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压轴题动态几何证明及实验题

初中数学压轴题动态几何证明及实验题
初中数学压轴题动态几何证明及实验题

动态几何证明及实验题

所谓动态几何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此类题目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动态几何问题是近几年各地试题中常见的压轴试题,它能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有较强的选拔功能。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解动态几何题一般方法是针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相伴随着的数量关系(如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如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研究考察.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

实验操作

【要点导航】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猜想——科学论证,使我们体验和学到了发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操作探索——理解题意、实验操作是基本保证,观察猜想、探索结论是关键,论证猜想的结论是落实. 【典例精析】

例1取一张矩形纸片进行折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如图1;第二步: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MN上,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B',得R t△AB'E,如图2;第三步:沿EB'线折叠得折痕EF,使A点落在EC的延长线上,如图3.利用展开图4探究:

(1)△AEF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2)对于任一矩形,按照上述方法能否折出这种三角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分析】

1.图形翻折后能重叠部分的图形全等,所以∠BEA=∠AEB'=∠FEC,它们都是60°角,所以△AEF是等边三角形.

2.由操作可知AF>AD时,不能完整折出这种三角形.当图3中的点F、D重合时,便可求得矩形的长与宽的比例为2︰3.

解(1)△AEF是等边三角形.由折叠过程可得:60

BEA AEF FEC

∠=∠=∠=?.因为BC∥AD,所以60

AFE FEC

∠=∠=?.所以△AEF是等边三角形.

图1 图2

图3 图4

(2)不一定.当矩形的长恰好等于等边△AEF 的边AF 时,即矩形的宽∶长=AB ∶AF =2:3时正

好能折出.如果设矩形的长为A ,宽为B ,可知当a b 2

3

时,按此种方法一定能折叠出等边三角形;当a b a <<2

3

时,按此法无法折出完整的等边三角形. 〖方法点睛〗要从操作实验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来,并借助图形运动的基本性质求解.

例2 已知:在△ABC 中,∠BAC =90°,M 为BC 中点.操作:将三角板的90°角的顶点与点M 重合,并绕着点M 旋转,角的两边分别与边AB 、AC 相交于点E 、F .

(1)探究1:线段BE 、EF 、FC 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可以构成三角形,那么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请证明你的猜想.

(2)探究2:若改变为:“角的两边分别与边AB 、直线AC 相交于点E 、F .”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那么结论是否还存在?请画出对应的图形并请证明你的猜想. 〖思路分析〗

1.由点M 是BC 中点,所以构造绕点M 旋转180°重合的全等三角形,将线段BE 、EF 、FC 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2.当角的两边分别与边AB 、直线AC 相交于点E 、F 时,构造和证明的方法不变.

证明(1)线段BE 、EF 、FC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如图1,延长EM 到G ,使得EM =M G ,联结GC 、FG .因为M 为BC 中点,所以BM =CM ,又因为∠EMB =∠GMC ,EM =M G ,所以△EMB ≌△GMC ,所以BE =GC ,EM =MG ,∠B =∠MCG .因为FM 垂直平分EG ,所以FE =FG .又因为∠BAC =90°,所以∠B +∠ACB =90°,所以∠MCG +∠ACB =90°,即∠FCG =90°,所以2

2

2

FG FC GC =+,所以2

2

2

EF FC BE =+.

(2)如图2,当点F 在CA 的延长线上时,延长EM 到G ,使得EM =M G ,联结GC 、FG .因为M 为BC 中点,所以BM =CM ,又因为∠EMB =∠GMC ,EM =EG ,所以△EMB ≌△GMC ,所以BE =GC ,EM =MG ,∠B =∠MCG .因为FM 垂直平分EG ,所以FE =FG .又因为

C

M

A

C

M E

F

G

A

E

A

B C

M E F

G 图2

△FCG 为阴影 △FCG 为阴影

标注三

角板为阴影

标注三角板为阴影 标注三角板为阴影

∠BAC =90°,所以∠B +∠ACB =90°,所以∠MCG +∠ACB =90°,即∠FCG =90°,所以

222FG FC GC =+,所以222EF FC BE =+.

如图3,当点F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同理可证

222EF FC BE =+.

〖方法点睛〗线段之间常见的关系是和差关系或者满足勾股定理.若能将所要求线段移动到同一条直线上,则线段之间是和差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若能将所要求线段移动后能构成三角形,则线段之间满足勾股定理的可能性较大.

【星级训练】

第 天 ,年 月 日

1.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边AB 上(点E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E 作FG ⊥DE ,FG 与边BC 相交于点F ,与边DA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G .

(1)操作:由几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BF 、AG 、AE 的长,从中你能发现BF 、AG 、AE 的数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连结DF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2,设AE=x ,△DFG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2,FG 的长为2

5

,求点C 到直线DE 的距离.

2. ★★★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上,并

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AC 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 ,另一边与射线DC 相交于点Q . 探究:设A 、P 两点间的距离为x .

(1)当点Q 在边CD 上时,线段PQ 与线段PB 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结论; (2)当点Q 在边CD 上时,设四边形PBCQ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G F E

D A C

B

D A

C

B

供试验操作用

(3)当点P 在线段AC 上滑动时,△PCQ 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 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图5、图6、图7的形状大小相同,图5供操作、实验用,图6和图7备用)

3. ★★★在△ABC 中,AB =AC ,CG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G .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图1所示的位置摆放,该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为F ,一条直角边与AC 边在一条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恰好经过点B .

(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BF 与CG 的长度,猜想并写出BF 与CG 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2)当三角尺沿AC 方向平移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一条直角边仍与AC 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交BC 边于点D ,过点D 作DE ⊥BA 于点E .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 、DF 与CG 的长度,猜想并写出DE +DF 与CG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3)当三角尺在(2)的基础上沿AC 方向继续平移到图3所示的位置(点F 在线段AC 上,且点F 与点C 不重合)时,(2)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说明理由)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是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实验与探究:

(1)由图观察易知A (0,2)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2,0),请在图中分别标明B (5,3) 、C (-2,5)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C '的位置,并写出他们的坐标:

D

A

C

B

图5

D

A

C

B

图6

D

A

C

B

图7

A

B

E F G

D

A

B

C D

E F

G

图3

A

B

F

G

图1

B ' 、

C ' ;

归纳与发现:

(2)结合图形观察以上三组点的坐标,你会发现:坐标平面内任一点P (a ,b )关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l 的对称点P '的坐标为 (不必证明); 运用与拓广:

(3)已知两点D (1,-3)、E (-1,-4),试在直线l 上确定一点Q ,使点Q 到D 、E 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并求出Q 点坐标.

