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机能主义:指理解生物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生理结构)的最佳方式是试

图去了解其对机体有用的功能的原则。

2. 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征。

3. 幼态持续:缓慢的成熟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生长时间,这是大

的大脑得以发育的重要因素。

4. 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

5.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这个过程。

6. 实验性切除(实验毁损法):移除或破坏实验室动物的某部分大脑, 假设

该区域以前控制的功能将无法履行。

7. 磁共振成像:一种可以对身体内部进行精确成像的技术,包括无线电波和

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8. 功能MRI: 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揭示活体大脑内放射性示踪剂的位置。

9. 感受野:视野中,出现在该处的视觉刺激将导致特异性神经元发放率的改

变。

10. 细胞色素氧化酶(CO斑块:初级视皮层模块的中央区域,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着色,包含了波长敏感性神经元,属于小细胞系统。

11. 中缝大核:含有五羟色胺分泌性神经元的中缝神经核团,发出投射到脊髓背侧灰质,并参与了阿片类导致的镇痛过程。

12. 孤束核:延脑神经核,接收来白内脏器官和味觉系统的信息。

13. 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去同步化的EEG脑电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梦、快速眼动和肌肉麻痹,所以也被称为异相睡眠。

14. 发作性嗜睡症: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一段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

猝倒发作、睡眠麻痹以及瞌睡幻觉。

15. (激素的)组织效应(组织化作用):激素对组织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16. (激素的)激活效应(激活作用):激素在发育成熟的机体中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取决于机体先前的激素组织效应。

17. 条件性情绪反射(反应):当中性刺激后跟随着一个厌恶性刺激时,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通常包括白主性、行为的和内分泌成分,如心率的改变、惊呆、分泌应激相关激素。

18. 韦达测验:一种在实施脑外科手术之前常要做的测验,麻醉患者的一侧大脑半球,考察另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19. 神经性厌食症:最常折磨年轻女性的一种障碍,她们过度关注体重增加,导致过分节食以及经常性的强迫运动,可导致极度饥饿。

20. 神经性贪食症:过度饥饿和过多进食两者循环反复,随后常发生强迫性的呕吐或腹泻,有时也见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

21. Hebb (海伯)法则:Donald Hebb提出的假说:学习的细胞基础与突出强化有关,即当突触后神经元发放时,突触的反复活跃。

22. 伏核(腹膈核):近基底前脑隔膜的一个神经核团,接收来白腹侧被盖

区的多巴胺分泌神经元的终扣,被认为参与了强化和注意

23. 布洛卡氏区:额叶皮层的一个区域,位于左半球初级运动皮层底

部的前方,它对于正常的言语生成是必不可少的。

24. 威尔尼克氏区:人脑左半球颗叶听觉联合皮层的一个区域,对于单词理解以及生成有意义的话语具有重要作用。

25. 双相情感障碍: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其特征是循环出现躁狂和抑郁。

26. 季节性情感障碍:一种心境障碍,其特征是在冬季白天变短时,出现抑郁、昏睡、睡眠紊乱以及嗜糖现象。

2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种由于经历极度的危险或应激情境,

而出现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包括反复的噩梦或回忆。这种心理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并产生绝望感。

28. 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环境刺激,神经系

统、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选择填空

1. 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征

2. 进化(演化):作为白然选择的结果,动植物物种结构和生理的逐渐变化——通常产生更复杂的有机体。

3. 直接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的药物。

4. 间接激动剂:某药物附着带到受体的结合位点上,并易化受体的活性,但没有阻碍主要配体的结合位点。

5. 顺行标记法:一种组织学方法,标记胞体位于某特定区域的神经元的轴

突和终扣。

6. 逆行标记法:一种组织学方法,可以用来标记神经元的胞体,该神

经元发出的终扣与特定区域的细胞形成突触。

7. 背侧通路:视觉皮层的互联区域系统,参与了对空间位置的知觉,

始于纹状皮层,止于顶后皮层。

8. 腹侧通路:视觉皮层的互联区域系统,参与了对形状的知觉,始于纹状

皮层,止于下颗叶皮层。

9. 位置编码:一种编码系统,将不同频率的信息编码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

10. 发放率编码:该编码系统是根据听觉系统中激活神经元的等级来

编码不同频率的信息。

11. 基本休息一活动循环:(人类)警觉度强弱的90分钟循环,受脑干后部生物钟控制,控制快速动眼睡眠和慢波睡眠的循环。

12.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一种神经障碍,患者在快速眼动睡眠中没有处于麻痹状态而将梦境付诸行动。

