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研究

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研究
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研究

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重型、特重

型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在救治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沟回疝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科救治的39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沟回疝继发脑干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天幕裂孔切开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GCS昏迷评分,术前3~5分17例,6~8分22例。经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天幕切开术后有效率为82.0%。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暴露范围广,有利于彻底清除血肿、天幕裂孔切开、静脉窦修补,有利于颅内外减压及颞叶沟回疝复位,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大大缩短脑干受压时间,有利于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概率,改善继发性脑干伤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标签: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重型颅脑损伤;颞叶沟回疝;脑干伤;颅内血肿;天幕切开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7-0158-02

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在3~8分,其预后差,特别是入院时患者已合并有颞叶沟回疝的患者,其预后情况会更不好。2006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根据出血情况采用逐步性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同时天幕切开,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39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沟回疝继发脑干损伤患者,女18例,男21例。年龄16~77岁,中位46.8岁;4例为硬物致伤,5例为坠落伤,28例为交通事故损伤,2例为其他原因损伤。病程30 min~10 h,平均1.5 h。临床症状:无肢体病理表现的患者17例,双侧肢体病理征阳性表现的患者7例,单侧肢体病理征阳性表现的患者15例。GCS 评分均小于8分,其中3~5分17例,6~8分2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CT检查,3例为桥静脉破裂伴硬膜下血肿,6例患者为硬膜外伴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5例患者为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8例患者为单纯性硬膜外血肿。18例入院时已单侧瞳孔散大,其中5例经脱水治疗后散大瞳孔稍有回缩;14例无明显变化;7例入院时已双瞳散大并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呈鼾声呼吸。术前CT示,9例脚间池消失,16例环池消失,7例四叠体池消失;21例脑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0 cm,3例脑中线结构移位小于0.5 cm。

1.2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血交配等检查后直接送手术室,30 min内成功全麻,标记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切口平颧弓、始于耳屏前1.0 cm,绕过同侧耳廓向后上方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额部发际下,呈“?”字形。开颅前于血肿较厚处切开头皮约2~3 cm,颅骨钻孔,吸出部分硬膜外血肿或打开硬膜1~2 cm 切口,吸出部分硬膜下血肿,以减轻脑组织及脑干受压,缩短脑干受压时间,此过程约需3~5 min,然后行常规开颅,术中清除硬膜外/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去除

浅谈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浅谈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神经外科;临床;进展性颅内血肿 【论文摘要】本文对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得出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绝不能仅仅依赖首次CT结果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而应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测,根据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资料分析 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颅脑外伤后GCs8分的幕上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89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41例,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男65例。女24例,年龄6~85岁,平均33岁;人院距受伤时间0.5~16h。平均8.5h,交通事故伤55例,高处坠落伤22例,头部被钝器打伤12例。统计受伤机制:减速伤55例,加速伤34例。 1.2CT检查伤后第二次复查CT,颅内血肿较首次CT扩大为进展组,共4l例;第二次复查CT示血肿较首次CT无明显变化为非进展组,共48例。首次扫描时间为伤后30分钟~16小时。伤后CT 复查发现进展性血肿:4~8小时29例,8~12小时17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大于3天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48例,脑内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8例,多发血肿2例。首次头颅CT扫描血肿量:小于10ml19例,11~20ml50例,20~26ml21例;第2次头颅CT扫描均显示较原血肿增大,血肿大于30ml39例;第3次头颅CT扫描血肿大于30ml15例。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征;保守治疗包括脱水、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消化道出血及补液等处理。符合以下指征之一的予手术治疗: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 ②血肿量总和30ml;③血肿位于一侧,中线移位1cm,或血肿位于双侧,中线移位o.5cm;④环池受压明显。手术方法为开颅清除血肿,根据术前瞳孔及术中颅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本组中进展组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16例,非进展组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28例。

外伤性颅内血肿

