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学设计

海门市东洲中学开发区校区王慧

一、教材简析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是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个框题。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好奇心。本课与《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一道,共同指导青少年如何正确面对诱惑,学会对诱惑说“不”,符合初中生学习和发展规律,在认识、体验和实践中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阅历方面的限制,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本课正好给青少年一个科学的认识,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正确面对诱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懂得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影响,以及怎样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正确阐释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两重性,归纳出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培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教学难点:正确阐释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的两重性

五、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思辨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体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六、教学准备

天士博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制白板课件,多媒体投影机、音箱、视频展示台等。

七、教学策略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引领学生打通生活经验、亲近教材的基础上,本课教学注重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展示与教材相关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情境,丰富学习材料,拓

宽学生知识,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支撑,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是苏教版八年级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第一个框题。本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即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的影响——如何对待好奇心。以下是我教学后的几点体会:

(一)学生主体,师生互动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主线,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二)信息技术,搭建平台

教学中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灵活隐藏、动态演示、交互快捷等特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白板课件上进行操作,让学生做心理测试,看看自己的好奇心到底有多重。在理解概念上,教师在关键的词语上圈画作记号,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课堂巩固练习,我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拖动文本框,来快速完成相关练习,电子白板交互性使得课堂生动,学生学习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三)媒体展示,增强趣味

我采用白板的幕布功能展示视觉欺骗的画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觉角度观察图片,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又用灯展示潘多拉的魔盒,引出探索奥秘的视频,通过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课堂评价,学习展示

自我心理测试,看看自己的好奇心有多重,让学生对好奇心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课堂巩固,让学生及时地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及时将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

安全心理学

第三章事故不安全行为因素心理机制分析 第一节人失误及其心理因素分析 1.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 2.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3.斯文认为人失误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规定的可接受的界限不恰当造成人的失误;二是由于人的不恰当的行为引起的人的失误。皮特认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导致不希望的时间的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里格比认为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即在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出现偏差,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4.人失误的概念:人失误即指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所分配的功能或任务并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的行为。 5.对人失误的理解有六点论述:1、人失误是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可以测定失误率。2、工作条件可以诱发人失误,能过改善工作条件来防止人失误比对人员说服教育、训练更有效。3、关于人失误的许多定义是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争议的。4、某一级别人员的失误,反映了较高级别人员的职责方面的缺陷。5、人们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如果凭直感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或靠侥幸来维持无事故的记录,则不会取得长期的成功。6、按惯例编制操作程序的方法有可能促使人失误发生。 6.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概念的相互比较:1、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可能导致事故的人失误。2、违章操作就是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人失误。3、由于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会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因此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本质是相同的。(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体是在(或曾经在)事故现场的人员,一般是生产操作者(3) 防止不安全行为采用3E 原则中的教育和强制比较有效。(4)人的不安全行为本身往往是错误的;换言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故意的)错误行为。(1)人失误不一定直接导致事故。(2)人失误的主体可以是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如设计者、制造者、维修者、管理者等各类人员。(3)防止人失误采用3E原则中的工程技术和教育比较有效。(4)人失误时行为本身往往不错,而是进行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人失误的发生往往是无意识的。 7.按照人失误的原因将人失误分为随机失误、系统失误和偶发失误。随机失误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不能重复的。系统失误指由于系统设计方面的问题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起的人失误。系统失误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及职业训练能有效地克服此类失误。偶发失误是指一些偶然的过失行为。 8.按照人失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人失误分为三类:1、遗漏或遗忘2、操作错误3、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 9.人失误的产生机制:人的生理学模式可以表达为:感知(信息输入)-判断(信息加工处理)-行为(反应)。按照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人失误就是由于感知过程或判断过程失误或行为过程失误造成的误操作。 10.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是信息输入的心理过程,产生感知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信号缺乏诱引效应。2、认知的滞后效应。3、判别失误。4、知觉能力缺陷。5、信息歪曲和遗漏。6、错觉。 11.确定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叫判断。产生判断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遗忘和记忆错误。2、联络、确认不充分。3、分析推理失误。4、决策失误。 12.行为是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产生行为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2、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3、操作方向和调整失误;4、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5、疲劳状态;6、异常状态。 13.导致人失误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个性特征、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 行为规范,这就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了具体阐述并详细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群体规范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选就餐地点,哪儿人多去哪儿。网上买东西,同样的物品,看哪家店销售量大就去哪家购买。选旅游景点时,依据是哪儿人多去哪。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爱扎堆”。一些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原本所坚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意见,去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去做什么,即使所做的事毫无益处。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团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是个人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一致。 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1.1 从众 近年来,大学的校园里攀比、奢华之风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无论大件的手机、电脑,还是小件的衣服,亦或是许多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消费品,比如新百伦NB(New Balance)跑鞋等,都能在学生中找到从中消费的迹象。大学生攀比之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许多同学穿名牌服饰,不是名牌的衣服不能入人之法眼,而且在各种节日时总是讲排场,邀请众多的同学、朋友吃吃喝喝,即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乐观,但还是以小充大。其实一些同学本不是十分乐于大手大脚的消费,但随着学校的风气的变化只好随波逐流。 1.2 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勉励,集体的进行学习,集体考研或者考一些国家承认的证书,虽然这是积极地学习从众的表现。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同,所要走的路也不同,这种跟风虽然是积极的,但不是理智的,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考

