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检测的意义

乙肝检测的意义
乙肝检测的意义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 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IU/m1抗HBs为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

表现为阳性。

HBeAg与病毒Dane颗粒、HBV DNA具有伴随关系,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血清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急性乙肝病人血清HBeAg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

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4.抗HBe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5.总抗HBc和抗HBc IgM

从机体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来看,最早出现的是对HBcAg的细胞免疫应答(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对HBcAg 的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HBc。总抗HBc包括抗HBc IgM、IgA、IgG和IgE等。抗HBc IgM可以说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抗体,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 IgM滴度(以及抗HBc IgA)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则常表明病人乙肝有慢性化倾向。研究表明,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抗HBc 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6.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的误区

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检测应用极为常见,并且常将不同的阴阳性模式与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或过程联系起来,有的甚至进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测定,以判断乙肝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这中间存在对“两对半”结果应用的较大的误区,是对这些病原体感染者体内相应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致。目前针对感染性疾病抗病原体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类:一是杀灭,如梅毒和结核病的抗菌素应用治疗;二是抑制,如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当治疗有效时,前者表现为病原体的消失,后者表现为病原体数量的动态性降低。因此,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是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的多少。而抗体,因其是机体对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免疫应答的产物,既使是病原体因抗菌或抑病毒药物的应用已消失或大大减少,其也可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持续存在,其与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无正相关关系。也许有同仁要问,那么病原体抗原呢?其不是病原体上的一部分吗?应该说其含量高低与病原体之间有正相关了吧。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上面提到的HBsAg和HBeAg就不行,因为HBsAg在乙肝患者血循环中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圆形颗粒、管形颗粒和Dane颗粒。其中只有Dane颗粒中存在乙肝病毒,但其仅占所有HBsAg的0.2%,其它绝大部分为空的圆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所以HBsAg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缺乏正相关。而HBeAg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其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的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其应该可以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前C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HBeAg表达缺失,此时血清HBeAg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HBeAg也不能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观察的指标。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HBs。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量超过10 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力及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总而言之,“两对半”结果的实质其实只是机体感染HBV后免疫应答结果的反映,与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因为绝大部分HBV感染者并不出现肝炎症状,而只是表现为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的产生,而得到不同的“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两对半”结果的阳性,反映的只是感染了HBV,与临床病情轻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

二、HBV DNA测定的临床意义

我们知道,HBV DNA检测是乙肝病毒抗病毒治疗唯一有效的监测指标。目前国内用于HBV DNA定量测定的方法基本上为聚合酶链反应(PCR),并以外标准作为定量依据。在临床检验中,任何一种临床检验方法对同一份病人标本在不同的测定批次、检测某种指标均有一定的结果差异,不可能完全一样。就象打靶一样,同一个人用同一把枪,枪再准,人素质再高,也是这次打10环,下次就是9.5环,再次又是10.2环,再或又是10环或只有9环。每次差异的多少跟枪和人有很大关系,像奥运会冠军,每枪间的环数差异就小,象普通人,则差异就很大。临床检验也是如此。PCR用于HBV DNA 定量检测,如是使用外部标准进行定量,再加上HBV DNA定量数值大,往往不同测定批次间差异会较通常的检验项目大,一般量值变化在一个数量级内均可视为没有变化。因此,当一个HBV DNA PCR 定量检验结果为7.2E+08拷贝/ml(7.2E+08为7.2′108的意思)的乙肝患者,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两周后,再检测,如结果为5.2E+08拷贝/ml,再两周后,结果为9.0E+08拷贝/ml,检测数据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说明结果没有变化,抗病毒治疗无效果。

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判断可以采用PCR方法,动态检测患者血循环中HBV DNA。当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HBV DNA 含量持续下降,然后维持在低水平,或低至方法能检出的含量(测定下限)以下,则说明治疗有效。观察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能凭两

三次检测结果来判断,必须多次动态观察,每次检测的间隔天数不宜太短,一般为两周左右。可采用作图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有效。如图1的HBV DNA含量动态变化则说明治疗无效,图2变化则为有效。如一急性乙肝患者,HBV DNA PCR定量检测,含量为5.2E+08拷贝/ml,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两周后,HBV DNA含量降为3.2E+05拷贝/ml;又两周后,降为1.8E+03拷贝/ml;再两周后,检测结果为小于1.0E+03拷贝/ml,同时肝功能也恢复正常。也许有人要说,该患者乙肝转阴了,其实不然。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病毒仍没有找到有效的杀灭方法,只能是用抑制病毒的药物如拉米夫定等治疗。而HBV一旦感染机体,体内将终身携带该病毒,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转阴”。使用PCR没有检出来,只是说明血液中病毒的含量低于所用方法能检出的量而已。

