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精修订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精修订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精修订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语文版八年级

上册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任知识。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教学内容:

一、探究准备

1.从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状况。

2.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

3.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阅读材料

1.《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3.《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三、推荐网址

1.httphttphttp绕三个方面,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1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状况;第2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第3组负责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温习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关交通的内容,搜集阅读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3.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古代产生众多的送别诗进行探索。

4.每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5.将探究的成果写成小论文,与同学、老师交流。

五、有关资料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中国古代出行交通素描

我国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了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的车子是由夏代的车正奚仲发明创造的。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已将马车作为战车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而建立了商王朝。从甲骨文内容来看,除了用于征战以外,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了的车马坑来看,车子已有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当时已由发达的车马制造业。从甲骨文“舟”字等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3.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4.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古诗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有关送别的古诗标题

①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②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无名氏《送别》

⑦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⑧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⑨唐高适《别董大》

⑩唐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六、试题样式

(一)主题探究。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过清华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结果:1.

2.

3.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①?

②?

③?

④?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①?

②?

③?

④?

中考连接:

[05四川省眉山市]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2)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一)1.交通设施:馆驿。交通工具:马。2.交通道路:路。交通工具:马;马车。3.交通工具:船。民间通信。(二)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④行道迟迟,载渴栽饥。(三)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05四川省眉山市](1)客游他乡而思念故乡的情怀。

(2)选取句子并言之成理(可以从思想感情、修辞、炼字或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来谈,2分),表达有个性(1分)。)

教学实录: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教材要求:读古代诗歌,并查阅有关资料:1、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2、了解古代交通状况。3、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4、完成专题小论文,进行交流。

活动安排:

第一步,组织若干探究小组,读古代诗歌、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步,确立各小组探究课题:1组“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2组“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3组“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4组“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5组“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6组“从古代诗歌看古代战争”。

第三步,各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探究报告。

第四步,召开“古代交通”专题讲座,每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作专题发言。第五步,将各小组探究报告汇总,共同完成一份有关古代交通情况的小论文。教学反思:此次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要求进行的,不同的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令我惊诧。各小组完成的探究报告,不仅资料充分,还配有图片说明;有些小组还绘制了交通示意图,馆驿造型图;个别小组甚至还制作了古代交通工具模型。介绍古代通讯的小组,还现场展示了自制的鸡毛信、锦囊、令箭及红叶传书等。可见同学们对古代诗歌及古代交通知识的学习探究极有兴趣。同学们在学习探究中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知识和

技能的潜力。此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真正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四、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以至用的最好的教学手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0秋福建师范《中国古代诗词专题》在线作业一参考资料

20秋福建师范《中国古代诗词专题》在线作业一-参考资料 请仔细阅读下面说明再下载: 预览的题目和您自己的作业顺序必须完全相同再下载百!!!! 第1题(单选题)传说臂砂是男子用来检验女子对他的什么行为的?() A、忠贞 B、爱恋 C、仇恨 D、思念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王维的() A、《山中送别》 B、《鹿柴》 C、《鸟鸣涧》 D、《山居秋暝》 参考答案:B 第3题(单选题)王国维提到的三种境界是()自身的体会 A、王国维 B、词人 C、词作 D、大词人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题)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A、李白 B、岑参 C、孟郊 D、王维 参考答案:D 第5题(单选题)陶渊明《饮酒》中的“鸟”是: A、咏物 B、明喻 C、举隅 D、自比 参考答案:D 第6题(单选题)《花间集》收录了18位作者的词,其中温庭筠的词被认为很出色是因为给人以深层次的联想,他用到的传统文化因素有: A、蛾眉 B、簪花 C、照镜 D、以上都有 参考答案:D 第7题(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A、《孟子》 B、《中庸》 C、《大学》

