原核细胞中有调控转录的作用。由

于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是在同一个场所进行,两者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反式作用分子为转录提供条件,顺势调控元件能

协同调节一组基因进行特殊的反应。转录时和转录后的mRNA都会被加工,这种加工是在调控之下的。在源头上,DNA可以被修饰,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参考文献

【1】[Denise R. Ferrier,Biochemistry(Six Edition),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2】林德馨,图解生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11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2012届生物化学综述 题目糖代谢综述 姓名:余同节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 12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1202011036 指导教师:肖厚荣

2013 年 10 月 22 日 高血压合并与糖代谢 摘要:高血压常合并有糖代谢异常,有关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和内在相关联系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目前这也是该领域研究讨论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左心室重构 高血压和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面临急需解决和防治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两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居高不下,并且患病者的知晓率、控制率低,每年消耗巨大的财力和卫生医疗资源,因此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和糖尿病呈显著增高趋势。我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根据最近一次既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8.8%,估计目前我国最少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而糖尿病最近几年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 年全国14 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 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2],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上述发病率情况正呈一个快速增高的趋势。短期内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两病增高的可能公共原因是:1.城市化:

中文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翻译,作为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意大利著名翻译学家玛提欧·利奇(Matteo Ricci,1552)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翻译的《几何原本》带给了当时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GoranMalmqvist,1924)曾经说过:“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由此可见翻译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具体可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而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口译活动日趋频繁,在这种新形势下,口译研究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译成为了翻译专家们的研究重点,并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法国巴黎释意派理论,其核心假说“脱离语言外壳”对实战口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与此同时,通过研究释意学派理论对于会议口译的指导意义,从而延伸至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口译教学质量,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释意学派理论认为,“口译是翻译的基本形式(勒代雷,1990),因而应该是翻译的首要对象。”因此,口译,尤其是会议口译,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先以国外的相关研究和观点为例。西方口译研究以会议口译的研究最为系统(肖晓燕,2002),其发展过程呈现出四个明显的阶段性: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初到80 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口译研究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即口译训练、语言问题、认知问题、质量问题和从业问题,产生了四种很有影响的研究视角,即信息处理范式、释意学派理论、口译神经生理学研究、对口译进行跨学科实证研究。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杰弗、朗博、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吉尔、安德森等。西方口译研究至今为止经历了近50 年的发展,理论体系较为成熟,特点突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1984年合著的口译教程《释意翻译》(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一书(中译本:汪家荣等译,1990),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对比口笔译的异同,该派理论最新的一部论著是勒代雷的《现代翻译——释意模式》(La traductionaujourd'hui, le modèle Interpr étatif),出版于1994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关于释意以及口译理论的文献不断出版,理论体系越来越成熟。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口译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晚,在中国一直是个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刘和平(2005)认为,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在这十几年内也经历了四个阶段:1996 年到1998 年的初级研究阶段,是对口译现象和问题的提出;1998 年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从静态研究转入动态研究;2000 年以后口译研究进入跨学科实证研究阶段;2002 年进入口译质量的评估和研究方法阶段等。《中国期刊网》搜索结果显示,从1999 年1 月到2009 年11 月,博硕论文及期刊中有关口译的文章有1747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1419 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25篇。与1988——1998十年相比,口译文献增加了近12 倍。在英汉汉英口译教学、培训和测试领域,许多教授学者们,如梅德明、

