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史

填空选择

1.1945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最为浩

大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黄天培自行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序幕。

2.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

一个重要现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储安平出版并主编的《观察》周刊

3.反对“客里空”运动是由《晋绥日报》首先发起的

4.1949年12月5日北京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5.1950年7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

6.1949年10月19日,为了方便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设置了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副署长范长江、萨了空

7.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新闻总署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报纸经理会议,这

次会议确立了“邮发合一”的方针

8.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改革

9.《新民报》总编辑赵超构提出改进报纸工作的三个口号“短些,短些,再短

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

10.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

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1.《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3月9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

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

12.1968年9月1日的“两报一刊编辑部”指的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红旗》杂志

13.四人帮中的“梁效”写作组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14.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的特色评论员文章《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的文章修改审定的

15.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组理论文章,其中《标准只有一个》

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真正掀起轩然大波。

16.《深圳特区报》的副总编辑陈锡添在邓小平南行讲话中,记录了邓小平所有

的讲话与细节,随后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纪实》

17.1951年,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18.1988年1月1日,台湾“报禁”正式解除

19.1988年7月12日,91岁高龄的老报人成舍我创刊《台湾立报》

20.自2000年失去“执政权”后,国民党党营报纸出现危机《中央日报》在2006

年6月1日正式停刊

21.1959年查良镛(金庸)、沈宝新创办《明报》

22.香港最早的电视台是民营的“亚洲有限公司”(简称“亚视”),香港第一家

民营的无线电视台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

23.无线与亚视各设有中英文两个台,无线的中文台又称为“翡翠台”,英文台

称为“明珠台”,亚视的中文台也叫“黄金台”,英文台称为“钻石台”24.澳门1933年创办的《大众报》是澳门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

名词解释:

一、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开创了我国政论时代的先河。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二、邵飘萍: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在学生时代,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留日期间,邵飘萍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同时他还兼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四、“竖三民”:是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相互衔接,又均以“民”开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阵地,在上海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由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共经历了陈独秀独撰阶段、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

六、《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办,1927年7月停刊,共处201期。先后担任的主编有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主编《向导》116期。《向导》周刊不仅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现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有着中国要的意义。

七、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社长是博古。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首任社长是向仲华。

八、史量才: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事业家,他早年曾任《时报》主笔,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1927年,史量才买下《时事新报》,1929年又从美国人福开森手中购进《新闻报》大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上海报业巨擘。“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大转变,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申报》的改革

及其对国民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九、《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都震恐,查封《大江报》报馆。詹、何被判监禁十八个月。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此为大江报案。

十、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它的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研究会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任编辑主任。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的创建同时也是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

十一、戈公振:江苏东台人,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1912年在江苏《东台日报》任图画编辑。1915年进入《时报》,在此工作近15年。1927年,戈公振将在国民大学的讲稿整理成《中国报学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是研究开山之作”。1933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

十二、耳目喉舌论:是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首先提出来的,是维新时期重要的报刊思想,“耳目喉舌”是对报刊功能的形象比喻,梁启超认为报纸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和喉舌,它的作用便是“去塞求通”。

十三、暂行报律风波: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暂行报律》,——在正式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报律颁布即遭新闻界一致反对,孙中山得知后下令撤销《暂行报律》,该事件反映了孙中山对舆论的尊重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十四、癸丑报灾: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300多家,同时大批报人被捕被害。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故将此事件成为“癸丑报灾”。

简答题: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特点:

1.事业性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新闻业务:重视言论,尤其是政论

3.管理主体:机关报是主体

4.历史沿革:有个“在华外报发展垄断期”

二、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

1.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3.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快

4.具有商业性质,编发者以谋取利益为目的

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宣传技巧:

(1)、宣传形式贴近受众心理

1、附会儒学,常用儒家言论阐释《圣经》文句

2、大量采用中国文学,尤其是章回体小说的手法

3、刊物采用古典线装书样式,雕版印刷

4、讲道理尽量亲切自然,总是用家人的口气说话

(2)、内容编排,“读者第一”

1.篇幅短小,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2.文体多样,有对话体论文,笔记小品,小故事,七言诗,书信,告贴等。

3.调动阅读兴趣,传教之外兼介其他知识和信息

4.设有“答读者”之类的“编者语”,为读者服务

四、时务文体的特点:

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3.条理明晰

4.笔锋常带感情

五、清政府首次制定颁布了哪五部初步具有近代意义的新闻法规?

