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出现以来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们对1994—2003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阶段,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在于引介国外相关理论,而最近十年里的成果则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经典和核心,也是国内介绍得最早、最完整的社会语言学理论。我们的调查表明,最近十年来,国内的变异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在成果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语言学其他方向的研究,但特别具有理论深度和个性的成果还比较缺乏。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

双语(包括双方言)研究是我国社会语言学内部发展较快的领域,最近十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多达1400余项,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我国的双语研究涉及面很广,其中包括双语的一般问题、国家双语状况、双语制度、辞书编撰、双语心理、双语失语恢复、网络双语、语码转换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

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在语言状况的研究方面,近年来人们非常重视濒危语言问题,有关濒危语言的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宏观社会语言学领域内的新热点。

最近十年中,国内的语言规划研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对国外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介绍;

(2)对国内多年来语言规划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3)对语言规划的理论思考,有人已经提出,语言规划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

(4)具体领域的语言规划,它和语言变异研究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相信,随着变异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这种微观化的语言规划研究将成为迅速发

展的一个领域。

为把握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我们特地将最近十年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文献进行了主题分类,并将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进行了对比(见下图),结果发现: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是最活跃的两个领域。这一结论多少改变了过去认为变异研究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弱项的看法。

至于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变异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方面成果显著,正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语言接触中的双语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应用性成果比较多;语言规划和学科理论研究发展得比较平稳,不断深化是共同的趋势。从学科整体来看,重视理论探讨和实际材料的开发是大趋势,结合不同学科所进行的多元化研究越来越多。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DOC)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2016年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观点地产网讯:4月12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出席活动时表示,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巴曙松指出,即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新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之间的传导周期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行业在逐步收缩的趋势。 关于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巴曙松认为,跟这些一线城市长期供应不足有关,如,与一线城市长期土地供应不足,容积率定得偏低,对于人员流动趋势判断没有充足的预见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改变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逐步在往下回落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建议要化弊为利,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其中强调城市土地建设。 他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基本上是老百姓用自己的货币选票选出的中心城市。下一步配套的改革要变成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比如深圳,如果地价上涨让很多制造环节在深圳有压力,就应该主动迁到东莞、惠州。相应的,深圳和东莞、惠州的地铁、城际的交通、生活的便利就要打破原来的土地制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制度,要有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大格局。 巴曙松总结称,要把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未来城市群的正面发展动力。 2015年 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从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情况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中国近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在治沙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着;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社会化,经济活动社会化以后,经济活动就被有组织的进行了。这时就产生了主观经济活动和客观经济活动。 主观经济:凭主观愿望用权力主导经济活动;客观经济:认识经济活动的自身规律,对经济活动因势利导。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写于2002年7月 作者:周日清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重任。可是我们去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主观经济发展的历程。 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场武装斗争之后取得了政权,又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经济建设。问题就出在这种主观的革命热情。 作为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初期提出的“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工农业并举,这无疑是恰当的。可是我们在指导工农业生产的时候,确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和本质区别。

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在社会主义中国因其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本质农 业生产首先要有可耕土地,农民要按季节、不违农时,在土地上进行一个周期的投入,最后才能得到一次收获。在这个生产周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收获,而不可补救,损失周期一年。 工业生产首先要有场地(厂房)、材料、工具,大家分工合作(协作)最后组成产品。产品不合格可修复或更换零件,可及时补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在生产资料、投入方式、产品获得、损失补救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可互通,更不可互相替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产领域。相同之处是由人来完成生产过程。从这里就可得出结论,人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要在土地上把他们放开,给他们经营自主权、农产品处置自主权。否则,一块土地大家种,一颗苗大家负责,农产品交公,这样农民不会有种地积极性,也不会有责任心。但农业生产的损失一次就是一年周期,谁能抗住一年的饥饿。 工业生产在公有(集体)制条件下,人们分工合作。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需根据不同的岗位、技能、劳动强度(态度)等适当拉开劳动报酬,即给予适当的激励,这样就