小知识: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人类对于病毒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杀灭方法,仍停留在抑制病毒复制治疗的阶段。α—干扰素(IFN-α)曾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但它的适应症有限,疗效较差,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国外有一些药厂研制了许多核苷类似药物,如拉米夫定、喷昔洛韦或其口服制剂泛昔洛韦、Adefovir及Lobucavir等,其对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国内以拉米夫定的应用最为广泛。

拉米夫定为口服核苷类似药物,化学全称为2’,3’-双脱氧-3-硫胞嘧啶核苷,简称3TC。因其对逆转录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先用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3TC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机理,系药物在细胞内经磷酸化后,由于其与脱氧胞嘧啶核苷(dCTP)类似,因而其可与dCTP竞争而进入合成中的DNA链,进而使DNA不能继续延伸而终止复制。这种终止复制的作用对HBV DNA负链和正链均有效。服用3TC无严重不良反应。但长期服用可产生耐药性。耐药产生的机理系因其多聚酶基因区发生点突变所致。多聚酶C区的亚结构域是HBV进行逆转录的活性部位,由酪氨酸(Y)-蛋氨酸(M)-天门冬氨酸(D)-天门冬氨酸(D)即YMDD组成,是3TC 干扰HBV复制的结合位点。当YMDD中的第552位的蛋氨酸可被缬氨酸(V)或异亮氨酸(I)取代,生成 YV552DD或YI552DD,导致亚结构域的空间构型改变,从而阻碍与3TC的结合。YIDD变异可单独存在;而YVDD则常伴有多聚酶B区第528位的亮氨酸(L)由蛋氨酸(M)取代。HBV发生变异后的临床意义不清楚。但3TC长期效果取决于耐药毒株发生率。3TC并非治疗HBV感染的理想药物。除会产生耐药外,3TC只能阻断肝细胞内HBV复制中的反转录过程,对已整合入染色体的HBV DNA毫无影响,并且对染色体外的游离基因模板即共价闭环DNA (cccDNA)也毫无作用。有人提出将3TC与其它核苷类药物或IFN-α联合应用,但效果不会太好。总而言之,目前对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分析

乙肝表面抗原的 ELISA 法定量分析 方法学验证 姓名 Z P 学号 0925400072 班级 09 级医学检验本科二班 指导老师 沈 富 兵 二〇一三年四月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作者:ZP(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09级医学检验本科二班,610500) 【摘要】目的用福州蓝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出品的乙肝表面抗原ELISA法定量分析试剂盒对乙肝表面 抗原定量测定的方法进行验证,以判断是否能用于教学以及临床分析。方法运用ELLISA法定量测定乙 肝表面抗原,应用试剂盒HBsAg标准从浓度为8ng/ml 的2 倍稀释的6个浓度梯度,根据OD值绘制标准 曲线再计算相对回收率和板内和板间精密度,通过资料数据综合分析。结果HBsAg 线性较好,其准确度、精密度、LOD值均在正常范内。结论ELISA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 毒复制情况,可以用于教学以及临床分析。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方法学验证标准曲线精密度ELLISA 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的危害较大,我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发流行区,普通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接近60%,约占世界HBV携带者的1/3。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体不仅具有传染性,还可能导致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酶免分析法HBV—EIA是HBV抗原和抗体最常用的检测技术,其方法简便、价廉,适合一般实验室推广,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它常用聚苯乙烯为固相载体,使其与待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然后加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再加底物显色,最后根据色泽深浅来推算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含量。此方法特异性高,有效测定范围可达到20500 ng/ml,且酶免疫法有标记的试剂比较稳定并且无放射线危害等优点。 我们采用对已知抗体浓度的样品进行E LISA的定量检测,通过对其数据的分析来验证ELISA法最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衡量其实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盒 乙肝表面抗原ELISA法定量分析试剂盒,福州蓝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出品。 1.1.2 仪器及酶标板 酶标仪:Bio-Rad680;洗板机:Bio-Rad1575;超纯水系统:Millipore Elix;电热恒温培养箱(DNP-9052):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1.3 溶液配制 ⑴0.01M pH7.4的PBS 缓冲液: 称取8g NaCl、0.2g KCl、1.44g Na2HPO4和0.24g KH2PO4, 溶于800ml 蒸馏水中,用HCl调节溶液的pH值至7.4,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即可。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操作规程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ELISA) 1原理: 在微孔板上预包被被纯化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配以酶标记抗体(HbsAb-HRP)及TMB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2试剂: 2.1试剂名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2.2试剂生产厂家: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2.3包装规格:96Test/Kit 2.4试剂盒组成:HbsAb预包被微孔板(包被HbsAb),HbsAg 酶标抗体(含HRP标记HbsAb), HbsAg阳性对照(含基因工程HbsAg),HbsAg阴性对照(正常人血清),HbsAg样品稀释液(含BSA缓冲液),浓缩洗涤液(PBS-T缓冲液),底物A(含H2O2),底物B(含TMB),终止液(含H2SO4),封板膜,自封袋,说明书。 2.5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避光保存,有效12个月。 3样本采集: 取静脉血3-4ml于干净容器中分离出血清或血浆标本,如不及时测定可置于4℃冰箱保存,如长期保存需置于-15至-20℃冻存,并避免样本反复冻融。高脂血、高胆红素及溶血样本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建议不使用。 4所需仪器

