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 周永元

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 周永元
上浆工艺的现状和发展 周永元

周永元一、经纱上浆目的的演变:在纺织厂生产中,除了一些股线、强捻丝及某些类型的变型丝(如网络丝)外,大多数经纱在织造之前都必需经过上浆。这个织前准备工序称为《经纱上浆》。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但在具体实现提高《可织性》的内涵上,近代在总结生产实践和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更深的分析。 a、上浆目的的《传统说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在纺织厂的工艺设计中或大专院校的专业教说书中都认为经纱上浆目的有三:①增强②保伸③耐磨因此,那时鉴别上浆效果和浆纱质量的指标是:浆纱机上《三个率》(上浆率、回潮率和伸长率)和浆纱质量《二个率》(增强率和减伸率)。致使每个纺织厂的浆纱车间,要对每个织轴从浆纱机上落轴后,迅速称重估算它的"加重"上浆率;每台浆纱机上都装了"回潮率"显示仪;定时用夹纸条方式掌握纱线伸长率。试验室必需定期取原纱和浆纱的试样,在单纱强力仪上测试它的增强率和减伸率。但经常发现"增强率"和"减伸率"这两个指标与织机生产实际不一致。从表1的生产实际结果分析,经纱的织造效果(经纱断头率)有明显差别的三组浆纱,而它们的浆纱增强率与减伸率区分不出有什么显著差异。

表1 涤/棉(65/35)细布(9672)的浆纱比较

又从表2的分析对比可见:4040府绸在有梭布机(1511型)上织造时,经纱在织机处所受的最大张力值,远低于14.5tex(40英支)纱的断裂强度(只有它的20%左右);经纱在织机上正常制织时,所受的最大伸长率是0.65%,也远低于经纱断裂伸长(7%~8%)。由这个测试对比和纺织厂的多数生产实际都说明强力与伸长并不是经纱断头的主要原因。

表2: 40英支经纱在织机上所受机械作用与原纱性能对比

由表2可见,经纱从织机的后梁移动到织口成布,要受到反复拉伸与弯曲达4000多次;经纱之间摩擦,以及经纱与综眼、走梭板、引纬器等摩擦是相当剧烈可观的,都超过了未上浆的原纱的耐磨性。为了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及产品质量,必须赋予经纱以更高的耐磨性;粘附贴伏突出在纱条表面的毛羽,适当增加经纱强度,并尽可能地保持经纱原有的弹性。这也是《经纱上浆》成为织造前经纱准备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的原因。

b、上浆目的的《现代说法》通过对上列表1和表2的分析。在80年代的多次全国性上浆研讨会上讨论和认证后,明确了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耐磨和贴伏毛羽。这是近20年来,在我国已得到了公认,并已列入大专院校教材中。在一本近期出版的高等纺织院校的专业教材

中说:《上浆的目的是:使毛羽贴伏,纱线耐磨、增强、尽量保持原纱的弹性伸长,提高经纱织造性能》。

因此,在评价经纱上浆效果时,现在已是用《粘附力》、《耐磨次数》和《毛羽减少率》作为浆纱的重要指标;把沿用很久的增强率与保伸率作为一个参考性指标。在探索与开发新浆料时,也常运用"化学工业"上的《相似相容原理》,判别纤维材料与浆料之间的粘附性。这一点在1985年以后,国内就有专著与不少文章发表,接受了这观点。

1999年美国aatcc(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召开的上浆专题研讨会(warp sizing symposium)也专题研讨了"纤维与浆料间的粘附性的判别问题",认为经纱上浆主要目的应是:"提高浆纱耐磨性,要注意浆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亲和力。会上有人明确提出应该用──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来判别",即纤维与浆料的《溶解度参数》值越接近,则它们之间的粘附力就越大。用溶解度参数差值预测纤维与浆料间的粘附力,这与我们在十多年前提出的用《相似相容原理》判别是一致的。经过数十年的争论与生产实践证明: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耐磨和贴伏毛羽;对细支纱也需考虑适宜的增强与保伸。在喷气织机织造时,贴伏毛羽的要求更为突出。因此,要求浆料应与纤维材料有良好的粘附能力,也有一定的成膜能力。从《材料学科》的观点来说,要同时具备这二个条件的材料,它们必然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纺织上浆所用的浆料(粘着剂),无论是天然的、或合成的、或变性的浆料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根本原因。二、上浆工艺的几次大讨论:近代在纺织上浆工艺方面曾有过多次全国性(或地

区性)的深入讨论、辩论和专题研究,从而加速促进了经纱上浆技术的发展和深化,也培育了一大批经纱上浆技术人员的成长。在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一批国外著名的浆料公司,来我国纺织厂试浆时,他们都表示:中国纺织厂的浆纱技术人员和技工的调浆和上浆工艺技术是一流的。笔者在当时参加这类技术交流会上,多次听到这样的评价。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讨论》:

a、重浆与轻浆: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浆工艺大争论:1954年以前,我国主要使用生物发酵法及氯化锌浸渍分解的淀粉浆,由于分解的不均匀性,浆的粘度很高,所用的压浆力又较低,只能采用重浆工艺路线(上浆率在20%左右)。

1954年后,全国范围使用淀粉的化学分解

剂,以硅酸钠(也有使用氯胺t的)分解淀粉的方法,使上浆工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淀粉得到了充分而又均匀的分解,上浆率有明显的降低(例如:2321市布的经纱上浆率由16%下降到8%)。当时在全国掀起了《推广轻浆工作法》热潮。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工业用粮,而且使纺织厂的劳动环境的改善成为可能,使纺织厂车间的温湿度能接近人体的舒适度,显著减轻了纺织工人的劳动强度。

b、高温上浆与低温上浆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涤/棉混纺纱上浆中,基本上都是使用以pva为主体的混合浆,有的甚至用纯pva 上浆。由于国产的1799pva的醇解度已超过99mol%,它的溶解很困难,必需在煮沸后才能溶解。因此当时多数纺织厂主要用95℃以上的高温上浆的工艺。这个高温也带来了《浆斑》的大量增加,造成经纱断头增加

和浆斑疵点明显增多。当时用得最好的代表是:河北石家庄几个棉纺织厂,生产水平一直在国内前列。有些纺织厂(其中:以上海国棉六厂为代表)提出并使用了低温上浆工艺,pva经溶解后,以低于80℃的温度上浆,上海国棉六厂一度曾坚持用50℃左右的工艺上浆。它在织机的织造工艺作了一定的配合后,其织造效果同样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它的《浆斑》疵点却大大减少。这两种上浆工艺,在1981年四川内江市召开的《全国浆纱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研讨。对高温和低温,以及对pva结皮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明确了pva高温时容易结皮的基本原因是它的成膜性太好引起的。高温时,浆液表面与液面上的空气层温差大,表面水份容易挥发,导致pva结皮。讨论结果认为,低温上浆确实能减少浆斑疵点,但要掌握这上浆工艺,对挡车工的技术要求高,一般纺织厂难以自始至终做到。因此后来一般纺织厂在对涤/棉纱上浆时,仍以高温上浆工艺为多。

c、滑石粉在上浆中的作用:减磨还是增磨!?滑石粉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作为上浆用的主要辅助浆料之一

,被纺织界称?quot;减摩剂",即它有降低浆纱表面摩擦的性能,并使浆纱更光滑。50年代以前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常把它作为《增重剂》用于上浆,以增加坯布的重量,在市场上可卖出好的价格。滑石粉作为减摩剂在浆液中使用,其用量可达10%以上(对淀粉重量%)。但在织机上织造时,发现浆纱对筘片、综丝、梭子等的磨损相当严重,有明显的条痕;而在浆纱机了机调换经轴时,对浆槽的清洁工作时,发现浆槽底部有非常坚硬的沉积物,要有锤子才能将它们凿下,经观察基本上都是

滑石粉的沉淀。这些生产中出现的情况,引起了一些上浆工作者的思考,滑石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也是在1981年四川内江召开的《全国浆纱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当时的西北纺织工学院黄柏龄老师首先提出了:《滑石粉是一个增磨剂》的论点。当时有一批上浆工作者提出了异议,尤其是一些上海纺织厂的上浆技术人员坚持认为它是"减摩的"。会上华东纺织工学院几位老师也支持是增磨的看法,并作了’微观’的分析。经过会上深入讨论:如果,滑石粉在浆纱和织布机的机件之间能任意滚动的话,这时滑石粉是具有减摩效能,即浆滑动摩擦转为滚动摩擦。但在浆纱上的滑石粉是被浆膜镶"死"在浆纱的表面,因此在织造时导致了浆纱表面粗糙,磨损加大(相似于一张"砂皮纸"),从而得出滑石粉确是增加浆纱对织布机的机件磨损。

在这会上,得到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北方上浆工作者的认同,回厂后很快取消了滑石粉的使用;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上浆工作者显然持有不同看法,回厂后仍坚持使用滑石粉的配方。但经过若干年后,他们也就不再使用滑石粉作为辅助浆料了。滑石粉作为上浆的辅助材料也就此消失了。现在这个观点已为大家所接受,也有一点体会:生产中出现的情况要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充分讨论是揭示本质的条件;接受更正确实要有一个"

