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与人性

人的本质与人性

文/范海辛

说到人的本质,我们常常会想到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人具有理智(理性)能力。因此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理智,或说人的本质是一种具有理智的动物。

但这种观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肤浅的见解。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现代人认识到,理智仅仅是人的一种能力、一种工具,还谈不上是人的本质,使用理智或言驱使理智的是人的意志。

如果理智可以成为人的本质的话,那么电脑建立的人工理智或人工智能,岂不成了人的本质?当然,现在的电脑还未达到完全代替人脑的程度,但这一天早晚会来到。如果那一天到来了,电脑仍然是电脑,它还不是人。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具有比理智更深的层次、更丰富的内涵,它并非人的创造物或能力所能取代。

理智实际上只是人的众多精神活动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精神活动还表现为意志、欲望、感情、潜意识等。如果仅仅将理智作为人的本质,那么人就变成了机器。18世纪法国一位医生(拉美特利)写过一本书——《人是机器》。人当然不是机器,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类似机器的功能只是人众多功能中的一种,以此来规定人的本质,岂非以偏概全?

就如我在《文化是什么?》一文中谈到的对文化的功能性定义一样,这种以人的一种功能来定义人的本质的做法,也属于功能性定义,实际仍未能准确揭示人的本质。因为本质是功能所得以具有的原因,功能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因此,以事物的功能来定义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具有重要影响,是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那个年代,阶级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人的本质就容易被理解为人的阶级性。到了当代,人在文化、民族上的关系又超过了阶级性,因此人的本质又被理解为民族性、地域性。在人性表现为阶级性的年代,工人阶级代表了最大的善,资产阶级代表了最大的恶;在民族性高涨的今天,爱国成为人性的基本表现,而族奸(汉奸、俄奸)则成了反人性的表现。

马克思的原话究竟是怎么讲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见《马恩选集》第一卷P.56,人民出版社95年版),马克思这样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严格说来,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愿意。马克思的原意应该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本质与本质的表现或现实性,应该是有区别的,水通常表现为液体,但这并不是水的本质。把人的本质仅仅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本质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又表现为使用工具的劳动,难道人的本质又变成了劳动?

本质是隐藏在事物现实表现之下的,并具有始终不变的特性。如果人的本质随着年代不

同、领域不同而一直变幻莫测,那显然不是本质,只是人的从属属性。

在此,笔者郑重向诸位推荐一种全然不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德国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Michal Landmann 1913-)在其代表作《哲学人类学》一书中,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不确定性”或“非特定化”(“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种被事先确定的过程,……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引文见该书P.7,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二版,下面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

非特定化(unspecialization)是针对动物的特定化(the specialization)而言的,动物都是被自然界限定的、决定的、完成的,因而动物在自然界没有自由,它的行为均由本能所控制。人的器官在各方面都不如动物,人的牙齿既非食草也非食肉,人类的后代从出生到成年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因此人只能运用自己的大脑,通过自己的创造、超越来实现自己。

传统的人类学研究都把人分成生理与精神的两方面,因而有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两个分支领域,而且这两个领域并无内在的有机联系。但是兰德曼吸取了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 1904-1976,德国人类学家)的人类学研究成果,将人的生理与精神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研究,从而揭示出了人的本质在生理上的基础。

有人以为自然界虽然未能给我们如野兽般强壮的肢体或如啮齿动物般繁盛的生育能力,但自然界给了我们大脑,这似乎弥补了人的不完善,实际并非如此。现代人的脑容量是猿的3倍,但在我们的古猿祖先不得不从树上下来行走时,它们的脑容量与仍旧在热带雨林中生活的表亲是一样的。脑容量的增加,是我们祖先自行选择的结果,而非自然界的赐予。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祖先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人类进化是被大型食肉动物逼出来的。因为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许多距今100-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不少化石上都有大型食肉动物留下的齿印或爪印。

人的非特定化,使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动物。譬如游泳,几乎所有的陆生哺乳动物天生都会游泳,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至今已丧失这一本能。游泳是人后天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能力。有的人可以游得比陆生哺乳动物更快、更久,有的则始终不如猫狗的游泳本领。

从听觉上来说,蜥蜴能觉察最轻柔的声音,却对附近手枪的射击声毫无反应。听觉对鸟儿非常重要,鸟儿听觉器官内的纤毛细胞在损坏后能够再生,而人的纤毛细胞就没有这种能力。

因此,兰德曼认为,“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出最后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P.192)“然而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说人的不确定性仅仅是一种缺点,某一天人可能会获得确定性。而事情并非如此。”(P.7)