中国近十年房产调控政策

2003年-2013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正文 ?我来说两句(1075人参与) 2013年02月27日19:57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手机客户端 ?打印 ?字号 ?保存到博客 2 2003年 (1项政策) 2003年8月份,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将房地产行业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保利地产11.59-0.25-2.11%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4年 (2项政策) 2004年3月,831大限提高拿地“门槛”,调控开始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日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是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抑制房地产过热的举措。 2004年10月,央行10年来首次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5年 (6项政策) 2005年3月,房贷优惠政策取消,调控涉及消费层面 央行决定即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从20%上调到30%。 2005年3月,房地产税改革深入,调控涉及交易环节 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今后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2005年3月,国八条出台,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老国八条)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的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四是严格控制被动型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2005年5月,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新国八条)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5年9月,银监会212号文件收紧房产信托 2005年10月,国税总局重申二手房缴纳个税 2005年10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文件正式明确个人买卖二手房,须缴纳个人税。 2006年 (11项政策,调控从指导意见转向可操作性)

中国建国后农业发展概况

天空之城 可做一页引言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包括的范围也不同。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现阶段,中国农业包括农业(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业(畜禽饲养)、副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兽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渔业(水生动植物的采集、捕捞和养殖)。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落后。因而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就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 三年困难过后,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领导农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发扬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 其主要成就是: 1、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 几千年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洪涝和干旱是威胁农业安全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为此,从50年代初,在毛泽东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号召下,就开始对一些水患严重的江河进行治理,并结合兴修水利。至60年代,各地治水规模和投入进

中国近十年来外贸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中国近十年来外贸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进出口迅速扩张,在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下,在出口贸易和外资的迅猛发展下,中国迅速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驱动发展的格局,中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6207.7亿美元增至36418.6亿美元,年均增长21.7%,较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约9%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4.7%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10.2%,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3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二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三是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一直受三股力量的支撑,即国企、民营和外资,而外资无论在外贸发展方面还是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 第一,进出口总额、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这一点起初大家并没有料到,对于加入世贸组织是福是祸,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恢复关贸总协定 地位的努力失败后,我们必须重新加入世贸组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迫 使我们做出了很多让步。国办发2001(69)号文,就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减 让条款的一个摘要。大家知道,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文件这么厚一本,好几 百页,谁有功夫去查一下中国政府究竟做了哪些让步呢?好了,国办发 2001(69)号文可以扼要地告诉你。尽管我们做了不少让步,但是大家别忘 了,有篇老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讲过: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多, 勤劳节俭、重视教育等等。加入世贸组织后,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得到了 回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所以这个文件也就 自然消失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了。从2001年加入世贸开始,在出口的带动 下,中国经济开始了两位数的增长。对于这一点,应该说中央也是思想准 备不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不是很多人骂嘛,美债利率低成这样, 为什么买了那么多美债?当时外汇储备增加太快,确实不知道买什么好。 比如为此有人说把6万亿分给大家,但这种储备是分不了的。最简单的道