过程"和"时间"。

d、浸透为主还是被复为主在重浆的上浆工艺中,显然是以被复为主的。在用化学分解剂的轻浆上浆工艺中,为了保证对经纱有一定的增

强功效,也就提出了应以浸透为主。在我国纺织上浆生产中,一度出

现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了验证,也推出了《浆纱切片》的试验方法,并一度把它列为考核经纱上浆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注:这个

指标至今在某些纺织厂仍在运用之中)。这一争论也推动了我们对经纱上浆目的的《反思》。在明确了上浆主要目的既然是耐磨和贴伏毛羽,那就应该既要有一定的浸透,也不能没有良好的被复。但重要的不是浸透和被复之间的数量比例;更重要的是浆料对纤维纱线的粘附性的强弱、浆膜的完整性和机械性能。

e、起泡与消泡以淀粉为主体的浆液有时调浆、煮浆不得法,浆液

会起泡。浆液泡沫会造成"轻浆"的疵点。一般情况下它很易处理,只需在浆槽中临时加入少量的硬脂酸钠,即能去除。但在起用了pva浆料后,由于pva很易起泡,尤其是部份醇解的pva(例如:1788)。因此,消泡问题成为上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消泡剂也常作为一种辅助浆料,出现在浆料配方中。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常发现加了常用的消

泡剂后,有时不仅没有消泡,反而会出现更多的泡沫。这就使我们着手了解和分析"起泡和消泡"的实质性问题。起泡现象是浆液中存有气体或空气时,这些气泡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升高或搅拌加剧等等)漂浮在浆液表面所形成的。对常用的消泡剂的化学结构分析:消泡剂实质是

一类表面活性剂,也即是一种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由此可见,

若浆液表层积有气泡,则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例如:硬脂酸钠),以降低浆液的表面张力,使气泡的泡膜很快破裂,起到了消泡效果。这时

它是一个消泡剂。若预先在调浆时先加入这类表面活性剂,则煮成的浆液表面张力较低,反而会使外界的

空气更容易进入浆液中,导致起泡。这时它实质是一个"起泡剂"了。因此这类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有它的两面性,要害是它的使用方式和加入的时机。

f、粘度与粘性一度在纺织厂的上浆工作者,曾把浆液的粘度高低视作为浆液粘性的大与小。甚至把浆槽中用漏斗测试的秒数,作为粘性的衡量。这在多次的浆纱研讨会上作了讨论。浆液的粘度是衡量这浆液的《流动能力》的高低,是表达液体本身的一种流动性能,它与吸浆量、上浆率有着密切关系;也与使用时的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粘性(也称:粘附性、粘着性):是指浆液与纱线的相互结合能力,它与浆料和纤维的化学结构特点密切相关;也与浆纱时的压浆力有关,压浆力高,使浆料与纱线更紧密接触,能促进它们之间的粘附性充分发挥。由此可见,粘度与粘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7、其它这半个世纪来,上浆工艺的探讨还有不少,例如:压浆辊的包布是外包细布好,还是只用绒布好?包包布好,还是光辊好?表面带微孔好,还是光滑的好?在浆液供应方式上熟浆供应好,还是半熟浆供应好?多烘筒浆纱机上烘筒温度高低的分布?……。在本系列中无法详细叙述了。三、上浆方式的演变上浆方式与上浆工艺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传统沿用的主要是"浸浆方式"上浆;数十年前也出现过:有溶剂上浆、泡沫上浆等(表3)。近年来,主要进展是在高压上浆、预湿上浆、"冷上浆"、"拖浆式上浆"和在线检测(on line detect)等方面。

这些研究对提高上浆效果、降低浆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浆纱成本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表3:上浆方式研究概况

a、高压上浆:高压上浆是《现代纺织上浆》使用得最成功的一种上浆工艺,巳被广泛用于国内外新型浆纱机制造,以及老机改造的重要内容。高压上浆工艺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5年已有样机供应。我国是在80年代后期被纺织界所接受,并被陆续推广使用。高压上浆最早考虑的目的是为了《节能》。提高压浆力,加重机械挤压作用,降低湿纱的压出回潮率,以减

少烘干浆纱所需的蒸汽消耗。普通浆纱机的压浆力(线压)为

15n/cm~25n/cm,最高为35n/cm,湿浆纱片的压出回潮率一般在130%~150%;而织造工程对浆纱的回潮率要求是2%~7%(视纺织纤维的各类而异)。有大量水份必须在烘燥装置内被蒸发掉,能耗大,同时也使浆纱机速度难以提高。自从,80年代后期,对经纱上浆目的有了新的认识后,使高压上浆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应用。经纱上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耐磨和贴伏毛羽,即浆料与纱线应该结合得越牢固越好。我们从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基本原理知道,两个物质之间若能发生化学反

应,则结合得最牢固;但由于织造后的经纱上的浆料又必须全部退除掉,因此浆料与纱之间的结合只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分子间力。这就要求浆料和纱线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挤压力使它们紧密接触,以充分发生分子间的结合(分子间引力、氢键等等)。显然高压上浆使浆料与纤维分子距离更接近,分子间力增强,浆纱具备高的紧密结构,增加了纤维间的抱合力,粘附强度更高,有助于提高浆纱可织性。高压上浆充分起到了这个作用,使上浆效果得到了充分加强。经多年的深入研究与实际使用,公认单位压浆力以在100~150 n/cm(即在:25kn~40 kn)为宜。但还应从其他一些因素予以一并考虑。高压上浆的压浆效果应能对吸过浆的纱片充分挤压,降低压出回潮率。因此常以压出回潮率wa≤100%,压出加重率sa≤100%作为考核依据。也有工厂按照他们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用《相当压浆力》的概念,因为压浆力的设定与上浆速度也有一定联系。

《二高一低》是近几年来我国纺织上浆界研究得最多的课题,取得了大家的共识。现代纺织上浆中,应该走高压上浆的工艺路线。高压上浆必然要使用高含固率的浆液,从而也必须使用低粘度的浆料,以满足织物品种对上浆率的要求。《二高一低》即是:高压浆力、高含固率和低粘度浆料。经近几年的生产实际使用,

都有以下的共同认识:高压上浆确是提高了半成品的内在质量,紧密了纱线结构,增加了耐磨、降低了毛羽、清晰了开口状况,提高的织机效率。同时也节约了能源,减少用汽量。这也是当前国内外现代浆纱机生产厂商都采用高压上浆工艺的根本原因。

b、溶剂上浆:溶剂上浆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 1975年的米兰的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曾有样机展出,随后由于溶剂的回收、环保和成本问题,未能投入工厂的实际应用。现仅仅作为一个曾经出现过的上浆方式列入《上浆工艺史》。它是以低比热、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代替水作为经纱上浆用的液体。溶剂上浆的优点是:有机溶剂的表面张力小。对纤维的润湿作用强,浆在纱上分布均匀;能量消耗低(有机溶剂的蒸发热只有水的1/8~1/10);沸点低容易干燥,有利于浆纱速度的提高。当时英国的泼拉脱(platt)是用1,1,1-三氯乙烷;德国的祖克(sucker)用全氯乙烯为溶剂。这两种浆纱机都在1975年展出过。也曾生产过几台《溶剂上浆机》在纺织厂中生产性试用。得出的结论是:溶剂上浆的研究成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实际使用是不可能的,没有工业上的使用价值。溶剂的挥发逸出虽可用过滤、负压法得到一定的解决,但仍不能消除对空气的污染问题。1979年的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及其以后,再也没有溶剂上浆机展出。在对《清洁生产》更高要求的现代社会,溶剂上浆似乎也只能作为《上浆工艺史》的一个史话内容。

c、用co2的无水上浆:以co2为溶剂,主要也是从印染行业的《co2印花技术》嫁接过来的,实质上仍属于《溶剂上浆》范畴。液态co2是化学惰性物、不燃、易挥发、价格较廉。从原理来说,确是一个可利用的溶剂,并可大大地减少排放的废物,节约能源,也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方案。但现时常用的浆料不溶解于co2,必须开发能溶解于co2的新浆料,显然也需要新的退浆方法加以配合。据一些文献资料报导,这种方式对涤/棉混纺纱上浆

,显示出有较好的耐磨性。说明在上浆工艺上它是有可能实现的,具有一定发展前景。但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d、热熔上浆:热熔上浆早在1974年就有专利发表,曾有好几个国家的上浆工作者研究过。最初设想是用在长丝上浆,因它不须很多的浸透。主要是用具有润滑性的添加物,如高熔点的合成蜡和添加剂,通过加热熔融状态使它附着于纱上,不需要任何溶剂。所用浆料预先按工艺要求,将粘着剂、增塑剂等配制而成。上浆方式是使纱通过一系列加热的导辊把熔融状的浆料粘附在纱条上。上浆速度据说可达250m/min以上,上浆率用导辊的表面速率来控制。退浆方法应根据所用浆料而异,有时需要特殊的退浆设备。 1979年美国公布了这方面的成果,并由百林顿公司(burlington imdustries)所发展,曾有两个纺织厂安装了热熔浆纱机作生产性试用。并把这项专利生产权转让给美国’西点’公司(west point co.)。