不确定性在兰德曼看来是人类的一种优点,“这是指,首先,人能够决定他自己的行为

方式,即他是创造性的;其次,他之所以能这样,就因为他是自由的。”(P.192)他进一步解释道:“人只有缺乏特定化,才符合他的…本性?。……特定化对他没有用,只会烦扰他。”(P.168)

按照兰德曼与格伦的观点,人类今天这般形象,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果,而且这一结果也非固定或特定化了的,因为人自身的进化还在继续。由于人口数量的庞大与人的寿命的延长,基因变异的总量有了巨大的增长(有学者认为,现代人的演化速度较前有了飞速增长),因此,人类今天的形象还会继续变化。人类只要存在一天,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精神上,他的变化都不会停止。所以人的本质又可以定义为自由,而实现自由的途径则是创造与超越。

人的本质作为人之为人的规定性,在与其他事物的作用中,会表现出各种性状,我们通常将其称为人性,接下来,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讨论人性,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

一、人性的善恶

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严格一些的表述是,人性天生是善还是恶(性本善抑或性本恶)?

窃以为,就人的生物天性而言,人性似乎无善恶之分,因为善恶乃后天社会的概念。但是,善恶的伦理准则又应与人的天性有关、与人类族群的生存发展有关。因此,人之本性既含有善的一面,亦含有恶的一面,但总体而言,人性本善。

有人认为,自私乃人之天性。此说不对。人作为动物,确有求生之本能,但此本能与人在社会中形成的自私习性并不完全相同。几个儿童同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出于本能而争抢食物,但一旦饱腹后,就不知继续抢夺以备后需,相反会表现出“君子”风度。只有那些染有自私社会习性的较大儿童会在吃饱后继续争抢食物。

人有好逸恶劳的天性,但人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而且,好逸恶劳也很难定义为“恶”,因为正是人不愿忍受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才有了机械的发明。

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来自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论断。即使在人类分裂为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的今天,人的这一天性仍然普遍存在。作为一位富人、一位强者,他看到各种不幸的人们,心中不免泛出恻隐与同情之感。有些人即使变得缺乏同情心、对此麻木不仁,也不会因此而兴高采烈、得意洋洋。

你可以批评富人的捐助、施舍是伪善,但伪善毕竟好于行恶。撇开行善者的种种动机不谈,富人行善的背后有一种持久广泛的人类心理在起作用,这就是人类普遍的善良本性,正是这种本性使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得以繁衍至今。如果一个物种天生具有自相残杀的本性,那么这个物种是很难存在下来的。

性恶论者认为,恶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人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残杀,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的必然反映,只有经过你死我活的杀戮,生存下来的基因才是最优秀的。如果不是如此,人类社会又怎能不断好中选优进化到今天这般程度?

这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基本无异。如果人类的进步真是通过种内的残杀实现的,那么生存下来的基因必定不是今天这般模样,而会呈现一种特定化的倾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性格残忍;或是大部分人四肢特别发达,另外极少数人则头脑特别狡诈。因为人类曾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如果真如性恶论者所言,那么象阿基米德或孔子这类人是无法将其基因遗传下来的。另一方面,优秀与否是一个相对概念,四肢发达是冷兵器时代战士的优秀品质,电脑时代要求的优秀品质与此完全不同。

性善论者认为自然对人类不良基因的淘汰乃是人类的无奈,而尽量减少人类内部的杀戮在客观上有利于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多样性,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保持了人类的非特定化,使人类拥有了适应、超越外界环境的强大能力。

人的本性无疑是善恶并存、以善为主的,否则人类抑恶扬善就无法成为可行的社会规范。

二、人性的“一”与“多”

所谓人性的“一”,是指人类虽然存在各种差异,但其论者认为人性都是同一的,或大同小异的;而人性的“多”,则指人类的差异是由于人性存在多种类别,各种不同人性之间并无统一性可言。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奴隶制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人性的不同,有些人“生就是奴隶”,有些人则天生具有统治者或自由民的天性。中国的孔子也认为人可以分成君子与小人两类,而这两类人之不同在于自然的天性。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无疑都是人性“多”派,一切种族主义者也是人性的“多”派。反种族主义者一般是人性的“一”派。

然而阶级论者虽然也反对种族主义,但他们却是人性的“多”派。在他们看来,人性不存在先天的因素,一切人性都是后天社会形成的,而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阶级性。因此他们不承认有人类统一的人性存在,只有阶级性作为人性的具体表现。这样,他们在人性的“一”与“多”上,与种族主义者是殊途同归。

人类生活在阶级社会中,人性不免带有阶级性的烙印,这是事实。但阶级性毕竟不能取代人性。难道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的老弱病残就不会有同情而只会幸灾乐祸?难道资产阶级看到工人阶级的贫困不会心有愧疚而只会兴高采烈?