一、外伤性颅内血肿 1、生活指导 急性期遵医嘱绝对卧床休息。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动作轻稳,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头15°-30°,减少脑部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取下活动假牙以防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瘫痪肢体要保持肢体功能位。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告知家属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的重要性,减少一切不良刺激。 2、饮食指导 昏迷、吞咽困难者应予鼻饲流食,防止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对尚能进食者喂食不宜过多过急,注意一口量,同时给予一些鼓励性语言,遇呕吐、反呛时暂停进食,抬高床头。能进食者吃些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食。病情平稳后可吃些普通饮食,但一定要限制盐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2-5g,多食含纤维多的食物 如芹菜、韭菜等可促进肠蠕动,防止大便干燥,每天保证充足的水量。 3、心理指导 病人因突然瘫痪、卧床不起、失语、构音困难而不能表达感情,早期表现焦虑、易伤感、易激惹。后期出现抑郁、悲观、退缩等。安心静养和保持乐观开朗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4、康复知识教育 病情平稳后即可抓紧早期锻炼,越早疗效越好。先做主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后可进行被动运动。进入恢复期后可在医护人员配合下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各功能锻炼,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早日回归社会。 5、出院指导 ①.避免情绪激动,去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多吃含水份、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③.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适当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④.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一般1-3年,长者终生)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在康复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体会。方法对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治经验。结果前24h 内发现31例颅内血肿(62%);预后情况为41例恢复良好(82%)、5例中残(10%)、3例重残(6%)、1例死亡(2%)。结论严密观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是减少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标签: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体会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的是在颅脑受损后首次进行CT检查,而未发现脑内血肿,过一段时间再一次检查时却发现脑内血肿的情况,或者进行首次CT 检查时发现有脑内血肿,但复查时发现其他部位也出现脑内血肿的情况[1]。可见,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若不及时诊治,则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致残和病死情况。因此,及早诊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关键。现对我院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21例、男性29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2±3.7)岁;致伤原因:硬物击伤8例、摔伤20例、车祸伤22例。入院时进行GCS评分,其中6例3~8分、30例9~12分、14例13~15分;临床表现:31例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6例伤后昏迷不醒者、4例躁动不安者、36例合并呕吐者、8例小便失禁者。 1.2方法对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①非手术治疗:对于不具备手术适应征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止血、激素、吸氧、亚低温、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对症治疗;②手术治疗:对于GCS评分超过13分、幕上DTICH血肿量少于30mL,且中线移位小于1cm 的患者则先选择保守治疗。若占位效应比较明显,幕下血肿大于10mL、幕上血肿大于30mL,特别是硬膜下或硬膜外合并有血肿的患者,则及早进行开颅清除血肿[2]。若颅内高压症状较重,且幕上单一血肿量超过20mL,则选择锥颅置管引流术,再注射2万U尿激酶,夹管3~3.5h,然后进行开管道低位无菌引流。隔日可再次进行检查,血肿基本消退后可拔管。该方法适合血肿位于重要功能区和深部的患者治疗。 2结果 2.1 CT检查结果在外伤后1h内进行首次CT扫描检查,结果如下:5例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挫伤、10例正常。然后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性。方法回顾分析 2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已经发生脑疝5例,其中死亡和重残占80% 。未发生脑疝20例,死亡、植物生 存和重残占20%。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脑疝前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相 当重要。 【关键词】颅内血肿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在颅脑外伤中较常见,目前临床外伤性脑出 血病例逐渐增多,病情重,病死率高,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脑损害。我科于2005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320例,其中迟发性血肿 25例占同期颅内血肿7.8%,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0—20岁4例,21—40岁10 例,41—55岁8例,55岁以上3例。受伤部位,枕部12例,额部8例,颞顶部3例,顶枕部2例。首次CT至确诊DTICH时间3小时—10天,其中12小时内10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7天和10天各1例。入院时GCS计分13—15分13例,9—12分8例,3—8分4例。 1.2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昏迷19例,入院时清醒者18例,有意识障碍这7例。治疗中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20例。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者 15例。剧烈头疼呕吐及出现新的神经体征者14例。躁动着1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障碍无好转或恶化者3例。 1.3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平片和CT扫描发现线性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2例,受伤至首次CT时间:1小时以内5例,1—3小时10例,3—6小时5例,6—24小时5例。首次CT检查结果:脑内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14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正常头部CT扫描3例。迟发性血肿部位和性质:枕部10例,额部9例,颞顶部6例。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6例, 硬膜外血肿1例。 