它是在整经机上,在筒子架与车头之间安装一个有沟槽罗拉的上浆器。每根纱占有一个沟槽,经纱以正常的整经速度(600m/min)通过缓慢转动的沟槽罗拉(10转/分)。沟槽罗拉被加热到较高温度,使熔融状态的浆料涂沫在纱上,经纱在到达经轴前,浆料已冷却凝固。它的优点是:毛羽贴伏好、能源消耗低。存在问题主要是:浆料凝固速度、浆纱间的粘连、上浆均匀性等。关键是寻找合适的热熔性浆料,后因这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没有用于工业性生产。但它的思路,却为后人所用,即现时的"冷上浆"(见下述的"冷上浆")。

e、泡沫上浆:其原理和设想是引自《泡沫整理》和《泡沫印花》。主要是利用泡沫所产生的巨大表面积,增加浆液与经纱的表面接触,以提高上浆效果。较高浓度的浆液(25%),通过一个"泡沫发生器"使浆液大量起泡;并经过一个"泡沫供应

器"将泡沫状浆液压出和喷涂到纱层上。在第一对压浆辊处,以较小压力挤压起到涂沫作用,使泡沫均匀地涂布在纱上;第二对压浆辊着重于使泡沫崩溃,将浆液渗入到纱线内层。虽曾研究过多种浆料起泡方法和稳定性,也研究过当前常用浆料(例如:pva、cmc、丙烯酸类浆料等)的起泡特征。但由于实际的使用效果和经济价值,以后没有得到工业性的应用。

f、预湿上浆(prewet warp sizing)预湿上浆的研究开始于四十多年前,但进展一直不大,看法也不尽相同。到1992年国外才开始有预湿上浆装置用于长丝上浆机;1997年用于短纤纱上浆机。并已见之於市场,德国的祖克(sucker muller)、瑞士的贝宁格(benninger)和美国的西点(west point)浆纱机制造商都有"预湿上浆"装置供应。我国近年来,也有人在探索预湿上浆的方式与效果,山东潍坊四棉作过生产性的探索,淮北二棉自行设计一套预湿机构,在车间使用,看来有一定效果。预湿上浆是在浆纱机的经轴架与浆槽之间插放一个预湿水槽,经纱进入浆槽前,先在一个预湿槽中,用90℃左右的热水浸渍和挤轧(挤轧压力在10,000dan, 对棉纱来说合宜的吸水率应保持在40%左右),使热水充分浸透经纱,并确保经纱上的蜡质、果胶质和脂肪物质能有一定的熔化和洗涤作用。从而保证了后面浸浆时,有一个良好的润湿性能

和吸浆条件。预湿方式有二:一种是独立式的双浸双压预湿槽;另一

种是联合式的预湿浆槽。瑞士贝宁格公司推荐独立式的双浸双压预湿槽,认为效果最好,其作用最充分。德国祖克推荐的"wetsize"是联合式的

预湿浆槽。他们都有温度控制系统,以蒸汽直接加热水;用水平检测仪调节液面高度;并有过滤水循环系统保证水质和预湿可控性与再现性。瑞士benninger公司称:采用预湿的上浆工艺,可节省浆料,并能改善织

造运行性能。预湿工艺是用热水对经纱浸湿,同时进行洗涤,以获

得较好的经纱表面上浆,增加浆料对经纱的粘附力,降低经纱毛羽,提高经纱断裂强力和耐磨性。预湿上浆的主要好处是显著降低上浆率,因而减少上浆成本。根据上浆率的情况,也可改善可织造性,织机断头少,织造效率高。其次,由于浆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可降低。

在《亚洲纺织》期刊上对瑞士benninger公司的《预湿上浆》有较

详细介绍,可参考:根据应用范围和运行要求,提供两种类型的最佳

预湿基本工艺:──在带有两个洗涤区、两个浸没辊和两对轧辊的分

隔槽中预湿﹔──在预湿后接着上浆的预湿和上浆相结合。工业应用

实践表明,采用双浸双轧的预湿工艺可获得最好的结果。这样强烈的浸湿和洗涤使热水充分地渗透经纱。用两个浸渍区优化了洗涤作用。第一对轧辊不仅可以阻挡尘杂,而且从经纱中排挤出空气,因而在第二浸渍区内可吸收更多的水分。在浸渍区滞留较长,即使对于较粗的纱线也可达到较高的速度。预湿需要达到10,000 dan高压的轧辊,以充分挤出水分,避免冲淡浆槽中的浆液。90 ℃的高水温确保对于棉果胶质之类

的水洗作用。采用直接蒸气加热的温度控制系统,最新的液面测量技

朮调节液面,以及过滤水循环系统,保证预湿工艺可控制和可再现性。预湿槽离浆槽的距离较短,以防止湿纱冷却过度和发生上浆时的有关问题。该公司将这种预湿槽主要用于高产量长流程的上浆工艺。粗号纱最好用此方法预湿。由于预湿槽占地较大,这种结构主要建议用于单浆槽浆纱机。据制造商介绍:预湿式上浆使浆料对经纱的粘附力增加、浆

纱毛羽减少、耐磨性增强、断裂强度也有所提高。也即经纱的可织性有所提高、织造时经纱断头率可降低、织机效率能增加。因而上浆率可降低、上浆成本也能下降。据国内的预湿上浆装置的生产性试验,浆纱的机械性能有所改善:在上浆率略有降低下,浆纱的毛羽和耐磨性有一定改善。但未见织造效果的实际(或测试的量化

)数据报导。德国一个纺织研究所曾建议用蒸汽作为预湿剂,可获得更好的上浆效果,并作了应用试验,在其他条件相同下,得出用145℃~195℃的蒸汽预湿,浆纱耐磨性最好。从这些文献资料和产品

介绍中,优点似乎"十全十美",从未谈及预湿上浆可能存在的问题(瑞士贝宁格公司到是明确指出适用范围,建议最好用在"粗号纱"上浆)。据我们分析:改善吸浆条件是可以理解的,能否直接增加浆对纤维的粘附力值得商榷。但它反而会使浆槽中浆液浓度出现较大波动;拉大了湿浆纱承受各机件机械拉伸的长度和作用时间,从而导致经纱伸长率增加;所增加的这套预湿装置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两年来,国

际上虽有不少文章和商业性资料的介绍与推荐,也有一些国家已有一定数量的浆纱机投入生产性应用。 g、冷上浆(cold sizing procedure)

确切地说,应该叫"经纱表面处理方式"(国外文章资料中称为:cold sizing procedure。我们有时直译为《冷上浆》)。它最适宜于色织行业和毛纺织行业,在分条整经机的经纱架与卷绕滚筒之间装一套类似于"上蜡"的简单装置,浆料或处理剂放在槽中,经纱在回转的浸浆辊上拖过,达到吸浆。所用的材料,一般是具有较强粘附力的低熔点(50℃~75℃)的高分子材料,例如氧化乙烯的各种形式缩合物。最近德国报导另一种冷上浆形式,是使用具有高粘附力的低分子量聚乙烯醇和抗静电剂在水中的混合物作为冷上浆的浆料,并已有不同粘度和粘附力规格的商品供应。显然,这种上浆方式能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据称比传统上浆的成本低85%、也能大大地降低能量的消耗、排放物的减少有利于环境保护。这种上浆方式的关键是:筛选出具有高粘附性的低熔点浆料。低分子量聚乙烯醇作为主体用在这种上浆方式不一定能胜任。氧化乙烯缩合物一类物质,从理论上说

是可行的,要从中优化筛选出来,似乎还需进一步工作。

h、拖浆式上浆(chimgel sizing method)德国的chimitex公司推出了这种《拖浆式》的上浆方式,他们称为ma上浆技术

(minimum-liquor application technique)。对不能承受过大张力和伸长的纱线(例如:细支羊毛纱、粘胶纤维纱)来说,确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上浆方式。它没有浸渍,也没有压浆,主要依靠经纱压向拖浆辊表面吸到浆液。因此,经纱与拖浆辊的接触角、接触压力、经纱与拖浆辊的速度和接触时间、浆液粘度等都是关键因素。同时要求所用浆液要有较高的浓度,显然,吸浆量不会很大,上浆温度也可较低(45℃)。

据称,上浆率比传统上浆方法低38%的情况下,仍有同样的织造效果。也有专用商品浆料(powersize)供应于这种方式上浆,其主要成份是低粘度、低分子量的聚乙烯醇,也有用其他的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并配有润湿剂和防腐剂等。据介绍用在t/c混纺纱上浆也有很好效果。

i、克茨法(cutts)上浆它不用压力而用有刻槽的辊。槽辊浸没在浆液中,并由二把刮浆刀抹去多余的浆液。经纱在刻槽辊和表面包有橡胶的上浆辊之间的压榨点处与浆液接触,吸取浆液。它的主要特点是单侧上浆,耗用浆料少,形成表面上浆。

