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十:德国与协约国的最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十:德国与协约国的最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十:德国与协约国的最后一战

xx与协约国的最后一战

兵集xx

亚眠是法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横亘在法国大陆上的铁路干线正好穿越亚眠。德国人占领了亚眠之后,福煦一直寝食不安,因为这无疑等于在法国人的颈项上套了一根绞索。为此,

1918年7月24日,他向协约国军事委员会提出了旨在夺占亚眠的战役计划。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收复亚眠和巴黎一线的铁路,击退在索姆河一带的德军,从而摆脱防御而转入对德军的全面进攻。福煦的方案得到了协约国的一致同意。

参加这次战役的有英国第4集团军,法国第一和第三集团军,一个由4个师组成的加拿大军、一个由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组成澳大利亚军,以及一个美国师,共有1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684门火炮、511辆坦克、16辆装甲汽车和大约1000架飞机。战役由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统一指挥。

德军方面,统帅部在“米夏埃尔行动”失败后,一直在筹划如何能够重新掌握主动权。8月2日,鲁登道夫向德国各集团军发训令:

“局势要求我们一方面不得不转入防御,另一方面只要有可能,就立即重新采取行进攻!”。鲁登道夫还计划再进行一系列小规模进攻,以改变佛兰德、瓦兹河、兰斯以东地域的态势。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鲁登道夫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进攻方案还在纸上的时候,联军已在亚眠地区集中了强大的兵力要与德军进行最后的大决战。而德军在亚眠一带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集团军共7个师的兵力,火炮840门、飞机106架。与协约国相比,德国显然处于劣势。

联军不仅在兵力上优于德军,而且在吸取上半年德军渗透战术屡屡得手的教训的基础上,黑格改变了战术。他下令联军在进攻时一律不用炮火准备,而是以坦克为先导发动突然袭击。待坦克通过先遣部队阵地后,炮兵才开始射击,以的火力进行弹幕射击,的火力轰击德军炮兵、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担任攻击的步兵紧随后面前进。

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黑格要求所有的战前准备都要隐蔽而秘密地进行。230列运兵列车和60列运弹列车在宁静的夏夜来回穿梭;路上铺以沙土和稻草,物资堆也都加以伪装;搜索和炮兵试射都禁止进行;整个地域由掌握制空权的英法航空兵掩护。为了迷惑德军,英法联军还在伊普雷地域展开佯动准备。

虽然联军为保证达到奇袭的效果,采取了许多的预防措施,但如此庞大军队的机动,不漏一点风声是很难做到的。进攻前的几天,德军第二集团军的前进阵地听到英军的浅近后方有可疑的噪声,空中侦察也发现坦克纵队的运动。然而,德军统帅部接到这些情报后,不但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反而指责前线部队是神经过敏。鲁登道夫也不相信,在“米夏埃尔运动”中受到德军重创的联军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便能组织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这样,英法联军所有部队都于8月7日夜以前顺利到达亚眠以东地区。

致命之战

8月8日凌晨3时,地面开始起雾。不一会儿,大地就白茫茫一片了。4时一过,联军坦克在飞机噪音的掩护下,开始向德军阵地方向前过。

4时20分,2000门火炮同时开火,炮弹狂风暴雨般地落在德军阵地、指军所、观察所、通信枢纽和其他后方目标上。德军阵地转瞬间就硝烟弥漫、疮痍满目,许多工事被炸得只剩下断垣残壁,烧焦的土地象被犁过一样坑坑洼洼,起伏不平。45分钟后,联军以3倍于德军的兵力在40千米宽的地段上向德军发动了冲击。

霎时间,士兵的喊杀声、武器的碰撞声和子弹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亚眠上空。虽然大雾影响了攻击部队的行动,并且阻止了空中袭击,但联军突袭的目的仍然达到了。联军的进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之外,德军指挥部还没来得弄清情况,联军便越过无人地带,突入了德军第一线阵地。

