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日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也必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摘编自王巍《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材料二:

岁至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传统佳节之所以被我们摆在极高的位置,正是因为它对于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传承,有

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塑造。对于端午节来说,它在传承和赋能中更加生机勃勃。看这一节日

里的经典场景,能让我们对端午节根脉绵延、千年不绝的文化轨迹有更加清晰的感知。

情怀端午,缅怀爱国爱民的先贤。“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自然会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汨罗江那一泓江水历经了时光的淘洗,让以爱国情怀为

核心要素的屈原精神走过了千年,历久弥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把家

国放在心中的先贤们,已由历史中个人的纤纤一脉汇聚成民族的精神丰碑,为端午这样的传

统佳节赋予精神内涵。

文化端午,品味岁月积淀的底蕴。传承是最好的记忆,开创是最好的永存。对于积淀了

千年底蕴的端午来说,后人对于它的打开方式

....,始终离不开念兹在兹的“文化”二字:幼儿

园里的小朋友包起粽子是有模有样,文化广场上《离骚》的诵声朗朗,大江大河里的龙舟在

劈波斩浪,纪念屈原的原创音乐剧《九歌》正火热上演……深奥的传统文化看起来不易破题,但很多人已经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文化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端午节里的文化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等活动遍地开花,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有了亲身感悟。

健康端午,乐享辟邪祛病的安康。端午时节,许多人家都会将艾草、菖蒲绑成一束然后

插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对于卫生健康的看重,绝不仅

仅是美好的祈愿——“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具有东方智慧的先祖们早已经在和大自然

的接触中积攒了辟邪祛病的诸多经验,并在代代相传中注入了关于“安康”的理解和诠释。

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从时光轴上看,端午节所走过的岁月太过久远,好在它并

没有无奈蒙尘,也没有被时代抛落,而是在后人的传承中越擦越亮

....。解析端午佳节的深厚内涵,无需拉开太长的视野,一场仪式、一次咏唱、一片粽叶、一身汉服,都能从中感受到传

统佳节里的灿烂辉煌。这种文化传承久久存在于华夏儿女的肌理下、血脉里,让无数的人向

着更开阔的未来奔涌而去,同时也将端午的坚守与传承无限拉长。

(摘编自韦丰《千年端午,让传承溯流而上》)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但材料一强调要在传承中有创新,材料二强调要在传承中追溯文化根脉。

B.材料一告诉我们,传统节日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这里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C.材料二指出,与传统经典、传统技艺不同,传统节日因其独特的精神传承,被人们摆在了最高位置,其他形式无法取代。

D.材料二认为,每逢端午节,每家将艾草、菖蒲绑起来插在门楣上,的确具有辟邪祛病的功效,这一做法值得代代相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感受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B.当下,以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这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C.在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中,如果纪念屈原的活动缺失,端午就没有了文化底蕴。

D.既然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端午非遗展示活动就要开展起来。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端午活动说起,然后进入“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的论述。

B.材料二引用屈原和纪念屈原的诗句,凸显了屈原的伟大精神,增强了文化底蕴。

C.材料一以除夕守夜、诗意端午为例,论证了节日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创新的观点。

D.材料二从情怀端午、文化端午、健康端午和千年端午这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打开方式”和“越擦越亮”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

5.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下面这个端午活动的认识。

2023年端午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沉浸式实景演出以峡江两岸为天然幕布,将山水美景、人文气象与文艺表演融合,让千年文化以文艺之美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旋转的世界(节选)

陈继光

以前他们的宅院旁就有这么条小河。①龙乾坤跑车回来,可以吃到从田里刚刚摘来的新鲜蔬菜,还可以吃到一碗“呛虾”——这在江南的饭馆中是难得的名菜了。

黄春秋那良种鸡①也是在这条小河边最早培育的。

龙乾坤上班后,她就坐到那架老式织布机前,耳朵里是织机单调的声音,梭机往复是那么迟缓。这时刻,那群鸡,就在屋外的田野里、小河边、竹林里,从容不迫地寻觅它们的美食。

就在五十年代初期,河对岸建起了一座有一万余工人的纺织厂。用大型纺织机械,需要大量纯净的水。渐渐地,这条清澈的河流,变成了一条污水道。鱼、虾都匿迹了。连那些鸡仿佛也变得烦躁起来了。