13. 李一波特效应:被集群饲养的雌性动物发情期减慢和停止,由动物尿液中的外激素引起,首次发现于小鼠群体。

◎怀腾效应:集群的雌性个体的月经或发情周期同步化,仅在雄性个体尿液中出现外激素时发生。

◎范登伯格效应:与雄性个体同居的雌性动物性成熟期提前到来,

由雄性个体尿液中的外激素引起,最初发现与小鼠群体。

◎布鲁斯效应:某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怀孕,其他雄性个体尿液中的外激素气味则使其妊娠中止,最初发现于小鼠群体。

14. 随意性面神经轻瘫(意志性面瘫):由于初级运动皮层面部区域或其皮层下连接损伤,导致随操纵面部肌肉困难。

15. 情绪性面神经轻瘫(情绪性面瘫):由于前额皮层的脑岛区域、额

叶的白质或部分丘脑损伤,导致患者在情绪反应时面肌缺乏运动,但不影响白主肌肉的运动。

16. 负反馈:通过一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减少或中止这种行为的过

程,它是调节系统的一种特性。

17. 瘦体素(瘦素):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通过抑制弓状核中分

泌NPYW神经元,从而减少进食量以及增加代谢率。

18. 长时程增强:由于重复高频的输入活动导致某个神经元对特定突触的兴奋性长时间增加。

19. 长时程抑制:当突触后膜超极化或轻微去极化时,对终扣的刺激导致一

个神经元对某个特定突触传入的兴奋性长时间减少。

20. 发展性(发育性)诵读困难:一种阅读困难,患者有正常的智力和知觉

能力,该病有其遗传起因或是由产前或围产期的因素所导致。

21. 氯丙嗪:一种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常用作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22. 氯氮平: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阻断伏(隔)核内的多巴胺

D2受体。

23. 焦虑症(焦虑障碍):一种心理障碍,其特征是紧张、白主神经系统过

度活跃、感到灾难马上就要发生以及时刻保持危险警觉。

24. 强迫症:一种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25. 白闭症(孤独症):一种慢性疾病,其症状包括不能与他人形成正

常的社会关系,交流能力发展受损,缺乏想象力,并且有重复性的、刻板化的动作。

26. 戒断症状:当突然不再摄入物质(药物)时,出现的与物质(药

物)效应相反的症状,其原因是补偿性机制在起作用。

27. 负强化:随着某种特异性反应或反应频率的增加,厌恶性刺激消

失或减弱。

28. 唐氏综合征:由三条21染色体所引起的失常,特征是中重度的智

力低下,并通常伴有躯体障碍。

阿尔茨海默症:一种脑退化性病变,引起进行性记忆丧失、运动缺陷和最终的死亡,特征性病理改变为6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三、图形填空

1. P161

图4.20 NMDA受体与作用位点的示意图

2. P164

3. P432

图10.8睾丸酮的组织效应。在出生前后,睾丸酮使啮齿类动物的性行为雄性化和去雌性化

1. 给裂脑人右鼻孔呈现玫瑰花香味会发生什么情况?

