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

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之类。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从前的诗人多用五言或七言,他们于是也用五言或七言;从前的诗人五言起句用仄仄平平仄,次句往往用平平仄仄平,于是他们也用同样的次第。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过形式化而引起反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吗?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

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来,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迁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来,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夔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文体在初起时,往往有许多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于是反动随起,文艺革命由此而生。

B. 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都是由于豪杰之士感受到旧体的流弊,因此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而实现的。

C. 人的情感有群性和个性之分,作为人类情感反照的艺术也有群性和个性分,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兼顾群性与个性。

D. 格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

2、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文中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一味追求格律,不免陷入诗歌规则的窠臼。工技而忘意是作诗大忌。

B. 对于格律,既要“入乎其中”,接受其约束,也要能“出乎其外”,灵活运用。

C. 格律限制了笔墨的肆意,貌似束缚了手脚,却是作品能够得以流传的基础。

D. 学写近体诗,应先从格律入手运用自如后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的格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最初的诗人写诗并没有格律可依,格律是后人从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

B. 艺术的前规大多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变为死板的形式,最终被“革命”,这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C. 对于格律,应追求从整齐到变化的发展过程,从整齐入手,作者会遵从创作本能和情境需要自然而然寻求变化。

D.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5、《红楼梦》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天二哥

台静农

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钱纸,慢慢地撕开。嘴里

不断地祷告着:“天二哥,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

在刘家茶馆里说书的吴六先生扇着黑摺扇,穿着空心屎绿色的旧洋布大衫,后面补了两块蓝布,一是长圆形,一是三角形,斯文地站在烂腿的对面,他很慨然发了议论:“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大家都睁着眼望着他。“你看,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天二哥昨天这时还能骂人打人,今天就没有气了。唉,唉,你看。”

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自小就会喝,他活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同酒离开过。他自己说:他爹会喝,他爹的爹也会喝,这酒瘾是从他娘胎里带下来的老瘾。

他近几天身上有些不舒服。昨天下午时分,觉着心里比平常还难过。于是他凑了四百文,都买了烧酒喝。

他喝了烧酒,着实有些醉了。他坐在王三的饭店前面馍馍桌子旁边的一条大板凳上,两脚翘在桌椅上,两手搂着腿膝盖。他的整个的脸面,以及他秃了顶的光头,都成了猪肝一般的颜色。

这时候,卖花生的小柿子提着花生筐从北大街来。天二哥一眼看了他,就笑着曳着嗓音向他说:“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

“你怎么出口就伤人!”

“乖乖,反了天了么?……”天二哥站起身子,举了拳头对着小柿子打来,但一躲开,拳头落了空;小柿子转过身子反在天二哥脊梁盖捶了两拳。这两拳是小事,但在天二哥身上却是从来就没有驮过别人的拳头;虽然十几年前挨过县官的小板子,那是为的蒋大老爷告他游街骂巷的罪过。

但是这只能县大老爷和蒋大老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于是他发狂,他咆哮地赶来。没想到,他将离开馍馍桌子便扑地一跤跌倒在地下。他这一跌,却非同小可;就是王三、烂腿老五他们都惊异了。

起初他们都想叫小柿子狠狠地吃一顿打,到没料着天二哥弱到这样。于是他们将他扶到原先的板凳上,安慰他道:“你喝醉了,酒醒醒再说罢。”吴二疯子带着老前辈的口吻,去申饬小柿子,不准他骂;要再骂,他就来打嘴巴。

他自家很失望,以为生平没有这样地丢人过,在大众面前;旁人说他喝醉了,于是提醒了他解酒的老法子——这也是他爹的爹传下来的。他摸了一个卖粥的大白碗,左正右斜跄踉地跑到栅门口的尿池前,连连舀喝了两大碗,顺便倚着墙坐在尿池的旁边。

小柿子远远地蹲在一旁,带着胜利的呆笑。天二哥藏着杀气的醉眼,忿怒地看见他这种藐小的傲慢,于是破口大骂起来:“你这小王八羔子,老子马上叫你知道厉害。”

“好,你的大爷就不跑,咳,我怕你吗?”

小柿子今年正是二十岁的少年,所以他敢这样的倔强。他又想:这样一个泥醉的家伙,又在病中,无论如何,也不是他的敌手。

他只顾去妄想,却不提防他这位天二爷一颠一簸地跑来了。他将要忙着站起来,他的头倒被按住了。天二爷用一只猛力的脚,将他的花生筐踢翻,铜钱滚了遍地。他把身子斜下去,想顾全他的花生筐,却被他的天二爷乘势压伏在地上。

“小王八羔子,老子叫你知道厉害!”