D、《礼记》 参考答案:D 第8题(单选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翁是谁:() A、陆游 B、陆游的父亲 C、杜甫 D、杜甫的父亲 参考答案:A 第9题(单选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以下哪个历史人物:() 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D、司马懿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题)《红盐词》的序言作者是? A、李之仪 B、吴思道 C、周济 D、朱彝尊 参考答案:D 第11题(多选题)下列作家属盛唐边塞诗人的是() A、孟浩然 B、高适 C、岑参 D、王之涣 E、陶翰 参考答案:BCDE 第12题(多选题)下列作品属岑参的有()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C、《燕歌行》(汉家烟尘) D、《逢人京便》 E、《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参考答案:ABDE 第13题(多选题)下列作家属“建安七子”的有() A、王粲 B、刘桢 C、徐干 D、曹植 E、陈琳 参考答案:ABCE 第14题(多选题)下列作家属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是() A、王维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答案

《迦陵诗词稿》之咏荷(一) 1【单选题】叶嘉莹的《咏莲》写于()夏。 A 1962年 B 1956年 C 1940年 D 1938年 2【单选题】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 A 栀子 B 桂花 C 荷花 D 蔷薇 3【单选题】“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A 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 B 随风摇摆的样子 C 娇美的样子 D 花瓣浓密的样子 4【单选题】《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A 南宋;朱熹 B 唐;韩愈 C 北宋;周敦颐 D 北宋,程颐 5【判断题】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6【判断题】《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7【判断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8【判断题】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9【判断题】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10【判断题】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迦陵咏荷.(二) 1【单选题】《尔雅》中解释荷花时将荷花的叶称为()。 A 薏 B 蔤 C 茄 D 蕸 2【单选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选自李商隐的()。 A 《赠荷花》 B 《登乐游原》 C 《夜雨寄北》 D 《暮秋独游曲江》 3【单选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句诗出自? A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B 《赠荷花》 C 《暮秋独游曲江》 D 《送臻师》4【单选题】叶嘉莹人生很曲折,几经飘零,最后定居在哪里? A 多伦多 B 巴黎 C 渥太华 D 温哥华 5【单选题】《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中“愁听”的“听”是()。 A 仄声 B 平声字 C 入声字 D 韵字 6【单选题】《木兰花慢》的体裁是 A 赋 B 小令 C 散文诗 D 长调 7【单选题】下列诗句中,与荷花无关的是()。 A 出淤泥而不染 B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C 植本出蓬瀛 D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 8【单选题】“枨触于心”中的“枨”字读音同()? A 畅 B 诚 C 帐 D 张 9【判断题】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10【判断题】《妙法莲华经》是道教的经典经书之一。× 11【判断题】叶嘉莹的乳名叫“荷”√ 12【判断题】叶嘉莹回国讲诗词是因为中国给的报酬很多。× 13【判断题】“珠泪暗中倾”中的“珠泪”指的是荷叶上的露珠。√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授课教师:班级: 2017.5.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代交通知识,了解古代的交通状况; 2、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古诗,探究古代交通状况,体会古诗中诗 人流露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 知识,感悟古诗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古代交通的状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古人的生活生存状态,体会古诗中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请同学们观看现代交通。资料内容包括,陆路: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水路:海底隧道、气艇、游轮等;空中:飞机。 2、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现代交通的特点吗?(要点提示:发达、神速、便利、安全等等) 3、以前就有这么一句话“狂奔的马,累死的人,荔枝飞到长安城。” 说的就是有人想吃荔枝,劳民伤财的故事。有诗为证: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今这“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水果——荔枝,在古代为什么被看作是帝王穷奢极欲的见证呢?这,都是古代交通不便惹的祸。我们从古诗词中发现了古代交通有哪些形式呢? 二、展示收集资料,交流提取信息 1、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路 古代的道路分陆路和水路两大类,陆路以土路为主,且道路难行尘土飞扬。

