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真菌
真菌

真菌中系谱物种的识别和物种概念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怎样去识别真菌物种而不是物种的概念。然而,在文章的开头提及一些关于物种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用的。Mayden(1997)调查了物种的概念并且在以他们的特征来作为理论或者操作性的物种概念。与理论性的物种概念相比操作性的物种概念能够被用于诊断或识别物种。Mayden对概念的回顾中,操作性的物种概念的类型比理论性的物种概念的类型多。仅有的第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是进化物种概念。(simpson,1951,1961;Wiley,1978)。从那些神创造的学说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很多的理论性的物种概念是可能的,但对于一个研究进化的生物学家来说与ESC争论是很难的。这就是他们把物种定义为“单一的保持着区别于其他种系特征的有独立进化趋向和历史的原生种系。”(Wiley,1978)的原因。谈论物种概念越来越普遍,形态学物种概念,生物学物种概念和系谱学物种概念,Mayden认为这些都从属于ESC。这三种物种概念都是试着去识别进化的物种(Avise and Wollenberg,199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与ESC相融合的。不幸的是,当用它来鉴定物种的时候,由于ESC没有识别的标准,ESC就实用性不强了,相反这些处于从属地位的操作性物种概念例如MSC,BSC和PSC有识别物种的特定标准。着重强调理论性物种概念与操作性物种概念之间的区别,我们将会为理论性多样性保存这些物种概念,并在操作性概念使用这些专业的物种识别,也就是形态学物种识别,生物学物种识别和系谱学物种识别。

正如Mishler和Donoghue指出(1982),生物学家采用一种物种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他们自己在个体特征和分类特征的经验。没有任何的物种识别方法能够识别出原始物种中的个体分裂成子代物种的时刻,因为在改变形态,交配行为或者基因序列发生并能够在子代物种上识别之前,已经来不及了。在ESC之下,物种已经能够运用MSR,BSR,或者PSR来识别,但是根据我们在真菌上的经验,当前对各种核酸多样性的系谱分析比其它更接近来识别物种且与物种进化概念

一致。PSR效果最好,因为一旦子代进化的物种已经由一个原始物种形成,并改变了它的基因序列发生,也能够在交配行为和形态改变发生之前被识别。

我们的目的是检测PSR与真菌相关性(1)通过与形态学物种识别,生物学物种识别做比较。(2)通过检查最近的PSR应用于真菌的例子。(3)考虑那些提出的PSR。这个真菌物种概念和物种形成已经被巧妙的评论 (Brasier, 1987, 1997; Burnett, 1983; Natvig and May,1996; Petersen and Hughes, 1999; Harrington and Rizzo,1999). Harrington 和Rizzo例外,这些评论主要集中于BRS、 MRS和还没有彻底的检测的PRS上.总体来说很多文章已经提到PSC和PSR。(Avise and Ball,1990; Avise and Wollenberg, 1997; Cracraft, 1983; Mayden,1997; McKitrick and Zink, 1988). Harrington 和Rizzo提出一种类型的PSR,它诊断物种作为“……这种最小的在一般株系共有独特的,可诊断的表性特征的种群集合体,”这个观点与Nixon和Wheeler (1990)所提出的几乎完全相同。然而Harrington 和Rizzo没有包含最近的真菌的已经利用基于基因系谱一致来诊断物种的PRS研究 (Geiser et al., 1998;Kasuga et al., 1999; Koufopanou et al., 1997, 1998;O’Donnell et al., 1998).这些研究证明运用PSR的系谱一致性是很适合应用于真菌的,并且有可能在真菌学家中盛行。

流行性物种的概念和识别

主要的真菌操作性物种概念是MSC,主要诊断方法是MSR。几乎毫无例外,这些已经被描述的真菌都是根据形态特征或者其他表型特征来诊断的(Hawksworthet al.,1996),比如生长在不同的温度或水的活动区(Pitt, 1979),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Frisvad and Filten-borg, 1990)或者色素的出现(Besl and Bre-sinsky, 1997)来判断。MSR的长处在于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是因此现

存的分类群体内和新物种与现存群体之间都可以作比较。它的短处在于当用BSR 或者PSR鉴定是一个物种时,用MSR诊断的物种则不只一个物种。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形态学物种蜜环菌,通过交配实验测定出它包含了十二个物种(BSR) (Anderson and Stasovski, 1992; Anderson and Ull-rich, 1979; Korhonen, 1978).最近更多人研究的一种从香菇提取的担子菌,发现用PSR诊断比用MSR

或者BSR诊断获得的物种多(Hibbett et al., 1995),这个结果引来了一场关于物种概念和从保护生物学的前景的角度识别物种的讨论(Hibbett and Dono-ghue, 1996)。更近的,医学上的重要的形态物种已经发现用PSR能够诊断包含在两三

个物种之间(Taylor et al.,1999a)。在人类的病原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有性阶段Ajellomyces capsulatus)六个独立的种群已经被遗传系谱的一致性(PSR)诊断且它们与生物学上的相关特征比如地理分布和致病性是一一相关的关系(Kasuga et al., 1999)。因此,和MSR一样广泛,一样简单直接的应用,在被BSR或PSR识别每个形态学物种中PSR不能被应用真菌中对进化有意义的物种,其实,如果最近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话, BSR或PSR用于每个形态学物种的识

别中而MSR可用于两个或以上物种的识别。

由 Mayr (1940)接合的BSC诊断的物种作为“……实际或者潜在异种交配的独立于其他种群的可再生的天然群体.”BSC和BSR在真菌界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比Mayr的文章早十年多之前,曾经已被命名的BSC的标准被Shear and Dodge (1927)用于表明形态性物种好食丛梗孢有三个物种并能够通过交配实验:粗糙脉孢菌,好食链胞菌,四胞链胞菌。在1965年,Pore et提出用BSC来证明Arthroderma quadri?dum有另一种群A. lenticularum。直到1987年Brasier

能够列举出将近40个例子,它们在形态学物种包含有不只一个在遗传上独立的生物新物种(Brasier, 1987)。In 1999, Petersen and Hughes从伞形蘑菇上探讨了更多关于BSC的例子,在蜜环菌属,侧耳属,钟形脐菇属,和之前提到的香菇属上有突出的研究。

在真菌中,BSR已经被用来鉴定雌雄同株个体的种群,这与物种的地位是一样的。然而,交配实验是不可能应用于缺乏孢子的真菌中的。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将近20%的真菌是在形态学上进行无性生殖且不能产生孢子(Reynolds, 1993)其他真菌是同宗配合的,没有配偶也能产生孢子。在这些真菌中,仅有孢子的参与也不能充分完成交配,取而代之的是分子标记能够被用来确保后代有两个亲本。此外,一些异宗配合的真菌在生产中不能被诱导进行交配,并且很多真菌不能被培养。这里也是,它不可能运用BSR来检测的.

用BSR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即使当BSR能够被用于真菌,这些分生孢子堆聚集的真菌种群从遗传的角度来说有天然隔离的迹象,但它们仍然保持原代异种交配的特征。尽管BSC强调实基因流,但通过BSR交配实验只能测量潜在的基因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香菇的研究(Hibbett et al., 1995; Hibbett and Donoghue,

1996)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基因流与潜在基因流之间的冲突。另一个例子是在糙皮侧耳属的锈珍菇的复合体中发现的。Vilgalys and Sun (1994)在侧耳属种锈珍菇的复合体鉴定出八个杂交不育的种群,或者生物学物种,并用不同生物物种的不同的核糖体重复单元进行个体的系谱分析。在生物物种中,有三个物种包含不只一个的系谱物种,且在每个例子中,系谱物种都能在北半球的各大洲中找到。我们用BSR鉴定为有三个生物学物种,用PSR有九个系谱物种。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学术上,因为每个系谱物种显示出基因和遗传上的隔离。正如Petersen and Hughes (1999)记录,“,这些物种在自然条件下市没有交换基因的尽管它们潜在能交换。”