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题型.探索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1)条件探索型问题;(2)结论探索型问题;(3)探索存在型问题.条件探索型问题是指所给问题中结论明确,需要完备条件的题目;结论探索型问题是指题目中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或题目结论需要类比,引申推广,或题目给出特例,要通过归纳总结出一般结论;探索存在型问题是指在一定的前提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

条件探索

【要点导航】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数学中的“条件探索”题型,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需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命题,因而必须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因而具体操作时要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在线段AE 的同侧作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BEFG (BE AB <),连结EG 并延长交

DC 于点M ,过M 作MN AB ⊥,垂足为N ,MN 交BD 于点P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

(1)证明△CMG ≌△NBP ;

(2)设BE =x ,四边形MGBN 的面积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如果按照题设方法作出的四边形BGMP 是菱形,求BE 的长.

1

2

345

6-1

-2-3-4-5-6-1-2-3

-4-5

-6

1

234567O x

y

l

A

B

A

'

D

'

E '

C

(?22??)

C

M D

(4)联结PG ,若BPG ?能否成为直角三角形?如果能,求BE 的长;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5)联结AC 、AF 、CF ,求证△ACF 的面积为定值. 〖思路分析〗

1.第(3)小题把四边形BGMP 是菱形作为条件探索BE 的长. 2.BPG ?中∠PBG 始终是45°,而∠BPG 和∠PGB 有可能为90°,要分情况讨论.

.第(5)小题即可用割补法求也可用利用AC ∥BF 将△ACF 的面积转化为△ABC 的面积.

证明(1)因为 正方形ABCD ,所以?=45,同理?=∠45BEG .因为 ?=∠=∠45BEG CMG AB MN ⊥?=∠90MNB NB CM =?=∠=∠90PNB C ?=∠=∠45NBP CMG x BE BG ==x CG -=1x CM -=122121)1)(1(21)(21x x x BN MN BG y -=-+=?+=10<

x -=121=x 212(1)x x =-32=x 3211111(1)(1)2222ACF ADHE ACD AEF HCF S S S S S x x x x x ????=---=+--+--=1(1)2AEF

S x x ?=+1(1)2BCFE S x x =+AEF S ?=BCFE S ABQ CFQ S S ??=2ACF ABC S S ??==12ACF ABC S S ??==BEFG =L

Q ≠a Q 6=a L 9=≠a Q 6=a L 9=Q 2=L 3Q 2=L 323L

31232b (4)0a a ++-=BD CE ABC △AC AB M BC MD ME DE ?<∠90BAC D E AC AB EM DM =?>∠90BAC D E AC AB

?=∠135BAC DEM △BAC ∠x DME ∠y y x (1)如图2,当BP =BA 时,∠EBF = °,猜想∠QFC = °;

(2)如图1,当点P 为射线BC 上任意一点时,猜想∠QFC 的度数,并加以证明;

(3)已知线段AB =32,设BP =x ,点Q 到射线BC 的距离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A N B E F G C M D P 图2

A N

B E F G

C M

D P 图3 A

B

E F

C

D

图4 Q

H G A B

O y x

N M D

图3 A B C H

P O

y x 图2 x

y O P H C B A 图1 A B C (备用图) A

B

C

D

M E

图2

A

B

C

D

E

图1

Q

A

Q A C M N 图1

A B C M N 图2 A B C M N 图3

A

B C

M N

图4

P A

B C D M N

图5

P

结论探索

【要点导航】

探索性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题型.探索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1)条件探索型问题;(2)结论探索型问题;(3)探索存在型问题.条件探索型问题是指所给问题中结论明确,需要完备条件的题目;结论探索型问题是指题目中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或题目结论需要类比,引申推广,或题目给出特例,要通过归纳总结出一般结论;探索存在型问题是指在一定的前提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

探索型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而解决此类问题用到了所学过的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经常用到的知识是:一元一次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正、反比例和一次函数的求法(图象及其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特殊)的性质、等.其中用几何图形的某些特殊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等来构造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加强变式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1,在△ABC 中,∠ACB = 90°,AC = BC ,AB = 8,CD ⊥AB ,垂足为点D .M 为边AB 上任意一点,点N 在射线CB 上(点N 与点C 不重合),且MC = MN ,NE ⊥AB ,垂足为点E .当点M 在边AB 上移动时,试探索线段ME 的长是否会改变?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分析〗

射线CB 包括线段CB 和线段CB 的延长线两部分,点N 在射线

CB 上运动时,可证明△CMD 和△MEN 全等,所以线段ME 的长始终和线段CD 相等,所以不会改变长度.

解:当点M 在边AB 上移动时,线段ME 的长不变,ME = 4.由点N 在射线CB 上,可知点N 在边BC 上或点N 在边CB 的延长线上.

(ⅰ)如图1,如果点N 在边BC 上,可知点M 在线段AD 上.因为 AC = BC ,∠ACB = 90°,所以 ∠A =∠B = 45°.又因为 AC = BC ,CD ⊥AB ,AB = 8,所以 CD = BD = 4.即得 45BCD ∠=?.因为 MC = MN ,所以 ∠MCN =∠MNC .因为 ∠MCN =∠MCD +∠BCD ,∠MNC =∠B +∠BMN ,所以 ∠MCD =∠NME . A

B C

图1

D

N

M E

又因为 CD ⊥AB ,NE ⊥AB ,所以 ∠CDM =∠ MEN = 90°.所以 △MCD ≌△MNE (A .A .S ).所以 ME = CD = 4.

(ⅱ)如图2,如果点N 在边CB 的延长线上,可知点M 在线段BD 上,且点E 在边AB 的延长线上.

因为∠ABC =∠MNC +∠BMN = 45°, ∠BCD =∠MCD +∠MCN = 45°,∠MCN =∠MNC ,所以∠MCD =∠BMN .因为MC = MN ,∠CDM =∠MEN = 90°,所以△MCD ≌△NME (A .A .S ).所以 ME = CD = 4.所以由(ⅰ)、(ⅱ)可知,当点M 在边AB 上移动时,线段ME 的长不变,ME = 4.

〖方法点睛〗点M 在AB 上和在AB 的延长线上,从图1到图2是图形的变式题.随着点M 的运动线段之间的关系不变,所以证明思路不变.

例2 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AB = 2,P 是边BC 上的任意一点,E 是边BC 延长线上一点,联结AP .过点P 作PF ⊥AP ,与∠DCE 的平分线CF 相交于点F .联结AF ,与边CD 相交于点G ,联结PG .

