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表证的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表证的临床表现

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两方比较:前方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等疏风散寒,配以橘红、杏仁、赤苓宣通肺气,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加减: 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麻黄汤意);∞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为感冒(胃肠型)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6.加减: 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等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 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1.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 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 二、气病证治 1.气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治法:补虚益气 2.气陷证 【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治法:益气升提 3.气不固证 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 6.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治法:理气降逆 二、血病证治 1.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 2.血脱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 3.血瘀证 【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4.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6.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脉涩,或结代,或无脉。治法:活血化瘀 4.血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失眠甚则燥扰发狂、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发斑疹,或为疮痈;舌质红绛,脉数疾等。血热证以身热口渴,斑疹吐、烦躁谵语、舌红绛、脉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5.血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局部肌肤紫暗、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血块;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弦涩等。治法:温经活血 三、辨津液证候 1.津液不足病证 表现:咽干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黄赤,舌红少津,脉细、治法:养阴增液 2.水液停滞证 (一)水肿 1.阳水 【临床表现】发病急,恶寒发热身痛,眼睑面部先肿,渐及全身,尿少,身重,体倦,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浮或濡。 治法:由表证者,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无表证者,健脾利水 2.阴水 【临床表现】发病慢,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尿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二)痰证 1.风痰(肝风夹痰上扰清窍) 【临床表现】痰清稀多沫;眩晕面青,胸胁满闷,时有躁怒,苔白腻,脉弦。 治法:祛风豁痰。 2.热痰(邪热煎津成痰,上犯于肺)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证型用药 肝阳上亢 痰浊中阻 肝肾不足 心脾两虚 胁痛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证型用药 肝气郁结 瘀血停着 肝胆湿热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证型用药 风寒外袭风热上扰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内阻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证型用药 风寒湿痹 风湿热痹 虚瘀痹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证型用药 气虚血瘀 阴虚瘀阻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证型用药 寒湿困脾湿热内蕴 肝郁乘脾 肾阳虚衰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证型用药 暑湿阻遏 暑热蒙心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证型用药 毒热壅盛 气虚血瘀 病种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食少便溏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经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 量少色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不泽 量少色暗,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多或少,色暗红有块,经行不畅,经前胸胁、乳房、小腹胀痛 经量少,色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或头晕,或带下清稀。 色淡红,质稀,面色萎黄,伴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色淡红,质稀,伴腰膝酸软,足跟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 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血块排除后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色淡红,质清稀,伴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常先期而下,色深红,质稠有块,心烦 口渴 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块 排除后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病种证型用药 脾虚不摄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 肾气不固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月经先期 肝经郁热加味逍遥丸 阳虚寒凝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 月经后期气血亏虚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丸(胶囊) 月经先后不肝气郁滞逍遥丸/七制香附丸 定期肾气虚弱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血虚人参养荣丸/乌鸡白凤丸 月经过少肾精亏虚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血瘀益母草膏 气虚补中益气丸/归脾丸 月经过多血热加味逍遥丸 血瘀血府逐瘀胶囊 - 28 - 痛经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气滞血瘀 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黯 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寒凝血瘀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 色黯黑有块 气血虚弱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痛,伴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证型用药 气滞血瘀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元胡止痛片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宁坤养血丸/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 积滞

病症鉴别

1.感冒与风温病早期的鉴别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去,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2.普通感冒、时行感冒的鉴别 3.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咳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4.咳嗽与肺痨: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咳血、消瘦等症状,可资鉴别。 5.哮病与喘证: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而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6.肺痈与咳嗽(痰热蕴肺) 相似——均可见发热、咳嗽、咯吐脓痰、胸痛等症状。 病理表现——咳嗽痰热蕴肺证一般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 临床特征——咳嗽痰热蕴肺证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痰无腥臭味,肺痈则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 联系——咳嗽痰热蕴肺证迁延进展,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可发展形成肺痈。 7.肺痈与风温: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肺痈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回顾性诊断及诊断修正。 9.肺痨与肺痿 相似点——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但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