他用了大力狠狠地在小柿子背上连三连四的捶。

小柿子声音有些颤抖。觉得这醉汉压在身上有如一棵大黄梨树,一点也不能动弹。他的大拳头,尤其吃不住。

“饶了罢!天二叔,我认识你了!”

小柿子终于哭着求饶了。毕竟小柿子输了,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

将鸡蛋去碰石磙,太不量力了。吴六先生看得有些不忍,用力将天二爷拉开,小柿子从他的拳头下窜了出去。“古人云:败兵之将,不必穷追。天二哥,记他下次罢!”

“呵呵,六先生,今天不打他个龟叫鳖爬,他哪里知道厉害!”

“呀,好个下马威!”王三说了,大家都笑了。小柿子也不去睬他们冷刻地讥笑,草草地拾了花生,捻了铜钱,含着眼泪强打光棍地骂着,“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悄悄地走了。

“呵呵,缓两天再算账,好罢。今天便宜了你这小东西!”显过好身手的天二哥,很光荣很疲倦地坐在原先的板凳上。

“还是天二哥,小柿子总算叫乖了!”他们向他喝彩。“呵呵,他敢不叫乖?不然,还能姓天么?”说来姓天,这也是他的光荣。几年前,他在王三饭店里推骨牌,遇着警察来查店,警察很不客气地要拿他。先问了“你姓什么?”他说:“我姓天!”他趁着这当儿,打了警察两个耳光,就迅速地跑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称他叫“天二哥”。

他坐在板凳上精神有些不能支持。骤然跌倒了。烂腿老五很明白,他知道这一定是他的病以及酒和清尿发作了。于是同一些人将他抬到栅门的底下。

“我大概不行了……”他的颜色变成了苍白。这一夜烂腿老五陪了他,也没有睡觉。在第二天东方发白的时光,这天二哥便离开了烂腿老五。据说是,正在鸡鸣丑时。

1926年7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烂腿老五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给予天二哥临终前的陪伴,后为之烧纸钱,体现了他有一定的温情和善意。

B. 小说第二段中对于吴六先生的描写体现了他的迂腐;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C. 天二哥醉打小柿子后,“光荣”显示他的好身手,“疲倦”暗示他病情很重,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

D. “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写出了小柿子不甘示弱又百般无奈的心理,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代天二哥的死,然后写其死亡的经过,这样布局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B. 小说开篇写了烂腿老五的祷告和吴六先生的议论,结尾特意交代了天二哥在丑时死去这一细节,首尾照应,结构严谨,颇有意蕴。

C. “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磙,太不量力了”以轻快的笔调,刻画了与《祝福》中类似的看客形象。

D. “烂腿老五”“小柿子”等取名,“泥醉”“打他个龟叫鳖爬”等用词,以及喝尿解酒的土方子,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8、本文多处使用戏剧化写法,请分析“戏剧化写法”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9、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

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汝汝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戮杀大臣,亲近导谀。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则死矣A王必封B汝C汝必让D肥饶之地E而受F沙石G之间H有寝丘者。

11、请在括号内填入含有文中加点字的成语,且加点字在成语中的意思与原文相同。(3分)

(1)胜()(2)累()(3)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做某件事前,都要先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定下计划,但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却常常会陷入危难的境地,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

B. 楚庄王在邲地战胜晋国,凯旋后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孙叔敖患痈疽将终时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土地贫瘠,无人觊觎,能代代相传。

C. 晋厉公在位时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后来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被栾书和中行偃囚禁起来,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三个月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D. 孔子认为,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是君王的事情,人们有时候想补益某件事却恰恰损害了它,有时候想损害它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与害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是需要明察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2)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14、文中是如何论证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快阁用黄山谷韵①

程文德

北风吹雨暗江城,快阁登临欲晚晴。

水落鱼龙②双渚阔,云开文武③远山明。

渔舟乱逐轻烟放,霜树时惊返照横。

纳纳乾坤皆快阁,未应偏与白鸥盟。

【注释】①此诗为次韵诗,诗人为明代贤臣。黄山谷,即北宋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②鱼龙:双渚之名。③文武:指文笔、武姆二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与黄庭坚同为秋季雨后登阁赏晴,黄“倚”飘然悠闲,程“欲”则直陈欣喜。

B. 第三句语意蕴藉,既实写雨落在鱼龙双渚上,江面开阔,也点出诗人舒展的心情。

C. 颈联比拟生动,赋予渔船人之情态,写出渔船因雨势盛大而四处躲雨的热闹场景。

D. 数百年后,诗人脊临快图和诗前人,语陈意新,境界阔大,胸怀广远,气韵端方。

16、本诗与《登快阁》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一样,都写到了“白鸥”,但各有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默写

