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治疗方案

附件2:

**县人民医院癌痛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癌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同患者,其疼痛类型,性质和程度有很大差异,对药物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亦有很大区别,在癌痛治疗过程中必须做到个体化。

二、癌痛全面评估:包括患者身体一般情况,疼痛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混合性疼痛)、性质、程度等,全面评估疼痛情况。

三、根据患者疼痛评分,结合全身情况、既往治疗经过,按照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NCCN成人癌痛指南,以及2011版癌痛诊疗规范进行止痛治疗,及时进行疼痛动态评估及剂量滴定,确定合适剂量。部分患者(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经阿片类治疗不能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及时加用辅助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糖皮质激素等,或联合使用非甾体消炎药。

四、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非甾体消炎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血液学毒性,且有剂量封顶效应,不能超剂量用药,阿片炎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尿储留、便秘、嗜睡等,严重者可有呼吸抑制等,一般来说头晕、恶心、呕吐可逐步耐受,但便秘不会因长期用药而耐受,可预防性多饮水,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包括乳果糖、酚酞等。呼吸抑制应立即使用纳洛酮解救,必要时进行呼吸复苏。

五、如疼痛仍不能缓解,或患者不能耐受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药物,必要时申请会诊,可采用神经阻滞等方法综合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自体细胞免疫疗法 CIK (cytokine-induced killer,中文名:[自体细胞免疫疗法]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单克隆抗体、IL-2和IFN-γ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因此,应用CIK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CIK细胞中的效应细胞CD3+和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极其罕见,仅1%—5%。[1] CIK特点 CIK细胞中的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极其罕见,仅1%~5%,在体外经多因子培养28~30天,CD3+CD56+细胞迅速增多,较培养前升幅可达1000倍以上。实验证明,扩增出的CD3+CD56+细胞来源于CD3+CD56-T细胞,而非 CD3-CD56+NK细胞。同时发现在CD3+CD56-的T 细胞中,除 CD4-CD8-T细胞外,其余三种T 细胞亚群(CD4-CD8+、CD4-CD8-、CD4+CD8+)均可通过体外多因子培养而获得CD56分子的表达,

而由于CD4+CD8+细胞和CD4-CD8-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含量极低而间接提示此CD3+CD56+细胞绝大多数来源于外周血中 CD4-CD8+T细胞。而由于CD4-CD8-T细胞在培养1个月后有近56%的T 细胞同时表达CD56和CD3,表明其也是CIK细胞的重要来源。比较CD3+CD56+CIK细胞中表达CD8+和CD8-,的两群细胞其杀瘤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CIK细胞的细胞毒性与CD3CD56表达成相关趋势,而与CD8的表达未表现出相关性。 杀伤原理 CIK细胞能够通过三种途径杀灭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①CIK细胞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直接杀伤:CIK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识别肿瘤细胞,释放颗粒酶/穿孔素等毒性颗粒,导致肿瘤细胞裂解。 ②CIK细胞释放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抑瘤杀瘤活性: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IL-2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③CIK细胞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表达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CIK细胞发挥作用的三种途径