“表寒里热证”临床研究综述

622 环球中医药2017年5月第10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 2017,Vol.10,No.5 四综述四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 十二四五”科技支撑计划 (2013BAI13B02);北京市医院管理局 登峰”计划(DFL20150902)作者单位:10001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张晓雷(硕士研究生)二马家驹二蔡永登(硕士研究生)二王玉光];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张晓雷(硕士研究生)二蔡永登(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张晓雷(1990-),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三E?mail:zxlmyzone@https://www.360docs.net/doc/5c8168283.html, 通信作者:王玉光(1969-),博士,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西 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三E?mail:wygzhyiaids@https://www.360docs.net/doc/5c8168283.html, 表寒里热证”临床研究综述 张晓雷 马家驹 蔡永登 王玉光 【摘要】 表寒里热证”,又称为 寒包火”,由于暖气与空调普及等原因,目前有增多趋势三表寒里热证多属于中医肌表二腠理等偏于外的疾病三从西医角度来说以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其次在皮肤科二眼科二耳鼻喉科亦比较常见三表寒里热证与寒邪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二季节性二阶段性,北方多于南方二冬季多见二以疾病初期多见三对于表寒里热证的治疗,多主张采用表里双解法,但仍需根据表寒与里热程度的不同,适当斟酌解表与清热药物的比例三本文对表寒里热证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呼吸系统为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行了综述三 【关键词】 表寒里热证; 寒包火; 寒包热; 外寒内热 【中图分类号】 R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35Summary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 ” ZHANG Xiaolei ,MA Jiajv ,CAI Yongdeng ,et al.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Beijing Hospital of TCM Affiliated to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ciences ,Beijing 1001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uguang ,E?mail :wygzhyiaids@https://www.360docs.net/doc/5c8168283.html, 【Abstract 】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also known as cold enveloping fire,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and other reasons,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perficies syndr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a common disease in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western medicine,and it is also common in skin diseases,eye,ear,nose and throat diseases.The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ld?pathogen,which has obvious regional,seasonality,stage,the syndrome in North is more than the South,and more common in winter and more comm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It is necessary to use exterior and interior double solution to treat the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and it is also need to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exterior?releasing herbs and heat clearing drug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degree between the cold and the heat.This paper makes a literal review on the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 and review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Key words 】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 syndrome; Cold enveloping fire; Heat wrapped by cold; Exterior cold interior heat 表寒里热证”又称为 寒包热” 寒包火” 外寒内热证”等三临床广泛存在,由于目前冬季暖气 的普及二夏季空调的使用二饮食结构的改变(偏于辛辣油腻)二工作压力变大(情志化火)等因素,该证型在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三目前对该证型的研究相对偏少,本文主要针对 表寒里热证”的古今文献进行简单梳理,另外,对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 病表寒里热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的研究现状综述 如下三 1 表寒里热证”文献梳理 表寒里热”首见于朱肱的‘类证活人书“[1] (问病人有身大热,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

唐氏综合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唐氏综合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文章导读唐氏综合证是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患儿会有比较明显特殊的面部特征,常常会有瞌睡和需要喂养的情况,一般都是出现在婴儿的身上,男性患儿甚至长大到青春期就不会再长,有时候还会有其他不同程度的畸形情况出现,患儿免疫力低下,要多多注意预防感染现象的出现。一、病因1866年,Dr.John Langdon Down第一次对唐氏综合征的典型体征包括这类患儿具有相似的面部特征进行完整的描述并发表,因此,这一综合征以其名字命名为唐氏综合征(Down综合征)。1959年证实了唐氏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现代医学证实,唐氏综合征发生率与母亲怀孕年龄有相关,系21号染色体的异常,有三体、易位及嵌合三种类型。高龄孕妇、卵子老化是发生不分离的重要原因。二、临床表现1.患儿具明显的特殊面容体征,如眼距宽,鼻根低平,眼裂小,眼外侧上斜,有内眦赘皮,外耳小,舌胖,常伸出口外,流涎多。身材矮小,头围小于正常,头前、后径短,枕部平呈扁头。颈短、皮肤宽松。骨龄常落后于年龄,出牙延迟且常错位。头发细软而较少。前囟闭合晚,顶枕中线可有第三囟门。四肢短,由于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中节骨发育不良使小指向内弯曲,指骨短,手掌三叉点向远端移位,常见通贯掌纹、草鞋足,拇趾球部约半数患儿呈弓形皮纹。2.常呈现嗜睡和喂养困难,其智能低下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智商25~50,动作发育和性发育都延迟。3.男性唐氏婴儿长大至青春期,也不会有生育能力。而女性唐氏婴儿长大后有月经,并且有可能生育。4.患儿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畸形,因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白血病的发生率比一般增高10~30倍。如存活至成人期,则常在30岁以后即出现老年性痴呆症状。三、治疗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宜注意预防感染。如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胃肠道或其他畸形,可考虑手术矫治。手术可以帮助矫治唐氏综合证,患儿的情况表现在外部的都是比较明显的,面部,身体,生活习惯上都可以很明显的做出患病的判断,患儿即便是长大成人了也容易出现老年痴呆症等等病症,患儿注意预防感染,必要是采取一些手术治疗缓解病痛。

