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音乐的翅膀》说课稿

《乘着音乐的翅膀》说课稿
《乘着音乐的翅膀》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乘着音乐的翅膀》说课稿

「设计依据」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乘着音乐的翅膀》这样一课综合性学习,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本课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安排上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就学生更感兴趣的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选择学生最喜欢的语文表达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本册教材中(当然也包括初中各册教材),有诸多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此作为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设计中,侧重让学生回顾与此主线有关的文学作品,接触、了解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注重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美好。

(二)说学生

进入初三复习阶段,面对学习学生普遍感到倦怠。此时最让他们感到放松的一种方式可能就算是音乐了。他们喜欢沉醉在音乐的世界中,也喜欢哼唱能够拥抱生活的流行歌曲。

因此将语文与音乐整合,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联系各册教材选编的内容,达到轻松复习的效果。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通过聆听音乐,提升了我们(包括"授者"与"学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前准备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

在授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悟,给予学生表达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注重教师的引导,采用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相结合,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真正进入声音的世界,用心去感悟音乐的魅力,强调音乐对人灵魂的塑造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的指导。在每个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捕捉隐含的写作信息,适时的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接触、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这片浩瀚的文学世界充满探索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由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利用一周时间,指导学生重读课本中与音乐有关的文章,课外搜集与音乐相关的文章,利用阅读课或早读时间朗读与交流;于每节课课前推介一首名曲,师生共同欣赏。

布置学生课外寻找、搜集、购买并聆听古今中外经典名曲,了解音乐的相关背景资料。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并合作探究一首共同喜欢的曲目,对作品或某一音乐家作一点深入的探究,做好课上推介的准备。

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合作探究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同时也为授课时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打好基础。

「教学环节」

导入:

点击多媒体课件播放周杰伦的《夜曲》,引入本课的学习。

师:喜欢听歌吗?有没有你们特别喜爱的歌曲?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选用流行音乐,并且选用的是平时教师在同学中了解到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最新歌曲,这种充分关注学生兴趣的设计正体现了教师的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为这节课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师:音乐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常在音乐里徜徉,人生也会格外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音乐的世界中,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

(点击课件,显示课题"乘着音乐的翅膀",同时背景轻音乐响起)。

一、乘着音乐的翅膀,穿行于文学的天空

(一)听一段歌曲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的flash音频动画)

1、说说苏轼的《水调歌头》背后的故事

明确: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当时苏轼被贬密州政治失意,与苏辙六年未见。正值中秋夜,面对皓月当空,苏轼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销愁,并作此词。

2、谈谈你对《水调歌头》的理解

提示:结合苏轼的经历来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思索,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去感悟人物的情绪,强调音乐对人灵魂的塑造作用。)

3、你最喜欢的一句词。

你对这首词中哪句话深有感触,用心感受词的意境,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诵时我制作了几个读词板块,伴着音乐屏幕上不断闪现出"读出作者的感悟""读出你的魅力""读出你的风采""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的体会",教师及时给予点拨,这样可以渲染气氛、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

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来谈对人生的思考。

4、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同学们集体吟诵《水调歌头》,感受词的意境。

(二)赏一曲音乐

有关生命话题的故事很多,下面我播放这首曲子,你猜得出它的名称吗?(点击课件播放《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

(以"猜"的形式出现,将原本孩子们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请同学说说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背景轻音乐声中讲述)联系本册教材中刚刚学过的第二、三单元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来谈。

师:课下同学们已经重温过初中各册的相关单元了,自己也搜集并阅读过一些表达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的文章,通过同学的讲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伟大、爱情的美好。

(抓住时机,营造氛围,伴着苏格兰风笛的悠扬乐曲声,遨游在没有国界的音乐海洋中,听着杰克与露丝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不仅听懂得了这曲动人的音乐,也读懂了许多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特别是本册第二、三单元的诸多篇目,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二、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在艺术的天堂

◆品一首挚爱歌曲

(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下深入探究过的曲目推介给同学们。)