1.《大清印刷物专律》

2.《报馆暂行条规》

3.《大清报律》

4.《报章应守规则》

5.《钦定报律》

六、梁启超认为办报的四条原则:

1、宗旨定而高

2、思想新而正

3、材料富而当

4、报事确而速

七、远生通讯的特点:

1、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2、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3、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4、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八、黄远生“四能说”的内容:

1、脑筋能想

2、腿脚能走

3、耳能听

4、手能写

九、《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主要宣传内容有哪些?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动文学革命运动

十、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

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

2.有目的、有组织进行宣传鼓吹和新闻报道工作

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十一、写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1、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副刊

2、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3、北京《京报》的副刊

4、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十二、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点:

1、强烈的时代感

2、浓烈的感情

3、生动形象的描写

4、具有游记散文特点

十三、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创建的经过:

1.1933年“上海记者座谈会”成立

2.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3.1938年1月1日,在武汉成立分会

4.1938年3月15日,改名“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5.1938年3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

十四、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主要内容:

1、态度正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3、有马列主义修养

4、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十五、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过程:

1.1940年3 月广播委员会成立,主任周恩来

2.1940年12月30日首次播音,时播时停

3.1943年春,暂停播音

4.1945年9月5日恢复播音

十六、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

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

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以扩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

围。

论述题

一、试论述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答: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报为主到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的趋势是进步的。但是它却没有能够演进成近代报纸并最终走向没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治方面来看。在封建专制统治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文书的简单状态,不能在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而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体制内的事物。封建专制倒台后,这种与之相适应的古代报纸形态也必然走向终结。

2)、从经济方面来看。古代报纸是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

纵观世界新闻发展史,近代报刊的产生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

3)、鸦片战争后外报的进入从客观上切断了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入中国市场。近代化新式报刊开始出现,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中国古代报纸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总之,中国古代报纸是不可能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它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答: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即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外国人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之前,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鸦片战争以后,又为新的侵略扩张制造舆论。一些外报特别赞扬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印度,鼓吹中国应走印度的道路,其殖民主义的立场是十分明显的。

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就已经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作了通俗化的介绍。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实用科技方面的介绍越来越多,这些都使中国读者大开眼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外报中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报又陆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于是,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口号在中国也逐渐深入人心。外报所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A、外报的实践使得中国近代报刊得以产生。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体现了民主主义观念,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在强行进入中国之时将近代报刊也带来中国,在严厉的封建统治之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报刊的。

B、西方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鸦片战争以后,对外国人办报活动的限制已经解除,他们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自在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且雇佣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外报的办报实践,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也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

C、外报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当时著名的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何桂笙、高太痴等,都是在外报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D、铅印和石印技术也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答:一、起因: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6月,《苏报》刊文对邹容撰写的宣传册子《革命军》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6月29日,《苏报》又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部分文字,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tian)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苏报》公开大声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6月30日,清政府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二、经过:

章、邹被捕后,清政府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租界当局的拒绝。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开始会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1903年12月中旬,租界会审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这一判决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租界当局不得不于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三、“苏报案”的结果和影响:

《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清政府在中国领土上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由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颜面扫地。而章太炎、邹容在审讯过程中慷慨陈词,把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把押解路途变成了示威游行的场所,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社会舆论的推崇。

“苏报案”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办报宣传活动并未受挫,反而有所发展。“苏报案”和章、邹二人的狱中斗争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促使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态度比过去积极,划清了革命派和保皇派的界限,确定了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纲领。

四、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

答: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源地。形形色色的观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些相互辉映,互为补充;更多的是互有矛盾,相互排斥,甚至激烈的思想论战时有出现。但这一切都是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展开的。2)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新青年》发起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采用述评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以及评论国内大事。《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问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引起我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一些全用文言文的大报,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出现。