(1)求证:AP = FP ;

(2)探索线段BP 、DG 、P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过程;

A

B C

图2

D N

M

E

B A

C

D E

P F

G

F D B A D M A B C P F E A B E P D M C

(3)当BP 取何值时,PG 222PG CG PC =+222)2()2()2(x x x =-+-222x =-(222)BP =-5cm 11cm 1cm 2cm kx y =x x y 2-=A A 2-k kx y =x x y 122+-=x y ?45ADE ??135BMD ?ADE ?BMD ??45?135BMD ?BMD ?212121BMD ?ABE ?BCF ?ABE ?FBC

?0

90=∠=∠FBC ABE MBN ?ABE ?BCF

=∠=∠FBC ABE MBN ?=∠MBN ABE ?MBN ?α

21

2

12

224x AE AD +=+DE FG S DGF

?=?21242x y +=20<

5

21=??h 58=

h 58x 2

2

x 22x 22x 22121x

222142212

1

x

2x

2221x 423212

1

x

22

1

x

22

2x 222

1x

22

1

x

22

2x 2

2

2

22x 22x 22x 2

2

x 22x

22

1

(3,5)B '(5,2)C '-D 'D 'D 'b kx y +=314k b k b -+=??-+=-?,.52132k b ?

=-???

?=-??,.

513

22y x =--51322y x y x ?

=--??

?=?,.137137x y ?

=-????=-??

,.137-137-2b (4)0

a a ++-=1

2

1212121212BD CE ABC △?=∠=∠90BEC BDC BDC △CM BM =BC DM 21=BC

EM 2

1

=EM DM =?>∠90BAC EM DM =?=∠135BAC DEM △BM DM =MDB MBD ∠=∠BDM

DBM DMC ∠+∠=∠ABC

EMC ∠=∠2ACB

DMB ∠=∠2)

(180DMB EMC DME ∠+∠-?=∠)

(2180ABC ACB ∠+∠-?)

180(2180BAC ∠-?-?=?=??-?=90452180?=∠135BAC DEM △)

(180DMB EMC DME ∠+∠-?=∠)(2180ABC ACB ∠+∠-?)180(2180BAC ∠-?-?)180(2180x y --=1802-=x y ?<

∠3AB 180180906030AEQ AEB =?-∠-∠=?-?-?=?QFC ∠EBF BEF ∠+∠=

3030?+?=32=∠EBF 32

BE BG ==x )2(23+=

=x QH y 32

3

+=32

3

+=

x y A B C M N D A B C P E D 300 (图1) A B D C Q P x y C B A O 图1 图2 图3 A O x C D B y 图1 B A C D E P F G M 图3 B A C D E P F G 图2 H A B C D E M 图1 A B C D E M 图2 A B C D E M 图3 A B C D E M 图4 A B C D E M 图5 N A B C D E M 图6 N P A B C D E F 图1 A B C D E F 图2 A B C D E F 图3 N F E D C B A M N F E D C B A M A E F D B N C M A B C E F M N 图1 A B C E F M N 图2 A B C E F M N 图3 A

B C D E F G 图1 A B C D E F G 图2 A B C D E F G 图3 F B A D C E G 图1 F B A D C E G 图2 F B A C E 图3 D Q 123456-1-2-3-4-5-6-1-2

-3-4

-5

-61234567O x y l A B A '

D '

E '

C (第22题图)B '

C '

D ' G F

E D A C B H 图1 D A C B 图1 M N P Q D A C B 图2 M N P Q T D A C B 图3 M N P Q 标注△DAE 和△FHG 为阴影 △BMP 和△PNQ 为阴影 △PCQ 为阴影 A B C E

F

G 图7

H D A B C M E D 图3 A C B E Q F P G 图4 A B E Q P F C H

ACP ABP ABC S S S ???+=BH AC S ABC ?=

?21DP AB S ABP ?=?2

PE AC S ACP

?=?21PE AC ?21DP AB ?+21BH AC ?2

1

BH

PD PE =+ACP

ABP ABC S S S ???-=BH AC S ABC ?=

?2

1

DP AB S ABP ?=?21PE AC S ACP ?=?2

1

BH AC ?21PE AC ?21DP AB ?2

1PD

BH PE =+212121212121-212

1

)4(21x y -=2

21

+-=x y DK x MH x ??=?+215)4(213

8=x x AE 21=2)221(214214=+---=--=x x y x DE 221-=x CD 2212214+=-+=x x AD x AE 21=221

221=-+=-=x x AE AD DE 343838385165

16A BC AE ⊥E

D BC DF ⊥F DF A

E //E

F AD //6=-=+EF BC CF BE 4

22=-=

BE AB AE AE BQ AP S ABQP ?+=

)(21x BQ x AP x PD 2,5,=-==x x x y 2104)25(21

+=?+-=50<

1

)(21-=?-+=?+=QCDP ABQP S S =x x 222210-=+3

=x 3=x x x 25=-35=x CQ PD =x x 211-=311=

x 35=x 3

11kx y =x y 2

-=A A 2-2=y A 2

,2(-k 22-=1-=k x y -=BC 4+-=x y OB OBDP P x y -=4==OB OP P

)22,22(1-P )22,22(2-P OBPD D C )4,4(3P OB P x y -=)2,2(4-P P )22,22(1-P )22,22(2-P )4,4(3P )2,2(4-P 122+-=x y )0,6()12,0()6,3()0(≠=k kx y )6,3(2=k x

y 2=)4,2()0(≠+=k b kx y )0,6()4,2(1-=k 6=b 6+-=x y )6,(+-x x 36)6()6(22=-+-x x 236±=x 1P 2P )23,236(-)23,236(-+1Q 2Q )23,23(-)23,23(-3P )6,0(3Q )

6,6(4P )3,3(4Q )3,3(-以∠EAB =∠GAD ,EF =FG .所以∠DAG +∠BAF =∠BAE +∠BAF

=∠EAF =

2

1

∠BAD .所以∠GAE =∠EAF .因为AF =AF ,所以△AFG ≌△AFE .所以FG =EF ,因为FG =DF -DG 所以EF =DF -BE .

(4)△CEF 的周长:CE +EF +FC =EF +FC +BE +BC =FG +BE +2+4=7+2+4=13. C D

E A B H P 图

2 C D E A

B H P 图1 图

2 A B C P E D A

O x

C D

B y

P 1 P 2

Q 2 Q 1

图2

O

x

C D

B

y P 3 Q 3 A

P 4

Q 4

图3 标注菱形AP 1Q 1O 和菱形AP 2Q 2O 为阴影 标注菱形OP 4AQ 4和菱形OA Q 3P 3为阴影 A B C D E

F 图4 G

1. 解(1)EG =CG ,EG ⊥CG .

