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高二作文】

春江花月夜【高二作文】
春江花月夜【高二作文】

春江花月夜【高二作文】

有幸夜航江上,春月花林,心有所感,不觉沉吟“春江花月,生命之夜哉。”

春潮涌动,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熠熠生辉。

缕缕微风扫过江面,吹起圈圈涟漪,犹如舞动的银蛇,又好比仙女的裙边,令人陶醉,江水轻抚船底,低吟入耳。似是游子寂寞哀思的倾吐,又似是岸边闺阁思妇的埋怨,眺望远方,层层月色中薄雾隐现,山峦、楼阁交错起伏,连绵不断。点点烛光漂浮于天际,透出一股深沉与寂寞。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似有时光错杂之感。暮然,丝丝淡香味袭上鼻尖,清新优雅的,不觉心生寻源之趣。

船头骤转,顺着香味寻了过去。江流一弯,一丛繁密多彩的花林呈现于眼前。朵朵春花恬静的绽放,没有争奇斗艳,只有一种暗合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花瓣上,为花儿增添了几分灵媚与可爱。花蕊中央,一只不知名的小甲虫轻轻飞舞,它那银色的外壳闪闪发光,像一盏玲珑的灯笼,又像是顽皮的月夜小精灵,让人犹生怜爱之心。

花朵儿随风摇曳轻柔的身躯,好似一群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繁杂的叶片是她们贴身的裙服,雪白的花瓣是她们光滑的肌肤……这些纤弱的身躯缓缓摆动,时而曲,时而直,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娇俏诱人,时而纯丽冰洁……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

风声消逝,春花归于平静、安详。她们睡着了,睡得很香甜、好柔美。光线澄明,点点明光浮动与花朵周围,也许这些是大自然对她们的真诚祝福吧。夜色幽静,枯寂与黑暗蠢蠢欲动,却也似不想打搅这些安然的“睡美人”,只从旁边悄悄溜走。

渐渐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愈加浓重,却不呛人,唯蕴含着清香与恬美。像是十七八岁少女的体香,又似是梅花潭那股清新幽深的绿味。亦或是永州西山那深远恬淡的天地之味。

静静地,春花们无声的倾诉入耳。岁月悠悠,游子们徜徉于此,赏花赏月赏风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也难遣心头那一段幽幽思情。或是多少思妇,明月高楼,江畔孤身难以入眠。声声轻叹,随着月光流转天涯,化作氤氲雾气,化作轻风流水,在这花林下游荡,成了游子眼里难舍的情丝。“故土天涯同一月,江头江尾一水连。”月下春花寄思念,不管是孤舟游子,还是闺中高阁,都摆脱不这无尽的思愁。春江水荡漾,月下花语人,月圆的夜,更是思人的夜。

停泊岸边,沿着小径,拾级步上一座小山坡。向下望去,朦胧月下葱郁的小山幽森森的,而江水却明滑异常,像涂了明油一般。江面上的薄雾散去,天穹陡然一静,江水波澜不惊,天倒映在里面,月儿,星儿,团团顽皮的流云儿……俨然构成一幅“春江映天图”,江水中央,月光驱赶夜色,拂照在明暗参半的水面上,明亮的波光粼粼,像仙女梳状用的铜镜,将满天星光收纳进去,却顽皮地遮挡了娇容;幽暗的,脉脉孱孱,像山谷里行走的风岚,襟带同色却无形无迹,窸窣的虫鸣声传来,正想着,江面上忽的出现一群玲珑娇小的萤火虫儿。它们时

而戏水,时而你追我打,时而像一面细密的金线网,时而又像一颗颗闪耀的金珠,不经意间,它们便仿佛受惊似的逃离了月光,消逝在苍茫的夜色中。

下山,来到江边。拂着清凉的江水,静心沉思。刹那间,天地交合,万物停息,我仿佛也消失了。渐而心境归一,古井无波,神识游离天外……良久,回过神来。只见夜色已深,月至中天,脑海中遗留的,唯有那一幕幕自然的奇妙,生命的律动和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觉。也许,这便是自然,便是生命吧!那思念,那春花,那月夜,还有这小山、小虫……也许这都是生命吧!

春江花月夜,便是生命之夜!

硕大的明月下,一个隐现的背影渐而消失在远方,那摆渡人继续踏上了生命之旅……

高二:赵玉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三、作者简介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与问题法,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1.搜集介绍作者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 (1)作者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其

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资料演示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 教师引入评价——何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仅有着美好的景,还有深刻的理、感人的情,是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3. 搜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了解古典诗词中意象的作用。(每人最少写三句) 4. 读懂诗歌 (1)字音辨识 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 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 (2)词语释义 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人物生平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

【K12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春 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