四、在线检测与监控(on line detect)众所周知,浆纱质量是织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最近美国有一个统计分析,对中等价位的织物织造时,每仃台一次,它的经济损失在$0.5~$1.0.。则对一个有二百台剑杆织机的工厂来说,若断头每增加1根/10万纬(约相当于增加0.1根/台时),则每年要损失$500,000,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这也可说是《浆纱老虎口》的一种数字表达。因此,对浆纱机的计算机质量监控,是各个机械制造商所必需考虑的、也是使用浆纱机的纺织厂越来越关注的。从计算机发展到现时这个水平,用在浆

纱机的监控系统应该是没有什么难题。现有的国内外浆纱机,几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质量指标用计算机监控的,但能全面、系统性地、稳定性方面来看,还不多。国内的浆纱机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祖克的"pro-size" 和 "telecoll"系统考虑得较为完善,都是在线检测与控制(on line detect)的。一台具有智能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浆纱机,必需保证织轴上的经纱达到:恒定的上浆率、高的耐磨性、低的毛羽、

不致使经纱发生粘连的恒定的回潮率、恒定的张力与伸长、保持纱线的弹性和织轴上经纱的良好卷绕状态。祖克浆纱机为达到这些要求,对传动部份尽可能都用单独电动机传动,用计算机控制各个参数,确保了它的稳定性,这主要由"pro-size" 来完成。对浆液和上浆工艺参数等方面,祖克用"telecoll"系统监控,以稳定地达到所设定的:上浆速度、吸浆量、上浆率、浆液粘度、浆液温度、液面高度等等。由于有较好的软件支持,当变更品种或变更任何参数时,可很快、很容易地重新设定参数。据称:使用这二个控制系统的浆纱机的效果:织造效率可增加三个百分点、浆料耗用量可节约20%、浆纱机生产率有明显提高、经纱质量好而稳定、用水和污水排放费用都能减少。这些实际应用效果使得这二套系统的投资,几个月内就能收回。在检测浆纱上浆率和回潮率的感知器,至今都是用微波法。美国西点公司用的是微波反射方式、而德国祖克等公司是用微波吸收方式。

钼矿选矿工艺

钼矿常规选矿工艺 钼矿的选矿方法主要是浮选法,回收的钼矿物是辉钼矿。有时为了提高钼精矿质量、去除杂质、将钼精矿再进行化学选矿外理。 辉钼矿晶体呈六方层状或板状结构,由沿层间范氏健的S—Mo—S 结构和层内极性共价键S—Mo形成的。层与层间的结合力很弱,而层内的共价键结合力甚强。所以辉钼矿极易沿结构层间解裂呈片状或板状产出,这是辉铜矿天然可浮性良好的原因。实践证明:在合适的磨矿细度下,辉钼矿晶体解离发生在S—Mo—S层间,亲水的S—Mo面占很小比例。但过磨时,S—Mo面的比例增加,可浮性下降,虽然此时加入一定量极性捕收剂如黄药类,有利于辉钼矿的回收,但过磨产生的新矿泥影响浮选效果。因此对辉钼矿的选别要避免和防止过磨,在生产上需要采用分段磨矿和多段选别流程,逐步达到单体解离,确保钼精矿的高回收率。 钼矿的破碎一般都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破碎最终产品粒度为12~15毫米。 磨矿通常用球磨机或棒磨-球磨流程。亨德森是唯一采用半自磨流程的。浮选采用优先浮选法。粗选产出钼粗精矿,粗扫选尾矿回收伴生矿物或丢弃。钼粗精矿采用两、三段再磨,四,五次精选获得最终钼精矿。 钼矿的浮选药剂以非极性油类作捕收剂,同时添加起泡剂。美国和加拿大用表面活性剂辛太克斯(Syntex)作油类乳化剂。根据矿石性质,用石灰作调整剂,水玻璃作脉石抑制剂,有时加氰化物或硫化物抑制其他重金属矿物。 为保证钼精矿质量,对钼精矿中所含的铜、铅、铁等重金属矿物和氧化钙以及炭质矿物需进一步进行分离: 一般使用硫化钠或硫氢化钠,氰化物或铁氰化物制铜和铁;用重铬酸盐或诺克斯(Nokes)抑制铅。如果使用抑制剂,杂质含量还达不到质量标准,尚需辅以化学选矿处理:次生硫化铜用氰化物浸出;黄铜矿用三氯化铁溶液浸出; 方铅矿用盐酸和三氯化铁溶液浸出,均可达到标准含量。 含氧化钙的脉石易泥化,因此,对于含此类脉石的矿石切忌过磨。生产上往往添加水玻璃,六聚偏磷酸钠或有机胶作脉石抑制剂或分散

烹饪原料的上浆工艺

《烹饪原料的上浆工艺》 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烹饪原料的上浆工艺 课目:烹调工艺学 对象:大一新生 课时:一个单位 授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烹调工艺学》中的基础内容,涉及到烹饪原料的风味形成。烹饪原料的质感千差万别,通过适当的加工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烹饪原料的风味品尝价值,较好地呈现原料的固有特质。通过具体的方法演示,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上浆工艺的方法,通过观摩,使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上浆工艺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讲演结合的教学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大一新生刚接触到这门课程,头脑中烹饪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因而讲述每一个工艺环节都必须简单、通俗。通过同学们对致嫩工艺的理解,初步掌握原料上浆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原料的外表“穿”上一层保护衣,在烹饪行业中称为浆糊处理,是调质工艺的具体手法之一。通过水、蛋、盐、粉等材料调制形成的糊状物包裹在原料的外表,使原料在后续的受热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和淀粉糊化的特征,在原料外表形成一层保护层,可以有效改善原料的质地。通过视频制作,将原料的浆糊处理中上浆工艺完整地展现出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视频教学手段,直观地获悉上浆的操作手法、浆液分类、工艺关键,上浆效果以及上浆后的保护处理等知识。通过对不同种类浆液的调制,完成对原料的加工处理,达到有效保护原料水分的目的。 四、教学策略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简单讲授理论知识,重点演示实践知识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慢慢传递给学生,使同学们通过比较直观的演示教学,学习并领会到上浆工艺的有关知识。演示过程中,通过比较演示的方法展现浆糊处理后原料的观感差异,激发同学们

中国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中国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民间艺术根植于本乡本土,来源于劳动与生活,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脉络,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民间艺术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和无比珍贵的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是当前摆在整个人类面前重大而又迫在眉睫的课题之一。 中国民间工艺对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文艺百花园中,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奇葩”,已深深扎入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它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品种之众多,艺术之独特,内涵之丰富,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近年来,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加强品牌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我国赢得殊荣。这为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的整体文化形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就是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2、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海外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备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喜爱,影响极为广泛。目前正处于辉煌时期的寿山石雕,从雍正时期乘船出海,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批量化、企业化生产,随着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身价也节节攀升,至如今其巨大的价值潜力已不可估量,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这对扩大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海外形象,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为消化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影响下,目前的传统工艺有了回春的迹象,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由于它们“小作坊”、“手工型”、“密集型”的特点,一些过去从厂里出去的老艺人开始回到这个行业,或自己生产,或开店经销,他们的回头带动了一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中国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1、立法滞后,民间艺术资源管理乏力。 由于至今对民间艺术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保护法,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无章可循。一些地方的领导决策失误,一些大师级的珍品被陆续卖掉;一些集成资料丢失、霉烂,或被当作废纸卖了;某些部门随意将工艺美术品集团化,流水作业化,传统特色减弱,个人风格淡化,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工艺质量与数量严重滑坡。一些团体和个人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淡薄,有的人甚至见利忘义,进行不正当开发,对民间艺术资源起了破坏作用。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破坏了真正优秀的民间艺术的声誉;一些“滥竽充数”式的表演也使得许多很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财富自然贬值;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打着民俗文化的旗号,不仅不能弘扬反而腐蚀、破坏了民族文化传统。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更为急需的是要制定法律,完善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2、管理主体不明确,难以协调和形成合力保护民间艺术。 文化、二轻、旅游、园林、宗教、公安、商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一些科技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部门对民俗文化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投入产出以及不同类型民间文化的经济运作方式和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当然更谈不上有计划、有步骤、有保护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2、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 传统的民间工艺的存在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由于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导致部分民间传统艺术的萎缩甚至消亡。传统手工艺与现

钼矿钼矿选矿工艺钼矿浮选工艺样本

钼矿-钼矿选矿工艺-钼矿浮选工艺 一、钼矿的历史及性质 钼是18世纪后期才发现的, 而且在自然条件下没有金属形态的钼存在。尽管如此, 钼的主要矿物-辉钼矿在古代时就早已得到了应用, 只是辉钼矿和铅、方铅矿及石墨都很相似, 不易区分, "molybdos"这个词在希腊文里就是铅的意思。 曾在14世纪的一把日本武剑中发现含有钼。到1778年, 瑞典科学家卡尔.威廉.谢勒( Carl Wilhelm Scheele) 才证实了钼的存在。她将辉钼矿在空气中进行加热, 从而产生了一种白色的氧化粉末。此后不久, 到1782年, 彼得.雅各布.耶尔姆( Peter Jacob Hjelm) 用碳成功地还原了这种氧化物, 获得一种黑色金属粉末, 她称这种金属粉末为”钼”。 19世纪钼基本上是作为实验品, 后来才逐渐生产。1891年, 法国的斯奈德Schneider)公司率先有钼作为合金元素生产了含钼装甲板, 她们马上发现, 钼的密度仅是钨的一半, 这样以来, 在许多钢铁合金应用领域钼有效地取代了钨。 钼具有较高熔点(2625℃)、沸点(4600℃)、硬度(5.5)和密度(10.2g/cm3), 是电和热的良导体.相对原子量95.94g/g, 在元素周期表中为VI B 族元素, 原子序数42, 原子体积9.42 cm3/mol。 在常温下钼在空气或水中都是稳定的, 但当温度达到400℃时开始发生轻微的氧化, 当达到600℃后则发生剧烈的氧化而生成MoO3 。盐酸、氢氟酸、稀硝酸及碱溶液对钼均不起作用。钼可溶于硝酸、王水或热硫酸溶液中。