2结果 手术治疗20例,出院时痊愈11例,轻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 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1例,为脑疝晚期患者,其余4例,GCS计分13—15分,保守治疗,颅内血肿逐渐吸收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 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首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越来越短,颅内血肿的早期 发现率明显降低,而DTICH的发现率上升,DTICH患者预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 高达25%—55%[1]。降低迟发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其取决于对本病早期CT特征及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本组25例中 除3例CT扫描正常外,其余22例显示脑挫裂伤或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目 前许多学者认为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DTICH发生的重要基础[2]。 我们认为颅脑外伤后短时间内CT检查发现脑挫裂伤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应警惕有发生DTICH的可能。本组首次CT至DTICH确诊在24小时内就有18例,占18/25。因此我们主张,凡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首次CT后

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李丽芳彭华萍刘静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31例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患者进行及时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准确评估患者肢体感觉、活动、肌力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颅内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胃溃疡1例,切口感染1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严密观察、积极的治疗和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症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治愈出院。结论: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早期干预是提高疗效、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2.038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而且最危险的继发性病变,若处理不及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其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10%,但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几乎有半数患者并发颅内血肿[1],颅内血肿包括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2],临床上常需要手术治疗。我院于2010年11 12月对31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血肿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2.26%,现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31例因各种原因所致急性重型颅内血肿患者,GCS评分5 8分,均在全麻插管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男21例,女10例。年龄8 68岁,平均年龄42.3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9例,硬脑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10例。术后3 6个月,通过CT或MRI观察,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颅骨内板下、脑实质内密度影正常。 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颅内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胃溃疡1例,切口感染1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严密观察、积极的治疗和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症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治愈出院。 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是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一种并发症,与患者昏迷、伤后自身和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术后3 7d。本组发生了3例肺部感染,2例为术后第4d,1例为术后第5d,呼吸道痰多、淡黄色,伴有发热,体温在38.4 39?,痰培养为肺炎伯雷克杆菌。即安排单人病房,行气管切开术,每天空气消毒3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每天雾化吸入3次,每2h翻身、叩背排痰1次,遵循“气道湿化—胸壁叩击—排痰”的原则[3]。术后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应重视患者呼吸道通畅,若分泌物多、淡黄色,血氧饱和度<90%,伴有体温>38?,WBC>12?109L,提示有肺部感染需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应激性胃溃疡颅脑外伤后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6% 47%,可能与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有关[4],本组1例术后第7d排柏油样便约200g,从留置胃管中抽出血性液约50ml,患者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冷,血压下降至89/60 mmHg,脉搏快143次/min,立即报告主管医师,遵医嘱禁食,准确应用止血药奥美拉唑钠(洛赛克)40mg静脉滴注,2次/d;冰生理盐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8ml及云南白药0.5g胃管内灌注,每小时1次,每次灌注时先抽出上次灌注液。遵医嘱输入新鲜全血,密切观察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及胃内容物的颜色、量,观察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糖的变化。保持病房安静。经过上述处理,患者于第12d大便黄、软,镜检(+)。2.3颅内再出血术后颅内再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3d内,特别是术后6h之内。本组3例颅内再出血,其中2例发生在术后6h,1例发生在术后36h。1例患者术后6h由嗜睡突然烦躁不安,手脚乱动,血压160/90mmHg,行CT检查示颅内出血;1例患者术后6h神志模糊,由烦躁后转为安静,神志呈浅昏迷状态,血压150/100mmHg,行CT检查示颅内出血;1例患者术后36h呈浅昏迷状态,左侧瞳孔对光反射由灵敏变为消失,血压140/90mmHg,行CT检查示颅内出血。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大小、光反射)、四肢活动情况,若患者由烦躁变为安静或安静变为烦燥,瞳孔对光反射由灵敏变为迟钝或一侧瞳孔散大,提示有颅内出血,需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2.4切口感染术后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3 7d[5]。本组发生1例枕部感染,表现为术后第6d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有较多淡黄色液体渗出,伴有发热,体温38 38.5?,切口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该患者体型肥胖,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时空腹快速血糖14.1 mmol/L,因后颅窝血肿病情危、重,急诊手术。