患者会说他(她)什么都没闻到;此时如果要求被试用右手去拿东西,不能完成,而左手则能选择相应气味的东西(说明意识在左脑)

2. 描述神经元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或胞体、树突、轴突、终扣;内部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 损伤部分边缘皮层将有望改变?情绪的感觉和表达、情绪性记忆以及对别人情绪信号的识别。

4. 亲和力是指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5. 列在一张立体定位图谱上的三个数字描述 ?要预测的对应特

定大脑结构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距离。从喙端和尾端至前囱方向不同距离。

6. 在初级视觉通路,请选择正确的信息处理顺序。

背侧通路主要接受大细胞输入,V5区域经顶叶皮层区的信息流向,主要处理运动、立体视觉信息。从纹状皮层开始,结束于后顶叶。腹侧通露主要接受大细胞和小细胞等量输入,V4往下颗叶皮层区去的

信息流向,主要处理形状、颜色视觉信息。从纹状皮层开始,投射到纹外皮层和下颗叶皮层。纹状皮层模块(初级视皮层)分析视觉信息的特征,并把分析结果传递给外纹状皮层的亚区,该区域对信息进一步分析,然后再把信息传送到其他区域,顶叶和下颗叶的联合视觉皮层是视觉系统的最周级中枢。

7. 指出下列哪条通路是听觉信息流向大脑?

柯蒂氏器通过耳蜗神经向大脑传递信息

8. REM (快速眼动睡眠)的开始以快速眼动、去同步的EEG对外界

刺激的敏感性、肌肉麻痹、生殖器活动及做梦为标志。

9. 下面哪个例子说明激素雌二醇的激活效应?

女性外生殖器成熟;乳房生长;改变脂肪储积;子宫内壁生长;抑制

骨骼生长;女子性驱力的产生

10. 想象班级成员已测过脑脊液中5-羟呵噪乙酸水平,用这一信

息预测下列哪项?(课件)白杀性抑郁症倾向

11. 使用去大脑损伤大鼠研究显示?诸如咀嚼和吞咽这样的基本摄食

行为是由物种进化中的古大脑*申经环路来控制的。

12. 患有顺行性遗忘症的人,能记得在脑损伤之前发生的事情,但是

不记得脑损伤之后发牛的事情。

13. 命名失能症难以找到(回忆起)适当的字词来描述物体、动作或

属性。

14. 以下哪项是真实的季节性效应?出生在深冬和早春的人更可能患

上精神分裂症。(1%)

15. 切除一个人的月并服体用于治疗临床疾病,朝向右鼻孔的花香预计

将无法闻到

16. 激活最后区内的脑细胞预期将产生址

17. 下面哪种神经结构不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

边缘系统包括丘脑前核、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部分下丘脑以及将它们相互连接的纤维束。

18. 是指重复给药时能减少药物的行为效应

19. 下列哪项是立体定位术的特征?

20. 微电极插入灵长目视觉系统的一个神经元内,各种刺激都将呈现给眼睛和改变从这个视觉系统神经元记录到的放电率,神经元响应的部分视野被称为感受野

21. 以下哪项是真实的鲜味?谷氨酸钠(MSG的味道在白然界里存在于肉、芝士和有些蔬菜里

22. 血液流向性器官的变化在快速眼动睡眠中,以注意到临床上可用于诊断阳痿

23. 激素的组织效应和激活效应之间的差异是组织效应是永久性的,

在胚胎发育期对人的性器官和大脑发育产生影响;激活效应在性器官

发育的较后生命阶段产生。

24. Elisnger和Damasio于1985年描述一位病人的眶额皮层遭受损

伤,下列哪项最能描述这种损伤所造成的变化?展示非常出色的社会判断;但在自己生活中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该皮层区域与将判断转换为,恰当的情感和行为有关)

25. 电刺激外侧下丘脑会怎样?引起进食

26. 患有逆行性遗忘症不能记起脑损伤之前发生的事件

27. 威尔尼克失语症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言语理解能力差,说话流畅但无意义

28. 以下哪项最可能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幻觉、妄想、

思维紊乱、社会退缩、情感淡漠、倦怠

五、真伪判断题

1. 脑和计算机(并联串联)

2. 前侧、后侧、同侧、对侧(P88)

3. CT、核共振、fMRI (像素分辨率比较)

4. VR1与伤害性感受器无关P307

5. 激素的激活效应问题

6. 渗透性渗透作用

7. 识别情感左右半球(人类的交流)

8. 乙酰胆碱重摄取、灭活

9. 神经调质、神经递质

10. 视觉失认症

11. 下丘脑泌素基因(下丘脑分泌素)&发作性嗜睡症

12. 反社会行为眶额皮层(情绪)