4.1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4.2新鲜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4.3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 4.4微量移液器 4.5 37℃恒温箱或水浴箱 4.6洗板机或洗瓶 5检验方法 5.1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从盒中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微孔板板开封后,余者即时以自封袋封存。 5.2配液:浓缩洗涤液配置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5.3编号:取所需数量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5.4稀释:每孔加入20ul样品稀释液。 5.5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100ul阴、阳性对照血清或待测样本。 5.6温育:置37℃温育60min。 5.7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抗体50ul。 5.8温育:置37℃温育30min。 5.9洗涤: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后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s的浸泡时间)。 5.10显色: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ul,轻拍混匀,37℃暗置30min。 5.11终止:每孔加入终止液50ul,混匀。 5.12测定:用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

乙肝六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六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六项是指乙肝血清标志物6项检测,一般医院只检测乙肝5项,俗称"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感染人体后可有3种抗原及相应的3种抗体,表面抗原,用HBsAg表示,核心抗原,用HBcAg表示,e抗原,用HBeAg表示。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3种相应的抗体,即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抗-Hbe)。 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强弱不一,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千差万别,乙肝6项可呈现20多种不同脑感的阳性组合模式,介绍10种常见的模式(+阳性 -阴性) 五项指标12345678910 HBsAg + + + + - + + - - - 抗-HBs - - - - + - - + - - HBeAg + - - - - + - - - - 抗-HBe -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 + 第一种俗称"大三阳"。说明病毒不断在体内复制繁殖,传染性强。如果ALT也增高者,应及时治疗;家庭成员也应查肝功和乙肝系列,如果检测结果都为阴性者,应尽快注射乙肝疫苗。 第二种说明有病毒复制繁殖,有传染性;如果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肝功正常,且无症状,说明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变小,病程处于稳定阶段。