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从众心理的解析 班级:2011级报关2班 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权、玉婷、楚珊、相成、瑜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情境特征 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但这种经过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

激较易导致从众。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因此,当人们的观点遭到他们的反对时,人们会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对某一信息越是感兴趣,他就越有可能从众。例如,如果你非常想要买一件某家商号出售的羊毛衫。那天你去了,结果未能如愿,你十分遗憾。当你刚刚从这家商号走出来,连续碰上好几个人向你保证,正是你刚去过的那家商号有你喜欢的羊毛衫。这时,你心就十分矛盾。经过一番』合冲突,你极有可能会相信那儿个人的话,再一次走进那家商店。但另外一种情形,情况就不同。走在街上,你感到肚子饿了。本来你想买几块打饼干充饥,不巧,营业员回答你说没货。你就买了半斤的万年青饼干。但当你走出这家食品店的时候,碰上几个人在吃打饼干,并一致向你保证,就是你刚走出来的那家店里买到的,但由于此时你肚子已不饿了,对于是否有打饼干,已不那么关心。因此,你也就不太容易听信他们的话了。 (1)群体参数。 群体参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许多变量。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群体的规模。正如阿希所指出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迫使个人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希的实验表明,遵从性的强弱随多数人一致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他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生的压力大,三个人又比两个人大,四个人与三个人差不多。他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加超过四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遵从量了。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规模的增长,对个人的遵从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从众的强度会不断增大。但同时要指出,群体

大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的研究

大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的研究

题目: 大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的研究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从众心理对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从众心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众心理被引入了市场营销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分别利用从众心理这一新的细分变量对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利用从众心理对目标消费者的影响来制定一系列的营销战略。 大学生消费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影响的研究,从而达到建立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到从众心理影响的模型的目的。 通过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区分,提出假说,通过实验设计来证明假说的成立,并针对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让企业在为大学生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更符合大学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达到双赢的结果。 关键词: 从众心理从众行为动机满足度