步行是主要途径。 2、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1)车:马车、牛车等,马车是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乘坐。受地形天气限制; (2)马:马是最常见、出行最快、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也是通信工具,更是英雄好汉的得力伙伴。 (3)船:水上交通必备的工具。 3、古代的交通设施 (1)桥(2)离亭(3)栈道 (4)馆驿及古代民间通信,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待所的双重职能。 三、古代交通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古代交通极不方便,长途旅行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路途艰险,信息传递慢,朋友、亲人远离后要想得到对方的消息是很难的,再相见就更难了,有的甚至一别就可能是永别了。 所以送别时彼此间就产生牵挂、思念的感情,离别时显得特别的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就特别强烈,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送别诗”。 四、课堂练习 (一)、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材料一:过清华宫绝句杜牧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板书 道路:陆路、水路 工具:车、马→送别←古诗 设施:桥、离亭、栈道、驿馆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及答案 (1)《论语》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密切相关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 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新人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祥.瑞xiáng 馥.郁fù窈.窕yǎo 螭.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 g 仰慕.mò芳謦.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 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擎.争流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根除滚瓜烂熟攻城掠地心力交瘁 B.构陷轻歌曼舞莫衷一是弥天大谎 C.规矩花团紧簇凿凿有据洗耳恭听 D.澹泊一塌糊涂屈指可数墨守陈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大学生们为了对付各种考试,更为了备战职场,从大学—年级就开始磨刀霍霍向英语。 B.—些像“WTO”、“T细胞”这样西文、中外合文式构成的词语都堂而皇之地涌入了《现代汉语》词典。 C.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争吵,有过不同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心照不宣的好朋友。 D.民族艺术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活力:郭德纲的横空出世,让久违的相声艺术再度变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他从1990年开始“赋闲”(仍担任商务印书馆顾问),时间多了,除了讲学,便是写作。 B.不过,他表示,“除非国家急需,否则就算探明也不会开采这些矿藏。对可可西里的保护绝对重于开发”。 C.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新华文摘》2005

讲与练(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循环天天练18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

高效循环天天练(十八)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 成语:①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②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③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④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⑤一得之愚: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名句: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2015·江西南昌十所省重点中学突破冲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不改其乐当然是很好,__________究竟不大好,营养不足,所以颜回活到四十一岁短命死矣。 ②1949年初,他和进步教授一起__________,欢迎解放军进驻北平,热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③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生活中流露出来。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__________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A.箪食壶浆箪食瓢饮箪食豆羹 B.箪食瓢饮箪食壶浆箪食豆羹 C.箪食瓢饮箪食豆羹箪食壶浆 D.箪食豆羹箪食壶浆箪食瓢饮 解析:箪食瓢饮: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筐饭,一瓢水。形容清贫的生活。箪食壶浆:食,饭;浆,米汤。指百姓准备吃的喝的,欢迎犒劳军队。也指以吃的喝的赠人或款待客人。也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箪食豆羹:豆,盛食物的器具。羹,用肉和菜做的带汤的食物。指极少的饮食或细微之利。 答案:B 2.(2015·湖北省襄阳五中五月模拟考试)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摘要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存在、相辅相成,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所区别,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前者服务于诗句,后者服务于全诗。意象作为诗词的细胞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重要的、常见的意象进行总结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信息检索、网上浏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明月、杨柳、鸿雁等意象进行了总结,并加入了个人较为创新的观点,将关山、夜雨等提及的较少的意象加入其中。提出了组合意象生成的新意象如关山月、梧桐雨。同时对一些不常见的意象进行了分类总结,战争类意象如投笔、请缨;典故类意象如莼羹鲈脍,双鲤等。 在高考对诗词鉴赏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本文对诗词意象的总结和研究有助于语文诗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同时提升个人修养,加深其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关键词:古代诗词;意象;常见;组合 绪论 近年来,“意象”研究成为我国文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有关的论文论著数以百计。虽然目前研究成果很多,但散乱重复和各执一端的情况比较严重,有必要加以整理和评介。本文主要对古代诗词中的常见的、重要的意象进行总结和研究,在前人对意象、意境的定义和研究上进一步分类整理,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扩展了意象意境定义,及两者的关系,对诗词的作用。写作初期,主要是阅读和选题有关的书籍如:陈向春的《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王立的《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人间词话》等。并翻阅了《全唐诗》、《全宋词》等工具书搜集包含所需意象的代表性诗作,通过阅读提高了自己对选题的了解,后期主要通过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相关资源查阅资料、丰富论文内容,意象的总结和整理归纳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意象对于古代诗词来说就像是浪花之于大海、音符之于乐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是诗词的意境塑造的神来之笔,一首诗,意境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象的正确应用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意象与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其中的古典诗词更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藏,提到诗词,必然离不开两个术语,这就是意象与意境,意象和意境作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已经成为诗歌研究、鉴赏必定提及的两个词语。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