(1)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一折中有“到来生变犬马结草衔环”的唱词,这句唱词出自李密《陈情表》中“”和“”两句。

(2)李商隐《锦瑟》中的“”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分别对锦瑟和箜篌这两种乐器的规制有所反映。

(3)李华同学打算明年毕业后去泰山游览,如果他想追随古人登山的足迹,那么你推荐他的登山路线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大家吃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就比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时,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罢。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节选自吴伯箫《马》,有删改)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原文风格最贴近的一项是()

A. 这境界连一品尚书也不换

B.这境界非一品尚书换不可

C. 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

D.这境界一品尚书怎能换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20、对散文来说,语气词的使用有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分析文中第二段多处使用“呢”“了”等语气词的妙处。(5分)

21、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给人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之感,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

分)

22、在不同版本的选集中,“前路茫茫”前的标点有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区别,请分析两种标点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林清玄在《只手之声》中写道:“有的人在满山蝉声的树林中坐着,也听不见蝉声;有的人在哄闹的市集里走着,却听见了蝉声。对于后者,他能在含笑花中看见饱满的喜悦,听见自己的只手之声;对于前者,即使全世界向他鼓掌,也是惘然,何况只是一朵花的含笑呢!”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A.“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可知,一种文体随着人们的效仿学习会逐渐出现问题,而非“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 B.“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王国维所说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可知,王国维只是说豪杰之士运用其他文体,从旧文体中摆脱出来,并未对两种文体的优劣进行评判,“更好的”无从辨别。 D.“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错误,根据原文第十段中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可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而后超脱格律,达到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的境界。

2、B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格律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但不能死守格律而不懂创造,须脱化格律,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A. 强调不能一味追求格律,概括不全面。B. 强调辩证对待格律,既要受其约束,又要灵活运用,此项最能概括文中的主要观点。C. 突出格律对于作品流传的作用,概括不全面。D. 强调应从格律入手,概括不全面。

3、D D.“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诗歌创作的好与坏在于诗人自己而非格律,而根据“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可以看出,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是很重要的。

4、①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提出问题:艺术通行的作法可否定成格律,以便后人效仿?②再通过东施效颦的比喻、引用王国维的观点,以及一流作家的事例,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③最后通过分析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论述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5、①作诗要遵守格律。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②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

6、A B.“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错误,吴六先生的议论虽然有同情心的成分,但也带有尖刻意味。C.“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错误,这说明他在看客面前为了保住“天二哥”名号,而强忍病痛的作派和虚荣。D.“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错误,小柿子的话是自欺中寻找心理平衡。

7、C 以轻快的笔调”错误,应是审视、冷峻、深沉的笔调。

8、①对话: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人物的关系,语言个性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场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栅门口、王三饭店,场景较为集中。

③矛盾冲突:小说主要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层层推进,使读者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9、①内容方面: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底层百姓为写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风格方面:冷峻、深沉,幽默、讽刺。

10、ACE

11、①不可胜数②穷年累世③春华秋实

12、D “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是君王的事情”错误。孔子此处话的意思是,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是行王道的君王的那样大的事,而不是“是君王的事情”。

13、(1)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

(2)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

14、先由三大危险引出观点:益和损可以互相转化;再举正反两个事例论证观点,进一步说明表面的损可能是益,而很大的益会招来更大的损。

15、C “雨势盛大”和“四处躲雨”理解错误。本句意思是说雨过天晴后,渔舟在薄薄的水雾中四散竞发。

16、①本诗尾联:开阔包容的天地都像快阁此刻的景象一样阔大明朗,不应该偏偏跟白鸥订立盟约。反用白鸥的典故,表明作者深感天地广大,不宜归隐,而应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心态;②黄诗尾联:作者想象坐上万里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正用白鸥的典故,表明归隐的决心。

17、(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死当结草(2)锦瑟无端五十弦二十三丝动紫皇 (3)越中岭复循西谷(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8、C A.“连……也”,表递进关系,含有甚而至于之意,此处不是递进关系,不合题意;B.“非……不可”,表条件关系,重点强调条件“一品尚书”,不合题意;C. 选项是“一品尚书是不换的这境界”的倒装句,“这境界”放在句首是强调的重点,符合题意;D. 选项是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的重点是“不能换”,不合题意。

19、①构成:画横线的句子中,“孩子时候的梦”是本体,“比(比喻,比方)”是喻词,“花朵”是喻体。②表达效果: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时候的梦”好像风雨里的花朵般娇弱,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时候的梦的怜惜之情。