考虑此患者感染与糖尿病有关,安排住单人病房,每天空气消毒2次,保持创面敷料清洁干燥,有渗液及时更换,请内分泌科会诊给予正规胰岛素治疗及饮食。 2.5肾功能不全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严重的并发症,除 · 96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2期(下半月版) 作者单位:337000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丽芳:女,大专,主管护师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一、硬膜外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常因颅骨骨折致硬脑膜动静脉撕裂,以及板障出血使血液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地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以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和典型;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头颅线片常有颅骨骨折;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多在骨折线附近;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病情重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做检查者,应根据受伤机制、临

床表现初步判断,及早通过钻孔探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 ()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显示幕上血肿>,幕下血肿>,中线结构有移位;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3T11:08:09.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李艳红唐志清 [导读] 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变化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很难预计,这也正是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潜在一定隐蔽性和迁延性。 李艳红唐志清 (广西省桂林市灵川县人民医院广西桂林 541299)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密切观察,及时评估病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并精心、细致地专业护理。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22例,占62.9%,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全面具体的个性化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血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26-0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DTICH)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再次行影像学检查(CT、MRI),出现新的颅内血肿[1]。随着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关注,目前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充分认识和及时严密监测颅脑损伤患者,DTICH越来越被及时发现并确诊。这种疾病常促使病情加重,导致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采取细致、专业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1~82岁,平均47.5岁,均为急性颅脑损伤。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9例,9~12分18例,3~8分8例,一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所有患者均在7小时内进行了首次头颅CT扫描,发现正常3例,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4例,合颅骨骨折14例,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8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及时评估病情,根据患者意识状况、年龄、血肿量及基础疾病情况,并充分尊重家属意愿,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开颅手术或保守治疗);无论是否手术,均给予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生命征,注意神志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依据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结果发现迟发血肿后距受伤时间:6小时以内19例,6~24小时10例,24~72小时5例,大于3天1例,其中因迟发血肿行开颅手术或再次开颅手术22例。其中15例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 1.3 转归 通过精心、细致地专业护理,早期发现DTICH,予以及时治疗,按照GOS评价预后,恢复良好22例,占62.9%;中残5例,占14.3%;重残3例,占8.6%;植物生存1例,占2.8%;死亡4例,占11.4%。 2.护理措施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病情进展恶化的严重继发性病变,处理不及时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是,如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将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2]。因此,对颅脑损伤病人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测意识及GCS评分的变化,以及瞳孔和生命体征的改变。尤其是伤后72小时的患者,将有助于早期确诊DTICH。 2.1 动态CT检查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复杂,首次头颅CT检查很难准确及时反映创伤后的动态继发性颅脑损伤,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密切关注、提高警惕。随着CT的广泛应用及院前抢救水平的提高,明显缩短了首次CT扫描的时间,如原发颅脑损伤轻,早期CT扫描可能显示无血肿,甚至正常,而在随后的时间才发展产生迟发性血肿,故首次CT扫描为阴性或轻微的异常,决不能麻痹,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一般来说,迟发性颅内血肿常发生在伤后1.5小时至72小时内,特别是6小时内。因此,对神经外科医务人员来说,须重视颅脑损伤后72小时内的密切监测,尤其6小时内,依据临床征象实行动态CT扫描对发现DTICH非常重要。本组有11例首次CT扫描在伤后3小时内,虽临床症状轻,但依然按本科惯例在随后1~5小时(即伤后6小时内)予CT复查,DTICH得以早期诊断。显然,对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动态监测头颅CT有助于及时发现DTICH,特别是时间很短即行首次CT检查的患者,不可忽略病情进展的可能,予常规伤后6小时CT复查,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意识变化的监测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颅脑损伤轻重的重要指标[3],因此,应重视动态评估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改变及进展趋势。一般而言,入院72小时内应每1~2小时就评估一次意识状态,对于伤后6小时内的病人还应每15~30分钟就给予常规唤醒、疼痛刺激观察,发现意识改变立即复查头颅CT。