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苍溪县1990-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苍溪县1990-2010年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果1990-2010年,全县共报告HFRS病例208例,年均发病率1.29/10万。一般每3~4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呈双峰分布,系野鼠型HFRS,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农民,主要集中在龙王-元坝一线以西的乡镇。结论发病高峰来临前,在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HFRS疫苗的预防接种及5月、10月实施大规模农田灭鼠等综合防制措施将会有效降低HFRS发病率。[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防制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危害重。据疫情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来,广元市年均发病率0.31/10万,苍溪县同期年均发病率达1.29/10万,且一直在全市位居前列,目前已成为省、市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本文对苍溪县1990-2010年HFRS的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揭示疫情流行特征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以控制发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源于苍溪县疾控中心历年疫情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苍溪县统计局。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疫情流行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自1990年以来,苍溪县累计发病208例,年均发病率1.29/10万;死亡9例,病死率4.33%(9/208)。发病具有比较明显的流行周期,一般每3~4年出现发病高峰(下图)。

2.2 地区分布苍溪县共有39个乡镇,1990-2010年出现病例的乡镇28个,病例覆盖率71.79%(28/39)。以片区划分,苍溪县共9个片区,发病居前三位的片区依次为陵江片区89例,东青、五龙片区各45例,龙王、元坝片区各8例,占发病总数的9

3.75%(195/208),发病率分别为陵江片区5.69/万、东青片区6.26/万、五龙片区6.28/万、元坝片区1.03/万、龙王片区1.51/万(表1)。陵江、东青、五龙片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余片区。

2.3 人群分布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5岁,25~60岁人群为主,共发病166例,占全部发病的79.81%(166/208),其中以50-55岁年龄段发病最为集中,共发病38例;男性发病152例,发病率

3.77/万(152/403515),女性发病56例,发病率1.45/万(56/387354),男女比2.71: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169例,占发病总数的81.25%(169/208)。

2.4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发病,10~12月为发病高峰,共发病73例,占发病总数的44.23%(73/208);6~7月出现发病小高峰,共发病45例,占发病总数的21.63%(45/208)(图2)。

3 讨论

苍溪县HFRS发病存在一定流行周期,这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呈周期性流行特点相符[1]。但近年来发病趋于平稳,预期的发病高峰未出现,估计与苍溪县在2009年迎接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及2010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全县各地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全面开展除四害工作有关。苍溪县HFRS存在明显的季节发病,呈双峰分布,10~12月为发病高峰,6~7月为发病小高峰,属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2,3]。灭鼠工作是预防HFRS的综合性措施之一[4],与HFRS关系密切的黑线姬鼠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5月、9~10月,因此流行高峰前,有必要在重点地区,5月和10月开展两轮的大规模农村、农田灭鼠。但农田、宅周环

境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鼠密度及灭鼠效果[5],重点地区要在加强对农田、宅周杂草、垃圾的清理的基础上,科学灭鼠,方能提高灭鼠效果。

从人群及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苍溪县青壮年男性农民是HFRS的好发人群,这与隋吉林等调查研究一致[6];县城区所在地陵江镇及其周边的东青和五龙片区,即龙王和元坝一线以西的乡镇是HFRS的重点地区,估计与鼠密度较高或鼠种分布有关[7]。由于人群对HFRS 普遍易感[6],研究证实接种国产HFRS疫苗,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很好,人群保护率达100%[8,9],因此在主要发病地区、重点人群开展HFRS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利于控制HFRS。

开展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被老鼠咬伤,保管好食物和粮食,避免被鼠尿、鼠粪污染,以减少发病。

埃博拉出血热全员培训考试标准答案 (1)