阶级论者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否认人性具有统一性的论点,实际正是将人的本质特定化的结果。这种特定化建立在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上,认为人只是物质的奴隶,是经济地位与社会关系的俘虏。人一旦处于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就无法挣脱,更无法超越。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严格、极端地特定化了。这样的论断,显然与我们的经验感觉严重不符。

阶级性、民族性都是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人性的概念显然比之更深邃、更丰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在本性、天性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正如《三字经》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但是后天的习性并不能完全泯灭先天的本性。否认阶级性、民族性的差别是错误的,夸大这些差别也是错误的。人性是先天本性与后天习性的对立统一,是一与多的对立统一,但后天与“一”占主导地位。

三、人性的自由与被制约

说到人的本性是自由,这是几乎无人反对的政治正确。因为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谁不希望自己能心想事成、更加自由,谁又愿意自己被奴役、被制约?

但人对自由的渴望也揭示了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人在许多方面、许多时候的不自由与被制约。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客观世界自有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自由的愿望,必然要与客观规律发生矛盾,也必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动物不仅被自然规律所制约,也被其所决定,所以动物没有自由——不仅没有自由的意志,也无自由的能力。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既受制于规律,又能掌握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因此人是自由与被制约的对立统一体,但在根本上,人是自由的。

在自由与规律制约的辩证关系上,我们经常会遇到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观点。

有人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片面强调社会的客观规律,从而得出了历史决定论、宿命论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看来,人因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因而成为规律的奴隶,为历史的宿命所决定。冥冥之中的客观规律,有如客观精神、宇宙意志,掌控着人类的一切,人类再努力、再折腾,都无法跳出如来佛的掌心。这种错误观点,很容易形成一种无所作为的消极理论。由此产生的另一种理论是极权主义。这种理论认为,个别精英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全部奥秘,平民百姓就应放弃全部自由,对精英权威言听计从。

另一种与此相反的观点是,片面强调人的自由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否认社会规律、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他们认为,既然人性是自由的,那么人就不会被规律所制约,因此历史领域不存在规律,历史是人类自由选择的结果,因而是一堆无意义的事件的堆积。从这种历史虚无论出发,会进而得出唯意志论的社会观,仿佛一切皆有可能,人类可以任意创造历史。

上述这两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将自由与被制约完全对立了起来,只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忽视了二者间统一的一面,也根本不理解二者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性不仅是自由与被制约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或说人性不仅有主观的性质,也有客观的内容。那么主观的自由与客观的制约,这二者是如何统一的呢?

说到语言的自由、特别是母语在使用上的自由,这是毋庸怀疑的,但对于一个正学习此种语言的外国人而言,这种自由并不存在,因为他还没掌握这种语言的词汇与规则。由此可以看出,自由不是来自否认规律、摆脱规律,而是对规律的遵守与掌握。没有规律就没有自由。如果历史是可以任意胡来的,我们一定会陷入神秘主义的极权统治或丛林法则的混乱之中。

在此我们要廓清一点——制约与决定的不同。我们受规律制约,但这并不等于受其决定。人的自由性、创造性就表现为在接受制约的前提下能摆脱被决定的命运,实现对制约的超越。所谓制约,就是形式逻辑里的一种必要或充分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只有在充要条件下,人才能被决定。然而由于人的不确定性与非特定化,客观世界始终无法对人构成充要条件,人是靠自己的选择才实现了他的存在。因此,不是物质决定精神,而是物质制约精神;不是客观决定主观,而是客观制约主观;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存在制约意识。

之所以如此,除了人的不确定性的本质之外,还在于

1)人的主观意识在客观存在面前,是能动的、积极的。

2)客观事物本身的无限多样性。存在虽然表现出了对人的限制,但也同时提供了各种资源。这就使我们的每一次具体选择有了多种可能性。所谓的自由,就是多种可行性中的任意一种。

因此,人的自由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与人的能力成正比,无限的自由只在人类无限的发展中存在。

人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自由与被制约的统一。人的自由能力的提高永远不会摆脱客观存在的制约,也永远不会被客观存在所决定。但是人只为一种东西所决定——文化。

分享到新浪微博| 转发到微评|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16 14:23:15

沙发

再去微评抢个沙发

窃以为,就人的生物天性而言,人性似乎无善恶之分,因为善恶乃后天社会的概念。但是,善恶的伦理准则又应与人的天性有关、与人类族群的生存发展有关。因此,人之本性既含有善的一面,亦含有恶的一面,但总体而言,人性本善。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17 23:30:44

第3 楼

up

回复| 引用

回帖人:俗士影响力指数:19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18 16:50:27

第4 楼

学习了!