二、钼矿的用途 1、钼大量用于合金添加剂、生产不锈钢、工具钢、耐温钢等。 2、钼钢广泛用于金属压力加工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机械行业、宇航军及工业、核工业、化工纺织工业和农业。 3、钼还可作为化工原料, 生产催化剂、润滑剂、颜料和肥料等。 4、在冶金工业中, 钼作为生产各种合金钢的添加剂, 或与钨、镍、钴, 锆、钛、钒、铼等组成高级合金, 以提高其高温强度、耐磨性和抗腐性。金属钼大量用作高温电炉的发热材料和结构材料、真空管的大型电极和栅极、半导体及电光源材料。在化学工业中, 钼主要用于润滑剂、催化剂和颜料。 三、钼资源及分布 自然界中已知的钼矿物及含钼矿物约有30种, 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是辉钼矿MoS2 , 其它较常见的还有钼华、钼铅矿、蓝钼矿、铁钼矿等。 钼在地壳中的平含量为1.1×10-4%, 属稀有金属。集中分布在美国、加拿

我国钼矿业发展现状

我国钼矿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 ——姚公一在第四届中国钨钼产业年会的演讲 2014年11月19日河南有色金属网 各位代表:大家好! 金秋十月,东山论钼(钼80%用于炼制各类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超级合金,应泛用于军事工业,既是“战争金属”,也是战略稀有金属)。现将我国钼矿业发展走向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与大家进行讨论,旨在为谋划钼矿业“十三五”(2016-2020年)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建议性信息,供选择时参考。 一、我国钼矿业发展的现状 1.1我国钼矿储量分布及特点 中国钼矿资源丰富,“十二五”以来,资源储量增长幅度大,总保有储量840万吨,居世界第2位。探明储量的矿区有222处,分布于28个省(区、市)。钼矿大型矿床多,是一个重要特征,如陕西金堆城,河南栾川、辽宁杨家仗子、吉林大黑山钼矿均属世界级规模的大矿,矿床类型以斑岩型钼矿和斑岩-矽卡岩型钼矿为最重要,前者如陕西金堆城、江西德兴,后者如河南南泥湖钼矿;矽卡岩型、碳酸盐脉、石英脉型次之;沉积型钼-铀-钒-镍矿床有较大的潜在价值,伟晶岩脉型钼矿无工业意义。从钼矿形成时代来看,除少数钼矿形成于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之外,绝大多数钼矿床均形成于中生代,为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我国钼矿分布就大区来看,中南占全国钼总储量的35.7%,居首位。其次是东北19.5%、西北13.9%、华北12%,而西南仅占4%。就各省(区)来看,河南储量最多,占全国钼矿总储量的30.1%。其次陕西占13.6%、吉林占13%、另外储量较多的省(区)还有:山东占6.7%、河北占4%、辽宁占3.7%、内蒙古占3.6%。以上8个省(区) 合计储量占全国钼矿总储量的81.1%,其中前三位的河南、陕西、吉林三省就 我国钼矿的第一个特点是探明储量虽多,但其品位与世界主要钼资源国美国和智利相比,显著偏低,多属低品位矿床。矿区平均品位小于0.1%的低品位矿床,其储量占总储量的65%,其中小于0.05%的占10%。中等品位(0.1%~0.2%)矿床的储量占总储量的30%,品位较富的(0.2%~0.3%)矿床的储量占总储量的4%,而品位大于0.3%的富矿储量只占总储量的1%。 我国钼矿的第二个特点是虽然品位低,但伴生有益组分多,经济价值高。据统计,钼作为单一矿产的矿床,其储量只占全国钼总储量的14%。作为主矿产,还伴生有其它有用组分的矿床,其储量占全国钼总储量的64%。与铜、钨、锡等金属共生和伴生

电子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电子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电子工艺》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结合劳动部《电子元器件质量检验员》职 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要求,主要介绍:电子元器件的符号、结构、作用及外观认识和元器件的质量检测;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机理及焊接操作和质量监控;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及文件的制作;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电子产品调试方法;最后通过收音机、万用表、MP3的组装实例,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的目的。 《电子工艺》编者由长期从事电子工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电子元器件质量检验人员和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人员组成,大量教学实例来自于生产实践和研究成果,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读者通过学习《电子工艺》,能全面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与操作技能,并有助 于读者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电子工艺》可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检测、计算机主板与维修、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供有关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广义的电子制造工艺包括基础电子制造工艺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两个部分。基础电 子制造工艺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核心的微电子制造工艺、无源元件制造工艺和印刷电路板 (PCB)制造工艺;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又称为整机制造工艺或电子组装工艺,包括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制造工艺、其他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整机组装工艺。狭义的电子制造工艺就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生产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工艺学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指导从原材采购进厂开始,加工、制造、检验的每一个环节,直到产品包装、运输、入库和销售(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和用户信息反馈),为企业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掌握先进的电子工艺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和促进新产品研发等都具有明显的作用。电子工艺的工艺流程包括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等。传统的电子设计工作必须经过原理设计、初步验证、批量生产等几个过程,并且必须保证原理设计和初步验证这两个过程完全正确才能将电路设计图绘制成PCB图,并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艺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对各种器件进行数学建模,借助计算机 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并在计算机上仿真出近似于实际结果的数据及各种波形。这种 由软件进行的设计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点,解决了传统设计和调试中存在的问题。而 且由于这种方法可以事先排除大部分设计上的缺陷,设计工程师就可以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设计而不是调试,因而大大提高了设计速度,使新产品可以更快地推出,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一种被称作“无机电子(organicelectronics)”的新型电子材料因3 位科学家的获奖,遭到世界各次要国度的注重。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人阿兰·西 爵(AlanJ.Heeger)、阿兰·麦克达尔密(AlanG.MacDiarmid)和日本人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短短几年,基于无机电子的新产品、新使用大批涌现。目前,无机电子技术还处于展开后期,一些关键的技术还有待打破,但其无可比较的优势和普遍的使用前景,将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带来又一次深化的影响,展开潜力宏大。 无机电子产业展开现状