她的那架织布机终于闲置了。从此,她第一次思索着,大工业使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消弭了什么,又增添了什么。

她想到了前不久与西方一个外交家的那次关于饮食的“厨房”谈话。

那位在国际上相当活跃的外交家毫不掩饰地说:“在我们国家,再也吃不到这样美味的鸡了!”他说他们那里的养鸡场,都是用化学激素催肥,结果一只只鸡的确很肥硕,却失去了鲜美的滋味。

这位饱尝世界各国珍馔美肴的外交部长,回国前还在机场餐厅特地点了“春秋鸡”。他

让随行记者拍了照片。一幅是他手中抱着那只“春秋鸡”,一幅是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

“春秋鸡”。从此,黄春秋与“春秋鸡”名扬海内外。

乘务员来送茶点了。这是个俏丽的姑娘,看起来二十多岁,装扮上一身航空服,显得很

有些现代化。她神态优雅轻盈,笑容可掬,还会说点外语,彬彬有礼。头等舱内,总共不过

坐十来个乘客,除黄春秋外,都是外宾。按顺序,该将茶点送给黄春秋了,可是,姑娘却将

茶点送到她身旁的芥川君那里,连眼梢也不看她一眼,接着,又送其他几个外宾。倒是芥川

君有些过意不去,将面前的茶点让给黄春秋。正在他们推让的时候,姑娘才冷冷地将最后一

只茶杯放到黄春秋身旁的茶几上。

“这姑娘长得真漂亮。”黄春秋想,几乎可以与她的儿媳夏慧华媲美。姑娘对她冷待,

她却并不介意。黄春秋喝了口红茶,目送着那位俏丽姑娘到机舱去了。

黄春秋注意到,在这批外宾中间,有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穿着半新的西服,一双眼睛,

平时总是那么忧郁,只有当看到鸡的时候,才闪闪发光。②这人叫基洛格,黄春秋在心里暗

暗叫他“鸡先生”。这位“鸡先生”专门搜罗世界上各种鸡。为此,不惜耗费巨资。去澳洲

找鸢眼鸡,去非洲觅缝纫鸡,去南美寻火地鸡,甚至冒险到极地去探玄冰鸡。他收罗这些鸡,并不是为了经营养鸡事业。据说,他那令许多人羡慕的美丽宅院,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鸡巢。基洛格说:“我宁可将一切给鸡,而不愿给人。”

当黄春秋把这个人物,在昨天晚上说给一家人听时,夏慧华说:“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

‘丰裕社会’中的精神危机。”

谈论中间,她与她的儿子龙星云,都想到了几天前在“鸡餐馆”中发生的事。

五天前,龙星云少年时代的一个同学来登门拜访。这个人虽然比龙星云还小一二岁,却

已经是一个闻名全国的社会学家了。他由黄春秋与龙星云陪同,一起到“鸡餐馆”就餐。

“鸡餐馆”门庭若市。服务员看到黄春秋来,就将他们引到雅静的小餐厅内。入座后,他们

听到屏风背后一片喧哗,刀叉叮当声,竹筷敲碗声,碰杯声,还听到“哗啦”一声,打碎了

杯盘,中间还夹杂着粗野的、带着酒意的叫闹声:

“吃啊!才尝了三十个菜就不行啦,——草包!”

“脓包——你要拿出赚大钱时的那种劲头来,——吃!”

“你把这半瓶茅台一口喝干,——我就再吃!”

“你忘了,那个港客的口头禅:舍命陪君子。——喝!”

接着两人开始对骂……

他们转过屏风想去劝阻一下。眼前的景象,使他们都愣住了。

两个东倒西歪的人,面对着令人瞠目的一大堆菜,看来足够三十个人下箸。

这两个吃客,一个吃得脸呈赭红,一个面色青灰,看到陌生人,他们立即停止了谩骂,

那神情,又组成了一种联防。

社会学家看到了两个值得深思的典型。黄春秋观察着:两个醉汉与社会学家、她的儿子,都是年轻人,他们处在同一个餐厅中,却是完全不同的两极。还是龙星云比较敏感,用几句

话就争得了主动,触到了他们的隐痛。

“你们喝完酒干什么呢?”

“干什么——睡大觉!”

“睡醒后干什么呢?”

“干什么——飞一趟广州。”

“到广州后干什么呢?”