在联军突进的过程中,坦克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其巨大的效能。一方面,坦克由于自身的防护力较好,迎着德军机枪一面前进一面射击,同时还破坏电报和电话,以切断德军与统帅部的联系。英军坦克不断地向前滚动,使得不少德军士兵精神崩溃,一个个本能地溃逃。很快,联军便突入德军第一线阵地。德

军参谋奥西多上校才准备吃点早饭充充饥,就被英军俘虏,成了亚眠战役中英军俘虏的第一个师级军官。然而,联军的进攻并非完美无缺。由于联军使用的是坦克和骑兵合作协同的方式,这给突击带来的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骑兵比坦克快,运动中,坦克常常被丢在后面,使本来的坦克掩护骑兵前进,变成了骑兵掩护坦克前,可是骑兵又挡不住德军机枪和步枪的火力,结果在攻击中坦克和骑兵老是穿梭似的交替前过,前后运动。还没战到天黑,骑兵因为马匹要饮水,被迫退却,坦克也跟着退下了来。而坦克一退就刚好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被击中的为数不少。

战术的失误使联军有100多辆坦克被德军的炮火击毁,同时还损失了1.2万余人,但8月8日这一战对协约国来说,可算是马恩河战役之后的最伟大的胜利:

德军阵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2.7万余具尸体,1.5万人被俘,400门火炮和不计其数的军用物资落入联军手中。

最后的挣扎

鲁登道夫被这突如其来的失败惊得目瞪口呆。在统帅部里,他沮丧地大嚷道:

“8月8日是德军在这次大战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为了做最后的抵抗,鲁登道夫立即下达一道严厉的命令,要求前线德军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同时,他还从其他地段调来6个预备队师,紧急增援亚眠守军,另外7个整编师也奉命前去增援。

8月9日,联军继续进攻。但是,联军此时却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联军官兵由于昨天的战斗消耗太多,而且供给物资都没有及时性补充,已经疲惫不堪;可用的300辆坦克,既没有检修,也没有补充弹药和燃料;德军士兵在上面的压迫下奋力抵抗。种种困难使联军在这天的攻击显得毫无生气又缺乏力量。

黑格知道等德国的援军赶到亚眠后,进攻就要变得困难许多。因此,他于10日亲自赶到前线,指挥联军向德军发起顽强的攻击。黑格一面下令投入更多

的后备兵力,英军、法军、加拿大军、澳州军一律参加战斗;一面下令加宽进攻正面,将全部兵力展开在从阿尔贝尔到瓦兹河长达75千米的战线上,以增加德军防守的难度并减弱其抵抗力。

正当黑格运筹帷幄之时,他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天,大部分德国援军到达亚眠,德军的抵抗力量遂有所增强。德军以较快地速度构筑起了大量临时工事,并依托临时工事进行顽强的抵抗。血战中,德军的高爆炮弹震撼大地,不少联军官兵和装备都被震到天空后又重重地摔回到地上。联军伤亡惨重。

为了减少伤亡,联军的各个师不得不以小分队的方式零碎投入战斗,大的战役变成了无数个局部性的战斗。德军则针锋相对,以弹坑和掩体作依托,用机枪对付联军的散兵队形,结果使联军遭到了巨大损失。

到10日止,法军在18千米长的战线上前进了10千米;英军情况更糟,在16千米长的战线上仅前进了5千米。黑格见前线攻击受挫,便下令放慢进攻的节奏。

虽然德军大量杀伤联军,但并未能实现迫使联军停止进攻的目的。鲁登道夫获悉联军的攻击减弱后,便下令德军于11日组织反击。考虑到凭德军的兵力击退全部联军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联军中最强大的英军击退从而迫使协约国方面知难而退。于是,鲁登道夫下令所有的德军火力全部集中向英军进攻。

德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向英军集结地袭来,森林被炸成碎片,树木被烧焦,山头被削平,整个英军防线都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英军由于大量坦克被德军炮兵击毁,丧失了冲击的能力,因而只以被动挨打,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幸好法军和加澳军成功地击退了德军的反击,迅速派兵增援英军,才遏制住德军的攻势。