(2)EG =CG ,EG ⊥CG .证明,如图4,延长FE 交DC 延长线于M ,连MG . 因为∠AEM =90°,∠EBC =90°,∠BCM =90°,所以四边形BEMC 是矩形.所以BE =CM ,∠EMC =90°,又因为BE =EF ,所以EF =CM .因为∠EMC =90°,FG =DG ,所以MG =

1

2

FD =FG .因为BC =EM ,BC =CD ,所以EM =CD .因为EF =CM ,所以FM =DM ,所以∠F =45°.又FG =DG ,∠CMG =

1

2

∠EMC =45°,所以∠F =∠GMC .所以△GFE ≌△GMC .所以EG =CG ,∠FGE =∠MGC .因为∠FMC =90°,MF =MD ,FG =DG ,所以MG ⊥FD ,所以∠FGE +∠EGM =90°,所以∠MGC +∠EGM =90°,即∠EGC =90°,所以EG ⊥CG .

2. 解(1)CG =EG

(2)(1)中结论没有发生变化,即EG =CG .证明:如图2,联结AG ,过G 点作MN ⊥AD 于M ,与EF 的延长线交于N 点.在△DAG 与△DCG 中,因为 AD =CD ,∠ADG =∠CDG ,DG =DG ,所以 △DAG ≌△DCG .所以 AG =CG . 在△DMG 与△FNG 中,因为 ∠DGM =∠FGN ,FG =DG ,∠MDG =∠NFG ,所以 △DMG ≌△FNG .所以 MG =NG ,在矩形AENM 中,AM =EN .在R t △AMG 与R t △ENG 中,因为 AM =EN , MG =NG ,所以 △AMG ≌△ENG .所以 AG =EG .所以 EG =CG . (3)(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 解(1)判断:EN =MF ,点F 在直线NE 上.

证明:如图1,连结DE 、DF 、EF .因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 =AC =BC .又因为D 、E 、F 是三边的中点, 所以DE 、DF 、EF 为△ABC 的中位线.所以DE =DF =EF ,所以∠FDE =∠DFE =60°.因为△DMN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MDN =60°,DM =DN .所以∠FDE +∠NDF =∠MDN +∠NDF , 所以∠MDF =∠NDE . 在△DMF 和△DNE 中,DF =DE ,∠MDF =∠NDE , DM =DN ,所以△DMF ≌△DNE . 所以 A

B

C D

E

F

G

图4

M

F A

D

E

G

M N 图2

F

B A

D E

图3

G A

B C

D E F

M

N

P

MF=NE.设EN与BC交点为P,连结NF.由△ABC是等边三角形且D、F 分别是AB、BC的中点可得△DBF是等边三角形,所以∠MDN=∠BDF=60°,所以∠MDN-∠BDN=∠BDF-∠BDN,即∠MDB=∠NDF.在△DMB和△DNF中,DM=DN,∠MDB=∠NDF,DB=DF,所以△DMB≌△DNF.所以∠DBM=∠DFN.因为∠ABC=60°,所以∠DBM=120°,所以∠NFD=120°.所以∠NFD+∠DFE =120°+60°=180°.

所以N、F、E三点共线,所以F与P重合,F在直线NE上.

(2)成立。

证明:如答图2,连结DE、DF、EF.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AC=BC.又因为D,E,F是三边的中点,所以DE,DF,EF为△ABC 的中位线.所以DE=DF=EF,∠FDE=60°.又∠MDF+∠FDN=60°,∠NDE+∠FDN=60°,所以∠MDF=∠NDE.在△DMF和△DNE中,DF=DE,∠MDF=∠NDE,DM=DN,所以△DMF≌△DNE.所以MF=NE.

(3)MF=NE仍成立.

N

A

D E

F

E

D

C B

A

M

N

图2

(word完整版)初中三角形总复习+中考几何题证明思路总结

初中三角形总复习 【知识精读】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中的几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 (2)三角形的中线(三条中线的交点叫重心) (3)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的交点叫垂心) 3. 三角形的主要性质 (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 (3)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4)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 S S ABE ?? 基础。 5. 三角形边角关系、性质的应用 【分类解析】

例1. 锐角三角形ABC 中,∠C =2∠B ,则∠B 的范围是( ) A. 1020?<?∠∠B C 90 ∴>?390∠B ,即∠B >?30 ∴?<

初中几何经典培优题型(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 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1)可以从结论出发,看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 (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相等; (3)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上述方法均不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①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②利用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 ③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④作连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 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 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 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 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常见辅助线写法: ⑴过点A作BC的平行线AF交DE于F ⑵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 ⑶延长AB至C,使BC=AC ⑷在AB上截取AC,使AC=DE ⑸作∠ABC的平分线,交AC于D ⑹取AB中点C,连接CD交EF于G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压轴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压轴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平面直角坐标系压轴题(1) ①能熟练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存在性问题; ②能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并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探究案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A (0,1),B (2,0),C (2,1.5). (1)求△ABC 的面积; (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 (a ,0.5),试用a 的式子表 示四边形ABOP 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四边形ABOP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x P O C B A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3,0),B (-2,-2),将线段AB 平移至线段CD ,连AC 、BD . 图1 y x D O C B A 图2y x D O C B A 图3 y x O B A 图4 y x O B A (1)如图1,直接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平行的线段; (2)如图2,若线段AB 移动到CD ,C 、D 两点恰好都在坐标轴上,求C 、D 的坐标; (3)若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D 在第一象限内,且S △ACD =5,求C 、D 的坐标; (4)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线段AB 平移至线段PQ 时,由A 、B 、P 、Q 构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为10,若存在,求出P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3】如图,△ABC 的三个顶点位置分别是A (1,0),B (-2, 3),C (-3,0). (1)求△ABC 的面积; (2)若把△ABC 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 得到△A B C ''',请你在图中画出△A B C '''; (3)若点A 、C 的位置不变,当点P 在y 轴上什么位置时,使 2ACP ABC S S =; (4)若点B 、C 的位置不变,当点Q 在x 轴上什么位置时,使2BCQ ABC S S =. 【例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a ,0),C (b , 2),且满足2(2)20a b ++-=,过C 作CB ⊥x 轴于B . (1)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2)若过B 作BD ∥AC 交y 轴于D ,且AE ,DE 分别平分 ∠CAB ,∠ODB ,如图2,求∠AED 的度数; (3)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ACP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训练案