1. 请每个小组将他们所喜欢的曲目推荐给大家。交流各自感悟,感受音乐魅力。(学生根据搜集的曲目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诗配画,画配乐,并在介绍时加上自己的理解。)提示:可以介绍音乐背后的故事。也可以介绍音乐本身的旋律、风格、配乐乐器、歌词内容等等。

(说故事是对口语表达这一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就音乐本身来谈,则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训练。这恰恰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审美与表达。课堂中,音乐与语文水乳交融,在人物故事、典故传说中学语文、悟音乐,让学生的心灵与经典对话接受经典的濡染。有聆听、有阅读、有口头表达、也有积极的思维体验……)

2. 评选出"我们最喜欢的音乐"、"最佳推荐小组"、"最佳美工奖"、"最佳风度奖".

根据"诗、画、乐配合是否恰当;诗作、画作、音乐的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推介是否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表达是否流畅和清晰"等要求投票选出。

(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的自主权,而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更乐于主动探究;小组人员是自由的组合,更利于很好的合作;对成功的渴求,希望在展示中获得同学老师的肯定的愿望,又让他们在课外自觉下功夫对选定的内容作较深入的探究,这样的交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实现了课堂的优质高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的参与精神)

师:因为时间关系,课上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小组一一上来推介。以后我会安排时间让大家作进一步的交流。希望各小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争取有更大的收获!

二、乘着音乐的翅膀,倘佯在心灵的海洋

◆说一些内心感悟

师:经过刚刚的综合性学习,我想每一位热爱音乐的同学一定有所获得,有所了悟……把你的感悟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

师:还记得王蒙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水准并不怎么样,不会演奏任何一门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音乐大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的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点击课件显示引用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关于音乐的文字。)

在课堂上开展"一句话形容音乐——一段话描写音乐——一篇文章抒写音乐"有梯度的的写作练习。提倡学生特别注意有灵性的个性语言表达。

「镜头」

◇步骤一:用范例开路

出示名家形容音乐的句子(点击课件逐条显示)

例如:

☆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柴科夫斯基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音乐常使死亡迟延。——伊索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

☆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

术。――德彪西◇步骤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

师:"这5句话描写音乐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师:"这5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音乐的特征?"(进一步在语言思维上启发)

师:"看,名家们眼中的音乐拥有多么丰富的侧面,我们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力求新颖。那么这5句话又各用了什么手法来写音乐呢?可以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考虑。"

师:是啊,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时间最为公道——她让美妙的流传起来,让平庸的萎缩下去。所以至今,我们依旧能够感受那些流芳百代的旋律。

◇步骤三:我也来试一试

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发散思维,写出2-3句形容音乐的句子进行交流,然后请同学点评。

(从"一句话形容音乐"的训练开始,可以让学生觉得任务很轻松,乐意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在音乐中、在表达中,让学生的语言拥有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的心灵具有震撼的琴弦,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结束语

(点击课件播放德国诗人海涅作词的《乘着歌声的翅膀》flash音频动画,在舒缓的钢琴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

今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在轻歌曼舞的飞天中,穿行于文学的天空、飞翔在艺术的天堂、倘佯在心灵的海洋,飘向那浩渺无涯的宇宙。此时音乐已渗透到了我们的血液里,供给着我们的生命。当你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时,你仿佛于片刻间便得到了人生的真谛。

虽然今天的课就此结束,但音乐不会逝去,因为我们还有生动的心灵。希望大家在"一句话形容音乐"的基础上,课后进行"一段话描写音乐的练习",然后在本周的课外练笔中用"一篇文章抒写音乐",可以是诗歌、歌词、散文等等不同的体裁,注意谋篇布局。最后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优秀作品整理编辑一期黑板报,刊题就是本课的主题――"乘着音乐的翅膀".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高中语文说课稿子实用模板(共5篇)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模板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在语言,结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感情和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乘着音乐的翅膀教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 主备人: [活动目标] 1、在欣赏音乐和聆听音乐背后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磨练自己的意志。 2、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主要是班歌的创作)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重难点] 1、讲故事 2、口头表达 3、班歌的创作训练 [课时安排]:课前准备2周,课堂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 2、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①、搜集自己喜欢的关于音乐的感人故事。 ②、搜集自己喜欢的歌词及音乐(最好是MP3、WMA格式)。 活动一设计: 难忘的旋律,生动的故事 1、按小组准备的情况,播放某一小组喜欢的一首乐曲。 2、由这个小组一人或几人讲和这首乐曲有关的故事。 如:听《月光曲》 故事: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插上音乐的翅膀