这一时期,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一些报纸的副刊被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当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培植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重要源地,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四大副刊,即《晨报副镌》、《觉悟》、《学灯》、《京报副刊》。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A、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白性材料充填版面。报纸版面分为多栏,其中专栏增多,且注重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

B、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请特约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有的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讯员、特派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五、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办报思想。答:1)、“韬奋精神”是邹韬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2)、报刊活动。

邹韬奋1922年开始从事报刊活动,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理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他主办的7份报纸是:《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

3)、办报思想。

A、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邹韬奋宣布他的报纸是“人民的报纸”,以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标,他提出,“新闻要完全做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做人民的耳目”,要反映社会大众的意见,代表社会大众的真正利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

B、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在邹韬奋看来,要成

为读者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关心读者的需要,办好报刊,同时也要同读者建立经常的联系,努力为读者服务。认真处理读者来信,热情接待读者来访,读者委托代办的事情尽力办好。

C、办报要有创刊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特色。他反对雷同,主张报刊要有自

己的办报风格。他说的个性特色。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D、文风要“明显畅快”。他把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

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他写文章,注意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短小精悍,亲切感人。

E、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他重视广告,

认为报刊“对于所登载的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对读者负责的”,

但登载广告需要选择,要从法律和道德上考虑,在版面安排上广告不割裂新闻。邹韬奋所创办报刊,都享有很高的社会信誉,其原因除报刊本身办得好,读者工作做得好以外,还有经济公开、准时出版、从不拖期等因素。

F、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他曾

提出,理想的编辑至少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大公无私;二是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见识;三是文字畅达;四是至少精通一种外文。他还提出过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健全的体格、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六、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答:1)、经过:

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改革的前列。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的原则,并依照这些原则检查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

《解放日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版面安排上。

改版前,《解放日报》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改革后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B、在整风宣传方面。

《解放日报》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C、在社论写作上。

《解放日报》改版后注重社论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D、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闻理论问题。

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2)、成效:

改革前,《解放日报》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改版后,面貌大变,集中表现在:

A、增强了党性、组织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

保持一致。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

与党保持一致。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全党保持一

致。

B、增强了群众性。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观点。反映

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C、增强了战斗性。

D、改进了文风

E、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闻的实质和本源,党报、党的

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

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3)、意义:

《解放日报》的改革不仅成效卓越,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A、发扬了全党办报的精神,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使报纸面貌为之

一新;

B、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

奠定了基础。

七、范长江是如何成为一代名记者的,它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考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曾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考入南京大学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1932年下半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向北平《北平晨报》与《世界日报》、天津的《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1935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离津南下,沿途写“旅行通信”,并在该报发表。7月14日,范长江又从成都出发,开始他的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了解了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多方面情况和民情风俗,他沿途撰写了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将西北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这些通讯不仅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各民族的痛苦生活,而且首次客观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西安事变后,他冒险采访毛泽东,于1937年2月16日在上海《大公报》发表时事述评专文《动荡之西北大局》,在国统区引起轰动,随后又写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多篇传世之作。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

1、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3、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4、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成为“杂”家

5、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

6、记者要有多变的思维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教学目的: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回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新闻起源也慢慢出现,同时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了解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 新闻起源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早期的信息传播体现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导入】:上节课跟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什么是历史以及新闻的概念,简单介绍了新闻史的几个分期。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回顾一下新闻的三个概念,以及新闻史的几个分期。【提问】 总结,从新闻史的四个分期我们知道,其实新闻的出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同进行了,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闻才将出现。因此,在了解新闻起源之前要对人类发展进行掌握,并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对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发展进行一个探讨。 【新授】: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在新闻起源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加以简单概括。 从猿到人的演变 人类进化的谱系大致如下:埃及古猿(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是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猿类化石),此后分化为两支,猿科和人科。人科的演变序列是腊马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方古猿(500~100万年前)——直立人(300~30万年前)——智人(30~1万年前) 恩格斯认为直立“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在直立人的晚期和早期