初一几何证明题

初一几何证明题 1.如图,AD ∥BC ,∠B=∠D ,求证:AB ∥CD 。 2.如图CD ⊥AB ,EF ⊥AB ,∠1=∠2,求证:∠AGD=∠ACB 。 3. 已知∠1=∠2,∠1=∠3,求证:CD ∥OB 。 4. 如图,已知∠1=∠2,∠C=∠CDO ,求证:CD ∥OP 。 B D E /F C A 2G 3B D C A B D /P C A O 23B D /P C O 2

5. 已知∠1=∠2,∠2=∠3,求证:CD ∥EB 。 6. 如图∠1=∠2,求证:∠3=∠4。 7. 已知∠A=∠E ,FG ∥DE ,求证:∠CFG=∠B 。 8.已知,如图,∠1=∠2,∠2+∠3=1800,求证:a ∥b ,c ∥d 。 B D E / C O 23B D /C A 234B D E F C A G 21 3a c d b

9.如图,AC ∥DE ,DC ∥EF ,CD 平分∠BCA ,求证:EF 平分∠BED 。 10、已知,如图,∠1=450,∠2=1450,∠3=450,∠4=1350,求证:l 1∥l 2,l 3∥l 5,l 2∥l 4。 11、如图,∠1=∠2,∠3=∠4,∠E=900,求证:AB ∥CD 。 12、如图,∠A=2∠B ,∠D=2∠C ,求证:AB ∥CD 。 13、如图,EF ∥GH ,AB 、AD 、CB 、CD 是∠EAC 、∠FAC 、∠GCA 、∠HCA 的平分线,求证:∠BAD=∠B=∠C=∠D 。 A B C D F E 21l l l 341 2345l 21A B C D 3 4 E B C D O A B D F E A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按题型(几何综合)汇编(一)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综合(原卷版)

2020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按题型(几何综合)汇编 一、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综合题 1.(2020贵州黔东南州)如图1,△ABC和△DCE都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发现 (1)△BCD与△ACE是否全等?若全等,加以证明;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拓展运用 (2)若B、C、E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ADC=30°,AD=3,CD=2,求BD的长. (3)若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且△ABC和△DCE的边长分别为1和2,求△ACD的面积及AD的长. 2.(2020黑龙江牡丹江)在等腰△ABC中,AB=BC,点D,E在射线BA上,BD=DE,过点E作EF∥BC, 交射线CA于点F.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点E 在线段AB 上,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时,如图①,求证:AE +BC =CF ;(提示:延长CD ,FE 交于点M .) (2)当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时,如图②;当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CD 是△ACB 的外角平分线时,如图③,请直接写出线段AE ,BC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3)在(1)、(2)的条件下,若DE =2AE =6,则CF = . 3.(2020武汉)问题背景:如图(1),已知△ABC ∽△ADE ,求证:△ABD ∽△ACE ; 尝试应用:如图(2),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90°,∠ABC =∠ADE =30°,AC 与DE 相交于点F ,点D 在BC 边上, AD BD = √3,求 DF CF 的值; 拓展创新 如图(3),D 是△ABC 内一点,∠BAD =∠CBD =30°,∠BDC =90°,AB =4,AC =2√3,直接写出AD 的长. 4.(2020湖南常德)已知D 是Rt △ABC 斜边AB 的中点,∠ACB =90°,∠ABC =30°,过点D 作Rt △DEF 使∠DEF =90°,∠DFE =30°,连接CE 并延长CE 到P ,使EP =CE ,连接BE ,FP ,BP ,设BC 与DE 交于M ,PB 与EF 交于N . (1)如图1,当D ,B ,F 共线时,求证: ①EB =EP ; ②∠EFP =30°; (2)如图2,当D ,B ,F 不共线时,连接BF ,求证:∠BFD +∠EFP =30°.

上海初二数学几何证明练习之全等三角形

上海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练习之全等三角形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ABC ≌△DEB ,AB =DE ,∠E =∠ABC ,则∠C 的对应角为 ,BD 的对应边为 . 2.如图,AD =AE ,∠1=∠2,BD =CE ,则有△ABD ≌△ ,理由是 ,△ABE ≌ (第1题) (第 2题) (第4题) 3.已知△ABC ≌△DEF ,BC =EF =6cm ,△ABC 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 边上的高是 cm. 4.如图,AD 、A′D′分别是锐角△ABC 和△A′B′C′中BC 与B′C′边上的高,且AB = A′B′,AD = A′D′,若使△ABC ≌△A′B′C′,请你补充条件 (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 5. 若两个图形全等,则其中一个图形可通过平移、 或 与另一个三角形 完全重合. 6.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 =EF ),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 的长度DF 相等,则∠ABC +∠DFE =___________度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7.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 则DN +M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8.如图,在△ABC 中,∠B =90o ,D 是斜边AC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连结AD ,若 ∠DAC :∠DAB =2:5,则∠DAC =___________. 9.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 =90o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若AB +AD =8cm , M N D C B A E D C B A

初一几何证明题练习

初一下学期几何证明题练习1、如图,∠B=∠C,AB∥EF,试说明:∠BGF=∠C。(6 解:∵∠B=∠C ∴ AB∥CD( ) 又∵ AB∥EF() ∴ ∥() ∴∠BGF=∠C() 2、如图,在△ABC中,CD⊥AB于D,FG⊥AB于G,ED//BC,试说明 ∠1=∠2,以下是证明过程,请填空:(8分) 解:∵CD⊥AB,FG⊥AB ∴∠CDB=∠=90°( 垂直定义) ∴_____//_____ ( ∴∠2=∠3 ( 又∵DE//BC ∴∠=∠3 ( ∴∠1=∠2 ( ) 3、已知:如图,∠1+∠2=180°, 试判断AB、CD有何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8分) 4、如图,AD是∠EAC的平分线,AD∥BC,∠B = 30°,你能算出∠EAD、∠ DAC、∠C的度数吗?(7分) D C B A E D

5、如图,已知EF∥AD,∠1=∠2,∠BAC=70 o,求∠AGD。 解:∵EF∥AD(已知) ∴∠2= () 又∵∠1=∠2(已知) ∴∠1=∠3(等量替换) ∴AB∥() ∴∠BAC+ =180 o () ∵∠BAC=70 o(已知)∴∠AGD= ° 6、如图,已知∠BED=∠B+∠D,试说明AB与CD的位置关系。 解:AB∥CD,理由如下: 过点E作∠BEF=∠B ∴AB∥EF() ∵∠BED=∠B+∠D(已知) 且∠BED=∠BEF+∠FED ∴∠FED=∠D ∴CD∥EF() ∴AB∥CD()7、如图,AD是∠EAC的平分线,AD∥BC,∠B=30 o, 求∠EAD、∠DAC、∠C的度数。(6分) 8、如图,EB∥DC,∠C=∠E,请你说出∠A=∠ADE的理由。(6分)