20、①“没想竟是大人了”中“了”为语气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肯定新情况的出现,以提醒注意,使语言更自然、更亲切。②“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中“了”为语气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状态变化完成,表达了作者的凄凉之感。③“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中“呢”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使语言更生活化。

21、①使用短句,语言节奏明快;②运用典雅的词句,化用古诗词,使语言典雅。③节奏明快,语言典雅,给人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之感。

22、①破折号:上文写作者喜欢马感受,下文说前路渺茫,中间用破折号,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②省略号:上文写作者喜欢马感受,其后用省略号,表示相关内容的省略。

23、参考例文

含笑花中的宁静,倾听内心的歌唱

含笑花,那是一种淡雅的花,它的香气不像是其他的花那样张扬,反倒是内敛的,需要细品才能察觉。就如同生活中的我们,无论外界的世界如何喧嚣,我们的内心都可以保持宁静,去倾听那来自心底的歌声。

在林清玄的《只手之声》中,他提到了两种人:一种人在寂静的树林中,即使满山蝉声,也听不见蝉声;另一种人在喧闹的市集中,却能听见蝉声。这两种人的差别,不在于他们的听觉,而在于他们的心境。

第一种人,他们的内心被外在的繁杂所扰,被世界的喧闹所包围。他们的内心无法沉静下来,因此,即使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朵含笑花,他们也无法感受到花的淡雅,无法听到来自内心的歌声。他们仿佛被困在了一座巨大的城市中,尽管周围都是掌声和喝彩,但他们却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喜悦,因为他们无法听到内心的声音。

第二种人,他们的内心是宁静的,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他们在人群中,却能听到蝉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忽视周围的喧闹,而是他们在喧闹中找到了宁静,他们能在人群中听到自己内心的歌声。他们就像是在满山蝉声的树林中,即使没有听到蝉声,他们也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宁静和和谐。

含笑花,它的香气淡雅,不张扬;它的花朵饱满,不奢华。它就像是一个静静倾听内心歌声的人,不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去倾听那来自心底的歌声。

当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会被外界的繁杂所扰,会被世界的喧闹所包围。我们会被名利所诱,会被掌声所迷。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这些都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宁静,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敬畏。

在含笑花中看见饱满的喜悦,听见自己的只手之声。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我们要学会在人群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学会在喧闹中倾听自己内心的歌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让我们都成为那能在含笑花中看见饱满的喜悦,听见自己的只手之声的人吧。让我们在生活的繁杂和喧闹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去倾听那来自心底的歌声。因为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让我们真正听到自己的声音,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贵州省2024届“三新”改革联盟校联考试题高一语文

贵州省2024届“三新”改革联盟校联考试题高一语文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粗糙(cāo)饿殍(piǎo)脍炙人口(zhì)(正确答案) B、旖旎(nǐ)旮旯(lá)游目骋怀(pìn) C、凫水(fú)尴尬(gān)自惭形秽(suì) D、自诩(yǚ)恬淡(tián)好高骛远(wù) 2、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静谧(mì)庇护(bì)参差不齐(cī)鲜为人知(xiǎn)(正确答案) B.炽热(chì)孕育(yùn)振聋发聩(kuì)惟妙惟肖(xiāo) C.摇曳(yè)诡谲(jué)栩栩如生(xǚ)神采奕奕(yì) D.伫立(chù)星宿(xiù)络绎不绝(yì)强聒不舍(guō) 3、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冠冕miǎn脑髓suǐ吝啬lì B、自诩xǔ蹩进bié鱼鳍qí(正确答案) C、国粹cù譬如pì磕头kē D、孱头càn 摩登mó给予gěi