智人阶段,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恩格斯又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因为不仅因光明驱散了黑暗和愚昧,熟食加快了大脑进化,开始产生了语言,人类告别野居进人了洞穴,可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而且这件事还标志着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动物只会利用自然而人却会改变和支配自然。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遍布全球,从最初时候的十几万发展到了上百万,人种开始分化,人类创造了石器(打制石器)进行狩猎,创造了壁画文化,有了原始的社会组织血缘家庭和氏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了。 农业革命与四大文明发祥地 大约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方位革命。农业革命的标志是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原始人无论是采集还是渔猎,都没有摆脱依赖天然食物链而生活的历史,这一切在农业革命中结束了,它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了。耕种补充或取代了狩猎,饲养家畜、栽培植物成为生存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并开始进入了定居和新石器(磨制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结构也开始发展。地球上的人类在缓慢地发展到了上千万人的时候,拉开了自然史过渡到文明史的序幕。 文明史的最早发展产生在几个居住在大河流域的人类群体中。水和火一样,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而另一个大智者泰勒斯则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因,可见自然因素在人类早期文明中的重要性。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称:“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衍生出来了。” 1.古埃及文明:大约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就出现了铜器,率先进入了金石并用时期,农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了犁耕,并且发明了图形文字。自前3500年左右统一的埃及王国建立,到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王国经历了11个王朝,那时这个地区有几百万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为了观察天象并在河水泛滥后重新测量土地,埃及的天文学和数学发达,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公元前4000年就把一年定为365天,他们很早就知道了10进制计数法,金字塔、木乃伊至今仍是人们无法解释的惊人成就。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xx新闻传播xx课后习题 总论篇 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 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如何? 三、简述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是怎样的?《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是哪些?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 《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1633

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欧美其他国家较早的主要日报有: 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有何共同规律?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 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雅致,发展进程缓慢。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进行论争,这就是史称的政论报纸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2)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六、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业进程如何?他们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2)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事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2、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3、评述宋代邸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二、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三、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3、简述反袁宣传 4、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宣传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那些方面?(即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特点)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宣传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中外新闻传播史期末试题

中外新闻传播史复习 一、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弢园文物外编》 2、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报刊——《每周评论》 3、中国古代的官报称——邸报 4、首先在《新青年》上用白话文写诗的是——胡适 5、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大型杂志栏目——《东方时空》 6、揭开了“拒检”运动序幕的——《重庆国讯书店》 7、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座广播电台时间——1940年 8、香港最早开办的有限黑白电视台——《丽的电视台》 9、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 10、托马斯·凯恩1776年月出版政论小稿子——《常识》 11、泰晤士报道创办人士——约翰·沃尔特 12、20世纪初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掏粪运动”的国家——美国 13、英国宪章运动中著名报纸——《北极星报》,创办人,奥康·劳尔 14、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时间——1938年9月2日 15、文革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判主的笔名——梁效 16、奥克斯接办《纽约时报》后1904年任用优秀编辑——范安达 17、将无线电广播称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的人——列宁 18、法国最有名的字报——《世界报》 19、世界上最早运动的广播电视台——美国KD、KA电台 20、意大利晚邮报有一位女记者思维敏捷、提问尖锐——法拉奇 二、多选题 1、《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共同点 (1)都是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重要刊物。 (2)都发表维新言论,宣传变法思想,与爱国救国的热情分不开。 (3)都有梁启超兼理笔政 2、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创办了哪些报纸 (1)《华报》 (2)《集纳批判》 (3)《中华新闻社》 (4)《国际新闻社》 3、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在华东地区的私营报纸主要有 华东区(28份):上海16份,分别是《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晚刊》《商报》《大报》《亦报》《百货新闻》《工商新闻》《烟业日报》《人民文化报》《剧影日报》《密勒氏评论报》《俄文新生活》《俄文公民日报》《俄文晚报》《字林西报》;杭州3份,《当代日报》《西湖报晚刊》《金融论坛报》;南京2份,《南京新民报》《南京人报》。其他各有一份私营报纸的城市有:无锡《晓报》,常州《常州民报》,镇江《大众日报》,宁波《宁波人报》,福州《星闽日报》,厦门《江声日报》,福建莆田《奋兴报》。 4、贝内特在1835年创办的纽约《先驱报》有哪些特点