13. 病人H.M定位问题(遗忘空间定位)

14. ECT

六、叙述题理解人类意识:生理学途径

1. 生理心理学家相信心理是脑所完成的功能。

2. 研究人脑功能有助于我们获得某些洞察人类意识(好像与脑的语言功能有

关)本质的观点。本章描述一个例子,裂脑手术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的本质

3. 科学家通过概化和还原的方法企图解释白然现象。由于生理心理学家使

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方法,他们采用两类解释。

4. 笛卡儿基于皇家花园中的活动塑像,发展了第一个解释脑如何控制运动

的模型。随后,研究者用科学实验检验了他们的想法。

精神药理学原理

1. 药物代谢动力学指药物被吸收、运输到组织和细胞、代谢并排泄的过程。

2. 药物有不同的作用点并且有不同的效应,药物效能是指给定剂量的药物效

应大小。

3. 药物的安全指数就是它的安全范围,即效应剂量和产生毒副效应剂量之间

的差别。

4. 重复给药会导致耐受,一旦停药将出现戒断症状。有时重复给药还会导致

敏感化。

5. 研究者必须控制人类和实验动物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

神经活动的记录及诱发

1. 用微电极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粗电极则记录整个脑区的电

活动,脑电图从贴在头皮上的粗电极获得,并记录在描记仪上。

2. 动物某脑区的代谢活性可以用2-DG放射性白显影技术或Fos蛋白的测

量来测定,人脑内区域代谢活性可以通过PE枫fMRI来检测。

3. 使用微透析技术可以测量特殊脑区的某种化学物的分泌情况。

4. 可以通过电极对神经元进行电刺激,或者通过向脑区注射低浓度兴奋性

氨基酸进行化学性刺激。

学习与突触可塑性

1. 对海马结构的轴突给予重复刺激可引发长时程增强。

2. 联合LTP符合Hebb法则,对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的生

理基础。

3. NMD度体的电压依赖性和递质依赖性可以解释联合长时程增强。

4. 钙离子进入树突棘后激活相应的酶,使AMP凑体插入突触后膜,并引

发突触中的结构改变。

精神分裂症

1. 对精神分裂症的易感程度是可遗传的,由此可见,生物因素在发病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多巴胺激动剂和拮抗剂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影响支持多巴胺假说。

3. 在有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获得了脑损伤的证据,因此,有学者

相信,发生在大脑内的病理过程(可能是病毒引起的)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4. 有证据显示,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主要由前额叶活动降低引起,

前额叶活动降低又促进腹膈核内多巴胺的释放,进而诱发阳性症

状。

应激

1. 应激反应包含了对某一威胁刺激情绪反应的生理成分。这些反应的长期作

用通过刺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应激相关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2. 人们应对应激的方式能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和对健康的作用。

3. 应激通过刺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抑制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感染性疾病

的易感性。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G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相关概念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当作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如当教师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再如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可突出教育内容。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如对一支从未见过的钢笔的知觉,人由于具有钢笔的一般形状、结构、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当看到这支钢笔时,人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直观形象,还知道它是用来写字的文化用具,并且能用“钢笔”这一词来标志它。若没有对钢笔相应的知识与经验的背景,则不能理解它,所形成的仅仅是一个直观形象,却不知它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更不能加以命名。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例如一般人看到一只蝴蝶只知道它是蝴蝶并形成关于它的鲜明形象,而昆虫学家则能确定这只蝴蝶的种类、生长地、习性等。由此可见,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理解。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了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一个熟悉英语的人,当他阅读一篇英文材料时,不是一个字母、一个词地看,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地阅读下去,甚至一目数行。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及答案

各位同学,这份资料结合了老师在2班划的重点和我们班划的重点(因为我们2个班的重点稍微有点不同),是我们2个班的新旧学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课本上整理的答案,所以,难免会出现错误,请大家谅解,谢谢! 第一章 1、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3、科学心理学是那年诞生的,创始人是谁? 1879年诞生,创始人是冯特 4、什么是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2、一切心理现象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3、反射的种类有哪些? 反射按照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放射。 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如眨眼、吸吮,膝眺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①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②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5、安慰剂效应(参考《心理学与生活》) 又名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