BSR 关于这个问题的另一个例子包括担子菌(Chase and Ullrich, 1990)和蜜环菌(Anderson et al., 1980),两者都很容易运用BSR来限制担子菌门。与其他真菌而言,BSR在子囊菌纲链孢霉属已经更广泛的应用。在真菌遗传储存中心中超过4500个隔离物已经被鉴定,通过雌雄交配的侧交体系(Perkins and Turner, 1988; Perkins et al., 1976; Turner et al., 2001).然而,有迹象显示,BSR在链孢霉属中也能将一些在遗传上的隔离的群体结合成生物学物种,例如,对于链孢霉和链孢霉中间体,多于一对的被试验菌类可能被需要来鉴定的新的隔离种群,因为在每个物种中不是所有的成员与这一对试验菌类进行交配。且在有链孢霉中间体的条件下,隔离种群的数量与食物或食物的副产品以及大的黄色的分生孢子有关(Perkins and Turner, 1988)。尽管这些隔离种群交配在实验室中有链孢霉中间体被试验菌类,但它们有可能在遗传上有天然的隔离。因为用交配实验的BSR的方法不能区别天然的存在的基因流和潜在的基因流。那么,它可能定义的物种是包含了远非一个的遗传上隔离的种群这点就不令人惊奇了。在不同地区的同胞体中在原始交配能力消失之前,很多的特征可能产生分化,尤其是那些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个概念和其他相关的同地域物种被Natvig and May (1996)用来探索真菌。

PSC和PSR从遗传上隔离群体的边界到异种交配的个体上延伸了种系遗传学。Hennig,识别出这个边界线,他用遗传育种学的网络结合点(Hennig, 1966),对比了这个系谱遗传学的分散的进化枝,Mayden (1997)指出,PSC有几个说法。

Cracraft’s的原始说法(Cracraft, 1983)是系谱发生物种“这些最小的可诊断的一簇有原代遗传性状的个体有机体”单一标准出现要求能够具有物种中全部成员所共有的衍生特征。例如,有一个同源性状(Rosen, 1978)和一个诊断簇两个想法的合并和一个由McKitrick and Zink(1988)所提出的共有的近裔共性。这种PSC的缺点是个体分类的很好,但是物种的极限在哪的决定是主观的。例如,如果物种中的个体具有多态性的基因,具有两个等位基因(A, B),并且这个基因能够用PSR来检测,个体共有的基因A可能被称为一个物种不包括共有B基因的个体 (Fig. 1)。当然,它包含了更多的信息,比如异种交配的能力将能纠正这些困扰(Baum and Donoghue,1995)。然而,正如所提及的很多的真菌不能检测出有异种交配的能力。同时,没有这些附加的信息,我们不能够知道在一个物种中特定基因是否具有多态性,或者固定两个物种的等位基因。

PSR能够避免主观的决定物种的极限通过依靠于超过一个基因系谱的一致性。Mayden把这类型的PSC归类于宗谱和谐概念。这个概念是由Avise and Ball (1990)提出,并被认真的讨论Baum andShaw (1995)基于由很多早期的一些作者发展的一些一致性和血统分类的想法(e.g., Avise etal., 1987; Hudson, 1990; Slatkin and Maddison, 1990;Templeton, 1989)。记住物种概念和物种识别的区别,我们用遗传和谐系谱物种识别。宗谱和谐的系谱物种概念的优点在于它们包含超过一个的基因系谱。每个基因系谱的必需要求是基因不发生重组,实际上,部分的基因被用来指导系谱。不同基因树是一致的,由于基因隔离产生的固定的遗传多态性的位点,他们有同样的基因树拓扑异构学,这些一致的分支与物种相关联。在基因树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是由于物种内个体之间的的重组,且这些一致和冲突的转换决定了物种的极限。

GCPSR的缺点是这些一致和冲突的转换不能发生在无性繁殖的物种中,且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真菌是有丝分裂,被认为是无性繁殖。然而,这个观点可能是错位的,因为对最近的几个有丝分裂真菌检测发现他们在天然情况下发生重组此外进行无性繁殖的复制(Anderson and Kohn, 1998; Taylor et al., 1999a, b),且甚至一个低水平的重组导致基因系谱之间的冲突。实际上,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无性繁殖真菌的一个广泛的研究,成功的比较了基因系谱来鉴

定物种的极限,找到无性繁殖亲缘的品种,以及鉴定重组的例子(Carbone et al., 1999)。现在他们所找到的似乎是一种专一性无性真菌,与重组的真菌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们仍然能够通过GCPSR调整,并用他们重组关系来定义它们。在系谱发生研究中推定的无性繁殖真菌已经显示相近的种缘关系(LoBuglio et al., 1993),这预示这种用GCPSR来调整无性繁殖真菌的手段只是权宜之计。

系谱物种中的真菌学例子

现在有几个用GCPSR来诊断真菌的例子。稻恶苗病菌复合体(无性阶段-镰刀菌)提供了分类群体(O’Donnell et al., 1998) 。O’Donnell et al集合了很大的隔离群体,并用β微管蛋白基因的核酸序列把隔离基因结合成簇。他们然后对另外两个基因增加了核酸序列作为一个群聚体的代表。对这三个基因的系谱遗传分析显示在45个复合体中有23个对于科学的新种。在这45个新种中,超过六个物种能够用交配的实验被鉴定为生物学物种(Hsieh et al., 1977; Leslie, 1995)。在这种条件下,生物学物种和系谱学物种是准确的,它说明了PSR和BSR 一样能够提供同样的信息。没有其他的物种能够被BSR诊断,因为它们在培育过程中不能交配,且其中的23个物种不能用MSR 来诊断,尽管实际上形态特征很容易找到区别(Nirenberg and O’Donnell, 1998)。稻恶苗病菌复合体物种,不完全是GCPSR的例子,因为三个物种中仅有一个与所有隔离物种序列一样,这种由β微管蛋白基因的等位基因识别的分类群将不能由其他基因获得支持。然而,这不是稻恶苗病菌生物学物种和大量严格有丝分裂的物种的例子。白色念珠菌(Sullivan et al., 1995), 葡萄孢盘菌 (有丝分裂阶段 . 葡萄孢属灰霉病) (Giraud et al., 1997), 香菇属 (Hibbett et al., 1995),和新型线黑粉菌(有丝分裂阶段=新型隐球酵母)(Franzot et al., 1999)具代表性的近期的例子核酸

变化和系谱已经帮助我们在一个形态物种中发现神秘物种,即使不使用遗传物种的一致性原理。荚膜组织胞浆菌(有性阶段=荚膜放线杆菌)一种子囊菌类的人类病原体提供了一个比赤霉菌属少的物种却有比赤霉菌属多的核酸序列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每个基因都有四种完全来自46个隔离体的基因遗传序列(Kasuga et al., 1999)。先于Kasuga et al.的著作,荚膜组织胞浆菌被认为包含了三个变种杜波组织胞浆菌、荚膜组织胞浆菌、鼻疽组织胞浆菌。在这三个变异个体间交配反应被认为是它们保持独立物种的原因(Kwon Chung et al., 1974)。根据酵母细胞的形态把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提升到物种仍然存在争议。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感染位置和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仅存在于非洲是事实,而被认为最初在新世界发现的。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能够感染马、骡、驴,且能通过皮肤与其他的变种一起感染人类并能透过肺部,这一事实是它最初被作为一个物种的根据(Kwon-Chung and Bennett, 1992)。最早致力于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研究的Kobayashi’的团队已经发现这些不同类群的隔离体有不同的

致病性(Medoff et al., 1986; Spitzer et al., 1990)和核酸的变异性(Spitzer et al., 1989; Vincent et al., 1986)但没有认识到物种多样性的问题。利用这四个基因遗传系谱Kasuga et al. (1999)能够从46个隔离体中鉴定出从遗传上隔离的六个类群来代表所有的变异和类群。这个系谱物种其中的一个被鉴定为非洲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其中五个在荚膜组织胞浆菌变种中发现,且还有一些被鉴定为之前提到的类群中。荚膜组织胞浆菌鼻疽组织变种的隔离体没有形成系谱物种。而是所有隔离体都有同样的基因型的是且这些基因型落在两个南美洲物种中的一个荚膜组织胞浆菌变种中。很显然,这些基因型可以引起皮肤病且

能够通过无性繁殖从一个动物传到另一个动物中。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来看,GCPSR 确实比MSR、BSR的效果好。