联军虽然这时已打得筋疲力尽,但因美国新增89万部队的参战和大量物资补充,联军战斗力大力加强。而德军则因连续作战且得不到多少补给,战斗力迅速衰退。联军瞅准时机,于12日清晨组织了对德军强有力的攻势。德军顽强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渐渐不支。至黄昏时分,德军不得不退出亚眠,撤退

至阿尔贝尔、佩龙纳及索姆河上游一线以东的地区。13日,联军完全停止进攻。

xx战役到此结束。

虽然协约国联军未能全歼德军,但他们完成了福煦下达的任务,消除了德军对亚眠和巴黎一线铁路的威胁。在这场大会战中,德军死伤4.8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火炮500门,联军也伤亡4.6万人。

大战结束

亚眠战役标志着德国的最后衰落。从此,德军士气急剧下降,被指定调到西线的部队中,开小差的现

象大量发生,士兵们聚急在一起,xx:

“我们不愿为百万富翁打仗!”“革命万岁!”

几乎所有的德国军事将领都开始明白,胜利的希望已经破灭,继续战争已毫无指望,必须采取非常措施。8月13日,兴登堡、鲁登道夫、首相、外交大臣,在德军统帅部举行联席会议。会上,大家情绪沮丧,默不做声。鲁登道夫无可奈何地说:

“现在,我们已无力再击垮敌人,坚持防御以求和平也不可能,眼前的出路只有一条,用和平谈结束战争。”

14日,德国的同盟者奥匈帝国的皇帝抵达柏林。他和德皇一致同意鲁登道夫的意见,并请荷兰女王出任调解。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德国代表团在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向福煦元帅表示投降,并递交了停战协定。11时,协约国鸣响了101发礼炮,宣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同时,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内容摘要:德军虽在在一战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争技巧,与战争一开始就以一己之力对抗数个欧洲强国。单就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德军无疑是出色的,然而战术上的高超并不能掩盖其上层多次战略上的失误。本文拟从施里芬计划入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军的战略性失误。 关键词:一战;德军;战略;失败 作为大战的发起者,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是战败者,但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将领素质也高于协约国诸将。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就战争本身而言德军其实有较大的胜率的,然而其最终的失败则是由各种综合原因决定的,而其大战略上的失误则要对其失败负相当的责任。 首先一战期间德国的几位主要盟友在四年的战争中基本没帮上什么忙。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史上存在了近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的实力已远远不如以前,帝国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衰退,帝国大杂烩式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奥匈军队甚至在对阵“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罗斯帝国,以及撑死只能称得上是巴尔干地区小霸的塞尔维亚时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开战的第一年便

先后折戟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元气大伤,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奥匈帝国在西线战局中毫无建树,在意大利和东欧战区也只能依靠德国才能发动进攻,这也就更谈不上为德国在东线分压。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同样,在20世纪,当年攻陷“永恒之城”君士坦丁堡的荣光已不再,土耳其的实力也是相见不如怀念,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主要参战国。土耳其同样也需要德国的援助——土军大部分部队都配有德国指挥官这点便可以证明;土耳其在战争中不多的成绩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岛以及在沙皇俄国崩溃后成功在东线进行了扩张,但这些战果也在英军攻占巴格达后灰飞烟灭。至于类似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同样也帮不上德国任何忙,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战果便是和德国一同攻占了罗马尼亚,仅此而已。综上所述,德国的几个主要盟友实力都过于弱小,以至于使德国必须在全欧洲范围内协助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对于德国战略价值不大的战役,而不能集中兵力于西线解决主要的敌人英国和法国。 除了盟友的弱小,德国自身在战略上的失误则更是致命,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1914年重要的,几乎可以说是一战西线最后的一场运动战——马恩河战役。而其一系列战略失误的开始,则要从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谈起。 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制定了应对欧洲战事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名将施里芬以及小毛奇花费数十年时间修订完成。施里芬伯爵在1981年接替老毛奇成为德参谋总长之后,一改老毛奇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为你解答。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美国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

