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收藏

2016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

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4425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发热(≥℃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主要,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其次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等。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占首位,金葡菌、肠球菌等。 真菌逐步增多。 危险因素: 年龄>70岁,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差,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VAP. 原有肺部疾病:慢阻肺等,气道黏膜受损,清除机制下降。 基础疾病 口咽部定植误吸

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监测方案(特选参考)

附件4.1 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一、监测目的 (一)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率; (二)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三)减少导管留置和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 (四)利用监测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二、监测对象 (一)监测对象被监测的对象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所有患者;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患者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三、监测指标 ICU的总体医院感染率。 四、器械相关感染定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三)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近期内留置导尿管史(通常为7天内),有或无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 五、监测方法 (一)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ICU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三)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ICU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医师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2、护士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ICU患者日志。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考试内容及答案(1).pdf

医院感染诊断试题 日期: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医院感染(狭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 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 ℃超过 2 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 炎症表现,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5、输血相关感染中,艾滋病潜伏期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受血者在受血后6月内出现HIV抗体阳性,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实验。 6、院内急性盆腔炎患者仅限于入院48小时后,或有宫腔侵袭性操作、自然分娩24小时后出院一周 内发生者。 7、与脐部插管有关的脐动静脉感染应归于心血管系统感染。 8、移植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并伴有感染临床证据(炎症或脓液)视为医院感染。 9、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0、医院发现下列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1、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灭菌。 1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逆行 感染)。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发热>38℃并伴有寒战,血液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该患 者医院感染属于:(B ) (A)心血管系统(B)血液系统(C)皮肤软组织系统 2、患者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次数≥3次/24小时,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大 便涂片发现有菌群失调,可以诊断为:(C ) (A)胃肠道感染(B)感染性腹泻(C)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3、患者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导管尖端培养发现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可以诊断为:(B ) (A)败血症(B)血管相关性感染(C)输血相关感染 4、患者入院抽腹水后数天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6/L,中性粒细胞>2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可以诊断为医院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统的( C ) (A)腹腔内组织感染(B)盆腔内组织感染(C)腹水感染 5、患者女、65岁,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因素:免疫抑制剂、糖尿病。入院 十天后感染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A ) (A)不属于医院感染(B)属于医院感染腹腔内组织感染(C)属于医院感染胃肠道感染 6、患者男,68岁,以“排黑便1天”为主诉急诊入住消化内科,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经保守治疗 11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伴咳嗽咳痰气促,双肺湿性啰音,肺部CT:双肺炎;该患者可 以诊断为:(A )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考试内容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考试内容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8 分) 1、医院感染(狭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 48 小时后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医院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 ℃超过 2 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5、输血相关感染中,艾滋病潜伏期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受血者在受血后 6 月内出现 HIV 抗体阳性,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实验。 6、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7、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8、院内急性盆腔炎患者仅限于入院 48 小时后,或有宫腔侵袭性操作、自然分娩 24 小时后出院一周内发生者。 9、与脐部插管有关的脐动静脉感染应归于心血管系统感染。 10、移植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并伴有感染临床证据(炎症或脓液)视为医院感染。 1/ 8

11、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最新资料推荐------------------------------------------------------ 12、医院发现下列情形时,应当于 1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3、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灭菌。 1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逆行感染)。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2 分) 1、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发热>38℃并伴有寒战,血液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该患者医院感染属于:(A)心血管系统(B)血液系统√(C)皮肤软组织系统在 2、患者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次数≥3 次/24 小时,腹痛医或腹部压痛、反跳痛,大便涂片发现有菌群失调,可以诊断为:院(A)胃肠道感染(B)感染性腹泻(C)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内 3、患者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获导管尖端培养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以诊断为:得(A)败血症(B)血管相关性感染√(C)输血相关感染的 4、患者入院抽腹水后数天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腹水常规检查白细感胞>200×106/L,中性粒细胞>2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可以诊断为染医院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统的;(A)腹腔内组织感染(B)盆腔内组织感染(C)腹水感染√ 5、患者女、65 岁,入院诊断 2 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因素:免在医院 3/ 8

微生物标本采集规范(1)