《冲压工艺的现状及其发展》

《冲压工艺的现状及其发展》 冲压工艺介绍: 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冲压和锻造同属塑性加工(或称压力加工),合称锻压。冲压的坯料主要是热轧和冷轧的钢板和钢带。 全世界的钢材中,有60~70%是板材,其中大部分是经过冲压制成成品。汽车的车身、底盘、油箱、散热器片,锅炉的汽包、容器的壳体、电机、电器的铁芯硅钢片等都是冲压加工的。仪器仪表、家用电器、自行车、办公机械、生活器皿等产品中,也有大量冲压件。 冲压件与铸件、锻件相比,具有薄、匀、轻、强的特点。冲压可制出其他方法难于制造的带有加强筋、肋、起伏或翻边的工件,以提高其刚性。由于采用精密模具,工件精度可达微米级,且重复精度高、规格一致,可以冲压出孔窝、凸台等。 冷冲压件一般不再经切削加工,或仅需要少量的切削加工。热冲压件精度和表面状态低于冷冲压件,但仍优于铸件、锻件,切削加工量少。 冲压是高效的生产方法,采用复合模,尤其是多工位级进模,可在一台压力机上完成多道冲压工序,实现由带料开卷、矫平、冲裁到成形、精整的全自动生产。生产效率高,劳动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一般每分钟可生产数百件。 冲压工艺的种类: 冲压主要是按工艺分类,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也称冲裁,其目的是使冲压件沿一定轮廓线从板料上分离,同时保证分离断面的质量要求。成形工序的目的是使板料在不破坯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在实际生产中,常常是多种工序综合应用于一个工件。冲裁、弯曲、剪切、拉深、胀形、旋压、矫正是几种主要的冲压工艺。 冲压用板料的表面和内在性能对冲压成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要求冲压材料厚度精确、均匀;表面光洁,无斑、无疤、无擦伤、无表面裂纹等;屈服强度均匀,无明显方向性;均匀延伸率高;屈强比低;加工硬化性低。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与冲压过程近似的工艺性试验,如拉深性能试验、胀形性能试验等检验材料的冲压性能,以保证成品质量和高的合格率。 模具的精度和结构直接影响冲压件的成形和精度。模具制造成本和寿命则是影响冲压件成本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模具设计和制造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就延长了新冲压件的生产准备时间。 模座、模架、导向件的标准化和发展简易模具(供小批量生产)、复合模、多工位级进模(供大量生产),以及研制快速换模装置,可减少冲压生产准备工作量和缩短准备时间,能使适用于减少冲压生产准备工作量和缩短准备时间,能使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先进冲压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冲压设备除了厚板用水压机成形外,一般都采用机械压力机。以现代高速多工位机械压力机为中心,配置开卷、矫平、成品收集、输送等机械以及模具库和快速换模装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组成高生产率的自动冲压生产线。 在每分钟生产数十、数百件冲压件的情况下,在短暂时间内完成送料、冲压、出件、排废料等工序,常常发生人身、设备和质量事故。因此,冲压中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钼矿的选矿工艺与药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钼矿的选矿工艺与药剂 钼矿的选矿方法主要是浮选法,回收的钼矿物是辉钼矿。有时为了提高钼精矿质量、去除杂质、将钼精矿再进行化学选矿外理。钼矿的选矿:辉钼矿晶体呈六方层状或板状结构,由沿层间范氏健的SMoS 结构和层内极性共价键SMo 形成的。层与层间的结合力很弱,而层内的共价键结合力甚强。所以辉钼矿极易沿结构层间解裂呈片状或板状产出,这是辉铜矿天然可浮性良好的原因。实践证明:在合适的磨矿细度下,辉钼矿晶体解离发生在SMoS 层间,亲水的SMo 面占很小比例。但过磨时,SMo 面的比例增加,可浮性下降,虽然此时加入一定量极性捕收剂如黄药类,有利于辉钼矿的回收,但过磨产生的新矿泥影响浮选效果。因此对辉钼矿的选别要避免和防止过磨,在生产上需要采用分段磨矿和多段选别流程,逐步达到单体解离,确保钼精矿的高回收率。 钼矿的选矿:钼矿的破碎一般都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破碎最终产品粒度为12~15 毫米。 磨矿通常用球磨机或棒磨-球磨流程。亨德森是唯一采用半自磨流程的。浮选采用优先浮选法。粗选产出钼粗精矿,粗扫选尾矿回收伴生矿物或丢弃。钼粗精矿采用两、三段再磨,四,五次精选获得最终钼精矿。 钼矿的浮选药剂以非极性油类作捕收剂,同时添加起泡剂。美国和加拿大用表面活性剂辛太克斯(Syntex)作油类乳化剂。根据矿石性质,用石灰作调整剂,水玻璃作脉石抑制剂,有时加氰化物或硫化物抑制其他重金属矿物。 为保证钼精矿质量,对钼精矿中所含的铜、铅、铁等重金属矿物和氧化钙以及炭质矿物需进一步进行分离: 钼矿的选矿药剂:一般使用硫化钠或硫氢化钠,氰化物或铁氰化物制铜和铁; 用重铬酸盐或诺克斯(Nokes)抑制铅。如果使用抑制剂,杂质含量还达不到质量

选矿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选矿自动化结课论文 选矿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矿加09-3 阮桂林0972146333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9/25 Tuesday

选矿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简单介绍了选矿自动化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单独变量检测,发展到现在的多变量在线检测,并指出了粒度分析仪和品位分析仪等重要选矿分析仪器的最新进展,及选矿自动化近年来的一些新技术以及过程控制、优化控制等先进方法在选矿过程中的应用,并总结了选矿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选矿自动化优化控制过程控制智能化数字化 自动化的发展对选矿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降低选矿过程中的人工成本、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稳定产品质量等。因此,选矿自动化一经进入到生产实践中,就已成为现代选矿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1 选矿自动化发展历程 选矿自动化技术诞生于20 世纪40 年代初期。矿石本身的性质存在很多差异,所以,选矿工艺流程也不尽完全相同。选矿自动化设定的流程或者参数并不能具有普适性。所以,选矿自动化的发展非常缓慢。50 年代初期,选矿自动化主要是对选矿过程的某些单独的变量进行测量,并不能与其他的变量进行关联处理。到了50 年代末期,自动控制水平有了很大发展,这一点也影响到了选矿自动化,这一时期开始了模拟仪表的控制,但并不稳定。60 年代初,一批用于选矿的自动检测仪表研制成功并逐渐应用于选矿过程,比如矿浆浓度计、金属探测器以及矿浆PH 计等,有些仪表现在还应用于选矿生产中。到了70 年代初,自动检测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在线检测仪被发明出来,比如X 荧光分析仪用于在线检测金属含量等。到了70 年代末,选矿过程中比较关键的指标矿浆粒度有了在线检测仪器,这种在线粒度计对提高磨矿产品质量和磨矿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0 年代,一种新的控制理论和方法被提出来,同时电子计算机也有了迅速发展,这种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70 年代中期,已经有了基于微处理器的集中分散型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促进了工

纺织浆料及浆纱技术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讲座讲授浆料与浆纱的热点问题,探讨浆料和浆纱技术最近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六点内容,包括:高压上浆与“两高一低”上浆工艺、预湿上浆技术、绿色浆料、少用或不用PVA问题、水分散性聚酯浆料、以及浆料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以利于浆料与浆纱的学术研究,方便对浆料的选择,方便浆纱工艺参数的确定,提高浆纱质量。 众所周知,人类永远离不开穿衣和纺织品,因此永远需要纺织工业,纺织产业绝对是一个“永恒产业”。纺织工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在我国,它在拉动内需、出口创汇、扩大就业和促进城镇繁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的中国只是一个“纺织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纺织强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许多领域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的最大任务是创新和提高。 浆纱质量与经纱断头率、织造效率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浆料是浆纱生产的原料,浆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浆纱质量。浆料的研究与使用涉及纺织科学、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交叉学科的特点,也是纺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高压上浆与“两高一低”上浆工艺 “两高一低”是指在上浆生产过程中,配制较高浓度和较低粘度的浆液,采用较高的压浆力,通过高压压浆辊的挤压作用,增大渗透进入经纱内部的浆液量,改善纤维之间相互粘接程度,提高浆纱的增强率;高的压浆力有助于克服经纱毛羽的自身刚性,增强对毛羽的帖服作用,减少毛羽。高压上浆的压出回潮率低,减轻了烘筒的负荷,从而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浆纱机的速度。 1. 优势与效果 2. 工艺参数的量化原则[1] (1)高压 是否属于高压上浆,要看压浆力的大小和实施高压后的效果。 压浆力:高压上浆的压浆力范围为:20-40kN。高压上浆的额定压浆力为40kN,额定速度为100m/min。然而,世界上目前浆纱机的车速大多低于100m/min,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车速低于额定速度时,以较低的压浆力可以达到高压高速时的上浆效果。试验结果又表明,当压浆力超过40kN时,压出回潮率的降幅很小。因此,将压浆力的范围定为20-40kN。 效果要求:压出加重率Sa≤100%;压出回潮率Wa<100%。 (2)高浓 高浓的量化指标为:浆液浓度≥上浆率。根据上浆率的基本公式:上浆率=压出加重率×浆液浓度,∵压出加重率≤100%,∴浆液浓度≥上浆率 (3)低粘 如果在不改变浆料粘度的条件下提高浆液的浓度,必然会导致浆液粘度的增大,不利于浆液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不利于浆料对经纱的渗透与被覆平衡,所以高压上浆需要使用低粘度的浆料,但粘度也不能过低,否则不仅会损害浆料的粘附性能,还容易产生轻浆,引起浆纱在织造过程中起毛和断头。 3. 压出加重率Sa和压出回潮率Wa (1)纤维种类;(2)经纱号数;(3)覆盖率。 二、预湿上浆技术 预湿上浆具有以下效果:(1)改善了浆料的粘合效果;(2)浆膜完整性好。(2)提高了浆纱强力;(3)减少了浆纱毛羽;(4)提高了浆纱耐磨性能。因此。能够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织机效率;在经纱断头率和织机效率相同时,可使上浆率降低,以节约浆料成本和浆纱费用。在采用预湿上浆工艺时,必须根据该技术的特点选择上浆工艺参数,才能获得良好的上浆效果。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毛巾织物上浆工艺要点