埃博拉出血热全员培训考试(标准答案) 科室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职称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是2-21天,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10分) 2、埃博拉出血热感染的高危人群医务人员、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10分) 3、埃博拉防控工作中强调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等五早。(5分) 4、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要求标准预防、接触防护、呼吸道防护,医护人员防护应采取标准预防,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5分) 5、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个人防护穿戴顺序五步包括手卫生(七步洗手法)、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5分) 6、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个人防护脱卸六步包括一次性橡胶手套、一次性隔离衣、手卫生(七步洗手法)、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手卫生(七步洗手法)。(5分) 二、简答题 1.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依据?其中流行病学史包括哪些?(10分)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2.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 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 (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 (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流行病学史: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 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尿蛋白:3+,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 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 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是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 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试题

出血热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流行性出血热: 二、单项选择题: 1、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肾 B.肝 C.心 D.肺 2、关于肾出血热综合征患者发热与病情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随发热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减轻 B.体温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反加重 C.发热期全身症状最重 D.发热与症状关系不大 3、流行性出血热“三痛”是指:() 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疼痛 B.腹痛、腰痛、骨关节痛 C.头痛、腰痛、眼眶痛 D.腹痛、骨关节痛、肌痛 4、下列哪项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A.疑似病例+血清抗EHFIgM阳性 B.血清抗EHFIgG滴度为1:40及以上 C.恢复期抗EHF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 D.EHF病毒抗原阳性 5、流行性出血热可能的传播途径为:() A.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 B.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C.动物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D.动物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6、出血热疫苗接种部位是哪里? A.上臂三角肌 B.臀大肌 C.其他部位 7、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哪个是正确的?()

A.1,15,180 B.1,30,180 C.1,45,180 8、出血热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 A.2-8℃ B.8-15℃ C.-20℃ 三.简答题: 1、肾出血热综合征的典型临床分期是什么? 2、肾出血热综合征的三大主症是什么?

出血热试题(二) 一、选择题 1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下列哪项正确( ) A 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应以血管活性药物为主 B 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C 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 无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 E 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2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具季节性和周期性 B 是由一种RNA病毒引起的 C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D 都具典型的五期经过 E 皮疹多为出血性 3 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 A "三痛"和"三红"征 B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C 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 D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E 鼠类接触史 4 对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学习.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学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 ,血常规:WBC28.0×10/L,异型淋巴细胞20%,Hb110g/L ,PLT42×10/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 ,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A .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水肿、脑疝形成 C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E .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和败血症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_:姬鼠型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_。 本题答案:汉城病毒;褐家鼠;汉滩病毒;黑线姬鼠 本题解析:汉城病毒;褐家鼠;汉滩病毒;黑线姬鼠 3、问答题 女,33岁,农民。于2005年12月10日就诊,发热、头痛、腰痛、腹泻6天,在当地卫生院注射柴胡,无好转,3天前突然昏倒于厕所,后经补液后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测试题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测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下列哪些是对的 ( ) A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B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C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D病死率高,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53%。 2、埃博拉出血热的一般检查正确是( ) A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B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C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D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疑似病例的诊断:①有流行病学史( ) ②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①A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B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C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②A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B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C不明原因猝死; 4、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下列哪些是对的() A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B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C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共16页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库(共100题) 一、单选题(70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D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甲类传染病有:( A )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3、传染病流行是指:( C)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4、病原携带者是指:( C )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B )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6、造成人群易感因素降低的是(C ) A、新生人口增加 B易感者的集中 C人工免疫 D新兵入伍 7、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几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A)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8、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D )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9、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C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0、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D )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 A ) A、≤3岁 B、3-5岁 C、5-7岁 D、7-12岁 11、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C )

传染病培训考试试卷

传染病培训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2、甲类传染病为霍乱、鼠疫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为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卡报出。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和肺结核病要分型报告。需分急、慢性报告的病种是乙型肝炎、血吸虫和丙肝;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传染病。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30分) 1、传染病报告卡中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的年龄范围(B )。 A 10岁以下 B 14岁以下 C 12岁以下 D 16岁以下 2、传染病报告卡中现住址的含义是(A)。 A 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B 户籍所在地址 C 病人就诊医院所在地址 D 病人工作单位所在地址 3、传染病报告卡中就诊日期的含义(C)。 A病人首次就诊日期 B 病人本年就诊日期C病人本次就诊日期 4、某病人如同时患艾滋病、乙肝和流行性出血热三种病:

①该病人应填写(C)张传染病报告卡。 A 1 B 2 C 3 D 4 ②若该病人因艾滋病死亡,需填写死亡日期的是(D)传染病报告卡。 A 艾滋病、乙肝、流行性出血热 B 乙肝 C 流行性出血热 D 艾滋病 5、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存(B)年。 A 1年 B 3年 C 5年 D 10年 6、病原携带者是指(C)。 A 恢复期传染病病人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 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病人 7、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D)、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A 早隔离、早治疗 B 早发现、早治疗 C 早发现、早治疗 D 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8、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疾病,未实行网络直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 位应于(B)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 D 24小时 9、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有(A)。 A 流行性感冒 B 麻疹 C 淋病 D 狂犬病 10、下列哪种病需要报告阳性检测(C)。 A 脊髓灰质炎 B 霍乱 C 艾滋病 D 乙肝 11、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A)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 预防 B 治疗 C 控制 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报告病毒性肝炎要用专门的卡片。(Y) 2)任何人对传染病疫情及突发性公卫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Y) 3)对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可以进行居家隔离治疗。(N) 4)乙类传染病的某些传染病可以按甲类传染病管理。(Y) 5)患甲类传染病死亡的,死者的尸体可直接交予家属开追掉会。(N)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优.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 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及答案_0.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判断题 EHF 常见并发症有腔道出血、肺水肿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单项选择题 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 ,血常规:WBC28.0×10/L,异型淋巴细胞20%,Hb110g/L ,PLT42×10/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 ,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A .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 水肿、脑疝形成 C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E .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和败血症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单项选择题 男,39岁,民工,于11月30日就诊,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4天,在当地医院注射安痛定并输液无好转,早晨突然昏倒在厕所,立即测血压为75/40mmHg ,急送上级医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单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灭螨防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7、接种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16-60岁目标人群,基础免疫2针,加强1针(免疫程序:0、14天、6个月)。

护理资格知识:流行性出血热五期经过出现的顺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五期经过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 D ) A.少尿期,多尿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恢复期 B.多尿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C.发热期,少尿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恢复期 D.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在临床使用鸦片类止痛剂的过程中,应重点观察病人的哪项生命体征: ( C ) A.血压 B.脉搏 C.呼吸 D.心率 3.PPD注射后72小时测皮肤硬结直径为5~9mm,提示结果为: ( B ) A.阴性 B.弱阳性 C.阳性 D.强阳性 4.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放气的时间是术后, ( B )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E.96小时 5.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 E ) A.因子Ⅷ激活 B.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C.纤维蛋白溶解 D.纤维蛋白的激活 E.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6.甲亢治疗方法中,哪种最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 C ) A.甲硫氧嘧啶 B.他巴唑 C.放射性131I D.手术切除甲状腺 E.中药治疗 7.急性肾衰竭病人补液量应为: ( B ) A.1000ml/d B.前一日出液量+500ml(基础补液量) C.前一日出液量+1000ml D.500ml/d 8.暂空床的目的是: ( D ) A.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患者住院 B.便于接收和管理麻醉后未清醒患者 C.保持床单位整洁,患者舒适 D.供暂时离床活动的患者或新入院的患者使用 E.保护被褥不被污染