中医内科学表格归纳

一、感冒-解表达邪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 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 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2风热犯表证——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3暑湿伤表证—— 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表里双解汤 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 参苏饮 方歌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5阴虚感冒—— 加减葳蕤汤 方歌一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方歌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谓。 二、咳嗽-外感咳嗽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 第二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方歌一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方歌二止嗽散用荆桔前,紫菀百部陈草研,每服三钱姜汤调,止咳化痰解表兼。 方歌三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芷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2风热犯肺证——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 桑杏汤(温燥) 方歌一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方歌二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杏苏散(凉燥) 方歌一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歌二杏苏二陈三,更值钱(二陈:二陈汤;三:姜、草、枣;桔梗、枳实、前胡)(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苏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二母:知母+贝母)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 C )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C 恶寒发热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 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C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 E弦脉 4、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 D ) A、肌肉不削B、动作灵敏C、呼吸调匀D、食欲突增 5、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C )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 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7、气虚的面色多为:( B )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 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C ) A、白B、青紫C、萎黄D、苍白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D )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湿浊的消长D、邪气的深浅10、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11、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 D ) A、气虚发热B、阴虚发热C、血虚发热D、湿温潮热12、下列除___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C ) A、但热不寒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日晡潮热13、八纲辨证是:( B )A、各种辨证的综合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14、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C ) A、形体消瘦B、冷汗淋漓C、形寒肢冷D、脉细舌净15、表证的恶寒是由于:( B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D、肺卫气虚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 D ) A、壮热烦渴B、神昏谵语C、尿赤便干D、脉细数

胃痛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胃痛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附:吐酸、嘈杂)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以及胃失濡养、温煦,“不荣亦痛”。临床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次提出胃痛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太足大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心经病变的心痛相混。在此以前文献所称,“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记载有:“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论述虽未说明九种心痛的临床表现,但从名称上分析,这里所说的心痛,大部分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淆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明确指出:“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日举痛,一日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日心痛,其实非心痛也。”金元时期的《兰室

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清时代进一步分清了心痛与胃痛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之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各医家从各个不同侧面对胃脘痛进行论述,将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系统化,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黏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主要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或虚失所养,不荣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可由寒、热、湿诸邪所犯,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因寒主凝滞。寒邪客于胃,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中诊习题

课外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何谓中医诊断学?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壮热,潮热,自汗,盗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大便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溺不尽。 二、问答题 1、何谓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2、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3、何谓潮热?潮热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如何? 4、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5、试述中医对疼痛产生机理的认识。 6、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7、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8、怎样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 9、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0、何谓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1、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12、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13、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14、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及特点。 15、便秘可分为哪些类型?其症状表现如何? 16、大肠湿热可见哪些大便改变? 17、肝脾不调、脾胃虚弱、肾阳亏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 18、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9、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 20、肾气不固、肾阳亏虚可见哪些小便改变? 第二章望诊 一、名词解释: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主色、客色、善色、恶色、黄胖、阴黄、阳黄、肌肤甲错、囟填、囟陷、解颅、五轮学说、瘿瘤、瘰疬、透关射甲 二、问答题 1、中医望神的重点是什么? 2、得神、失神、假神的病机与临床表现如何?

3、《素问·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是什么? 4、面色五色各主何病? 5、瘿瘤的病机是什么? 6、如何从形态上区别斑与疹? 7、小儿指纹三关部位所提示的主病意义如何? 8、如何根据指纹的颜色、浮沉、淡滞诊察病情? 第三章舌诊 一、名词解释 吐弄舌、腻苔、腐苔、滑苔、镜面舌 二、问答题 1、中医舌诊中,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情况如何? 2、在舌与脏腑的关系中,哪两个脏腑与舌的关系最密切?为什么? 3、变的舌色有几种?各自的主病情况如何 3、舌形、舌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自的主病如何(简要)? 4、病变的苔质有哪些?各自的主病情况如何? 5、病变的苔色有哪些?各自的主病情况如何? 6、表寒证、表热证、湿热证、痰湿证、食积证的舌象表现如何? 7、请举出实热证、虚热证、实寒证、虚寒证、血瘀证的舌象表现。 第四章闻诊 一、名词解释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夺气、喘证、哮证、少气、短气、太息 二、问答题 1、如何从病机与症状上区别喘与哮? 2、如何从症状上区别短气与少气? 3、胃气上逆可以产生哪些症状? 4、咳嗽在临床上可分为哪些类型?各自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脉诊 一、名词解释 举法、按法、寻法、总按、单诊、斜飞脉、反关脉、一指定关、六阴脉、六阳脉 二、问答题 1、寸口脉的寸、关、尺如何分候脏腑? 2、怎样理解“诊法常以平旦”的意义? 3、脉象要素包括哪些? 4、正常人的脉象有何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