4、10.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蜷伏(quán)麾下(hūi)哄堂大笑(hōng)恹恹欲睡(yān) B.滑稽(jī)宽宥(yòu)畏罪潜逃(qián)毋(wù)庸置疑 C.晌午(shǎng)褴褛(lán 1ǚ)强聒不舍(guō)怏怏不乐(yàng)(正确答案) D.游弋(yì)竹篾(miè)人迹罕至(hǎn)矫揉造作(jiāo) 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荔枝(lì)吹嘘(xū) B、奶酪(lào)珊瑚(shān) C、贮藏(chǔ)嘲讽(zhāo)(正确答案) D、渣滓(zǐ)雌雄(cí) 6、1与李白并称“李杜”的是杜牧。[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7、30. 下列句子中加双引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他恃着自己成绩优异,“目空一切”,每每不把人放在眼里,因而在班级中总是交不到知心的朋友。(正确答案) B.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糖高宗”“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洞语中,加点的亨的唉肯全邮ll确的一组址( ) A.癸.(kuǐ)丑亲昵.(nì)憎.(zēng)恶茕茕孑.(jié)立 B.女红.(gōng) 澄.(chéng)澈笑靥.(yè) 间.(jiān)不容发 C.饯.(jiàn)别漂泊.(bó) 蕈菌.(jǚn) 力能扛.(gāng)鼎 D.弱冠.(guàn) 当.(dāng)真愀.(qiǎo)然安土重.(zhòng)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甬道竹蒿姗姗迟气息惯然 B.怄气收讫戮力同心得鱼忘荃 C.蟠桃仓惶寥落晨星良莠不齐 D.巨擘惺忪终南捷径以飧读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到新疆哈密去旅游,必定要亲口尝尝脍炙人口 ....的哈密瓜,才算得上是不虚此行。 B.蒋雯丽推掉了对自己说可以信手拈 ...的角色,以空杯的心态去创作一个新角色,这种勇气并非一般人所具有的。 C.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人文素养,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 ....的事。 D.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目不见睫, .....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 4.下列各句中,掣市语病的一项是( )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正在将玉米的碳四基因转到水稻上面,增加光合效率和产量;他还认为转基因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 B.古希腊知以分了穷其一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对个性尊严重视的习性,正是当下的中国亟需建构的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 C.主席吃包了,总理逛京东这两件事情,新的领导班了思路非常丌阔和超前,已经和最新的思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语言文字运用Ⅰ 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①悠然自得 ....。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 A“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 发显得②娇艳欲滴 ....。 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 B据《广群芳谱》记载:“石榴,一名丹若,本草云,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颊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说起来石榴算是外来物种,汉朝时传入我国。先是在皇家苑囿中栽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 秋后硕果累累,让人③大快朵颐 ....。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18.文中加点的三个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进行修改,并说明更换理由。 (3分) 19.文中A、B两处导期,一处没有提供出处,一处提供了出处,原因是什么?(4分) 20.文中画横线处描写了初夏石榴花盛开的棱棱棱生气,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5分)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__A__)。①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②至于猩猩,西方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__B__ ,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的),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 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之类。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从前的诗人多用五言或七言,他们于是也用五言或七言;从前的诗人五言起句用仄仄平平仄,次句往往用平平仄仄平,于是他们也用同样的次第。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过形式化而引起反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吗?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二下学期联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二下学期联考生物试题 1.五一假期时,小明同学在田间劳动时发现自己会出现一些现象:手上出现水疱,身体肌 肉酸痛,同时伴有口渴、胸闷等情况,经稍微休息后有所好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收割小麦过程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B.水疱内的液体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低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只能渗入毛细淋巴管 D.小明长时间劳动后,产生了渴觉,渴觉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 2.科学家选择离体枪乌贼巨大神经作为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得如下结果,图1表示神经元 的某一位点在不同时刻的电位变化,图2表示不同位点同一时刻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图3表示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其中“内向电流”是指阳离子流入细胞引起膜内电位升高的离子电流;“外向电流”指阳离子流出或阴离子流入引起膜内电位降低的离子电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的ce段、图2的①③段、图3的DE段均属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 B.图3中的外向电流是由外流引起的 C.图2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D.图1的b和图2的④均在发生内流 3.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肾上腺髓质会分泌激素(肾上腺素)参与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 调节过程如图所示。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由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环化而成的一种细胞内信号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AMP直接作用是为酶P转为活化状态提供信息,不能提供能量 B.人处于饥饿状态时,B、C、D三处的血糖浓度大小关系最可能为C