9.患者长期仰卧时,最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是 ( C ) A.枕部 B.足跟 C.骶尾部 D.髂前上棘 E.肩胛部 10.ABO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换血首选 ( E ) A.O型红细胞+A B型血浆 B.与患者同型的全血 C.A B型红细胞+O型血浆 D.与母亲同型的全血 E.O型洗涤红细胞+A B型血浆 11.关于锐器伤的预防,错误的是 ( C ) A.如不慎发生锐器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B.对发生锐器伤者进行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C.被H 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锐器刺伤,应在1周内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D.被H 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锐器刺伤,应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E.被H 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锐器刺伤,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阴性者按规定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2.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下列哪种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 ( C ) A.红细胞 B.粒细胞 C.浆细胞 D.淋巴细胞 13.轻度口腔感染患者应选择的漱口液是 ( E ) A.1%~4%碳酸氢钠溶液 B.1%~3%过氧化氢溶液 C.0.1%醋酸溶液 D.2%~3%硼酸溶液 E.复方硼砂溶液 14.脑损伤后病人急性期康复的主要内容是: ( A ) A.排尿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处理 B.肢体训练 C.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D.心理康复 15.因增加心室后负荷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是: ( C ) A.心肌梗死 B.心包填塞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枣庄市医学远程继续教育试题答案四