“干什么——老子去挣钱!挣大钱!”

“你们不觉得自己的世界太狭窄吗?”龙星云说。

“鸡先生”基洛格从机舱的圆窗前回过头来,用忧郁、冷漠的眼光,扫视了一下头等舱

中的同行者。他看到了黄春秋,瞬间,眼中闪出了一丝笑意,朝黄春秋点了一下头。噢,千

载难逢的基洛格的笑容。据说,只有在他认为遇到真正的人时,他才开颜一笑。

(有删改)

【注】①黄春秋办养鸡场培育出良品“春秋鸡”,成为养鸡专家,赴京开会。选文是从黄春秋

在飞机上回忆往事开始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春秋曾用老式织布机织布,在田野里、小河边、竹林里养鸡,此行为散发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B.西方那位外交家关于饮食的谈话,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养殖业重速度、轻质量的倾向。

C.黄春秋对冷待她的乘务员并不介意,缘于这名乘务员与其儿媳夏慧华长得同样漂亮。

D.眼神忧郁、不苟言笑的基洛格,对黄春秋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说明黄春秋是他欣赏的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部分通过对比写出黄春秋生存环境的变化,又通过心理描写,表现黄春秋对大工业生产模式利与弊的思考。

B.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矛盾统一体,如王熙凤外表光鲜而内心刻毒。本文中女乘务员也是一个外在与内在的矛盾统一体。

C.“鸡餐馆”发生的两个青年大吃大喝、粗野对话的一幕,完全是从黄春秋的视角表现的,这使人物和场景显得非常真实。

D.龙星云“你们不觉得自己的世界太狭窄吗”的反问,既是对两个青年思想现状的评价,又是希望他们有所改变的劝诫。

8.本文两处画线句分别写龙乾坤跑车回来能吃到新鲜蔬菜和“呛虾”、黄春秋在心里给基洛格起了一个“鸡先生”的外号,各有怎样的用意?

9.请简要概括本文穿插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

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谕以祸福,仁杲遂降。诸

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呆收而抚之,未易

..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唐太宗讨薛仁杲,率左右二千余骑,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列阵城下,太宗据泾水

以临贼阵。贼徒气沮,无敢进战,其骁将浑干等数人临阵来降,请还取马。太宗遣之,于是

各乘良马,须臾并至。

唐太宗讨薛仁杲,乘胜逼其城下,仁杲婴.城自守。太宗具知贼中虚实,将领大军继至,

四面合围。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诘朝,仁杲率其将士开门请降,得其

精兵万余人。

(节选自《武经总要》)

材料三:

仁杲勇而无谋,兼粮馈不属,将士稍离,其内史令翟长孙以其众来降。仁杲妹夫伪左仆

射钟俱仇以河州归国。太宗知其可击,遣将军庞玉击贼将宗罗睺于浅水原。两军酣战,太宗

以劲兵出贼不意,奋击大破之。乘胜进薄其折墌城仁杲穷蹙率伪百官开门降太宗纳之。

(节选自《旧唐书·薛仁杲传》)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胜进A薄B其折墌城C仁杲穷D蹙E率伪F百官开门G降H太宗I纳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古代军中置鼓,用以发出进军的号令,文中“鼓大小”是指鼓大小不一。

B.或,表示假设,与《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中“或”字意思相同。

C.未易,指不容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未易”意思不同。

D.婴,指环绕、围绕,与《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中“婴”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武德元年,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部将宗罗睺进行抵抗,李世民把握住战机,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将宗罗睺击败。

B.李世民率领两千多骑兵追击薛仁杲残部,一直追到折墌城,将薛仁杲围困在城中,薛仁杲在折墌城下摆开阵势进行应对。

C.李世民详尽掌握了薛仁杲实情,合围其困守的折墌城,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薛仁杲最终投降。

D.李世民在回复将领总结胜利原因时说,自己否定了开始制定的计策,采用权变之术,不给敌人以会合兵力实施计策之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

(2)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

14.从材料三来看,除去李世民一方的因素外,薛仁杲最终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人诗①

陆九渊②

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

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凝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注】①大人诗:一作“少时作”,为诗人17岁时作。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教育家,继承了孟子的“大体”思想,将《孟子》列入“四书”;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立大志,做大人”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可以看出,诗人陆九渊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