插上音乐的翅膀 梦在音乐的天空翱翔,翱翔过动感地带,感受由音符编织成的乐曲。闭上眼睛,远离俗世的喧扰,听那轻漫抒情的《G大调小夜曲》,那雄浑激昂的《黄河大合唱》,那激情狂奔的《田园交响曲》……这一切足以净化我们那颗劳累疲倦的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穿越时空,飞到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身边,聆听震撼生命的《命运交响曲》。 一阵悠扬雄浑的钢琴音,从一座欧式的建筑物里飘出,让我们放轻脚步,循着发声的源点走近,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感受扣人心弦的天簌之音。 贝多芬像巨熊一样坐在钢琴的前面,十指飞快地流窜在琴键上,高昂的曲调充满整个房子,回响,回响…… “啪、啪、啪”虽然此时的贝多芬两耳已经完全失聪,但是我们还是要向这位音乐的先驱者,音乐的巨人贝多芬献上敬仰的发自肺腑的掌声。 混乱的房间里,乐章洒了满地,轻轻地让我们真正走进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心里,聆听他的心声。 拿起笔,写了一句话:亲爱的贝多芬先生!我想听听你的心声,了解你真实的灵魂,好吗?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跟前,此时他才觉察这个诺大的房子有我的存在,他抬起头来,用那深邃,幽蓝的眼睛打量我,那一张久经苍桑的脸写满了惊奇,那头银色、蓬松的头发,像树枝般

警觉的竖起,但看到了我友好的笑容,好久…… 时间在快窒息的空气中分分秒秒流过,好久他才缓缓地说L“有人能理解我这颗对音乐真正热爱的心吗?你们能感受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吗?” 贝多芬顿了顿,继续说了下去,我现在只需要静静地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被禁锢在“耳聋”这座“牢笼”里,但他的思想还在,能关得住吗?已经游离到了那鸟语花香、芳草鲜美的田野里,捕捉动作的低呤弹唱,那一颗热爱音乐的心是关不住的啊! “你或许会觉得,一个音乐家最伟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在我事业的最高峰时,上帝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多么可悲呀!但那浇不灭我对音乐的热情,音乐是我生命中永恒的挚“友”!。贝多芬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决。 “我心中的音乐,你是不知道的!站在舞台上,一个乐队仅仅奏出我心中音乐的三分之一。”他带着些许遗憾说道。是的,我们只听到了三分之一,他灵魂深处的三分之二正等待我们去轻轻叩门呢! 插上音乐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时,我一直在深思,在如此喧嚣的社会里,人们听到的只是重金属下“敲”出来的摇滚乐、的士高、DJ等……这些逐步取代了只有用心灵去感受才能领会到的真正的音乐,包括音乐家伟大的灵魂! 请插上音乐的翅膀,放下被繁忙困扰的心,认真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欢乐,并走近音乐家聆听一下他们心灵的低语。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乘着音乐的翅膀教学案例

《乘着音乐的翅膀》教学案例 设计背景 这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兼顾,再加上农村学生艺术教育的欠缺,家庭艺术氛围的缺乏,将老师推介的曲目精心进行了筛选,选择的都是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在我们阅读的文章中常常提到的曲目。活动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对乐曲亲耳聆听,是重点之一,因为没有过对曲目本身的了解与聆听,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接触、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式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悟,鼓励学生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 2.注意教师的引导,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真正进入声音的世界,用心去感悟音乐的魅力。 3.以猜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外寻找、搜集、购买并聆听古今中外经典名曲,了解音乐相关背景资料。 2.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首共同喜欢的曲目,对作品或某一音乐家作一点深入的探究。做好课上推荐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播放流行音乐,唤起学习兴趣。 初三学习很紧张,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听听歌好吗?(点击多媒体课件播放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片段:凤凰组合的《自由飞翔》、羽泉的《深呼吸》……) 师:喜欢吗?有空会听听音乐吗?都听些什么呢? 师:音乐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吧。(点击课件,显示课题“乘着音乐的翅膀”,同时背景轻音乐《云水禅心》响起)。 二、乘着音乐的翅膀,了解中外经典。 (一)走进民族音乐 师:流行音乐新潮时尚,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欣赏趣味,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