微生物常见标本的采集规范 一、血液、骨髓、胸腹水标本的采集 1、最好用药前采集,在发热高峰前1h内或发热高峰时采血最为理想。 2、采血量在5-10ml为宜,成人必须左右手各一套瓶(需氧+厌氧)、并标明左右手,儿童左右手各一瓶需氧。 3、轻轻颠倒混匀以防凝固,立即送检(2小时之内),禁止4℃冷藏保存。 4、骨髓和胸腹水标本或其他穿刺液标本,抽取后将5-10ml直接打入一套血培养瓶内(需氧+厌氧),并注明标本种类。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 1、清洁中段尿的采集: 通常以晨起第一次尿液、未服用抗生素前送检以提高阳性率。留取标本后尽快送检,不得超过1小时。 女性患者应用清水和肥皂或清洁剂清洗外阴,男性应清洗龟头。排出前段尿后,打开无菌尿杯或无菌管留取中段尿。 2、插管尿的采集: 直接插管或称临时插管尿标本采集: 用夹子钳夹插管约30 分钟,以获取足够尿液。乙醇消毒插管的取样端口或导尿管的适当部位后,应用注射器抽吸留取尿标本,将获取的尿标本转至带盖的无菌管中。尿路插管不做培养,拒收! 3、以下是不适于尿培养的尿标本: 1)自留置导尿管内获取的尿液标本可能有定值菌的污染。

2)集导尿袋内获取的尿液标本,可能有定值菌及环境微生物的污染。3)导管尖因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尿道菌群的影响而不适合作为尿培养标本。 三、粪标本的采集: 1、直肠拭子法:先将肛门周围洗净,用无菌拭子蘸生理盐水,放入 直肠旋动取出放入拭子转运管送检。 2、自然排便法:清洁便盘内排便,挑取脓血或粘液部分,放入无菌 粪杯送检。 四、下呼吸道标本的采集(痰、肺泡灌洗液) 1、咳痰:患者清晨清水漱口3次后,深咳自下呼吸道痰液,量≥1ml, 避免不合格的口水痰。 2、诱导性痰:清洁口腔后用水漱口,用喷雾器吸入约25ml 3%-10%生理盐水诱导痰。 3、气管抽吸痰:病区医生采样。 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做支气管镜检查)采集量10ml。 五、上呼吸道标本的采集 1、鼻:用无菌拭子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鼻孔2cm,用力旋转 2、鼻咽:用无菌湿润拭子经鼻腔插入鼻咽后部(约2.5cm),旋转拭子5圈或停留10秒吸收分泌物。 3、咽部;采集前清水反复漱口,将舌向外拉,将棉拭子通过舌根到咽后壁或腭垂的后侧,涂抹数次,但拭子要避免接触口腔和舌粘膜。 4、常温2小时内送检

2017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就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得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得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得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得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得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得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

感染;有明确潜伏期得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得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得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得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得混合感染)得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与产后获得得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得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得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得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得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得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得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得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与(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得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处理与检测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尽早采集、根据可疑的病原体,选择不同采集时机和标本种类、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遵守无菌操作、正确保存和运送。容器应密封不易碎,标本不得污染容器的口和外壁。 1.血液标本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当细菌侵入时可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时采集;持续性菌血症可随时采集;间歇性菌血症,应预测其体温上升期进行采血。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2~3次;多部位采集,如两侧肘静脉或动、静脉同时采取;对于已使用抗生素而无法停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取。在感染局部的附近血管中采血,可提高阳性率。采血量成人一般5~10ml,婴幼儿1~2ml。 采集的血液标本注入培养瓶中先进行增菌培养,培养基和血液标本量的比例应>10:1,将血液中的各类杀(抑)菌物质充分稀释。需氧菌常用培养基有胰酪蛋白大豆胨肉汤和葡萄糖酚红肉汤等,常加入对氨基苯甲酸(PABA)50μg/ml中和磺胺类,青霉素酶2单位/ml破坏青霉素类,硫酸镁中和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及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加入0.03~0.05%的聚茴香磺酸钠(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 SPS)可抑制血清中的抗菌物质,并对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有灭活效果。并加入Ⅹ、Ⅴ因子等生长因子。 培养瓶每天观察一次。如发现①培养瓶内液体浑浊;②血球层上面出现颗粒状的生长物,并且有自下而上的溶血;③有明显的凝块;④液体表面有菌膜,培养液清晰或浑浊等,表明有细菌生长。直接进行涂片染色初步报告。同时分别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普通培养和5%CO2 35℃培养。也可直接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无细菌生长迹象的培养瓶孵育至第7d,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分别进行普通培养和5%CO2环境35℃孵育24h。为了提高检出的速度,在培养的第2~3d时应移种一次。 有厌氧菌感染时,同时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厌氧培养基通常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牛心脑浸液肉汤等;培养液中有刃天青,无氧时无色,有氧时呈红色。需氧瓶和厌氧瓶同时浑浊,或需氧瓶无生长而厌氧瓶液体浑浊,提示厌氧菌生长。分别接种血平板和厌氧血平板,置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如果都只生长1种细菌,则为兼性厌氧菌;如果仅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可以直接报告“有厌氧菌检出”。 若长期应用抗细胞壁类抗生素,应考虑细菌L型存在,将血液接种高渗培养基中,分别进行需氧、厌氧和5%CO2环境培养。每周移种2~3次于高渗固体培养基上,观察有无细菌L型菌落生长。 2.呼吸道标本 正常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下呼吸道正常情况下无细菌或仅有少量细菌侵入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问答(一)

