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是一门研究人的精神活动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的学科,它既包括了精神活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包括了免疫系统对精神活动的作用,有时也被称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PNI)。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一些学者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使免疫活动发生了变化。研究者们发现,被试者如果期望某种免疫反应,尽管这种期望不是有意识的,它也会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Strutsovskaya 给14名儿童肌肉注射了γ的球蛋白,在注射之前和注射之后的3小时监视被试吞噬细胞的指数,实验结果表明,前四次的注射均使吞噬细胞的指数增加,可是在第五次注射时,尽管所注射的不是γ球蛋白而是盐水,结果也引起吞噬细胞指数的增加。本实验的对照组只注射盐水,他们的吞噬细胞指数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免疫反应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1974年,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Robert Ader)对老鼠做了一个条件反射学习的实验,获得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在实验中,艾德试图通过条件反射教导老鼠将加了糖精的水和反胃产生连结。在实验的第一天,他同时喂老鼠糖水并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一种会引起反胃的药剂)。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喂老鼠糖水但不注射环磷酰胺,并记录老鼠喝水的量。那些老鼠本来都很年轻力壮,但几天后,它们却开始生病死亡。艾德当然知道环磷酰胺是免疫抑制剂,除了可以引起反胃,同时也会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他发现,原来老鼠不止将糖水和反胃产生连结,同时也将它和免疫系统的抑制连结在一起了。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因为一直到那时候为止,医学上仍然认为大脑和免疫系统是两个独立自主的系统,不可能如此互相影响。艾德很快地和罗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柯恩(Nicholas Cohen)博士合作,进一步探索受到行为制约的免疫系统抑

制。他们两人杰出的实验,终于使得心理神经免疫学成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后来艾德和一位小儿科医学家欧尼丝(Karen Olness)博士合作,将其观念在人类身上测试。其对象为一名叫做玛拉蒂(Marette)的13岁女孩,她患了严重的狼疮病,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的疾病。为了抑制这个小女孩体内自我毁灭的免疫系统,医生们决定用环磷酰胺试一试。然而环磷酰胺是有毒的,为了控制剂量以减低中毒的危险,他们决定同时试用条件反射作用。医生们同时给她服用鱼肝油,由于不确定她较容易受到嗅觉或味觉的条件反射,所以也让她闻一闻玫块的香味。在如此配合使用过三次之后,医生们开始以单纯的鱼肝油和玫瑰香味,而不用任何的药剂来与环磷酰胺交替使用。因此在六个月的时间中,玛拉蒂只使用了六次的环磷酰胺,然而她好转的情形和完全使用环磷酰胺所可能达到的效果相同,而这样的结果是令人心动的。

科学家们发现神经和免疫系统会交互作用后,他们随即开始寻找生理上的连结。经过不断的研究,在1975年发现第一个体内的天然麻醉药,它被称之为内啡肽(endorphin,又称脑内吗啡)。内啡肽是属于一种较大的化学物质,叫做neuropeptide。而neuropeptide可能是情绪反应和身体抵抗疾病之间的连结物。此外,荷尔蒙也是会和免疫系统“说话”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帮忙调节体内活动的功能。譬如说,肾上腺在面对压力时所释放的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已经证实会减低抗体和淋巴球的数量及威力。

为了因应内在的压力,个体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做出一些反应。而心理神经免疫学则有别于个体对内在压力的反应,它是一门研究个体因应外在压力的反应之研究领域;它着重在探讨心理社会历程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活动之间的关系。心理神经免疫学也强调个体心情状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例如:有一个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研究者

邀请九十六名男性报告他们日常生活中正向与负向的事情。在报告之前,要求每位受试者吃下一颗含有rabbit albumin的胶囊,再测量他们每日的唾液以得知每日的免疫反应之强度。研究结果发现,令人愉悦的生活事件会带来较强的免疫反应;令人不愉悦的生活事件会带来较弱的免疫反应。

下丘脑整合大多数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是免疫调节的重要中枢。Besedovsky最早发现免疫接种后最大抗体生成时,下丘脑腹内侧核和海马神经元电发放频率显著增加。外周和中枢注射抗原或细胞因子都能引起下丘脑活动的变化。如外周注射LPS引起下丘脑IL-1β和TNF水平升高。脑调节免疫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机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HPA)。Besedovsky首先证明了抗原激发后最大抗体生成时的糖皮质激素高峰是HPA轴的激活所造成。免疫激活后脑内最早的反应是下丘脑NA的活动,导致室旁核神经元合成并释放CRF,从而促进垂体前叶生成和分泌ACTH,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常机体内存在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紧张性控制,免疫活动同样影响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都可以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信号分子成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对话的共同生物语言。