B.诗人表达胸襟开阔时以强衬强: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

C.“朝饮”二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连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

D.本诗先用七言后用五言,不求每句字数的一致,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情感。

16.少年陆九渊的“胆大”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分析。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以形容现在那些溺爱孩子不计后果的家长也非常恰当。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道,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面对此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3)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泊在江边,伸出漆得锃亮的白色舷梯,半落在水里。不是搁浅,满甲板的灯欢喜地亮着,照见四边水里的石子,① 地放光。有人走下船去江里洗脸洗脚,江风湿寒,江水里倒

藏住些太阳白天的亲吻,水竟微热,让人觉着大江的温暖与慈善。于是,对这不知名的小山,也充满好奇与好感。

江边有一土坡,生长着杂乱的灌木丛。坡顶是一块平坦浓密的原野,紫色的晚霞在地平

线上烧出冉冉的荒火。模糊的草地上,② 散落着白色的小花,似初春尚未化尽的残雪,在

黑暗中提醒着什么。渐渐地,小花沉入弥漫的夜幕。它开过,又谢了。谢了,又开过。它沉

入黑暗,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

没有人知道这个停泊地的确切位置,它叫什么,它在哪里,它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被

一群陌生的过客冒犯,然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漂流到陌生的远方去。这是一次偶然的夜泊,

此生也许再也不会到这儿来了。这些自由又孤独的小花,你好,再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开过,又谢了。它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沉入黑暗”,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常的皮肤有完整的屏障功能,可以抵御外界物理、化学等各种刺激。皮肤屏障就像一

堵坚实的砖墙,表皮角质形成的细胞① ,细胞间的基质就像水泥,将砖头紧密连接在一起,最外层还有皮肤分泌的脂质等成分覆盖,构建起完整且坚实的皮肤屏障。

当屏障功能受损时,砖墙结构出现松散、变薄的情况,这时外界灰尘、花粉、病原体、

化妆品等物理、化学刺激就很容易进入皮肤,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皮肤会出现干燥、红肿、瘙痒、刺痛等不适感,如果皮肤屏障功能② ,症状反复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敏感肌。

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都会造成皮肤屏障功能,而导致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

的原因,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清洁。现在的小仙女们都很重视面部清洁,应运而生的

洁面产品也非常多,这些产品会使皮肤自身分泌的油脂被过度清除,且会使角质层变薄。

③ ,新生的角质形成的细胞来不及补充脱落的细胞,角质层长期变薄、松散,就会造成皮肤屏障功能破坏,非常容易出现红斑、刺痛、瘙痒、干燥等敏感症状。

20. 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就很容易进入皮肤”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春天就要来了,可也不要忘却寒冬里紧紧呵护着你的人儿。

B.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C.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就大会议程和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D.这些年他就爱书法,对唱歌、跳舞、运动等似乎兴趣不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女孩要保护好皮肤,清洁时要掌握好“度”,过度清洁就会损伤皮肤。的确如此,一些事情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但生活

中我们也常常说:突破极限,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 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 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材料二: 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有机体的全部基因都遗传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辈,因此所有有机体都倾向于拥有那些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有机体天生便拥有成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说,它们善于生存繁衍。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体倾向于遗传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构建出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一具积极工作、不停努力成为后代祖先的躯体。这就是鸟儿如此善于飞翔,鱼儿如此善于游动,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孩子的原因。因为所有人继承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从未中断过的一连串的成功祖先,毫无例外。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能力成为后代祖先的有机体。 关于上一段落,有一种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当祖先成功繁衍,它们传递给儿孙的基因便由此获得了升级,超越了它们从父母处获得的基因。它们的成功对基因发挥了某些作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后代如此善于飞翔、遨游、求偶。错了。基因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们只是得到了继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见的随机错误之外,基因根本不会发生变化。并不是成功塑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优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丝毫的影响。生而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是最有可能成长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因此,优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继承到未来。每一代都是一道过滤、一个筛子:优秀的基因容易穿过筛子,进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容易留存在早年离世的个体身上,或是那些没有繁殖的个体身上。拙劣的基因也许会因为运气好,与优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个躯体之内,闯过一两个世代的过滤。但是,若想成功闯过数千道连续不断的过滤,不能只靠运气。在数千个连续的世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优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信息经由躯体,对躯体产生影响,但在路过之时,却不会受到躯体的影响。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不会融合,而会彼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诊断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学业诊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2:30——5: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费解的。为简要说明起见,姑且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再一句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呜”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便是根据这个原理。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是又不然。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于失之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胚胎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不可不加注意。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作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一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而从原初的“意”,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的具体体现了。