心理学期末复习二

《心理学》期末复习(二) 11.什么是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12.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13.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 14.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15.什么是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16.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包括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17.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8.什么是催眠? 催眠就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19.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20.什么是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2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2.什么是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3.什么是注意的广度?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感觉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感觉属于人的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在人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物。每一刺激物都有多种属性,例如一只香蕉,有颜色、味道、气味、软硬、重量等多种属性。感觉就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刺激物分别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各种感觉信息经神经传人,在人的头脑中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气味,感受到冷或热等等。人的感觉刺激不只来自外部世界的事物及现象,也可来自机体内部,如内脏器官的活动状态与自身的运动、姿势等。 感觉是关于客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但对于一个有一定知识与经验的人来说,对感觉到的信息都会有所组织,有所划分。例如,听到某种声音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声音。人的知识、经验将各种刺激或事物的各种属性联系或整合起来,此时所产生的认识就不是单纯的感觉阶段的认识了。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二、感觉的分类 感觉种类可以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来区分。 (1)从刺激的来源来分,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外受感觉

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属于外受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均属于内受感觉。在这里需加以说明的是,人体外部的事物属于客观存在,人的机体对于人的意识来说也是客观存在,因此人对机体这个客观存在也有感觉。例如,人的肠胃收缩时,人对这种刺激也会产生相应的饥饿觉或内脏感觉。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本受感觉是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 (2)从刺激的性质来分,感觉又可分为电磁的、机械的、热的、化学的四大类。视觉是对电磁波(光波)的反映;听觉是对机械振动(声波)的反映;温度觉是对热(即温度)的反映;味觉、嗅觉是对化学刺激(即气味、味道)的反映。 三、感受野与特征侦察 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同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揭示这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所以亦称为特征侦察器。 现在已发现,视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即某一视神经节细胞所管辖的视网膜区域)有两种类似同心圆的典型形式:一是on-off,即中心对光反应,周围对暗反应;另一是off-on,即中心对暗反应,周围对光反应。如on-off形式的视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若其中心受到光点刺激,则主管此感受野的视神经节细胞放电频率增加,若光点刺激其周围,则视神经节细胞放电频率不增加。 不同的特征侦察器觉察不同刺激。有侦察线条长短的、运动方向的、面积大小的等特征侦察器。如有的特征侦察器觉察“边”。即当呈现一边暗一边亮的分界线时,相应的神经细胞的发电频率会增加,那么这一放电频率增加的神经细胞的感受野就是主管侦察“边”的特征侦察器。现在也已发现,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waldeyer)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一般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在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许多侧枝。 哺乳动物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个以上。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差别。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成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可以分成内导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这些中间神经元的连接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这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为数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就像葡萄架引导着葡萄的生长一样。在发育的后期,它们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起着支持作用。 胶质细胞的另一作用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这种绝缘层叫髓鞘,由某些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胶质细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比如由胶质细胞构成的脑血管屏障就可以有效防止有毒物质侵入脑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神经冲动的含义 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对钾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差,致使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内负于外),这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带正电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使得膜内正电高于膜外,这时测得的电位叫动作电位。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某一局部就会出现电位变化,细胞膜表面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是,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膜外仍为正电,膜内仍为负电。这样,在细胞表面,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便出现电位差,于是产生了由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的负电荷的电流。同样,膜内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间也出现电位差,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构成一个电流的回路,称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机能主义:指理解生物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生理结构)的最佳方式是试 图去了解其对机体有用的功能的原则。 2. 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征。 3. 幼态持续:缓慢的成熟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生长时间,这是大 的大脑得以发育的重要因素。 4. 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 5.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这个过程。 6. 实验性切除(实验毁损法):移除或破坏实验室动物的某部分大脑, 假设 该区域以前控制的功能将无法履行。 7. 磁共振成像:一种可以对身体内部进行精确成像的技术,包括无线电波和 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8. 功能MRI: 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揭示活体大脑内放射性示踪剂的位置。 9. 感受野:视野中,出现在该处的视觉刺激将导致特异性神经元发放率的改 变。 10. 细胞色素氧化酶(CO斑块:初级视皮层模块的中央区域,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着色,包含了波长敏感性神经元,属于小细胞系统。 11. 中缝大核:含有五羟色胺分泌性神经元的中缝神经核团,发出投射到脊髓背侧灰质,并参与了阿片类导致的镇痛过程。 12. 孤束核:延脑神经核,接收来白内脏器官和味觉系统的信息。 13. 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去同步化的EEG脑电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梦、快速眼动和肌肉麻痹,所以也被称为异相睡眠。