本组有6例患者意识清醒转为浅昏迷,9例一度情绪安定突然出现躁动不安,3例异常躁动突然变为嗜睡状态,立即汇报医生及急查头颅CT,DTICH得以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2.3 瞳孔变化的监测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者,早期严密监测瞳孔变化不应忽视。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系小脑幕切迹疝的典型征象。据统计DTICH 多见于额颞部,随着血肿量的增多,一旦超过其代偿能力即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显然,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可迅速评估颅脑损伤的病情进展,了解伤后颅内压变化及脑疝形成的动态过程。本组均严密监测瞳孔改变,依据患者瞳孔变化情况动态评估病情,发现10例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或仅有小挫伤,临床症状轻微,当出现瞳孔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射障碍时积极复查CT,较早发现DTICH,及时干预,赢得了抢救时机,预后好。 2.4 GCS评分的动态评估 GCS评分是评价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故重视 GCS评分改变的评估并采取动态地复查头颅CT,可明显提高DTICH的早期诊断。笔者认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发现GCS评分下降1~2分,应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积极复查头颅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2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术前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2例中男98例,女24例,年龄6~80岁,平均39岁。车祸伤87例,坠跌伤15例,斗殴伤11例,物体砸伤9例。伤后有不同程度生命体征变化92例,有原发性昏迷98例,其中出现中间清醒期35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68例。全部病例均经CT、X线摄片及核磁共振(MRI)扫描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硬膜外血肿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10例。合并颅骨骨折56例,颅底骨折22例,合并脑挫裂伤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干损伤15例,入院即有脑疝者16例。开颅行血肿清除术102例,钻颅血肿冲洗引流术20例。痊愈102例,植物生存8例,自动出院12例。 2 护理体会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占颅脑损伤的3%~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病情具有易变、多变、突变的特点。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颅内血肿主要是通过观察意识变化发现的,故掌握伤后意识障碍的各期表现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伤后意识稳定或由昏迷逐渐清醒,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原发性昏迷逐渐加深或原发性昏迷很深,说明脑损伤严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中间清醒期在伤后2~24 h,大多数为6~12 h。本组35例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平均9 h。经过本组观察,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有早期颅内血肿形成:(1)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2)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3)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4)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或在定期进行性检查中,痛觉反应渐迟钝。(5)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2-02T09:08:56.2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孙勇军[导读] 对于颅脑外伤患者,不应该依赖首次CT检查的结果,而忽视临床动态演变。 孙勇军(大连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辽宁大连116100)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60-01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性。方法回顾分析2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确诊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已经发生脑疝5例,其中死亡和重残占80% 。未发生脑疝20例,死亡、植物生存和重残占20%。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脑疝前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相当重要。 【关键词】颅内血肿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在颅脑外伤中较常见,目前临床外伤性脑出血病例逐渐增多,病情重,病死率高,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脑损害。我科于2005年7月~2010年7月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320例,其中迟发性血肿25例占同期颅内血肿7.8%,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0—20岁4例,21—40岁10例,41—55岁8例,55岁以上3例。受伤部位,枕部12例,额部8例,颞顶部3例,顶枕部2例。首次CT至确诊DTICH时间3小时—10天,其中12小时内10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7天和10天各1例。入院时GCS计分13—15分13例,9—12分8例,3—8分4例。 1.2临床表现:伤后有原发昏迷19例,入院时清醒者18例,有意识障碍这7例。治疗中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20例。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者15例。剧烈头疼呕吐及出现新的神经体征者14例。躁动着1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障碍无好转或恶化者3例。 1.3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平片和CT扫描发现线性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2例,受伤至首次CT时间:1小时以内5例,1—3小时10例,3—6小时5例,6—24小时5例。首次CT检查结果:脑内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14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正常头部CT扫描3例。迟发性血肿部位和性质:枕部10例,额部9例,颞顶部6例。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 2 结果 手术治疗20例,出院时痊愈11例,轻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1例,为脑疝晚期患者,其余4例,GCS计分13—15分,保守治疗,颅内血肿逐渐吸收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首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越来越短,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率明显降低,而DTICH的发现率上升,DTICH患者预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25%—55%[1]。