第一节、诗以言志 如果要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洋诗歌的基本差异的话,那么最概括地说,中国古代诗歌没有西方发达的史诗和叙事诗,而是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绝对优势,即使是叙事诗也染上大量抒情成分。从文化分工上说,古代史官文化很发达,在春秋时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外界自然变异、社会人事、政治生活都由史官作详细的记载;而诗歌,从传说中尧时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起,就表现出咏叹人生、讴歌生命情怀的取向。这种主体性指向,在最早的诗学命题“诗言志”中就已鲜明昭揭了。《今文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言志的“志”,即思想怀抱,指主体的内心世界。“诗言志”,过去被称为“千古诗教之源”(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朱自清《诗言志辨》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在宇宙的道、外界的事、内在的志三者中,“诗言志”指向人类主体内在的情志,它指引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不断地向人类心灵深处开掘,探索和表现人类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到了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更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审美特征。“缘情”说把汉人附加在“情”上的种种限制撇在一边,肯定诗歌的抒情性特征,甚至侧重于抒写悲怨之情、个人的切己之情,扩大了诗歌表现人心、人性的广度、深度,是有意义的。若联系先秦整个诗歌活动来来看,“诗言志”的“志”,还是偏向于社会性的情感,即个人关乎社会的情感。即使是纯粹的私情,也是合乎理性,与当时的社会礼法并不相违背的。唐代孔颖达视情志为一,清代纪昀则尚“言志”而斥“缘情”,各有所偏。 鉴于后文“咏物诗”、“山水诗”、“爱情诗”等专讲所论,都是情志不分的,甚至偏于“缘情”的,这一讲还是依从宋明以降关于“诗言志”的理解,着重谈表现思想抱负、人生志向的诗歌。 《左传·鲁定公四年》载,吴伐楚,逐楚王于草莽中,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求兵援,立于庭墙痛哭不绝,绝食七天,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②。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古代诗词看酒与中国文人

一、古代诗词中的“酒诗词”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首诗中,写到酒的就有44首之多,首开了我国诗酒联的先河,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酒在宴飨、祝寿等场合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此后的历朝各代中,酒都是文人诗词题材里的宠儿。据近人逯钦立先生的统计数字,“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年代可考的有40余篇”。方勺提到:“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有八百首。”郭沫若亦直言:“李白诗现存1005首,涉及酒的有170首,约占总数的18%;杜甫诗现存1400首,涉及酒的有300首,约占总数的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篇有46首,占了总数的15%。可以说“酒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名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脍炙人口。这是一首较早期的“酒诗”,诗人感慨人生苦短,时光如“朝露”转瞬即逝,心中烦忧;但又借酒解忧进而渴望尽早建功立业。整首诗意境雄浑豪迈,以酒为媒介探索生命的价值所在。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曹丕的思考细腻而富于理性,在这首《善哉行》中执着探求人生真谛的思想理路,不安于物质享乐。酒所引发