新闻传播史重点

露布——古代报纸产生前实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一种流动的传播媒介。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亦称“露板”。最初是指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专指公开发布的战争捷报。 古代报纸产生前新闻传播载体的特点 1.古代报纸产生之前,传播新闻的载体往往具有一身二任的性质 官方新闻的发布,完全借用官文书 2.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新闻传播的需要,又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尚未完全成熟。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态及其特点 a封建官报 特点——不定期;定向传播,有官文书痕迹;信息属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筛选信息。经具有一定的报纸的性质,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最早的官报雏形 b非法民报(小报) 特点 1、以刊载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不定期发行。 2、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3、内容较为丰富,可读性较高 4、以赢利为目的,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5、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 6、手写、印刷并存,发行量大,读者广泛 c合法民报(京报) 特点 1.内容基本是官报的翻版,极少自己采写的新闻,更无评论。 2.形式比较完备。“京报”固定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编排形式 3.报房自主经营、自办发行。 敦煌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原件 “定本”制度——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中国报纸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为政治上之一种需要”——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专制统治的舆论工具。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形态,从影响上看,封建官报最大;从形式上看,合法民报(京报)最完备;从本质上看,非法民报(小报)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压抑了对新闻的信息需求;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基础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限禁 3.封建社会的新闻信息体系为封建统治阶级独占。 4.封建统治者绝不允许民众自由发表言论,始终禁锢、钳制人们的思想。 1815年-19世纪末是在华外报发展和垄断时期,以两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创始阶段(1815-1840年) 办报活动局限于东南亚一带和中国的澳门、广州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七章 大洋洲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七章 大洋洲新闻传播史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平稳的新闻政策 大洋洲从殖民地或托管地向国家独立或自治的过渡,是和平的,因而其新闻政策也保持 了平稳过渡的状态。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以自由主义为基础;(2)逐渐实现本地 人管理媒介(民族化);(3)鼓励多种文化传播。 2.三个不同的发展地区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这是大洋洲主要国家,其新闻体制基本效仿英国:报刊基本民营,广播电视业实行公营 平稳的新闻政策 概述 三个不同的发展地区 独特的太平洋中的美国属地 现代新闻业的初创 澳大利亚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新民族意识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至今,报刊的集团化兼并 澳大利亚报刊的特点与新闻自由 广播电视业的和谐发展 澳大利亚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 大 洋洲新 闻传 播史