回复| 引用

回帖人:张文峰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18 20:45:40

第5 楼

有人认为,自私乃人之天性。此说不对。人作为动物,确有求生之本能,但此本能与人在社会中形成的自私习性并不完全相同。几个儿童同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出于本能而争抢食物,但一旦饱腹后,就不知继续抢夺以备后需,相反会表现出“君子”风度。只有那些染有自私社会习性的较大儿童会在吃饱后继续争抢食物。

-----------------------------------------------------

范先生此言差也。就楼主举的例子来看,也只是智力差异,儿童吃饱后不再抢,较大儿童吃饱后还要抢,是因为前者还没有“未来”意识,只顾眼前。

人本性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看儿童,看所有人面对资源时是先己还是先他人,我们就可以确凿的知道人的本性,只是楼主在感情上不愿接受这个结论(当然可以理解)。

楼主已经60岁了,在性善论文化里浸淫了大半生,要真正接受人性自私论就等于精神崩溃,所以楼主最好不要谈人性了。

人性自私论对楼主一代人的审美观也是极大的冲击,他们觉得人性自私很丑,绝不相信立足于此的制度能建成美好的社会。但是,淤泥里才能长出莲花,立足于自私的制度才能控制自私,才能长治久安。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19 11:03:27

第6 楼

文章提交者:张文峰加帖在中间地带【凯迪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595098622.html,

有人认为,自私乃人之天性。此说不对。人作为动物,确有求生之本能,但此本能与人在社会中形成的自私习性并不完全相同。几个儿童同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出于本能而争抢食物,但一旦饱腹后,就不知继续抢夺以备后需,相反会表现出“君子”风度。只有那些染有自私社会习性的较大儿童会在吃饱后继续争抢食物。

-----------------------------------------------------

范先生此言差也。就楼主举的例子来看,也只是智力差异,儿童吃饱后不再抢,较大儿童吃饱后还要抢,是因为前者还没有“未来”意识,只顾眼前。

人本性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看儿童,看所有人面对资源时是先己还是先他人,我们就可以确凿的知道人的本性,只是楼主在感情上不愿接受这个结论(当然可以理解)。

楼主已经60岁了,在性善论文化里浸淫了大半生,要真正接受人性自私论就等于精神崩溃,所以楼主最好不要谈人性了。

人性自私论对楼主一代人的审美观也是极大的冲击,他们觉得人性自私很丑,绝不相信立足于此的制度能建成美好的社会。但是,淤泥里才能长出莲花,立足于自私的制度才能控制自

私,才能长治久安。

+++++++++++++++

人性的善恶与审美无直接、必然联系。性恶论者也有美丽的人生与社会,性善论者也会形成腥风血雨的社会。我这里是从人类学角度来考虑的。

共产党的制度就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所以他们对党员、官员的说教与纪律,都是以强调自觉为基础,因而贪腐盛行。

回复| 引用

回帖人:张文峰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19 21:48:52

第7 楼

在此,笔者郑重向诸位推荐一种全然不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德国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Michal Landmann 1913-)在其代表作《哲学人类学》一书中,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不确定性”或“非特定化”。

非特定化(unspecialization)是针对动物的特定化(the specialization)而言的。

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人的器官在各方面都不如动物------因此人只能运用自己的大脑,通过自己的创造、超越来实现自己。

-------------------------------------------------------------------------------------------------------

我认为兰德曼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一个新角度而已,并不那么重要。

其一,形式逻辑要求“下定义”必须是肯定形式,定义人的本质也就是下定义吧。

其二,他只比较了人与动物的部分器官,得出了“非特定化”的结论,他没有比较人与动物的大脑,如果比较了大脑,就不得不承认人有某种“特定化”,当然,这样他就写不下去了。总之,他的比较很片面。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0 12:42:09

第8 楼

我认为兰德曼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一个新角度而已,并不那么重要。

其一,形式逻辑要求“下定义”必须是肯定形式,定义人的本质也就是下定义吧。

其二,他只比较了人与动物的部分器官,得出了“非特定化”的结论,他没有比较人与动物的大脑,如果比较了大脑,就不得不承认人有某种“特定化”,当然,这样他就写不下去了。总之,他的比较很片面。