2023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题

2023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题 摘要: 一、引言 1.介绍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考试的重要性 2.分析2023年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的总体特点 二、试题类型及解析 1.选择题部分 a.阅读理解题 b.完形填空题 c.词语辨析题 2.非选择题部分 a.作文题 b.翻译题 c.诗词鉴赏题 三、试题难度及考查能力 1.分析试题难易程度 2.总结考查的能力点 四、备考建议 1.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训练 2.加强词汇积累和运用 3.注重提高写作能力

4.熟练掌握诗词鉴赏技巧 正文: 2023年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本次考试旨在帮助学生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本文将对此次考试的试题进行全面的解析,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希望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引言 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考试作为高考前的模拟考试,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通过这次考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查漏补缺,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2023年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在题型、题量和难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二、试题类型及解析 本次考试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涵盖了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词语辨析等题型,非选择题则包括作文、翻译和诗词鉴赏等题型。 1.选择题部分 阅读理解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完形填空题则侧重于检测学生的词汇运用和语境理解能力。词语辨析题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词汇的基本含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2.非选择题部分 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短文的写作,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翻译题要求学生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或英文翻译成中文,考查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诗词鉴赏题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太原市2023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9:00一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编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广泛。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面向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因此,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摘编自洪晓楠、蔡后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材料二几年前(注:本文作于1985年)不少作者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大量引进。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作者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这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他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经衰落,而古老沉睡着的东方文明,可能在外来文明的“挑战”之下,隐退后而得“复出”,光照整个地球。我们暂时不必追究汤氏的话是真知还是臆测,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学者都抱有类似的观念。传说张大千去找毕加索学画,毕加索也说:你到巴黎来做什么?巴黎有什么艺术?在你们东方,在非洲,才会有艺术。……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吗?在这些人注视着的长江、黄河两岸,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里正在出现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等等,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摘编自韩少功《文学的“根”》)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名 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名篇名句默写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两句,用以形容现在那些溺爱孩子不计后果的家长也非常恰当。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道,庭院里有一颗枇杷树," _,"作者面对此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3)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 。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登山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才看到“, ”的美景。 (2)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中“, ”两句,借“草木"“美人”抒发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人生抱负难以实现的深沉感慨。 (3)近期爆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掀起了古典诗词文化讨论热潮,“长安"不仅是十三朝古都,还被历代文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它在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 “, ” 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对比,其中将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 。" (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高度概括种树时、种树后正确做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3)古诗文中常出现“黄花"这一意象,古人或借其形容女子的容颜,或借其描绘秋天景 象。比如:“____________ ,___ 。 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用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 ”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一句表明人们没有长远打算," " 一句则表明盘庚不会因外部原因改变自己的计划。 (3)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圣”,但他其实也经常挂念家人,他的诗歌中常写到盼望家人的书信,如“,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调用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以行人艰难的举动、紧张惶悚的神情。侧面表现出蜀道之艰险。 (3)"澄江",清澈的江水,古人经常把它写入诗词,比如" ,"就含有“澄江”这一意象,并且辅之以山的背景,描摹出一幅优美山川图。 名篇名句默写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表现并非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而应当是一个相当宽泛甚至可以涵盖天地 万物的普遍状态,包罗各种表现甚至是极致表现高度综合的生命、非生命的交互与探索平台。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才得以成立。如果仅仅是人,或者把人和万物单 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世界是一个容纳所有地球生命的“肉身的、 精神的、灵魂的鲜活现场”。这个“现场”之中,生命与生命相连,此物和彼物纠结,“众物”和“终生”相依。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荀子·修身》中说:“趋舍无定,谓之无常。”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无论是人,还是物,其本身都在不断变化当中,前一刻和后一刻之间,可能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因此,地球以内,“变化”和“不断变化”才是其本质所在。其中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 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当然包括万物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周边的事物发生变化以后,所体现出的生命存在特 征及其细微、独特、深切的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存在的诸多影响。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的自身,既 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又以单独的名义,在万物之中,以独特的品性与特质跻身于芸芸物种 之间,当然还有空气、泥土和水。它们都会在某些时刻绽放和体现出神秘的姿态和动作,以 及意想不到的极致状态与变化中的诸多令人惊艳的特征,这些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 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自然写作并非对事物简单的观察、描摹与呈现。 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规则 既和其他事物趋于一致,却又千差万别。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 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物及我的 惺惺相惜,而不是“我”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 和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 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 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融 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而不是把事物看成自我的一种情绪化排遣与故弄 玄虚。 自然文学写作,是一种大的人类意识,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躬身于草木”,观察和呈 现其一般规律,而应当把地球上所有物种视为一体,以及它们同类之间无所不及的联系。自