毛巾织物上浆工艺要点 2008-01-11中国家纺网编辑:张康虎 毛巾织物的上浆与一般装饰或服装用织物的上浆有着许多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毛巾织物的特点和毛巾织造设备所决定,因此,在毛巾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浆纱工艺制定和设备调整都不能完全参照普通织物的浆纱工艺或在此基础上作简单的调整。 为本文的需要,这里需对毛巾织造设备和与之对应的部分工艺参数作简单说明,以利于对浆纱工艺的阐述。首先,与普通织机相比,毛巾织机有两套送经系统,一套是地经送经系统,主要用于织造毛巾织物的底布,另一套是毛经送经系统,主要用于织造织物的毛圈部分;其次,相对于一般织物而言,由于毛巾织物毛圈对底布的覆盖,因此毛巾织物不要求地经表面花纹清晰,所以地经纱所需要的张力可以比普通织布机低;第三,毛巾织机与普通织机相比,增加了一套专有的打纬起毛装置,由该装置控制者毛圈的高矮和有无;第四,毛经的张力在起毛圈的时候较小,但在织缎档时张力须增大,以利于缎档花型清晰;第五,相同宽度的织轴中,毛经纱或地经纱的头份远小于装饰或服装用织物等等。因此,基于上述这些方面的不同,毛巾织物的织造对织轴的上浆质量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 1. 毛巾产品对上浆的要求 毛巾产品的上浆主要是针对于毛经纱而言,因为对于一般的毛巾织机,用合股纱做地经能满足其织造的张力要求,即使用单纱做地经,也可参照一般织物处理。所以本文在这里只对毛经上浆做初步论述。 在客户要求的外观质量中,毛圈(或绒面)的丰满平整是基本的要求之一,特别对于割绒产品,如果整个货面出现不规则的高毛或凹毛(引起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羽粘连),不仅给后道工序增加不必要的劳动,而且会从整体上影响坯巾的绒面效果和质量。同时,基于上述第四点考虑,即毛经的张力在起毛圈和织缎档时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为了保证织缎档时毛经纱有足够的强力而不会使纱线在此时断头,就必须在浆纱时产生一定的上浆率以满足织机张力的需要。结合这些分析,我们在总结几年来生产经验的基础对毛经浆纱质量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那就是:在保证经纱强力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浆液在经纱表面的披覆,提高耐磨性能,使经纱表面毛羽服帖并保持纱线良好的弹性,减少在织造过程中相邻毛经间的粘连,保证坯巾表面的毛圈平整度和丰满度。 2. 上浆工艺的分析与选择 我公司浆纱机为郑纺机产G142D单浆槽热风式浆纱机。为保证毛经纱上浆能满足织造上机需要,根据该设备性能,我们经过反复斟酌,按照以下几种上浆工艺参数分别

高紧度织物织造工艺的探讨

高紧度织物织造工艺的探讨 张永林 南通唐盛纺织有限公司 1.高紧度织物 通常高紧度织物是指织造打纬时产生的阻力很大,其紧度接近甚至超过织机制造商提供的极限紧度,这类产品可称为高紧度织物。 2. 织造紧度系数P的计算 织物的织造紧度系数,也可称为织机的织造能力系数。由于不同织物组织在织机上织造时产生的打纬阻力不同,平纹织物的打纬阻力要大于斜纹织物,斜纹织物的打纬阻力要大于缎纹织物,式中的K值是用来修正不同织物组织的一个系数,不同织物组织的K值如下: 平纹?:K=1 2/1斜纹:K=1.2 3/1、2/2斜纹:K=1.3 4/1缎纹:K=1.4 织机制造厂通常给予所生产的某型号织机,提供该机型的织造紧度系数的极限值,表明此型号织机能生产织物品种的范围。常见喷气织机机型的织造紧度系数的极限值列于表1: 喷气织机机型紧度系数的极限值 津田驹ZA-205:33 津田驹ZAX-e:36 津田驹ZAX-N:38 丰田710:37 必佳乐omni plus:40 3.高紧度织物实例分析 现以63”J30*J30 77/180*100 2/2品种为例,其织造紧度系数P值高达39.8,在对该品种进行织造可行性评估时,认为其紧度远高于津田驹织机ZAX-E及ZAX-N的极限紧度。织造难度虽然很大,但该品种订单量较大,且利润较高,为此决定上机试织。 该品种上机试织时,因紧度高,打纬阻力大,机器震动异常,布面不稳,打纬时织口出现“砰砰”巨响,易出破洞疵点;处理停台时间长,易出现波纹、稀密路;因织口游动大,边撑疵及分散性的小断纬也较多。不仅织机效率低,产品质量亦不过关,织造难度相当大。为此,我们从改进织机工艺和提高浆纱质量两个方面组织了技术攻关,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就高紧度品种63”J30*J30/180*100 2/2的技术攻关,作简要介绍。 4. 合理制订织机工艺 4.1.围绕降低高紧度织物的打纬阻力,摸索合理的织机工艺。决定织机采用“高后梁、早开口、大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也推动着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工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光技术的出现,都是当下机械制造工艺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为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还需要对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实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趋势 DOI:10.16640/https://www.360docs.net/doc/5a16024919.html,ki.37-1222/t.2018.08.053 0 导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机械制造的生产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人们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生产力的重

要标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中所应用的先进技术正在进行优化和改革。 1.1 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是最为常见的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也是机械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动化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加工制造、自动化加工流水线以及自动化制造工程三个方面。例如,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实施自动化生产可以代替传统的人工生产力,有效减少了人力的使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误差,在每个加工环节中都能够按照初始设定完成机械的加工和制造,大大提高了加工制造的精准性,最终形成自动化性质的生产流水线。然而,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作用下,我国现阶段所应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机械制造工艺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1.2 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中被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技术,其主要包含激光热处理、快速成型技术等。激光技术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将机械部件的使用年限延长,实现零部件的最大化应用价值。在对部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机械部件的耐磨性能,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

钼矿选矿工艺研究进展-2011

钼矿选矿工艺研究进展 2011-8-4 9:54:56 [导读]叙述了几种钼选矿新工艺,其中包括:矿石经磨碎后,先无捕收剂浮选,得出无捕收剂污染的含碳很低的润滑剂二硫化钼;采用正浮选-反浮选-正浮选工艺分离铜钼精矿,得出高品位、高回收率的钼精矿;用BinghamCanyon选冶联合工艺处理难选的铜钼低品位精矿和采用氧压氧化高铜钼精矿生产低铜钼精矿和电解铜。 一、前言 现代选矿工程正朝着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可利用资源量和循环再利用资源的方向发展。例如选矿-拜尔法选冶新技术使我国第一大有色金属铝资源的可利用年限从不足10年延长到40年,铜的硫化矿生物冶金新技术可降低可利用铜矿石的品位约20%~40%,可使我国铜矿的可利用资源量增长2倍多。浮选-钼蓝法可有效地利用储量巨大的氧化钼矿,低品位钼精矿-氧压氧化法可使某些难选高氧化率钼矿的可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 近年来,传统的选矿工艺面临着挑战,许多研究单位和高等学校通过多年的研究推出许多资源利用高的新奇的选钼工艺和选冶联合工艺。这些工艺的破茧而出十分引人瞩目。 这些新工艺与传统的粗磨粗选,再磨精选,铜钼矿石混合浮选以及简单的铜钼分离比较,显得研究者的匠心独特、细腻,富有创新精神,下面介绍几种,不到之处在所难免。 二、无捕收剂浮选-浮选工艺流程 Amax公司的Deepak.Malhotra等[1~3]研制一种先无捕收剂浮选辉钼矿、粗选尾矿再用强力捕收剂浮选辉钼矿新工艺。 将含Mo0.18%、FeS22.2%、Cu0.007%、Pb0.003%、Zn0.012%的钼矿石,在球磨机中磨至P80=100μm,不加任何辉钼矿的捕收剂,如蒸汽油、柴油和煤油等,只加起泡剂MIBC甲基 异丁基甲醇,经粗选后,得到含Mo约11%的粗精矿,粗选粗精矿钼回收率76.8%,粗精矿经3段砾磨再磨和5次精选,5次精选时,共加水玻璃140g/t,精选尾矿含Mo0.4%,废弃。5次精选精矿含MoS297.5%~98%,和少量含铁硫化物杂质,该最终精矿为润滑剂级二硫化钼,经气流磨磨至0.5~1μm为产品。 这种无捕收剂浮选产出的润滑剂级二硫化钼较用柴油或蒸汽油选出的钼精矿经盐酸—氟氢酸浸出后,再用碱洗后产出的润滑剂级二硫化钼(米特森公司产)含C量要低得多,通常不大于0.7%,其他杂质如Fe、MoO3、油等也比较低。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用煤油浮选出的钼精矿作生产润滑剂级二硫化钼前驱体时,钼精矿含油一般在2%~4%,这种碳氢油在制备润滑剂二硫化钼过程中可转为碳。未转

涤纶长丝上浆工艺小结

涤纶长丝上浆工艺小结 文章摘要: 加工涤纶长丝织物时,如果经丝使用的是低捻丝、无捻丝或者是网络丝,织造前必须浆丝,使丝条表面包覆一层光滑、柔韧而牢固的浆膜,以增强涤纶长丝的抱合力和耐磨性,使之能够承受织造过程中的各种摩擦力和张力,使织造生产在优质高产的要求下顺利进行。 文章关键词: 上浆工艺涤纶长丝织物浆料选择工艺参数 文章快照: 浆联合机上直接上浆。采用这种上浆方式对网络丝来说,单纤维在2~3dtex的网络丝或复丝的网络度在35~60h/m范围内,可直接进行分条整经,然后采用轴对轴上浆,还必须指出,无网络的涤纶复丝,不能不加捻就直接上分条整经机整经,也不能采用轴对轴片纱上浆,否则,丝条将会产生粘并,使织造工作无法进行。2浆料的选择涤纶长丝上浆所用的浆料,尤其是采用喷水织机进行织造时,浆料要具有良好的黏着性、集束性、平滑性、耐水性、防静电等性能。目前适用于涤纶长丝上浆的浆料主要是丙烯酸类浆剌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获得优良的上浆效果,在浆料的选择和浆料配方制定上,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1)如用有梭织机进行织造,应选择性能较好的PVA浆料与GM型丙烯酸类浆料混合使用,其混合比例为PVA:GM:1:2.2。生产实践表明,用混合浆上浆,浆丝手感较挺括,集束性较好,能适应织造相对湿度在70%~74%的生产环境。(2)在选用丙烯酸类为主浆料的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原丝性能,在浆料配方中添加各