岗前培训(一)‖医院感染基础知识20问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20问岗前培训 SIFIC玫瑰园 1、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有何不同? 答:Vol.01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在早期,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医院感染这两个术语一直被使用,由于医疗保健和医疗保健流行病学的服务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医院感染定义也在扩大。美国CDC将“患者因其他状况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或医务人员在医疗环境中履行职责时获得的感染”定义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 答:Vol.02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答:Vol.03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感染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答:Vol.04 分两类,即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答:Vol.05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和体表,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如细菌的移位、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 答:Vol.06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以外的环境和人员,如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员、物品以及医院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 7、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环节,你不能不知道? 答:Vol.07 医院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经过一定的传播途经,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又称感染链,只有当三个环节都存在时,才能构成医院感染。 答:Vol.08 (1)患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机能疾病的病人,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各种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

微生物标本采集 送检及处理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使用抗生素前。 2、无菌采集应无污染,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适量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 4、注意在不同病程采集不同部位标本。 5、采集标本时要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二、标本的处理: 1、标本保存在4℃环境中,在2h之内送检。脑脊液则要在25 ℃保存,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2、标本中可能含有致病菌,必须注意安全防护。切勿污染环境。对于烈性传染病标本运送时更要由专人运送,严格按规定包装。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Ⅰ血液及骨髓标本: 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基本方法。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伤

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1、采血时间及次数 2、抽血部位及抽血量 3、报告方式:培养5d无菌生长者报告“培养5d无菌生长”。 查见细菌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 4、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标准:1)两次培养均出现同一种细菌(可排除污染); 2)发病星期后血中抗体滴度上升。 Ⅱ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检出细菌提示有细菌性(急性化脓性、结核性等)脑膜炎。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A、B群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1、涂片检查: (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例如:革兰阴性、凹面相对的球菌,可能是脑膜炎奈瑟菌;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长丝状等多形态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 (2)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 (3)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