以子囊菌类的人类病原粗球孢子菌为例--发现系谱物种,运用GCPSR来检测有丝分裂的真菌Koufopanou et al. (1997, 1998)利用五种基因遗传的方法检测分布于新世界的17个真菌个体。一个分支是对所有的五个遗传系谱是普遍的,它把这些隔离体分成两个物种,一个在加利福尼亚而另一个美洲之外。在每个物种中,这些基因的遗传系谱是冲突的,但并不重要,因为大部分的变种能够被找到在这两个物种之间但不属于它们(Koufopanou et al., 1997, 1998)。利用任意单链核酸的多态性,Burt et al. (1996)证明非加利福尼亚物种在自然中能够重新组合,Fisher et al. (2000a) 也利用同样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物种中得出同样的结论。利用同样的多态性位点发展出复制模型的实验。Burt et al. (1997)证明了这两个物种之间不存在基因流,这点支持了Koufopanou et al的发现的两个物种。随后对脯氨酸的抗原蛋白的序列分析也支持两个物种的基因隔离(Peng et al., 1999)。不像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属的系谱物种在形态和生理上没有任何的以前所了解不同。然而,对这两个物种的知识的掌握现在可能引导我们发现两者的不同。正如后面将提及的。

黄曲霉提供了第三个例子,基因遗传系谱的一致性显示了神秘的系谱物种也在有性分裂真菌中。Geiser et al.(1998)利用五个基因遗传方法来检测从澳大利亚的花生地33个隔离体中发现的16个独特的基因型。当五个遗传群体都发生重组,一个最有利的支持的分支出现把这些隔离体分成两个物种。在一个物种中,有足够的隔离体和变种能够证明种内的不一致性又发现它们在自然中能够重新组合。一个验证试验,现在已经发现了变异和菌核的大小和与变异系谱物种有关

霉菌毒素的产生 (Geiser et al., 2001; D.Carter, personal communication)。这些例子显示了GCPSR能够被用于真菌有性阶段(赤霉菌属、荚膜组织胞浆菌、葡萄孢盘菌、线状黑粉菌)和无性阶段(粗球孢子、黄曲霉念珠菌属、镰刀菌属)。在所有的例子中,PSR显示物种不能够被MSR检测,同时在一些例子中,PSR显示物种不能够被BSR检测。在镰刀菌(赤霉菌属的无性阶段),一个有很好的生物学特征物种的系统,PSR和BSR达成一致,PSR检测很多别的不能被BSR检测的无性繁殖物种。尽管这些成功了,GCPSR还远不能被普遍接受,一些对于这种方法的争论仍在进行中。

GCPSR和PSR的不确定性

1.当利用PSR作为分子标记更具多态性,难道物种的数量不会上升么?这个论题被Mayden在物种概念的比对中提出(Mayden, 1997)。如果只有一个特征或者基因被用来鉴别物种,这个论题则是令人信服的。例如如果一个有很多的等位基因的微卫星的位点作为靶点,那么这些会是成簇的个体,具有每个等位基因和一个区别于每个等位基因的系谱物种。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利用一个以上多态性位点。这里,不同的个体将有不同等位基因的重组,且一个物种不同的基因将有不同的遗传性,但是由于基因的隔离和基因漂移和亲缘关系的筛选与合并的影响,在物种之间遗传性应该是一致的。实际上,九个遗传上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诊断同样的系谱物种发现在粗球孢子上有利用基因遗传的方法。

2.如果不同的系谱物种在任何多态性位点共有同样的中立位等位基因,那么怎样区分它们为不同的物种呢?这个论题被Doyle (1995, 1997)提出。尽管在一个基因位点共有等位基因将提供明显的物种内连续的基因交换是符

合逻辑的,因为没有基因隔离先于共有多态性的丧失的例子。随着基因的隔离,等位基因进行任意的分类,由于基因的漂移和基因位点的比例,其中共有的多态性位点的改变与基因隔离开始的时间成反比。这种情况将会出现,如果其他条件具备的,如种群大小、剩余常数。因此,在一个遗传上的隔离的物种将期望能够找到在变异的两个相似种共有的多态性核酸位置,其他位点只有一个物种具有多态性,另一个则固定在某一个等位基因上,其他的两个物种都有的固定位点(图3)。这些所看到的数据就是我们上面例子的评估。有趣的是,这些最少的类群似乎两个物种仍然共有多态性,至少在前面所列举的例子中。因此,这个论题被颠倒过来引起了一场争论---发现少许位点甚至一个位点,可以显示出固定在一个或者另一个的多态性物种由明显的基因隔离。

3.中立的基因位点似乎非常适合用PSR,但它是否服从平衡选择而使得PSR 混淆?Doyle(1995)提出了这个位点论题在哺乳动物的组织亲和性的复合体上且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这个位点是否服从平衡选择可以用GCPSR检测。

幸运的是,如果有足够的个体作为这一类群的样品,在平衡选择中认识位点很简单。例如,在研究真菌交配(May et al., 1999)或自身或非自身的识别位点已经产生的系谱显示出不寻常的长时间合并或者转录物种多态性甚至两者都有平衡选择的特点。在这些系谱中主要的分支是单一种类对于功能不同的基因位点和每个物种的个体能够找个每个的分支。在一个物种中,每个功能性的等位基因可能会显示中立的变异,正如已经被鉴定的鬼伞属交配位点May et al., 1999)。在功能性的一般的等位基因中利用中立的变异来为GCPSR建立基因系谱的遗传方法是有可能的。然而,这种情况

可能会变得复杂化,当这些具有区别的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展现了同样的功能,正如在链孢霉属中所看到的不相容位点het-c (Wu et al., 1998)。尽管利用中立的变异的功能性等位基因作为GCPSR检测的手段,但是利用雇佣位点更安全且没有任何平衡选择的迹象。

4.难道每个物种不应该有独特的表现型,一个能更好的适应物种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表现型么?这个论题主要的细节被Harrington and Rizzo’ (1999)彻底的讨论的了PSC和他们坚持他们定义PSC表型特征的原因。再次,基因的隔离先于性状的差异,是否由于基因的漂移和筛选。所以,最近的遗传隔离物种将显示出即时表型的不同是不被期望的,尽管它们已经过了时间,在赤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念珠菌属和曲霉属中,系谱物种发现了通过基因遗传展现表型特征的不同包括致病性的不同。然而当球孢子菌属的两个系谱物种被发现的时候,它没有表型特征或系谱形态的不同为人所知。然而在系谱研究(Koufopanou et al., 1997,1998)以及随后的研究中(Peng et al., 1999)发现它们在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氨基酸不同。这些在蛋白质原始结构的不同包括一个表型特征的不同且可能会影响蛋白质活性或抗性。为了确定这个抗性的不同没有被疫苗的保护所混淆,来自两个物种的蛋白质能够被用来形成疫苗(Peng et al., 1999)。在不同物种的球孢子菌属的个体间也可能存在没有被发现的形态或系谱的不同。到目前为止,已有这样的例子被发现在两个物种在含盐量高的介质中的生长比率有明显的不同(M. C. Fisher and G. Koenig, unpublished data)。现在这些内科医生能够辨认出这两个系谱物种。如果在两个遗传物种之间在致病性上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这是比较有兴趣能看到的。

5.难道决定物种的极限仅因为随着基因的隔离,基因的不同的连续性与时间成正比,与种群大小成反比不是太主观了么?是的,如图3所示。每个基因在每个原始种群中都有它的不同的多态性且经过几个阶段后趋于固定。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它们的基因隔离不能被识别因为它们多态性原始基因的位点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物种符合ESC不能被PSR诊断,也不能被MSR或BSR诊断。PSR不能诊断所有进化的物种,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而是PSR比MSR或BSR有优越性。关于这个问题有个真菌的例子德克萨斯州念珠菌属的隔离。Burt et al利用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隔离物种中发现的12中单链的核酸多态性发现了一个小而重要的阻碍德克萨斯州念珠菌属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念珠菌属的基因流。然而当利用GCPSR来检测念珠菌属时,这种不同不能支持德克萨斯州念珠菌属的分支s (Koufopanou et al., 1997, 1998)。德克萨斯州的基因型有可能是进化物种,但它不能被PSR识别。考虑到图3中显示的三个不同的阶段,遗传上隔离的种群可能被定义为物种,当一个统计上显著的调控位点的一小部分在有固定交换等位的基因的物种内具有多态性。当这个分支没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它们将会诊断物种内的种群。这个标准是武断的,并且这个结果改变了很多已经被检测的位点,但是它能够被应用于以客观的方式提供一个数据,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对两个共有的多态性的解释,基因流以杂交或近缘杂交的形式。基因的遗传的一致性非常适合鉴定杂交个体因为杂交是集合了不同物种的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特性,且合并基因遗传为基础(O’Donnell et al.,2000)。