有人认为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近年来心理免疫学的发展更为之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有研究表明,饮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据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1981)指出,与胃癌相关密切的社会心理因素有:①性格特点:社会内向、抑郁、不灵活性; ②生活事件:青少年时期或早期的精神创伤。张宗卫、郭艳容用自制的肿瘤流行病学研究量表测得,抑郁和不灵活的个性在胃癌的发生中有一定的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北京城区调查表明,“好生闷气”居胃癌各类危险因素之首。

Miller在一篇综述中指出临床上有些肿瘤患者长期存活(15~20年)后突然复发,其原因均为在复发前6~18个月内有严重的情绪应激。

有人将不同疾病人群中出现类似的个性,称为一般性因子(G因子);另外,还有一种界定癌症特定部位和类型的心理神会因素,称为特异性因子(S因子)。有研究表明,乳癌病人的S因子为:①孩子较小或没有;②难以发泄的敌意和被遏制的愤怒;③信奉宗教或社会的正统规定;

④犹豫不决; ⑤早年生活特征是童年丧失父母形象或由于父母冷淡而使童年期较少保护和爱抚,使之常处于抑郁与绝望心境中。

心理社会因素促进癌的发生、发展应是通过心理生理学途径实现的。大量的实验表明,电击、创伤性恶性刺激、反复而集中的条件反射实验可引起神经系统的过度或普遍应激而促进“自发的”肿瘤生长。下丘脑在中介心理社会因素对肿瘤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下丘脑与免疫反应之间可能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过程共同影响的。有关的资料包括:

1.内在发怒(anger-in)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外显的发怒(anger-out)伴随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

2.不同类型的应激可引起血、尿中激素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改变,多数应激反应可致17-羟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增加。

3.亲人丧亡(父母、配偶)、防卫应对失败而致精神抑郁时,会发生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或T细胞数减少。皮质醇水平增高对乳癌病人的预后不良; 应对较好或灵活者,皮质醇水平低,预后好。