第三种较常见,我国有HBsAg阳性者达1.2亿之多。其意义有以下四种: 一,可能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本人不发病,但有传染性; 二,可能为已发病,但为乙肝早期,有传染性;三,可能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变小; 四.可能为病毒核心部分DNA与肝细胞核心部分合为一体,已无传染性。 第四种俗称"小三阳"。说明病毒复制停止或复制受到抑制,传染性小或无。 第五种病毒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病毒被清除病已有免疫力,无传染性。 第六种俗称"双阳",说明是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很强。 第七种是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携带者。仍有一定传染性,但易转阴。第八--十种说明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产生免疫力,无传染性。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乙肝表面抗原的ELISA法定量分析 方法学验证 姓名 Z P 学号 0925400072 班级 09级医学检验本科二班 指导老师沈富兵 二〇一三年四月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作者:ZP(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09级医学检验本科二班,610500) 【摘要】目的用福州蓝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出品的乙肝表面抗原ELISA法定量分析试剂盒对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方法进行验证,以判断是否能用于教学以及临床分析。方法运用ELLISA法定量测定乙肝表面抗原,应用试剂盒HBsAg标准从浓度为8ng/ml的2倍稀释的6个浓度梯度,根据OD值绘制标准曲线再计算相对回收率和板内和板间精密度,通过资料数据综合分析。结果HBsAg线性较好,其准确度、精密度、LOD值均在正常范内。结论ELISA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可以用于教学以及临床分析。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方法学验证标准曲线精密度ELLISA 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的危害较大,我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发流行区,普通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接近60%,约占世界HBV携带者的1/3。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体不仅具有传染性,还可能导致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酶免分析法HBV—EIA是HBV抗原和抗体最常用的检测技术,其方法简便、价廉,适合一般实验室推广,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它常用聚苯乙烯为固相载体,使其与待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然后加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再加底物显色,最后根据色泽深浅来推算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含量。此方法特异性高,有效测定范围可达到20500 ng/ml,且酶免疫法有标记的试剂比较稳定并且无放射线危害等优点。 我们采用对已知抗体浓度的样品进行ELISA的定量检测,通过对其数据的分析来验证ELISA法最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衡量其实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盒 乙肝表面抗原ELISA法定量分析试剂盒,福州蓝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出品。 1.1.2 仪器及酶标板 酶标仪:Bio-Rad 680;洗板机:Bio-Rad 1575;超纯水系统:Millipore Elix; 电热恒温培养箱(DNP-9052):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1.3 溶液配制 ⑴0.01M pH7.4的PBS缓冲液: 称取8g NaCl、0.2g KCl、1.44g Na2HPO4和0.24g KH2PO4, 溶于800ml蒸馏水中,用HCl调节溶液的pH值至7.4,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即可。 ⑵质控品: 用PBS缓冲液将标准品配制成6、3、1.5ng/ml三个质控品,每质控品1ml。

浅析乙肝病毒基因突变检测及治疗(一)