中国房产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六月二十六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樊钢: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该文章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其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背景因素的支持;其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增长(例如英国持续了七十年,美国持续了六十年等);其四,由于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未来至少还存在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未来也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增长空间,以下的若干理由应当足以说明这个推论。 1.经济成长: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住房扩大、投资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百姓的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提升一倍,人们购房和投资的能力也随之增加,而对改变住房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更呈“崛起”之势; 2.支柱产业:以其对经济影响的比重和所拉动的相关行业的数量(超过90个)而言,房地产业已经是今后肯定还会长期是国家和大多数各类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人口存量: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人,并且还在增长中。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家庭总量中,目前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约70%)尚未真正解决好住房问题; 4.人口增量: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约有1,0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澳大利亚(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全国人口总量的数量,仅此人口增量所引起的每年住房增量约为1亿平方米(考虑了城市化比率); 5.人口质量:中国的人口质量在发生改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在增长(同1995年相比,当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近2岁),健康状况在提升,知识结构在改善,因而人们对所需住房的量和质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6.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的影响,“银发族”已开始出现对家庭式居住和非家庭式居住等不同居住类型的选择; 7.换房需求:当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住房市场都在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居住产品正在不断地升级和换代,吸引着有条件的人们去投资。中国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改善性需求,即换房居住的需求。尚有过半数的居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此数并不大,还有提高的必要。而人均居住面积每提高1平方米,全国就会新增13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8.第二套房:随着中产阶级和财富人群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有能力购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于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经历了曲折 发展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研究领域侧重于近现代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 今后学界应当将中国农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对全球化背景下近现代农 业与农村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综述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考察 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部 分内容来进行的。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相关研究为基础,回顾建国60年以来史 学界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勾勒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基 本轮廓,为当前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 一、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状况 (一)曲折发展时期(1949-1990) 建国初期,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 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 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 农业问题研究较少,成果主要有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李 文治、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3辑)等资料集;关于晚清民国时 期农业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少。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 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忽视了,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8-1990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展开,史学界对于近现代的农业问题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史学界有部分学者开始就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与不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和《近代农业 的困境及其根源》,分别论述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原因。《中国近 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改变,发展很慢但基本上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还有部分学者对近代农业改良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近代农业的发展。论文主要有:《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 《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 述评》、《近代小麦良种选育》,分别对中国近代农作物推广,良种选育进行论述。《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 代化》对近代农业教育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的《中国 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这些著作对民国时 期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情况有所涉及。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 科技史》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场、农作物改良、农具改良、农田水 利和农业推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和《广西农业 经济史》。 (二)蓬勃发展时期(1990-2009年) 9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普遍关注,近20年的时间内出 版的相关的著作超过60种,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是数量丰富。有关注全国范围的 宏观农业情况,也有重视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的微观农业情况。一批关于农业政策、农业近代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改良和推广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近现代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169405.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169405.html,。 订购方式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价格。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农产品价格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控制,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土地,原本应该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工厂和商品房,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涨价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农民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国家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房价,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房租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原本住在城中村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房子,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成本,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城市人口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投资者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成为了一种经济增长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剥削国民,也不愿意让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多多发行人民币就行了)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结果是其他物价继续暴涨。 1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未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民生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一旦失业立即出现生存危机。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长期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应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群体的技能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的执行力度,尽力确保公民接受义务教育。 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社会问题,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价值观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工人,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商人,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偷税漏税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交易了吗?他虚假宣传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幻想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接管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简小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表现在:1)宏观上,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呈现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西部的现象;2)中观上,以城市为中心,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随距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变化;3)微观上,农业发展的水平呈现随地理海拔高度的降低而提高的趋势。本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发展 空间格局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由于片面过分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和所谓“一大二公”的原则,致使广大农村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各地的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即空间上呈现一种平面的分布格局。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农村的农业发展处在相对同一的起步线上。这种状况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农业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探索这期间农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首先意味着广大农村获得了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农业发展战略的自主权,从而有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发展的机会;其次,改革开放使农业生产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实现,在技术上、物质上、资金上及政策上提供了各种保证;第三,改革开放导致人们对农业发展观念上的一系列改变。由于各地地理区位的不同、农业资源秉赋上的差异,因而出现各地农业发展在速度上较大的悬殊,而这种悬殊的不断积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空间上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立体分布状态及某些较明显的规律。本文将从我国农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这个角度,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机制,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尤其对于加快那些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  每年的农业年鉴所提供的统计数据都清晰地显示出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内陆省份和西部边疆省(自治区)之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是农业的总产量、总产值,还是农业的单产、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其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不仅如此,而且与农业相关的物质、资金等的投入水平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亦是十分显著的,即东部》西部》中部。这种区域间的梯度差异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