种上浆助剂。如平滑剂、抗静电剂、消泡剂等优化浆料配方,提高浆液质量,进而促进浆丝质量提高。(3)如用喷水织机进行织造,最好选用黏度较低的防水性浆料。如山东兴鲁化工厂的防水性浆料和上海吴江实验厂的WE 一404浆料,这些浆料黏着性、渗透性、耐水性都很优良。3上浆工艺参数的确定(1)在浆料的调制和浆液的使用上,涤纶长丝使用的浆液要采取低温调浆和低温上浆工艺。调浆时水的温度不超过60℃,供浆温度在40~45~C之间,浆液浓度按上浆率大小确定,并用量糖仪进行测试和控制。(2)上浆形式及压浆辊的压力:上浆形式采用单浸单压,压浆辊的压力视涤纶长丝的旦数而定。如150D涤纶丝,压力为4606N压力为3430N。 (3)浆率的确定:涤纶长丝上浆率的大小,应根据涤纶丝纤维根数、纤度、捻度和织物的密度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上浆率不宜过大,上浆率大,不仅丝的表面浆膜过厚,容易造成落浆,而且浆丝发毛,不易织造。涤纶长丝上浆适宜的上浆率,15OD为6%~8%,68D为5%~6%(文中ID=i.iiiidtex)。(4)回潮率的确定:由于涤纶长丝上浆采用以丙烯酸类浆料为主体浆料,而这种浆料一个最主要的缺点是吸湿后有再黏现象,容易使浆丝与浆丝之间产生粘并,使织造难以进行。因此涤纶长丝上浆回潮率应控制在3%以下。(5)伸长率的确定:涤纶长丝系热塑性纤维,受热后会产生不同的热收缩现象,所以选择合理的伸长率很重要。因此一般涤纶长丝伸长率应控制在1%左右,涤纶加工丝控制在3%~4%。(6)烘房温度的制定:合理的烘房温度,对涤纶长丝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涤纶长丝上浆使用国产浆料因黏度偏高而不易烘干,所以在第一烘干室,在不超过极限的范围内温度应尽量升高,其他各室的烘干温度应略低于第一烘干室温度。

浅谈国内铜钼分离工艺及发展现状

浅谈国内铜钼分离工艺及发展现状 摘要针对铜钼矿石的性质,阐述了铜钼矿石浮选的一般特点,介绍了混合浮选-铜钼分离流程及国内主要铜钼矿选矿厂的选矿工艺。 关键词铜钼分离;选矿工艺;抑铜浮钼;浮选 前言 钼是一种重要的稀有金属和战略储备资源,具有熔点高、耐高温、热硬性好等优良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钢铁、机械、电子、化工、兵器、航天航空以及核工业等领域,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钼能广泛地与其他流化床共生形成多金属矿,铜钼硫矿床即为典型的铜钼伴生矿。由于铜矿物与钼矿物紧密连生,可浮性接近,使得铜钼分离较为困难。铜钼分离方法有2种:一是抑铜浮钼;二是抑钼浮铜。从铜钼矿石中回收的钼约占钼产量的一半左右,铜钼分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对于铜钼资源回收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1]。 1 铜钼分离浮选流程 1.1 铜钼矿浮选的一般特点 斑铜矿因其储量大,是目前全世界提取铜的重要资源。斑铜矿也是钼的重要来源。对国外50个斑岩铜矿的统计表明,有28个回收钼。斑铜矿的特点是:原矿品位较低,大多数斑铜矿含Cu 0.5-1%,平均0.8%左右;含Mo 0.01-0.03%;储量大,可以建立大规模的厂。斑铜矿中的铜矿物,多半为黄铜矿,也有以辉铜矿为主的,或者两者兼有的,其他铜矿物较少。钼矿物一般为辉钼矿。斑铜矿的浮选,通常是铜钼混选,原则是浮尽铜,尽量多回收钼。为了抑制黄铁矿,一般在碱性介质中进行,PH=8.5-12,对于辉钼矿的浮选,PH太高其可浮性受影响,最好的PH是8.5。一般用石灰作调整剂,矿泥较多的矿石,因为石灰对矿泥有团絮作用,对辉钼矿的浮选有影响,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代替石灰较好,但成本增高。铜钼混合浮选的捕收剂,最常用的是黄药。其中50%的厂用丁黄药。捕收辉钼矿,可用烃油,以中沸点分馏的煤油性能最好,使用烃油时,应注意与起泡剂的比例,以确保最佳的泡沫状态。起泡剂国外使用MIBC,国内一般用松油。铜钼混合浮选粗选,往往是在比较粗磨(50-65% -200目)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铜钼混合精矿的进一步精选,一般要再磨。再磨应仔细控制,以保持辉钼矿的可浮性。因为辉钼矿较软,容易泥化。过磨会使辉钼矿棱边表面增加,会影响薄片表面的疏水性,使其亲水,变得不易浮[2]。 1.2 铜钼混合精矿分离工艺 铜钼矿的浮选方法比较常用的流程是铜钼混合浮选,再对混合精矿进行铜钼分离。铜钼混浮流程指的是处理多金属硫化矿物时,先一同浮出矿石中所要回收的几种硫化矿物,然后再将混合精矿进行浮选分离,以得到各种合格精矿。许多

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

浆纱机的现状和发展 一、浆纱机发展概要 由于原纱的纤维间抱合不强、表面毛羽较多,难以直接织造。为提高经纱在织机上可织性,以使经纱能在织机上承受经仃片、综、筘和经纱之间等等的反复摩擦、拉伸、弯曲等作用,而不致起毛、甚至断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纱上浆目的是贴伏毛羽、增强耐磨。 经纱上浆工艺过程早在古代就有。那时的手工浆纱是将经纱碾成片状,用刷子或筘抹上浆糊,晾干后绕成织轴。元代王祯《农书》中有使用纑刷对经纱上浆的图文。《天工开物》中"过糊"一节记载了用淀粉、牛皮胶、骨胶浆丝的方法和工具。18世纪末英国出现动力织机,使浆纱和织布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工序,从而出现了现代浆纱机的雏形。以后几经改进,到1853年英国人J.博洛夫等的专利,使浆纱机具有它的基本特征。转载于无忧论文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6024919.html, A、浆纱方法: 浆纱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绞纱上浆------是近代用得最早的一种浆纱方式,有手工和机械两种,都是将绞纱在浆液中浸透、绞干、抖松,然后烘干。这种方法适用于色织、织带、复制品等小批量生产。 2、单纱上浆------从筒子上退出单纱,在单纱上浆机上浆、烘干后再卷绕成浆纱筒子。也可在低速络纱机上加装浆槽和烘干器而成。也有专一设计的《单纱上浆机》。这种方法虽然产量低、工耗大,但上浆质量好、浆膜完整度高。在丝织和苎麻织造中有时采用。近来在特种纤维上浆常有应用。 3、织轴上浆------由分条整经机做成织轴,经上浆后再卷绕成织轴。多用于丝织、色织的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

4、经轴上浆------将若干只经轴上的经纱同时引出,浸入浆液,压掉多余浆液,烘干、分纱,最后按规定长度巻成织轴。这是应用得最广的上浆方法。在老的丝织厂用于粘胶长丝上浆时,也有用醮浆方式的。 5、整浆联合------在整经机的筒子架和机头之间安装一套上浆和烘干装置,将整经和上浆合成一道工序,多用于合成纤维长丝上浆。 6、染浆联合------在浆纱机的浆槽前加装染色烘干设备。多用于牛仔布生产。 B、上浆设备的发展历程 1、烘燥装置的发展: 随着织布的机械化也伴随着浆纱机的形成,近100多年来浆纱机的变化也十分大。上世纪50年代前,我国浆纱机是以双烘筒式为主,是两个庞大的铜面烘筒靠经纱片拖动对湿浆纱干燥,称为双烘筒浆纱机(当时曾用过名称:师荛浆纱机------吕师荛生前是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老工程师)。这种方式的浆纱速度缓慢(在20m/min左右),浆纱伸长率相当大。现已被淘汰不用。 后在学习"苏联老大哥"的情况下,引进并制造了热风式浆纱机(定名为 G142),并作为国家定型机器,推广应用于全国各地的纺织厂。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立的纺织厂几乎都是用G-142浆纱机{全热风(G142D),热风+锡林(G142C),全锡林(G142E)}。它是由加热器将空气加热,以空气的载热、载湿体与湿浆纱进行热交换,使浆纱干燥。 热风式浆纱机按热风流动方式的不同,有自然对流式和热风喷射式。热风喷射式又有高压喷射和低压喷射两种。热风喷射式浆纱机的烘燥效率较高,最高速度可达45m/min,但一般为使用为20m/min左右。 为了克服热风式和烘筒式的各自缺陷,经改良后出现热风烘筒并用式,一般以热风烘燥安排在前(称为热风预烘),烘筒烘燥在后完成烘燥任务。这种浆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