6.难道GCPSR不能描述为可再生的独立的,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能够聚集在一起的分离物种么?是的,如果在遗传上隔离的物种能够被GCPSR识别,且保持着异种交配和聚集在一起的习性,那么它们能够与进化物种形成网状结构。进化物种的概念与新物种的形式和杂交的形式相背离。利用GCPSR,我们只能对现在的物种进行描述,不能预测将来的物种。

这篇文章集中介绍真菌,但是GCPSR不仅仅用于真菌的检测。Dykhuizen and Green (1991)第一次利用多基因的遗传来调查大肠杆菌的重组,他们也提出将GCPSR用于细菌的检测,与Eukarya by Cohan (1994)相比,他们研究的更加深入。最近,GCPSR已经被用于一些重要的细菌类群例如疏螺旋体属(Dykhuizen et

al., 1993), 奈瑟氏菌属 (Feil et al., 1996;Holmes et al., 1999; Smith et al., 1999), 和根瘤菌(Wernegreen and Riley, 1999) 以及生态学上重要的蓝藻细菌 (Rudi et al., 1998; Urbach et al.,1998)。在真核生物中,GCPSR在真菌中的应用比在植物或者动物中更流行。可能因为大部分的真菌都是单倍体且由于很少有相似基因和复杂的多基因家族所以这些真菌中的多基因能够被很容易调查出来。在植物中,对细胞核和叶绿体的基因遗传作比较,但对比结果大于一个的核基因系谱不出现。不像真菌,基因的不同似乎先于形态的不同,对耧斗菜 (Hodges andArnold, 1994; Fulton and Hodges, 1999),漆菜(Mathews and Lavin, 1998)和大豆(Doyle et al.,1999)的研究表明,形态的不同可能先于已经检测到的基因的不同。这种情况归因于花类植物的定向选择和缓慢的亲缘关系的分类和以杂交为中介的基因流。在玉米中,已经显示出形态特征的选择对种植玉米来说是重要的,它能够加速编码这一特征的启动子基因的分子进化而不影响其他基因的的特性,或者选择特征的编码区(Wang et al., 1999)。据此推断,对授花粉器仅在基因控制花类形态中引起相似的戏剧性的的改变选择是可能的(Fulton and Hodges, 1999)。

在动物中,把细胞核与叶绿体作比较,已经很普遍(Avise, 1994),且几个核基因遗传之间的比较也开始显现。例如,多核基因序列已经被用于诊断淡水鱼(Streelman et al., 1998)和果蝇(Caccone et al., 1996)的系谱遗传物种。相反的,当Hare 和 Avise利用三个核基因遗传来调查大西洋和墨西哥海湾中牡蛎的种群,它们找不到隔离的基因,尽管前期的大量的线粒体DNA已经完成。另外独立复制的基因是可利用的,我们希望基因遗传的一致性能够在广泛应用于动物中。这个在动物的发展生物学中取得的巨大的成功已经开始进行机械的物种保持。分子手段基于合子前隔离已用于鲍鱼的研究,发现了精液的细胞溶解酶和卵受体在物种中是可共存的,但在两者之间不可共存(Lee et al., 1995; Nei and Zhang, 1998; Swanson and Vacquier, 1998) 。分子手段基于合子后隔离已被用于果蝇类,以找到一个同源基因来控制精子的形成在种内后代中是相容的,在种间后代中是不相容的(Ting et al., 1998)。因此这种发展进程创造和保持物种是由于基因的隔离,它允许不相容的等位基因在种群内上升。这个过程随着突变是物种进化的过程的基础,GCPSR是一个优秀的方法来研究它。

还有一点,到目前为止,对于GCPSR在真菌中使用的经验显示与MSR和BSR 相比,它在真菌中的应用是很简单的。当然,这个研究的数据相关性很小且地理性的样品类群也很少。正如所报道的更彻底的研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可能会变得很复杂。然而, Petersen and Hughes (1999)怀疑真菌物种概念的统一性是可能的,比起他们,我们非常乐观。我们认为一个进化物种的概念能够被应用于所有的真菌,GCPSR能够被用于任何真菌的物种的诊断。我们预测附加的数据可能增加GCPSR的可接受度。

最后一点,由于缺乏充足的时间对亲缘分类,遗传的联合或一个能够引导重要物种的问题的位点的固定,利用GCPSR来诊断进化物种潜在的失败的问题。如果在这些最多相似点的种群,物种,界,门中存在一个基因的不同的连续体,那么为什么它们与物种有关呢?我们认为物种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来自新物种的上升的单元,所以,它们是一种能够从系谱中分出来的类群。然而,我们意识到在种群和物种间有一个遗传不同的梯度,它使我们意识到这个梯度最好能够用数据来描述而不是文字。例如,一对的种群能够用位点的比例来描述来显示单系或相互作用的固定位点,用基因流的统计数据来评估基因距离的标准。类似的,物种的名字从它们与最近的同胞物种的分歧到通过评估的年限得来的(Koupopanou et al., 1997,1998)。因此,评估最近的原代年限能够被添加到任何类群的名字,因为时间是从事不同的器官和不同类群特征鉴定的进化生物学家的货币。获取这些真菌的数据的方法是可利用的(Simon et al.,1993; Berbee and Taylor, 1993, 2000)。有这些分歧数据的名字可能使得分类学家放弃物种水平的类群的分类。展望

按照字母的顺序,Austin Burt, Dee Carter, Elizabeth Kellogg,Vassiliki Koufopanou, Rachel Whitaker, 和 Tom White都在这篇文章中贡献了想法。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关于分子遗传方法来研究病原真菌,在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发起的,G. S. Kobayashi, M. L. Taylor, E. Lo ′pez Romero, A. Flores Carreo ′n, 和M. del Rico ReyesMontes组织的第二次国际研讨会. 这篇文章得到了NIH, the NSF, and the Novartis Agricultural Discovery Institute, Inc., and the Miller Institute for Basic Research in Science.的资金支持。

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64#微生物学通报 2001年28(6) 参考文献 [1]MasatoshiGOTO,EijiKUWANO,WerasitKANLAYAKRIT,ShinsakuHAYASHIDA,BiosiBiotechB iochem,1995,59: 16~20. [2]MASTOSHGOTO,TSUYOSHISEMIMARU,KENSUKEFURUKAWA,SHINSAKUHAYASHIDA,APPLENVIRONM I- CROBIOL,1994,60:3926~3930. [3]KeijiKAINUMA,HiroshiISHIGAMI,ShoichiKOBAYASHI,JJpnSoc.Starchsci,1985,31:136 ~141. [4]ShinsakuHAYASHIDA,andPerfectoQ.FLOR,AgricBiolChem,1981,45:2675~2681. [5]Cheor-lHoKim,Suk-TaeKwon,HajimeTaniguchi,Dae- SilLee,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1992,1122:243~ 250. [6]HiroshiMorita,KouheiMizuno,MayumiMatsunage,YusakiFujio,JApplGlycoci,1999,46 :15~21. [7]Jun-ichiABE,SusumuHIZUKURI,JJpnSocStarchSci,1988,35:p.43~47. [8]TomokoTAKAHASHI,KeikoKATO,YoshioIKEGAMI,MasachikaIRIE,JBiochem,1985,98:663-671. [9]KohsaiFukuda,YujiTeramoto,M.Goto,J.Sakamoto,S.Mitsuiki,Hayashida,BiosciBiot echBiochem,1992, 56:556~559.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第一节基本概述 一、真菌感染分类: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各种癣菌引起 ②侵犯组织: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③特点: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2、深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②侵犯组织: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③特点: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1、按作用分类: ①抗深部:两性霉素B 、咪唑类、三唑类 ②抗浅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局部应用的咪唑类 2、按化学结构分类: ①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②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③嘧啶类:氟胞嘧啶 ④烯丙胺类:特比萘芬 ⑤其它类:灰黄霉素 第二节抗真菌药物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一、两性霉素B : 1、机制: ①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许多 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②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 本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对哺乳动物细胞膜固醇的亲和力,故毒性相对低。 2、药理作用: ①广谱: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②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3、体内过程: ①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静脉滴注 ②不易透过BBB 4、临床应用: ①深部:静脉滴注用于全身或内脏真菌感染 ②真菌性脑膜炎: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霉菌毒素简介