个体化药物治疗及其基因诊断_周宏灏

·专论·个体化药物治疗及其基因诊断 周宏灏 王连生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药物治疗中的普遍现象。临床上许多药物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据估计,哮喘、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病治疗药物有效率约为60%,多达40%的患者疗效不理想甚至无效[1]。而在糖尿病和肿瘤等治疗药物中,有效率更低。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临床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个别患者对常规药物治疗非常敏感而出现各种程度不等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十分普遍。据美国流行病学资料统计,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在医院患者中高达6.7%,且0.32%的住院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在各类死亡原因中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排名第4~6位[2]。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此外,在新药研发中,70%~80%的候选药因少数个体对药物异常反应而未能上市或上市后被撤出市场。由于普遍存在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使得许多药物疗效及其治疗的安全性无法准确预测。因此,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除了考虑患者病情以及药物适应症等情况外,往往还要加入个人的临床经验。好的经验被称为药物治疗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实行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40多年前,临床发现肌松药琥珀胆碱超敏感个体在常规剂量下,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且持续时间长。经查明这种高敏感性反应是一种遗传性反应,源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基因变异引起机体对琥珀胆碱灭活能力缺陷所致。尽管人群中琥珀胆碱高敏反应个体频率非常小,在高加索人中仅为1/3500,但由于这种异常反应的危险性大,因而查明这种高敏药物反应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这一事件连同早期的美芬妥因、异喹胍、华法林和异烟肼等一些药物异常反应的典型遗传现象,促进了新学科遗传药理学的迅速形成与发展。这门新兴学科系统研究药物反应相关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变异对蛋白功能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影响。经过50多年的发展,遗传药理学先后发现并查明了多种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对一些药物的体内代谢动力学或临床疗效或临床不良反应的影响及其规律,这些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 Y P2D6、C Y P2C19、C Y P2C9、N乙酰基转移酶2(N A T2)、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 h i o p u r i n e m e t h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T P M T)等。同时,P糖蛋白(P-g l y c o p r o t e i n,P G P)、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 A T P-C等转运体以及5-羟色胺(5-H T)受体等对药物临床治疗具有显著影响的多态性变异及其机理也被陆续发现。 目前,多数经遗传药理学研究所查明的药物异常反应均属于单基因遗传性反应。这些反应主要是因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导致酶活性异常,服药后体内药物未能被正常代谢消除而排出体外,导致体内过高或过低药物浓度所致。这种异常药物反应往往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来获得理想药物疗效。P450药物代谢酶C Y P2D6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由于数种多态性点突变以及基因多拷贝的原因,人群中C Y P2D6酶活性呈现4种表型分布,它们分别是弱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强代谢型以及超代谢型。在高加索人群中他们的频率依次为7%、40%、50%以及3%。亚洲人群中,C Y P2D6的弱代谢者发生频率不到1%。约10%的西班牙人为超代谢型,瑞典人中超代谢型约占1%~2%。C Y P2D6酶活性遗传多态性在临床上影响可待因、美多洛尔、卡维地洛、阿咪替林、氟哌啶醇等40多种药物临床治疗疗效。通过药物剂量调整,例如,应用阿咪替林治疗时,对于从弱代谢到超代谢4种分型的患者可分别给予40%、80%、120%及180%的剂量,便可以消除不同分型的个体间因代谢差异所造成的药物作用浓度的差异,达到理性疗效[3]。同样,对于C Y P2C19的底物奥美啦唑、西泰普兰、安定、兰索啦唑以及雷贝啦唑,C Y P2C9底物华法林、格列本脲、甲苯黄丁尿、醋硝香豆素,N A T2底物异烟肼,T P M T的底物硫唑嘌呤等也可通过类似的药物剂量调整,来消除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在药物临床治疗中引发的药物反应个体差异。 作者单位:410078长沙,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基因检测基因分型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基因分型检测指导个体化用药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患者中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死于自然疾病本身。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为: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家庭用药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人。 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不重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处方中的剂量多是常规剂量,对患者来说未必准确,没考虑个人代耐受因素,长期过量用药,很可能导致慢性药物中毒。 基因组的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应多态性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每个人有自己特有的药物代基因,决定着药物的代和耐受剂量,只有根据自己的耐受剂量服药,才是最合理的安全剂量。进行药物代相关基因型检测,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使长期用药更安全,毒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 药物基因组学正是从已知基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研究从表型到基因型的药物反应个体多样性。从基因水平研究证明和阐述药物疗效以及药物作用的靶位、作用模式和毒副作用。揭示药物反应多态性这些差异的遗传特征,鉴别基因序列中的差异,并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遗传体质评估,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耐药现象发生,实现“个性化用药”的目标。 我们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基因组教研室经过研究,已开发了结核病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抗凝剂药物华法林以及铂类、5-氟尿嘧啶、巯基嘌呤类等肿瘤化疗药物的用药指导基因检测项目,倡导基于基因分型的个体化合理用药。同时还开发了人乳头瘤病毒筛查与宫颈癌预警项目。 1.结核病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大大削弱了抗结核药物的疗效。目前结核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结核病疫情上升和难以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中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耐药性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方式。多数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基因突变机理比较明确,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是一线抗结核药物。kat G 基因的点突变与异烟肼耐药性密切相关,kat G 基