心理神经免疫学

心理神经免疫学致力于从行为到分子的各个水平上研究脑、行为和免疫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外来入侵物如病毒、细菌以及肿瘤等可直接刺激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神经内分泌激素,后者动员和调节免疫功能,并影响到其它器官或系统,促使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对上述刺激作出协调有效的反应。而脑接受精神和躯体的刺激后,通过传出神经、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也影响外周免疫功能。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免疫调节、防御反应和内环境的稳定非常重要[1]。近年来,免疫-脑通路,免疫调节的神经中枢,以及心理行为事件通过脑导致免疫器官和细胞功能变化的机制成为心理神经免疫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1 神经免疫联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常机体内存在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紧张性控制,免疫活动同样影响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都可以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信号分子成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对话的共同生物语言。 1.1 神经纤维直接支配免疫器官 初级和次级免疫器官如骨髓和淋巴结等都受传入和传出神经支配。已经发现大鼠胸腺受迷走神经支配[2],Felten等人(1987)在淋巴器官中发现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能和神经肽能纤维。电镜和光镜下观察到脾脏内NA末梢与淋巴细胞有突触样接触,有可能发生神经递质释放和突触后受体激活。 1.2 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共同生化语言 激活的免疫细胞除产生细胞因子外, 还合成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和激素及其受体。多种免疫细胞上都鉴定出NA、ACTH和神经肽Y等及其结合位点[1]。免疫细胞产物对免疫活动进行反馈调节,也可影响神经系统或其它器官的功能。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神经系统可以天然或诱导产生IL-2等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如脑内的神经元、星状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3]。Farrar(1987)在大脑皮层、脑干和小脑都观察到生物活性的IL-1及其结合位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中检测到IL-6及其受体转录物[4]。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内注射抗原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均能诱导皮层、下丘脑和小脑等部位表达IL-1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5]。这些共用的介质为神经和免疫系统的信息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1.3 神经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的增殖,移行和抗原递呈等是依赖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的高代谢率过程,尤其易受控制中间代谢的神经内分泌信号的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对几乎所有免疫细胞都有抑制作用,而生长激素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和分化。神经激素和递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已有详细综述[1,3]。如去甲肾上腺素NA(noradrenaline, NA)抑制胸腺和脾脏的功能;ACTH抑制免疫反应;胰岛素则增强免疫活动[3]。免疫细胞的产物也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导致自主神经和行为的变化。如外周注射LPS 30-90分钟后,下丘脑NA和海马5-HT的释放量就大大增加[6]。免疫细胞释放的b-内啡肽在外周神经系统产生镇痛作用。丘脑和下丘脑注射IL-1b对动物的摄食、体温调节和痛觉敏感性都有影响[7]。外周注射IL-1等细胞因子导致下丘脑、海马、脑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士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和应用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从科学特点来看:第一,医学心理学是基础性科学。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心里现象的科学,然而基础科学、临床医学,还是预防医学、护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等涉及医学心理问题。进一步的说,临床各科患者都涉及医学心理问题,所以医科大学的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医学心理学,将其作为医学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是表明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换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因此,医学心理学是教给医学生从“社会、心理、生物”多角度观察人的学科,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科学。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使医学生树立身心统一的观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医学心理学史临床应用性科学。医学心理学将其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处理各种医学心理的问题。与其他临床科学的应用相比较,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具有两个特点:①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医学心理学没有自己确定的临床实体,而应用不局限于某个科室的患者,因而医学心理学的见习和实习不能独立的进行,而是应与其他临床课程一起进行,即要求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在医学诊断、治疗护理中加以运用;②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观性、模糊性和变量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测定和改变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手段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即使是像医学心理学中的医患沟通、心理护理方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些要求操作的方法,也不像物理化学诊断、手术治疗那样指示明确,程序化很强。 总之,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系、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善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下面我们就以A型行为和冠心病的相互关系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医学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就是对心理行为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的陈述,即只求事实的真实性,而不涉及健康或疾病发生的心理行为原因。例如,如果要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以为冠心病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向这位患者提问:“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特征的人?你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是什么?你子啊冠心病发作时有哪些心理和行为反应?”根据对冠心病患者回答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这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如果要从定量的角度加以描述,可以让这位冠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A型行为问卷》,经统计分析就可以对这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征做出定量描述。无论定性描述还是定量描述都必须是客观事实。 解释就是研究、分析心理现象与健康或者疾病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例如,为什么A型行为的人易患冠心病?目前,有学者将A型行为的时间急迫感、竞争和敌意这三个因素与冠心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环境和其他人保持敌视态度的A型行为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而适应并享受、热爱生活的A型行为者的危险性并不增加。同时,有学者从A型行为中至少发现两个因素,一个是参与-投入因素,另一个是可以追求性因素。参与-投入行为者对自己的情形和所知觉到的能力,采取积极态度,并能恰当表达;面临压力是加多地使用针对问题的应对策略。刻意追求者在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常有不适感,而且其情绪也倾向于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提示该因素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很明显,现在就肯定

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是一门研究人的精神活动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的学科,它既包括了精神活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包括了免疫系统对精神活动的作用,有时也被称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PNI)。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一些学者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使免疫活动发生了变化。研究者们发现,被试者如果期望某种免疫反应,尽管这种期望不是有意识的,它也会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Strutsovskaya 给14名儿童肌肉注射了γ的球蛋白,在注射之前和注射之后的3小时监视被试吞噬细胞的指数,实验结果表明,前四次的注射均使吞噬细胞的指数增加,可是在第五次注射时,尽管所注射的不是γ球蛋白而是盐水,结果也引起吞噬细胞指数的增加。本实验的对照组只注射盐水,他们的吞噬细胞指数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免疫反应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1974年,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Robert Ader)对老鼠做了一个条件反射学习的实验,获得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在实验中,艾德试图通过条件反射教导老鼠将加了糖精的水和反胃产生连结。在实验的第一天,他同时喂老鼠糖水并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一种会引起反胃的药剂)。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喂老鼠糖水但不注射环磷酰胺,并记录老鼠喝水的量。那些老鼠本来都很年轻力壮,但几天后,它们却开始生病死亡。艾德当然知道环磷酰胺是免疫抑制剂,除了可以引起反胃,同时也会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他发现,原来老鼠不止将糖水和反胃产生连结,同时也将它和免疫系统的抑制连结在一起了。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因为一直到那时候为止,医学上仍然认为大脑和免疫系统是两个独立自主的系统,不可能如此互相影响。艾德很快地和罗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柯恩(Nicholas Cohen)博士合作,进一步探索受到行为制约的免疫系统抑

pni—gars分级解读

pni—gars分级解读 PNI-GARS(Psychoneuroimmunology and General Adaptation Rating Scale)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学和一般适应评估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神经和免疫系统的状态。它通过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以了解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PNI-GARS分级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指标评估,PNI-GARS量表会评估个体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个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以及身体对压力的生理反应。根据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个体的生理适应能力。 2. 心理指标评估,PNI-GARS还会评估个体的心理指标,包括焦虑、抑郁、情绪稳定性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个体对压力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状态。根据心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免疫指标评估,PNI-GARS还会评估个体的免疫指标,如白