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几何证明

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__的两个内角的和. 2.在△ABC中,若∠A:∠B:∠C=1:2:3,则∠C=________. 3.在△ABC中,∠B=45°,∠C=72°,那么与∠A相邻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 4.如图1所示,△ABC中,D,E分别是AC,BD上的点, 且∠A=65°,∠ABD=∠DCE=30?°,则∠BEC的度数是_________. (1) (2) (3) (4) 5.按第4题图所示,请你直接写出∠A,∠BEC,∠EDC之间的大小关系,用“55°或70°D.以上答案都不对 9.若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之比为2:3:4,则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A.4:3:2 B.3:2:4 C.5:3:1 D.3:1:5 10.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B+∠A=∠C B.∠A:∠B:∠C=2:3:5 C.∠A=2∠B=3∠C D.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 11.如图3所示,在△ABC中,∠ABC与∠BA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若∠BOC=120°,则∠A为() A.30°B.60°C.80°D.100° 12.如图所示,在锐角△ABC中,CD和BE分别是AB和AC边上的高,且CD和BE?交于点P,若∠A=50°,则∠BPC的度数是() A.150°B.130°C.120°D.100°

专题十一 几何证明之三角形中作辅助线造全等 2020年中考数学冲刺难点突破 几何证明问题(原卷版)

2020年中考数学冲刺难点突破几何证明问题 专题十一几何证明之三角形中作辅助线造全等 1、如图1,OA=2,OB=4,以点A为顶点,AB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直角△ABC. (Ⅰ)求C点的坐标; (Ⅱ)如图2,OA=2,P为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若以P为直角顶点,PA为腰等腰直角△APD,过D作DE⊥x轴于E点,求OP﹣DE的值; (Ⅲ)如图3,点F坐标为(﹣4,﹣4),点G(0,m)在y轴负半轴,点H(n,0)x轴的正半轴,且FH⊥FG,求m+n的值. 2、如图,在△ABC中,AB=AC,点M在△ABC内,AM平分∠BAC.点D与点M在AC所在直线的两侧, AD⊥AB,AD=BC,点E在AC边上,CE=AM,连接MD、BE. (1)补全图形; (2)请判断MD与BE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 (3)点M在何处时,BM+BE会有最小值,画出图形确定点M的位置;如果AB=5,BC=6,求出BM+BE 的最小值.

3、如图1,∠AOB=90°,OC平分∠AOB,以C为顶点作∠DCE=90°,交OA于点D,OB于点E. (1)求证:CD=CE; (2)图1中,若OC=3,求OD+OE的长; (3)如图2,∠AOB=120°,OC平分∠AOB,以C为顶点作∠DCE=60°,交OA于点D,OB于点E.若OC=3,求四边形OECD的面积. 4、在△ABC中,AB=AC,CD是AB边上的高,若AB=10,BC=. (1)求CD的长. (2)动点P在边AB上从点A出发向点B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秒;动点Q在边AC上,从点A出发向点C运动,速度为v个单位/秒(v>1).设运动的时间为t(t>0),当点Q到点C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 ①若当v=2时,CP=BQ,求t的值. ②若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一时刻,使CP=BQ成立,求v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 范围.

七年级几何证明压轴题

一、选择 1.如图,已知:在△ABC 中,AB=AC ,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DF ⊥AC 于点F ,E 在AB 边上,ED ⊥BC 于D ,∠AED=155°,则∠EDF 等于( ) A .50°B.65°C.70°D.75° 2.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一条线段有无数条垂线; B.过线段AB 中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线段AB 垂直; C.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为90°,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D.若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互相垂直.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C.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D.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二、压轴题 1.(11分)如图12-1,点O 是线段AD 上的一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 (1)求∠AEB 的大小; (2)如图12-2,△OAB 固定不动,保持△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OCD 绕着点O 旋转(△OAB 和△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 2.(本题9分)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P 为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 PE ⊥AD 交直线BC 于点E. ⑴若∠B=35°,∠ACB=85°,求∠E 的度数; ⑵当P 点在线段AD 上运动时,猜想∠E 与∠B 、∠ACB 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无需证明. 3如图1,△ABC 的边BC 直线l 上,AC ⊥BC ,且AC=BC ;△EFP 的边FP 也在直线l 上,边EF 与边AC 重合,且 EF=FP . O 图 12-1 A 图12-2 P E D C B A

七年级下几何证明题46084

1.填空完成推理过程: 如图,∵AB ∥EF ( 已知 ) ∴∠A + =1800 ( ) ∵DE ∥BC ( 已知 ) ∴∠DEF= ( ) ∠ADE= ( ) 2.已知:如图,∠ADE =∠B ,∠DEC =115°. 求∠C 的度数. 3. 已知:如图,AD ∥BC ,∠D =100°,AC 平分∠BCD , 求∠DAC 的度数. 4.已知AB ∥CD ,∠1=70°则∠2=_______,∠3=______,∠4=______ 43 2 1A C D B 5. 已知:如图4, 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EF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求∠P 的度数 A C D E F B D E B C A

H G 2 1 F E D C B A 6.直线AB 、CD 相交于O ,OE 平分∠AOC ,∠EOA :∠AOD=1:4,求∠EOB 的度数. 7.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M、N,∠EMB=50°,MG平分∠BMF,MG交CD于G,求∠1的度数. 8.如图,AB ∥CD ,AE 交CD 于点C ,DE ⊥AE ,垂足为E ,∠A =37o,求∠D 的度数. 9.如图,已知:21∠∠=,ο50=D ∠,求B ∠的度数。 10.已知:如图,AB∥CD,∠B=400 ,∠E=300 ,求∠D的度数 A B C D E E B A

E D B A C 2 1 F E D B A C 11.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 b a 341 2 1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cm . (1)若其中一边长为4cm ,求另外两边的长; (2)若其中一边长为6cm ,求另外两边长; (3)若三边长都是整数,求三角形各边的长. 13.如图,AB//CD ,AE 交CD 于点C ,DE ⊥AE ,垂足为E ,∠A=370, 求∠D 的度数. 14.AB//CD,EF ⊥AB 于点E ,EF 交CD 于点F , 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几何证明三角形