2024届山西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诊断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客至》中“,”两句使读者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意,也让读者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情谊。 (2)复兴中学将“,”(《论语·泰伯》)作为宣传标语,以勉励学子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勇担重任。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2)《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其与《阿房宫赋》描写秦的奢靡浪费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越是有志之士,对时光的流逝越是敏感,古人常借鬓的细微变化来抒写对生命 易衰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冬季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认为《离骚》从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方面体现了治理国家规律的两个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故事,表明了蜀道开辟之艰难。 (3)面对落花或流水,人们往往会生发感慨,用这样的诗句“,”表达怅然之情。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模拟测试卷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六国论》中“, ”两句,从六国一味割让土地和秦国不断侵吞土地这对矛盾中,揭示了六国“赂秦”的危害。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古 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大人诗① 陆九渊2 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 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凝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注】①大人诗:一作“少时作",为诗人17岁时作。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教育家,继承了孟子的“大体”思想,将《孟子》列入“四书";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立大志,做大人"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可以看出,诗人陆九渊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 B.诗人表达胸襟开阔时以强衬强: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 C.“朝饮”二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连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 D.本诗先用七言后用五言,不求每句字数的一致,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情感。 16.少年陆九渊的“胆大”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野步 唐·许棠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 路无人到迹,林有鹤遗毛。 物外趣都别,尘中心枉劳。 沿溪收堕果,坐石唤饥猱。 野步 宋·韩维 目倦风尘观,身疲鞍马行。 春沙迎步润,山雪照怀清。 冰水初消色,林鸦欲乳声。 物华多感触,一动故园情。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诗和韩诗题目相同,都是写春季在郊野行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着意趣。 B.许诗以“闲"字起笔,之后句句皆有“闲”意,野外各种“闲"事令诗人陶醉。 C.韩诗通过拟人、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的使用,写出了野步之景的有声有色。 D.许诗语言平淡质朴,韩诗语言清新自然,都很好地传达出诗人野步时的心绪。 16.“一切景语皆情语”,两位野步者由所见之景触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①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二) 苏轼 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 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②。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语 言文字运用Ⅱ(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Ⅱ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正常的皮肤有完整的屏障功能,可以抵御外界物理、化学等各种刺激。皮肤屏障就像一堵坚实的砖墙,表皮角质形成的细胞_①,细胞间的基质就像水泥,将砖头紧密连接在一起,最外层还有皮肤分泌的脂质等成分覆盖,构建起完整且坚实的皮肤屏障。 当屏障功能受损时,砖墙结构出现松散、变薄的情况,这时外界灰尘、花粉、病原体、化妆品等物理、化学刺激就很容易进入皮肤,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皮肤会出现干燥、红肿、瘙痒、刺痛等不适感,如果皮肤屏障功能_②,症状反复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敏感肌。 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都会造成皮肤屏障功能,而导致皮肤角质层变薄、脂质消失的原因,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清洁。现在的小仙女们都很重视面部清洁,应运而生的洁面产品也非常多,这些产品会使皮肤自身分泌的油脂被过度清除,且会使角质层变薄。 ③,新生的角质形成的细胞来不及补充脱落的细胞,角质层长期变薄、松散,就会造成皮肤屏障功能破坏,非常容易出现红斑、刺痛、瘙痒、干燥等敏感症状。 20.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就很容易进入皮肤”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春天就要来了,可也不要忘却寒冬里紧紧呵护着你的人儿。 B.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C.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就大会议程和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D.这些年他就爱书法,对唱歌、跳舞、运动等似乎兴趣不浓。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家都知道,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时时刻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也让我们尽情地感受世间的心动、开心和心痛,但是除了这些,您真的了解您的心脏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心脏。正常的心脏位于我们胸腔的左侧,大小跟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如同桃子,其内部结构恰如我们的理想小洋房,楼上两房、楼下两室,以及两墙、四门、两入口、两出口,也就是我们做心脏超声检查时经常听说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间隔、室间隔,连接左心室的主动脉、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以及房、室、大动脉间沟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这套洋房是如何成为我们生命的马达呢?心脏有一套高级的电路,支配着它搏动。