败。 一战结束时间一战起始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一战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当地青年刺杀,于是在7月28日的时候,奥匈帝国以这个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国、英国、法国等趁机加入了战争,一战正式爆发。 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想要趁机吞并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则公开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随着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开战,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了战争之中。德国在8月份率先发动进攻,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还对法国发起了进攻。于是9月初,德军与法军就发生了马恩河战役。 随后,俄国在东线发动战争,于是德国只能抽调一部分兵力去东线。日本看到战争爆发后,趁机强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也对德宣战,占领了属于同盟国的太平洋岛屿。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与俄军在高加索附近进行激战,俄军战败。同时英军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成功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奥匈帝国被塞尔维亚击败后,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帮助奥匈攻打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不敌奥保联军,被同盟国占领。1915年5月,意大利开始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是全部被击败。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同年,罗马尼亚、希腊、美国等加入协约国参战。终于在1918年,德国全线溃退,奥匈帝国解体,战争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十:德国与协约国的最后一战

xx与协约国的最后一战 兵集xx 亚眠是法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横亘在法国大陆上的铁路干线正好穿越亚眠。德国人占领了亚眠之后,福煦一直寝食不安,因为这无疑等于在法国人的颈项上套了一根绞索。为此, 1918年7月24日,他向协约国军事委员会提出了旨在夺占亚眠的战役计划。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收复亚眠和巴黎一线的铁路,击退在索姆河一带的德军,从而摆脱防御而转入对德军的全面进攻。福煦的方案得到了协约国的一致同意。 参加这次战役的有英国第4集团军,法国第一和第三集团军,一个由4个师组成的加拿大军、一个由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组成澳大利亚军,以及一个美国师,共有1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684门火炮、511辆坦克、16辆装甲汽车和大约1000架飞机。战役由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统一指挥。 德军方面,统帅部在“米夏埃尔行动”失败后,一直在筹划如何能够重新掌握主动权。8月2日,鲁登道夫向德国各集团军发训令: “局势要求我们一方面不得不转入防御,另一方面只要有可能,就立即重新采取行进攻!”。鲁登道夫还计划再进行一系列小规模进攻,以改变佛兰德、瓦兹河、兰斯以东地域的态势。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鲁登道夫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进攻方案还在纸上的时候,联军已在亚眠地区集中了强大的兵力要与德军进行最后的大决战。而德军在亚眠一带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集团军共7个师的兵力,火炮840门、飞机106架。与协约国相比,德国显然处于劣势。 联军不仅在兵力上优于德军,而且在吸取上半年德军渗透战术屡屡得手的教训的基础上,黑格改变了战术。他下令联军在进攻时一律不用炮火准备,而是以坦克为先导发动突然袭击。待坦克通过先遣部队阵地后,炮兵才开始射击,以的火力进行弹幕射击,的火力轰击德军炮兵、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担任攻击的步兵紧随后面前进。

一战与二战对德国的处理及启示

一战与二战对德国的处理及启示 宁远一中郑桐军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其间隔仅为20年。令人惊叹的是,两次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德国,而战败国也都是德国。只是,一战之后20年,德国就发动了二战;而如今二战已过去了60年,德国已不再侵略,而成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这对于一个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的确是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以下笔者就从一战与二战对德国的处理这个角度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希冀能有所启示。 1919年,巴黎和会,主要讨论对德和约。作为战败国,德国处于被宰割的境地,在宿敌法国坚持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强烈要求下,德国最终被迫签订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①重新划分德国疆界;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③在军备上,德国要授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对这样一份“割地赔款”的和约,德国人是不甘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于是在德国大众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等待时机成熟,便会与其传统的军国主义相结合,给世界带来劫难。难怪当时法国元帅福煦会这样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位政治家的远见。1932年,德国国会大选,希特勒打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招牌,利用和煽动起德国民众的民族情绪,骗取了广泛的支持,纳粹党一跃而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希特勒则成了国家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能不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理不当是一大诱因。 与一战的“掠夺性惩罚”截然不同,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理显得相当理性而成熟,这反映了世界的进步。1945年,根据二战时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德国接受了盟国的处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惩罚德国,审判战犯;②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③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④提供经济援助,复兴工业。虽然其中有些措施明显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但对德国的影响却是积极的:德国很快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政治民主化,社会日趋稳定;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一度销声匿迹;对历史的真诚忏悔和深刻反思,成为

