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09马克思主(大纲)

03709马克思主(大纲)
03709马克思主(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代码:03709 考试大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二、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识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2)领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3.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2)简单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3)综合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在实践中把握的物质世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二、考核知识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1)识记:世界观。哲学。一元论。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的本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领会: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3)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2.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识记:联系。新事物和旧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质。量。度。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2)领会: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3)简单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识记:规律。意识。意识的能动性。

(2)领会:规律的特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简单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识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综合应用: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

1.真理及其属性。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实践标准的唯一性,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和践行。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1.认识的本质

(1)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客体的含义。

(2)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主体的特点。认识主体的结构。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3)综合应用: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2.认识的辩证运动

(1)识记: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2)领会: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简单应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真理和价值

(1)识记:真理。谬误。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价值的含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领会: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

(3)简单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4)综合应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1)识记:思想路线。

(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3)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及其结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基础的含义,上层建筑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4.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的两个层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识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

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2)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识记:阶级的实质。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前中国改革的全面性。

(3)综合应用: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结合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识记: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2)领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工作方法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和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4)综合应用: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4.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银行资本,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经济关系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考核知识点

1.资本主义的形成

(1)识记: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货币。价值规律。资本原始积累。产业革命。

(2)领会: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产业。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3)简单应用: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变化。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4)综合应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识记: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

(2)领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本质。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3)简单应用: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4)综合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

3.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识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周转速度。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单个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利润。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银行资本。银行利润。地租。

(2)领会: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3)简单应用:资本循环与价值增殖。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4)综合应用: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平均利润的形成与本质。商业利润的来源。

4.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识记: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领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3)简单应用: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的形成,垄断和竞争,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资本

主义的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垄断组织形成与发展,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3.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识记:垄断的形成。金融资本。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领会:垄断和竞争。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简单应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综合应用: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识记: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2)领会: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3)简单应用:经济全球化在当代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识记: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领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质。

(3)简单应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4)综合应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4.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识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

(2)领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简单应用: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4)综合应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数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识记:社会主义实践。

(2)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3)简单应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综合应用:不断探索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识记:马克思主义政党。

(2)领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简单应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特点。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的理想事业,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识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领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简单应用: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1)识记: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2)领会: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

(3)简单应用: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特点。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4)综合应用: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领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简单应用: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综合应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认知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先用实践认识世界,然后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把人和自然界相联系起来的就是社会实践,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认识世界,然后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知了世界以后,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再改变世界,把世界改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 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 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在一个范围内说,是实践塑造了历史。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实践跟历史,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把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摆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而不应该单纯地考察实践的观点。社会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教授《生活与哲学》主编孙熙国在《生活哲学》教材中,我们把“物质”、“意识”、“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讲。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安排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自然界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有原则的区别。这一区别,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 “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同样讲物质世界,但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马克思说: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他又说: “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为与人分离的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联系康德。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对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以下基本情形:第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出静止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 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 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含义)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练习及答案(5)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练习及答案(5)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 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 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 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 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社会实践意义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社会实践意义》试题及答案1、【单选题】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 了( ) [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单选题】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分]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两者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 3、【单选题】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分]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4、【单选题】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分]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5、【单选题】“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分]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 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 C、能够超越人类思维并统治人类 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6、【单选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 ) [分]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 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 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 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 7、【单选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分]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单选题】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分] A、自然界的变化 B、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9、【单选题】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 [分]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10、【单选题】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分]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11、【单选题】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分]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