细胞计数、细胞因子水平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个体的免疫系统的状 态和功能。通过评估免疫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个体的免疫适应能力。 4. 适应能力评估,PNI-GARS还会评估个体的适应能力,包括 应对压力的能力、社会支持的程度等。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判断个体 对不同压力源的适应情况,以及其应对压力的方式和策略。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PNI-GARS将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分级解读。一般来说,分级解读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等不同级别,具体的分级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研究或临床实践而有所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PNI-GARS作为一种评估工具,其结果需要由专 业人士进行解读和分析。分级解读只是评估结果的一部分,还需要 结合个体的背景信息和其他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此外,PNI-GARS的分级解读结果并不是绝对的,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环境、个体差异等。 总的来说,PNI-GARS分级解读是通过评估个体的生理、心理和 免疫指标,以及适应能力,来判断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这种评估可以帮助专业人士了解个体的适应状态,并制定相应 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论述题

论述题 1.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分别有什么特点? (1)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各派之间相互持续纷争。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开始相互吸收、融合。传统心理学受到猛烈的攻击,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新思潮不是以派别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我们把这种能够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做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 (2)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包括: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和脑成像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行为主义要探索的主要问题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够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在程序学习、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3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指的是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研究取向。心理分析取向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与弗洛伊德主要研究精神异常的成年人、只重视无意识、过分强调力比多在儿童期的作用不同,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作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期。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早期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重视智力问题,注意智力发展的结构,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环境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因素。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方法外,还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法。近年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学,认知神经学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问题,他们相信,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认知神经学有望在21世纪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并不受无意识欲望的支配;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单独存在的;正是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使人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人。人本主义的许多主张带有纲领性,缺乏明确性,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2.请说明斯蒂文斯乘方定律的含义及价值。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他在光的明度刺激变化和视觉感受变化关系试验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公式:P=KI n。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其中P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者感觉大小,I是刺激的物理量,K 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根据斯蒂文斯乘方定律,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上升而上升,而是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上升而上升。也就是说,知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免疫学与心理学压力与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学与心理学压力与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 响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和情绪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产生着重要影响。免疫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这种影响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压力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压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是物质、心理或者社会方面的刺激。在面对压力时,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长期或大强度的压力刺激会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减弱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易于引发感染和其他疾病。 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免疫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中,应激反应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导致激素水平的升高或降低,从而改变免疫组织和免疫细胞的分布、数量和活性。免疫途径中,应激反应可以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干扰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改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二、情绪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情绪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愉快、悲伤、焦虑、愤怒等不同的情感状态。不同的情绪状态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产生深远

影响。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等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负性情绪的持续存在会导致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体内炎症、抗体产生和细胞毒性等重要免疫反应。 情绪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情绪的产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改变免疫细胞的分布、活化和分泌等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系统的活性和功能也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的调节,影响大脑中情绪相关区域的功能活动。这种双向调控的机制使得情绪和免疫系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三、缓解压力与情绪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方法 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情绪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和调节其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积极应对压力: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等,可以帮助降低压力水平,减少对免疫系统的伤害。 2.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对压力和情绪的应对能力。 3. 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可以帮助舒缓紧张的情绪,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4. 寻求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交流和沟通,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压力和情绪困扰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免疫学通过实验研究的突破和理论进展,尤其是80年代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引发了对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纷纷兴起,研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也带来了许多边缘学科的产生,以现代免疫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就是其中部分。并成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概念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学科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著名学者Schally和Guillemin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从几百万个动物下丘脑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下丘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找到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辉煌成果标志着“神经内分泌学”【neuroendocrinology】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存有共同的化学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不仅具有多种神经肽和激素的受体,它本身还能合成多种神经肽和内分泌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既存在细胞因子的受体又能合成细胞因子。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既有局部作用,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由此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1982年,Blalock将其命名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在现代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中,“内分泌”概念应包括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等方式;而激素的内涵亦大为增加,诸如局部激素、循环激素、神经激素等,而许多免疫因子如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等均符合激素的标准;严格地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既与内分泌系统有种种区别,又有诸多共性,这也是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基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借助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或组织液而进行和实现的生理过程,而神经内分泌调控也最终由循环血液或组织液完成,故在此交汇路途上难免发生交叉性影响和作用。所以神经内分泌或免疫内分泌联系在活体内必将受到免疫或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已研究的神经免疫学领域和内容,绝大多数发现有内分泌因素或成份的参与。 二、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和有关受体 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具有神经支配是久已周知的事实,神经纤维对淋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1,血流调控;2,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移行和再循环;3,细胞因子或其它免疫因子的生成和分泌;4,免疫应的强弱及维持的时间等。骨髓、脾、淋巴结及淋巴管等初、次级免疫器官都受传入和传出神经支配。支配骨髓的是脊神经中的内脏神经纤维,包括有髓和无髓纤维,其中有P物质肽能神经纤维;支配脾脏的有神经肽Y、甲硫氨酸脑啡肽、缩胆囊素和神经降压素及VIP免疫阳性肽能神经纤维,并发现脾脏被膜和小梁部位的血管有NPY与NA共存纤维。另外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末梢可与脾淋巴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在淋巴结的包膜下及包膜内,可见乙酰胆硷能神经纤维。在淋巴结的门部、被膜下、皮质与髓质交界及髓质和副皮质区有SP、VIP、NPY、CGRP(降钙素基因调节肽)等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还支配淋巴管,并有区域性特点。另外,肠壁粘膜下层的淋巴小结或Peyer氏结与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并受SP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SP肽能神经纤维还存在于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周围,后者还有ACh能神经纤维分布。