迪安肿瘤个体化治疗

迪安肿瘤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前沿简介>> 大规模人群调查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均发现药物安全性问题是住院病人致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居于全部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患者中,有1/3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这是由传统的给药方式造成的,医生没有考虑人的个体差异,而是千人一药,千人一量。” 周宏灏——我国遗传药理学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法林——常用抗凝药,在美国每年200万患者在服用该药,造成高达10万例严重的副作用,其中包括数千人死亡的。该药个体剂量差异可相差20倍,剂量过大会使病人有出血的危险;剂量太少可能会导致血栓,心脏病,中风,甚至死亡。 最佳用药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相关基因变异,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NP 的复杂性,决定了药物反应的多态性,所以个体化用药,也意味着理想的治疗需要进行全基因组的药物筛选。目前,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最有效的手段。 肿瘤个体化用药及有关检测 目前常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低于70%,约20%-35%的患者接受了不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果肿瘤治疗能够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实施个体化治疗,将能够大大提高疗效,避免过度治疗和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的出现,分子靶向技术治疗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手段——即从个体基因组中分析和鉴别患者之间存在的疾病相关的个体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来合理的指导临床治疗,已经成为医学界广泛共识。 卫生部2010年11月首次发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明确规定:确诊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时,应进行相关基因状态检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确定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爱必妥、帕尼单抗(抗EGFR单抗)时,必须检测肿瘤组织的KRAS基因状态。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着接收不同信号的通道。抗EGFR单抗通过阻断EGFR二聚体的形成,抑制其下游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存活、增值等。但如果KRAS基因突变可旁路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导致抗EGFR单抗失效。所以,通过检测KRAS基因有否突变,医生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区别给药。 南京军总全军病例中心——迪安分子病理诊断中心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是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病理专业科室之一,同时开展医教研全面工作的病理专业科室,2005年首批成为全军临床病理中心。国内独立实验室领跑者——迪安公司与南京军总病理中心整合优质技术资源,发起建立了“南京军总全军病理中心-迪安分子病理真的中心”。配备了领先的技术平台,包括基因芯片、基因测序、实时荧光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多位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亲自指导,旨在为华东乃至全国的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肿瘤分子变了检测、诊断、咨询及学术推广服务。中心是全国性的、少有的具有医疗资质的专业分子病理诊断平台,是您需要的肿瘤个体化用药相关检测服务的最佳选择。

试题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1

2017试题-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必修-1.5学分) 1.下列哪一个是不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的药物(D) A.地高辛B.茶碱C.卡马西平D.雷尼替丁 2.对于同一种药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不同种属的动物有效剂量相同 B.不同种属的动物产生相同药理作用的血药浓度相近 C.同一种属的动物有效剂量差异极大 D.不同种属的动物的有效剂量与产生相同药理作用的血药浓度均相差极大 3.下列关于用药个体差异的确切描述是(B) A.不同年龄的病人用药剂量不同 B.相同药物给予相同剂量但疗效因人而异的反应 C.不同体重的病人用药剂量不同 D.不论何种药物不同病人的剂量都应不同 4.不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为(D) A.长期用药 B.特殊人群用药时 C.合并用药时 D.医生对该药物药动学特征不了解时* 5.以下所列项目中,不属于评价肾功能的是(D) A.血尿素氮(BUN) B.血清肌酐(Scr) C.肌酐清除率(Clcr) D.血清碱性磷酸酶6.关于血药浓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 A.随着血药浓度的变化,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时会发生变化 B.血药浓度与表观分布容积成正比 C.血药浓度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 D.通过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可以计算药动学参数 7.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B) A.0.5~1.0μg/ml

B.0.9~2.0μg/ml C.0.9~1.0μg/ml D.0.9~2.5μg/ml 8.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A) A.容量分析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免疫学方法 9.关于给药个体化确切的叙述是(D) A.不同的民族给予不同的剂量 B.不同的种族给予不同的剂量 C.不同年龄给药剂量不同 D.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给药方案 10.给药个体化的步骤中含有下列几项:①给药;②确定初始给药方案;③选择药物及给药途径;④明确诊断;⑤测定血药浓度、观察临床效果;⑥处理数据,求出动力学参数制定调整后的给药方案。它们的顺序为 选出合适答案(B) A.②③①④⑤⑥① B.④③②①⑤⑥① C.④②③①⑤⑥① D.②③④①⑤⑥① 二、配伍选择题:一组试题共用一组备选答案,选项在前,题干在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用,也可不被选用。考生只须为每道试题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1-15题共用备选答案)如下: A.生理因素B.病理因素C.遗传因素D.制剂因素E.药物因素 11.药动学相互作用(E) 12.女性较男性对药物作用敏感(A) 13.不同家族的人的药动学存在差异(C)