1.在△ABC、△AED中,AB=AC,AD=AE,且∠CAB=∠DAE,若将△AED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D、E、B 在一条直线上,CE=BD成立吗?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1.已知点E、F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若E、F分别是BC、CD的中点,G在AE、BF的交点上 求证:GD=AD 2.已知BD、CE是△ABC的两条高,M、N分别是BC、DE的中点,求证:(1)EM=DM(2)MN⊥DE 3.正方形ABCD,E、F分别为BC、CD边上一点。(1)若∠EAF=45·。求证:EF=BE+DF(2)若△AEF绕A点旋转,保持∠EAF=45·,问△CEF的周长是否随△AEF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4.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BC、CD上各有一点E、F,如果△CEF的周长为2,求∠EAF的度数 5.已知正方形ABCD,F为BC中点E为CD边上一点,且满足∠BAF=∠FAE求证:AF=BC+CE 6.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PF⊥CD于点F,(1)若四边形PECF 绕点C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证明之;若不是,请举出反例(2)试选取正方形ABCD 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结,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之 求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7.某人在上午6点至7点之间去长跑,开始时看表,分针与时针成110度,跑完后再看,有、又成110度,问此人跑了多久?(表没停) 8.已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角C=90度, 1,操作并观察,如图将三角板的45度角的顶点于点C重合,使这个角落在角ACB的内部,两边分别与斜边AB交于E,F两点,(E, F不与AB重合)然后将这个角绕点C在角ACB的内部旋转,观察并指出在点E,F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时,AE , EF , FB中最长的线段 2探索AE , EF , FB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能加以证明!!! 9.有浓度为百分之五十五的酒精溶液若干升,加入一升浓度为百分之八十的酒精溶液后,酒精溶液浓度变为百分之六十。如果要得到百分之七十的酒精溶液需要再加入多少升浓度为百分之八十的酒精溶液? 10. 22÷33333=() 11. 1/2 , 1/3 , 2/3 , 1/4 , 2/4 , 3/4 , 1/5 , 2/5 , 3/5 , 4/5...... 问:第一百个分数是!? 12..若方程组:kx-y=1和4x+my=2无解,则k与m的值分别为K= ,M= . 13.一个数的平方根是a +b 和4a-6b+13,那么这个数是 1

中考几何证明题知识点分析

目录 1、考点总分析 2、知识点讲解 3、出题的类型 4、解题思路 5、相关练习题

几何证明题专题 本题的主要知识点(中考中第3道,分值为8分) 七年级上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七年级下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八年级上第11章三角形第12章全等三角形第13章轴对称 八年级下第17章勾股定理第18章平行四边形 九年级上第23章旋转第24章圆 九年级下第27章相似第28章投影与视图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几何证明题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严密的"因为"、"所以"逻辑将条件一步步转化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类题目出法相当灵活,不像代数计算类题目容易总结出固定题型的固定解法,而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模型的总结、常见思路的总结。所以本文对中考中最常出现的若干结论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路总结。 知识结构图

中考数学超好几何证明压轴题大全

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CD=90°,且AB=1,BC=2,tan ∠ADC=2. (1)求证:DC=BC; (2)E 是梯形内一点,F 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 ,DE=BF ,试判断△ECF 的形状, 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2)的条件下,当BE :CE=1:2,∠BEC=135°时,求sin ∠BFE 的值. 2、已知:如图,在□ABCD 中,E 、F 分别为边AB 、CD 的中点,BD 是对角线,AG ∥DB 交CB 的延长线于 G . (1)求证:△ADE ≌△CBF ; (2)若四边形 BEDF 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 是什 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13-1,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 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 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 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 绕斜边EF 的中 点O (点O 也是BD 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如图13-2,当EF 与AB 相交于点M ,GF 与BD 相交于点N 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 , FN 的长度,猜想BM ,FN 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三角尺GEF 旋转到如图13-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 ,线段BD 的延长线与GF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 ,此时,(1)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垂直于弦CD 于E ,连结AD 、BD 、OC 、OD ,且OD =5。 (1)若,求CD 的长; (2)若 ∠ADO :∠EDO =4:1,求扇形OAC (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5、如图,已知:C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O 上一点,CH ⊥AB 于点H ,直线AC 与过B 点的切线相交于点D ,E 为CH 中点,连接AE 并延长交BD 于点F ,直线CF 交直线AB 于点G. (1)求证:点F 是BD 中点; (2)求证:CG 是⊙O 的切线; (3)若FB=FE=2,求⊙O 的半径. 6、如图,已知O 为原点,点A 的坐标为(4,3), ⊙A 的半径为2.过A 作直线l 平行于x 轴,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 (1)当点P 在⊙O 上时,请你直接写出它的坐标; (2)设点P 的横坐标为12,试判断直线OP 与⊙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7、如图,延长⊙O 的半径OA 到B ,使OA=AB , DE 是圆的一条切线,E 是切点,过点B 作DE 的垂线, 垂足为点C . 求证:∠ACB=31∠OAC . 8、如图1,一架长4米的梯子AB 斜靠在与地 面OM 垂直的墙壁ON 上,梯子与地面的倾斜角α为 60. E B F C D A 图13-2 E A B D G F O M N C 图13-3 A B D G E F O M N C 图13-1 A ( E ) C O D F C A B D O E

最新七年级下几何证明题精编版

初一几何证明题 1.如图CD ⊥AB ,EF ⊥AB ,∠1=∠2,求证:∠AGD=∠ACB 。 2. 如图,已知∠1=∠2,∠C=∠CDO ,求证:CD ∥OP 。 3.如图,AC ∥DE ,DC ∥EF ,CD 平分∠BCA ,求证:EF 平分∠BED 。 4、如图,∠1=∠2,∠3=∠4,∠E=900,求证:AB ∥CD 。 5、如图,∠A=2∠B ,∠D=2∠C ,求证:AB ∥CD 。 6、如图,EF ∥GH ,AB 、AD 、CB 、CD 是∠EAC 、∠FAC 、∠GCA 、 ∠HCA 的平分线,求证:∠BAD=∠B=∠C=∠D 。 B D E /F C A 2G 3B D /P C O 2A B C D F E 2 1A B C D 34E B C D O A B C D F E A G H

G E D A 7、已知,如图,B 、E 、C 在同一直线上,∠A=∠DEC ,∠D=∠BEA , ∠A+∠D=900,求证:AE ⊥DE ,AB ∥CD 。 8、如图,已知,BE 平分∠ABC ,∠CBF=∠CFB=650,∠EDF=500,, 求证:BC ∥AE 。 9、已知,∠D=900,∠1=∠2,EF ⊥CD ,求证:∠3=∠B 。 10、如图,AB ∥CD ,∠1=∠2,∠B=∠3,AC ∥DE ,求证:AD ∥BC 。 11.∠ECF =900,线段AB 的端点分别在CE 和CF 上,BD 平分∠CBA ,并与 ∠CBA 的外角平分线AG 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D , (1)∠D 与∠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关系及大小) (2)点A 在射线CE 上运动,(不与点C 重合)时,其它条件不变, (1)中结论还成立吗?说说你的理由。 B C D E A B C D E A 21B C D F 3E A 2 1B C D 3 E A