春江花月夜作文

春江花月夜作文 篇一:春江花月夜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圆月将指引你走向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陽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看见大概的轮廓,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篇二: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是这样,所以我喜欢这首诗。然而,我更喜欢这一句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 小时候的一次中秋节,明月如盘,仰望挂在天空中的朗朗明月,爸爸便吟起了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我听完这首诗,便问爸爸:“这是哪位诗人的诗?”爸爸告诉我:“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得《春江花月夜》。我听完后,更加好奇,心想:张若虚是个怎样的人?他还写过哪些诗呢?一串串的疑问从脑袋里冒出来。爸爸似乎知道我所想,便对我说:“想知道张若虚更多的诗词,就需要你平时多看点书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对张若虚的诗词感兴趣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歌,是它让我更热爱书籍,让我在知识的海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接下 来小编搜集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1/7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 所在的地方。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 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 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 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 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2/7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让我们拥抱满怀的优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省仪征中学祥 【教材定位】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唐诗。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此刻就是一轮硕大的明月。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月儿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皎洁的、清亮的月,沉入你的丹田…… 此刻,教室一片寂静,师生(连听课教师)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容。 师:这是一种朦胧的美, 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读《春江花月夜》,便感觉尘世的喧嚣、工作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润着我的心田。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容之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doc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一曲春江传千古,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吧!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字词解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释: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春江花月夜,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春江花月夜扩写作文

春江花月夜扩写作文 导读:春江花月夜扩写(一)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望着皎皎空中月,欲语却难成,相思的泪化作千年的雨打湿心头,不知是太思念你的气息还是习惯了你的温存,玉盘里映现出你憔悴的玉容,我依稀望见你独上明月楼,轻抚着我们相识相恋的箜篌,欲弹却不能。弦声重啊相思浓,一种相思繁衍两地愁,我愿随空灵的月光倾泻于你婀娜的身姿,可惜鸿雁的翅膀飞不出无边的月华,鱼龙的跳跃只能激起阵阵微波,你我相见难又难,相思摇落满江树,皓月照不尽红豆相思情。 你我望不到彼此的身影,但可感觉到彼此的气息,月光倾泻在明月楼,落下一地的忧愁,不知明年是否开出一树的相思。如果等待可以穿过冗长的岁月到达你的身边,曾几何时,你我携手伫立在明月楼。鸿雁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双翼却无从逃出月光的迷离,鱼龙倔强地扭动着躯体却无法到达爱的彼岸,最终空留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在寂寥的黑夜独自红泪暗垂。 春江花月夜扩写(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不染纤尘,皓月当空,如琉璃般晶莹剔透,清辉淡淡把一江春水映的薄凉。江畔是谁初叹这月华的明净,明月又是何时初播这琼光?光阴流转,人类是一块残玉,受不住时光的雕磨,在流光中碎去,又在轮回中永恒,但那轮明月始终高悬,目送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让人感叹:明月多情,不知何人能让她不吝华光,为他而传。 春江花月夜扩写(三)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江天一色,人生百转千回间,月光在眼眸里流转了多少次?纵物是人非,月依旧悬挂上空,是在等待某颗纯净的灵魂么?可叹月光化作江面上的片片涟漪在楼边满心惆怅的荡漾,如水泼洒一地,水晶帘卷不去,捣衣砧拂不去,执着地坚守着伊人归来的信念。思妇的妆台菱花镜折射出月光无尽的愁思,点点滴滴,揉碎了心肠。 春江花月夜扩写(四)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又是一个无眠的夜,远离家乡的游人,独自一人面对着凄冷的夜。没有往日的欢颜笑语,月光倾泻下来,照出落寞的身影,心中那份孤独和惆怅,何人能懂?或许只有身影来陪伴,来抚慰那颗思念的心,明月悬空,抬头仰望两眼噬泪,久别的家人朋友是否还记得遥远的家乡还有一个孤独的.游子在眺望家乡,冷月清辉装载游子一生的泪。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十一单元亲和自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张若虚生平及创作;

2、体会本诗“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这首诗以月光统摄群像,诗情画意、哲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4、认知并体会这首诗语言优美自然、声韵流畅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2、以月光统摄群像,诗情、画意、哲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1、理解“月”在本篇中的核心意义; 2、联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把酒问月》(李白) 等古典诗词的意蕴,充分理解把握写景记游类诗词的深层含义。【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配乐朗诵、古筝演奏及舞蹈视频欣赏 【教学内容】 1、了解张若虚其人及创作; 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所描绘的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景色; 3、启发学生领悟诗中抒写的离人相思之情和诗人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内容; 4、营造氛围,引领学生陶醉于诗情、画意、哲理的水乳交融之中;陶醉在词清句丽,韵律悠扬的朗诵、音乐、舞蹈的优美意境之中。 主要教学内容: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唐初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清人王(门内岂)运《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另一篇为《代答闺梦还》。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二、《春江花月夜》解题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升鉴赏、表达水平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初步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启发——引导——探究。 一、导入新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点亮盛唐兴象的艺术灵光”。闻一多也称赞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初读成诵 1、学生快速浏览“题解”及全诗,指出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含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等)。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简介作者,给生字正音,并指出应该掌握的字词。 3、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语速、语气、重音等。 4、学生根据录音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师生评点。 三、速读感知 1、学生分组学习,默读全诗,讨论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1)题目“春江花月夜”共写了哪几种景物?重点是哪种景物? (2)初步划分诗歌结构。哪些写景?哪些说理?哪些抒情? (3)写了哪些景?阐发了什么样的哲理?抒了什么样的情? 2、学生探讨后交流 四、细读品味 1、欣赏美景 (1)、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潮水、明月、波光、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 (2)、使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3)给写景的部分加个标题:(月照春江月涌春江江月胜景月下美景…)2、感悟哲理 (1)、齐读8—16句,探究研讨: 教师引导: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老师补充资料: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精)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约 660—约 720 ,唐代诗人。扬州 (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 (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 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人物生平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 117卷 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 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 有些典籍 (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 , 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 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 (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 (苏州人、包融 (润州延陵, 今丹阳人, 一说湖州人 , 号“吴中四士”, 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 宋代《文苑英华》、《唐文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高一选修)