降低迟发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其取决于对本病早期CT特征及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本组25例中除3例CT扫描正常外,其余22例显示脑挫裂伤或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DTICH发生的重要基础[2]。我们认为颅脑外伤后短时间内CT检查发现脑挫裂伤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警惕有发生DTICH的可能。本组首次CT至DTICH确诊在24小时内就有18例,占18/25。因此我们主张,凡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首次CT后24小时之内,应常规CT不定期扫描动态观察,以便及时早期发现迟发血肿。 对于颅脑外伤患者,不应该依赖首次CT检查的结果,而忽视临床动态演变。本组病例突出的早期征象是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有20例。其次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15例,剧烈头痛呕吐及出现新神经体征14例。当临床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毫不犹豫复查脑CT。颅内血肿清除后,如果意识无好转或恶化,骨窗压力增高,也是复查CT的又一指征。 对于有明显占位效应DTICH应该尽早手术清除血肿,而对出血量小无明显脑室受压者,可先行保守治疗,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定时复查头部CT。DTICH的预后与早期诊断与否密切相关[3]本组确诊DTICH时已发生脑疝5例,其中死亡2例,重残2例轻残1例。未发生脑疝的20例中,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2例,轻残2例。因此,脑疝前确诊和治疗是相当重要的。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技术出版社, 1998:334-341. [2] 田力学,左焕琮,秦志平,等.外伤性颅内迟发血肿的早期诊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 [3] 林茂按,张子俊,王忠诚,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重症监护室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traumatic delay in-tracranial hematoma,TDICH)系指患者头部外伤后头颅CT未发现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再次CT扫描发现了血肿[1],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又在颅内不同的部位发现了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过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观察,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现将总结观察与护理体会如下。 【关键词】颅内血肿;观察;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在ICU治疗TDICH40例,其中男28例(70%),女12例(30%),年龄是15~78岁,平均是44.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高处坠伤5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4例,8~12分14例,7分以下22例.术后迟发血肿发现时间:<24小时19例,24-72小时18例,>72小时3例;血肿类型:迟发性脑内血肿28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10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2例。手术治疗28例,非手术治疗12例。 2 治疗与护理 2.1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予非手术基础治疗,有手术指针者,手术治疗。 2.2观察与护理,所有病例均予重症监护。主要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早期发现颅内高压症,争取积极的护理

措施,经头颅CT动态监测颅内血肿变化。 3 结果治愈31例,死亡3例,植物状态1例,放弃治疗4例,转院1例 4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特点为早期病情变化快,出血不稳定,可反复多次出血。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等不同部位,其中以脑内血肿最为常见[2],各血肿发生的时间多在创伤后6小时以内,24小时后很少发生[3]。因此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与否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4.1 对意识状态变化的观察意识状态的加深是早期发现DICH的关键.每15-30分钟进行意识及GCS评估一次,如果患者有烦躁突然转为安静或GCS评分下降,应及时报告医师,尽早进行CT复查,以明确诊断.本组14例有嗜睡到浅昏迷,15例昏迷逐渐加深,GC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均由于发现及时,早期复查CT 确诊DICH,经脱水或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可,其中1例因入院时已脑疝,病情危急,抢救无效死亡. 4.2 瞳孔变化的观察瞳孔的改变是判断颅内情况变化的重要线索。脑疝主要表现为初起时瞳孔呈椭圆,光反应迟钝,或先缩小光反应迟钝,随着血肿的增大瞳孔也逐渐散大,光反应也随之减弱至消失.大多数瞳孔散大者出现在血肿同侧。如有脑干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时大时小。因此该类患者应5-10分钟观察双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光反应情况,一旦发现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本组10例患

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观察护理 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5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术前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6~80岁,平均39岁。车祸伤33例,坠跌伤10例,斗殴伤4例,物体砸伤5例。伤后有不同程度生命体征变化38例,有原发性昏迷40例,其中出现中间清醒期15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25例。全部病例均经CT、X线摄片及MRI(核磁共振)扫描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硬膜外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18例,脑内血肿4例,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4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3例。合并颅骨骨折35例,颅底骨折8例,合并脑挫裂伤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干损伤5例,入院即有脑疝者6例。开颅行血肿清除术45例,钻颅血肿冲洗引流术7例。痊愈46例,植物生存4例,自动出院2例。 2 护理体会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占颅脑损伤的3%~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病情具有易变、多变、突变的特点。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颅内血肿,主要是通过观察意识变化发现的,故掌握伤后意识障碍的各期表现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伤后意识稳定或由昏迷逐渐清醒,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原发性昏迷逐渐加深或原发性昏迷很深,说明脑损伤严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中间清醒期在伤后2~24h,大多数为6~12h。