免疫学在心理健康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心理健康预防中的应用近年来,免疫学逐渐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预防与治疗领域。免疫学是 研究机体与外界病原微生物及抗原之间作用关系的科学,而它在心理 学领域中的应用,则是基于身心相互作用的理论。本文将探讨免疫学 在心理健康预防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免疫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的心理压 力和抑郁状态会削弱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同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因此,了解免疫系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对于预防和干预心 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免疫学在心理健康预防中的应用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免疫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人们可 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定期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传染病,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心理压力管理 心理压力是现代人常常面对的问题,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免疫系统 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合理的心理压力管理对于预防心理问题非常重

要。通过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如调整个人认知、学会放松和寻求支 持等,可以减轻压力对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持心理健康。 3. 心理干预与调节 根据免疫学研究,心理干预和调节可以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心理 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艺术疗法、音乐疗法等 非药物干预方法也被证明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活性,促进心理康复。 4. 社交支持与情感表达 社交支持和情感表达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 与亲友交流及寻求支持,减轻压力和抑郁的情绪。研究发现,良好的 社交支持系统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患心理问题的风险。 三、免疫学在心理健康预防中的意义 1. 建立综合性心理健康治疗体系 将免疫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治 疗体系。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侧重于心理因素的干预,而忽视了 身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免疫学的应用可以将心理与生理因素 有机结合,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2. 预防与干预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将免疫学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预防与干预心 理问题。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副作用,

免疫学与心理疾病免疫反应与精神病的关系

免疫学与心理疾病免疫反应与精神病的关系心理疾病一直是世界各地的健康问题之一,而近年来研究显示,免 疫反应在心理疾病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 抗外来病原体的科学,它不仅与传统认知的疾病如感染、肿瘤等相关,也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与心理疾病 之间的关系,并从免疫反应角度阐述其对精神病的影响。 导言 心理疾病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免疫反应在其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以往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递质、遗传、环境等方面,而对免疫反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然而,近年来的 研究表明,免疫反应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免疫学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它是通过细胞和 分子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研究发现,免疫反应异常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增加了发生心理疾病的风险。免疫系统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免 疫调节紊乱、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等方面。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常见反应,它可以引起神经 元的炎症反应,损害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研究发现,神经炎症在许 多心理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随着脑 神经炎症的增加,而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也较高。这 些炎症反应的异常导致了脑功能的改变,从而加剧了心理疾病的发展。

免疫调节紊乱也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正常情况下,机 体的免疫系统会对自身产生的抗原进行识别并进行调节,从而维持免 疫系统的平衡。然而,当免疫调节紊乱发生时,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识 别和调节会出现问题,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这种免疫调节紊 乱在心理疾病中较为常见,例如自身免疫性精神疾病(例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和抑郁症等。 自身免疫也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联系。自身免疫是机体对自身抗 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它在一些心理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精神疾病)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身免疫反应不仅会直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还会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心理疾病的发展。 免疫反应对精神病的影响 免疫反应的异常与精神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精神病患者中,免疫 反应的异常表现为炎症反应的增加、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和自身免疫 的异常等。这些异常免疫反应不仅会导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加重,还 会影响其治疗的效果。 炎症反应的增加是精神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的一个重要表现。研究 发现,精神病患者的血液中炎症标志物的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随着 神经元炎症的增加。这些炎症反应会导致大脑内神经递质的紊乱,进 而诱发或加重精神病患者的症状。 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也是精神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的一个重要机制。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的T细胞亚群表达明显异常,免疫调节功能的