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纳为12个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念屡屡见于西周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或“民”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本”进到“人本”,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度。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作为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游览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忧患意识”,但并不是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还应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看似不同,实则存在会通之点。 会通点表现在对于“人”的研究上。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将儒学归结为“人学”,我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在“人禽之辨”“文野之分” (文明与野蛮的区分)的基础上,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儒学指出人有道德自觉,有群体的社会生活,能从事农业生产,并创制礼法。而道德并非天上的神物,人在接受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和锻炼,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君子”,再向圣贤的境界前进。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2 0 2 3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栖居乐园是移民的愿景和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可作为判断移民乡村重构多重目标实现程度的新标准。甘肃武威地处河西走廊,接纳了大量祁连山区生态移民。图l示意甘肃武威各县区移民对栖居乐园相关要素的评价。据此完成l~3题。 l.从寻求高薪岗位的角度看,生态移民更倾向于迁入 A.天祝县 B.凉州区 C.古浪县D.民勤县 2.地处沙漠中的民勤县产业扶持力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当地 A.人力成本较高B.移民规模较大 C.市场需求较小D.产业基础薄弱 3.为提高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融人程度,建议 ①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①推进社区活动多样化①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①单独布局移民住宅区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高铁廊道通常指由高铁路权线以内及路权线外侧毗邻的绿地,共同构成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其桥下空间除了桥阴空间还包括路权线内外的绿地空间。与开敞地区相比,由于自然条件较差,高铁廊道空间的植被生长受到限制。对高铁廊道空间进行改造,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人居环境。图2示意我国某地高铁廊道下方的植被分区。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程度最低的是 A.桥墩周边B.路权线外绿地 C.桥板下方D.路权线内绿地 5.该高铁廊道空间内植被生长可能面临的不利条件有 ①风速较大①受雨面积小①热量过多①土壤污染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n①① 6.若将高铁廊道部分区域改造为休闲娱乐区,则空间利用率最高的高铁廊道应位于A.工业区附近B.商业区附近 C.住宅区附近D。科教区附近 马蹄状漩涡云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观(图3),通常由快速旋转 上升的气流引发,多伴随雷暴天气。据此完成7~8题。 7.马蹄状漩涡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8.被观测到的马蹄状漩涡云多出现在山区,主要是因为山区 A.水平风速较大B.暖空气停留较久 C.植被蒸腾较强 D.下垫面受热不均 2023年7月,鸟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投产。 北某电力龙头企业与新疆本地企业合作共建。据此完成9~10题。 9.华北电力龙头企业主要为乌鲁木齐清洁能源基地提供 ①设备①市场①技术①劳动力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含答案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 ②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错误在逻辑上。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 ③最近,收到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呢?就是“打扫卫生”。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战略上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

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摘编自《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材料二: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两年多来,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换来的是逐步恢复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屡次现身,运用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容止》,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而美学上的评赏,所谓“品藻”的对象乃在“人物”。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 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晋宋山水画的创作,自始即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司空图《诗品》里曾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此境晋人有之:王羲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他们赞赏人格美的形容词像“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清风朗月”“玉山”“玉树”“磊珂而英多”“爽朗清举”等,都是一片光亮意象。甚至于殷仲堪死后,殷仲文称他“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拿自然界的美来形容人物品格的美,例子举不胜举。这两方面的美——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人发现。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支道林好鹤,往郯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

浙江三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三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叶以后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系统中,《诗经》和楚辞建构的“诗骚”传统被解释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而屈原及楚辞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是欧洲近代以来重要的思想运动,和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实践无疑有许多相通的特征,但如果立足于中国文化立场,用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传统,包括以浪漫主义概括屈原及楚辞的特征,可能并不是恰当的。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而战国时代思潮与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确有不少共性,比如: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个人主义,重视自然,强调主观感情,丰富的想象力,鲜明的色彩,异常的情节,大胆的夸张,向民间文学学习,神秘主义,无道德倾向,追求个人自由,无政府主义,否定一切现实社会、理性、科学,悲观主义,等等。《欧洲文学的背景》一书中,把浪漫主义的众多特征概括为个人主义、感情主义、崇尚自然、异国情调、国家主义、幻灭,而归结为自由主义。战国时代所具有的与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相似性,使我们相信,一个有创造力的时代,其思想及文学总是具有某种“浪漫主义”品格。而这种相似性,正是中外文化互通的基础。 尽管战国时代思想、文学、艺术表现出了与欧洲 18世纪以来浪漫主义运动广泛的相似性,但它们产生的时代、表现的形式、文化传统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今天的中国文学理论著作常常把浪漫主义囿于文学创作领域,事实上它是一场时代思潮,是一种“立场或思想状态”,同样表现在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哲学、政治思想之中。浪漫主义首先是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及一切不合时宜、限制个性发展的旧道德;浪漫主义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它强调主观感情的重要性;浪漫主义是一种现代精神,它关注现实社会,批判封建专制以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浪漫主义”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广义的浪漫主义“同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注重个性,特别是注重主观性和自我表现,承认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因此把新古典主义的和谐的理性主义排除在外。 虽然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但屈原是战国时代特立独行的另类人。如果理解了欧洲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屈原并不具有欧洲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也与战国时期的大部分思想家的立场不同。屈原是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者,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就是尧舜禹汤文武等圣君,屈原的作品之中,有大量对孔子语录的引用,甚至《渔父》关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陈述,也是以孔子“不为酒困”“惟酒无量,不及乱”为原则的。战国时期流行反传统,但屈原不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相反,恢复传统是他“美政”理想