本组15例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平均9h。经过本组观察,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有早期颅内血肿形成:(1)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2)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3)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4)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或在定期进行性检查中,痛觉反应渐迟钝。(5)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1]。 瞳孔是反映颅内病情变化的窗口,可较早地反映有无颅内血肿。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的敏感程度,便于进一步判断病情变化。因此,笔者对怀疑有颅内血肿者,每隔5~10min观察瞳孔1次。本组观察到在瞳孔散大前先出现缩小现象7例。随着血肿逐渐增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瞳孔散大的早晚,也与血肿的部位有关,颞部血肿出现瞳孔改变较早而额部血肿则较晚。由于动眼神经瘫痪的症状可因强脱水剂的应用而即刻恢复,故观察瞳孔时,亦应注意脱水剂的影响。绝大多数瞳孔散大出现在血肿同侧,故具有定侧意义。如伴有脑干损伤,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时大时小。 颅内压增高,脑血循环淤滞,发生脑缺氧,出现代偿性的血压增高,脉搏、呼吸减慢的所谓Cushing反应,为诊断颅内血肿的主要依据。本组血压增高>140/90mmHg 32例,脉搏减慢<60次/min 20例,呼吸减慢<16次/min 14例,是由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已濒于丧失,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168例治疗体会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168例治 疗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的救治经验,探讨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切实可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利川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救治的16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硬膜下血肿56例,硬膜外血肿90例,混合性颅内血肿22例。血肿量在40~160 ml。按GOS标准恢复良好96例,中度残废12例,重残废8例,无植物生存,死亡52例。恢复良好率57.1%,残疾率11.9%,死亡率31.0%。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发病后应及早去骨瓣减压加颅内血肿清除,同时控制脑水肿,防止肺部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颅内血肿;脑疝;治疗体会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头部外伤后常见的病理表现,脑疝是外伤性颅内血肿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较差。利川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168例,现就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8例,男106例,女62例;年龄6~78岁,平均4 2.5岁,男女比1.71∶1。受伤原因:车祸伤115例(68.5%),坠落伤22例(1 3.1%),跌伤6例(3.6%),打击伤25例(1 4.8%)。伤后就诊时间30 min~12 h,1 h 88例,1~3 h 25例,3~6 h 36例,6 h 19例。GCS评分3~5分79例,6~8分89例。双侧瞳孔散大74例,单侧瞳孔散大94例。CT示硬膜下血肿56例,其中双侧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90例,混合性颅内血肿22例;合并脑挫裂伤62例,其中重度脑挫裂伤、脑水肿、轴索损伤38例,复合性损伤11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查体发现瞳孔增大,立即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 ml,医护同行行头颅CT扫描,明确血肿部位及出血量,患者行开颅手术前准备后,立即进手术室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双侧硬膜下血肿则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清除血肿量在40~160 ml。复合性损伤危及生命时同时处理。术后神志未能立即清醒者常规行气管切开,并加强抗炎、止血、脱水、护胃及支持治疗,合并脑挫伤者常规使用激素3~5天。 2 结果 本组168例患者,按GOS标准恢复良好96例,中度残疾12例,重度残废8例,无植物生存,死亡52例。恢复良好率57.1%,残废率11.9%,死亡率31.0%。 3 讨论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中的应用探讨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1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开颅术,观察组进行快速开颅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骨窗完成的时间为(30.2±7.8)min,观察组骨窗完成的时间为(15.7±1.8)min,观察组骨窗完成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颅内压分别为(38.23±1.8)mmHg、(26.83±2.5)mmHg,观察组术前、术后颅内压分别为(35.67±3.2)mmHg、(13.53±1.3)mmHg,观察组在术后的颅内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快速开颅术在治疗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上,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快速开颅术;外伤性颅内血肿;抢救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容易引发脑疝的危险,是颅内血肿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脑疝的抢救一直是当今颅内损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以对我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快速开颅术结合脑疝抢救在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3月~1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分布:30~45岁,平均年龄(36.2±3.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21例,年龄分布:32~47岁,平均年龄(38.1± 2.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前均接受了脱水、降颅压、利尿等的常规检查,进行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血肿清除术,一次性完成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进行减压与血肿清除,观察组行快速开颅血肿清除术合并脑疝抢救;快速减压小骨窗,自耳屏前至绕顶结节作一切口,用牵开器撑开伤口[2],暴露颞骨鳞部,在颞骨鳞部后部钻一小洞,引流血肿快速形成肌皮瓣,全层分离骨膜、颞肌与皮肤,实现初步减压效果,继续完成开瓣血肿清除术。 1.3观察指标近期疗效指标[3]:骨窗完成时间、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神经功能[4]: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