免疫学中的关键概念免疫耗竭

免疫学中的关键概念免疫耗竭免疫学中的关键概念:免疫耗竭 免疫耗竭是免疫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机体免疫系统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功能逐渐衰竭的现象。它是一种负面效应,可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和疾病。 一、免疫耗竭的原因 免疫耗竭的发生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 1. 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病情不稳定,常反复发作,持续产生应激状态,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耗竭。 2. 长期应激:长时间的心理、生理或环境应激,如工作压力大、家庭纠纷、恶劣环境等,将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系统被耗竭。 3. 营养不良:缺乏重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系统耗竭。 4. 免疫抑制剂:一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类固醇等,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时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使用则容易引发免疫耗竭。 二、免疫耗竭的表现 免疫耗竭主要表现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和疾病。常见的免疫耗竭表现有:

1. 频繁感染:机体免疫系统耗竭后,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感染,表现为频繁感冒、喉咙痛、发热等症状。 2. 慢性疲劳: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常感疲倦乏力,身体虚弱,无精打采。 3. 增加过敏反应:免疫耗竭后,机体对一些原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4.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体重减轻、皮肤病变等症状。 三、免疫耗竭的预防和治疗 免疫耗竭对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免疫耗竭: 1.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长期应激,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免疫耗竭的发生。 2. 规范用药: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类固醇等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时进行免疫功能的监测,避免免疫耗竭的发生。 3. 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耗竭的风险。 4. 心理调适: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通过放松疏导情绪,减少长期应激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预防免疫耗竭。

维克多雨果的简介 从雨果的长寿谈心理免疫.doc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22部诗集、12部戏剧、24部长篇小说、若干散文和文论等珍贵作品。然而谁能想到,这位文学大师在40岁时就罹患了心脏病,且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政变而被放逐达19年之久。当时雨果“面色铁青,喉咙发出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这颗巨星就要陨落了”。但是雨果并 未畏惧和退缩,坚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病魔。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又积极进行做操、跑步、游泳等体育锻炼。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使雨果逐步恢复了健康,并能重新挥笔写作。雨果60岁时创作了《悲惨世界》,70岁时著成长篇小说《九三年》,80岁时写出了戏剧《笃尔克玛》,享年84岁。当代心理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之时需要“心理抗争”。像雨果那样对战胜疾病具有坚强信心的人,能 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进而可促进早日康复。这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免疫”。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475名癌症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研究,发现其中注意精神调适,相信自己 能战胜疾病的人,生存率达10年以上者为72%;而那些病程中即颓废甚至绝望的人,85%在手术后不久便死亡。 其机理何在呢?有关专家指出,患病后讲究心理免疫的人,之所以能战胜疾病获得康复,是因为精神因素与机体内在的免疫功能潜力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免疫器官产生支配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使这种支配作用增强,从而使抗体增多,可以有效地抵御疾病侵袭。另外亦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起作用,其中主要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而病中精神颓废的人,可反馈性地致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且会抑制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生物活性作用,这种改变则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大量事实说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很可能成为疾病的牺牲品。健康人也需要心理免疫,能够行之有效地增强免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反之,如果主观上缺乏对疾病的“抗 争精神”,甚至“谈病色变”,则可能使体内免疫活性物质的水平降低,诸多贻害健康的因素就会趁虚而入。 对于病人而言,要力求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充分发挥精神上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地认识和对待疾病。应该想到:很多人得过与我同样的疾病获得了康复,我怕什么呢?!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要相信科学,坚信“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然,病人家属、周围的人和医务人员要配合做好病人的思想转化工作,给予耐心细致的开导、解释和劝慰,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心理防线”。同时要遵循医嘱,妥善施治。同样,心理免疫对于现代人防治心身疾病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随着现代知识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人们的工作节奏 相应加快,社会上的各种竞争亦使人的心理压力加重,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若处理不好或不能适应,则易引起心身疾患,贻害心身健康。因此,现代人应避免过度、持续、长期的紧张状态,并学会在快节奏中掌握自我消除紧张状态的方法。有关专家认为:保持乐观情绪,讲究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说,现代人更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情绪失调。这样,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有益于心身健康。