目标性检测_ICU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ICU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感染率的监测; 2、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3、减少导管留置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4、利用监测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5、评价控制效果。 二、参加监测医院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已开展2年以上的医院可停止全面综合监测,集中力量开展目标性监测;若未满2年的医院必须继续做好全院综合性监测,期满后再按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三、监测流程见图1-3 四、监测对象及不同类型ICU的选择 监测对象:住进ICU超过48小时的患者;从ICU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选择ICU类型:我院选择综合ICU和神经外科ICU作为监测病房。各医院根据本院情况选择不同类型ICU作为监测对象,如新生儿ICU,神经外科ICU,内科ICU,外科ICU 等。可以选择一个ICU或多个ICU作为监测对象。选择不同ICU,其感染率不同. 五、监测内容 ICU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普通病房的监测方法相同。由于患者侵袭性操作增多,留置导管引起相关的感染也增多,因此重点应加强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监测。六、导管相关性感染定义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定义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 线征状及实验室依据。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及结果判断 1、CR-BSI的定义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患者的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它明确的血液感染源。CR-BSI诊断成立至少还需具备以下各项中的1项: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者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同时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血培养结果一致(种属和药敏结果);2)从中心静脉(CVCs)、外周静脉同时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二者细菌浓度比例超过5∶1;3)同时从CVCs、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培养,CVCs所取血样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比外周血早2个小时以上。 2、结果判断 根据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有两种采取方法,保留导管:外周V血1份,中心V血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单项选择(10题) 1、伤口的分类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清洁伤口(Ⅰ) B 清洁污染伤口(Ⅱ) C 污染伤口(Ⅲ) D 感染伤口 2、输血相关感染不多见于() A 病毒性肝炎 B 肺炎 C 巨细胞病毒感染 D 艾滋病 3、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 长期卧床 B 留臵导尿管 C 膀胱冲洗 D 膀胱内注射 4、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 A 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B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C 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是医院感染 D 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5、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 A 门诊、急诊病人 B 陪护人员 C 医务人员 D 住院病人 6、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A 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B 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性反应 C 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CMV、弓形虫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者 D 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活的感染 7、下列症状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是() A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B 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 C 发热、胸痛、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D 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8、哪项不属于尿路刺激症状() A 尿频 B 尿急 C 尿痛 D 胸痛 9、哪条不是表浅切口感染() A 红、肿 B 热、痛 C 脓性分泌物 D 以上都不是 10、骨髓炎的诊断哪条不符() A 病人有局部肿块、触痛、发热或感染灶有引流物。 B 咳嗽、流鼻涕 C 骨髓培养出病原体。 D 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 二、多项选择(9题) 1、医院感染是指() A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 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 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D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E 婴幼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 2、减少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措施正确的是() A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B 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C 积极发现和治疗局部病灶 D 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切断感染途径 E 不必特殊处理 3、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中必须填的有() A 年龄 B 性别 C 科室 D 感染日期 E 感染部位 4、感染日期:是指出现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验阳性的标本的送检日期,用以计算:() A 入院到发生医院感染的间隔 B 手术到发生医院感染的间隔 C 用以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D 感染发生的经过 E 感染发生的原因 5、伤口的分类:()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据相关统计:微生物标本的检测误差来源:80%来源于分析前20%来源于分析中和分析后其它检验样本的检测误差来源:45%分析前10%分析中(仪器))45%分析后.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前的误差来源所占比例的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在我们的大型医院都存在这个问题,而在我们医院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据。 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 (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 (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 (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抗菌药物浓度最低时采集也即在下次用药前采血。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呼吸道 1、痰标本 (1)采集方法 ①清晨起床后用凉开水漱口多次,以除去口腔内大量杂菌,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置于清洁干燥容器中或无菌管中送检。 ②痰量极少者可用45℃ 3%-10%的氯化钠溶液约25ml雾化。对于咯痰量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当其咯痰后用无菌棉棒采集标本。

2015新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1]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15、连续使用的湿化瓶每日更换,清 洗消 毒,湿化液为无菌水。 16、雾化吸入面罩、管道每人一更换, 每 天清洗消毒后干保存。湿化液每日 更换无菌水。 17、体温表用后500mg/L 含氯消毒液 浸 泡,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体温表容 器每日清洁,每周浸泡消毒。 18、压脉带用后500mg/L 含氯消毒液 浸 泡,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一人一用 一消毒。 19、空气消毒或紫外线灯每日消毒有 记 录;每周擦拭一次有记录;有更换 灯管日期记录;累计时间记录。 20、进行各种操作前洗手,戴帽子、 口 罩,洗手方法正确。 21、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空气每 日消 毒并记录;地面清洁,湿式清扫。 22、查房车、治疗车、换药车上应配 备速 干手消毒剂。 23、治疗车、换药车上层为清洁区, 下层 为污染区。治疗车配有快速手消 毒剂、锐器盒、医疗垃圾桶。 24、无菌物品专柜放置。 25、灭菌包标识明确。 26、持物筒、钳每4— 6小时更换一次 (遇污染随时更换)。使用中的碘酒、 酒精密闭保存,消毒液每周更换 2次, 容器每周灭菌2次。膏缸注明开启日 期、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W 24 小时。存放在无菌橱中的无菌物品(棉 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W 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27、诊疗、换药等操作按清洁伤口、 感染 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 感染伤口就地隔离,处置后进行终末 消毒,不得在治疗室、换药室处置。 28、治疗盘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治疗 巾每日更换并注明启用日期。 29、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液体须 注明 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抽 出的药液须放入盘布内。 30、静脉注射执行一人一止血带一消 消毒 隔离 与灭 15、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6、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7、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8、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9、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0、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1、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2、缺一项扣1分 23、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4、一件物品未按要求放置 扣 1分 25、一项不明确扣1分 26、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7、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8、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9、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30、一人次未执行标准扣 1 30

