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斩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高中优秀作文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高中优秀作文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2019.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鲁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尊敬,也以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在近现代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朝花夕拾》、《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 在鲁迅的世界里,自由的天地,崭新的生活。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我会邀请鲁迅看一场电影,因为我们这儿没有社戏。记得以前,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一天里,我会和他去农村,再次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寄托。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和鲁迅一起学习他的作品,领略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惨。我们将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

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这一天里,还要和他探讨弃医从文的事情。回到中国的他,便以鲁迅为笔名,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也发表了中国历史让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时刻都在写作,在作品中,不断唤醒国人的勇气,也去嘲讽那些坏人。于是,很多坏人都想去杀了他,因为他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和那些坏人作对,使得坏人们很难得以发展,使得国人的抗战意识高涨。 鲁迅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人士,为了祖国的发展,可以弃医从文,放弃自己学习很多年的医术,只是为了能够救国图存,那样的一位英雄,或许可以值得我们能够永远铭记。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设计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 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鲁迅的《过客》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寓味,是一篇含蓄、隐晦,又富于象征意义的哲理性文章。鲁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在文章中一一展现。 《过客》一文中出现了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发老翁、紫发女孩和一位困顿的过客。而这三位人物也象征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在人生道路中作出的不同的人生存选择。 面对西面的土地,十岁的紫发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与野蔷薇盛开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她象征着的是对生活与未来怀着希望,对生活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却又缺乏深刻认识的稚气的年轻一代;而同样的方向,老人看到的却是萧索凄凉的坟地,这位世故、麻木的白发老翁正象征着社会上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麻木生存、畏缩不前的一类人;而困顿窘迫的“过客”即使知道前面是绝望的坟地,依旧选择向前走去的,他象征着的是灵魂无处可归却依旧永不停止追寻出路的孤独而觉醒的探索者。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是不停往前走。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走好”。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

上。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象。 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而这被深恶痛绝的牢笼般的地方正是他所处的黑暗而绝望的社会——所以他要走。即使他的灵魂依旧在黑暗与歧途中孤独地流浪,但“走”就意味着出路和希望。 过客的身上到处都是鲁迅自己的影子。过客在荒郊野地里没有目的地向前行走,前方是坟地,背后是无法回头的绝境,但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向前走去,拒绝他人的布施和语言的迷惑,非要执着地走到前方的目的地去。鲁迅就像文中的过客一样,是孤独、焦灼甚至绝望的探索者,但是他亦如无所畏惧的过客一般,踏着荆棘和瓦砾,跨越坟地和山丘,不顾一切向前追求,为这个绝望的社会开辟出一条带着希望的道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

鲁迅留日背景及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 第一: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在南京,他读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满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眼界大开,心情也好一点。但这时他又感受到另一种歧视──他爱于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经过学校附近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旗营中的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投来石块并辱骂他。他大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这种歧视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视只是针对他的家庭和个人,现在的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的被统治的民族,这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满清的奴隶.毕业后,既然在国内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在日本,他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的歧视。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许多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

时代背景对于鲁迅与韩寒文学创作的影响

时代背景对于鲁迅与韩寒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总述 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说,部分大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认先生作品中的价值。不过,鲁迅的作品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如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他建议,大学生在阅读鲁迅时,可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沉下心来体味其精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韩寒是一个相当崭新的名字。在1999年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韩寒第一次“浮出海面”,那时韩寒上高一。新概念大赛有一个好处,就是获得一等奖的高三学生能被作为主办方的大学免试提前录取,韩寒的打算就是在高中三年级取得大赛的“三连冠”,这样离他的大学也就不远了。韩寒有这个想法首先是自信,确实他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能力极好,让人不得不信服;再一个就是他自知无法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相处融洽,除语文和英语外,韩寒有七门功课总是不及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成绩单挂红灯七盏,照亮我的前程”。而这些则对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与韩寒二者的语言都很锋利,都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与丑陋。不过鲁迅说的比较含蓄,而韩寒的语言比较锋利。这当然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鲁迅的那个时代是社会动荡的年代,而韩寒则生活在舆论自由的年代,这都使得他们的文字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生活背景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韩寒,1982年出生于上海金山。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很多人愿意称呼他为80后的领军人物,是80后出道最早的代表人物。 三、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企图因此改变国民精神。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 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成长求学经历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纵观他的成长经历,早年丧父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造就他这个大文豪的必要条件。因为父亲死于庸医,家道中落,所以他加倍努力考取了一所所全免费学校得以继续学习深造。也因为此,他才有可能立志学医。所以,后来才有了他弃医从文的美谈,所以才有了这文学的一代宗师。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今天的社会中,也有许多如少年鲁迅一样聪慧,如他一样经历丧父之痛,如他一样因父亲的病而家庭贫困的少年。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将来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迅先生也生活在今天,一切又会怎样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鲁迅家里真穷困到拿不出学费和生活费的地步,那么他只有辍学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因为现在社会好像没有学费、生活费全免的学校存在。 因此,少年鲁迅就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这个大课堂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步入社会的少年,思想行为上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可能,少年鲁迅会因为自己家庭的变故和由此造成的不幸而努力上进、奋发向上。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喜欢独自去闯荡。所以少年鲁迅一定会背上行囊,远走他乡,从此走上打工之路。尽管打工之路漫长而艰苦,但以鲁迅的心智和毅力,应该可以忍受并奋发。照此看来,或许他日后会在打工者之中脱颖而出,受到老板的欣赏并因此成长为某公司的领导阶层。如果鲁迅胆子大点,也许他会自立门户,成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如果他运气