浅析乙肝病毒基因突变检测及治疗(一) 一、概况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低和卫生资源溃乏,造成乙肝泛滥。据统计:我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5亿、慢性迁延性肝炎约2500万、慢性活动性肝炎约1000万、重症肝炎约150万、肝硬化约100万和肝癌16~30万。肝硬化和肝癌80%以上是由乙肝病毒引起,而且80%左右来源于家族性垂直传播、与病人接触而感染机率很少。乙肝传染病已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为重点监控的疾病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基因结构复杂,根据HBV-DNA核苷酸序列异质性≧8%为一种基因型的规定,HBV目前分为A~H8个基因型,其中A、B、C、F4个基因型存在不同的亚型,且分布呈区域性。由于其在复制过程中HBV-D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导致易于变异,有报导HBV的基因型与基因型变异可能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HBV 变异给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新问题,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变异、临床表现及对抗病毒、肝移植等的治疗反应存在差异。 二、变异及区域 HBV受自然压力、个体免疫力和药物治疗作用出现变异。HBV有四个开放阅读框架(ORE)即S、C、P、X区。 1、C区变异:用基因芯片检测HBV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BCP)区4位点突变,发现前C 区A1896、前C区A1814、BCP区nt176 2、BCP区nt1764突变检出率分别是58.57%、12.86%、54.29%、52.86%。突变的发生依次是慢重肝、慢乙肝重度、中度、轻度,血清病毒标志是HBeAg(-)HBeAb(+)、HBV-DNA定量在104-106copy/ml之间的突变发生率最高。可以解释小三阳DNA阳性之原因:HBeAg前C区A1896位的G变异成A,密码子UGG变为终止UAG,使HBeAg不能合成,但不影响病毒复制。 2、S区变异:前S1有识别功能,前S2是介导受体进入功能。前S区的变异可能是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一种方法,前S区的变异决定不同的HBV亚型。124、131位变异或122-124间插入变异可改变S抗原决定簇的构型,致HBsAg假阴性。145、141、126、133位氨基酸的改变,用常规试剂仍可检出HBsAg,但可能削弱HBsAg的无免疫性,使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接种诱生的HBsAb难与变异株的HBsAg结合,缺乏中和特性,使HBsAg与HBsAb 同时阳性。在HBV-DNA阳性时,无论是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株或野毒株,前S1抗原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3、P区变异:用微孔板核酸杂交法检测乙肝病毒P基因区变异,突变位点主要位于HBV-DNA 聚合的区域(YMDD),M1(蛋氨酸)可被VC(缬氨酸)或IC(异亮氨酸)替代。研究用拉米夫啶(LMV)治疗慢性乙肝而发生耐药的有关变异可见:LMV本身可引起HBV的变异即YMDD变异,用LMV四周后50-70%的病人出现YMDD变异。 4、X区变异:HBV-X蛋白对信号转导通路及细胞凋亡有影响,X蛋白对核转运影响和对线粒体直接作用。X区变异引起X蛋白(HBXAg)过度表达,激活体内癌基因和抑制抑癌基因,导致肝癌的发生。有报导: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HBV-X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8%和77%。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 乙肝两对半吸头 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HBVDNA检查是判断如何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DNA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检查。 乙肝两对半中 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 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感染乙肝病毒后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的人体内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这是一种好现象 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5(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 乙肝前S1抗原三病毒复制的另一个指标,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的免疫应答就是针对前S1抗原的。由于前S1抗原的出现在HBV感染的最早期,因而可以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 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两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 编辑本段乙肝两对半正常值 乙肝两对半检查分为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在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中,乙肝两对半正常值是不同的。 在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查中,检查结果通常用“+”或“-”号来表示,“+”号表示阳性,“-”号表示阴性。乙肝两对半正常值是“-”阴性,说明血清中检测不到这项乙肝病毒标志物。 在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查中,乙肝两对半正常值为①HBsAg:<0.5ng/ml(毫微克/毫升) ②HBsAb:<=10MIU/ml[米尤(音)/毫升] ③HBeAg<=0.5PEI U/ml ④HBeAb:当HBeAb定量<=0.2PEI U/ml ⑤HBcAb:<=0.9PEI U/ml。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以下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序号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临床意义 9种常见模式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医院检验科发出地关于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 [关键词]乙肝整合突变缺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地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地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地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地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地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地,乙肝病毒地感染率超过了,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地乙肝病毒感染检测地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地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地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地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抗原()、乙肝抗体(抗)和乙肝核心抗体(抗)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对其真正地含义,由于认识过程地原因,加之个人理解地不足仍有不少误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于年由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地“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存在于地外壳部分.有一个特异地共同抗原决定簇“”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和“/”,最常见地血清型为、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为主,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地本地民族几乎全为.血清中检出是乙型肝炎地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周,至恢复期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出现.但有部分患者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地地区段和肝细胞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这类人通常称为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含量在~μ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地携带者最低含量为.含量高者可达μ以上.但有少部分感染者血清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地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为主,很少或不合成,从而使外周血中无.地前基因编码,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地不同分为、、和.决定簇具有很高地免疫原性,在地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可引起抗应答.如基因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地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决定簇地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地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和抗.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地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地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区丢失突变(氨基酸~)是引起阴性地感染地重要原因,启动子位于前,是合成地调节元件,前地丢失突变则会影响启动子地功能,进而影响地合成.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地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 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仅为感染地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地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抗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地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抗是一种中和抗体,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对比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 对比 作者:龙青文,何建军,马家驹,何秀琳,肖金平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e 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在许多方面如诊断乙肝判断愈后、筛选献血员、乙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人群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对食品、保育及饮水管理行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择一种特异、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五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现将56例检测者血清同时用酶联免疫法和血清乳胶层析法对比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6例受检者中,男29例,女2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岁;来自健康体检人群15例,其中13例检测具有阳性结果,2例各项指标均为阴性、另41例为门诊检查结果有阳性的患者,均系血清标本。

1.2 方法酶联免疫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48人份,批号20040503,按说明书操作。乙肝两对半血清/血浆乳胶层析法检测试剂板由ACONLaboratories.Inc.SanDiegoCA92121USA提供,批号200407029,按说明书操作。 1.3 质量控制酶联免疫法每项检测项目均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空加入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各1滴,并设有空白对照1孔。乳胶层析法各项检删项目均设质控区(C)。 1.4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酶联免疫法是根据颜色的变化,作定性分析。此法HBsAg、HBsAb、HBeAg呈黄色为阳性反应,无色为阴性反应,阳性对照为黄色,阴性对照为无色。HBeAb、HBcAb无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阳性对照为无色,阴性对照为黄色。乳胶层析法HBsAG、HBsAb、HBeAg在测试区内(T)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则是阳性结果,不出现红色条带则为阴性。HBeAb、HBcAb结果则相反,强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没有红色条带,弱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有一条非常弱的红色条带,阴性标本测试区(T)将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条带。无论相应的待测物质是否存在于标本中,质控区(C)都会出现红色条带。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的比较