正确采集感染监测标本的方法(一)

正确采集感染监测标本的方法(一) 【摘要】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细菌培养的方法来观察细菌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率、各种环境、灭菌医疗物品的细菌总数、种类、动态变化等,预测和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发生或流行趋势,有的放矢采取控制措施,杜绝感染蔓延,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感染标本采集 医院感染监测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监测及时发现感染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方法,评价控制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因此,正确的检验结果与正确的采集标本关系非常密切,采样人员必须了解掌握各种检验的临床意义,标本采集的原则、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等,这样才能确保检验结果不受影响。1标本采集原则 首先填写检验单标明科别/室别、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检验物、检验目的及送检日期等;选择恰当的标本容器,贴上标签。如采集细菌培养标本,容器必须无菌,无裂缝,足够的培养基,应在无菌操作下取样,切勿混入防腐剂、消毒剂及其他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采集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时稀释液中必须加入相应的中和剂,以中和被检样液中的残效作用。感染患者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如已用药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采集标本必须做到及时、新鲜、准确,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2常见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 2.1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2.1.1血液与骨髓标本的采集 通常采肘静脉血,如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采肘动脉或股动脉血;疑似菌血症在体温上升阶段及早采血可提高阳性率;疑似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时,在病灶部位或髂前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无菌操作抽取骨髓1ml作细菌培养;对已用抗菌药物但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样。采血量成人5ml~10ml,婴幼儿1ml~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1,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2.1.2痰标本的留取 一般留取晨痰,多数患者清晨痰量较多,即使咳痰量较少的患者在清晨采取痰液也最为容易,故清晨采集痰标本最好〔1〕。 2.1.2.1自然咳痰法 留取标本前,首先让患者反复漱口,以减少口腔寄生菌的污染,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至无菌广口瓶中或蜡纸盒内送检。对痰量少或无痰患者,可采用加温45℃左右的10%氯化钠水溶液雾化吸入,对痰量少、不易合作的儿童,可轻轻按摩(胸骨上窝处)气管,使其咳嗽,咳痰后用无菌棉拭子采取标本〔1〕。 2.1.2.2气管镜采痰法 对于痰量较多,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吸痰,而后将痰液自灭菌吸管注入无菌试管中〔1〕。 2.1.2.3经鼻导管吸痰法 用灭菌吸痰管或导尿管经鼻腔插入气管内,刺激患者咳嗽,吸取痰液至无菌瓶内〔1〕。 注意:痰标本不能及时送检者,可存放于4℃冰箱内,若室温下搁置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渡生长,可导致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的检出率明显下降。 2.1.3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采集 2.1. 3.1未破溃脓肿采集 患部皮肤黏膜常规消毒后,用灭菌生理盐水擦洗干净,取无菌干燥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汁,将

(完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习题

《医院感染诊断》培训考试试卷 2016年4月12日 科室:姓名:得分:分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医院感染是指(D ) A.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D.以上都是 2、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D ) A.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B.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C.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 弓形体病、水痘等 D.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D ) A.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B.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C.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 感染 D.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4、医院感染报告按(D ) A.入院时疾病诊断报告 B.临床诊断报告 C.病原学诊断报告

D.以上都是 5.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 C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A.12 B.24 C.48 D.72 6、患者入院48小时后,院内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D ) A.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B.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C.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D.以上都是 7.符合下述条件( A )即可临床诊断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 A.患者入院48小时后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 发热 B.患者入院24小时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发热 C.患者入院24小时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白细 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D.患者入院24小时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X线 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8、患者病损组织术后第8天出现( B ),属于院内表浅手术切口 感染 A.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B.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C.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 D.以上都是 9、临床诊断基础上,泌尿系感染病原学诊断标准是(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