三角形全等证明题(含答案)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精读】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

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 45。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 证明:连结CD ΘΘΘAC BC A B ACB AD D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AD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压轴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压轴题(1) ①能熟练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面积存在性问题; ②能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并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探究案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A (0,1),B (2,0),C (2,1.5). (1)求△ABC 的面积; (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 (a ,0.5),试用a 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 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四边形ABOP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x P O C B A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3,0),B (-2,-2),将线段AB 平移至线段CD ,连AC 、BD . 图1 y x D O C B A 图2 y x D O C B A 图3 y x O B A 图4 y x O B A (1)如图1,直接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平行的线段; (2)如图2,若线段AB 移动到CD ,C 、D 两点恰好都在坐标轴上,求C 、D 的坐标; (3)若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D 在第一象限内,且S △ACD =5,求C 、D 的坐标; (4)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线段AB 平移至线段PQ 时,由A 、B 、P 、Q 构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为10,若存在,求出P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3】如图,△ABC 的三个顶点位置分别是A (1,0),B (-2,3),C (-3,0). (1)求△ABC 的面积; (2)若把△ABC 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 到△A B C ''',请你在图中画出△A B C '''; (3)若点A 、C 的位置不变,当点P 在y 轴上什么位置时,使 2ACP ABC S S =V V ; (4)若点B 、C 的位置不变,当点Q 在x 轴上什么位置时,使2BCQ ABC S S =V V . 【例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a ,0),C (b ,2),且满足 2(2)20a b ++-=,过C 作CB ⊥x 轴于B . (1)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2)若过B 作BD ∥AC 交y 轴于D ,且AE ,DE 分别平分∠CAB ,∠ODB , 如图2,求∠AED 的度数; (3)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ACP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训练案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0,0),B (7,0),C (9,5),D (2,7) (1)在坐标系中,画出此四边形; (2)求此四边形的面积;

七年级数学典型几何证明50题

初一典型几何证明题 1、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解:延长AD 到E,使AD=DE ∵D 是BC 中点 ∴BD=DC 在△ACD 和△BDE 中 AD=DE ∠BDE=∠ADC BD=DC ∴△ACD ≌△BDE ∴AC=BE=2 ∵在△ABE 中 AB-BE <AE <AB+BE ∵AB=4 即4-2<2AD <4+2 1<AD <3 ∴AD=2 2、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 证明:连接BF 和EF ∵ BC=ED,CF=DF,∠BCF=∠EDF ∴△BCF ≌△EDF (S.A.S) A B C D E F 2 1 A D B C

∴ BF=EF,∠CBF=∠DEF 连接BE 在△BEF 中,BF=EF ∴ ∠EBF=∠BEF 。 ∵ ∠ABC=∠AED 。 ∴ ∠ABE=∠AEB 。 ∴ AB=AE 。 在△ABF 和△AEF 中 AB=AE,BF=EF, ∠ABF=∠ABE+∠EBF=∠AEB+∠BEF=∠AEF ∴△ABF ≌△AEF 。 ∴ ∠BAF=∠EAF (∠1=∠2)。 3、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过C 作CG∥E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G CG∥EF,可得,∠EFD=CGD DE =DC ∠FDE=∠GDC(对顶角) ∴△EFD≌△CGD EF =CG ∠CGD=∠EFD 又,EF∥AB ∴,∠EFD=∠1 ∠1=∠2 ∴∠CGD=∠2 ∴△AGC 为等腰三角形, AC =CG 又 EF =CG ∴EF =AC 4、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 B A C D F 2 1 E A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三角形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分) 1.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17,15,8 (B)1/3,1/4,1/5 (C) 4,5,6 (D) 3,7,11 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5,12,13 (B)5,12,7 (C)8,18,7 (D)3,4,8 4.如图已知:Rt△ABC中,∠C=90°,AD平分∠BAC,AE=AC,连接DE,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DC=DE (B) ∠ADC=∠ADE (C) ∠DEB=90°(D) ∠BDE=∠DAE 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和25,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 (A)12 (B)10 (C) 8 (D) 5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C)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D)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7.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8,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 (A)3个(B)4个(C)5个(D)无数个 8.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线段MN (B)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钝角∠AOB 9.如图已知:△ABC中,AB=AC,BE=CF,AD⊥BC于D,此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A)2对(B)3对(C)4对(D)5对 1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 (A)125°(B)135°(C)145°(D)150°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压轴题

(i (2)若四边形BEDF 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13- 1, 一等腰直角三角尺 GEF 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 ABCD 勺两条边分别 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 ABCD 保持不动,将三角尺 GEF 绕斜边EF 的中点0(点O 也是 BD 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 如图13- 2,当EF 与AB 相交于点M GF 与 BD 相交于点N 时,通过观察 或 测量BM FN 的长度,猜想BM FN 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 若三角尺GEF 旋转到如图13-3所示的位置时x 线段.FE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M 线段BD 的延长线与F 时,(1)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 F O (1)若 s i n / A G ) B( E ) 5 勺延长线相交于点N,此 弭■若不成 辺CD 于E ,连结ADg BD 3 OC OD 且0吐5 E (2)若图/3ADO / EDO= 4: 1,求13形OAC(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5、如图,已知:C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 O 上一点,CHLAB 于点H,直线 AC 与过B 点的切线相交于点 D, E 为CH 中点,连接 A ¥ 延长交BD 于点F ,直线 F CF 中考专题训练 1、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B// CD , / BCD=90 ,且 AB=1, BC=2 tan / ADC=2. (1) 求证:DC=BC; ⑵E 是梯形内一点, F 是梯形外一点,且/ EDC 2 FBC DE=BF 试判断△ EC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2)的条件下,当BE: CE=1: 2,Z BEC=135 时,求 sin / BFE 的值. 2、已知:如图,在 □ ABCD 中,E 、F 分别为边 AB CD 的中点,BD 是对角线,AG// DB 交CB 的 (1) 求证:△ ADE^A CBF ; D ( F ) 4、如图, =r D -,求CD 的长 C D M B 勺直径AB 垂 请证 立,请说明理由. A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