目次 1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1)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2从众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4) 2.1从众的心理分析 (4) 2.2 消费者的消费从众的分析 (8) 3 大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的分析 (8) 3.1 大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的分析 (8) 3.2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的外在影响因素 (8) 3.3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的内在影响因素 (9) 4大学生的消费从众心理模型的建立 (11) 4.1 模型建立 (11) 4.2 实验验证 (13) 4.3研究结论 (15) 4.4营销意义 (15) 结论 (16)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7)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上) 一、《课程标准》原文: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到学生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和行为 2、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从众心理是青少年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心理。 2、教学难点:避免盲目从众。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2:阅读教材故事,思考问题: 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P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情景,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从众的影响是积极地,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蒙蒙的行为是否值得,理由是? 3、P4: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图片中的情景造成生么影响,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行为并举例?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欣赏导入:富尔顿用新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这种比传统理论要高出500倍。由于高地太多,他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伸张。而年轻的人也得出和富尔顿相似的结论并伸张出去了,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富尔顿说: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思考:导致富尔顿错失良机的原因有哪些? 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让学生领会知识点:生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德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悟性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故事”根据材料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 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1、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

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3、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

社会心理学-从众

抢盐风波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1、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盲目从众的现象 2、盲目从众的现象有很大的危害。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人们是怎样想的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 第六章从众 第一节剖析从众 一、经典的从众研究二、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三、从众、顺从与接纳 一、经典的从众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此后心理学家阿瑟(S.Asch)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个经典的从众行为实验 请想象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实验材料是12套成对的卡片(其中a与c韦等长线段),要求123名大学生判断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等长。 判断在两种场合中进行,一种为单独判断,另一种场合是按组进行判断。在单独判断的时候,所有被均做出了准确无误的回答。但是在分组判断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分组判断时,每组7个人。其中6个人为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个人为真正的被试。当实验者呈现一对卡片时,要求被示回答“b、c、d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于线段a 等长?(要求助手先回答,被试后回答)”,在18次实验的前6次助手的回答是正确的,预备试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从第7次实验开始,6名助手异口同声、斩钉截铁的回答”a=b”,此时大约有32%的被试感到迷惑,弄不清楚为什么其他人的判断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同,但最终屈于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而做出了与大家一致而错误的判断。由此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总是对的。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认识从众心理

《认识从众心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帮助学生避免盲目依从别人,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 了解社会的从众心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 课前准备:课件 课前:上课前,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放松心情的方法。(或播放音乐) 教学过程: 一、平面镜 今天我们将要上一堂认识从众心理的心理教育课,但在此之前呢,老师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题目,希望大家仔细观察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回答。 出示课件图一图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图一中的线段a与图二中的哪条线段相等? 2、依次找布置好的7位学习成绩好、有威望的同学,都按照教师的意图回答:a=c 3、再请其他同学回答,直到连续三位同学回答正确a=d为止。 4、看看全班同学有多少受前边7位同学的影响作出错误回答的。 5、小结: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题目,到底是哪两条连段长度相等?(是d)那大家为什么刚才有那么多同学说c呢?其实课前,我叫了7个同学,要求他们做我的托儿,故意说出错误的答案。那大部分人为什么都跟他们一样错呢?他们是故意的,你们是眼睛看错了? (二)师: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电梯中进行的,大家注意仔细观察电梯中的人们的反应,看完之后请同学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播放《有趣的电梯实验》视频) 说的不错,那结合前面在我们自己身上进行的实验,从这两个实验中,大家知道了什么?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现象。(板书课题:从众) 我们把“从众”二字拆开,就成了5个“人”字,也就是说多数人说什么或干什么,其他的人就跟着去做,这就是从众,通俗的说法就是随大流。在心理学中,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那这种心理到底好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围绕从众心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广角镜 1、师:做事带有从众心理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周围非常广,无论是在学校同学们之间,还是社会上都经常看见。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举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属于从众现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_邬强