与民营并行的体制。 (2)美拉尼西亚 这是大洋洲新闻传播业的次发达地区,其代表国家是巴新、斐济。这一地区的传播业虽然现在不够发达,但是发展速度明显地较快。 (3)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 在美拉尼西亚东北,是大洋洲新闻传播业相对不够发达的地区。代表国家萨摩亚,位于波利尼西亚。 3.独特的太平洋中的美国属地 太平洋中的美国属地,分为本土和其他领地。属于本土的夏威夷群岛,以及美国的领地东萨摩亚、关岛等,由于其新闻文化直接来自美国,虽然起步晚,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发展,但新闻传播业很快达到了发达程度。这是大洋洲一个较为独特的情况。 二、澳大利亚新闻传播史 1.现代新闻业的初创 (1)第一批报纸的诞生 ①1803年,第三任总督菲利普·金(Philip King)到任,他较为看重办报,命令在当局办的印刷所工作的犯人乔治·豪于1803年3月5日为当局编辑和出版了《悉尼公报和新南威尔士广告人报》,为澳大利亚第一家报纸。 ②这是一份由犯人(后来为自由人)按照官方意图编辑的官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 1、三社四边协议 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 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 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 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 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6、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得名于19-20世纪之交纽约《星期日世界报》漫画专栏《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孩子”。这里的“黄色”,并不等于色情。而且最初的黄色新闻并没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耸人听闻著称。后来的黄色新闻则不仅限于色情一隅。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策动社会运动。 一般也认为,黄色新闻是现代小型报的前身。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01-06真题) 2013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 2、公共领域 3、群众办报 4、张季鸾 5、Tim Berners-Lee 6、LBS 7、流动空间 8、Kevin Kelly 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 2、“网络社会” 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 4、技术决定论 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 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框架(news frame) 2、媒介素养(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 5、密尔顿(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二、简答(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4、述评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黄色新闻 3、《论出版自由》 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5、“报刊的有机运动” 二、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 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 3、碎片化的受众 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 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 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3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 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 汉代:邸报一一唐代:进奏院状一一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 6.日报的诞生 ①德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1656年,德国人蒂莫苔斯?里兹赫在莱比 锡创办) 《莱比锡新闻》,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创办,这份周报3年后改为日报出版,德国以及 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②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创刊) ③法国第一家日报:《法国新闻》(1777年元旦,雅克?布里索在巴黎创办)第二节集权主义理论及其来源 1. 历史渊源: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都认为政府控制报业是必然的。 第三节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①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需事先经过特许。1694年才被最终废除 ②新闻检查制度 定义:在新闻报道发布之前,必须经过有关当局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③知识税 定义:是在18世纪初发明的一种控制手段。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向报纸,纸张,广告等知 识产品征税,以提高新闻出版物的售价,限制报刊的发行,从而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 ④津贴制度 定义:政府用大量金钱收买非官方著名报人或重要报刊发行人,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更有 力的控制舆论。 ⑤严刑峻法 第四节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 ?约翰?弥尔顿(英国伦敦人)的《论出版自由》 ①1644年初次印行,是弥尔顿对国会质询的答辩词。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 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思想准备(思考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 ①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 ②在此报上登载政治漫画“蛇的漫画”(用简洁凝练、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 良好的传播效果。) 托马斯?潘恩一一《常识》,《危机》的背景,意义,内容 3.爱德华?开夫——《绅士杂志》

外国新闻传播史 重点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1.什么是新闻事业 专门的机构(即新闻机构)通过特定的媒介(即大众媒介)向广大公众进行的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人们通常把从事这种高级的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业称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新闻事业是一种大众传播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同人类物质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同人类的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互相适应。 2.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原始信息传播:前语言时期,动物水平,依靠身体器官、触觉、视觉、嗅觉 口语新闻传播: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手写新闻传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公告式:官方公报 书信式:新闻信 印刷新闻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3.人类传播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 印刷术的发明 4.新闻信 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新闻信绵绵不绝。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以撰写新闻信为业的人,他们受雇给远离首都的军政长官、王公贵族、税吏、巨商写信,提供首都的消息;也有的专门从外地向首都写信,提供外省的消息。发展到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信流行,上层社会主要依靠它获得外地消息。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商业、航海业的发展,新闻信又逐步扩散到商人和平民中去。 5.gazzetta 出现于16世纪初,它是指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新闻报道。 手抄小报不定期,每份一个铜元。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Gazzetta(威尼斯小报)。而Gazzet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这个词后来演变为报纸、公报等意思,并且常常作为报刊的刊名用字而广为使用。 6手抄小报和新闻书的历史地位 1)16世纪初期,这两种媒介的兴起,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事业的过度,是 近代报刊的雏形 2)使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北美篇 第十二章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1.为什么《国内外公共事件》报出版了一期就夭折了? 答:《国内外公共事件》是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创刊于1690年9月25日,创办人是本杰明·哈里斯。这是一份四版报纸,但只印三版,第四版是空白,读者可以在传阅时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写上去。该报有国外新闻,也有本地消息。在选材上,首先报道重大事件,报道消息时注重夹叙夹议。《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与其他印刷品相区别的特征是,它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读起来像一份报纸,而且也是把它当做一份长期的新闻刊物办的。 但是,《国内外公共事件》只出版了一期就被禁止,因为该报的出版触犯了殖民当局限制新闻出版的法案,法案规定出版物要经审批,发给许可证后才能出版。这样,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就成为出版许可法的第一个牺牲品。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他们的情况怎样? 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极为卓越的报刊活动家,他们的宣传和鼓励是战争中鼓舞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著名的人士有: (1)塞缪尔·亚当斯 亚当斯是美国独立运动中杰出的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 ①1748年任《独立广告报》编辑,经常抨击英国政府横征暴敛的政策。第二年,该报停刊,他就给《波士顿公报与乡村新闻》撰稿,宣传抗英主张。 ②在反印花税的高潮中,他将聚集在《波士顿公报》营业所附近的激进分子组织起来,