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2-02-02T14:50:30.18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金大伟富宏然高莉莉[导读] 中国是乙型病毒肝炎的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人群发生率较高, 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15% 金大伟富宏然高莉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红旗医院检验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目的:通过乙肝表面抗原,比较三种方法学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然后对阳性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金标方法复检。结果:总数为13207份标本,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为1524份,ELISA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415,金标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241。结论:灵敏度化学发光方法最高、ELISA方法居中、金标方法最差;操作金标方法最简单、ELISA居中、化学发光方法稍难;金标方法假阴性假阳性率最高。因此,金标方法只能进行筛检,阳性或阴性都不能定诊。【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化学发光法;ELISA;金标法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56-01 中国是乙型病毒肝炎的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人群发生率较高, 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15%[1]。乙肝的实验诊断对于其治疗及预防有重要参考意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由Dane颗粒的外壳和直径22 nm的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所组成[1]。HBsAg是HBV感染后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存在核心窗口期现象,即该时期HBsAg消失,抗- HBs还未出现的,此期可短至数天或长达数月。 目前检测乙肝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学,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金标法、化学发光法。中国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来检测HBsAg。但对于HBsAg低浓度的标本,检测时常因方法学的原因造成灵敏度较低,导致临床出现漏检,给病人带来损失,尤其是需要临床输血的病人。;金标法(Goldimmnnochromatography,GICA)是在ELIS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可单份检测、便于保存、不需特殊设备等优点,也广泛应用于HBsAg的初筛;缺点式是此种方法灵敏度比ELISA更低,而且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很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是灵敏度非常高的方法。解决了低浓度HBsAg的检测问题。现将三种种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作一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检验科免疫室2010年全年常规做乙肝“二对半”标本13207份,用半自动化学发光方法筛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1515份进行复检,并通过金标法和酶联方法进行比较。 1.2 方法:半自动化学发光方法原理:采用酶促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酶,催化鲁米诺发光,并在化学发光仪上读出发光值并计算含量,此种方法为定量方法。 金标方法原理:试剂条以胶体金为指示标记包被特异的抗体,应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原理检测样本中的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原理:采用双抗体夹心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酶,催化TMB和过氧化氢产生有色物质,加入酸性终止液后用酶标仪读取光密度值进行计算并判断阴阳性,此种方法未定性方法。 2试剂与仪器 半自动化学发光仪器为GloRunner型半自动化学发光仪,配套试剂为北京科美化学发光试剂。金标试剂为广州万孚乙肝二对半金标板。ELISA试剂为上海科华试剂,酶标仪为Bio-Tek ELX800,洗板机为ELx50洗板机。 3检测 所有标本先由半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表面抗原检测,阳性标本再用ELISA和金表方法进行检测。所有检测严格按照标准SOP操作文件进行操作,质控品由黑龙江省临检中心提供。 4结果 总数为13207份标本,半自动化学发光方法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为1524份,ELISA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415,金标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241。 5讨论 从以上结果来看,半自动化学发光法阳性率最高,ELISA方法较化学发光法阳性率低,金标方法阳性率最低。化学发光方法要比ELISA方法敏感,化学发光方法检测弱阳性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呈现阴性,同样ELISA方法检测弱阳性的标本用金标方法同样也呈现阴性。ELISA方法是国内主要检测乙肝的方法,是一种操作步骤比较简单,灵敏度表较高的方法,所用仪器酶标仪的价格也不是很高,甚至目测也可以报结果。金标法操作最为简单,不需要任何仪器,很适合快速的筛检,但是此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检测的灵敏度不高,存在一定假阳性率的问题,金标方法检测的结果,阴形可能存在假阴性,阳性也需要进行复检。在实际工作中,曾经有过金标表面抗原强阳性,但是经过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方法测定,变为阴性。因此金标方法检测的结果不能作为定诊的依据,必须经过其他的方法进行验证,只能作为乙肝的筛检,其结果还必须进行确认。化学发光法是近年发展比较快的检测方法学,我们所用的半自动化学发光方法采用的是酶促化学发光法,其基本的检测操作与ELISA方法一致,只有最后进行检测的时候加入的酶促底物不一样,ELISA加入的是TMB和双氧水,而酶促化学发光加入的是鲁米诺和双氧水。ELISA用酶标仪检测或根据检测孔的颜色进行目测判断结果;而酶促化学发光方法必须用化学发光仪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检测。化学发光方法检测灵敏度要高于ELISA,对于ELISA方法检测弱阳性的标本可以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复检并且进行定诊。酶促化学发光方法与ELISA方法操作步骤相当,敏感度却高很多。缺点是酶促化学发光方法检测必须依靠机器,不可以用肉眼观察结果。另外,加入酶促底物后,发光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衰减,因此化学发光法进行读取数据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取。经过我们监测发现,化学发光读取发光值时即使在规定的读取时间内,每隔1分钟检测一次发光值,同一孔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的发光只相差很多,因此化学发光对于发光值的读取最好在加入底物后同一时间进行读取,这一点对于定量检测比较好。参考文献 [1]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比较[2]刘秀琴,傅杭州,张晓俐《海南医学》2010年第21卷第8期