2024届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装剧”作为我国剧集市场的主要类型由来已久。举凡“类型”,必然指向其文化意味,作为“类型”的古装剧是指锚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经历,施以历史正史或传奇故事的演绎,达到“以史为鉴”“与古为新”等价值传递的作品。从类型学的逻辑而言,“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构成了分类的客观依据”。广义上的古装剧类型涵盖历史正剧和古装传奇剧两类题材,在差异性方面,相较于遵循史实的历史正剧,古装传奇剧可以通过符合历史本质的艺术创造,反映“带有浓烈的幻想、想象、错觉色彩”的人物或事件。在共同性层面,二者统摄于“古装”的类型表征之下,在同一时期的发展中并行交织,形成具有相似性的书写“面相”,如21世纪初期受“帝王话语”的裹挟,荧屏上的历史正剧与古装传奇剧大都集中在历代帝王的雄韬伟略、王侯公卿的夙世冤业或后宫嫔妃的群芳斗艳,“古装”被固化为某种权力书写的单一向度,而缺乏为民间百姓“立像”。 随着媒介迭代与时代演进,诞生于网络文化环境的古装网络剧沿袭了古装传奇剧的特征,有意识地将主体性目光投向民间场域的故事创作。古装网络剧借力民间文化的艺术想象频出精品,占据当下网络剧市场的重要份额,恰恰验证了民间文化与网络文艺形态之间高度的属性贴合。可以说,在古装网络剧的蓬勃发展中,民间文化既是为其提供故事创意的重要资源,也是为其构建中华美学精神的供给。尽管“古装”仍是该类型剧集的“外衣”,但“民间”的内核已经为其提供了赓续民族基因、体认文化身份与释放美学意蕴的基础条件。 “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于古装网络剧而言,作为文化传统的“民间”代表的是对民族身份的一种认知,而作为创作元素的“民间”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而接轨当下语境的一种解读。古装网络剧创作向民间文化探胜求宝的原因与我国民间文艺自古以来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以文人笔记、传奇文学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有着较高的成就,如元杂剧大多描写广大老百姓所受的疾苦与无畏的抗争,笔记小说具有“采录民间故事,使口头文学进入文本”的作用,其他这些著述的传播凝结为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延伸至今仍是中国影视剧的创作源泉。鉴于古装网络剧的生产语境,无论是以修仙文化为根柢的玄幻、仙侠题材,还是依托一定历史背景的架空、穿越题材,诸多作品依托民间文化形成其故事世界,如汲取唐朝志怪笔记《酉阳杂俎》素材的《唐朝诡事承》,改编自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梦华录》等作品获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 但我们也应注意的是,民间同样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场所,带有“传统社会携带过来的旧生活痕迹”。在一些古装网络剧作品中,违背历史常识的“伪民俗”、混淆文化导向的“假历史”仍有待重视。“网络剧创作要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对民俗文化进行植入和转化,而不可一味‘作危好奇’。”因此,厘清古装网络剧民间特质的内在逻辑,廓清其故事世界的民间维度,有助于让民间元素“成其所是”,在其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民间史化为文艺作品钟选中作文化与美学精神的阵地提供新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朱斌《“想象的民间”;论中国方装网络剧的故事世界与文化意涵》)材料二: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物理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物理试卷 1.轧钢厂热轧机上的射线测厚仪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仪器探测到的射线强度与钢板的厚度 有关。已知车间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放射源,通过衰变获得射线,半衰期为74天,适合透照厚度为的钢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钢板厚度标准为 ,则探测器得到的射线变弱时,说明钢板厚度小于 B.衰变过程遵循核电荷数守恒,但不遵循质量数守恒和动量守恒 C.若有12个放射性同位素原子,则经过148天后一定还剩3个没有衰变 D.若衰变产生的新核用X表示,则的衰变方程为 2.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8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遥八十 四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送入太空。其中“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的工作轨道高度约为,“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通过加速后在更高圆轨道稳定运行的速度小于在低轨道上运行的速度 B.地球同步卫星在运行轨道上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零 C.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线速度小于静止于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D.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大于“遥感三十九号”卫星运行的角速度 3.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固定着等量同种正点电荷P、Q,在P、Q连线的中垂线上的A点由 静止释放一个负点电荷,该负点电荷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下列关于该负点电荷的速度-时间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B. C.D. 4.某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原线圈与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入输出电压大 小恒定的正弦交流电源,副线圈电路中接有理想交流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开始时滑片P位于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中央位置,如图所示。现将滑片P向下滑至电阻丝距下端长度四分之一处的a点时,电流表的示数记为,将滑片P向上滑至电阻丝距下端长度四分之三处的b点时,电流表的示数记为,已知,则为() A. B. C. D. 5.如图所示,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边界分别是半径为R和 的同心圆,O为圆心。在圆心O处有一粒子源(图中未画出),在纸面内沿各个方向发射出比荷为的带负电的粒子,速度连续分布且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这些带电粒子受到的重力也可以忽略不计,已知。若所有的粒子都不能射出磁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检测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表情包创意古已有之,例如中国古代戏曲的脸谱。脸谱是通行于剧场的表情符号。通常,红色绘制的脸谱表示忠义刚烈,黑色绘制表示正直勇猛,白色绘制往往作为奸臣的标记,如此等等。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道德褒贬与脸谱风格之间显而易见的呼应表明,古代戏曲擅长提炼与夸大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归纳为某种相对固定的类型。这些角色代表了一个单纯而强烈的世界:是非分明,爱憎透彻,尽量祛除犹豫、妥协、矛盾、宽宥与谅解等暧昧的情感成分。 相形之下,孵化表情包的那一部分网络文化无法适应如此刚烈的气质。的痛斥, 的赴死,的悲伤,的离别,古代戏曲垂青的那些情节过于沉重,以至于不堪重负。如今的表情包是一种“软性”的符号,更为适合这一代人的温情与宽容令人开怀的幽默显现了出色的智商与情商,人们喜欢轻松地发一个表情包:萌萌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义无反顾慷慨激昂令人动容撼人心魄 B.慷慨激昂义无反顾撼人心魄令人动容 C.撼人心魄慷慨激昂令人动容义无反顾 D.慷慨激昂令人动容撼人心魄义无反顾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B.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嘶难为听。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5 分)