成立了“自由之子社”,并在各地设立分社,建立了“自由之子社”宣传网,集中了一批活跃的报人和印刷商,为革命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③1772年,亚当斯成立了一个“通讯委员会”,其他各州也纷纷成立通讯委员会,并联结成网。殖民地的各种动态消息都在这里汇集,经加工整理后提供给革命报刊。通讯委员会既是一个类似通讯社的信息传播机构,又是一个革命组织。1775年4月,列克星敦民兵就是得到通讯委员会成员的报告后,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1774年以后,亚当斯一直担任马萨诸塞州大陆会议代表,独立战争后,长期担任该州的副州长、州长。 (2)托马斯·潘恩 美国独立战争中杰出的政论家、启蒙思想家。 ①1774年,他从英国来到北美,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1775年发表《在美洲的非洲人奴隶问题》一文,以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罪恶的奴隶制度,为他初步赢得了声誉。 ②1776年1月,他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发表了《常识》的政论小册子,以通俗、充满激情的语言,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立即拿起武器,进行争取自由的战争。《常识》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还为当年7月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铺平了道路。 ③1776年8月他入伍后,又写下了一系列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在战争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3篇《危机》,有的抨击英国派来的使者,有的揭露保皇派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有的在危急关头激励士气。战争结束后,潘恩回到欧洲。 ④1791年,他撰写了《人权论》,引起轰动。次年又发表《人权论》续篇。 (3)艾赛亚·托马斯 ①1766年托马斯在反印花税斗争中公开传播革命观点,1770年他与人合办《马萨诸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 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 (提问) 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 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 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希腊时期还留下了城邦文化的灿烂历史。最后的亚里山大时期更是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里山大城人口100万,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 就传播的形式看,希腊是文字与口传并存,而且口传更为重要的时期。尽管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那里接受了字母表,从埃及人那里接受了莎草纸,但是以荷马史诗为传统的希腊人显然更偏爱口语传播。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进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在言论自由、思想活跃的时代,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投身于以演说和辩论为主的口头宣传活动,产生了专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新闻传播史重点

关于“第一” 1·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的《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2·“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3·“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4·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5·《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7·《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时间最长的中文近代报刊。8·《新闻纸略论》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9·《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0·《广州记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1·《孖剌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2·《遐迩贯珍》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3·《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第一份英文报纸。 14·《上海新报》是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 15·《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综合性报刊。 16·《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7·《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18·《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于1831年7月28日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9·英文月刊《中国从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 20·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创刊,是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21·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管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22·鸦片战争后广州初现得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广州探报》。 23·福州最早的中文报刊是《教会使者报》,1860年创刊,月刊,是一份用方言拉丁文拼音的教会刊物。 24·第一份近代报纸是英文《厦门航运报道》,1872年创刊。1866年,《厦门新报》创刊,是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日刊。 25·1870年12月5日,法文周刊《上海新闻》创刊,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法文报刊,法商比尔创办并任主笔。 26·第一家德文报纸是《德文新报》,1886年10月1日创刊,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德文报纸。 27·日本人在华经营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是1896年2月12日姚文藻以渡给宗方小太郎的《汉报》。 28·俄国在华的第一本俄文杂志是1898年年底创刊的《哈尔宾》,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俄文报纸是1899年8月在旅顺创办的《新边疆报》,同时也是我国东北的第一家报纸。 29·中国人在东北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东三省报》于1905年年底创办。1906年3月14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创办的《远东报》是黑龙江的第一家中文报纸。 30·鸦片战争后,英华书院于1843年从马六甲迁来香港,是中国第一家拥有中文铅字设备的印刷机构。 31·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大都是周三刊,是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