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世界级战争。下面是分享的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一起来看看吧。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美国

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败。 一战的发展过程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是由同盟国挑起的非正义性的战争。一战虽然是1914年正式爆发的,但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却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合约,同盟国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这段时间,俄国、法国、英国先后签订了协约,渐渐形成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炫耀武力,于萨拉热窝被刺杀。这件事就是一战的导火线,战争一触即发,很快的就从欧洲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个别非洲地区。除了这些陆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发生过战争。 一开始战争只在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协约国之间发生。随着战争的扩大化,许多亚洲、欧洲、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对德奥宣战。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的起始成员,但是后来在英、法、俄承诺给予他一些好处之后,就转而加入了协约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一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西线是英法对抗德国;南线又被成为巴尔干战线,主要是塞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场灾难的发起者——德国纳粹成功的在本国夺取政权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将全球性的战争从有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的结局。然而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并不是偶发的,它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作的一些尝试性分析,以求对二战爆发的根源有进一步的认识。 ㈠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情况及政治危机 一战前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协约国的胜利及同盟国的战败,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格局被打破。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加剧了原先就已存在的社会危机。这些首先从经济上显现了出来。 从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期,德国的经济虽然有过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是处于动荡不安中的。二十年代初,作为战败国,《凡尔赛和约》中苛刻的赔款协议无疑使在战争中经济已严重受损的德国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债务包袱。在鲁尔危机中,由政府发起的“消极抵制”直接导致了大量工矿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德国的经济再一次雪上加霜。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经济实质已完全陷入了崩溃的状态。此后,在美英贷款的帮助下。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在1929年4月达到顶点。而同时国际上对尚在讨论中的杨格计划的担忧使外国资本开始撤出德国,使建立在外国贷款上的德国经济在1929年夏就进入了萧条。另一方面,此时以垄断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已取代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而各国政府的思维仍停留在19世纪,造成干预不力,是在发展生产率的同时忽视了购买率低下这一客观事实,加上银行系统的不完备,最终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卷入其中,1930年以美英贷款为主的外国资本大量撤出使德国从萧条很快陷入危机,从此经济再度一蹶不振。以德国经济最低点的1932年与危机前的1928年相比,生产资料生产降为50%,消费品生产为78%,国民收入指数降为62%,出口额从123亿马克降为57亿马克,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失业率由7%升为30.8%,失业人数多达600多万。国库黄金储备比1929年减少了4/5。1932~1933年农业收入只有1928年全年的40%,农民大量破产,农业工人大量失业。[1] 在危机的打击下,德国社会剧烈动荡,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工人罢工从1930年的366次增至1932年9~12月的1100次。农民运动的主要目标则是反对高额赋税和强行查封、拍卖。而这场大萧条正是促使希特勒政治命运变化的直接、首要的原因。[2] 纳粹运动能奇迹般的发展壮大,与此不无关联。 经济危机出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危机中德国政治的最大变化是左翼和极右翼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以纳粹党为代表的极右翼实力大为膨胀。在德国进入萧条和危机后,希特勒等纳粹党领袖就以“社会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宣传来欺骗小资产阶级、青年和失业者,以保护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以及解决失业的纲领去争取他们,使大量对社会民主党不满的群众加入了纳粹运动。 面对经济危机,魏玛政府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及粗暴发展“生产合理化”,导致德意志社会由“多元化”向“碎片化”发展,并导致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危机和广大群众安全保障的全部丧失。社会民众的财产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政府的威信也因此大打折扣。[3] 作为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在应付外来压力条件下实现全国各种政治力量妥协而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不必要的悲剧,短视和贪婪、自私加懦弱、狂热与激情,所有的要素揉合起来,突然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在最晴朗的艳阳天,陡然来了一场暴风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灾难中的灾难。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它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续集。为什么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一百年,而且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很多人想要,但没有人想到要来的是什么的一场战争。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当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传到维也纳,人们感到的是惊愕,而不是悲痛。没有人喜欢傲慢无礼的斐迪南大公,但奥匈帝国的鹰派人物认为,这正是一个报复塞尔维亚的绝好借口。奥匈帝国的鹰派之所以如此蛮横,不是因为他们强大,恰恰相反,是因为奥匈帝国已经江河日下。正如自卑的人自尊心格外地强一样,奥匈帝国对国家的尊严也更为敏感。 主战派认为,如果不利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大做文章,挫败塞尔维亚对外扩张的野心,一劳永逸地解决令人头疼的巴尔干问题,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奥匈帝国的国内政治局势也需要一场对外战争。奥匈帝国国内有很多少数民族,各种分裂主义的声音越叫越响。战争,只有一场战争,才能像一剂强心针,把奥匈帝国从衰亡和分裂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奥匈帝国在筹划入侵塞尔维亚的时候,几乎没有考虑俄罗斯出兵的可能性。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俄罗斯是不会出兵援助的。这是他们最大的失算。俄国一直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和巴尔干民族都属于斯拉夫族。19世纪,泛斯拉夫主义在巴尔干地区逐渐流行,而俄罗斯一直是其背后的支持者。 尤其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原本觊觎的是中国的东北,他幻想能够建立俄罗斯的远东帝国。但日俄战争失败之后,俄国转而加紧对巴尔干半岛的经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无异于是到俄罗斯的后院放火。这次再也输不起了。而就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最后通牒的时候,俄罗斯已经秘密地开始集结部队了。在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就像两辆迎面开来的列车,终于相撞了。 如果德国不参战,那么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将引发第三次巴尔干战争,但这也只是一场局部的冲突。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预谋已久的计划。巴黎和谈的时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曾经讨论过,到底在哪里审判和绞死德皇威廉二世。其实,直到最后一刻,威廉二世都还在犹豫。他对主战的军官们说,我给了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不要后悔啊。一战结束之后,威廉二世流亡到荷兰。他在回忆录里写到,是犹太人和共济会阴谋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原因是:这个后起之秀迫切地想要成为在全球说一不二的帝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红桂中学曾纯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要紧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谐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妨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查资料,积极动脑的良好适应。 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进展和进步带来的严峻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妨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教具】 课件、多媒体、展示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大伙还记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哪些吗?这些成果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妨碍? 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促进了生产力的进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然而,科技也是一柄双刃剑,假如使用不当,将会给人来造成更大的灾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场由于科技进展所带来的人类空前的灾难。 〔二〕新课内容 一、一战的缘故 1.全然缘故 PPT展示《要紧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简图》和《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提问:从图表中能够发明什么现象? 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从图表1我们能够看出来,像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上所占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而德国、美国等国家所占比率呈上升趋势,从图表2我们能够看到英法等经济进展缓慢的国家所占有的殖民地最多,而美德等经济进展速度快的国家所占有的殖民地反而很少,综合两幅图表,我们能够得出结论: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进展不平衡。