一、疾病概述 谷物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发生霉菌毒素是谷物或饲料中霉菌生长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它们是由与各种植物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应激反应或霉菌生长条件的改变造成的。兽医遇到的大多数霉菌毒素问题涉及饲料谷物(如:玉米、小麦、高粱、棉籽)。霉菌生长需要易于获得的碳水化合物(由谷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通常为12~25℃;Wilson和Abramson,1992)。植物或霉菌 应激因素(如:干旱、环境温度过高、虫害、收割时的机械损伤、植物活力降低)使作物植株易受产生霉菌毒素的有毒霉菌的感染(Richard和Cole,1989;Ominski等,1994)。环境和植 虽然霉菌与霉菌毒素形成有关,但不能使用简单的肉眼观察和谷物或饲料的培养检测确定其对动物的安全性。许多产生毒素的霉菌品系可以在谷物中不产生霉菌毒素,因此孢子计数或霉菌生长程度与霉菌毒素存在之间的关联很少。相反,饲料中未检出霉菌孢子并不意味饲料中不存在霉菌毒素,因为碾磨过程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霉菌总数可能会减少以至霉菌生长不明显。然而,常见的霉菌毒素能耐受杀死霉菌的高温,所以霉菌毒素可能会持续存留于未受霉菌孢子污染的饲料中(Osweiler等,1985) 公认的两大类霉菌为田间霉菌和仓库霉菌(Christensen和Kaufmann,1965;Wilson和Abramson,1992)。在收割前的作物中有田间霉菌生长。镰孢霉(Fusarium spp)被认为是常见霉菌毒素的一种来源,它们生长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70%)和作物含水量(>23%)。田间霉菌经常引起胚珠死亡,种子或核仁皱缩,胚虚弱或死亡。表示这种效应程度的术语叫&34;风化&34;。由于谷物贮藏期采取防止腐败的措施,因此不存在田间霉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所以田间霉菌在收获后生长得很差,如果干燥的谷物受潮,在贮藏期田间霉菌也不会再生长,也不产生毒素(Christensen和Kaufmann,1965) 仓库霉菌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它们产生的几种霉菌毒素对养猪业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霉菌甚至在湿度为14%~18%和温度为10~50℃条件下也可生长并产生霉菌毒素。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仓库霉菌,经常在 霉菌毒素是偶尔发生的,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Pier,1981)。某些地区被认为是某些特定霉菌毒素的高发区。然而,早霜、干旱和虫害等当地条件严重地影响着霉菌毒素产生的地区性。另外,谷物和饲料产品的长途运输,以及混合和运输对谷物造成的损伤,和不适宜的贮藏等 环境和管理条件可影响霉菌毒素的产生和动物接触霉菌毒素。过筛过程可使谷物受损或破碎并出现轻质谷粒,在上述谷物中霉菌毒素浓度较高。过筛物用于饲喂农场动物或在收割季节当地出售,接触高浓度霉菌毒素的机会将会增长。 如果谷物生产者同时也喂养仔猪,在收割季节可能给母猪短期饲喂劣质谷物。贮藏于稍高于最适温度的谷物,可继续呼吸并产生水分;最终,部分粮仓可达到开放贮藏的湿度,从而促进霉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秋、春季节,由于冷、暖温度交替有利于粮仓内水分的转移和冷凝。每当受霉菌污染的谷物破裂或粉碎后,其具有保护性的种衣破裂,这样的谷物易被霉菌感染。贮存于温暖、潮湿条件下(例如苗圃)的饲料,仅在数天时间内即可发霉并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中毒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易感动物接触被污染的谷物。日粮中缺少蛋白质、硒和维生素被认为是霉菌毒素中毒的易感因素,但文献报道的实例很少。由于大多数常见霉菌毒素代谢中间产物或终产物的毒性与霉菌毒素原形的毒性不同,因此减少或增加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

真菌分类学

假丝酵母属分类研究进展 郭成栓 摘要:概述了假丝酵母属的建立和定义的演变以及分类进展,并介绍了在假丝酵母属分类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假丝酵母;分类 酵母菌的分类发展非常迅速,从1952年的第一本酵母分类专著问世以来,到1984年又酵母分类专著第三版,酵母菌属的数量已由1952年的26属增加到56属,种的数量由160种增加到600种左右。1984年后属、种数量又有所增加。鉴定的常规方法与新技术也都有发展。假丝酵母属(Candida Berkhout)是酵母菌中最大的一个属,现包括200多种,约占目前已知酵母菌总种数的三分之一[1]。由于假丝酵母的经济重要性及其在整个酵母菌中占的比重,对该属的分类研究作为其他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一直是一个颇为活跃的领域。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类系统不断更新。假丝酵母属的常规分类主要依赖于形态和生理特征。由于酵母菌主要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可供考察的形态特征很有限,故其种级水平上的分类,主要以对糖类化合物的发酵和对碳、氮源化合物的同化能力。对外源维生素的依赖性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等生理学特性为依据。然而,这些特征所表现的均是表型性状,难以反映种间的亲缘关系。在常规分类所测试的30—40项生理生化性状中,许多种间往往只存在一两项区别。而研究表明,有些生理生化性状常常是由单个可变基因控制的,因而是不稳定的。所以在常规分类中对只有一两项生理生化性状差异的相似种做出精确鉴定往往是困难的。目前假丝酵母分类除了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的研究外,也发展了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与基因组水平的研究。借助各种技术的适当运用,对假丝酵母的亲缘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10多年来该属的定义已经过两次重大修订[2]。下面对该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分类方法作一介绍。 1假丝酵母属的建立及其定义的演变 假丝酵母属是1923年建立的[3],Yarrow和Meyer把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 Berlese)与假丝酵母属合二为一,把前者变为后者的异名,对假丝酵母属的定义作了较大的修订,使这样一个本来就不自然的类群更加异源化,在同一属内包括了子囊菌和担子菌两类酵母的无性型。因此随后就有人依靠下述分类技术的进步对假丝酵母属进行了清理工作。 1)用透射电镜对酵母菌细胞壁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担子菌酵母的细胞壁为多层结构,而子囊菌酵母的细胞壁则为双层结构.担子菌酵母为全壁芽殖型,而子囊菌酵母则为内壁芽殖型。 2)在细胞壁水解产物单糖组成上。子囊菌酵母与担子菌酵母也有明显差异,子囊菌酵母以甘露糖占优势,不含鼠李糖,岩藻糖和木糖;担子菌酵母则可分为两类:一类含有木糖及少量的甘露糖,另一类含有岩藻糖和/或鼠李糖及相当数量的甘露糖。 3)子囊菌酵母与担子菌酵母在细胞壁超微结构及其水解物单糖组成上的差异,与DBB(Diazonium Blue B Salt)颜色反应和尿素酶试验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前者均为阴性而后者均为阳性。这样,子囊菌酵母与担子菌酵母就可以通过简单的颜色反应而区别开来。 Weijman等主要根据上述相关性特征对假丝酵母属进行了重新定义,把假丝

真菌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器官由营养体产生或转变而来。有些真菌在形成繁殖器官时,整个菌体转变成一个至多个繁殖结构,这叫做整体产果式,这种结构分化少,比较原始。大多数真菌的繁殖器官只是由菌体的一部分构成,其余部分继续维持正常的营养活动,这叫做分体造果式。真菌的繁殖包括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 无性生殖 菌的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便产生新的个体。 有性生殖 菌的两个可亲和性细胞核的结合。这种核的结合是通过游动配子配合、配子囊接触交配、配子囊交配、性孢子配合和体细胞配合来实现的。典型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 3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叫质配,即两个带核的原生质体在同一细胞内互相配合;第二阶段叫核配,即上述细胞里两核的配合。 真菌有性生殖 的真菌在质配后立即进行核配,重新使染色体的数目减为单倍,这就是有性生殖的第三阶段。 这些孢子是许多真菌用以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也是许多植物病原真菌每次初侵染的传染体,对于真菌的复壮或形成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性孢子也是真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据有性生殖的亲和性,真菌可分为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两类:前者是每一菌体自身可孕,不靠其他菌体的帮助便可单独进行有性生殖;后者是每一菌体自身不孕,不管是否雌雄同体,都需要借助其他可亲和性菌体的相对交配型来进行有性生殖。异宗配合又有两极性和四极性之分。孤雌生殖在真菌中也时有发现。 准性生殖 1952年,美国的G.蓬泰科尔沃和罗珀在丝状真菌中发现的一种导致基因重组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遗传性的重组不是依赖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而是依赖准性生殖的有丝分裂。