乙肝检测的意义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 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IU/m1抗HBs为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

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的比较

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的比较 摘要】目的:通过乙肝表面抗原,比较三种方法学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化学 发光法检测乙肝,然后对阳性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金标方法复检。结果:总数为13207份标本,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为1524份,ELISA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415,金标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241。结论:灵敏度化学发光方法最高、ELISA方法居中、金标方法最差;操作金标方法最简单、ELISA居中、化学发光方法稍难;金标方法假阴性假阳性率最高。因此,金 标方法只能进行筛检,阳性或阴性都不能定诊。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化学发光法;ELISA;金标法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56-01 中国是乙型病毒肝炎的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人群发生率较高, 表面抗 原携带率约为15%[1]。乙肝的实验诊断对于其治疗及预防有重要参考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由Dane颗粒的外壳和直径22 nm的球型颗粒和 管型颗粒所组成[1]。HBsAg是HBV感染后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也是诊 断的重要指标之一。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值得 注意的是在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存在核心窗口期现象,即该时期HBsAg消失,抗- HBs 还未出现的,此期可短至数天或长达数月。 目前检测乙肝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学,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金标法、化学发光法。中国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来检 测HBsAg。但对于HBsAg低浓度的标本,检测时常因方法学的原因造成灵敏度较低,导致临床出现漏检,给病人带来损失,尤其是需要临床输血的病人。;金标法(Goldimmnnochromatography,GICA)是在ELIS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可单份检测、便于保存、不需特殊设备等优点,也 广泛应用于HBsAg的初筛;缺点式是此种方法灵敏度比ELISA更低,而且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很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是灵 敏度非常高的方法。解决了低浓度HBsAg的检测问题。现将三种种方法对乙肝表 面抗原的检测作一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检验科免疫室2010年全年常规做 乙肝“二对半”标本13207份,用半自动化学发光方法筛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标 本1515份进行复检,并通过金标法和酶联方法进行比较。 1.2 方法:半自动化学发光方法原理:采用酶促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方法,用 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酶,催化鲁米诺发光,并在化学发光仪上读出发光值并 计算含量,此种方法为定量方法。 金标方法原理:试剂条以胶体金为指示标记包被特异的抗体,应用免疫层析双 抗体夹心原理检测样本中的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原理:采用 双抗体夹心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酶,催化TMB和过氧化氢产生有色物质,加入酸性终止液后用酶标仪读取光密度值进行计算并判断阴阳性,此种方 法未定性方法。 2试剂与仪器 半自动化学发光仪器为GloRunner型半自动化学发光仪,配套试剂为北京科 美化学发光试剂。金标试剂为广州万孚乙肝二对半金标板。ELISA试剂为上海科 华试剂,酶标仪为Bio-Tek ELX800,洗板机为ELx50洗板机。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 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BsAg是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是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 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操作规程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ELISA) 1原理: 在微孔板上预包被被纯化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配以酶标记抗体( HbsAb-HRP)及 TMB 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 2试剂: 2.1试剂名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2.2试剂生产厂家: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2.3包装规格: 96Test/Kit 2.4试剂盒组成:HbsAb预包被微孔板(包被 HbsAb),HbsAg 酶标抗体(含 HRP标记 HbsAb), HbsAg 阳性对照(含基因工程 HbsAg),HbsAg 阴性对照(正常人血清),HbsAg样品稀释液(含 BSA缓冲液),浓缩洗涤液( PBS-T 缓冲液),底物 A(含 H2O2),底物 B(含 TMB),终止液(含 H2SO4),封板膜,自封袋,说明书。 2.5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2~8 ℃避光保存,有效 12 个月。 3样本采集: 取静脉血 3-4ml 于干净容器中分离出血清或血浆标本,如不及时测定可置于 4℃冰箱保存,如长期保存需置于 -15 至-20 ℃冻存,并避免样本反复冻融。高脂血、高胆红素及溶血样本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建议不使用。 4所需仪器