肿瘤常见治疗方法的优劣

郑州市管城中医院肿瘤科 肿 瘤 常 见 治 疗 方 法 的 优 劣 肿瘤治疗各种方法的优劣

论肿瘤治疗各种方法的优劣 因为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癌症越来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的肿瘤发病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而且许多病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越来越多的疗法也干扰者人们的选择,郑州市管城中医院的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肿瘤治疗各种方法的优劣,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手术治疗: 理论依据:肿瘤是一类以"局部肿块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因此从理论上讲,手术切除局部肿块可以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也应作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两点:对于多数肿瘤来说,手术常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确能治愈部分病例。 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除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外,大多数实体瘤都可以采用手术疗法。尤其是早、中期癌症,良性肿瘤以及没有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患者,一般病灶<3厘米,治愈率达90%以上;中期病灶<5厘米,治愈率达60%;晚期病灶>5厘米,治愈率达10%左右。 优势:1. 疗效直接,是绝大多数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切除完全的肿瘤有完全治愈的机会。 2. 肿瘤对手术切除没有生物抵抗性,不像肿瘤对放疗存在有敏感性的问题。 缺点:1.有危险性,尤其对于部位敏感的癌症,手术风险较大。 2.由于手术是局部疗法,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癌症患者仅能做姑息性局部切除,且由于手术对人体的创伤较大,会使患者的免疫力降低,并且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3.复发率极高。 4.有种植的可能。 放射治疗(伽马刀): 理论依据:肿瘤是一类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疾病,化疗药有"细胞毒"和促进分化等作用,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等,从而可以治疗或治愈肿瘤。俗称“烤电”,是1895年法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所谓放疗是利用X光射线较强的贯穿能力透过皮肤、骨骼直达人体深部组织,从而将敏感的肿瘤细胞杀死,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以下几种情况应避免使用放疗: 1.肺癌合并大量胸水及肝癌合并大量腹水者; 2.食管癌已穿孔、腔内合并大量积液; 3.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如急性感染;

肿瘤治疗新方法 碘125粒子植入

肿瘤治疗新方法碘125粒子植入 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数超过140万。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除早期手术切除外,常规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如副作用大,患者不易耐受,易复发等。近一年多来我科新开展的碘125粒子植入法,已治疗恶性肿瘤数十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该疗法能扬长避短,弥补常规治疗的不足。 特点:直接植入肿瘤内。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其实也是一种放射治疗肿瘤的方法。不过,它是在CT、超声等影像引导下,将发出低能量γ射线的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组织进行持续性的杀伤。 我们知道,常规治疗肿瘤的方式主要有3种:手术切除、化疗和放射治疗,还有生物治疗等,然而这几种疗法并非对所有肿瘤都适宜。放射性治疗由于辐射面积较大、放射性射线剂量大和贯穿人体,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很大。与常规外照射治疗相

比,在CT和超声引导下植入碘125粒子优势显著:内照射射线剂量小,作用时间更长,治疗定位更准确【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和适形放疗】,对肿瘤局部作用剂量高,辐射半径小,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极小,是一种非常好的局部治疗措施。与化疗和其它全身治疗配合,治疗肿瘤的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杀灭远处的微转移病灶)。 该技术对肿瘤的局部治疗可以达到或 接近手术和其他毁损病灶疗法的效果。对于某些经手术后,出现复发或者局限转移的肿瘤,碘125粒子植入具有明显优势。此外,还可作为常规放射治疗的补充和协同治疗 的手段,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应用:不只是辅助治疗。在很多人眼中,碘125粒子植入只是治疗肿瘤的辅助方式。其实不然,它不但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而且对部分肿瘤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愿行根治性手术以及一些无法 手术的实体肿瘤患者,碘125粒子植入是不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doc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实现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本指南从诊断项目的科学性、医学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准入、样本采集至检测报告发出的检测流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所开展检测项目的临床目的、理解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作用;医学实验室为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并为其提供与报告相关的咨询服务。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实验室准入及质量保证对临床和医学实验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指南是参考现行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靶点基因的不断发现,本技术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专家修订。 本指南起草人:詹启敏、曾益新、王珏、姬云、钱海利、李晓燕、孙石磊