一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一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同盟国 1897: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 协约国1892: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起战争。第一次世界爆发 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4年9月5日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 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 年9月——10月: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月2日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年1月:希特勒为德国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 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 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年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年5月:意大利攻陷埃萨尔比亚。 年10月:德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柏林——罗马轴心”成立。 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 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年11月:意大利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年近卫文磨上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年台儿庄大捷。 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撕毁《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的发展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企业间的联合 D.企业间的兼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在于 A.各国争夺世界殖民地的斗争 B.萨拉热窝事件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4.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 D.英国和德国 5.19世纪末德国外交国务大臣皮洛夫曾说过:“……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毕洛夫说此话的目的是 A.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 B.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 C.德国迫切需要重新瓜分世界 D.英国势力衰落 6.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7.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于 A.德奥同盟条约签订 B.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C.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D.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A.德国为了奥匈的利益才与之结盟 B.奥匈为了德国的利益才参与结盟 C.双方都是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才参与结盟 D.德国、奥匈为了帮助意大利才参与结盟 9.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完整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含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8 小题,共 36.0 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哪个国家的战败投降结束( ) A. 英国 B. 日本 C.德国 D. 意大利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 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为了争夺“阳光下地 盘”,德国与哪一个国家的矛盾最尖锐?( ) A. 美国 B.意大利 C.英国 D. 俄国 3.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分别是( ) A. 奥匈帝国和英国 B. 德国和法国 C. 德国和英 国 D. 意大利和俄国 4. “一战”中,双方死伤 70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 德兰战役 C.①③⑤ D. ②④⑥ A. 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就不会有一战 B. 萨拉热窝 刺杀事件和一 战的爆发无关 C. 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应成全世界青年的榜 样 D.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类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7. 恩格斯早在 19 世纪后期预言: “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 长达 3-4 年,将有 800-1000 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 导致欧洲贫困普遍 化。 ”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战争是( ) 5. 读图,指出三国同盟包括( 四位同学发出如下感概, 请你判断出正确的一项 A. 第 一次世界大战 B. 法国大革命 战 D.美国独立战争 8. 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A. 波斯尼亚军事演习 B. 萨拉热窝事件 役 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C. 美国内 C. 凡尔登战 A. ①②⑧ B.④⑤⑥