抑郁与免疫

抑郁与免疫(综述) 关键词:抑郁免疫神经内分泌淋巴白细胞免疫系统心理年龄 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心理、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看其与机体的内稳态及环境的适应有关。内稳态自身的失调或由外界(心理因素或病毒感染等)导致的失调都会使机体进入疾病状态。过去及现在对抑郁症的研究都显示;抑郁发作时伴有HPA、HPT等轴异常,所以,不难推定免疫功能异常也应是其表现之一;再者,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功能之间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它们均与机体的防御和适应有关,均参与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情感、个性和自我防御机制存在的场所,而免疫系统也有类似的作用,如区分自我与非我,低抗入侵以保证自我的统一性;二者均有识记、再认及信息传递的功能。因此,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抑郁症伴有免疫功能改变是可理解的。 关于抑郁病人免疫功能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篇文献报告。尽管研究者对其结果及其解释意见尚不统一,但却已显示出潜在的临床及理论土的意义。本文拟对目前的发现加以综述,就其临床及理论上的意义加以探讨,并提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策略。 一、抑郁症时的免疫的能异常 1、细胞计数及T细胞亚群的改变许多疾病过程中都伴有淋巴细胞数目的改变,如T H的改变是HIV一血清抗体阳性个体出现AIDS 临床症状的先兆。共有七项研究计数了白细胞数,其中二项报告增加;八项研究了淋巴细胞总数,但仅二项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六项研究检查了中性粒细胞数,其中两项发现了降低。九项研究检查了T淋巴细胞计数,但仅Schjeifer等【1】在一组急诊抑郁症中发现了下降;四项研究了T细胞分类,仅一项发现了异常。Darko等[2]发现T H/T S比例升高;六项研究了B淋巴细胞数,但仅Schjejfer在一组住院病人中的研究中发现了异常。 2、对免疫细胞功能的研究十四项研究了致裂原诱导的淋巴

冷门医学知识

冷门医学知识 一、什么是冷门医学知识? 冷门医学知识是指相对较少人知晓、较少被讨论的医学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涉及到一些罕见的疾病、特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但不被广泛了解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等内容。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冷门但有意思的医学知识,帮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健康的特殊领域。 二、罕见的疾病 1. 树人症 •树人症(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患者皮肤上会长出木质瘤疣,看起来像树皮一样。 •这种疾病主要由一种人乳头瘤病毒(papillomavirus)引起。 2. 冷焦症 •冷焦症(Cold Urticaria)是一种过敏反应,对寒冷刺激极度敏感。 •患者接触到寒冷的风、水或物体,会导致皮肤发红、水肿、瘙痒等症状。•除了避免接触冷物质,患者还可以通过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方法缓解症状。 三、特殊的治疗方法 1. 深度脑刺激疗法 •深度脑刺激疗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简称DBS)是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患者脑部植入电极,通过电刺激来调节异常神经信号,缓解病症。 •目前,深度脑刺激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的治疗。

2. 核酸靶向治疗 •核酸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利用特定的核酸分子靶向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治疗。 •通过核酸靶向治疗,可以干扰异常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四、人体健康的特殊领域 1. 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是研究心理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对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情绪状态对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2. 姥爷细胞 •姥爷细胞(Senescent Cells)是一种处于细胞增殖停滞状态的老化细胞。•这些细胞往往存在于受损的组织中,释放出一系列有害分子,导致组织功能下降和炎症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清除姥爷细胞可以延缓老年动物的老化过程,并减少与老龄相关的病症。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些有趣但较冷门的医学知识,包括罕见的疾病、特殊的治疗方法以及人体健康的特殊领域。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医学知识面,还能让人对人体的奇妙机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关注日常的健康保健和生活习惯仍然更加重要,希望读者能够在学习冷门医学知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鲁东大学健康心理学(A1)

健康心理学(A1)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20分) 1.应激是由应激源引起,通过,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应付能力不足以应付外部应激源时所产生的心身紧张反应。(2分) 评判 评估 主观评价过程 客观评估过程 2.应激的评估主要是评估个体的需求和之间的差异。(2分) 环境 资源 人际 欲望 3.是专门探讨情感生活与身体过程相互作用的领域。(2分)

心理神经免疫学 心身医学 健康心理学 生理学 4.是指减少应激性情境的需求或增加应对这一情境的资源为目的的应对。(2分) 问题集中性 问题解决性 资源集中性 资源解决性 5.领域着重于关注心理社会过程和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心理神经免疫学 心身医学 健康心理学 生理学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最早由1997提出。(2分)