目录 1. 本指南使用范围 (1) 2. 简介 (1) 3. 标准术语和基因突变命名 (1) 3.1标准术语 (1) 3.2 基因突变命名 (2) 3.3 参考序列 (2) 3.4 各类变异 (2) 4. 分析前质量保证 (5) 4.1 样本类型及获取 (5) 4.2 采样质量的评价 (6) 4.3 样本采集中的防污染 (6) 4.4 样本运送和保存 (6) 5.分析中质量保证 (7) 5.1 实验室设计要求 (7) 5.2 检测方法 (7) 5.3 D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13) 5.4 R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14) 5.5 试剂的选择、储存及使用注意事项 (14) 5.6 核酸扩增质量控制 (15) 5.7 设备维护和校准 (15) 5.8 人员培训 (15) 5.9 方法的性能验证 (16)

个体化药物治疗及其基因诊断

#专论#个体化药物治疗及其基因诊断 周宏灏王连生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药物治疗中的普遍现象。临床上许多药物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据估计,哮喘、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病治疗药物有效率约为60%,多达40%的患者疗效不理想甚至无效[1]。而在糖尿病和肿瘤等治疗药物中,有效率更低。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临床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个别患者对常规药物治疗非常敏感而出现各种程度不等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十分普遍。据美国流行病学资料统计,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在医院患者中高达617%,且0132%的住院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在各类死亡原因中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排名第4~6位[2]。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此外,在新药研发中,70%~80%的候选药因少数个体对药物异常反应而未能上市或上市后被撤出市场。由于普遍存在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使得许多药物疗效及其治疗的安全性无法准确预测。因此,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除了考虑患者病情以及药物适应症等情况外,往往还要加入个人的临床经验。好的经验被称为药物治疗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实行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40多年前,临床发现肌松药琥珀胆碱超敏感个体在常规剂量下,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且持续时间长。经查明这种高敏感性反应是一种遗传性反应,源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基因变异引起机体对琥珀胆碱灭活能力缺陷所致。尽管人群中琥珀胆碱高敏反应个体频率非常小,在高加索人中仅为1/3500,但由于这种异常反应的危险性大,因而查明这种高敏药物反应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这一事件连同早期的美芬妥因、异喹胍、华法林和异烟肼等一些药物异常反应的典型遗传现象,促进了新学科遗传药理学的迅速形成与发展。这门新兴学科系统研究药物反应相关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变异对蛋白功能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影响。经过50多年的发展,遗传药理学先后发现并查明了多种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对一些药物的体内代谢动力学或临床疗效或临床不良反应的影响及其规律,这些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2D6、CYP2C19、CYP2C9、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 i o puri n e m ethy ltransferase,TP MT)等。同时,P糖蛋白(P-g lycoprotein,PGP)、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P-C等转运体以及5-羟色胺(5-H T)受体等对药物临床治疗具有显著影响的多态性变异及其机理也被陆续发现。 目前,多数经遗传药理学研究所查明的药物异常反应均属于单基因遗传性反应。这些反应主要是因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导致酶活性异常,服药后体内药物未能被正常代谢消除而排出体外,导致体内过高或过低药物浓度所致。这种异常药物反应往往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来获得理想药物疗效。P450药物代谢酶CYP2D6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由于数种多态性点突变以及基因多拷贝的原因,人群中CYP2D6酶活性呈现4种表型分布,它们分别是弱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强代谢型以及超代谢型。在高加索人群中他们的频率依次为7%、40%、50%以及3%。亚洲人群中,CYP2D6的弱代谢者发生频率不到1%。约10%的西班牙人为超代谢型,瑞典人中超代谢型约占1%~2%。CYP2D6酶活性遗传多态性在临床上影响可待因、美多洛尔、卡维地洛、阿咪替林、氟哌啶醇等40多种药物临床治疗疗效。通过药物剂量调整,例如,应用阿咪替林治疗时,对于从弱代谢到超代谢4种分型的患者可分别给予40%、80%、120%及180%的剂量,便可以消除不同分型的个体间因代谢差异所造成的药物作用浓度的差异,达到理性疗效[3]。同样,对于CYP2C19的底物奥美啦唑、西泰普兰、安定、兰索啦唑以及雷贝啦唑,CYP2C9底物华法林、格列本脲、甲苯黄丁尿、醋硝香豆素,NAT2底物异烟肼,TP MT的底物硫唑嘌呤等也可通过类似的药物剂量调整,来消除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在药物临床治疗中引发的药物反应个体差异。 作者单位:410078长沙,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临床个体化用药