一战中的英国

1.英国在一战前经济社会状况?决定了它在战争中怎样的目标? 英国是十九世纪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国,中国香港,缅甸,老挝,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澳洲,北美洲,南非,以及巴勒斯坦,以色列还有非洲的一些国家……当初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之一。重商主义之后,自由放任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知道一战以前,包括整个一战时期英国都是出于自由放任主义之下。 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的兴盛是由自由资本主义支撑的。因此,打破大陆封锁,“不仅是不列颠的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而在拿破仑看来,这只不过是“小店主”的胜利。1852年英国议会曾发表一项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英国靠“自由放任”达到兴盛的顶峰,因此也希望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永远保持下去。但时代终究变化了,到19世纪下半叶时,自由资本主义走向了终结。英国人不得不承认,自由放任过时了。 目标: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措施,同时与德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寻求更大的利益与调整空间。英国在一战中的最终目标是:作为欧洲大陆的协调者来控制欧洲大陆国家的均势。 2.各国间主要矛盾冲突? 争霸矛盾 战争缘起:3大矛盾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作为世界上头号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和其它列强发生冲突。其中,英俄在亚洲,英法在非洲,争夺尤其激烈。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野心勃勃的德国又成了它的主要竞争者,英德矛盾终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从普法战争至九十年代以前,德国打败了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后,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新的竞争者。这时英德之间一般没有发生严重冲突,甚至有时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斗争中互相支持。 第二,九十年代以后,德国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德国无论在贸易问题上,还是在殖民地问题上,都开始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者。 英德矛盾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贸易竞争。 在殖民地方面,德国也成为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德国因为发展较迟,八十年代才开始夺取殖民地,只能是从别的帝国主义国家手里去抢,至1914年,总共夺取的土地不及英国的十一分之一。其矛头又首先对准英国。 第三,德国加紧扩充海军,准备与英国争夺海洋霸权(1898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海军法案) 德国的日益强大,显然是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不愿意看到的。德国在争夺殖民地世界市场和制海权等方面威胁到了英国的霸主地位。英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3. 针对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措施:主张适当的削弱德国,使其脱离于与英国争霸的行列,但反对法国主张的彻底削弱德国。坚持保留了一部分德国主权,使德国与法国对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英国给德国废除了海空部队,但保留陆军十万,以遏制法国。