师:月是古代相思之物,是跃动的生命的脉搏,在唐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穿越着时空,传递着情思。下面请同学们回顾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旅夜书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 生:思乡之情。 师: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是诗人站在滚滚滔滔的长江边岸时,看到优美的自然景物,特别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引发的,那么这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生:运动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画一幅月的活动变化图(生分组讨论画图,这时可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画完后写上名字。)师:赵明建同学的这幅流动图很具体形象的体现了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明建同学,请你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构思过程。 赵明建:我从诗中“海上明月共潮生”悟出月亮在海平面升起;从“皎皎空中孤月轮”画出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天空,从“江潭落月复西斜”画出西斜之月;从“落月摇情满江树”画出月落之图。 师:思路比较清晰,语言表述也很精当,这幅图也画得具体形象,只不过我发现了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同学们看出来没有? 生:(笑)方向错了。 师:太阳、月亮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明建的这幅图月亮从西方升起了,有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看来太阳、月亮能从西边出来了。(师生很友好地笑了笑) 生:不管方向如何,明建同学这幅图体现了诗人的思维过程,诗人就是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四个思维点,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了写景、抒情、议论等等。我们就以这幅“月的流动变化图”为参照物,探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请同学分小组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当皎皎孤月高悬时,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讨论五分钟) 师:哪个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诗人看到了春天、长江、花草、月亮、夜 师:能不能在每一处景物之前加上优美生动的形容词,使景物富有活力? 生:明媚的春天,浩瀚无垠的长江,五彩缤纷的花草,一泻千里的月光,朦胧静美的夜色。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节“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生齐读) 师:在美丽伟大的自然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渺小,所以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生二: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师:诗人能不能解答?我们能不能解答? 生:不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要点解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要点解析 一、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八句:描写皓月当空,光华流泻,天地空明的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 第二部分八句:转向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第三部分十句:一唱三叹,写孤独的思妇与月光作伴,托明月千里寄相思。 第四部分十句:写游子思家,表达对重逢的期盼。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自然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二、情感内容 《春江花月夜》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三、艺术特色 1、紧扣诗题,月笼全篇。 以江月为中心,创造出兴象玲珑、清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月”是全诗的灵魂,具体表现为: (1)“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2)“月”是景物描写的主体。 (3)“月”是哲理思考的凭借。 (4)“月”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2、情中有思,哀而不伤 “孤”是暗线索。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由月之孤,引发人之孤。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写得缠绵柔婉、情思袅袅,却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脉脉温情。 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3、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在诗歌内容上,《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往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谈玄说理)的哲理诗,抒写儿女离愁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尽情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

一篇深刻的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

古诗赏析《春江花月夜》(一) 这一首诗,好多朋友讲,时过二十年,至今还能背,由此可见它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同样,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它也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的人说这是一首情诗,也有的人说这是一首风景诗,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这个我们不争论。我打算乱讲这首诗,或者说还是按过去的风格,来一个大串讲,来一个大乱讲,讲到哪是哪。 各个时期、各家各派对这首诗的点评、赏析非常多,所以,如果我们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讲也就没有意思了。有朋友认为这首诗写得太缠绵悱恻了——但这不是我认为的风格,因为我们可以把它讲得不那么缠绵悱恻;也有朋友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讲得不那么爱情。总而言之,我们就是一个乱说,没有对错,不搞成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在这一首重要的诗面前,在众多的诗评面前,我们还要分个你对我错、你错我对,那就是笑话了。所以,不管怎么讲,大家不要评什么对错,不要讲:你说的和那个名家说的不一样。因为我们讲的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要是一样的话我们就不讲了,大家去百度就可以了。 春江花月夜 作者: 张若虚(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板书】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二、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幻灯片】 2.解题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幻灯片】 三、内容感知 (一)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二)第一层“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1)壮阔、空灵、朦胧。(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的陪衬。 (三)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二、《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

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