的依旧是建功立业的豪情。 陶渊明则在《读山海经》其一中“欢然酌春酒”,抒写辞官后,远离宦海浮沉,享受隐居后的田园之乐。 “盛唐之音”:“今日一樽酒,欢畅何恰恰。乐天从中来,他人安可知……不叹乡园远,不嫌官职低。但愿我与你,终老不相离。”(白居易的《对酒示行简》)诗人与弟弟白简之久别重逢,欣喜若狂,别人不知道他心中的欢畅之情,至于乡园路远官位高低更无须理会。只有相聚和相聚时的乐饮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陶潜喜,白乐天乐,身为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却是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生活在国势衰微的南宋,国已破家难存,对故国的怀念及亡国的苦痛使李清照伤离悲乱,借酒言愁。 人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皆可以酒为媒,凭酒入诗。“无数诗人作家,或直赋酒之醇美,歌颂酒德酒功;或借酒发抒议论,咏叹情怀;或借酒交友怡情,或借酒辞世抒愤。”诗酒风流,渊源已久。 二、诗酒结缘的原因 宋人朱肱在《酒经》里说:“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乡射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之,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无一可以缺此。”我们都认为文人与酒似乎有着某种天生的联系。但是在先秦到两汉期间,酒还仅仅是世俗和实用之物,其实用性只要体现在庶民用来取乐,而为政者用以行礼。行礼包括了推行教化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路》——玄宝 南北东西去,茫茫万古尘。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 险极山通蜀,平多地入秦。营营名利者,来往岂辞频。 《道》——李峤 铜驼分巩洛,剑阁低临邛。紫徼三千里,青楼十二重。 玉关尘似雪,金穴马如龙。今日中衢上,尧尊更可逢。 《修路》——陆游 雨霪道坏困泥涂,木石纷然赖里闾。但使仅堪行便足,我无长戟与高车。 《路傍曲》——陆游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彼岂皆奇才,我独饥至夕。 《虎丘寺路去年重》——白居易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初出蓝田路作》——白居易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绝顶忽盘上,众山皆下视。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朝经韩公坂,夕次蓝桥水。浔阳仅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商於新开路》——李商隐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参考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方法 古代诗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从原始歌谣开始,中国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又经历了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诗臻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独特色。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也从先秦就开始了,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拓展出新的领域。一、文献学研究 古代诗歌文献的系统整理,可以为诗歌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有利于诗歌进行深入的探究。对于诗歌基础文献的研究可以做诗篇的辑佚,如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删繁订误,对《全唐诗》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还可以对诗集进行笺校。还可做书目和版本研究如孙琴安先生的《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就对所获得的唐诗选本,都分别作一提要。另外还可从选本与鉴赏普及读物以及诗人、诗作的考订和评传等角度进行细致研究。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在研究诗歌方面就非常方便和准确了。 二、比较方法研究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作家作品与相关文学流派分析论证,比勘异同。可以从双方的创作态度、创作手法、风格特征及思想方面进行比较,如唐代往往成对出现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出了对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比较外,还对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比较,仍以唐代为例,可比较明秀静逸之美的山水田园诗派和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派,以及中唐的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这样的成果有房日晰的《唐诗比较研究》。 三、语言学角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诗歌研究。首先根据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可从音韵学角度去研究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声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可对唐诗的平仄、押韵、对仗、句式进行研究的。还可从文字学角度对诗歌的用字进行研究,古代诗人往往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诗歌用字进行了大量的推敲,以及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因版本问题产生的用字不一样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索,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除了丰富的实词以外,还有很多的虚词可以研究。这方面的成就有魏耕原著《全唐诗语词通释》、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等。 四、社会文化广角研究 诗歌的演进和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可以借助于政治、哲学、社会学、宗教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学科进行诗歌研究。例如,研究先秦诗歌离不开宗教和音乐舞蹈,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是需要与玄学、佛学联系,研究唐诗可以关注唐代的音乐、绘画、科举制度,研究宋代诗歌与理学、佛学的关系,还可以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历史现象进行挖掘等等,从这些角度可以拓宽诗歌研究视角,对诗歌进行一种全新的分析,不只拘泥于诗人和诗歌文本。成果主要有张明非《唐诗与舞蹈》、陈华昌的《唐代诗歌与画的相关性研究》。 当然,研究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角度越多对于诗歌现象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就越深入。

尔雅古典诗词鉴赏答案

1.1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时代的作品。 A、 夏代 B、 商代 C、 战国 D、 西汉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下列关于《诗经》的介绍,描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主要产生于今长江流域地区 C、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D、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我的答案:AC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部分,又有批评的部分。()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2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多选题】周代时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典籍,包括()。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仪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认的朝代。()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3 《诗经》的用途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意思是()。 A、 浅 B、