枣庄市医学远程继续教育试题答案四 枣庄市医学远程继续教育试题答案-系列5 以下为其中六套题答案,仅供参考。 试题1麻疹 试题2霍乱 试题3共性知识 试题4流行性出血热 试题5伤寒与副伤寒 试题6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 试题一 麻疹试题答案 1.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A)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2.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D)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3.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C)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4.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C)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5.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D)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试题二 霍乱试题答案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A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国际检疫传染病 2. 发现霍乱病例,上报时间是C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青岛目前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老鼠是该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 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还有就是头痛、眼眶痛再加上腰痛,颈部、胸部,红肿发红的症状,后期有出血点。 和老鼠的接触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和老鼠的直接接触,被老鼠咬伤了,再一个通过消化道,吃被老鼠污染的东西,如果有破损的话容易污染,再一个渠道是通过鼠身上的媒介,比如说螨虫,叮咬人类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出血热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出血热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防治出血热除了要防鼠灭鼠,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病毒性的疾病,目前通过疫苗保护是一个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还是要做一个疫苗保护。据了解,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出血热的简介早期症状表现为: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猩 红 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2年1月4日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2012年1月4日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一、为什么说当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形势严峻近期西安市未央区某高校出现3例出血 热疫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近期来休闲方式改变,爬山和野外活动增加(特别是爬 山主要目的地在长安,户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二、流行 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通过被鼠尿、便、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通过伤口接触而向人传播,人与人之间罕见互相感染。三、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发热:38℃以下,38-40℃,40℃以上各占1/3,热退病进(发烧退了,但病情加重)是其特点。2.出现三红:病人面红、颈部发红、胸部 发红(指头按压皮肤后发红部位退色),部分病人出现眼睛球结膜充血,呈现“酒醉 貌“。3.出现三痛;病人头痛、腰痛,眼眶痛。4.腋窝、四肢、胸部、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瘀斑。5.消化道有恶心、腹痛等症状。6.个别出血热病人只有发热、全身极度困倦、恶心等不典型症状。7.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 血尿,肾功能下降。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四、怀疑出血热应注意什么?怀疑出血热一定要查血、查尿,进一 步可查出血热抗体,注意勿用较强解热镇痛药(俗称的西药退烧药)。五、流行性出 血热救治原则是什么?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三早一就“,三早就是指针对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能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早发现(早认识)避免误诊错诊,加重病情;早休息(也就是早卧床),有病不要挺,以防加重休克、大出血;早治疗(液体治疗)早按出血热治疗;就地治 疗(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六、什么时间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每年11份至次年1月 份为发病大高峰;5月份至7月份为发病小高峰。七、怎样预防出血热?1.搞好环境卫生,大力灭鼠,减少鼠密度。2.出血热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到出血热 高发区域,长安、户县、周至是出血热高发区。3.勿食用生冷饮食,特别是怀疑有老 鼠爬过的水果、蔬菜等。4.适时接种出血热疫苗,特别是外出打工人员、建筑工人、 经常户外爬山等人员。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病死率高。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其他一些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在目前阶段,以对病人血液标本检测为主。为及时检测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的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 包括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病例定义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标本采集 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发病3日后静脉血2管,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 (二)标本保存、运送 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或以下冰箱,1周内保存可置-20℃冰箱。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 三、检测内容 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是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实时荧光PCR 方法针对埃博拉病毒2个不同的基因进行检测,在病例筛查时,任一基因检测阳性均可判为埃博拉病毒阳性;在确诊病例出院时,需针对2个基因的检测同时阴性,方可判定为阴性(附件2)。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较少使用,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发病后3天内,患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40套题题库及答案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40套题题库及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目录 1.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策略 2.产前诊断- 3.腹膜透析 4.韩群英偏瘫康复操 5.慎重对待老年人输液 6.手术室护士基本技术操作 7.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中西医治疗 8.心脏听诊 9.血清学诊断肝癌和肝炎的方法 10.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 11.医院感染细菌耐药现状及控制 12.营养与排泄护理技术 13.终末期肾脏病的替代治疗 14.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器官外伤中的临床应用 16.溃疡病诊疗新进展 18.社区获得性肺炎 19.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20.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 22.重度哮喘与糖皮质激素治疗 23.医疗事故的防范 24.怎么看好门诊 25.艾滋病 2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7.肺结核 28.共性知识 29.霍乱 30.狂犬病 31.流行性出血热 3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3.流行性腮腺炎 34.流行性乙型脑炎 35.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测量技术 36.麻疹 37.伤寒与副伤寒 38.鼠疫 39.细菌性痢疾 40.血吸虫病 41.乙型肝炎 42.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试题答案 1. .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策略答案 1、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就可降低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率:B.43% 2、2000年全球由糖尿病死亡的人数达A.290万 3、至2007年全球20-79岁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估计有:B.2.3亿 4、目前认为糖尿病达标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值应:A.小于6.5% 5、II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达标率目前最好达:B.15% 6、1999-2000年我国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C.28% 7、关于糖尿病治疗的全球共识以下正确的有A.6月内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6.5% 8、在无法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下,专家认为:B.将空腹血糖控制在小于6.0mmol/l 9、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内没有控制到小于6.5% 就应该A.尽早联合用药 10、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作用部位在D.胰腺 11、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D.低血糖 12、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A.促进胰岛素颗粒的胞吐作用 13、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 B.肾功能不全 1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人数是非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人数的多少倍:A.15 15、糖尿病最关键的危害是以下哪项慢性并发症?A.肾脏病变 16、二甲双胍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机理A.增加胰岛素受体表达 17、II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注意事项:C.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8、口服抗糖尿病药有以下哪种D.A+B+C 19、瑞格列奈降糖作用特点D.持续时间短 20、罗格列酮主要适用于B.对胰岛素敏感的病人 21、当血糖控制不理想时联合用药D.尽早联合用药 22、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改善餐后血糖效果好 23、作用在肠道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D.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4、下列药物可以称为胰岛素増敏剂的是 "二甲双胍“ 25. 新诊断的II型糖尿病 A.可以选用磺酰脲类降糖药 26.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就可降低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率:B.43% 27. 作用在肠道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D.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8.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 D.低血糖 29. II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达标率目前最好达:B.15% 30. 目前认为糖尿病达标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值应:A.小于6.5% 31.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 B.肾功能不全 32. 在无法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下,专家认为: B.将空腹血糖控制在小于6.0mmol/l 33.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人数是非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人数的多少倍:A.15 34. 每年我国投入糖尿病的医疗费用占疾病总费用的: C.4.3 35.罗格列酮属于B.噻唑二烷酮类降糖药 36.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改善餐后血糖效果好 37.下列药物可以称为胰岛素増敏剂的是D.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8.胰岛素促分剂包括磺酰脲类降糖药和 B.瑞格列奈 39.糖尿病人联合用药的优点:D. A+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