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高中说课稿 / 高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模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高中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 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

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板书一二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共7篇)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模板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乘着音乐的翅膀》教案

《乘着音乐的翅膀》教案 案例的策划 根据教育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针对以往音乐课存在的问题,新课标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把通过音乐的审美过程(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历史与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音乐课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而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从音乐欣赏入手,更深层次地拓宽音乐欣赏渠道,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大胆地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中外名曲,营造出高雅的音乐氛围,让他们从小接触世界顶级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知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阔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从小能亲自感受并体验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由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让学生感受3/4拍的节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点。(2)引导学生听辨出《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动作加以表现。 (3)初步了解圆舞曲、维也纳音乐会和约翰、施特劳斯音乐家。 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 (2)表现创作:学生相互合作表演四种类型的节目(唱、跳、朗诵、器乐)(3)聆听:“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维也纳参加新年音乐会(欣赏曲目〈杜鹃鸟圆舞曲〉) (4)思考:回答音乐厅门口所设下的四个问题(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杜鹃圆舞曲〉 (5)聆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及圆舞曲的特点。 (6)感受:师生共舞

高中语文获奖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嘉峪关市一中张红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 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其他论文文档]靠近你,为你插上音乐的翅膀

靠近你,为你插上音乐的翅膀 当心情愉悦时,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哼唱小曲;当闲情逸致时,我们总喜欢音乐就着清茶享受人生;当豪情满怀时,我们总想大声唱出心中的澎湃激情......。音乐是如此重要与美妙的东西,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既亲民亦高雅,毫无疑问,我们都喜欢它,需要它。可是,你听:冗长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让人顿时没胃口;整天让我们背作者简介,分析歌词,没劲;一上音乐课,我就头疼,因为一上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扑面而来,让我招架不住......为什么会从音乐课堂传出如此格格不入的声音?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怎么了?我们该如何把音乐课堂变成学生真正了解喜欢并能运用音乐的主战场?这些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要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那么课堂上老师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1.关注学生的心理逻辑 所谓逻辑简单讲就是思维的规律。学生的心理逻辑是指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习的起点、内在的需要等。说到学生的心理逻辑,这里还得提到学科逻辑,学科逻辑指的是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逻辑结构等。教材就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顺序展开:首先,把学科内容分析为种种的逻辑成分;然后,对每种成分下一个定义;最后,把所有的因素按照逻辑公式或普遍原则,安排成若干组或类。严格的逻辑形式实际上体现了专家、内行者所取得的结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成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极不合理的。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用高于大多数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兴趣。 笔者长期担任初一年级的音乐课,对孩子们的心理很是关注,这个时期的孩子依然保留着孩提时代的纯真和稚气、天真活泼,不喜欢拘束,给这些孩子上音乐课,如果我们用非常专业的要求去授课,大多数学生马上就表现出目光呆滞或者哈欠连天。举个例子来说:给孩子们上视唱,视唱对没有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内容,除非让他们跟着琴声反复唱,否则音的高低在他们脑海中几乎没有概念,对此,笔者进行了柯达伊的手势教学,首先教会学生用手势表现1、2、3、4、5、6、7这7个音符,接下来边做动作边唱这个音阶,学生掌握了之后,就開始让他们来比一比了:老师唱音高,学生做手势;或请学生做手势,下面的同学唱音高又是动手,又是动脑筋,只要老师掌握好节奏,学生基本上一直都处在充满动力的学习状态。这样才是符合学生心理逻辑的教学方式,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当然,教材按照学科逻辑设定的是学生应当学、必须学的知识,教师不能因为要迎合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而割舍学习内容,当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矛盾时,笔者以为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并按学生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动机。 2.利用学生的音乐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