C、 亲 D、 疏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以下属于《诗经》中《雅》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祭祀乐歌 B、重要政治场合使用的乐歌 C、地域性的歌谣 D、贵族对时政的批评 我的答案:AB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诗经》形成早期,被看作是古代贵族的教科书。()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冬日 C、 秋日 D、 夏末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 中国文化是一种宗教影响力相对薄弱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 《郑风·箨兮》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整首诗看起来很有活力。()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福建师范《中国古代诗词专题》离线作业

▆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诗词专题》 试卷 共2页(第 1 页) 答案务必写在对应的作答区域内,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诗词专题》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题18分) 1.下面哪一种诗体不是以人论为分类标准的? ( D ) A.山谷体 B.荆公体 C.少陵体 D.玉台体 2.下列哪种情况是南朝乐府诗的特征之一。 ( A ) A.既有杂言诗又有五言诗 B.分为律绝、古绝、拗绝 C. 多用隐语 D. 有很多衬字 3.被称为“小律诗”的诗体是( B )。 A. 七律诗 B. 绝句 C. 骚体诗 D. 杂言诗 4.“片”又称为( B )。 A. 调 B. 阙 C. 曲 D. 词 5.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称“慢者”为( C )。 A.小令 B. 长调 C. 中调 D. 小调 6.唐代杰出的三位山水诗人是( B )。 A.王维、杜甫、李白 B.孟浩然、谢灵运、王维 C.白居易、陶渊明、杜甫 D.李白、苏轼、王维 二、判断题(打“√”或“×”,每题2分,共5题10分) 1.诗体按照音律来分的话,可分为古体、近体。 √ 2.嵇康以五言古诗为著称。× 3.三平调更是近体诗专用。× 4.《诗经·小星》主要传达的是誓报国仇的家国情怀。× 5. 白居易的“三吏”、“三别”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4题72分) 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题: 本诗短小精悍,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请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 答: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诗人先写环境。首句中“寥落”已点出行宫的空虚冷落,又着一“古”字,更显其破旧之象。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暗示着昔盛今衰的变迁。而后以“宫花寂寞红”续接,此处可见运思缜密。娇艳红花与古旧行宫相映衬,更见行宫“寥落”,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两句景语,令人心无旁骛,只有沉沉的感伤。 后两句由景及人,写宫女,“白头”与第二句中的红花相映衬。宫中花开如旧,而当年花容月貌的宫女已变成了白发老妇。物是人非,此间包含着多少哀怨、多少凄凉便不言而喻了。末句“闲” 字与上文“寂寞”相照应,写出宫女们长年受冷落的孤寂与无奈。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 2. 请举例说明“气”,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追求的原因。 答:其实,诗中的“气”,从本源上说,是指诗人的气质。中国古代,孟子曾提“养气”说:古人修身,要善养“浩然之气”。“气”进入文学的论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为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他认为,气是为文的根本。气脉贯通与否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刘勰承继了曹丕的“文气”说,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键既实,辉光乃新”。唐代韩念进一步论述“言与气”的关系。他所谓“气”,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在气势。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即是说,为文时气乃语言之推动。古人论“气”,“气”是先天的禀赋,后人有所增补,认为“气可以养而致”,强词了后天修养对气质、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内外兼修。 但诗人的生命气质进入诗中,已不是自然状态,而是经过审美光照的艺术气质。如果说,诗的本体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那么生命与语言的遭逢,它的气质必然被语言予以审美重塑。在诗中,谁言说?语言言说。诗化的语言,是指诗人聆听语言要求而顺从它的语言。他陈述的是语言昭告的生命本真;他吟唱的,是语言提示的存在的澄明;他尊重语言,目的是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成为对人生存意义的领悟。而且,诗的话语构成,其形式也具有生命特征。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曾这样总结:它的各个要素组合的动力性,有机结构性、情感的节奏性,以及开端与终结的完成性等。这一切在诗中都是一种类似生命的存在。 正如托尔斯太所比喻的:“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交响乐中,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话、一场戏剧、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象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正是此种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