好点,他可能会在将来日进斗金,成为一个大富豪。 第二种可能,少年鲁迅会因为家道中落而自卑,会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会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怨天尤人甚至会痛恨这个社会。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会破罐子破摔,甚至会有报复社会的行为倾向。所以少年鲁迅肯定会呆在鲁镇,慢慢地便会和镇上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年混在一起。而且慢慢地也会学着干些坏事,由于不幸经历而造成的心灵扭曲,所以干起坏事来往往会更心狠手辣。渐渐地,他会有较高的威信,在那些哥们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最后,极有可能成为为害一方的黑帮老大。 当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遇上几个好班主任——这班主任还得有点钱。每年的的学费等开支都由班主任帮他出。这样的话,他能免强熬到高中毕业。但大学恐怕就念不上了,因为大学学费简直是天文数字,一般的班主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虽然大学里有贫困生贷款上学的举措,但第一次去的学费就不可能筹到。另一种是遇上丛飞这样的好人来支助他上学,但这种机会几乎为零。因为鲁迅的家既不在大西北又不属贫困山区,而且他还是城镇户口,所以丛飞等人的爱心很难恩泽于他。 如此看来,倘若鲁迅生活在今天,要想成为大文豪实在难矣! 不过,鲁迅是咱中国人的骄傲,是一代文学宗师,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只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和鲁迅经历相似的苦命少年,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导读: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

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 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他和弟弟们到外婆家避难,大舅父家的人竟称他们是“乞食者”。本家各房聚议分家时,竟公然欺负,要将坏房子分给他们。从《琐记》(见《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之流对小鲁迅不无恶意的流言,也在院中传播开来。这些,本也是惯常现象,中国向来不乏势利小人,只是少年鲁迅比一般孩子过早地感受了这一点,在他幼小而敏感的心灵上打下了过深的烙印。这使他后来的作品中也多反映对社会阴暗的感受。 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初一作文: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作文800字

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 那天,我乞求上天用我三天寿命来换取我此生还未完成的两个遗愿,老天笑着说好,无奈放我而去。 穿梭时光隧道,我来到了1918年初春,来到了那个站在灭亡线上的中国,看到了人们一幅幅丑恶的嘴脸。 那夜,我静静的躺在桌上,看着鲁迅先生皱着眉沉沉的吸着烟。他表情凝重,皮肤暗黄,穿着一身长而黑的长衫,短发使他显得精神倍加。他坐在书桌前,一阵长思之后,突然拿起我,沾了沾墨汁。我被他攥在大手中上下游动,在白纸上翩翩起舞。我偷偷注视他犀利的眼神,凝重的表情,终写完“狂人日记”四个字。 五更天之后,他揉了揉疲惫并且充满血丝的双眼,轻轻的把我担在早已熟睡的砚台上。他伸了伸僵硬的双手,直拖着身体“哐啷”一下子就躺在了冰冷的床上。但我知道那一夜鲁迅并未眠,而我,随着鲁迅的心,亦未眠。后来,无论是酷热盛夏还是寒冷冬天,我陪着鲁迅“看了”鸭子,“过了”端午,“回了”故乡,“见了”豆腐西施,“问候了”孔乙己…… 1919年四月,又是一个无声的夜晚,我还同往常一样,安静的躺在早已被磨得发亮的书桌上。昏暗的烛光中鲁迅不住的咳。一年已去,时间婆娑,把鲁迅的两鬓染的泛起白意,黝黑的脸上多了许多褶皱,脸上的胡子看起来也有几天未刮。然后他拿起我,放下,又拿起我……他双眉紧皱,双眸尖锐,最后只用我写下了一个字“药”然后就又咳着吸烟去了。