个体化用药研究 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遗传因素(即药物代谢基因类型)、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它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式称为个体化用药。个体化用药能够减少药物浪费、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时间花费。 个体化用药是现代医学用药的重大进展,我国临床药理学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外发展得更早一些[1]。临床药代动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治疗医学领域产生了一门重要技术—治疗药物监测(TDM),并在近二十多年的医学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个体多样性的表现,近三年来,国外又提出了药物基因组学,它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发展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与个体化用药 临床药代动力学理论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了理论基础。80年代后期,在我国形成了治疗药物监测的新体系。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通过测定体液(或血液)中药物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使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临床使用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可通过此法进行检验。药代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随着时间变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定量变化的规律。为了较为正确地描述需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微分方程。一般用房室模型来说明不同药物进入体内的转运。 例如环孢素在小肠吸收时可被小肠壁上皮细胞中的CYP3A酶系代谢或被小肠上皮细胞表达的P一糖蛋白阻止吸收,吸收后主要经肝脏的CYP3A酶系代谢。因此,环孢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和消除都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点,血液中药物谷浓度与服用剂量不成比例,稍微增减剂量,均会引起血药浓度较大波动。药师应告知病人不要随意减量。临床上将环孢素改为150 mg/d与125 mg/d交替使用,这样易致血药浓度波动大,建议改为135 mg/d,结果血药浓度稳定在130 ng/m左右,环孢素在体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总40页)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总4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实现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本指南从诊断项目的科学性、医学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准入、样本采集至检测报告发出的检测流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所开展检测项目的临床目的、理解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作用;医学实验室为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并为其提供与报告相关的咨询服务。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实验室准入及质量保证对临床和医学实验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指南是参考现行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靶点基因的不断发现,本技术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专家修订。 本指南起草人:詹启敏、曾益新、王珏、姬云、钱海利、李晓燕、孙石磊

目录 1. 本指南使用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简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标准术语和基因突变命名..........................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标准术语....................................................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基因突变命名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 参考序列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 各类变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分析前质量保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 样本类型及获取..............................................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采样质量的评价 (6) 4.3 样本采集中的防污染.......................................... 错误!未指定书签。 4.4 样本运送和保存.............................................. 错误!未指定书签。 5.分析中质量保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实验室设计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 检测方法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 D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 R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5 试剂的选择、储存及使用注意事项.............................. 错误!未指定书签。 5.6 核酸扩增质量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7 设备维护和校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8 人员培训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9 方法的性能验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肿瘤的治疗方法

肿瘤的治疗方法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种: 一、手术治疗 二、化药治疗 三、放射治疗 四、中药治疗 五、生物治疗 手术、放疗和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3大治疗手段。 第一部分手术治疗 一、外科手术 均为限期手术或急诊手术 1.预防性手术-----治疗癌前病变 2.根治性手术-----适应于Ⅰ、Ⅱ、Ⅲ(早)各个脏器的肿瘤有其根治性切除范围 3、诊断性手术-----切除活检术(切取活检术、剖腹探查术) 4.扩大根治术----根治范围+邻近脏器及区域淋巴结(乳癌扩大根治术----根治+乳内淋巴结清除;胃癌一R1、R2 、R3手术) 5.姑息性切除术----解除,减轻症状(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胃肠吻合术;晚期结直肠癌伴肠梗阻---肠造瘘术,吻合术;胆道肿瘤伴梗阻----胆肠吻合,引流术;喉癌-----气管切开术)6.其它手术(1)、减瘤手术----减少肿瘤负荷 (2)、动脉插管化疗、栓塞 (3)、间接手术治疗----乳癌的卵巢切除术 (4)、急诊手术—出血、穿孔、梗阻 (5)、复发和转移灶的手术治疗 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的方法,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一)主要技术 1.血管内介入 使用1-2mm 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医生凭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识,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2.非血管介入 简单的讲就是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等。 (二)治疗方法 1.支架技术 (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难以进食时,可经口咽将食管支架置入病变处,改善患者进食状况,同时支架对肿瘤有一定压迫作用,造成肿瘤缺血,延缓肿瘤生长。(2)胆道支架:适合于因肝门、胰腺等部位肿瘤压迫胆管引起的阻塞性黄疸,采取经皮肝穿,将胆道支架置于狭窄段,使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是解决阻黄的首选方法。 2栓塞治疗 (1)肿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肿瘤均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2)出血的栓塞:晚期肿瘤常引发大出血,如不及时控制,常引起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该类患者应行急诊介入治疗,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气管动脉、髂内动脉、胃冠状静脉等。 第二部分化学治疗 一、化疗概述 二、作用机制 三、药物分类 四、不良反应

