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题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A.经济生活混乱

B.生产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个表现是(A)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A.经济生活混乱

B.生产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的一个表现是(B)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起源于(A)A.次贷危机 B.食品危机C.金融危机 D.货币危机

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C)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4.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 劳动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B)。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D)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C)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9.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B)

A.以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以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10.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1.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

15.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因此(A)

A.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12. 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3. 生产商品的根本目的是(C)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14.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 )。

A.反映人与人的生产关系

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C.价值的基础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6.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工资的本质是(B)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17.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 C )

A.自动化生产线

B.雇佣工人工资的克扣

C.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D.科学和技术

18.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9. 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D)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货币和资本没有本质区别

D.货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

20.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资本循环中执行的职能不同

21. 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例

22.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D)

A.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B.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C.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D.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23.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的实际政治作用是( C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24.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国家政权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5. 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属于独立行使的权力主体包括(D)

A.立法权、行政权、监督权

B. 立法权、外交权、司法权

C.执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D.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C)

A.剩余价值理论

B.价值规律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商品二因素理论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

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29 经济危机发生期间,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没有实现的资本职能形式是(B)

A. 货币资本

B. 商品资本

C. 生产资本

D. 劳动资本

30.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多选题

1.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包括(AE)

A.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提高超额利润

D.降低名义工资

E.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ABC)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按照等量交换原则进行

E.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3.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提供了科学依据

E.为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

4.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D)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5. 产业资本在过程中,资本执行的职能包括(BCD)

A.产业资本

B.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

E.借贷资本

6.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E)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E.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7.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C E)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8. 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CD)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E. 剩余价值等于利润

9. 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ABCDE)

A.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的本质

B.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D.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E.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10.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1. 以下关于资本积累说法正确的是(ABDE )

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是资本家节欲的表现

D.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E.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3.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CD)

A.用资本手段获取市场暴利

B.用剥削手段榨取剩余价值

C.用野蛮手段进行殖民掠夺

D.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E.用平等交换手段获得农民土地

14.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ABC)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价值尺度

D. 贮藏手段D. 世界货币

16. 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E)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E.资本主义社会仍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之上

判断题

1.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

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4.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

7.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0.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基本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12.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1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1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15.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

小之间的矛盾。(√)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

1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生产资料。(×)

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1.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的阶段是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社会现象.docx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和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理念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非常之大,更能有力的诠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使我们能够充分的理解现实生活极其对于社会事件客观的看待。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还有实践与认识这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就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在生活中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客观冷静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7年1月6号,一则名为“西安万人参加艺考丢下上吨垃圾”的微博消息顿时在网上热议,在消息的下面出现很多网友的评

论,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喷子”,他们不加思考,一味地喷艺考生的素质低下,也有部分网友责备发广告的。但是,一些网友道出了艺考生的无奈和错误做法,同时也直击的发广告人群的欠缺做法,更指出考场附近学校管理的漏洞。因此,从这个事件上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件事情不能片面的看待它,我们应该理智的分析。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看待这类问题。在辩证法的思维中,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发展,既要看到一方的过错,同时也要指出另一方存在的问题,辩证的看待事物双方。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每个事物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在联系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以最近的热点新闻“萨德系统入驻韩国,乐天玛特波及影响”为例,正是由于韩国同意将美国的萨德系统引进韩国导致中韩矛盾激化,同时又由于韩国乐天玛特同意将公司旗下的星洲高尔夫球场转让给韩国政府作为萨德系统的实验基地,这一系列举措不但进一步激化中韩紧张局势,更是将乐天玛特等一系列在中韩国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以乐天玛特为例,事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4学时。 教学容: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许多精彩的描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不懂得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这些描绘虽然被传为佳话,但是最后均沦为空想,而不能成为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引领我们具体实践的目标。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掌握了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时,不只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怒,而是进一步揭示出了产生这种种弊端的社会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C.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D.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劳动产品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7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七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是A A. 马克思 B. 马克思和恩格斯 C. 恩格斯 D. 列宁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C A.推翻三座大山B.实现经济发展C.实现共产主义D.人民当家作主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剖析(B )中阐发展望未来社会的 A.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B.资本主义的矛盾中C.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D.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中4、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D 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资分配D.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5、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的原因是D A.人们的向往B.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C.生产力的发展D.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消灭 6、国家的消灭指的是C A.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B.阶级统治的消灭C.政治国家的消灭D.社会组织的消灭 7、因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就有了A A.社会关系实现高度和谐B.生产关系实现高度和谐C.政治关系实现高度和谐D.国家关系实现高度和谐8、( )是能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B A.培训时间的大大延长B.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C.教育时间的大大延长D.活动时间的大大延长 9、未来社会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完全取决于C A.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实际环境B.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C.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D.未来社会的具体特征 10、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D A.谋生手段B.教育的必备C.生活的爱好D.生活的第一需要 11、共产主义里的分工是D A.自觉的新式的分工B.旧式分工的消除C.脑力与劳力分工D.生产者全面发展的分工 1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B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1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 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A.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 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 16、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利益差别 17、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B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四章

(黑字为已划重点;蓝字为未划补充内容;红字为重中之重) 第四章 (P160第一节)考点: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注意) (P161第2段第1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P161第2段第2行)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62第2段第1行)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P162第2段第3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P162第2段第8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162第2段倒数第7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P162第2段倒数第3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P163第1段第1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P163第2段倒数第6行)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P163第2段第1行)商品是劳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P163第2段第4行)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P163第2段倒数第3行)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

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P164第1段第5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64第2段第4行)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P165最后一段第1行)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P165最后一段第4行)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P165最后一段倒数第2行)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66第2段第1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P166第2段第9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P166最后一行)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P167第1行)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P167第1段第1行);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167第2段第1行);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 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2、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商品交换场所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5、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6、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9、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二者成正比 B、二者成反比 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 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

11、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2、在商品赊购赊销中,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货币流通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6、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7、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 A、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B、价格总是低于价值 C、价格总是等于价值 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 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劳动力成为商品 21、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2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2016-2017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 B.发展的 C.精神的 D.实践的 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 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民生问题 摘要: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民生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与认识、矛盾论、科学发展观 一、案例陈述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

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二、问题陈述 讲过上面案例,引起一下几点思考 第一,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全相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所以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和紧迫。 第二,看病难问题的存在。健康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医疗系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保障面窄、社会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健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迅速增长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二是农村、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是空白。三是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 第四,社会管理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的稳定靠的是完善的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也面临诸多新课题,如对社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而社会管理环节的脆弱或者漠视,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