+++++++++++++++

人的本质就是自由。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将人的本质视作“理性的生物”是错误的,因为它遗忘或忽视了人身上比理性更为基本的属性,此属性被他称为“存在”。他显然认识到,人的本质不是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显眼的东西,而是隐藏在此背后的那种规定性——人的不确定性与非特定化。用海氏的话来说,人首先不是“存在者”(being,动名词),而是“存在”(to be,动词)。如果仅仅将人看作存在者,那么理性当然就为人的本质,但这样势必要遮蔽人的许多其他属性(人与他事物的关系,蕴含于人的存在中的可能性,以及人的意义,情欲等),把人简单地当作肉身加理性的物体。因为正是理性与通常被遮蔽的人的那些属性共同构成了人的存在(being)。海氏将人称为“此在”,这个此在实际上就是人的理性与蕴含于存在中的那些属性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谁压倒谁,而应该是和谐共存。但由于自古希腊以来的形而上学片面强调理性的一面,使理性压倒了人的价值、意义与指向这些非理性的一面,而籍由理性主义成长起来的技术理性,必然会

1,把人类面对的客观世界(指自然与社会)当作对象来处理,割断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天然联系,通过拷问、促逼、压榨与宰割,使客观世界碎裂化、数字化、形式化,抹去了客观世界意义的丰富化与多样化;

2,技术理性在宰割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遮蔽自身的本质,使其由人类的工具上升为人类的主宰(海氏认为,人们在使用技术理性时,它就是“应手之物”,此时人们是不会注意到它的本质的;只有当这个“应手之物”出了问题、变成“现成在手之物”,人们才会反思它的本质)。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0 12:45:39

第9 楼

回张文峰,人的大脑不是人的本质的,而是人的本质的结果。先有人的本质,后有人的大脑,因为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先有选择、后有脑的进化。

回复| 引用

回帖人:张文峰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0 19:31:39

第10 楼

先有人的本质,后有人的大脑,因为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先有选择、后有脑的进化

-----------------------------------------------------------------------------

“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如果楼主不能察觉这句话中的问题,水平就太差了。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0 21:49:41

第11 楼

文章提交者:张文峰加帖在中间地带【凯迪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595098622.html,

先有人的本质,后有人的大脑,因为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先有选择、后有脑的进化

-----------------------------------------------------------------------------

“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如果楼主不能察觉这句话中的问题,水平就太差了。

++++++++++++++

愿闻其详。

回复| 引用

回帖人:张文峰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0 22:53:41

第12 楼

“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人用什么来作选择?只能用“大脑”罢,结果就成了“大脑是人的大脑选择的结果”,再详细点就是“现在的大脑是人的初始选择时的大脑选择的结果”。

那么,我们把目光集中于人作(初始)选择时,那时的大脑与人的本质有何关系?

回复| 引用

回帖人:南海散人32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0 23:13:10

第13 楼

看看

回复| 引用

回帖人:范海辛影响力指数:13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1 11:03:54

第14 楼

文章提交者:张文峰加帖在中间地带【凯迪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595098622.html,

“大脑是人选择的结果”,人用什么来作选择?只能用“大脑”罢,结果就成了“大脑是人的大脑选择的结果”,再详细点就是“现在的大脑是人的初始选择时的大脑选择的结果”。

那么,我们把目光集中于人作(初始)选择时,那时的大脑与人的本质有何关系?

+++++++++++++++++++

人的祖先在告别树栖时代时,大脑容量与不肯告别树栖的同类是一样的。下树一支中的一部分获得了大脑发育的机会。这在最初就是偶然性在起作用。偶然性与环境的结合,就是不确定性,由此构成了人的本质。

回复| 引用

回帖人:张文峰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只看此人| 2009-10-21 18:19:59

第15 楼

兰德曼的本质论证显然违背了同一律,他论证动物们的本质用的是“有”什么属性,论证人的本质用的是“无”什么属性;我仿照他的逻辑也可以论证老虎也有“非特定化”本质。

我们把老虎的爪子与人的手足相比,就会发现,虎爪远不如人的手足,不可能握筷,不可能握刀叉,开车、开飞机,操作机器都不可能,可见老虎有“非特定化”本质。

楼主说“人的非特定化,使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动物”,我也可以说“动物的非特定化,使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人”。可见,这个论证不成立。

兰德曼的本质论证显然违背了同一律,他论证动物们的本质依据了动物们的器官,论证人的本质却不依赖任何器官,连人的大脑都不用,这显然是双重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