癌症治疗的4种方法

癌症治疗的4种方法 说到癌症,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切掉”。手术治疗肿瘤的概念深入人心,但实际上,治疗癌症却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放疗、化疗、中医治疗等方法都被应用到癌症治疗中,关于这些方法你了解多少?环球创客赴美医疗布王建专家为我们整合了几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 手术 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癌症病人都适合手术,一般来说,除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外,大多数实体瘤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尤其是早、中期癌症,没有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瘤体一般较小,都适宜手术治疗。 风险: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如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后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骨肉瘤患者截肢后影响行动能力等。 放疗 放疗即放射治疗,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70%左右的肿瘤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适用范围:放疗主要针对相对比较局限的实体肿瘤的根治治疗,例如鼻咽癌、头颈部肿瘤等对化疗不敏感,单用放疗就可以根治。对于其他肿瘤,放疗多作为综合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术前可以使得肿瘤缩小范围,达到减期效果,为手术创造条件;术中进行姑息治疗;术后对于切得不彻底的部位放疗,可以防止复发。对于白血病等全身性肿瘤放疗作用有限。 毒副反应:放疗的毒副反应以局部反应为主,与放疗射野有关。例如头颈部放疗会出现口干、咽喉肿痛、颈部纤维化、味觉功能减退等;胸部放疗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肺改变、放射性食管炎等。随着放疗技术进步,以前经常出现的放射性脑损伤、截瘫等则较少发生。 化疗 化疗是应用化学药物(包括内分泌药物等)治疗恶性肿瘤。常用静脉注射、口服或其他形式将化疗药物进入体内来杀灭肿瘤。目前化疗药物大致有三大类:传统的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近年发展最快的是靶向药物,除了胆道系统肿瘤,目前几乎所有肿瘤都有靶向药物。不过,现在多数靶向药物还不能完全取代细胞毒药物,还要和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 适用范围:化疗是针对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的肿瘤例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乳腺癌、胃肠肿瘤、肺癌及生殖系统肿瘤等。化疗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分布到全身各处,不光

21世纪癌症治疗新方法——阳子线治疗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21世纪癌症治疗新方法——阳子线治疗法 作者:周颂伦, 王枫, ZHOU Song-lun, WANG Feng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11,12(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唐丽灵.王巍.李绸喜.王琦.谢翔.TANG Li-Ling.WANG Wei.LI Ghou-xin.WANG Gi.XIE Xiang电工新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 2.周宏博肺癌脑转移患者94例的放射治疗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吉林医学2011,32(6) 3.段振离征服癌症的高温疗法[期刊论文]-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6(11) 4.马金发抗癌中药制剂对各种癌症治疗报告[会议论文]-2005 5.吴全印从胃癌发生发展规律性谈癌症治疗的体会[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 6.梅华丽选择正确的癌症疗法[期刊论文]-医药与保健2009,17(6) 7.刘艳辉.李超英癌症治疗的新思路[期刊论文]-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3) 8.张国清.赵江花耳穴压豆联合穴位灸法治疗晚期癌症疼痛64例[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3) 9.林燕彬食道癌同期放化疗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12,31(2) 10.K.Werner.M.Murphy从医学成像到癌症治疗灵活且多功能的技术正逐渐获医疗人员采用[期刊论文]-电子与电脑2011(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b5952336.html,/Periodical_bhdxxb201103019.aspx