一战二战后德国领土变迁

一战二战后德国领土变迁 1871—1918年德国疆域图 1918—1937年德国疆域图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划归波兰。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梅梅尔(默默尔)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建立。1422年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巴黎和会中签署了协议,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不过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归还该地区,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德意志第三帝国版图 现在德国地图 1、西部,德法有争议的阿尔萨斯和渃林两个州让给法国 2、北部,石勒苏益格州让给丹麦 3、东部,西里西亚州全部,勃兰登堡州部分地区以及奥得河流域,但泽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领土让给波兰 3、东普鲁士被苏联强占,即现在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4、南部工业基地波希米亚,独立为现在的捷克等地。 总计,德国共损失了40%以上的领土。从庞大的德意志帝国沦为地理上的小国。 总结: 今天的德国只有35.6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连挪威、日本都不如,但这是两次大战割地赔款的结果。从历史地图上看,一战前夕的德国比今日德国要大上50%左右(包

学案: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试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现代战争的残酷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3、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4、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阅读内容 “两次巴尔干战争”、“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目 ▲专题知识结构: 1、世界成为整体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 背景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4、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5、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战场:欧洲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东线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时间:1914年——1918年 第一阶段(1914):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转入持久阵地战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第三阶段(1917—1918):美、中等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德国投降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注意分析同盟国失败原因)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影响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爆发背景)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质(焦点)是什么?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有哪些具体矛盾?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各是什么?最主要的矛盾是哪一对?为什么? 3、第5页德国外长的演说中反映了哪些问题? 4、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先后有哪些?这些矛盾的

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及其典型化事实 德国是一个后进型工业化国家,也是一个成功追赶型国家。从工业化初期起,“赶超”便成为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任务。从19世纪50年代起,德国经济迅速起飞,并在一战前夕超越法、英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赶超目标。本文从德国工业化历史进程入手,从生产函数(增长核算)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德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德国为加快经济赶超建立的体制机制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跨跃“中等收入陷阱”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起,德国工业化开始进入到跨越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迅速超越法、英等国 德国工业化之初,法、英等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其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积累的工业资本开始寻找海外市场。这为德国大规模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基础。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大力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从而使其工业革命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大规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之上,并直接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GDP总量首次超过法国。1913年,德国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 (二)重工业发展迅速,并在短时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

英、法、美等国的工业化路径,是从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纺织业开始,之后经历轻工业的发展,再扩散到重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等部门。与之不同,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却从纺织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1870-1913年,德国煤炭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亿吨,钢产量从17万吨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除原材料工业外,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机器制造业也开始快速发展。1850年至1913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到一战前夕,德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创新,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德国在引进英法美等国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除钢铁这一传统工业部门延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增长势头外,德国尤其重视开拓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并进一步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地位。新的工业革命兴起,大大提高了德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力水平。1870-1913年,德国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和人均单位小时GDP年均增长率(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均高于同一时期的英、法两国。 (四)独特的资金来源,满足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德国没有经历英、法等国较长时间的资本积累阶段,工业化的“启动资金”是通过对内财富积累,对外财富掠夺获取的。其主要途径:一是在“普鲁士式农业发展道路”的农奴制改革中,向被解放的农奴索取巨额赎金;二是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作为战胜国得到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并获得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的大部分矿产资源。这两个地方后来成了德国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基地,吸引了英、

德国是否需要为一战负责(英文版)

Germany need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I think Germany needs to bear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As early as 134 years ago, the Prussian army entered Paris near Versailles, and in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announced to Prussia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rman empire. The king is Prussia, William for the German Emperor, Bismarck as prime minister.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fully realized. Bismarck realized by force, a rise of emerging powers, including outside are fragile. So he to efforts to stabilize the British, to show goodwill gesture to the British. However,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the key to success. Bismarck the flexibility to use diplomacy to Austria and Russia established the complex alliance system, effectively keep the brief peace for Germany. As a strategic ally, Germany, the Russian are willing to maintain good relations with Germany. But because Germany chose to protect their market, do not let the Russian products into Germany, also is not willing to see Russi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e German-Russia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diplomatic, eventually because of no win-win economic and ended in failure. Finally, the French and Russian alliance, let the Germany on both sides by the enemy. Germany have the strength to compete with the French and Russ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