2009年第1期总第177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 e ilong jiang R 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on N o .12009seria.l N o .177 收稿日期:2008-07-12 作者简介:邬 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邬 强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 516007)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9)01-0097-03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1] 。通俗地说,从众就 是 随大流 、 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 无形的压力 ,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1.消费从众。高校校园里不乏 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 ,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 众现象。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 不同步 现象。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 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 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 性解放、性自由 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 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 [2]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4.入党从众。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此高的比例,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愿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但更多的学生则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递交好像不合群、不积极要求进步似的。 5.择业从众。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行为。 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 独木桥 。据人事部对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到学生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和行为 2、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从众心理是青少年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心理。 2、教学难点:避免盲目从众。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2:阅读教材故事,思考问题: 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P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情景,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从众的影响是积极地,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蒙蒙的行为是否值得,理由是? 3、P4: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图片中的情景造成生么影响,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行为并举例?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欣赏导入:富尔顿用新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这种比传统理论要高出500 倍。由于高地太多,他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伸张。而年轻的人也得出和富尔顿相似的结论并伸张出去了,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富尔顿说:如果当时我摘掉名 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思考:导致富尔顿错失良机的原因有哪些? 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让学生领会知识点:生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德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悟性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

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故事”根据材料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的心理现象。组织讨论: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2、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同桌交流,回答问题, 3、引到学生解决“教学用题” 3 具体流程:展示图片完成教材要求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出示板书。 六:板书设计: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行为的影响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飞行公司“双提升”征文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关键,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公司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从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着眼,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入手,无论职能部门机构怎样变动,企业改革的形势如何发展,生产任务多么紧张,都要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分析几年来我们身边所发生一些事故,有哪起事故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呢?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又是人的心理反应。因此,事故与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都会在行动中体现。例如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的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侥幸心理、惰性心理、逞能心理、从众心理,以及个人情绪的大幅波动。 第一,侥幸心理是支持违章作业的主要心理原因。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的,大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在现场作业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使用专用工具,就近随意取物代替,该办的票证不办,觉得麻烦,就不用办理了等。抱着这种心理意识工作的,危险性很大。 第二,惰性心理。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想省点事,偷点懒,为了贪图安逸,而忽视了安全。对现场操作中的小缺陷、小隐患视而不见,唯恐让自己去处理,现场检查不认真,纯粹是“走过场”,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最为常见。 第三,逞能心理和从众心理。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往往会头脑发热,不遵守客观规律,不讲科学态度,干一些愚蠢和冒险的事。还有一些人,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或者看见别人那样做,明知不对,自己偏要照着做。例如,穿拖鞋进入现场,劳保用品穿戴不齐全等,这种心理是形成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这种人往往受到社会、家庭、人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么烦躁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要么喜悦、兴奋、得