生物化学检验

第二章 1.⑴清蛋白,功能: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运输载体、运输营养)。 ⑵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功能:运输胆固醇,甘油三酯,磷酸及脂肪酸。? 2.急性时相反应:当人体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组织损伤侵害,诱导炎症,使单核细胞和巨 噬细胞等细胞释放紧急反应性细胞因子,再经血液循环,刺激肝脏细胞产生触珠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CRP)等,使其血浆中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APR)。该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 3.⑴前清蛋白(PA):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前方故而得名,主要包括视黄 醇结合蛋白(RBP)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两者均由肝脏合成. ⑵PA生理功能:PA为转运蛋白和组织修补材料。RBP转运视黄醇,TTR转运T4 。 ⑶PA临川意义:①属负性APP;②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PA200~400mg/L为正常); ③作为肝脏功能不全的指标。 4.⑴触珠蛋白(Hp)又称为结合珠蛋白,在SPE中位于α2区带。 ⑵生理功能:①能与红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每分子Hp结合两分子Hb; ②防止Hb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并能避免Hb对肾脏的损伤。 ⑶临川意义: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5.铜蓝蛋白(Cp),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单链多肽。 6.转铁蛋白(Tf):临川意义: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血色素贫血时,Tf代偿性合成增加。 7. C-反应蛋白(CRP): 其临床意义:CRP是一个被认识的APP(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是非特异性指标,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监测疾病:①筛查微生物感染;②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③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④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⑤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8.⑴蛋白质测定一般利用以下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①重复的肽链结构;②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③与色素结合的能力;④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⑵凯氏定氮法:是公认的参考方法,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方法。 ⑶双缩脲法:是临床常用常规方法。 ⑷直接紫外吸收法:用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第三章 1.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浓度相对恒定在3.89~6.11mmol/L(70~110mg/dl) 2.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B(β)细胞所产生的多肽激素。 3.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由A(α)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 其功能作用: 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②促进脂肪动员;③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 4.高血糖指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若超过肾糖阈值(8.9-10mmol/L)时则出现尿糖。 5.糖尿病(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DM的典型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

高级生化-蛋白质综述

摘要: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 新的增长点,本文就蛋白质组学中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色谱和质谱等技术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色谱;质谱;生物信息学 Abstract:Proteomics which is the new discipline in the time of the post-genomics develops rapidly in the life science.The present paper has documen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s of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this area,including 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 an d mass spectrometry. Key words:Proteomics;2-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ioinformatics 1、概念及相关内容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对基因的功能性产物即蛋白质的研究,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 ”一词是1995 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Marc Wilkins 和Keith Wil2liams[ 1 ] 最早提出的,是由蛋白质(protein) 和基因组(genome) 派生而来。被定义为“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或某一特定时期内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蛋白质组研究与以往的蛋白质化学研究不同,它着重于全面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或少数的蛋白质,而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上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包括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位置、功能和调节以及翻译后的修饰、剪接等加工信息。蛋白质组研究使人们对生命系统与活动分子机制的认识由间接的基因、核酸层次深入到生命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水平。蛋白

文献综述样文及模板

XXXX 大学XXXX 学院 文献综述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提高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批阅教师 成绩 2011年11月 ● 中文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不超过 两行,最长为35个全角汉字 ● 居中,段后1行 ● 填写时用“宋体、加粗、三号”字, 居中, 单倍行距 ● 填写后下划横线保持左右端对齐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费力,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设计了很多活动或游戏,想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把知识变得生动易掌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似乎都很投入,学生也积极参与,但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龙艳春, 2005 )。最终,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 2.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师的特点有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一些?其中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强调教育效果,效果本位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论,效果本位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等。除此之外,国外试图考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找寻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案,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3厘米,页眉和页脚边距为 ● 一级标题为“黑体、加粗、四号”字 ● 段前、段后均13磅,行距为“多倍行距=1.73” ● 正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西文文字或字符 采用“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 段首缩进2字符

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组合

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组合 功能检测项目: 肝功能五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 肝功能十四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腺苷脱氨酶、总胆汁酸、胆碱脂酶 肝功能十八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腺苷脱氨酶、总胆汁酸、前白蛋白、甲胎蛋白、5-核苷酸酶、胆碱脂酶、a-L-岩藻糖苷酶 肾功能检测项目: 肾功能五项:肌酐、尿素氮、尿酸、二氧化碳、β2-微球蛋白 肾功能九项:肌酐、尿素氮、尿酸、二氧化碳、β2-微球蛋白、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剂C、尿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a1微球蛋白。 血脂检测项目: 血脂七项: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 血脂八项: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 心血管疾病检测项目: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全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 氢酶、α-羟丁酸、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同型半胱胺酸。 血脂类及心血管类检测项目: 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全量程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胺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糖尿病检测项目: 葡萄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β-羟丁酸。 胰腺疾病检测项目: 淀粉酶、脂肪酶 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 D-二聚体 风湿三项: 抗‘O’、类风湿、C-反应蛋白 微量元素及电解质: 铜、铁、锌、无机磷、镁、钙、CO2-CP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变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 NAD + 乳 酸 NADH+H +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 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 ,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2CO 2 + 3(NADH+H + ) + FADH 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 2.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丙酮酸乙酰CoA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生物化学 糖综述