18. B 19. A 20.改法①: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让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改法②:三尺戏台划分出了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让)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每处2分,答出2处得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和《归去来兮辞》一样,《岳阳楼记》也是古来一代代读书人用声音打磨得光洁莹润的文本。这两者的精神,恰好是中国古典文人的最高精要,也是最大矛盾。自宋以下,那些在历史中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大多曾在私塾里地读过范文正公这一篇文字,或多或少都地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今天持有这种忧乐观的文人依然不少,但确也有人忘了这个传统。我们要知道,这种高贵的精神曾经存在过,知道在自己鸡毛蒜皮的喜怒哀乐之外有更广阔的所在。每为一些小事烦闷时,我就常读这一篇。大辞也极好,星散的用韵。前面两段写景得体,不纤弱不粗糙,托得起最后一段的洪亮。 人说韩潮苏海,其实韩愈文字更多是陡峭,像奇峰而不凝滞,是“()”的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连说八遍《讳辩》的结尾,,气势汹汹,简直要干架。《进学解》,拗口之至。韩愈的滋味正在于此。戏曲中有关于“宁可拗口也要表达本意”和“空可把本意调整下也要让句子顺口”的论,即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取舍问题,在韩愈这是不成问题的——他的拗口是故意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意气飞扬摇头晃脑佶屈鳌牙回环往复 B.摇头晃脑佶屈鳌牙意气飞扬回环往复 C.摇头晃脑意气飞扬回环往复佶屈骜牙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 绝密★启用前 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应当看到,中国视角的传统的审美一直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大自然的山川水流田畴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人们审美的一个关系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人们渴望的山林的幽深、河流的婉转流长、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中国自孔孟儒家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一种特有的精神文明。”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与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导致了审美传统规则的形成。我们的认知传统,都建立在这种审美的基础之上。 中国视角的审美传统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沉淀下来的几个词来解

读。特别值得探讨的有所谓“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自身具有魅力且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素养需要美育的培育,琴棋书画的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必然内容。其二,“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意指艺术作品创作的得失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有怎样的创作呈现;作者是一个有修养、有一定审美感知度的人,作品就会呈现出自身美感。注重内涵其实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根本,《左传·昭公九年》谓:“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就是对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内在性决定的认知。无论是对于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自身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这也是中国审美的基础认识,所谓道术关系中“道”决定“术”的审美观的意义。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有读者观众的呼应,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而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取得共振,这就是审美获得快感的所在。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以及对于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就是证明,强调创作要能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感亲近性。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让人感知而滋润入心的美感,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美好的东西让感悟瞬间体察或者体味理悟,美好具有无障碍的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犹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悠然间认同并陶醉,证明审美的力量。上述阐释是在借助几个历经时代淘洗的言辞来说明传统审美的感知需要有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的期待会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内心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