客户的从众心理分析

客户“从众心理”分析 曾经看到过一名客户在柜台旁看商品,销售员热情地跑过来问:“先生要买什么,我可以帮您”,结果客户说“我随便看看”,于是便离开了柜台。一会儿柜台又来了一群人,大家叽叽喳喳地询问销售员。过不了一会儿就有一人掏钱买下了一个商品,于是其他人纷纷准备购买。这时候,先前的客户又出现了,他在旁边认真地听着、看着,还拿起商品反复看,最后他说:“那请给我也拿一件!”哈哈,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这是实际发生在柜台前的故事,是你、我、他都可能存有的一种购物时的习惯,确确实实就是从众心理。 你可以回想一下,当你在挑选商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从众心理呢?你在购买时所关注的是商品的什么呢?价格?质量?还是还是美观?对商品的了解和熟悉度不敢下单?或者是觉得门槛太高?还是缺少示范,没人在你前面购买这样的商品? 买家看到的“很多人”是如何“看”的呢?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购物环境中,客户看到的就是商品的销售量、浏览量以及客户对商品的评价,还有最新商品促销通知等,都能为用户营造这种“绝不仅有你一个人在购物”的环境。营造“有人”而且“人很多”的氛围告诉客户,买这件商品的客户并不仅仅只有你,你购买这件商品是很合情合理合群的行为。在你之前,很多人已经购买了这些商品,在你之后还会有很多人继续来买。不用担心,勇敢地点下“确认”键。 这就是我们的从众心理,每个人都有,无可避免的。“从众心理”其实是一种客户购买过程的心理活动,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销售员如果能有效地掌握或调动客户购买行为中的从众心理,肯定有助于产品的销售。 其实掌握客户的心理,比起其他条件如产品的价格、特色等,在营销上反而更有决定性。因为一切购买行为,到最后都是取决于客户当时的心理导向。 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客户不论是买东西还是吃饭,都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比如:哪家商场的人多,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挤进去;哪家大排档生意好,即使没有空位,客户也愿意花时间去等,而不愿意换一家。任何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从众心理较强,本文总结了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表现较强。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从众 大一新生入学报到前,通常由辅导员老师自由安排宿舍,一学年时间过后,便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班级学分加权平均分、优异生总数、获得奖学金人数、补考人数等方面各班级各宿舍差异明显,文明宿舍通常比较集中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内。班级、宿舍成员常一起跟风参加各类英语、驾照、考研、考证等辅导班,这是比较积极的从众行为[1]。 1.2 生活从众 现在大学校园中,既有“吃得高档、穿戴时髦、玩得够派”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有家庭较困难的同学在从众的大环境下,不考虑家中父母挣血汗钱的难处,过生日、发奖助学金大吃大喝、整天玩游戏、比吃比穿比玩比享受。 1.3 作弊从众 近几年,大学生面对各类考试流行一句话:“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都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临时抱佛脚,作弊方式花样百出,考试不作弊的同学被其他屡屡作弊成功的同学笑为“傻瓜”。 1.4 就业从众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盲目追求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千军万马一味抢“公务员”饭碗,无主见随大流,一味听从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意见,这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恩来班、省先进班集体、考研宿舍、党员宿舍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很大。反之,网游宿舍、

侥幸心理是天敌

侥幸心理是安全生产的杀手 最近,我们对全市2009年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进行了仔细分析一下,这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的背后,即有“天灾”,更有“人祸”,一系列事故让人心痛,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生命,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所有事故都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实际上很多事故就是操作者心存侥幸违章作业直接导致的,如天祝煤矿 3.12事故。其实人人都想安全,都要安全,也没有哪一个人不想平安,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总不能杜绝违章呢?这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背后暴露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因为很多人总是心存侥幸,认为“事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也不可能因我而起”。从各地发生的事故来看,因侥幸心理造成的事故数不胜数,侥幸心理的危害不容低估,侥幸心理惹祸水,灾难降临悔之晚,侥幸心理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和杀手。 何为侥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于偶然的、意外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于灾害。具体到安全生产管理上,侥幸心理可以定义为:并不是人们不愿意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是不知道怎么样作出选择或者是不愿意接受在舒适、金钱等方面的微小损失来避免将来可能发生更大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状态(活动),如侥幸过关、心存侥幸等。它不容易被察觉,所以造成的后果便都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无规律性。但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过成功或免去灾害,所以这是人怀有侥幸心理的原因和其存在的根源。 那么侥幸心理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在企业:一是懒惰导致侥幸心理。一些职工业务素质较差,平时学习不认真,对于操作规程、技术资料学得一知半解,只知道怎样干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工作中心中无数,本人没有意识到这是违章作业,在没有遇到问题时自我感觉是可以“胜任工作”了,一旦发生问题就显露出了操作技能不熟练、不正确或处臵不当等技术低下问题,作业人员就会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还有一些员工总以为安全不是自己的事,对工作范围内的危险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发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也会臵之不理,总以为不会发生事故;二是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 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 B权宜从众 C假从众 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 B潜在损失危机 C互惠心里 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 B喜爱和熟悉 C偏离恐惧 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禁果逆反 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 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 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摘要 目的:对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方法:文献综述法。结果:影响大学生从众的影响因素包括:整体环境因素,大学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群体因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个体因素,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从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 1.引言 1.1提出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从众 心理是讨论的热点之一。对从众现象的科学研究最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 )于1935年所做的被称之为“波动效应”(auto kinetic effect)的实验。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将从众行为看成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我国学者宋官东(2005)根据从众客体的性质,从“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角度作了论述。他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而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李昱星(2003)将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 大学生从众是大学校园中的常见现象, 如考研、考级的形成; 过度消费、谈情说爱的蔓延; 择业的他控性等。大学生从众有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如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模范人物行为的遵从, 可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但大学生从众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如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影响个人潜力的发挥; 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因此, 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从众观, 学会科学的理性从众, 克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和盲从, 接受从众客体正确的影响, 发挥自身的潜力, 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培养自己正确的从众行为。 2.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 2.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2.1.1 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是大学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进入大学后, 每个学生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 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 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保持一致。不仅如此, 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大学生的学习从众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相互鞭策、相互鼓励的积极的从众, 一种是消极懒散、考试抄袭作弊的消极从众。在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第一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1.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2.不以恶小而为之,坚决杜绝不良嗜好。 3.对“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深恶痛绝,做到自觉抵制。 4.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知道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深刻认识“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对人的毒害及其罪恶。 5.能够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6.培养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能够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准备:配乐朗诵《好奇的思绪》。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心理测试:在屏幕上打出三条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与标准线段的长短。 2.问题探究: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二、学习新课 1.讨论交流:什么是从众心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不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的心理现象。 3.组织讨论: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4.教师小结:第15页第一段。 5.课件展示学生逸飞的日记,探究:联系逸飞的日记,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们如何“成为我自己”。 6.小结:第15页第三段。