糖类 1. 糖类是多羟基醛类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2. 旋光异构 凡是使“平面偏振光”偏振平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旋光活性物质,构型不同的分子旋光性不同,此现象称为旋光异构现象。 注:旋光性的大小和方向用旋光度来衡量,但是某种物质的旋光度并不是恒定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链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从一种构象变成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生成。 构型(configuration):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不对称C原子上各原子和原子团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 4. 葡萄糖与甘露糖、半乳糖相比较,仅一个不对称C原子构型有所不同,这种非对映异构物称为差向异构体(epimers)。但是甘露糖、半乳糖这两不是差向异构体。 5. 葡萄糖空间的排列有两种形式,它们互为对映异构体(antipode),分别用D-型或L-型表示, *葡萄糖的构型取决于第五位羟基,如果在投影式中此碳原子上的-OH与D(+)-甘油醛的C2-OH有相同取向,则称D型糖,反之L型糖; 自然界中的葡萄糖都是D-型结构。 6.变旋现象 许多单糖,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的改变,这种现象称变旋。 葡萄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开链状态与环状状态形成平衡体系过程中比旋度变化引起的。在溶液中,α-D-葡萄糖可以转变为开链式结构,再有开链式结构转变成β-D-葡萄糖,同时β-D-葡萄糖也会以此方式转化为α-D-葡萄糖。一段时间后,三者异构体达到动态平衡后,旋光度不在变化。 其原因是开链的单链分子内醇基与醛基或酮基发生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的缘故。 7. α-D(+)-或β-D(+)-吡喃葡萄糖 1. 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可以和C5上的羟基缩合形成六元环的半缩醛。这样原来羰基的C1就变成不对称碳原子,并形成一对非对映旋光异构体。一般规定半缩醛碳原子上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与决定单糖构型的碳原子(C5)上的羟基在同一侧的称为α-葡萄糖,不在同一侧的称为β-葡萄糖。 2. 半缩醛羟基比其它羟基活泼,糖的还原性一般指半缩醛羟基。葡萄糖的醛基除了可以与C5上的羟基缩合形成六元环外,还可与C4上的羟基缩合形成五元环。五元环化合物不甚稳定,天然糖多以六元环的形式存在。五元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呋喃的衍生物,叫呋喃糖;六元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吡喃的衍生物,叫吡喃糖。 3. 因此,葡萄糖的全名应为α-D(+)-或β-D(+)-吡喃葡萄糖。α-和β-糖互为端基异构

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 2.1强化理论 (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 2.3目标设定理论 (4) 2.4期望理论 (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生物化学 糖习题参考答案

糖习题 1.下列无还原性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木糖 D.果糖 2.下列单糖中属于酮糖的是(A ) A.果糖 B.核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3.淀粉中的糖苷键主要为( A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4.构成纤维素的糖苷键为( C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5.下列无变旋现象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6.糖蛋白中蛋白质与糖分子结合的键称(A ) A.糖肽键 B.肽键 C.二硫键 D.3,5-磷酸二酯键 7.乳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8.糖类的生理功能不包含(A ) A.主要的储能形式 B.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分 C.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提供能量 9.麦芽糖的糖苷键类型为(A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10.纤维二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二、填空题 1.构成纤维素的的基本单位为纤维二糖,其糖苷键为β类型。 2.双糖的重要代表为: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 3.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 4.糖是含多羟基醛或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缩聚物的总称。根据糖类物质是否水解及其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5.单糖的构型有 D 、 L 两种,它是与最简单的单糖之一甘油醛的构型相比较而确定