Engel Beik Elis Rogers 7.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2分) 家庭自我 人际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8.是通过仪器向个体呈现其身体状况,让人学会有意识地去控制身体机能的方法。(2分) 音乐放松 集体检测 生物反馈 行为反馈

9.1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体内无法发生。(2分) 多巴胺 本体胺 胰岛素 肾上腺素 10.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2分) 健康 应对 抗争 生病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道小题,总分值6分) 1.心理失常的原因可从体质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3分) 心理因素 家庭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2.心理健康的理论观点有心理动力学理论、、、。(3分) 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学习论 人本论 认知论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20分) 1.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是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关系、低个人完成。(2分) 正确答案正确 2.确立今日心理健康基础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生。(2分) 正确答案错误 3.月晕效应是对他人做出的正确判断,以他人的优点或缺点全面地认为个体是好人或是坏人。(2分)

心理学英语词汇

心理学英语词汇 1 A B 白质:White Matter 胞体:Cell Body、Soma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布洛卡区:Broca's Area C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刺激:Stimulus 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 初级运动区:Motor Area D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 呆小症:Cretinism 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电子:Electron 顶枕裂:External Parieto-Occipital Fissure 顶叶:Temporal Lobe 定位:Localization 定位说:Localization Theory 动机:Motive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多巴胺:Dopamine E 额叶:Frontal Lobe F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副甲状腺:Parathyroid Gland 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System G 高分辨率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割裂脑:Split-Brain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个案法:Case Method 个案研究:Case Study 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官能:Facult 管状神经系统:Tube Nervous System 过程:Process 2 H 海马:Hippocampus 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Post-Freudian 灰质:Gray Matter I J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

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日益关心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应该重要的趋势。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着重于人格的研究。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问答题答题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问答题 答:创始人:德.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主 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强 调: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贡 献:很重视心理 代表作:《梦的解释》 主 张:人的心理包含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人的人 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童年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童年期精神受压抑造成的。 强 调: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贡 献: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创立精神分析方法对临床实践的发答:虽然简单,对生活和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系;5、共同命运;6、简单性。具有以上成分的图形, P152-153) P161-162 B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C 、人的兴趣 泌,与光线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光线强的时候,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光线暗的时候,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而褪黑激素具有镇静剂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 白天光线强的时候,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它对机体活动的抑制作用就弱,因此人就不会感到疲劳,所以没有睡意;晚上光线暗的时候,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它对机体活动的抑制作用就会增强,因此人会感到疲劳,产生睡眠的需求。 答:人群中,易受暗示性的程度有差异。大约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完全不能接受催眠。易接受催眠的人如下特征: ①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②想象力丰富; ③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④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指点; 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 ;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特瑞靳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①二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 ②原始的和习得的动机 率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就是说:越是渴望做好,就会做得越好。那么,这种看法对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上。 虽然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 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心理学家基耶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这就是着名的基耶斯-多德森学家勒温提出了描述冲突的结构模型。包括: 1、效价—指物体或活动的积极性或消极性。+代表吸引力。-- 代表排斥力。2、向量—--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物体。 3、运动—--当情景中出现单一驱力时,个体所采取的行动方式。4、生活空间或场—-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 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三层涵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挫折的形成:a 、主观因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P365 相应的行为反应。 区别与联系: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 (3)坚定性/执拗 答:①组意思相反。②组相同点,行动快;不同点,深思与不深思。③组相同点,各自一个方向;不同点, 我、超我。 ①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型学说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环节。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释。如: A 、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性本能、攻击本能) B 、生理学: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C 、认知观点:梦是大脑的认知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并部分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奇异梦的特点如下: ①不协调性②不连续性是最主要纷争。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开始相互吸收、融合。传统心理学受到猛烈的攻击,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新思潮不是以派别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我们把这种能够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做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 )。 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包括: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和脑成像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行为主义要探索的主要问题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够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在程序学习、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3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指的是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研究取向。心理分析取向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与弗洛伊德主要研究精神异常的成年人、只重视无意识、过分强调力比多在儿童期 的作用不同,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作力比多(性能,libido )活动的高潮期。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早期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重视智力问题,注意智力发展的结构,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环境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因素。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方法外,还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法。近年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学,认知神经学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问题,他们相信,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认知神经学有望在21世纪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并不受无意识欲望的支配;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单独存在的;正是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使人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人。人本主义的许多主张带有纲领性,缺乏明确性,理论难以答: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