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这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不朽词作,是送给与他志同道合的好友丘崈的。

1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3注释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6)“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7)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8)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9)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4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

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5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高考必背古诗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重点知识复习

高考必背古诗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重点知识复习 一、重点实词释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简明赏析填空 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和气吞胡虏的宋武帝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下片借讽刺宋文帝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三、易写错的字填空 1.千古江山,英雄无()孙仲谋处。 2.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斜阳草树,寻常()陌,人道寄奴曾住。 4.金()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元嘉草草,封()居(),赢得()()北顾。 6.望中()记,()火扬()路。 7.可堪回首,()()()下,一片神鸦社鼓。 四、理解式名句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远望,表达对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景仰和对英雄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一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风消云散。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武帝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以历史影射现实,说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国家屈辱的历史,安于现状。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结尾运用历史典故,以“,”一句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刘义隆那样轻率举兵北伐,虽有“”的雄心,也怕会是“”。 7.(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8.(2015年高考安徽卷)相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9.(2015年高考重庆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这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不朽词作,是送给与他志同道合的好友丘崈的。 1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3注释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等9份资料)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 《念奴娇·过洞庭》 《念奴娇·过洞庭》的作是宋朝诗人张孝祥,精彩诗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1原文 念奴娇·过洞庭 宋代: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著同:着;玉界一作:玉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一作:沧冥;岭表一作:岭海) 2.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3创作背景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4译文 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整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词现存620 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

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用事较多,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十年生死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 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两课时 一、说教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位于部编版教材的第9课,隶属第三单元,前面学生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引导他们进一步把握和总结豪放派词风,总结咏史怀古诗歌的特征。 以典入词,是这篇诗歌的最大特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解析词中出现的五个典故,带领学生体会情感。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词的题材格式,对豪放派诗词的语言和意境特色有一定把握,具备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学习这首词的难点在于本词用典颇多,读起来晦涩难懂,所以需要结合导学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历史知识补充,加强学生对典故的理解,从中探寻诗人情志。 对于作者辛弃疾,可以采取记忆唤醒法,链接初中所学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体会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毕生理想以及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还可以通过《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一词,讲明辛弃疾南归后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四十二岁提前退休过上养老的生活,闲居将近二十年。 三、说教学目标 三个一:一种词风、一个类别、一种手法 语言构建与运用:借助注释疏通诗词大意,着重把握“风流"“赢得”等古今异义字词;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并帮助总结归纳;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所用典故的情感意蕴,感知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发展:分析词人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辨析豪放派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所用典故,探究诗歌情感;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用典故,探究诗歌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预习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3min) 采用提问方式导入。 在南宋,有一位最会打仗的词人,大家猜猜他是谁(可能有人猜岳飞,继续缩小范围,明确作者)?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经沦陷,二十出头加入了起义军抗金,干了一件特别轰动的事情:带领50人冲进敌方五万人的大本营,活捉杀害起义军领袖、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张安国,因此一战成名。起义军失败后他南渡归宋,一生主张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但未受重用,郁郁终生,他就是豪放派诗词的又一座高峰——辛弃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析这曲英雄悲歌。(导学案中设置预习部分,解析辛弃疾人物介绍及诗歌写作背景) 补充地图: 环节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min) 1、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诗歌内容,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2、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标注字音和节奏。(导学案预习板块放入重点字词) 诵读指导: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3、读完明确感情基调:这首词读出来语调应该是高昂还是低沉的? 【明确】感情基调是悲凉、悲愤、悲壮的,辛弃疾是一个悲情英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案

在联系和发展中赏析用典的艺术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单元教学目标: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典故的选择均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所以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契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艺术。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但用典故侧重点有所不同。(PPT1 、PPT2)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总体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会循序渐进,在联系和发展中体会用典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辛弃疾,一位南宋的孤勇者,他投鞭飞渡,剑指三秦,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接下来我们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人生失意处的诗意表达。 二、走入文本 写作背景(PPT3) 齐读课文,用声音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PPT4)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咏史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PPT5) 本词就用了不少典故,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典故,领会作者如何丰富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任务一:典为何物,辨明原旨(PPT6) 那些活在时间深处的古人和古事,往往呼应了用典之人的情感需要。要理解作者,我们就要先弄清典故的来源。 自读课文,完成表格(PPT7) 任务二:用典何故,解读意旨(PPT8 PPT9)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代: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 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注释 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紞如:击鼓声。 铿然:清越的音响。