准性生殖的第一步是形成异核体。异核体菌丝的形成有3种途径:①异核菌丝的结合;②同质菌丝内的核发生突变;③菌丝内一些单倍体核进行核配形成二倍体核。准性生殖的第二步是两个核的融合,同质的和异质的核都可以核配,形成同质的二倍体核和异质的二倍体核,结果,这个阶段的菌丝细胞中最少含有5类核:两种单倍体核,两种纯合二倍体核,一种异合二倍体核。但是,自发形成异合二倍体核的频率非常低,如构巢曲霉在100万个菌株中才出现一个异合二倍体。准性生殖的第三步包括二倍体核一系列非典型的、不规则 真菌准性生殖 的单倍体化。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姊妹染色单体未分开,或者由于一个染色体分裂为2以后都趋向一极,而造成子核的染色体数目不相等,产生非整倍体,第1个子核多一个染色体(2n+1),第2个子核又少一个染色体(2n-1)。“2n+1”非整倍体又称三体,往往失去一个染色体而成为二倍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杂合体变为纯合体。“2n-1”非整倍体又称单体,常在不断的有丝分裂中继续丧失染色体,直至成为单倍体,准性生殖全过程可概括为质配、核配和单倍体化。半知菌不发生有性生殖,发生准性生殖的也只有曲霉、青霉和镰孢霉属中的少数种。在异合二倍体繁殖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之间偶尔也发生交换,形成新的组合和连锁(见连锁和交换)。有些新组合的二倍体核在形成分生孢子时进入孢子,而在孢子萌发时生出二倍体菌丝。这样的重组是准性生殖的主要方面,因为它使没有有性生殖的真菌也能得到有性生殖的益处。不过发生的频率很低,仅为有性生殖的1/500。 准性循环的遗传虽然具有有性生殖的内容,但与有性循环之间还有几点区别:①准性循环的过程类似有性循环,但不像有性循环那样固定,而且单倍体化的完成要牺牲大量的非整倍体;②在一个菌丝细胞内,异核现象和异合现象可以同时发生,不过异合机会极少,必须进一步分离才能发现。由于一个二倍体自发分离(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的频率很低,往往需要用各种化学的或物理的因子加以诱导,例如用对氟苯丙氨酸(PFA)诱导构巢曲霉单倍体化就有特别显著的效果,用氟尿嘧啶(FU)诱导构巢曲霉的有丝分裂交换(体细胞交换),效果也很明显。另外还有许多因子,如氮芥、甲醛和紫外线等,对构巢曲霉的单倍体化和有丝分裂交换都起诱导作用。

丝状真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丝状真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一)分类 曲霉(Aspergillus)种类很多,达900余种,其中大多数曲霉只发现了无性阶段,它们归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念珠菌目、念珠菌科、曲霉菌属,少数菌种具有有性阶段,它们归属于子囊菌门、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常见的曲霉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 毛霉主要是毛霉科,毛霉科中的根霉属(Rhizopus)、梨头霉属(Absidia)、毛霉属(Mucor)、根毛霉属(Rhizomucor)是常引起毛霉病的菌,其中以根霉属最为常见,尤其是少根根霉(Rhizopus arrizusFisher1892)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Went et prinsen Geerlings1895)两种最多见。 镰刀菌属(Fusarium)又称镰孢霉属,目前属内含有20多个种,常见引起人类感染的镰刀菌主要有茄病镰刀菌(F. solani)、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层生镰刀菌(F. polifer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等。 (二)临床意义 曲霉是条件致病菌,到目前为止,20~30种可导致人类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正常人体对曲霉有极强免疫力,只有在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才能致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尤其是AIDS等可诱发曲霉病。此外,现已有动物试验证明曲霉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有致癌作用,黄曲霉毒素可能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发生有关。 毛霉可致毛霉病,本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的系统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自血病、长期应用化疗、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最易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有眼眶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毛霉病。此外还可发生于肺部、胃肠道、皮肤等处。由于毛霉病发病急、进展快,疾病的诊断常在病死后尸检才明确。 镰刀菌生态适应性强,属于兼寄生或腐生生活。镰刀菌可引起眼内炎、角膜炎、溃疡、甲真菌病、皮肤感染、脓皮病、关节炎、肺炎部感染、心内膜炎、脑脓肿和真菌血症等。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霉菌和酵母菌介绍及检测方法

霉菌和酵母菌介绍及检测方法 一、霉菌和酵母菌介绍: 霉菌和酵母菌及其检验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利用某些霉菌和酵母加工一些食品,如用霉菌加工干酪和肉,使其味道鲜美;还可利用霉菌和酵母酿酒、制酱;食品、化学、医药等工业都少不了霉菌和酵母。但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二、检验方法: 霉菌和酵母的计数方法,与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步骤为:将样品制作成10倍梯度的稀释液,选择3个合适的稀释度,吸取1mL于平皿,倾注培养基后,培养观察,计数。对霉菌的计数,还可以采用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的方法。 具体检测标准参见: GB4789.15-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三、说明: 1.样品的处理。为了准确测定霉菌和酵母数,真实反映被检食品的卫生质量,首先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对大的固体食品样品,要用灭菌刀或镊子从不同部位采取试验材料,再混合磨碎。如样品不太大,最好把全部样品放到灭菌均质器杯内搅拌2min。液体或半固体样品可用迅速颠倒容器25次来混匀。 2.样品的稀释:为了减少榈稀释倍数的误差,在连续递增稀释时,每一稀释度应更换一根吸管。在稀释过程中,为了使霉菌的孢子充分散开,需用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 3.培养基的选择:在霉菌和酵母计数中,主要使用以下几种选择性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霉菌和酵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用PDA作平板计数时,必项加入抗菌素以抑制细菌。 孟加拉红(虎红)培养基:该培养基中的孟加拉红和抗菌素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孟加拉红还可抑制霉菌菌落的蔓延生长。在菌落背面由孟加拉红产生的红色有助于霉菌和酵母菌落的计数。 高盐察氏培养基:粮食和食品中常见的曲霉和青霉在该培养基上分离效果良好,它具有抑制细菌和减缓生长速度快的毛霉科菌种的作用。 4.倾注培养。每个样品应选择3个适宜的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倾注2个平皿。培养基熔化后冷却至45℃,立即倾注并旋转混匀,先向一个方向旋转,再转向相反方向,充分混合均匀。培养基凝固后,把平皿翻过来放温箱培养。大多数霉菌和酵母在25-30℃的情况下生长良好,因此培养温度25~28℃。培养3d后开始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共培养5d观察记录结果。 5.菌落计数及报告:选取菌落数10~15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

真菌检验带答案

第十六章医学真菌学 一、单5选1 1.真菌区别于细菌的本质特征是: A.具有高度分化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B.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等不同形态 C.有多种增殖方式 D. 对抗生素不敏感 E.细胞壁中无肽聚糖 2.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真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病毒 3.真菌的繁殖结构是: A.芽孢 B.孢子 C.包涵体 D.原体 E.始体 4.真菌细胞壁不含有的成分是: A.几丁质 B.葡聚糖 C.肽聚糖 D.蛋白质 E.脂质 5.真菌的致病性包括: A.真菌毒素中毒 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C.真菌过敏 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 E.以上全包括 6.真菌感染率明显上升与下列哪种因素相关性最小: A.抗生素使用不当 B.抗癌药物使用增多 C.机体免疫力下降 D.激素使用增多 E.真菌发生耐药变异 7.培养真菌的最适pH是: A.2.0~4.0 B.3.0~4.0 C.4.0~6.0 D.5.0~7.0 E.6.0~8.0 8.培养真菌首选下列哪种培养基: A.普通琼脂平板 B.半固体培养基 C.玻片小培养 D.米汤培养基 E.沙保罗培养基 9.多细胞真菌的菌落类型是: A.酵母型 B.类酵母型 C.丝状型 D.类丝状型 E.混合型 10.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起的是内源性感染 B.致病性强,常造成AIDS或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

C.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 D.目前无特异预防措施 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11.检查新型隐球菌感染常用: 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 C.墨汁染色 D.瑞氏染色 E.吉姆萨染色 12.以下哪种真菌不属于浅部真菌: A.红色毛癣菌 B.铁锈色小孢子菌 C.石膏样小孢子菌 D.卡氏肺孢菌 E.絮状表皮癣菌 13.*鹅口疮的病原菌是: A.衣原体 B.细菌 C.真菌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14.真菌感染不用青霉素治疗,是因为真菌: A.缺乏细胞壁 B.真菌产耐青霉素的酶 C.长期使用青霉素已产生耐药 D.细胞壁缺乏肽聚糖 E.亲和力低 15.关于皮肤癣的描述是错误的是: A.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B.通过直接或间接触而感染 C.在沙保弱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D.一种皮肤癣仅能引起一种癣病 E.可以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成作出初步判断 16.下列何种真菌是我国主要的表面感染真菌: A.着色真菌 B.絮状表皮癣菌 C.许兰毛癣菌 D.红色毛癣菌 E.糠秕马拉色菌 17.表皮癣菌属不引起: A.毛发癣 B体癣 C甲癣 D足癣 E手癣 18.实验室诊断皮肤癣菌感染时,皮屑或病发须经哪种溶液处理后再镜检: A.10%Nacl B.70%乙醇 C.10%KOH D.25%KOH E.15%NAOH 19.具有假菌丝的真菌是:

实验六 丝状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六丝状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杨明轩生物111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并描述真菌菌落特征。 2、掌握制作水压片观察真菌的方法。 3、区分丝状真菌的军体特征及其形态特点。 二、实验原理 毛霉和根霉都属于真菌的结合菌门。菌落生长迅速,表面呈棉花样,初为白色,以后变灰至褐灰色。菌丝单细胞无横隔,有分支,多核。毛霉无假根;根霉有假根和匍匐死。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上长出,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囊,孢囊成熟破裂后,露出囊轴,囊轴基部与孢囊梗连接处称为囊托。毛霉无囊托,根霉的假根上方产生孢囊梗。孢囊孢子呈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常为异宗配合。这些结构均可通过水压片进行观察。 很多青霉、曲霉及镰刀菌尚未发现它们的有性生殖阶段,称为半知菌。这三种菌的无性生殖阶段均有特征性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和分生孢子着生方式。青霉菌落多为灰绿色,菌落质地绒状、絮状、绳状或束状,成熟后表面呈粉末状。青霉菌丝可直接分化为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具有对称或不对称的扫帚状分枝,其上着生几轮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状或卵状的绿色分生孢子。曲霉菌落呈绒毛状或絮状,表面有同心圆形的轮状带。分生孢子梗长在厚壁的足细胞上,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椭圆形或棍棒状顶囊。其表面着生一层或两层小梗,下层为柱状初生小梗,上层为瓶装次生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状分生孢子。镰刀菌菌落呈绒毛状,多为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菌丝分隔有分枝。具有两种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其顶端有链状或假头状着生的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其顶端着生镰刀状大型分生孢子多隔,单生或丛生。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毛霉(Mucor sp.)“+”“-”型菌株、根霉(Rhizop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 曲霉(Aspergillus sp.)、镰刀菌(Fusarium sp.) 2、浮载剂:乳酸酚溶液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 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 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供系统 使用的包括: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酮康唑ketokonazole 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使用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抗菌谱酮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属、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有抗菌作用。对曲霉、毛霉无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点该药在胃肠道容易吸收,口服400mg 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5~6mg/l,但是个体差异较大。胃酸可促进药物吸收,当胃酸分泌减少或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时服用时药物吸收减少。口服酮康唑后,药物可分布在皮脂,尿液、乳汁中;但在脑脊液中含量甚微。 临床应用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问世之前,口服酮康唑是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长期服药引起的肝毒性以及停药后复发的问题,临床上限制了对它的使用。现临床可用于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癣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的治疗。对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一般无效,对曲霉病、毛霉病以及足菌肿无效。不良反应10%的患者服常规剂量的酮康唑后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当口服剂量大于800mg/d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0%。与食物同时服用或在夜间服药有助于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炎是酮康唑较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可持续数周;肝活检程肝炎样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肝功能(2次/月),尤其要注意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大剂量(大于800mg/d)服用酮康唑能抑制肾上腺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引起脱发、性欲减退及男性

药用真菌应用

药用真菌的应用 唐为芷 摘要: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价值的真菌。其中有一些种类不仅具有医疗保健作用,还可以食用,被称为药食兼用真菌,广义都称为药用真菌。 关键词:治疗疾病,医疗保健,真菌 它们在生长、发育的代谢活动中,能于菌丝体、菌核或子实体内产生酶、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肽类、多糖(见碳水化合物)、生物碱、甾醇、萜类、苷类以及维生素等具有药理活性或对人体疾病有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物质,临床上或是直接利用菌丝体、菌核或子实体,或是利用从菌体中分离出来的有效物质。 1 药用真菌的分类 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冬虫夏草、银耳、灵芝等;利尿渗湿类:如猪苓、粟白发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木耳、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止咳化痰类:如金耳、竹黄;安神类:如茯苓;驱虫类:如雷丸;祛风湿类: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平肝息风类:如蝉花、变绿红菇;降血压类:如草菇;调节机体代谢类:如蜜环菌、香菇、鸡油菌等。 2.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岁还未能解释一些真菌治病的机理,但已知道用神曲治疗消化不良,饮食停滞等疾病,用霉菌治疗疮等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发现,才弄清某些霉菌对疮作用的机制,使过去一些实践医疗经验升华到现代医学的理论水平。在传统的中医中药中,应用最多的还是一些大型真菌,如灵芝,茯苓,猪苓等。 东汉末年编制的《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等10余种真菌药物。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辑的《本草经集注》与《名医别录》,以及唐宋年间编著的本草中,除记载有茯苓,雷丸,木耳等外,还增添了马勃,蝉花,银耳等,对真菌药物的记载也更加明确。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药用真菌40余种,如香菇,马勃,茯苓,猪苓,雷丸,木耳等,并将历代本草中记载的真菌药物归类,大部分收载于菜部卷中,说明李时珍已注意到有些药用真菌同时具有食用的价值,并根据其功效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清初汪昂的《本草备要》中,最早论述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这些被历代要药物学家推崇的大型真菌,并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药用真菌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3.1 药用真菌药理作用 药用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国内外学者进行过很多研究,其主要药理作用有:

真菌分类

第二章鞭毛菌Mastigomycotina 第一节一般形态和分类 一、概述: 鞭毛菌是指Gaümann系统中的古生菌纲Archimycetes和Sparrow系统中的藻状菌纲Phycomycetes 单鞭毛组Uniflagellatae和双鞭毛组Biflagellatae组合在一起的真菌,鞭毛菌亚门同接合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低等真菌。现代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鞭毛上的应用,使人们确信鞭毛的特征(鞭毛的结构、组成、位置和数量)能合理地反映鞭毛真菌的亲缘关系,所以Ainsworth把这类真菌成立为一个亚门。这类真菌具有能游动的带鞭毛的孢子。 二、形态特征: (一)营养体: 1、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鞭毛菌的形态差别很大,单细胞→单细胞具须→单细胞具无隔无核的根状菌丝→发达的、无隔、分枝繁茂的菌丝体。 2、整体产果holocarpic或分体产果eucarpic。低等的种类为单细胞,兼营养和繁殖二种功能,称为整体产果式;较高等的种类营养和繁殖分工,菌体的一部分形成繁殖体。分体产果有单元式和多元式,单元式即部分菌体产生一个繁殖中心,有寄主体内生和寄主体外生;多元式即部分菌体产生多个繁殖中心,如壶菌目中的节壶菌属Physoderma的休眠孢子为多元式,孢子囊则为单元式。 3、在较高等的种类中老菌丝或繁殖器官的基部都有分隔,隔膜是封闭式的。 4、寄生性陆生菌菌丝,生在寄主的细胞内或细胞间隔,以吸器穿入寄主的细胞内吸养。较低等的寄生陆生菌在寄主细胞内分出根状菌丝,为纤细无核、分枝或不分枝的细丝,有吸养和维系菌体在寄主上的作用。 (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体为游动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囊的形状是分属的特征之一。 1、游动孢子囊或孢子囊: 1)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囊间生、顶生,单生或串生。 2)形状:丝状、棒状、柱形、圆形、洋梨形、卵形等,有大型和小型之分。 3)脱落或不脱落,萌发生多个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霜霉目在孢子囊成熟时,从孢囊梗上脱落下来,随风传播,这种孢子囊的作用和分生孢子相同,因此又称为分生孢子囊或分生孢子。 (小型游动孢子囊:不产生游动孢子,萌发生芽管,有人称为分生孢子囊。因为这种游动孢子囊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故又称为有丝分裂孢子囊)。 2、游动孢子: 1)形成方式:是以液泡割裂的方式或称作原生质割裂的方式在孢子囊内或在泡囊(泄胞)内形成。 2)类型:具前、后、单、双4类鞭毛,后生尾鞭、前生茸鞭、尾鞭形不等长双鞭毛(游动时长的向后、短的向前)、前茸后尾等长双鞭毛。