的。 6.直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 糖苷键连接而成。而支链淀粉除含此键外,还含有α-1,6 糖苷键。 7.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大分子物质。 8.单糖与浓酸和α-奈酚反应能显红色,这一鉴定糖的反应叫 Molish 反应。9.单糖直链构型由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的排布决定,环状构型由决定直链构型的手性碳原子和异头碳羟基二者的排布来决定。 10.淀粉水解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分子大小不等的复杂多糖,依次为淀粉糊精(与碘成蓝色),继而生成红色糊精(与碘成红色),再生成低分子质量的无色糊精(与碘不显色),以至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 11.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其糖苷键为β-1,2 类型。12.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α-1,4 ,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13.己糖的优势构型是 D 型,优势构象是椅式。 三、判断题 1.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有一个还原端,所以他们都具有还原性。非还原端更多(-)2.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没有因果关系(-)3.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变旋性,而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一定有旋光性。(+)4.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由右旋变为左旋,或从左旋变为右旋。旋光度的改变(-)5.纤维素和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所以理化性质相同。糖苷键类型不同 (-)6.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糖在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成环时异头碳羟基的空间取向有变化 (-)7.从热力学上来讲,葡萄糖的船式构象比椅式更稳定。(-)8.乳糖也即葡萄糖α-1,4-半乳糖苷,麦芽糖也即葡萄糖β-1,4-葡萄糖苷。反了(-)9.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一定有变旋性,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也一定有旋光性。(-)10.淀粉具有还原性,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11.动物体内储存的多糖类物质为糖原。(+)12.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生物化学 第一章 糖

第一章糖类化学 一:填空题 1.糖类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结构的一大类化合物。根据其分子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2.判断一个糖的D-型和L-型是以________________碳原子上羟基的位置作依据。 3.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为(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4.糖苷是指糖的________________和醇、酚等化合物失水而形成的缩醛(或缩酮)等形式的化合物。 5.蔗糖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和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6.麦芽糖是由两分子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7.乳糖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和一分子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8.糖原和支链淀粉结构上很相似,都由许多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两种糖苷键相连。两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在于糖原分子比支链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9.纤维素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糖苷键相连。 10.多糖的构象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决定其构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11.直链淀粉的构象为________________,纤维素的构象为________________。 12.人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________________,肝脏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________________,肌肉 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________________。 13.糖胺聚糖是一类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杂多糖,其代表性化合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14.肽聚糖的基本结构是以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多糖链为骨干,并与 ________________肽连接而成的杂多糖。 15.常用定量测定还原糖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试剂和________________试剂。 16.蛋白聚糖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17.自然界较重要的乙酰氨基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8.鉴别糖的普通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试验。 19.脂多糖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0.糖肽的主要连接键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1.直链淀粉遇碘呈________________色,支链淀粉遇碘呈________________色,糖原遇碘呈 ________________色。 二:是非题 1.[ ]D-葡萄糖的对映体为L-葡萄糖,后者存在于自然界。 2.[ ]人体不仅能利用D-葡萄糖而且能利用L-葡萄糖。 3.[ ]同一种单糖的α-型和β-型是对映体。 4.[ ]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糖在溶液中起了化学作用。 5.[ ]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从右旋变成左旋或从左旋变成右旋。 6.[ ]由于酮类无还原性,所以酮糖亦无还原性。 7.[ ]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 8.[ ]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生成同一种糖脎。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 (生物化学综述) 学号: 1202011034 姓名: 张雪 班级: 12生物工程(1)班 专业: 生物工程 题目: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以 及前景