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心眼:心愿。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赏析 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词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意境清旷,余味悠然。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 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清”字是核心,盖既有夜风清凉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 “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生机初展,只是这种生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 然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译文_高中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及译文_高中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023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整理

2023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整理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高考必背古诗文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虞美人》、《氓》、《满江红》、《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等。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氓 出处:《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满江红 作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高考古诗文必背64篇

《永遇乐-元宵》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永遇乐-元宵》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永遇乐·元宵》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此词运用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作品原文: 永遇乐·元宵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注释: ⑴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又名“消息”。 ⑵落日镕(róng)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镕,同“熔”。 ⑶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⑷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⑸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⑹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⑺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⑻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⑼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⑽捻(niǎn)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⑾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⑿风鬟(huán):指女子的头发。 作品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当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作者流寓临安(今杭州)之时。 作品鉴赏: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永遇乐·明月如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词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作品原文: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作品注释: ⑴永遇乐(lè):词牌名。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dǎn)如:击鼓声。

⑶铿(kēng)然:清越的音响。 ⑷黯黯:昏暗貌。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作品译文: 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还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然如此的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客游天涯已经赶到十分厌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古往今来如梦和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他人后人面对这黄楼的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长叹息。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梦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宋神宗元丰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醒来后十分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作品鉴赏: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词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作品原文: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作品注释: ⑴永遇乐(lè):词牌名。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dǎn)如:击鼓声。 ⑶铿(kēng)然:清越的音响。 ⑷黯黯:昏暗貌。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作品译文: 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还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然如此的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客游天涯已经赶到十分厌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古往今来如梦和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他人后人面对这黄楼的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长叹息。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梦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宋神宗元丰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醒来后十分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想: 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版块,这个版块有两篇古代诗词,这是第二首词。教学的重点和前文一样还是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阅读,教会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赏析古诗,提高他们应试的做题能力。教学中注重读诵。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有关典故,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学习古诗词朗诵,会背诵默写本文。 3、感受辛词豪放的风格,体会词人在词中抒写的复杂情感。 4、体会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时设置:一教时 教时教案 一、导入 在中国词坛上有位人物,能够上马带兵打仗,下马写诗作赋,做官造福一方百姓,他就是被人们誉称为“词坛飞将军”的辛弃疾。今天我们要学他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词属豪放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领。21岁时,他在敌后组织起

义,并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宋高宗绍兴32年,他南下与南宋联系,准备合击金人。回军的途中,知起义军的首领被叛徒杀害,便带领50骑,夜闯有五万金兵的营垒,活捉了叛徒,随后带领万余人投奔南宋。朝廷并没有让他指挥这支军队,而是安排他去做地方官。他曾提出过很多备战和抗金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他在朝廷内又受到主和派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晚年,主战派得势时,他被启用为镇江知府,在任内特别重视备战工作。但由于对当时的当权者韩侂胄急功冒进有看法,仅一年多时间,又被解职回家,不久便郁郁而死。本文正是写于镇江之任(66岁),他预感到韩氏的北伐难以成功,登上北顾亭,北望中原,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三、朗读 1、听读 2、散读 注意节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估等七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 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介绍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以下: 1、知识:体味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2、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典故分析法”赏析这首词。 3、情感: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来进行。(一)导入,(二)诵读感知,(三)找典故,(四)分析典故,(五)总结,(六)、作业。 (一)、导入(3分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 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 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 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 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

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 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 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 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 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 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 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 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配备 1. 教学用书:《诗经》等,学生应该购买这些书进行学习;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 重点: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三、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诧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9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习题)(解析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B项,“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故选B。 2.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D 【解析】题干问“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这是赏析诗词的意境。例句与D项均借眼前平凡景物与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感慨历史变迁,以及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情感;A项诗句以“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表现一种孤寂、落寞之情;B项诗句以轻灵的笔触,写长安城内的寒食节,勾勒出一幅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怡然自适的愉悦之情地;C 项诗句以“寥落”、“寂寞”、“白头”等词语表达了一种凄婉、哀怨之情。 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