14. 发作性嗜睡症: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一段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 猝倒发作、睡眠麻痹以及瞌睡幻觉。 15. (激素的)组织效应(组织化作用):激素对组织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16. (激素的)激活效应(激活作用):激素在发育成熟的机体中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取决于机体先前的激素组织效应。 17. 条件性情绪反射(反应):当中性刺激后跟随着一个厌恶性刺激时,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通常包括白主性、行为的和内分泌成分,如心率的改变、惊呆、分泌应激相关激素。 18. 韦达测验:一种在实施脑外科手术之前常要做的测验,麻醉患者的一侧大脑半球,考察另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19. 神经性厌食症:最常折磨年轻女性的一种障碍,她们过度关注体重增加,导致过分节食以及经常性的强迫运动,可导致极度饥饿。 20. 神经性贪食症:过度饥饿和过多进食两者循环反复,随后常发生强迫性的呕吐或腹泻,有时也见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 21. Hebb (海伯)法则:Donald Hebb提出的假说:学习的细胞基础与突出强化有关,即当突触后神经元发放时,突触的反复活跃。 22. 伏核(腹膈核):近基底前脑隔膜的一个神经核团,接收来白腹侧被盖 区的多巴胺分泌神经元的终扣,被认为参与了强化和注意 23. 布洛卡氏区:额叶皮层的一个区域,位于左半球初级运动皮层底 部的前方,它对于正常的言语生成是必不可少的。 24. 威尔尼克氏区:人脑左半球颗叶听觉联合皮层的一个区域,对于单词理解以及生成有意义的话语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深刻复习提纲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性”的,对于维持睡眠一觉醒状态,即入睡、唤醒、警觉和注意,起决定性作用。该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6. 树突棘的概念和功能?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组织作用 情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方面,而处于消极情绪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传递信息作用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通过表情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例如,微笑常常表示对他人的赞赏或自我的愉悦,向他人传递积极的情绪体验。面部表情传达的情绪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线索。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有关情绪的分类 1.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这些基本情绪是先天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复合情绪是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结 1、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此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2、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4、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倾向性可划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描述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解释发生的事实;客观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行为的控制。 7、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人文主义心理学。 9、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人物+观点 第二章小结 1、脑是心里产生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基本结构,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4、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基本问题 一、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觉知。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我们分析因果关系,想像现在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我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 二、意识研究的重要性 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意识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的结构、构成心理和意识内容的元素,以及把各元素组合为意识内容的基本规则。20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们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之外。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家重新将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恢复了对意识的研究。除认知心理学本身对意识的研究之外,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推动了意识研究的发展。1929年,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仪,为心理学家研究意识提供了新的手段。人们可以通过纪录脑部生理电流的变化,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过程。60年代,斯佩里(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对意识的研究和思考。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吸毒、催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后,充分肯定了个体的潜能和价值,个体被视为是独一无二的,可以通过意识执行其意志和愿望,意识经验因而受到特别重视。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的临床发现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视角,对推动意识研究的进展有重要意义。近30年来,对意识的研究吸引了众

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123.