7.指导学生完成第16页的探究。 8.课件展示:配乐朗诵《好奇的思绪》。 思考:什么是好奇心? 9.合作探究:好奇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怎样正确对待好奇心? 三、课堂总结 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从众心理引发消费的图文解析(1)

一、选择题 1.下列古语中,既能体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又能体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是 A.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 B.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2.2016年10月28日,因BBC报道爆红的上海网红小吃“阿大葱油饼”因证照不全被关停后再度重开,每天依旧限量供应,有黄牛凌晨2点就去排队,并将原价5元一个的葱油饼炒到50元。面对商价葱油饼,很多人是“不差钱”的,他们考虑的不是性价比,也不是好吃与否,而只是一个名气,一种风潮。材料中这些“不差钱”的消费行为 A.是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 C.是攀比心理主导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3.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为某种产品代言。之后,许多粉丝纷纷抢购与明星相同款式的衣服、饰物等商品。但这些商品往往很快就被闲置一旁,造成浪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B.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需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需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D.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应当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4.“逢节必购物”,这是国人的消费习惯,于是商家变着法子“造节”来引诱消费者购物。“双十一”这一天,沉溺于网购的“剁手党”手痒难耐,纷纷在手机上刷屏购物。这一天,消费者都一窝蜂地抢购商品,网购如烈火烹油,十分火爆。从消费心理角度来看,“剁手党”的心理属于 A.从众心理B.求异心理C.攀比心理D.求实心理 5.近日,一篇《真有朋友圈里说的那么好吗?》的媒体文章“走红”微信朋友圈:排队数小时买的东西不好吃,朋友圈狂晒的美食味道并不好,红极一时的美食店突然关门大吉……众多火爆“网红店”之所以不能长久的根源在于,它们走的是一条“营销噱头+粉丝+产品”的套路。下列对“网红店”这一经济现象认识正确的是有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提高必然导致“网红店”兴起 ②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从众心理为“网红店”带来一定比例的顾客 ③“网红店”应关注消费者需求,注重用户体验,使消费者形成品牌认同 ④“网红店”应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利用网络营销手段使自己一直红下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6.面对“双11”电商们的促销活动,许多消费者不自觉地成了“剁手党”。过后,“剁手党”们发现所购商品大多是自己不需要的。这种购买行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