时光荏苒,他一天比一天咳的重比起我初见他,精神似乎被磨掉了不少。这些天,他总是一个人碎碎念的嘟囔着什么。我看他站起来,徘徊一会儿就又坐下,使我担忧起来。 “横、竖、弯折勾”我被他紧握着,写下了“阿”字,随后纸上又出现了“阿贵列传”四字,猛地,他又用我生硬的划掉了,狠狠地团了。他接着又草草的写下了相似的四字:“阿Q内转”。可是他嘴里又念着“不不不”就又把这放在了一边。最后,看他神色突变,迅速捏着我写下了“阿Q正传”四个方正的大字,并嘴角微扬。这样我随着鲁迅,领略了阿Q的一生,看尽了阿Q的起起落落。 “嗖”一下子,我回到了现在。老天告诉我,时间已到,我感叹着从1918到1921的这“一天”太短太短,然后摆了摆头。可酷似小鹿一样聪明的我突然灵机一动,用渴望的眼神对着老天说道:“我的另一个愿望是再去陪着鲁迅过完剩下的日子!”老天用木讷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又踏上了“一日”的旅程……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_0819文档

202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_0819 文档

EDUCATION WORD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_0819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 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 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 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 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 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 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

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 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鲁迅所处时代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等等,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欧阳学文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 1.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案群文教学篇目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父亲》《回忆导师二三事》《鲁迅回忆录》《怀念鲁迅先生》 议题解读: 本议题基于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初识鲁迅”进行设计。通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鲁迅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阅读这组群文,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走进鲁迅,让学生觉得鲁迅并没有那么遥远,也不是无法企及的巨人,而是与普通人一样,有亲切的微笑,温暖的话语和慈爱的目光。 本议题旨在丰富学生对名人的多元认识,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本全面认识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和不同作者回忆鲁迅的文章, 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及形象特点。 2.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了解从多个角度、多个文本全面认 识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推荐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书籍。 教学准备

什么样的鲁迅?告诉孩子们一个阅读小窍门-----抓文章中概括性的词句。 2.学生分组,每组重点阅读一篇文章,勾画关键词句,用词语批 注感受。 (1)小组选定篇目自学。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填写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 给作者的印象我的印象文本作者与 鲁迅 的关系 《我记 忆中的 鲁迅先 生》 《记忆 中的父 亲》 《回忆 导师二 三事》

《鲁迅 回忆录》 《怀念 鲁迅先 生》 (3)全班交流 阅读记录卡 文本作者与 鲁迅 的关系 给作者的印象我的印象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邻居开始:严肃,不 敢接近 后来:亲切慈祥、 诲人不倦 幽默,对小孩很 亲切 《记忆中的父亲》父子和善、尊重孩子、 鼓励“我”阅读、 顺其自然、宽严 有度 爱孩子、不过渡 控制孩子、和今 天的多数家长 并不一样 《回忆导师二学生态度:热忱、温 厚、慈祥、和蔼 关心爱护青年 人

有关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六篇

有关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六篇 有关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篇1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我心目中的他是拿着锋利的笔锋,用丰富细腻的情感书写世界的人。他就是鲁迅。 他写过的小说不多,但是每篇都意义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在《孔乙已》里,有意嘲弄孔乙已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负阿q,阿q则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村的村名把祥林嫂的悲剧当做有趣的事来欣赏…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不但用杂文与新文化的各种不同论调进行斗争,他也是一个关心后代,热爱人民的人。他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曾多次用散文呼吁救救孩子。他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孩子,激励

孩子们认真读书,他热爱社会的人民,他用文字写下一个个反派的人,用双手救助一个个老百姓。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让家中的女佣放下活儿去休息,自己却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用他的笔与敌人战斗。以笔为戈,战斗一生。 我心中的鲁迅是一个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篇2 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别人,因此,我心中的鲁迅先生就和别人心中的不一样。 在我眼里,鲁迅先生可不只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慈善家和教育家。 说鲁迅先生是慈善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用金钱帮助劳动人命且不说,你看他,为了中华文学战斗了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作为战争的时间,以笔做武器,以生命做代价,为劳动人民呐喊了一生,同昏庸的当局战斗了一生!面对当局的压迫,鲁迅先生毅然坚持为劳动人民呐喊! 难道,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就仅仅只是文学吗?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极富同情的心比那些文学作品更值得我们学习! 说鲁迅先生是教育家,自然也有我的理由:就冲他的侄女周晔说的那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来说,也足以说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斩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鲁迅《药》的写作背景

《药》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之一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到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同盟会”等相继成立。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就义。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满清皇帝,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变化。继之而来的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中国仍处于异常黑暗的境地。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在仙台学医时,他看了日本人杀中国人,而另一大群中国人却来“鉴赏”杀人“壮举”的电影以后,深切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由此他得出结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创作了《药》。 时代背景之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由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下陷于穷困落后状态,觉悟低,迷信思想浓厚。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不发动、不组织群众,革命事业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作者以一九○七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党人秋瑾被杀的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 时代背景之三 《药》脱稿于五四运动前夕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六卷五号。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前的期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一九○七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年,即一九一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自然是一次很重要的革命,因为它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次革命,它是一次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而且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即民主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民主政治,国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更确切地说,当时中国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相结合的黑暗统治,人民仍然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处在贫困的愚昧的落后状态。这种情况一直到五四运动后。这就是《药》的时代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