2015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

2015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 发布时间:2015-08-04作者:SFDA 前言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实现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紧迫任务。本指南从诊断项目的科学性、医学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准入、样本采集至检测报告发出的检测流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所开展检测项目的临床目的、理解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作用;医学实验室为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并为其提供与报告相关的咨询服务。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实验室准入及质量保证对临床和医学实验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指南是参考现行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靶点基因的不断发现,本技术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的专家修订。 本指南起草人:詹启敏、曾益新、王珏、姬云、钱海利、李晓燕、孙石磊 DNA RNA.jpg 目录 1. 本指南使用范围 1 2. 简介 1 3. 标准术语和基因突变命名 1

3.1标准术语 1 3.2 基因突变命名 2 3.3 参考序列 2 3.4 各类变异 2 4. 分析前质量保证 5 4.1 样本类型及获取 5 4.2 采样质量的评价 6 4.3 样本采集中的防污染 6 4.4 样本运送和保存 6 5.分析中质量保证 7 5.1 实验室设计要求 7 5.2 检测方法 7 5.3 D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13 5.4 RNA提取方法与质量控制 14 5.5 试剂的选择、储存及使用注意事项 14 5.6 核酸扩增质量控制 15 5.7 设备维护和校准 15 5.8 人员培训 15 5.9 方法的性能验证 16 6. 分析后质量保证 17 6.1 检测结果的记录 17 6.2 失控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17

肿瘤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肿瘤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肿瘤的治疗方法现在人们很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们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生病患者不仅非常的痛苦,患者的家属也都跟着操心劳累还有很多负担,肿瘤这种疾病现在很长见,有很多人还是对这个疾病情况不懂,其实不用担心是可以治疗的,所以今天跟大家细细的讲述一下肿瘤的治疗方法,让大家对它有个深入的了解。 手术治疗除了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外,其余各种恶性肿瘤,包括癌与肉瘤等皆是存在一个或多个有形实体的肿瘤,所以又称为“实体瘤”,可通过外科手术将其切除。由于癌组织有向周围侵犯和沿淋巴管向外扩散、转移的可能,所以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的原则是:“将肿瘤与荷瘤器官以及引 流区域的淋巴结整块切除”。当然,手术总有一定风险,而且患 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又常有其它合并症或潜在的器官功能障碍。但手术切除有可能给病人带来根治的希望,所以仍宜积极争取。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射线杀灭癌细胞的方法,对鼻咽癌、宫颈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效果甚佳。放射治疗除可对原发病灶进行治疗外,亦常用于对转移灶如淋巴结、骨及脑部转移的局部治疗。但放射治疗达到一定的剂量时,会产生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应予相应处理。 化学治疗一些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化学治疗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治愈。近年来,随着化疗新药相继问世,数药联合应用的方案不断推出,对各种实体瘤的疗效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放射治疗一样,化疗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常见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造血功能抑制以及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乃至骨髓功能衰竭等;脱发、静脉炎也比较常见。故化疗前应多加斟酌,化疗期间应仔细观察,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剂量。 生物治疗此法与放疗、化疗不同,一般毒副反应较小,常用于手术治疗、放化疗之后,用以恢复和提高病人免疫功能而巩固疗效,或作为癌症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而发挥其作用。但以目前医学水平来看,很难单一使用生物治疗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上面叙述了肿瘤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也让大家多多的关 心患有这个疾病的人,多一点关爱,大家平时有时间的话也可以

基因检测基因分型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修订稿

基因检测基因分型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基因分型检测指导个体化用药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患者中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死于自然疾病本身。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为: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家庭用药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人。 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不重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处方中的剂量多是常规剂量,对患者来说未必准确,没考虑个人代谢耐受因素,长期过量用药,很可能导致慢性药物中毒。 基因组的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应多态性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每个人有自己特有的药物代谢基因,决定着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剂量,只有根据自己的耐受剂量服药,才是最合理的安全剂量。进行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型检测,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使长期用药更安全,毒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 药物基因组学正是从已知基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研究从表型到基因型的药物反应个体多样性。从基因水平研究证明和阐述药物疗效以及药物作用的靶位、作用模式和毒副作用。揭示药物反应多态性这些差异的遗传特征,鉴别基因序列中的差异,并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遗传体质评估,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耐药现象发生,实现“个性化用药”的目标。 我们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基因组教研室经过研究,已开发了结核病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抗凝剂药物华法林以及铂类、5-氟尿嘧啶、巯基嘌呤类等肿瘤化疗药物的用药指导基因检测项目,倡导基于基因分型的个体化合理用药。同时还开发了人乳头瘤病毒筛查与宫颈癌预警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