真菌、细菌、病毒详细特征介绍

真菌、细菌、病毒详细介绍 一、真菌病害 1、定义 真菌性病害是个庞大的家族,在蔬菜上出现的约有1000种,常见的有800种左右,占整个蔬菜病害的80%,所以看到一种病害首先要考虑其是不是真菌性病害。真菌病害是目前已知病害中种类最多的病害,约占病害种类的80%-90%,各类病害中以真菌病害的症状类型最多,可以出现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是在受害部位出现真菌的繁殖器官,真菌在植物上形成的特征称为病症,是诊断病害是否属于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据。 真菌病害的症状有的十分明显,可以用于诊断病害的种类和真菌的种类,有的可以用病症和植物受害部位特征(病状)相互配合来初步诊断病害种类,的要将病症在显微镜进行观察,鉴定病菌种类,再诊断病害种类。真菌病害症状的出现时间不一,有的病害初期就出现明显的病症,有的在病害的后期才出现病症,有的病害的初期症状与后期症状相似,有的病害初期和后期症状差别很大。这些特点在真菌病害鉴定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真菌病害标本采集时真菌必须要有完整的病害症状。 2、常见症状 (1)白粉类:在花、果、叶及嫩枝上覆盖白色粉状物,后期在白粉物上出现散生状针头大的颗粒,颗粒由白变黄,最后变黑。这类病害通称白粉病,是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如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月季白粉病、紫薇白粉病。

(2)煤污:在叶、枝、果实表面覆盖一层煤烟状物,很易用手擦去。常称为煤污病。这种病害发生通常与蚜虫、木虱、蚧虫密切相关,病菌大多属于子囊菌中的小煤菌目和煤菌目,半知菌中的多种病菌。如枸骨煤污病、大叶黄杨煤污1病。 (3)锈粉:叶、果、枝、干上出现疣状、条状、毛状或毡状突起,后期常破裂,散出淡黄色、桔黄色、锈褐色或黑色粉状物,是病菌不同阶段的孢子,常称为锈病。病菌属于担子菌中的锈菌目。如杨树锈病、梨锈病。 (4)霜霉:可为害叶、果、嫩枝,以叶片最为明显,在叶片背面形成灰白色霜状物,霜状或稀或密,叶片正面往往黄色,无明显边缘,常称为霜霉病,病菌属于霜霉属。如葡萄霜霉病、月季霜霉病。 (5)白绢:通常危害靠近土面的叶、茎、根颈,环境潮湿时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干燥时菌丝易消失,后期产生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期乳白色逐渐变黄变褐,常称为白绢病。病菌属于半知菌中的小菌核菌。如马蹄筋白绢病、白三叶草白绢病、结香白绢病。 (6)斑点:花、果、叶上局部组织患病死亡后出现的症状。形状有角斑、圆斑、条斑、不规则斑,颜色有灰色、褐色、红色,有的病斑边缘和中间颜色一致,有的不一致,病斑大小不一。根据病斑形状、颜色、大小名称为圆斑、角斑、灰斑、褐斑、黑斑、轮纹、枯斑等等病名,后期病斑上出现霉层、黑点等各种颜色、形状、病症、霉层类病菌大多属于半知菌的丛梗孢目。如大叶黄杨叶斑病、西府海棠叶斑病。小点状类病菌大多属于半知菌的球壳孢目和圆盘孢目,如桂花枯斑病,山茶灰斑病。 (7)炭疽:与斑点相似,但颜色常常是黑褐色,病斑上有轮生状排列的小黑点,潮湿时黑点出现粉红色胶状黏液,其是炭疽病特有的症状。炭疽病也出现在果实,茎干和芽上。病菌属于半知菌的黑盘孢目刺盘孢属。如葡萄炭疽病。

种子真菌危害

种子真菌危害 真菌可穿入植物的角质层和表皮而致病。真菌病是植物病害中最多的一类病害,每种作物都有几种真菌病害,多的达几十种。常见的有黑粉病、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但有些真菌对其他病原物有拮抗作用;有些寄生在其他病原物或昆虫上,对自然界中病原物和害虫的消长有一定影响。种子病害的处理方法1.筛选。当种子中夹杂的虫瘿、活虫数量比较多时,可用过筛的方法清除其中夹杂的病虫。过筛时需根据种粒和被除物的大小、形状,选择筛孔适宜的筛子才符合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筛子旋转的物理作用,除去不饱满种粒以及其他杂物。2.风选。带病种子或病原物的重量往往比健康种子重量轻,所以依靠风扇或自然风力就能将较轻的坏种子、病原物以及其他杂物分离出去。但用该法只能淘汰部分病种或病原物。3.手选。种子量少时,可以请有经验的人员通过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将病粒、虫粒、菌核、虫瘿、瘪粒挑选出来。4.水选。利用比重原理淘汰病粒、虫粒和其他杂物。常用的方法有清水选和盐水选两种。①清水选:晴天或天气干燥时,在容器内放足水,倒入种子进行搅拌,之后捞去浮在上面的轻种、杂质,最后捞出下沉的种子晾干。操作时动作要迅速,以免病原物因长时间浸水而下沉,从而影响水选效果。②盐水选:与清水选相比能较完全地分离出残余物,选种结果较精细。盐水的浓度应根据不同种子以及对处理的要求来决定。例如,对柠条和皂荚种子可用0.5%~1%的食盐水选种。用盐水处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处理效果和种子的发芽率。经过处理的种子,要用清水冲洗后充分晾干贮藏。温水处理利用温水的热量杀死附在种子表面以及潜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和害虫。使用该方法时要根据不同种子所要处理的对象的不同,在杀死害虫、病菌而又不伤害种子胚芽的情况下采用恰当的水温。如对落叶松种子,先将球果放于30℃~40℃温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放在50℃~55℃的室内干燥3~4天,待果鳞干燥后取出脱粒,可杀死其中的广肩小蜂幼虫;对刺槐种子,用80℃~100℃的热水烫1~3分钟,可杀死刺槐种子小蜂幼虫;对多花木兰种子,用80℃的热水浸1~3分钟,可烫死种子内的多花木兰种子小蜂幼虫等等。温水处理过的种子要及时晾干,贮藏待用。药剂处理1.药剂拌种。对有些种实害虫,可在种子堆上均匀喷洒化学药剂来将其杀死,也可用烟剂在仓库里熏蒸。2.药剂浸种。常用的浸种药剂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硫酸铜、漂白粉、石灰水等,浸种时间和药剂浓度因种子和病原的不同而不同,需经过试验确定。例如对种实霉烂的种子先用0.5%的高锰酸钾浸15~30分钟,然后再浸入40%的甲醛溶液中15分钟,取出后堆积两小时,用清水冲洗两次,可杀死其中的病原。3.药剂熏蒸。熏蒸是处理种子害虫的重要措施,主要用来防治害虫。常用的药剂有溴甲烷、磷化铝、二硫化碳和硫酰氟等。在室温下使一种或几种药剂气化,混合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害虫中毒身亡。

真菌克星

【产品特点】 1.喷剂剂型,使用方便。 2.不产生耐药性,可长期反复使用,无需更改真菌的治疗方案。 3.因本品高效无毒,可直接作用在皮肤表面,故不怕宠物舔食。 4.使用本品治疗过程中宠物不会出现厌食症等临床症状。 5.疗效迅速,对真菌的治疗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药理作用】 Ketoconazole——本品属吡咯类抗真菌药。本品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高度选择性干扰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Fipronil——非泼罗尼是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对GABA支配的氯化物代谢表现出强烈的阻碍作用,干扰氯离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后膜之间的正常传递,引起体外寄生虫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导致死亡;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对螨虫亦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Florfenicol——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宠物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对继发性螨虫及细菌的混合感染亦有很好疗效 【临床应用】 1.对小孢子真菌,马拉色菌及各类真菌感染都有很好的抑制及治疗 效果。 2.真菌在传统治疗过程中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需不断更换不同的 抗菌药物。真菌克星解决了传统治疗疗程长,疗效差,换药频繁等 问题。在根本上解决了真菌治疗的最大难点——耐药性的问题。 3.传统治疗方法中大剂量使用如灰黄霉素等抗生素会导致宠物厌食 ,降低宠物机体的抵抗力,更易导致其它并发症的发生。使用真菌 克星宠物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可以配合其它药物同时治疗。 4.真菌克星对螨虫、真菌、细菌的混合性感染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5.本品作用迅速,起效快,药效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