《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行动。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 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4.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 理反应活动。 5.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 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时刻伴随其他心理活动 的特殊心理现象。 7.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 性的反应。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

织和解释的过程。 9.记忆: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 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长久不忘。 10.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11.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2.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现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 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13.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4.情商:用来衡量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最优的发挥个人智能(激励、自信等和社交能 力(沟通、对他人的理解等的能力。因此它对于一个人的个人和专业成长密切相关。 15.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能力。 16.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7.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九章 1、【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2、【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在人们在过去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4、【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5、【再造想】:再造想是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简述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内容。 答:人脑中存在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意识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知觉;一是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在信息加工中,两种系统可能重叠,也可能一种占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表象和言语可以互译,言语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也可用言语贮存起来。 二、创造想象依赖于哪些条件? 答:(1)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动力。 (2)原型是激发创造想象的起点。 (3)灵感是产生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 (4)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想象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表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1)直觉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表象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易变动,无论人如何努力,表象也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后就会发生变动; 表象的想象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是人多次知觉的结果。它通常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 要特征。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第十章 1、【具体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逻辑思维】:又称理论思维。当人们面临的任务是理论性的,要运用概念和命题进行判断,推理,以求得合乎规律的结论时,这种思维是逻辑思维。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生理心理学 1.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 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作用于脑产生心理现象。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超柱:是视皮层的基本单位,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1mm见方2mm深的小块。它包含一组对所有 方位有用的方位片层和一组对双眼有用的眼优势片层。它遍布皮层17区。 3.事件相关电位内源性成分与认知过程根据N2波和P3波变化的关系,可以了解知觉形成的阶段性的机制。 这种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诱发电位成分又被称为内源性成分,他们代表着识别、分类等大脑的内部活动过程。 4.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其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 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5.神经的可塑性是指各种因素和各种条件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后引起的神经变化。 6.长时程增强(LTP)效应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纤维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 外的诱发反应。由短暂电刺激穿通纤维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7.思维的互补说:左右脑功能在思维中的互补性左半球主要从事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抽 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左脑和右脑具有互补的优势,二者缺一不可。正是由于各自优势的相互补充,才使大脑的思维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种观点叫做思维的互补说。 8.意义性失语症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失语症。它的特点是,病人对于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丧失了理 解其意义的能力,也不能理解词与词的关系。造成失语症的原因是位于顶、枕、颞交界区的角回和缘上回的病变。 9.冯特的贡献于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是生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诞生的标志。 10.简单细胞:感受野由一条中央带,可以是给光型或撤光型。两侧是平行的拮抗区。这种细胞对处于拮抗区 边缘一定方位和一定宽度的条形刺激反应强烈,适合于检测具有明暗对比的直边,并且对边缘的位置和方向具有严格的选择性;稍微偏离,反应迅速衰减。每一个简单细胞都有一个最优方位。 11.复杂细胞:复杂细胞的感受野对特定方向的光带移动也呈现最强烈反应,但与简单细胞比较,它只有方向 信息,没有位置信息。 12.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 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 13.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14.脑损伤法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脑损伤法中的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称为不可逆损伤),并且,由于手术出血或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起更广泛的损伤,这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可恢复(故称为可逆损伤)因此,它们不仅能用来研究皮层机能丧失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还可以用来观察追踪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即机能丧失到恢复的过程。 15.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 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生理学是它的邻近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即都是探讨心脑关系的。但是它们在研究方向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别,生理心理学研究范围比较广,侧重研究生理过程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心理生理学研究范围比较窄,侧重于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在实验对象上,生理心理学多用动物做研究,很少用人作被试,心理生理学则多用人作被试。 16.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Skinner和Yingling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 额叶系统的特异性兴奋作用,又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抑制影响,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抑制性闸门。这个闸门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实施控制,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够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的则不能到达。 17.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视网膜的最外一层是色素细胞,因为它含有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与之邻 近的感光细胞起营养和保护作用,为维持正常的视网膜功能所必须。色素细胞内侧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的细胞层:第一级是光感受器,由无数视杆细胞(光敏感性高、精确性差)和视锥细胞组成(光敏感性低、分辨力高);第二级是双极细胞;第三级是神经节细胞。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神经。这三级神经元构成了视网膜内视觉信息传递的直接通道。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 活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 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 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 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 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以人的心 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 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 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 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19、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0、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1、品德:指个体子在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 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2、心理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3、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主观题. 一、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 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反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形成:1、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2、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3、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 解释过程。 5.记忆: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 形象的过程。 8.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 程。 11.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 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 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 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 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1.3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脑仅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自身并不能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