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富集及其化学改性的方法,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对组织和细胞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材料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壳聚糖(α(1-4)2-氨基2-去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得到的天然多糖中惟一的碱性多糖,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本文就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壳聚糖,结构,性质,富集;化学改性;应用。 引言: 壳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根据其酸化、酉旨化和氧化、接枝与交联、经基化、经烷基化等反应还可制备成多种用途的产品,而且从氨基 多糖的特点出发具有比纤维素更为广泛的用途。对壳聚糖的应用开发研究,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十分 活跃,近年来国际更是十分重视对它的深入开发和应用。通过对甲壳质和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与改性来制备性能独特的衍生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1.壳聚糖的来源甲壳素 壳聚糖来源于一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线 性聚合物一甲壳素,是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后得到的一种生物高分子Ⅲ。甲壳素是一种天然多糖类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将甲壳动物的外壳通过酸碱处理,脱去钙盐和蛋白质,即可得到甲壳素。甲壳素化学名为[(1,4)一2一乙酰胺基一2一脱氧一B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05)。,单体之间以B(1-4)糖苷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lO6左右,理论胺含量为6.9%。甲壳素的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结 构非常相似,故又称为动物纤维素。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是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其学名是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对外汉语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概况文献综述 0709600103 李鑫洁 一、引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 (一)历史渊源 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 (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 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生物化学检验复习重点

第六章酶学分析技术 1.酶的国际单位(IU)1IU指在规定的条件下(25°C,最适pH,最适底物浓度),每分钟转化1umol底物的酶量。 2.1katal: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每秒钟转化1umol底物的酶量。 3.抑制剂:凡是能降解酶促反应速度,但不引起酶分子变性失活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 4.连续检测法:是测定底物或产物随时间的变化量,在酶促反应的线性期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产物或底物的变化 量,根据其变化量间接求出酶活性浓度,又称速率法。 5.同工酶: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 子组成、空间构想、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6.亚型:也称同工型,指基因在编码过程中由于翻译后修饰的差异所形成的多种形式的一类酶。 7.米氏常数Km:是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一般是在10ˉ6~10ˉ2mol/L之间,是酶的特异性常数 之一,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8.简述同工酶产生的机理:①不同基因位点编码②由等位基因变异编码产生③多肽链化学修饰产生 第七章蛋白质检验 1.急性时相反应:当人体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组织损伤侵害、诱导炎症,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通过释 放紧急反应性细胞因子IL-1、IL-6、TNF,再经血液循环,刺激肝脏细胞产生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铜蓝蛋白、C3、C4、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使其血浆中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为急性时相反应(APR).参与急性时相反应的蛋白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M蛋白:又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行为的免疫球蛋 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一般无抗体活性。 3.C-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是第一个被认定为急性时 相反应的蛋白质。 1.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调节血浆pH;免疫与防御功能;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等功能。此外还有营养、催化、代谢调控等功能 2.清蛋白的生理功能:营养作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浆正常的pH;运输作用 3.清蛋白的临床意义: 增高:仅见于严重失水 降低:⑴清蛋白合成不足:①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②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 ⑵清蛋白丢失:①肾病综合征,Alb可由尿中丢失②肠道炎症性疾病③烧伤及渗出性皮炎 ⑶清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组织损伤或炎症 ⑷清蛋白的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肝硬化 ⑸无清蛋白:遗传性缺陷 评价标准: >35g/L为正常,28~34g/L为轻度缺乏,21~27g/L为中度缺乏,<21g/L为严重缺乏 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4.双缩脲法测血清总蛋白: 原理:蛋白质分子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能与Cu2+作用生成紫红色复合物,其显色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由于这种反应和两分子尿素缩合后的产物双缩脲与碱性铜溶液中的Cu2+作用形成紫红色产物的反应类似,故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甲酰胺基的任何化合物都能发生此反应。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升高见于: ⑴血液浓缩:严重腹泻、呕吐、高热、休克以及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时,⑴由于水分丢失使血液浓缩,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但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变化不大,临床称为假性蛋白增多症。 ⑵合成增加:多见于球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沉淀等。 血清总蛋白降低见于: ⑴合成障碍:如慢性肝炎、急性肝细胞坏死、肝硬化等 ⑵血液稀释: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 ⑶蛋白质丢失:如大量失血,肾病综合征时的蛋白尿,溃疡性结肠炎。 ⑷其他:如慢性胃肠道疾病,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综合征、长期营养不良、恶性肿瘤。5.溴甲酚绿法BCG测定血清清蛋白 原理:BCG是一种阴离子染料,在pH4.2的缓冲液中与带正电荷的清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溶液由未结合前的黄色变成蓝绿色,在626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清蛋白浓度成正比,经与同样处理厄清蛋白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清蛋白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