4.1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4.2新鲜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4.3酶标仪(单波长 450nm或双波长 450nm/630nm) 4.4微量移液器 4.537 ℃恒温箱或水浴箱 4.6洗板机或洗瓶 5检验方法 5.1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从盒中取出,平衡至室温 ( 18~25℃),微孔板板开封后,余者即时以自封袋封存。 5.2配液:浓缩洗涤液配置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去离子水按 1:19 稀释后使用。 5.3编号:取所需数量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5.4稀释:每孔加入 20ul 样品稀释液。 5.5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 100ul 阴、阳性对照血清或待测样本。 5.6温育:置 37℃温育 60min 。 5.7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抗体 50ul 。 5.8温育:置 37℃温育 30min 。 5.9洗涤:用洗涤液充分洗涤 5 次、洗涤后扣干(每次应 保持 30~60s 的浸泡时间)。 5.10显色:每孔加入底物 A、B 各 50ul ,轻拍混匀, 37℃ 暗置 30min 。 5.11终止:每孔加入终止液 50ul ,混匀。 5.12测定:用酶标仪单波长 450nm 或双波长 450nm/630nm 测

HBV-DNAPCR检测规程

1 目的 规范LightCycler荧光PCR检测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检验工作,指导检验人员正确进行乙肝病毒核酸定量的检测,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LightCycler荧光PCR检测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3 试剂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乙肝病毒(HBV)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 4 仪器 Roche LightCycler荧光PCR检测仪 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 微量加样器(覆盖1-1000μl) 5 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按《PCR实验室标本处理规程》进行收集和处理,具体操作见本规程附录1和附录2。 6 测定 6.1 PCR扩增 6.1.1 打开稳压器电源,再打开计算机电源。 6.1.2 打开扩增仪电源,按仪器操作规程进入扩增循环条件设定。 6.1.3 将循环条件设定为: 6.1.4 检查反应管是否盖紧,以免荧光物质泄漏污染仪器。 6.1.5 将待反应的PCR反应管放入扩增仪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仪器操作规程在程序中定好反应孔位置。

6.1.6 关闭扩增仪盖,按仪器操作规程开始循环。

6.1.7 扩增结束后关闭扩增仪电源,取出PCR反应管,密封放入垃圾桶。 6.2 产物分析 6.2.1 条件设置:反应结束后自动保存检测数据文件,调整荧光数值为F1/F2。点击Quantification读取结果。 6.2.2 基线的确定:取3~8个循环的荧光信号。 6.2.3 噪声容限(阈值):调节在阴性质控品以上,要求在Step3:Analysis下相关性r值<-0.97,接近-1.0。 6.2.4 对照标准:保证阴性质控品的Ct值不出现任何数值(默认为40)。 6.2.5 最后记录仪器自动分析计算出的未知标本数值(M),关闭计算机。 7结果判断 7.1 如果Ct值=40,则实验样品的UU DNA含量(基因拷贝数/ml)<1×103。 7.2 如果Ct值<40,则实验样品的UU DNA含量(基因拷贝数/ml)= M 7.3 检测样本中核酸阳性时,按实际结果报告;对可疑结果应复查,需要时与临床联系。 8 注意事项 8.1 各标本沸水浴时间误差不超过1分钟。 8.2 加样时每加完一个要立即盖上封闭好离心管。 9 支持性文件 9.1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8.2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规范》 10 质量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