肺内氧合的血,经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进入主动脉,以供应全身各器官氧气和营养,消耗后的未氧合血再经上下腔静脉回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到肺内再氧合,周而复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则是依靠冠状动脉完成。 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心脏病。如何早期预防并早期识别,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常见的心脏病包括了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高血压越来越多,已成为我们健康的最大敌人。除了遗传因素,饮食中的高盐、高脂以及饮酒、抽烟、精神压力、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都是其诱发因素。高血压又可以引起脑血管病、心衰、冠心病、主动脉夹层病等多种病症。尤其是冬天,天冷了,高血压病人多了,急诊夹层的病人也多了。大动脉夹层病是刻不容缓的急诊,也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剧烈撕裂样、刀割样胸痛,既往有高血压的,一定要想到此病,一旦主动脉内膜撕裂出血,累及脏器发生缺血,堵住冠状动脉口,可致心肌梗死、破裂,可致心脏填塞。所以,拉制血压刻不容缓、终身受益。 如果说心脏是发动机,那心肌就是发动机的材质,心肌好,发动机质量就高。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确,大致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的某些状况或行为包括:长期高血压、长期心律失常、瓣膜问题、病毒感染、代谢障碍、放化疗、过度饮酒、维生素B1缺乏、妊娠并发症、器官中异常蛋白质积聚(淀粉样变性)等。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二模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二模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文学的发展关联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很难对现实社会变革产生直接作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百年来,乡土文学对乡村变革的影响也是这样。 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这当中并非不包含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同情,但毫无疑问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且这种批判的重心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是极为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乡村破产和“丰收成灾”等现象。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以之为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 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存在一定差别。如前者的重心在文化,而后者的重心在于现实;前者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后者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其中也包含部分的肯定——对于已经初步觉醒的农民,主要是青年农民,以积极而正面的态度书写其精神和行为。如茅盾的《春蚕》以及叶紫的《丰收》,前者的叙述基调较为沉重压抑,后者则表现出激情和鼓动的色彩。 启蒙乡土文学之外,另一种影响乡村社会较深的是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直接书写乡村现实运动,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影响和促进这一运动。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直接深入乡村内部,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也较广阔地展现了乡村生活场景;叙述的主要基调不是批判,而是肯定和赞颂;以农民为潜在读者,在文学形式上更为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虽然乡土文学存在启蒙和现实介入的不同方式,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往往是相互杂糅乃至相互交融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们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都更为丰富,很少呈现单一方向。一方面,作家们往往对乡村生活有很直接的体验,对农民的欲求有深刻的感受,因此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介入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创造佳绩的领域越来越多。在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被国际凝聚态物理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石墨烯表界面效应研究上的突破,为解决能源转化与存储、污染物高效治理等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技创新再创佳绩,经验很值得总结。 中国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从而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项目,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组织全社会力量来推动。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扫除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摘编自潘旭涛《中国科技创新何以屡获佳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

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中央领导人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

山西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高学期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术语输入中国并且流行是在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这“情”和“主观”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在诗学上对浪漫主义进行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是在五四时期。最先大规模介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和思想的应该是《少年中国》一班人,该刊仅诗学研究专号第9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泰戈尔和歌德。创造社也是介绍浪漫主义的一支劲旅,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创造》上还专门刊出了“雪莱纪念号”,他们一班人的创作思想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当然,此期在诗学思想上浪漫主义特征最突出的还是郭沫若,他所坚持的诗学观念以及其代表作《女神》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在郭沫若比较集中地表达其诗学思想的《三叶集》中,他最推崇的理念就是独创精神,个性张扬,“绝端的自由”,狂暴的反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远古、神奇、旷大和悠远的向往。 在整个五四时期,并不仅仅是诗学界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学门类都有相同的趋势,所以李欧梵先生称整个五四一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